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提水工具
尾如流星首渴乌 -- 漫谈渴乌的工作原理
尾如流星首渴乌 -- 漫谈渴乌的工作原理作者:麻庭光中国的历史,主要是农业社会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提水技术发展的历史。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取水工具是渴乌,甚至出现在现在的小学课本中,可是由于历史的久远,文献的缺乏,实物的不存,导致对渴乌的认识也是相当模糊的,可以说是语焉不详。
历代的文人不断提及渴乌的使用,可是他们提到的渴乌是最早的渴乌吗?这里用物理学原理来重新认识渴乌的工作原理,发现我们的祖先还是蛮有智慧的,只是文献的记载有缺失,后人多误解,导致了目前对渴乌的种种迷思。
最早的渴乌结构简单,利用重力差工作,没有运动部件,却包含物理学三大原理(帕斯卡定律、虹吸原理和回燃现象,分别属于静力学、动力学和热力学),值得深入分析。
渴乌的工作原理渴乌是什么?最简单的解释是古代吸水用的曲筒,就是应用虹吸原理制造的虹吸管,在中国古代又称作“过山龙”。
渴乌的最早出处是《后汉书·宦者传·张让》:“(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於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在唐初为《后汉书》的这段文字作注解时认为:“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
”也就是说,渴乌是一个弯曲的筒状物。
其形状类似饮水的乌鸦。
它的工作原理是“以气引水上也”,即利用大气压力的原理来引水。
翻车是从低程向高程送水,而渴乌是从高程向低程送水,需要有大气压的帮助。
以竹子为材料的大管径的渴乌,在唐代已经投入使用。
现存的最早记载竹制渴乌的制作和使用方法的文献是唐代中期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杜佑的《通典》。
其原文是:“渴乌,隔山取水。
以大竹筒雌雄相接。
勿令漏泄。
以麻漆封裹。
推过山外。
就水置筒。
入水五尺。
即于筒尾取松桦乾草当筒放火。
火气潜通水所。
即应而上。
”北宋康定年间(1040)曾公亮在所著的《武经总要前集》对这种取水方法也有类似的记述。
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渴乌的工作原理,包括:帕斯卡定律、虹吸原理和回燃现象,这里分别细述。
手摇轱辘井的原理
手摇轱辘井的原理手摇轱辘井是一种传统的取水工具,它利用人力来提取地下水,是古代民间常用的一种水源设备。
它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主要是通过手摇轱辘的旋转来带动水井中的水桶上升,从而将地下水提取出来。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手摇轱辘井的原理。
首先,手摇轱辘井的核心部件是轱辘。
轱辘通常由木材或者金属制成,其形状类似于一个圆筒,中间有一个轴承,可以使轱辘在轴承上自由旋转。
轱辘的直径和宽度会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以适应不同井深和水桶大小。
其次,手摇轱辘井的原理是利用轱辘的旋转来带动水井中的绳索或链条。
一端固定在水井井口的绳索或链条连接着水桶,另一端则固定在轱辘上。
当人们手摇轱辘时,轱辘会带动绳索或链条旋转,从而使水桶上升或下降。
在实际操作中,人们会站在井口旁边,用力手摇轱辘,使轱辘旋转起来。
随着轱辘的旋转,连接在轱辘上的绳索或链条也会跟着转动,从而带动水桶上升。
当水桶上升到井口时,人们就可以将水桶中的水取出来使用了。
手摇轱辘井的原理非常简单,但却非常有效。
它不需要额外的动力设备,完全依靠人力就可以提取地下水。
这种取水方式在古代非常常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除了手摇轱辘井,还有一些其他类似的取水设备,比如风力水泵、动力水泵等。
但相比之下,手摇轱辘井更加简单、便捷,而且不需要额外的能源支持,更适合于一些偏远地区或者人力资源丰富的地方使用。
总的来说,手摇轱辘井的原理是利用人力来带动轱辘旋转,从而带动水井中的水桶上升,实现地下水的提取。
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取水方式,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地方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大家对手摇轱辘井的原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古代汲水工具的变迁
中国古代汲水工具的变迁一、简介汲水工具是古代人们用来取水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汲水工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最早的人工汲水工具开始,逐步介绍古代汲水工具的变迁。
二、人工汲水工具最早的汲水工具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使用简单的竹筐或陶土制成的水罐进行汲水。
这些工具体积较小,容量有限,需要人们反复汲取并倒出水来完成取水过程。
三、木质汲水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人们开始使用木质汲水工具。
木质汲水工具的出现,使得取水更加方便快捷。
木质汲水工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水桶,一种是水牛。
水桶是一种中空的木质容器,可用于汲取水源,然后将水桶倾斜倒出水来。
水牛则是一种类似于现代水泵的机械设备,通过人力或动物力驱动,将水源抽到地面上。
四、铜质汲水工具进入青铜时代后,铜质汲水工具开始出现。
铜质汲水工具相对于木质汲水工具来说更加坚固耐用,使得取水更加便利。
铜质汲水工具主要有铜质水桶和铜质水牛。
铜质水桶容量较大,可以一次性汲取较多的水源。
铜质水牛则更加高效,通过人力或动物力的驱动,可以快速地将水源抽取到地面上。
五、机械汲水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古代中国的汲水工具也逐渐进入了机械化时代。
公元前3世纪,中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式水车,称为董鄂水车。
董鄂水车利用水力驱动,可以将地下水源抽取到地面上,大大提高了取水的效率。
六、脚踏式汲水工具在古代中国,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汲水工具,即脚踏式汲水工具。
这种工具的原理是通过人们的脚力来驱动,将水源抽取到地面上。
这种汲水工具在农田灌溉和军事防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七、现代化汲水工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古代汲水工具逐渐被现代化的汲水设备所取代。
现代化的汲水设备包括水泵、抽水机等,可以更加高效地将水源抽取到地面上,并且可以远距离输送水源。
这些设备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取水更加方便快捷。
八、结语中国古代汲水工具的变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人工汲水工具,到木质、铜质、机械汲水工具,再到脚踏式汲水工具和现代化汲水设备。
概括中国古代灌溉技术的进步
概括中国古代灌溉技术的进步水是万物之源,从植物、动物到人类,无不需要水资源,现代农业建设更如此。
比如,时下关注度超高的“生态循环”、“节水”等等。
而灌溉排水则是一国农业发展的命脉与粮食安全的基石。
虽然我国的灌溉面积达到11.1亿亩,目前正在建设一批现代化的灌区,但对于人口众多、地表水资源不是很丰富的我们,打造生态农场、庭院花园、高标准农田,一些节水灌溉技术不能不知!1)桔槔灌溉古书有云“凿隧而人井,抱瓮而灌”,过去大家都是用瓦罐从井里把水一罐罐的提出来,然后再一罐罐的用手洒在农作物上,虽然能实现灌溉农作物,但效率较低且比较费劲。
春秋时期,开始采用杠杆原理提水,桔槔(gāo)灌溉便产生了。
桔槔,就是用两根木杆组成,一根竖立河边或井边,另一根横挂在直木顶上,一端系一大石,另一端用长绳子挂上木桶,通过杠杆原理来进行汲水灌溉。
桔槔的产生,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记载显示,使用桔槔之后,农民们一天可灌百畦。
2)辘轳灌溉到了汉代后,原始辘轳产生。
辘轳(lùlu),由辘轳头、支架、井绳、水斗等部分构成。
这是利用轮轴原理从井中提水的一种装置。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桔槔和辘轳是我国主要的井灌提水工作。
直到唐朝后,有人尝试用辘轳把河水提到高处,通过架空索道的辘轳进行汲水,但后来没有获得发展。
3) 龙骨水车这是对我国农业起到很大作用的”翻车”,又称为“龙骨水车”。
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
龙骨水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
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
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
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
龙骨水车的产生,真正满足了大田排灌的需要,也逐渐成为我国农村使用最广泛的排灌工具。
除了龙骨水车之外,还有一种取水灌田工具:筒车,也称“水转筒车”,是用竹木制成大型立轮,由横轴架起,安于水边,下部没人水中,上部高出于岸。
水车
水车——益阳湖区传统农具之一姚国文著这里介绍的是湖南益阳市洞庭湖平原区(以下简称为益阳湖区)的传统水车,这是本人正在写的《益阳湖区生产生活传统工具》的一部分。
水车是是南方农村使用抽水机前靠人力、畜力或水力、风力提水的传统灌溉工具。
水车也称天车、踏车、牵车、摇车、翻车、拨车、筒车等。
水车全部用木材造就,结构复杂,部件多。
在古代,水车属精密复杂、种类繁多而又相对标准化的一种常用农具。
因其车身状如龙骨、而又发挥着龙一样的降水作用而名为“龙骨水车”。
亦有直接称其为“车子”的。
因其动力的不同,分为人力水车、畜力水车、风力水车和水力水车。
益阳湖区使用的水车,一般都是人力带动的,有手动水车和脚踏水车两种。
手动水车在当地称为手车子,也称牵车、拔车、手摇车。
手动水车可由一人操作,也可以由两人操作。
脚踏水车(也简称踏车)按车头设计的可同时容纳车水人的数量分为两人车、三人车、四人车、五人车等;按车水人车水时的姿势,分为坐式水车和站式水车。
水车适合近距离提水,提水高度在1—2米左右,比较适合平原地区使用。
在提水幅度较高的山区,每每需要层层提升,逐级盘水,有时竟需多部水车接成“长龙”(如图)。
制作水车用的木材,既要就地有取,又要轻巧牢固,不易开裂。
一、手动水车手动水车在当地称为手车子,是龙骨水车中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小的,它搬运容易、安装简单。
作业时1~2人往复推拉车水拐杖(手柄),转动车轱辘带动车龙骨上的车叶循环往复提水。
手动水车适用田间短距离、低扬程(一般不超过1米)、小面积提水,2人一天可灌田2~3亩。
手动水车由车筒(又称车箱)、带车叶的车龙骨链环、车头、车水拐杖和车梯五部分组成。
(一)车筒(车箱)车筒又称车箱,是一木制长槽。
手动水车车筒较短,一般长约3米,宽约0.21米、高约0.39米的。
车筒由底板、两侧薄木板、列槛桩、列槛桩连接横木条、行道板、压栏木、框架竖木方、安装车头固定夹板的竖木方、车龙骨导向轮及其轴构成。
古代提水取水灌溉用具
古代提水取水灌溉用具在古代,没有如今发达的科技却耕种着大量的农田。
那么他们依靠什么给作物进行灌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同时期的灌溉技术,感受古人的智慧。
1、桔槔 [jié gāo]简介:桔槔,俗称“吊杆”“称杆”,古代汉族农用工具。
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
商代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始采用桔槔。
出现时间:商朝构造及其原理: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
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2、辘轳 [lù lu]简介:辘轳,汉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
出现时间:周代构造及其原理:在井上安置带有水平转轴的支撑架。
转轴一端装有曲柄,转轴上缠有绳索。
绳索下端系有水桶。
用人力或畜力转动曲柄,即可自井中提水。
是一种利用轮轴理的起重机具。
3、井车简介:井车,是由辘轳发展而来的古代从深井中提水进行灌溉的工具。
圆木上绞缠绳索,索系水平,圆木旋转,带动绳索。
水斗随之起落以取水,水斗只直上直下。
不能绕圆木旋转。
出现时间:隋朝构造及其原理:将许多木制水斗都以小横轴连接成串,如同大链,套在井上面一大轮上;在这大轮的轴的一头,装上一个大立齿轮,再和上部一个大卧齿轮相衔接;用畜力或人力拉动套杆,则卧齿轮回转,大立齿轮及大轮随之而转,盛水水斗连续上升,绕过大轮,失倾泻于水簸箕,再流入田地中,空水斗由另一边下降,如此周而复始。
4、戽斗 [hù dǒu]简介:戽斗,一种取水灌田用的旧式汉族农具。
戽斗很早就在中国用于灌溉农田了。
由于人的身高所限,戽斗的提水高度一般在0.5~1 米。
有些地方把水斗做簸箕形,绑在杆上,一人操作即可。
出现时间:汉构造及其原理:用竹篾、藤条等编成。
略似斗,两边有绳,使用时两人对站,拉绳汲水。
亦有中间装把供一人使用的。
5、翻车简介: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
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
中国古代传统提水工具
2016.11
目录
1
桔槔
2
辘轳
3
翻车
4
筒车
中国古代传统提水工具
古代利用人力、畜力、风力、水力由低处提水向上的机械。 如桔槔、辘轳、翻车、 筒车、 戽斗、刮车等。
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的人力提水机械。横杆的一端系提水 桶,用手操纵横杆另一端的升降以取水。先秦对桔槔已有 文字记载。类似桔槔的提水机械还有鹤饮。
5. 结语
中国古代的提水工具,唐代已在中原和长江流域一带普遍 使用,至宋代,则在珠江流域一带普及,在古代农业发展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大部分被水 泵所取代。
卫
3. 翻车
3. 翻车
3. 翻车
4. 筒车
筒车是一种轮式水车,多为水力驱 动。其构造是:在水流急湍处建一 水轮,水轮底部没入水中,顶部超 出河岸,轮上倾斜绑置若干竹筒。 水流冲动水轮,竹筒临流取水并随 水轮转至轮顶时,将水自动倒入木 槽,再流入田间。筒车在唐代已有 文字记载。王祯《农书》上还记载 有高转筒车,可提水十丈以上。其 形制与圆轮形筒车有较大差别,而 与翻车相近。黄河流域筒车多为木 质,长江以南的筒车多为竹质。戽 斗是两边各系有两根绳的小桶,两 人同时操作,可以提水至高田。其提 水高度一般较低。
1.桔槔
2. 辘轳
辘轳则是利用轮轴原理的起重机具,多用于汲取井水。其构 造是在井上安置带有水平转轴的支撑架。转轴一端装有曲柄, 转轴上缠有绳索。绳索下端系有水桶。用人力或畜力转动曲 柄,即可自井中提水。先秦对辘轳已有文字记载。
3. 翻车
翻车即今之龙骨水车。其结构是:用木板做成长槽,槽中 放置数十块与木槽宽度相称的刮水板(或木斗),刮水板 之间由铰关依次联接,首尾衔接成环状。木槽上下两端各 有一带齿木轴。转动上轴,则带动刮水板循环运转,同时 将板间的水体自下而上带出。翻车在东汉中平三年(186)已 见记载。和翻车结构类似的还有汲取井水的井车。翻车可 以用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驱动。
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及其特征1
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及其特征1摘要: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对水利建设比较重视,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兴建过数以万计的水利设施。
这些水利设施涉及生活用水、农田灌溉、防洪排涝、漕运航运等诸多领域,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从大量资料来看,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在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尽管这些水利设施并不是持续发展的,有些设施甚至经历了由先进到落后的转变,但毋庸置疑,许多设施起源甚早,科技含量甚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水利;农田灌溉设施;生活用水设施;防洪水利设施;漕运水利设施基金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课题项目(06jjd770019);陕西师范大学211项目子课题作者简介:王双怀,男,陕西铜川市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但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自然存在状态并不能完全符合人的需要,水利和水害都是存在的。
因此,人们需要通过工程措施来兴利除害。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故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为重视。
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修建了数以万计的水利工程,每个工程都有相应的水利设施。
关于历代王朝兴建水利的情况,学术界已多有论述。
本文拟对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及其演变情况进行探讨。
一、生活用水设施生活用水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居民都离不开生活用水。
中国古代的生活用水因居住条件而定:临河者汲河水,近泉者汲泉水,无河无泉者则用渠水、井水或雨水。
为了满足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对生活用水的需求,中国古代曾修建过一些供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些配套的设施。
1、供水设施中国古代的供水工程以河渠、井泉为主。
在远古时代,中国先民一般居住在靠近河流、湖泊的阶地上,利用天然河水、湖水或泉水维持生计。
这种情况在氏族公社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水车设计
水车设计水车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灌溉工具,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图3-3为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所记载的提水水车——筒车。
筒车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筒车在水流的作用下转动,将低处的水旋转至高出并泄入收集装置,为农耕提供水源;当水流较慢无法推动筒车旋转时,亦可使用人力带动筒车旋转实现提水功能。
请设计一款使用平板拼插方式制造,包含转动手柄及齿轮机构的提水水车模型,模拟提水水车从河中取水并将水运送到较高位置水槽的过程。
[设计要求]1.产品尺寸要求整体尺寸在200mm×200mm×120mm至400mm×400mm×300mm范围内,且可由给定的4块板材加工制造。
图3-3 提水水车(筒车)2.产品功能要求产品可模拟提水水车从河中取水并将水运送到较高位置水槽的过程,且必须配备手柄,可通过转动手柄使水车转动。
具体要求包括:(1) 水车主体包括能将水从低处运往高出的储水结构。
(2) 水车必须配备手柄,按照手柄转2周,水车同方向转1周的规律转动手柄模拟水车运动。
(3) 手柄带动水车转动的运动通过以下齿轮中的若干齿轮实现,齿轮模型已给出,请选择合适的组合装入所设计的产品;齿轮模型仅可打孔,其余结构不可改变,相同规格的齿轮可重复使用。
表3-2 可供选择的齿轮3.产品拼装要求为满足用户自行拼装要求,板材之间须设置卡槽式连接。
4.设计变更要求(1) 由于板材厚度待定,基础模型应满足“一键选择厚度”的要求,即通过参数表中一步调整便可修改全部板材相应结构的尺寸数据;板材厚度可选择为3mm或5mm。
(2) 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基础模型应满足“一键调整储水结构数量”的要求,即通过参数表中一步调整便可更改储水结构数量,并生成全部相关板材;储水结构数量可选择为6或8。
(3) 上述设计变更要求仅在基础模型体现即可;零部件、动画使用板厚3mm、储水结构数量6生成即可。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成就。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
1、四大发明:唐朝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2、笕管:用竹、木材料制作的气卤集输管线,气笕是将气井的天然气笕送至烧盐的灶房,卤笕是将卤井的盐水笕送至烧盐的锅里。
3、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
4、算筹和算盘:
算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与式演算的工具,算筹不仅是正负整数与分数的四则运算和开方的运算工具,而且还包含着各种特定的演算。
算盘就是古人用来珠算的工具,因为它灵便准确,至今还可以在一些医院商店见到它的身影。
古代汲水灌溉工具与应用原理
古代汲水灌溉工具与应用原理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古代的汲水灌溉工具,这可是农耕文明的“救命稻草”啊!想想看,农田一片干涸,庄稼愁眉苦脸,那可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古人为了让田地活过来,可是费了不少脑筋,造出了各种奇妙的工具。
这些工具可不是随便用的,背后还有一套严谨的原理呢,今天咱们就来“深挖”一下这些古代智慧的宝藏。
1.1 汲水工具的种类说到汲水工具,咱们得先来看看古人都用过哪些“神器”。
最常见的莫过于“水车”了。
想象一下,轮子转动时,水沿着车桶流出,田地瞬间被灌溉得绿油油的,简直是“雨露均沾”的好帮手。
再有就是“提桶”,这玩意儿虽然简单,但在古代可是老百姓家里必备的“神器”,每次提水都得费点力气,真是“力大无穷”的活啊。
还有“木桩”、“泥坝”这些土法子,都是古人用心良苦的杰作,绝对是“滴水不漏”。
1.2 应用原理揭秘咱们接下来得聊聊这些工具的应用原理,别以为简单就没学问!水车的原理其实就像咱们玩滑梯,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车轮转动的时候,把水提起来,灌到田里。
可别小看这点儿物理知识,古人可是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摸索出这些原理的。
提桶嘛,就更直接了,想象一下,把桶放进水里,再提起来,水自然就跟着桶走了,简直是“轻松愉快”。
而木桩和泥坝的原理则是利用自然水流的力量,把水引导到所需的地方,这样一来,既节省人力,又高效省时。
2. 古代灌溉的智慧好啦,接下来咱们得深入点,聊聊古代人灌溉的智慧,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你知道吗,古人可不是随便灌水的,他们还考虑到水的流向、土壤的湿度等因素。
就像下棋一样,得“三步走”,先观察,再计划,最后实施。
他们有时候还会利用水源的自然坡度,让水流更顺畅,这样一来,田地里的水就能“源源不断”,真是“滴水成河”。
2.1 环境与工具的结合而且,古人还特别懂得如何根据环境选择合适的工具。
在山区,他们用的可能是简单的提桶,而在平原地带,就能见到大型的水车了。
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关于轱辘井的演讲稿
关于轱辘井的演讲稿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轱辘井》。
轱辘井是我国古代用来取水的一种古老的工具。
我将从轱辘井的发明背景、结构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方面,向大家介绍轱辘井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轱辘井起源于我国古代,主要用于取水。
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取水的方式,使取水更加方便快捷。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化的供水设施,人们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水源。
而轱辘井的发明,使取水变得更加便利,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资源。
那么,轱辘井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轱辘井主要由“轱辘”、“轴”、水杯和绳索组成。
轱辘是指器物的辘,轴是指托物的轴杆。
通过将轱辘与轴相连接,可以实现水杯的上下运动。
人们可以借助绳索,拉动轱辘来使水杯下降到井水中,然后通过用力使轱辘上升,将水杯带上来。
轱辘井的结构简单、实用。
尽管有着古老的历史,但它依然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取水工具。
除了轱辘井的实用功能外,它还代表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农耕社会中,水被视为生命之源,取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轱辘井的普及,使得取水过程不再艰辛,人们亲手取水也更加美好。
在亲自操作过程中,人们感受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们对生命的崇尚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轱辘井逐渐被自动化的水泵等设备取代。
虽然新技术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取水方式,但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灵魂,是历史的记忆和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并通过传承与发展,使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和关注传统文化。
许多人开始从旅游、学术研究等多个角度深入了解古代文化。
轱辘井作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许多地方在公共空间中还原了轱辘井的形式,供人们观赏和了解。
这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方式,使得轱辘井的价值在当代得到了延续。
综上所述,轱辘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取水工具,它代表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提水灌溉工具图
古代提水灌溉工具图
辛世彪
各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北方黄河流域,随着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这些提水工具逐渐普及到南方长江和珠江流域。
1. 桔槔(jié gāo)
桔槔、辘轳等简单提水工具西周时出现。
桔槔使用杠杆原理,用于提取地表水。
2. 辘轳(lùlu)
曲柄辘轳利用轮轴原理用人力提取井水。
出现于唐宋。
3. 翻车
翻车也叫龙骨水车,隋唐时出现于江南。
一说东汉时出现翻车。
翻车最初多用人力驱动,后来出现了风力或水力驱动的翻车。
4. 筒车
筒车,竹木制成的大型提水灌溉工具,出现于唐代。
筒车也叫轮式筒车,多以水力驱动。
元代《王祯农书》中还提到一种高转筒车,可将水提至更高的地方。
以下图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中国古代传统提水工具
中国古代传统提水工具中国古代传统提水工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解决取水问题,经过长期实践和创新,开发出的一系列提水器械。
这些工具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技术水平,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以下是对几种常见的中国古代传统提水工具的介绍。
1.桔槔桔槔是最古老的一种提水工具,它由一根竖立的桔槔杆和一根横杆组成。
横杆的一端悬挂着水桶,另一端则用绳索固定在地上。
当竖立的桔槔杆被提起时,横杆便随之倾斜,从而将水桶提起。
这种提水工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需要人力操作,效率较低。
2.辘轳辘轳是一种旋转式的提水工具,它由一个竖井、一个转轴和一个滑轮组成。
转轴上缠绕着绳索,绳索的另一端则连接着水桶。
当转轴被旋转时,绳索带动水桶上升或下降。
这种提水工具的优点是可以连续取水,但需要人力或畜力操作。
3.水车水车是一种利用水流动力来驱动的提水工具,它由一个旋转的轮子和一些辐条组成。
轮子的边缘固定着一些辐条,辐条的另一端连接着水桶。
当水流冲击轮子时,轮子便旋转起来,从而带动辐条提起水桶。
这种提水工具适用于河流、溪流等有水源的地方,可以连续取水,但需要一定的水流速度。
4.筒车筒车是一种利用离心力来驱动的提水工具,它由一个旋转的筒子和一些叶片组成。
筒子内部装有水桶,当筒子被旋转时,叶片便将水流提起,并传递给筒子内部的水桶。
这种提水工具适用于小规模取水,如家庭或小村庄。
它可以连续取水,但需要人力或畜力操作。
5.翻车翻车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来驱动的提水工具,它由一个杠杆和一个滑轮组成。
杠杆的一端连接着滑轮,另一端则固定在地上。
当杠杆被压下时,滑轮便带动水桶提起。
这种提水工具适用于大规模取水,如农田灌溉。
它可以连续取水,但需要大量人力操作。
6.渴乌渴乌是一种利用虹吸原理来吸水的提水工具,它由一个平底罐和一根吸管组成。
平底罐内装有水,吸管的一端插入水中,另一端则放置在要取水的位置。
当吸管插入水中时,罐内的水便会通过吸管上升到要取水的位置。
古代灌溉工具的演变特点
古代灌溉工具的演变特点古代灌溉工具的演变特点:(一)竹筒1、起源:竹筒是古代最古老的灌溉工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大多依赖于江河土壤的排水系统。
2、技术原理:其原理是用人力或牛嘴形的竹管,通过重复的上升和降落的运动,把土壤搅扰,以形成一种有组织的灌溉系统,利用淤泥灌溉土壤中的水分。
3、优缺点:优点:便宜实用、操作方便、能拯救大片土地免遭灾害、节约用水;缺点:竹筒虽然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但其使用范围有限、无法调节深度和量、工作效率低。
(二)灌溉器1、起源:灌溉器是在竹筒基础上改进后的灌溉工具,在中国早在2000年前即已出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2、技术原理:灌溉器利用磁体的原理建立灌溉系统,能够实现低谷灌溉器的自行开关与灌溉器深度的自动控制,在多个井的灌溉中,能够实现水位的平衡而保证灌溉的均匀。
3、优缺点:优点:工作效率高,能较大程度提高灌溉效果,节约用水,能较好地调节灌溉深度与量;节缺点:设备昂贵、维护保养成本高。
(三)机械灌溉1、起源:机械灌溉由传统灌溉工具发展而来,是最新技术进步下出现的灌溉工具,是古代灌溉工具演变的最终形态,产生于20世纪。
2、技术原理:机械灌溉的一般原理是:把蓄水的渠池的水泵到灌溉中,然后灌溉渠汇河中,利用风力和水力的能量,进行机械式灌溉工作。
3、优缺点:优点:工作效率高,节约用水,较好地调节深度和量;缺点:设备费用高,需要一定的维护保养,生产作业影响环境。
综上,古代灌溉工具的演变特点主要体现在竹筒、灌溉器和机械灌溉三个方面。
它们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每一种灌溉工具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但都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和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简单机械
我国古代的农用机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机械装置的国|家之一 .大约1万年前 ,开始使用了弓箭 ,3 000多年前的商代 ,已经开始使用轮轴原理制造车辆 .春秋战国时期 ,桔槔的广泛使用 ,标志着杠杆原理的广泛应用 .汉代以后综合应用多种机械原理的大型机械开始使用 .一、桔槔桔槔是我国古代提水的器具 ,创造于春秋时期 .<庄子>一书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路过汉阴 ,向一老农介绍说: "有一种汲水的器械用力小 ,成效大 ,可日灌四百畦〞 .他介绍的就是这种名叫桔槔的汲水器具 ,结构如下图 .它利用杠杆的原理 ,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 ,中间是支点 ,末端悬挂一个重物 ,前段悬挂水桶 .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 ,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 ,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 .桔槔的使用节省了人力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二、水碾水力碾是魏晋南北朝时创造的谷物加工机械 ,用于谷物脱壳或去麸 .水碾是中古时期较为先进的生产加工工具 ,特点主要是在技术上充分利用水利资源 ,借助水力带动碾硙进行加工生产 .水碾的根本结构是在一扇大磨盘中设中轴 ,并装一根横轴 ,横轴一端装一个滚轮 ,利用水轮带动轴转 ,使滚轮滚动起来产生摩擦 ,将谷物进行脱壳或去麸 .如图是元|王祯<农书>中描绘的水碾 .三、辘轳辘轳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 .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 ,中|国已经创造了辘轳 .到春秋时期 ,辘轳就已经流行 .辘轳的主要部件是一根短圆木 ,上绕绳索 ,圆木可环绕其固定轴而转动 .在工业方面 ,有使用牛力带动辘轳 ,再装上其他工具用来凿井或汲卤的 .四、水排水排可谓一种较复杂的机械 .杜诗创制的水排 ,不仅运用了主动轮、从动轮、曲柄、连杆等机构把圆周运动变为拉杆的直线往复运动 ,还运用了皮带传动 ,使直径比从动轮小的旋鼓快速旋转 .它在结构上 ,已具有了动力机构、传动机构和工作机构三个主要局部 ,因此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现代水轮机的前身 ,水排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复杂机器的诞生 .远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的今天 ,就能创制出这样完整的水力机械 ,真正显示了中|国古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欧洲 ,使用水力鼓风设备的鼓风炉到公元十一世纪才出现 ,而普遍使用那么是到了十四世纪 .水力鼓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加大了风量 ,提高了风压 ,增强了风力在炉里的穿透能力 .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冶炼强度 ,另一方面可以扩大炉径 ,加高炉身 ,增大有效容积 ,这就大大地增加了生产能力 .水排的创造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次伟大胜利 .中|国古代对简单机械的认识和应用杠杆、滑轮 ,物理学上称作简单机械 .杠杆的使用或许可以追溯到原始人时期 .当原始人拾起一根棍棒和野兽搏斗或用它撬动一块巨石 ,他们实际上就是在使用杠杆 .石器时代人们所用的石刃、石斧 ,都用天然绳索把它们和木柄捆绑在一起 ,或者在石器上凿孔 ,装上木柄 .这说明他们在实践中懂得了杠杆得经验法那么:延长力臂可以增大力量 .1.杠杆在中|国的典型开展──秤 (天平 )杠杆在中|国的典型开展是秤的创造和它的广泛应用 .在一根杠杆上安装吊绳作为支点 ,一端挂上重物 ,另一端挂上砝码或秤锤 ,就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 .古代人称它 "权衡〞或 "衡器〞 . "权〞就是砝码或秤锤 , "衡〞是指秤杆 .迄今为止 ,考古开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长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战国时期楚墓中的天平 .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纪的制品 ,是个等臂秤 .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了 .古代中|国人还创造了有两个支点的秤 ,俗称铢秤 .使用这种秤 ,变动支点而不需要换秤杆就可以称量比拟重的物体 .这是中|国人在衡器上的重大创造之一 ,也说明中|国人在实践中完全掌握了阿基米德杠杆原理 .<墨经>一书最|早记述了秤的杠杆原理 .<墨经>把秤的支点到重物一端的距离称作 "本〞 (今天通常称 "重臂〞 ) ,把支点到权一端的距离称作 "标〞(今天称 "力臂〞 ) .<墨经·经下>中说:第|一 ,当重物和权相等而衡器平衡时 ,如果加重物在衡器的一端 ,重物端必定下垂;第二 ,如果因为加上重物而衡器平衡 ,那是本短标长的缘故;第三 ,如果在本短标长的衡器两端加上重量相等的物体 ,那么标端必下垂 . ( "衡 ,加重于其一旁 ,必垂 .权、重相假设也相衡 ,那么本短标长;两加焉 ,重相假设 ,那么标必下 .〞 )墨家在这里把杠杆平衡的各种情形都讨论了 .他们既考虑了 "本〞和 "标〞相等的平衡 ,也考虑了 "本〞和 "标〞不相等的平衡;既注意到杠杆两端的力 ,也注意到力和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大小 .虽然他们没有给我们留下定量的数字关系 ,但这些文字记述肯定是墨家亲身实验的结果 ,它比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要早约二百年 .2.桔槔桔槔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 ,当中是支点 ,末端悬挂一个重物 ,前段悬挂水桶 .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 ,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 ,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 .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 ,而且延续了几千年 ,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 .3.滑轮滑轮 ,古代人称它 "滑车〞 .应用一个定滑轮 ,可改变力的方向;应用一组适当配合的滑轮 ,可以省力 .至|少从战国时期开始 ,滑轮在作战器械、井中提水等生产劳动中被广泛应用 .最|早讨论滑轮力学的还是<墨经> .<墨经·经下>把向上提举重物的力称作 "挈〞 (qí ) ,把自由往下降落称作 "收〞 ,把整个滑轮机械称作 "绳制〞 .<墨经>中说:以 "绳制〞举重 , "挈〞的力和 "收〞的力方向相反 ,但同时作用在一个共同点上 .提挈重物要用力 , "收〞不费力 ,假设用 "绳制〞提举重物 ,人们就可省力而轻松 . ( "挈与收反 .〞 "挈 ,有力也;引 ,无力也 .不必所挈之止于施也 ,绳制之也 .〞 )又说:在 "绳制〞一边 ,绳比拟长 ,物比拟重 ,物体就越来越往下降;在另一边 ,绳比拟短 ,物比拟轻 ,物体就越来越被提举向上 . ( "挈 ,长重者下 ,短轻者上 .〞 )又说:如果绳子垂直 ,绳两端的重物相等 , "绳制〞就平衡不动 . ( "绳下直 ,权重相假设那么正矣 .〞 )如果这时 "绳制〞不平衡 ,那么所提举的物体一定是在斜面上 ,而不是自由悬吊在空中 .我们对于墨家的丰富的力学知识不能不赞佩 !4.辘轳滑轮的另一种形式是辘轳 .把一根短圆木固定于井旁木架上 ,圆木上缠绕绳索 ,索的一端固定在圆木上 ,另一端悬吊水桶 ,转动圆木就可提水 .只要绳子缠绕得当 ,绳索两端都可悬吊木桶 ,一桶提水上升 ,另一桶往下降落 ,这就可以使辘轳总是在做功 .辘轳大概起源于商末周初 (公元前十一世纪 ) .据<物原>记载: "史佚始作辘轳〞 .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 .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创造了辘轳 .到春秋时期 ,辘轳就已经流行 .辘轳的制造和应用 ,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开展紧密结合的 ,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 .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 ,虽经改良 ,但大体保持了原形 ,说明在3 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 .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 ,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 .现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 ,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 ,以供人们饮用 .在其他工业方面 ,有使用牛力带动辘轳 ,再装上其他工具用来凿井或汲卤的 .。
古人取水方法
古人取水方法古人取水方法不同于现在可乐、矿泉水随处可得的便利条件,古人获取水资源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那个没有自来水和水渠的年代,人们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取到水才能维持生命的延续。
本篇文档将介绍古人是如何取水的。
井井是古代人们最常用的取水工具之一,井分为地上井和地下井,其中最常见的是地下井。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可以在院子里、房间里挖一个井,每天可用清水抽取进行饮用和生活。
井口的大小不一,深度也不一,但普遍较深。
为了避免掉下去,井口上面都有一个木盖或铁盖。
河湖取水对于许多河湖沿岸居民而言,水是他们生活的保障。
如果没有河水或湖水,就不可能谈论生活。
古人要想在河湖取水,往往是要抬桶或者使用筏子、船等,尤其是夏季,水位较低时最为方便。
水窖水窖是用刻于山石中的洞穴制作而成的,这种方式只需将洞穴灌满水即可。
水窖可以使水质常年保持在较佳的状态,这样就可以随时打开水窖取水。
在古代,一些高级别墅或寺庙也会设置专门的水窖。
蒸馏法蒸馏法是古代提取纯净水分的其中一种方法。
首先将水倒入一个罐子内,然后将罐子放在火上加热,让水蒸发并向上升腾。
然后用一根竹子把蒸发的水滴收集到一个器皿内,这样便得到了水的纯净部分。
雨水收集法在中国的南方有一个称为“雨水井”的传统。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将雨水收集在一个特制的大缸内。
首先要在大缸上挖出一些小孔,然后在缸底设置一层石子、石灰等垫层过滤,再往缸中注入多层炭,最后将大缸上用类似垃圾桶盖一样的盖子盖好,等到雨季来临,雨水可以落在这个缸上,然后落在炭、石子、石灰等层,最后通过小孔渗透至缸底。
总之,古人取水靠近生活本身,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方法被发掘并传承至今。
虽然现在我们可以直接从家中水龙头中取得便利的自来水资源,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古人为了生活而想出的这些创造性的方法。
水资源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需要被爱护和保护。
手摇轱辘井的原理
手摇轱辘井的原理手摇轱辘井,又称手摇井,是一种传统的取水工具,常见于农村地区。
它的原理是通过人力的旋转运动,带动轱辘,使水从井底被提上来。
手摇轱辘井是人们的生活所需的重要工具之一,它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节省了能源,对保护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手摇轱辘井由井筒、轱辘、连杆、手柄等部分组成。
井筒是装水的地方,通常为圆筒形,直径适中,以便轱辘可以顺利下降。
轱辘是手摇轱辘井的核心部件,它通常是一个圆盘状的物体,可以转动。
连杆连接轱辘和手柄,使手柄可以带动轱辘进行旋转。
手柄则是由人们手握的部分,通过手的旋转运动带动轱辘。
当手柄旋转时,连杆带动轱辘下降到井底,然后再通过手柄的旋转将装满水的轱辘提上来。
这样,人们就可以方便地取得水源。
手摇轱辘井的原理非常简单,但它的作用却非常重要。
在没有电力的农村地区,手摇轱辘井是人们唯一的取水工具。
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需求,还可以给农田灌溉提供水源。
人们可以利用手摇轱辘井将水从井底提上来,然后再通过渠道把水引到农田中,方便农作物的生长。
手摇轱辘井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而且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手摇轱辘井的使用广泛而普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手摇轱辘井是靠人力操作的,取水效率较低,对体力要求较高。
其次,手摇轱辘井需要不停地摇动手柄才能提水,对使用者的手部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此外,手摇轱辘井的井筒容量有限,一次只能提取有限的水量,如果需要大量用水,就需要反复摇动手柄,非常费时费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地区开始使用电动轱辘井取代传统的手摇轱辘井。
电动轱辘井利用电力驱动轱辘的旋转,不需要人力参与,大大提高了取水的效率。
它可以一次性提取更多的水量,减少了用户的劳动强度。
然而,电动轱辘井需要消耗大量电力,对电力资源的需求较大。
在一些电力不稳定的地区,使用电动轱辘井可能会面临供电不足的问题。
尽管手摇轱辘井存在一些缺点,但它在一些地区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它简单、实用、可靠,不需要依赖电力,适用于电力不稳定或没有电力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11
目录
1
2 3
桔槔 辘轳 翻车
4
筒车
中国古代传统提水工具
古代利用人力、畜力、风力、水力由低处提水向上的机械。 如桔槔、辘轳、翻车、 筒车、 戽斗、刮车等。 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的人力提水机械。横杆的一端系提水 桶,用手操纵横杆另一端的升降以取水。先秦对桔槔已有 文字记载。类似桔槔的提水机械还有鹤饮。
3. 翻车
3. 翻车
3. 翻车
3. 翻车
3. 翻车
3. 翻车
3. 翻车
4. 筒车
筒车是一种轮式水车,多为水力驱 动。其构造是:在水流急湍处建一 水轮,水轮底部没入水中,顶部超 出河岸,轮上倾斜绑置若干竹筒。 水流冲动水轮,竹筒临流取水并随 水轮转至轮顶时,将水自动倒入木 槽,再流入田间。筒车在唐代已有 文字记载。王祯《农书》上还记载 有高转筒车,可提水十丈以上。其 形制与圆轮形筒车有较大差别,而 与翻车相近。黄河流域筒车多为木 质,长江以南的筒车多为竹质。戽 斗是两边各系有两根绳的小桶,两 人同时操作,可以提水至高田。其提 水高度一般较低。
5. 结语
中国古代的提水工具,唐代已在中原和长江流域一带普遍 使用,至宋代,则在珠江流域一带普及,在古代农业发展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大部分被水 泵所取代。
卫
1.桔槔
2. 辘轳
辘轳则是利用轮轴原理的起重机具,多用于汲取井水。其构 造是在井上安置带有水平转轴的支撑架。转轴一端装有曲柄, 转轴上缠有绳索。绳索下端系有水桶。用人力或畜力转动曲 柄,即可自井中提水。先秦今之龙骨水车。其结构是:用木板做成长槽,槽中 放置数十块与木槽宽度相称的刮水板(或木斗),刮水板 之间由铰关依次联接,首尾衔接成环状。木槽上下两端各 有一带齿木轴。转动上轴,则带动刮水板循环运转,同时 将板间的水体自下而上带出。翻车在东汉中平三年(186)已 见记载。和翻车结构类似的还有汲取井水的井车。翻车可 以用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