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教案
新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聚落》【创新教案】
《聚落》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
(2)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使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分析聚落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1)观察不同地区聚落的差异,思考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保护传统聚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培养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讨论、对比、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图片提问:下面这两幅图片描述的是什么景观?这两幅图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这两幅图一幅是城市景观,一幅是乡村景观。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的《聚落》。
二、新课学习(一)城市和乡村提问:什么是聚落?有几种类型?(学生回答)明确:(1)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有两种类型:城市和乡村。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讲解: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展示图片:1913年的迈阿密和20世纪末的迈阿密讲解:乡村的房屋大多低矮,分布零散,周围有大片的农田。
城市里高楼林立,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到处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
图B是1913年的迈阿密,当时它只是一个满是林地和湿地的小乡村;图C 是20世纪末的迈阿密,它已经从小乡村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活动:观察下列图片,分析哪些是城市景观,哪些是乡村景观?并说出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学生看图回答)明确:左边两幅图是乡村景观,右边两幅图是城市景观。
城市和乡村的差异:活动探索:1.欧洲西部灯光明亮且密集的地方代表的是城市还是乡村?2.这幅图能反映欧洲西部居民的分布情况吗?(学生回答)明确:1.灯光明亮且密集的地方代表的是城市2.从图中灯光的明亮密集程度可以判断居民的分布是稠密还是稀疏。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和分布规律,掌握聚落的产生和发展原因,以及聚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聚落的概念、分类和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聚落的产生和发展原因,以及聚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观察周围的聚落,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分类?聚落的分布规律是什么?二、概念与分类1.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2.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图表分析等方式,了解不同聚落的特点,比较分析不同聚落的优缺点,让学生认识到聚落的多样性。
三、分布规律1.让学生通过地图等方式,观察不同聚落的分布规律,探究产生分布规律的原因。
2.引导学生通过统计数据、历史变迁等方式,认识人类聚落的演变规律,了解聚落的产生和发展原因。
四、聚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让学生了解聚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聚落如何利用和保护环境。
2.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比较分析不同聚落的发展模式和环境状况,了解人类聚落对环境的影响。
五、小结与反思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总结课程内容,强化对聚落的认识,提高对人类聚落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表现和完成任务的质量,以及课后讨论和报告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拓展练习:1.请对以下聚落分类:村庄、镇、城市、特色小镇、工业园区、港口城市、居民区、商业区等。
2.请你在一张地图上标出你身边的聚落,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请你选取一种聚落类型,进行深入调查,探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篇一: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人教版地理第七册第四章开始人文地理的教学,前两节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这一节是新内容,以往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技能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四、学程和导学活动(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二、聚落与环境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南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论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市圈中的一员的形成因素。
环节二:看录像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我们刚才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
初中聚落的教案
初中聚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掌握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2. 使学生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能分析不同地区聚落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及主要形式(乡村、城市)。
2.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等)。
3. 我国聚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
2. 讲解聚落的定义及主要形式:乡村和城市。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 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地形、气候、资源等)、社会经济(人口、产业、交通等)、历史条件等。
4. 案例分析:以我国不同地区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各地聚落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5. 讨论我国聚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人口分布不均、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6.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定义、形成与发展因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聚落的特点。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聚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
2. 视频素材:播放有关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视频资料。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聚落观察和实践的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
人教版初中地理聚落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1. 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 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教学准备: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教师出示两个古汉字“村”和“城”,引导学生猜测它们代表的含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对乡村和城市的认识。
3. 教师总结:今天让我们走进乡村和城市,了解它们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学生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 教师讲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保护聚落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乡村或城市,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它们的景观特点。
2. 思考乡村和城市的生活差异,并结合自然环境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了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讲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聚落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乡村或城市,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它们的景观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聚落》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聚落》教案一. 教材分析《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类聚落的特点。
本章内容通过介绍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演变过程,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图片展示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形成与发展,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学会分析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聚落特点的分析讨论题目。
3.准备好相关地图,便于学生直观了解聚落分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1.介绍聚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聚落是由人类居住地形成的。
2.讲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聚落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而发展的。
3.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使学生掌握不同聚落的特点。
操练(10分钟)1.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聚落教案示例范文
聚落教案示例范文第一章:聚落的概念与分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特征。
2. 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概念:讲解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2. 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主要是指农村居民点,以农业生产为主;城市聚落是指城市居民点,以非农业生产为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
四、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聚落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3. 分析:让学生观察图片,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的特点。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周围的聚落,了解它们的特点。
第二章:聚落的形成与演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形成的原因,知道聚落发展的过程。
2. 使学生能够分析影响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形成的原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交通等因素。
2. 聚落的发展过程:从原始聚落到乡村聚落,再到城市聚落的演变。
3. 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政策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聚落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聚落,让学生了解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
四、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聚落的形成与演变。
2. 讲解:详细讲解聚落形成的原因和演变过程。
3. 分析:让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周围的聚落,了解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
第三章:聚落的特点与保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知道聚落的价值。
2. 使学生能够分析聚落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保护措施。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3 聚落 教案
聚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
(2)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使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分析聚落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1.观察不同地区聚落的差异,思考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保护传统聚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培养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讨论、对比、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图片。
提问:这两幅图片描述的是什么景观?这两幅图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这两幅图一幅是城市景观,一幅是乡村景观。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的聚落。
二、新课学习明确: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具备多种职能的大城市,如:东京、纽约、伦敦、巴黎、墨西哥城、北京和上海等。
(二)聚落与环境过渡: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1.地形影响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聚落规模比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大得多。
为了避免洪涝的威胁,许多乡村建在高地上。
2.水源影响在干旱地区,由于水源的限制,乡村多建在水源充足且取水方便的地方。
如:塔里木河两岸聚落呈带状;沙漠地区聚落呈点状分布。
3.气候影响西亚热带沙漠地区房屋,这里的房屋墙壁厚,有利于隔热;窗小,有利于减小沙漠吹来的热风。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民居,傣家竹楼主要适应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有利于防潮、通风。
拓展延伸:①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住所——窑洞。
窑洞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冬暖夏凉,通风良好,采光面好。
②因纽特人的住所——冰屋。
受极地严寒的气候环境,因纽特人就地取材,建造冰屋。
③草原地区的住所——蒙古包。
草原牧民逐水草而居,而蒙古包易于拆迁搬运,因而成为牧民的主要生活场所。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案聚落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案聚落课程标准: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掌握聚落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聚落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掌握聚落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 能够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利用地图和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教学重点:聚落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地图、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提问: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可以看作是一个聚落吗?为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以是大城市,也可以是小村庄。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如城市、乡村、小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城市聚落的特点是高楼大厦、交通拥堵、人口密集等;乡村聚落的特点是房屋较低、环境优美、人口较少等。
3.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聚落的图片,如意大利的威尼斯、中国的平遥古城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聚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聚落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聚落,分析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聚落的分布和形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地形、气候、资源等。
四、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自己家乡的聚落资料,了解家乡的聚落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了不同类型的聚落和它们的特点,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析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整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多样化,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聚落。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教学设计8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教学设计8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知识的一次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环境、人文地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使学生对聚落有直观的认识。
2.分析法:通过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聚落的内涵。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聚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PPT,用于课堂演示。
3.准备教案,用于指导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对聚落产生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1.利用PPT呈现聚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
2.利用PPT呈现聚落的分类,使学生对聚落有更全面的认识。
操练(10分钟)1.让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不同类型的聚落,加深学生对聚落分类的理解。
2.让学生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巩固(10分钟)1.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聚落-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钟作慈主编)教案
聚落-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钟作慈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聚落的概念并能分类。
2.了解人类在聚落形成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3.掌握聚落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4.理解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人类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和影响。
3.聚落的发展条件和因素。
教学难点1.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的理解。
2.聚落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教学步骤1.初步认识聚落:“小型的、人口密集的、有固定居住地的人类社会”,了解聚落的分类。
2.了解人类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和影响,如水源、交通等条件的重要性。
3.探讨聚落的发展条件和因素,如地形、气候等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4.理解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如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等。
5.探究聚落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聚落的地理位置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地形和气候条件对聚落的构成产生的影响等。
6.总结聚落问题,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强调聚落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活动1.群体讨论: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聚落的分类,学生可以讨论不同的观点和提出自己的想法。
2.实地考察:学生到周边的聚落考察,借鉴教材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3.问题解答:学生在课中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标准1.能正确描述聚落的性质和分类。
2.能理解人类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和影响。
3.能从居住环境、气候、地质、交通等方面分析影响聚落的因素。
4.能够应对的聚落现象,了解聚落的构成和规模对应的特征。
5.能够与地理环境结合,解释聚落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评估方式1.课堂讨论,通过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学生提交作业,通过作业考察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中学地理8年级上册》2.课件和练习材料。
六、教学建议本教案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聚落的概念和分类深入认识,了解人类在聚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聚落的发展条件和因素以及理解聚落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初中 聚落 教案
初中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2. 分析乡村和城市的起源和条件;3. 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2. 聚落的概念。
教学难点:1. 聚落的概念;2. 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2. 电脑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人类居住的各种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的环境;2. 提问:这些图片展示了人类居住的哪些地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二、新课教学1. 聚落及其分类a. 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b. 讲解聚落的概念: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c. 介绍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2. 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a. 引导学生观察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图片,分析它们的起源和条件;b. 讲解乡村的形成: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c. 讲解城市的起源:城市是人们集中居住、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的地方,城市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3. 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a. 引导学生观察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b. 讲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资源等因素都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三、课堂练习1. 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一些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聚落,并简要说明理由;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聚落的概念、分类、起源和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2. 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城乡差异,保护聚落环境。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观察身边的聚落环境,分析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2. 收集有关乡村和城市的图片,进行对比分析,深入了解它们的差异和特点。
初中聚落教案
初中聚落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 能够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3. 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4. 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1. 城市和乡村的差异;2. 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准备:1. 图片: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2. 资料:关于聚落形成原因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聚集在城市和乡村?引出聚落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1. 聚落的概念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归纳总结聚落的概念。
教师进行总结:聚落就是人们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可以分成城市和乡村两类。
2. 城市和乡村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城市和乡村在景观、建筑密度、道路以及生产方式等各方面都有差异。
3. 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教师进行总结: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有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交通、经济发展等。
4. 案例分析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分析案例中聚落形成的原因。
教师进行总结:案例中的聚落形成与地形平坦、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因素有关。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练习题;2.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发展聚落?引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资料,总结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2. 让学生思考:如何改善城市和乡村的居住环境?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案例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分析了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一、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2. 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变迁,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聚落的概念、形式及特点;人类居住地的变迁。
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
2. 讲解聚落的概念: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3. 分析聚落的特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的集中、社会文化的体现等。
4. 探讨人类居住地的变迁:从游牧生活到定居生活,再到现代城市化进程。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引出本课时主题。
2. 讲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集镇聚落等。
3. 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
4.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特色和优势。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聚落文化。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形式及特点,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八、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搜集有关聚落保护的案例,了解我国聚落保护政策及现状。
3. 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家乡推广和实践聚落保护与传承。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传承观念。
六、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聚落的概念,掌握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及差异。
(2)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2. 难点:通过分析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导入,展示城市和乡村两张景观图片,提问学生图片所展示的景观是什么。
根据学生所说的城市与乡村,进而引导到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 聚落的概念教师活动:让学生直接进行读书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聚落就是人们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可以分成城市和乡村两类。
2. 城市和乡村教师活动: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
问题: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城市是高楼大厦,乡村房屋较矮;城市道路宽且长,乡村道路窄;城市人们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农村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
教师总结:城市和乡村虽然都是聚落,但是他们在景观、建筑密度、道路以及生产方式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
环节三: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典型的聚落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等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环节四: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聚落进行研究,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所选聚落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
最后,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环节五: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聚落形成原因的认识。
同时,教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021年整理〗《聚落》优秀教案
《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二、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三、教学难点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四、教学方法比较法、读图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我们四川的一些农村地区,农民一生中有三大喜事: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
可见,居住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新课教学】一、城市和乡村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1.什么是聚落?2.聚落分为哪两种类型?学生回答后老师讲解: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也就是人民生活居住的地方。
这个词源于德文,意即居住地。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
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的出现。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
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约6000年。
承转: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知,人类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当乡村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城市。
讲解:世界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500年这段时间,差不多与定居农业同时出现。
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在城市出现之前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出现了闲余的劳动力。
这部分闲余的劳动力不再从事种植业,而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目的的手工业为主,于是乡村就演变成为集市。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进一步扩大,集市便发展成为城市。
承转: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那么它们有什么差异呢?讨论:指导学生看教材P82活动中的四幅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城市和乡村在景观和职能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后,列表比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和乡村之间不但景观上存在很大差异,而且主要职能也不相同。
聚落教案
第三节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
重在于培养学生用图、看图的能力和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聚落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城市与乡村的区别,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投影显示:乡村和城市夜景图,指图说明这是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二、引出课题:第三节聚落1、乡村和城市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①什么叫聚落?②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引导学生参照已给出的城市和乡村的图片,自由口头描述乡村与城市景观差异。
活动一:洞察天下带领学生观看反映农村、牧场、渔村、林场和城市风景,展示四幅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讨论:①居住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②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小结:学生总结出聚落的定义与分类。
承转: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不仅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差异,而且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的。
说明聚落受自然、经济等环境影响很大。
2、聚落与环境活动二:指点江山方法: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人小组,选定一名同学为中心发言人,带领全组同学在指定的地形图上选择适合居住的场所,并对其进行规划,引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①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带着大家寻找适合居住的地方,你们会选择哪里呢?赶快来挑战吧!②在图上规划农村、渔村、林场、城镇使之变得漂亮!引领大家一起归纳总结出影响聚落分布的环境条件:东南亚地区的高架屋: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通风又凉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同点和差异。
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图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
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重点讲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三、课堂讨论: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通过图片和实例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学生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四、小结:一)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一)教师布置作业: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研究地理的兴趣。
洞、尖顶瓦屋、冰屋等民居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聚落建筑的影响。
同时,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特点。
例如,在高海拔、寒冷的地区,人们建造冰屋来保暖;在干燥的沙漠地区,人们会选择建造窑洞等低矮的房屋来避免过度蒸发;在台风频发的地区,人们会建造尖顶瓦屋来抵御风灾等。
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环境对聚落建筑的影响。
建筑的巧夺天工,不仅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更多的是环境给我们的指导。
环境影响着聚落的分布和建筑的形态,聚落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记录了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成为了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为了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1972年,XXX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很多聚落都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独特风貌的古城,以五彩石铺成的街道、潺潺流水、垂柳小桥等景观而闻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桓台县实验中学地理组张静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让学生自学、读图比较,小组分析、讨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并且在动手设计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自信心;
4、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展示
【学法指导】
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位记者朋友,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录音及动感影集展示』
乐乐:“大家好,我是小记者乐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关于农村的图片,一起来看一下吧!”用大量农村图片做的动感影集,并配了《音乐之声》音乐。
妙可:“大家好,我是小记者妙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关于城市的图片,可漂亮了,一起来看一下吧!”用大量城市图片做的动感影集,并配了《音乐之声》音乐。
教师:乐乐拍到的图片是哪里的?
妙可拍到的图片又是哪里的呢?
学生通过刚才的观看容易回答出:乐乐拍到的图片是你农村的,而妙可拍到的却是城市的图片。
教师:其实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是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把它们称为聚落。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了解聚落。
(翻到教材P88)
板书:聚落
教师:现在请大家思考,是先有乡村聚落还是先有城市聚落呢?
学生根据自身感受及经验回答:一般先有乡村聚落。
教师:那么城市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请大家观看视频《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起源》视频播放。
学生展示所感所想。
教师:从这个短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可以说,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他们共同演奏出了和谐的美妙乐章——
你是更喜欢住在乡村还是城市?说出你的理
由。
学生展示。
教师:通过大家的表述,我们发现了乡村有乡村的优势,城市有城市的长处,单从经济方面讲,乡村和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会继续吗?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相关资料。
资料展示:华西村的景观图片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师:我们桓台县的情况又怎么样呢?
桓台县资料展示。
教师小结:其实城乡距离已经不再遥远,目前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他们在交织形成协奏曲的同时,也齐头并进的谱写了一曲
下面我们来看乐乐拍到的不同乡村的图片。
乡村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呢?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农村、渔村、牧村、林村。
教师:你能用身体语言表演这些地区人们劳动时的场景吗?
“你猜、我猜、大家猜”环节。
学生上台表演。
锻炼其勇气。
教师承转:不同的乡村,景观不同,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也不同。
其实即使是相同类型的乡村,他们的景观也会不同,不信你来看。
各大洲的村落景观展示。
“抢答”环节:下面图中的景观哪个分布在亚洲,哪个分布在欧洲,哪个又分布在非洲?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学生活动。
教师稍作点拨。
教师:刚才是乡村的情景,城市的又会怎么样呢?让我们来看妙可拍到的图片。
索镇、张店、青岛、北京城市景观图片展示。
教师:城市间也存在着差异。
通过乐乐和妙可带来的图片,我们已经对城市和乡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过呢,他们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有的地方聚落分布密集,有的地方少有甚至没有聚落”,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专门上网查阅了资料。
资料一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资料二展示: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教师:通过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展示。
教师小结: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源、交通、资源等都是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我们把他们总结为五个方面,即:
根据以上分析,你来思考:如果我们桓台县城要继续发展,你认为优势条件有哪些?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过渡:看来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很大,那么聚落的民居收不收自然环境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走进
世界各地不同民居视频展示。
教师引导:观看完视频后,乐乐对东南亚的
房屋特别的感兴趣,你能做个小导游为他解说一下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而最让妙可感兴趣的却是北极的冰屋和黄土高原的窑洞,谁又能为她解说一下?
学生合作交流后,积极充当小导游为他们解说。
教师:现在啊,他们都十分羡慕那些设计师们,应为他们设计出了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居,那么我们未来的民居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畅谈未来民居。
教师:世博会上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描绘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视频播放:世博会上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视频。
教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奇特,我希望大家的理想最终都能变成现实,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明天会更好》音乐播放,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