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知识点总结.doc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一、力的作用和力的特点1.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力的表示方法:矢量表示。
3.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者方向。
4.力的特点: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若干个力的合成结果是一个力,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力的矢量相加得到。
2.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三角函数得到。
三、测量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根据胡克定律,弹簧伸缩的长度与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将待测力挂在弹簧上,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根据弹簧的刻度表读取力的大小。
四、力的平衡1.力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
2.力的平衡方法: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五、摩擦力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物体相对滑动或者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面间的不规则性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特点: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和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有关。
3.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六、质量与重量1.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固有的特性,表示物体的惯性大小。
2. 质量的单位:千克(kg)。
3.重量的概念: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所受的力。
4.重量的计算公式:重量=质量×重力加速度。
5.重力加速度的近似值:9.8m/s²。
七、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测量1.力的大小的测量: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2.力的方向的测量:使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
八、简单机械1.杠杆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力的乘积相等。
2.转动力矩:力对物体产生转动的效果。
3.计算转动力矩:力的大小×力臂的长度。
4.一级杠杆原理:力×力臂=重力×重力臂。
5.力矩的平衡条件:力矩的和为零。
九、浮力1.浮力的概念:物体浸入液体或气体中受到向上的力。
2.浮力的大小: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一、力和压力1.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用牛顿(N)表示。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状态、形状或速度,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形变。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
5.力的平衡:在力的合成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在力的合成不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6.压力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压力,用帕斯卡(Pa)表示。
7.压力的计算公式:P=F/A(P为压强,F为作用力,A为受力面积)。
二、力的测量1.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常用仪器,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弹簧的伸长量与作用力成正比的原理:胡克定律。
3.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灵敏度:力的测量范围称为量程,单位力产生的示数变化量称为灵敏度。
三、平衡力与摩擦力1.平衡力和重力:当物体受到与重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力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情况:悬挂重物的情况下,悬挂点受到的拉力等于重力的大小。
3.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分析: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绘制力的平衡示意图,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4.摩擦力的概念: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时,两个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的力称为摩擦力。
5.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6.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物体材料等。
四、力的作用效果1.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状态、速度或形状。
2.速度对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速度的力称为加速度,使物体速度减小的力称为减速度。
3.力对物体形状的作用效果:拉力使物体变形产生拉伸应力,压力使物体变形产生压缩应力。
4.力对物体状态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例如使物体开始运动或停止。
五、动力与机械能1.动力的概念: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物体状态的力称为动力。
2.动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3. 动力计算公式:F = ma (F为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初中物理力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力》①基本定义: 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就像你推桌子,你对桌子施加了力;或者地球吸引苹果,这也是一种力。
反正一个东西要是对另一个东西使了劲,那就是有力的作用了。
②重要程度: 在初中物理里,力可是个超级重要的概念。
它是电学、热学之外力学体系的基础。
很多其他知识都跟力有关系,像压强、浮力啥的。
要是力没学明白,后面那些就更迷糊了。
③前置知识: 那肯定得知道啥是物体吧,最起码得能分清不同的东西。
再就是得有一点距离、方向这些简单的概念。
④应用价值: 生活中到处都有力。
比如说汽车的发动机能让汽车跑起来,这就有力在起作用。
盖房子的时候,起重机吊起建筑材料,也是力的功劳。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 在初中物理的力学板块里面,力是基础中的基础。
就好比盖房子打地基一样重要。
好多力学知识是在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后面讲的摩擦力、重力等,它们都是具体类型的力。
②关联知识: 跟力关系最近的,重力、弹力、摩擦力就不用说了,而且力还跟运动学紧密相关,知道力才能明白物体为啥会做加速、减速或者匀速运动。
③重难点分析: 重难点在于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这个概念有点抽象。
有时候很难确切指出力到底是从哪到哪,谁给谁施加的。
关键的点就是得紧扣物体对物体这个含义。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力这个知识点是必考的。
考查方式有各种各样的,比如直接让你判断物体有没有受力,或者给出一些情景,要你分析受力情况。
也会有一些填空题、选择题专门靠这个概念。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互动。
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是两个物体。
比如说,你拿球扔墙,球对墙有力的作用,墙对球也有力的作用。
不存在单独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这种事。
②特征分析: 力有三个主要特征,就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大小就好比你用力推桌子,用力大就是力的大小数值大;方向呢,如果往前推,方向就是朝前;作用点就是你手挨着桌子的那个地方。
这就跟射箭一样,箭的力量大小、射出的方向还有箭与弓接触的发射点都很重要。
初中物理七章力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七章力知识点总结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方向等,力的作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变状态有关。
力常常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力的计算单位是牛顿(N),1牛顿的力是指当力的大小为1牛顿时,作用在1千克质量的物体上,可以产生1米/秒²的加速度。
二、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1.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通过物体表面对物体施加的力,包括摩擦力、弹簧力、支持力等。
2. 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通过场的作用对物体施加的力,包括重力、电磁力等。
三、力的表示力可以用矢量表示,力的大小用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方向由箭头的方向表示。
1. 力的合成:如果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来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解:任何一个力都可以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的力的合力,也称为分力。
四、力的作用力对物体的作用有推、拉、挤、压、抛等。
1. 推:是指用力使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
2. 拉:是指用力使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
3. 挤:是指用力使物体向另一物体移动。
4. 压:是指用力使物体向另一物体移动。
5. 抛:是指用力使物体向空中运动。
五、力的效果力的作用对物体有不同的效果,包括物体的运动和形变。
1. 物体的运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使物体运动。
2. 物体的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对物体施加拉、挤、压等作用,使物体变形。
六、力的平衡和合力1. 力的平衡: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多个力之间相互抵消,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 合力: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多个力不相互抵消,产生合力,使物体受到合力的作用发生运动或形变。
通过初中物理七章力学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变状态,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力可以用矢量表示,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来求出合力和分力,力的作用包括推、拉、挤、压、抛等,力的效果包括物体的运动和形变,力的平衡与合力是力学重要的概念。
物理初中全部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初中全部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力与运动1.力的概念及分类2.力的合成与分解3.力的作用效果4.力的计算5.运动的描述与分析6.匀速直线运动7.变速直线运动8.抛体运动二、力的作用1.摩擦力2.压强与压力3.浮力与浮力原理4.弹力5.万有引力6.静电力和电场三、能量与能量转化1.能量的概念2.动能与势能3.机械能守恒定律4.能量与物质的转化5.热能与温度6.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四、光学基础1.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2.光的折射与折射定律3.光的色散与全反射4.平面镜与球面镜5.透镜与光的成像6.光的干涉与衍射7.光的定向传播五、电学基础1.电荷与电场2.电流与电路3.电阻与电阻率4.电路中的功率与电能5.欧姆定律与串并联电路6.导体中的电场分布7.磁场与电磁感应六、声学基础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声音的特性与参数3.声音的反射与共鸣4.声音的干涉与衍射七、物态变化1.固体的特性与性质2.固体的熔化与凝固3.液体的特性与性质4.气体的特性与性质5.气体的压强与体积关系6.气体的温度与体积关系7.相变与气体压强八、核与辐射1.放射性与核能2.电离辐射与辐射防护3.核能的利用与应用以上是初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你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复习。
记得理解概念,掌握基本原理,并进行实际应用与实验操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祝你学习顺利!。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学- 力的三要素: 方向、大小、作用点- 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总是保持原来状态,直到受到外力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力的合成与分解: 若干个力可以合成一个力,一个力可以分解成几个力的合力- 重力和万有引力: 物体受重力作用可以计算重力大小,万有引力是物体之间的吸引力光学- 光的传播方式: 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散射- 光的反射定律: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角、入射角和折射率之间满足的关系- 光的色散: 光在折射介质中因折射率不同而产生的分散现象- 光的成像: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原理,成像规律电磁学- 静电学: 电荷、电场、电势能、电场力线- 电流和电路: 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方向、电路中的电阻、电流的串联和并联- 电磁感应: 安培定律、法拉第定律、感应电流、感应电磁力- 电磁波: 电磁波的特点、电磁波的传播方式、电磁波的频率与波长的关系热学- 温度、热量和热平衡: 温度的概念、热量的传递方式、热平衡的条件- 热传导和热辐射: 热能通过实体传递的方式、热能通过辐射传递的方式- 气体的分子运动: 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平均动能、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功率与机械效率-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 功率的概念、功率的计算公式- 机械效率: 机械能的损失、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能量和能量转化- 动能和势能: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势能的定义和计算- 能量转化: 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能量转化的守恒定律以上是初中物理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一、力与运动
1、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大小是指物体受到的外力有多大,具体可表示为牛(N)。
力的方向指物体受到的外力的方向,一般表示为向上、向下或沿其中一方向。
2、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指外力在物体上造成的影响,可分为推动和扭转两种。
推动是指外力使物体产生位移;而扭转是指外力使物体产生角动量。
3、力的种类
受力的物体可能是普通物体,也可能是介质,所以力分为普通力和介质力。
常见的普通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而介质力则可分为磁力、电力等。
4、运动的特点
运动是物体在其中一方向上持续改变位置的过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具有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特点。
5、运动的定义与分类
运动的定义是指物体在其中一方向上持续改变位置的过程;而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二、动量守恒
1、动量的定义
动量是指物体在运动中所具有的运动能力,可以表示为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用符号表示为p或mv。
2、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表明,物体在作用施加外力前后,其动量的总和不变,可用简要方程式 p = mv 来表示。
3、动量的互换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改变动量,这种改变是其动量与其它物体的动量互换的结果。
物体间动量的互换可用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来分类。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1.速度和加速度:-物体的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其中v为速度,s为距离,t为时间。
-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v-u)/t,其中a为加速度,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
2.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 第二定律(力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 = ma,其中 F 为力,m 为物体质量,a 为加速度。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一个物体受到的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反作用力作用在施力物体上。
3.重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重力公式 F = mg 计算,其中 F 为重力,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9.8m/s²)。
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合成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的过程。
分解力的大小可以根据三角函数计算。
5.力的图示法:-力的图示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6.动量与冲量:- 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p = mv,其中 p 为动量,m 为物体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冲量是力在一段时间内作用于物体的总量。
冲量的计算公式为J=FΔt,其中J为冲量,F为力,Δt为时间间隔。
7.机械能与功:-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可以分为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的计算公式为 Ek =1/2mv²,其中 Ek 为动能,m 为物体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势能的计算公式为 Ep = mgh,其中 Ep 为势能,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 第七章 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6、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
7、力的表示法:
(1)力的示意图
(2)力的图示
8、(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9、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 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10、相互作用力: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④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11、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12、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13、滑动摩擦力:
(1)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2)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14、摩擦力的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知识改变命运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