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孝文帝改革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经纬知识清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2)移风易俗: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采桑图》(魏晋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材料:南梁大臣陈庆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
之极。 ……”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拓跋焘) 439年,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 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为北方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北魏前期统治者简介
庙号
谥号
北魏太祖
北魏世祖 北魏高宗 北魏显祖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 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 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 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北魏高祖
道武皇帝
太武皇帝 文成皇帝 献文皇帝
孝文皇帝
姓名
拓跋珪 拓跋焘 拓跋浚 拓跋弘 拓跋宏
政绩
建国,汉化改革(实行编户、劝课 农桑、仿汉制设官、重用汉族儒生)
统一 (略)
支持孝文帝改革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 谥称“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碗女人”。 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控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在献文 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 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 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度上的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激化了民族矛盾; 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 义,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
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
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力主 改革,维护统治
二、改革内容 前期
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新制度
推行 均田制 租调制
设立三长制
整顿吏治
把国家控制的 利于征收赋税,
土地分给农民,推动北方经济恢
由农民承担一 复和发展推动北
定的租税徭役 兵改宗役主督护制
为三长制负责
清理户口,征
收租赋,征发 徭役兵役Βιβλιοθήκη 魏政权的封建化 和民族融合
健全中央到 地方的行政体 制,利于中央 集权的巩固
制定俸禄制 北魏吏治好转,
严惩贪赃
缓和社会矛盾,
后期
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 迁都洛阳,方便接受中原先进 文化,打击保守势力,为深化改 革提供条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主要内容。
(3)探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历史作用。
东汉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迁
北朝

东 汉
方蜀 魏
南吴

十六国 西晋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
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 期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及成功原因
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
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 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经 济农耕化、思想儒学化)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道 武 帝 拓 跋 珪
太 武 帝 拓 跋 焘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 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 序记》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 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 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 态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民族 汉族
生产方式
农耕为主 游牧为主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 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 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年,六宫 及文武尽迁洛阳…..” ----- 《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二
思考: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 的主要措施。有何影响?
作 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统治政权。
1
1、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①、平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 易受外族威胁;保守势力强大, 不利于改革的推行;②、洛阳 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③、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 的控制,并得到汉族地主阶级 支持和合作。 ——主要原因
2、孝文帝是怎样执行迁都策略的? 3、孝文帝迁都有何意义? 1)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2)有效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 3)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 发展。
战乱的推动;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 孝文帝改革的促进 ⑵从政治方面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 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有 关内容加以说明。
从政治方面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 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有关 内容加以说明
①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政治上迁都,实行官禄制,设立三长制,采 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 理,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③移风易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 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 封建化,南北之间的民族隔阂逐渐消除,这些 都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62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62人教PPT课件
2、内容: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 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
商鞅——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文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特点
备注
国有土地所有制 所有权属于国家; 不是主要类型,但
(官田)
北魏隋唐均田制 一直存在;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制 私有制
农民土地 私有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从东汉起出现田 庄;兼并引起动荡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 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 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 役兵役呢?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3)设立三长制
思考:为什么孝文帝要把都城迁到洛阳?
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偏居塞上,崇尚武力, 难以文治;洛阳是汉族政权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取 得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等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⑴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2、迁都目的 (1)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2)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过程:493——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三、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为目的
2、主要措施:
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姓改为汉姓,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54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54人教PPT课件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 夫材十(料五2)二以革】上除太,旧和受俗九露;年田整(四4十顿85亩吏),治,妇“;人下迁二诏都十均洛亩给…阳天…(下3”分田。):。诸男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 ((题13)):汉材族料一先和进材文料化二;中鲜的卑土地民分族配传方统式(有2分何)相。同之处 ( 均2田)制材影料二响中了的中土国地土分地配制制度度经数北百魏年孝;文帝推行后,一 直 其沿他用措到施唐加代速中了期鲜。除卑此汉之化外,,促北进魏了孝文民帝族还融推合行(了2分那)些。
——《魏书•高允列传》 材料二诏曰:“俸制已立,宜时班行,其以十月为首, 每季一请。”于是内外百官,受禄有差。
——《魏书•高祖记》
思考: (1)材料一说明改革前北魏吏治存在哪些弊端? (2)结合材料二说说“高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何作用? (3)北魏官员的收入来源在孝文帝改革前后有何变化?
3、迁都洛阳(平城——洛阳) 迁都原因(主要) 策略 影响
的 孝励 文精 帝图 改治 革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朝代发展线索




西 晋


东 晋
东北 魏齐 北 魏 西北 魏周 隋
宋齐梁陈
一、北魏的建立与统一(时间、都城)
北魏(嘎鲜仙卑洞)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北,魏4疆39域年图拓跋焘 (统鲜一卑北拓方拔,部53祖4年庙分)裂,历十四帝,一百四十九年。
4、革除旧俗(措施、作用)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 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 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如此渐习,风化可 新。” ——《魏书• 献文六王传》

高中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迁都洛阳 495年 3、全面汉化 移风易俗
① ② ③ ④ ⑤ 易服装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①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
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
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材料一
有学术观点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
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是汉人的繁缛腐
朽,丢掉的却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
思考:你认为材料一的观点是否正确?
改革的不足之处
1、忽视了北部边境 3、全盘吸收汉文化 2、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 4、后继乏人
材料二 2006年12月4日《新闻晨报》中国形象标志将 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 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 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吴友富认为龙在西方 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会 让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 想,中国应改换新的形象标志。
—— 肖 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25 东 汉 220 220 魏 蜀吴 280 265 西 晋 317 十六国 386北魏→分裂581 581 前秦一度统一 隋 朝 317东晋420 420宋齐梁陈589 618
社会发展趋势及阶段特征:分裂→统一
南 北 对 峙 北 朝 北魏 386-534 孝文帝改革 东魏534-550 西魏535-557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
——冯太后
“千古第一后”
——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评价如此之高,北魏冯太 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 什么作用?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

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答案:D
例 2 北魏均田制的推行产生的重大影响有( ) ①限制了土地兼并 ②增加了政府控制的编户 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均田制中有关不准买卖土地、公开授田的规定,限制了土地兼并,吸引广大流 民农耕定居,增加了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这一方面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另一方面也 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D
例题 解剖
例 1 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
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
②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都相对落 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 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也是北魏统治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不同民族间文化、习 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 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①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北魏统治者面临的重大问题。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政权主要靠
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多有不完善和欠缺之处。如官吏与商贾勾结,中饱
私囊,贪污成风,这不仅影响了北魏政府的经济收入,而且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启示现代社会在改 革中应注重民生问题,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北魏政权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导致政治动荡,影响 国家发展。
民族融合的趋势
80%
人口迁徙
北魏时期,大量汉族人口迁入北 方地区,与鲜卑族及其他少数民 族混居,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 融合。
100%
经济文化交流
随着各民族间的交往增多,经济 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加速了民 族融合的进程。
80%
政治联姻
官制改革
背景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但随 着社会的变化,这一制度逐渐不 适应形势的发展。孝文帝废除了 宗主督护制,推行了官制改革。
内容
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将官员分为 文官和武官两大类,明确了各级官 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影响
官制改革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北魏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法律改革
破坏生态环境
改革过程中过度开垦和放 牧,破坏了生态环境,导 致土地沙化和水资源枯竭 等问题。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民族平等和团结
孝文帝改革强调民族平等和团结,启示现代社会应尊重和保护少数 民族的权利和文化。
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
孝文帝改革面临诸多困难和阻力,但孝文帝凭借着勇气和智慧推动 了改革,启示现代社会应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 生产力,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
提高文化水平
改革加强了教育、文化和学术 的交流,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 质和社会文明水平。
改革的局限性
改革不彻底
孝文帝改革是在保守势力 的反对下进行的,因此改 革措施未能完全实施,改 革效果有限。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34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34人教PPT课件
1、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 、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冯太后与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一)、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创建新制度)
①制度官吏俸禄制,整顿整治 ②推行均田制 ③设立三长制 ④推行新的租调制
(二)、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① 迁都洛阳 ② 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
北朝(439-581)

东 方魏

25220
南 方Βιβλιοθήκη 蜀 吴十六国西晋 266-316 东晋
东魏
北魏
386-534 西魏
北齐
581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朝
南朝(420-589)
背诵抽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合作探究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一、孝文帝改革背景
民族融合 1、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 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2、民族融合的几种主要形式
①民族迁徙 ②友好交往 ③联合斗争 ④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 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封建化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
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 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 法律。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本单元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关于引言: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关于学习要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对应第一节,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迫在眉睫的改革形势;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应第二节,介绍了改革的两个阶段与具体措施;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对应第三节,介绍了改革对北魏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于学习建议:1、运用联系的观点,联系古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商鞅变法比较,更好地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程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学目标:教材结构: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动荡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本课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本课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引言分析:1、观察“北魏骑马武士陶俑”,想象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得出结论:北魏依靠这些强悍的军队迅速崛起,统一了黄河流域,从而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引发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导入新课。

重要概念:1、北魏386年拓拔部首领拓拔圭重建代国,次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宗主督护制度是北魏初年的基层行政制度,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人教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 课件 (共7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 课件 (共75张ppt)
(2)推行均田制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民族融合,影响后世 便于征收赋役
(3)设立三长制 ——健全基层政权,保证有效控制;
(4)租调制
新的租调制
配合均田制、改变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租是粮食; 调是绢帛)。
农民负担减轻 ——改变了原来的混乱
国家收入增加 ——隐匿农民成为编户齐民
民族融合: 鲜卑族:游牧——农耕 影响后世:沿用到唐中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
(1)实行俸禄制,整顿整治——吏治有所好转
影响后世
(2)推行均田制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民族融合, (3)设立三长制
设立三长制
配合均田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三长: 邻长、里长、党长 地位: 基层行政组织 职责: 查户口、收租税、征徭役兵役
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
为核心发生。
民族融合
1.含义: 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 惯、制度、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 互影响和渗透 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2.过程: 和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吸收的过程 3.表现:
(1)经济: 主要是少数民族由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习俗: 主要是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
第三单元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北 方
十六国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西晋
东晋



陈 朝
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国家分裂 民族融合
风天 吹苍 草苍 低, 见 牛野 羊茫 。茫 ,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原因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
不利于改革 北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魏 地处黄河之南,
通不便,生产
农业生产发达
不能满足需要
易 威胁受,强不敌利“于柔控然”南利举于兵齐控南制 下中 征原 服, 较并 弱
制中原
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政 体 制
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统治者 内部矛盾农)和民农民与地主的 矛盾(阶级矛盾)
4、北魏统一后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
⑴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①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 ②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⑵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1、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后期:迁都、典章制度、生活方式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均田制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4)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 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45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45人教PPT课件

禄 制
任意搜括; 集,按级别发放,不许 贪污成风 自筹;惩治贪污
魏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 供了一个有利的政治局 面。
均 政府控制大 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 田 量无主荒地; 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 制 经济衰退 种,土地不得买卖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一 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 役。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 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 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 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 础。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 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 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 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 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三 宗主督护制存 长 在的问题;配 制 合均田制
邻长——里长——党长; 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 职责:检查户口,征收 政体制;保证国家对人 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民(地方)的有效控制。
推行均田制。
租 赋税征收混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
调 乱;经济衰 纳一定数量的租(缴纳
制退
粮食)调(缴纳绢帛)
改变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 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 民增多,增加国家的租调 收入。
使吏治有所好转,为北 魏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 供了一个有利的政治局 面。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一 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 役。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59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59人教PPT课件
3)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
征发 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北魏政府
北魏政府
宗主
州郡
农民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4)影响: 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②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推行新的租调制
①内容: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含义: 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
纳一定数量的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③作用: 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
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 中华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 风易俗,全方位吸 收汉族先进文化
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主要措施?
分别有哪些主要作用?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禁止官吏 贪赃枉法。结果使吏治有所好转。
②推行均田令。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 了无主的荒地,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大量 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 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进, 它缓和社会矛盾,便于赋税和徭役的执行
③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健全了县 以下的地方行政组织,使国家到基层的行政体 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表现P21-42
⑴农业生产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5: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5: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⑤作用: a.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同时 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 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c.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 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d.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 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 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2)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①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 ④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3)设立三长制:李冲建议——基层行政体制 ①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五家设邻长一五邻设里长一五里设党长。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 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 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③职能:基层行政组织。 职责 a.检查户口;b.征收赋税;c.征发徭役兵役;d.推行均田制。 ④影响: a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 有效控制; b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 ①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含义:租是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是向政府交纳 一定的绢帛。 ③作用: 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②内容: a.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 b.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③影响:吏治有所好转,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 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4: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4: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官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获得财物人口。 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肆意搜 刮百姓。贪污成风。
俸 禄 制
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惩治贪污。 吏治有所好转。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洛阳的优势: ⑴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就是 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 ⑵周围地区农业 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粮食。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2.迁都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都到洛阳。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吏治有所好转 北方经济好转
⑶设立三长制
政府
宗主
设邻、里、党三长 直属州郡。
农民
政府
三长
农民
影响: 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政策。
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政策。
2.措施: ⑴易服装
改胡服为汉服
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政策。
2.措施: ⑴易服装 ⑵讲汉话
改胡服为汉服
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 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816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816人教PPT课件

材料一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 三十家方为一户。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 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 倍! ——《魏书·李冲传》
基层政治制度不够完善。 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二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
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此。在战争时,往往
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特点
备注
国家土地所有制(官田)
所有权属于国家;
北魏隋唐均田制

土地兼并成为扩
地 地主土地私有制 大地产的主途径

有 制
拥有很少土地,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或完全没有土地
不是主要类型, 但一直存在;
占主导地位; 兼并引起动荡
因兼并等因素 而破产
租调制
北魏 崛起 智者 选择
卓有 成效 的新 政
孝文 帝亲 领改

迁都 洛阳
移风 易俗
促进 民族 融合
土地不得买卖。 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探究1 :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可以
均田制 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所有?其
实质是什么?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亩, … …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 … 初受田者,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
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禁 露田
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重要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措施全面的 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经济农耕化、思想儒学化)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 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828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828人教PPT课件

经济 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农业发达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改革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争取汉族地主支持
军事 北方柔然的威胁
利于控制中原
2.目的:便于学习汉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过程:以“南伐”为名,495年迁都洛阳 启示:改革不仅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同时还要讲 究策略。
➢ 面对众多的守旧势力,孝文帝用了什么方法达到 迁都的目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女如:果20你亩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多 少是土什地么??又有多少土地归实你质家:所封有建?土均地田国制有的制实质
(3)均田制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损?
均田制的影响 积极: (1)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2)使流民归农,加强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4)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哪两个阶段?各有哪些改革措施? 改革重点各是什么?
阶段
主要措施
重点
第一阶段 经济:实行均田制、租调制
冯太后主持 政治:制定官吏俸禄制, 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
第二阶段
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一、改革前期(冯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1)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内容:建立俸禄制;
——《魏书》卷四十 请回答: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 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移风易俗 1.主要措施: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B
A.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改革的成功典范.请回答
3.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 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C)
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 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 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 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 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 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 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 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 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 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地理 位置 经济
政治 军事 历史
农业发达;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利于控制中原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 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如何迁都: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 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 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 孝文帝 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探究:迁都洛阳,对进一步改革有什么影响? 迁都使改革进一步摆脱了旧贵族的束缚, 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 的重要改革.请回答
1.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 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 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最终抑制土地兼并。
2、整顿吏治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⒊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 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 “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迁都影响: 南朝将领刘庆之 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 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 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
4.移风易俗 1.特点: 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为目的
易胡服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行汉制 崇儒学
B
6、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其实质是( ) A.提高自身素质 B.减少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骚扰 7.导致北魏推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C
D)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改革的目的
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 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 北魏的社会发展。
二、改革的内容 领域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社会生活 内容 均田制 (土地制度) 租调制 (赋税制度) 整顿吏治(俸禄制、任期考核 制、严惩贪赃枉法)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1、均田制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⒉北魏何以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支配?能够实行 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⒊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除 封建土地私有制? ⒋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⒌推行均田制后,官吏和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损? ⒍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均田制的实行及内容

露田
男:40亩 女:20亩
桑田
男:20亩 农民所有
国家所有
⒈均田制 ⑴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 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⑸作用 遏制土地兼并 北方经济恢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复发展
2.内容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举例 :
鲜卑姓 汉姓 拓 跋 后穆陵
步六孤
鲜卑姓 贺赖 独孤
贺楼
汉姓 贺 刘 楼
元 穆 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 合
3.意义
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 化
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 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 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注意:民族融合
•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 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⑤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B.掌握最高权力
C )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5、[2000•上海•6] 促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主争夺民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⒉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严惩贪赃枉法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⑶影响 巩固政权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回答 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治 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⒊迁都洛阳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 ⒊迁都的作用是什么?
迁都原因: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 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 光宅中原。
迁都原因
平城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 发,交通不便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 展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北魏定都近100年 洛阳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