校史陈列馆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010-2-2设计任务书
以文脉启动的建筑设计——桂林理工大学校史陈列馆
一、设计目的
1.建立建筑设计的文脉意识,学习并掌握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环境分析以及在设计中融入文脉观念的方式方法;
2.学习博览建筑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组织特点,掌握博览建筑“三线”,即流线、视线和光线的设计原理及其一般技术要求。
二、项目任务书
桂林理工大学自1956年建校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为了更好的展示校园文化,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于雁山校区主入口至图书馆的主景观带南侧的绿地上规划建设校史陈列馆(兼地质博物馆),基地面积为5400 m2 ,总建筑面积2500m2 ,允许有5%的面积幅度变化,要求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至少10米。
1.展示部分
(1)陈列厅1000 m2:临时陈列200m2,更替展出当代学术和教学的成就
永久陈列600m2,展示学校背景,总体发展历程及各时
期各学科的成就
特殊陈列,展示地质模型及图片
讲解员休息室50m2
展出方式:展壁与模型结合
各陈列空间的组合排列方式:串联/放射/串联放射/走道/大厅
(2)休息室、茶座:100m2
二者可开场/半封闭设置,高度根据造型要求适当降低
(3)门厅:面积自定,设服务台、存物处(均开敞)、值班室(独立空间)
符合视觉及使用要求
(4)贵宾接待室:80m2,内设服务隔间、卫生间
2.学术报告厅:150m2,120座
3.库藏部分:100m2
4.研究部分:研究室45m2(对于展示方法与方式研究)
资料室15m2(供内部查阅)
制作室45m2(对于展品处理的技术用房,装裱、修复、编目等)
摄影室(含暗房)45m2
5.行政管理部分:办公室15m2X3
配电室25m2
6.男女卫生间、楼梯间自定,满足《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三、设计的阶段性要求
1. 阶段一:场地与文脉的分析(1.5周)
根据建筑所处的校园的环境及场地图形,通过实地踏勘和资料查询,对建筑场地及其环境进行文脉分析,了解并体察现有环境对即将设计的校史陈列馆可能形成的文脉背景(学校的发展历程及学科成就)、有利条件和约束因素,并以模型和图示的方式进行表述。
完成成果:场地设计——校史陈列馆入口广场及门厅意向设计(A2图纸)文脉分析图(场地、环境等)1:500
总平面(虚拟建筑轮廓)1:500
入口广场及门厅平面(铺地、小品、建筑构件、雨篷等)1:200
建筑入口部位设计意向外观透视效果图
2.阶段二:设计概念的形成与分析
在阶段一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提供的功能模块面积指标,在拟定的建筑场地内转换为两种以上的体块模型。进而就此体块模型与场地环境的文脉关系作出分析和比较,建立设计概念,并以图示和模型的方式表述。
模块一功能内容:陈列、休息、门厅、接待等(使用面积1420m2)
模块二功能内容:学术报告厅(使用面积150m2)
模块三功能内容:库房(使用面积100m2)
模块四功能内容:研究、资料、制作、摄影等(使用面积170m2)
模块五功能内容:办公管理(使用面积70m2)
3. 阶段三:建立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是对建筑形式和空间秩序的抽象化研究和表达。根据提供的项目任
务书,将阶段二形成的体块模型转换为空间和形式的结构模型,并以模型和图示的方式进行表述。
4.阶段四:设计的推进和表达
在前面三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上,推进设计方案的具体化,深入功能安排、空间处理、结构技术、材料与构造技术及建筑造型等方面的具体设计,实现彼此间的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选择对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要素(如采光、构造设计、材质设计、细部设计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最终完成设计定稿。5.综合表达
对前面四阶段的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并综合运用各种适宜的方式进行表达和表现,如墨线图、渲染、摄影、拼贴、分析说明等。透视图表达形式不限,但必须客观地记录真实环境状况,避免虚设配景。
四、设计进度计划
五、成果要求、
1.建筑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
2.总平面1:500
3.各层平面图、立面图(2-3个)、剖面图(1-2个)1:200
4.工作模型照片(体块的分析过程照片及SU建模照片)组织于图面内
5.室外透视图(表达方式自定)
6.图纸规格:500mmX700mm
六、主要参考书
1.邹瑚莹.博物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指导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建筑创作》杂志社编.中国博物馆建筑与文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美)亚瑟·罗森布拉特.博物馆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美)贾斯廷·哈德森编著.博物馆建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德)维多里奥﹒马尼亚戈﹒兰普尼亚尼著. 赵欣、周莹译.世界博物馆建筑,2006.
6.王路.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华东建筑设计院.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