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四年级第八章教学方案
数学四年级第八章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全面掌握第八章的内容,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和应用小数的概念;2.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 运用小数进行问题求解;4.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难点: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学PPT;2. 教材和参考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 辅助教学资料:练习册、实物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实物图片)教师: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章节已经学过了分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
你们了解分数了吗?学生:了解。
教师: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有关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就是小数。
小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请你们和同桌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进行讨论)2. 概念讲解教师:好,同学们,请安静下来。
小数是表示数的一种特殊的表示方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一部分。
和分数不同的是,小数使用小数点来分隔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教师:请你们看这个例子:0.5,这个小数可以表示半个数字。
3. 计算方法讲解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原则,就是对齐数字的小数点。
教师:请看例子:0.5 + 0.3 = 0.8。
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学生:把小数点对齐后,直接相加即可。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1.2 - 0.7 = 0.5。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个计算过程吗?学生:同样是把小数点对齐后,直接相减即可。
4.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现在,我们将学到的小数加减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问题:“小明每周有2.5元的零花钱,他上周花了0.8元,这周花了多少元?”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这个问题怎么用小数来表示,然后再计算出答案。
(学生思考一会)教师:好,有的同学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吗?学生:上周花了0.8元,这周又没有多花钱,所以答案是2.5 - 0.8 = 1.7元。
第八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八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一、内容分析: (一)学习课程标准 关键点: 1、领会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数学课程实施 建议的主要精神,以提高贯彻课程标准的全面性和 自觉性。 2、了解课程总目标和每一年段的目标,特别要理 解描述学习结果用语的含义,以提高落实学习目标 的准确性、适切性。
第八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1、前期分析: ①学习需要的分析:解决教师“为什么教”,学生“为什么学”的 问题。 社会需要分析:通过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材、 配套的参考书了解; 学科需要分析:对学习内容在学科知识技能体系中 的地位、作用所作的分析,把握知识 的来龙去脉、承前启后; 学生需要分析:学生的现状与学习目标间差距; 资源条件分析:设备、媒体、时间、精力等。
第八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2、方案设计: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3、设计评价:
第八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一、内容分析: 目的: 1、确定学习的范围和深度,解决“教什么”问题; 2、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安排 教学顺序奠定基础,解决“如何教”问题。 内容: (一)学习课程标准; (二)分析教材内容; (三)借鉴参考资料。
第八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三节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编制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 要求:具体明确--行为的描述尽可能做到可观测、 可测量; 恰如其分--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不偏高、 不偏低。 要素:1.行为主体--学生或哪一类学生; 2.行为动词--可观测、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变 化,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2011).doc; 3.行为条件--行为变化是在什么样的约束条件下 产生的; 4.表现程度--学习结果的最低水准。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8章《数学广角》教案2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8章《数学广角》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数学广角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数学广角的定义和特点。
2.数学广角的应用题解答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利用数学广角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2.教学投影仪。
3.学生练习册。
4.计算器。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知识,复习角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习数学广角的定义(15分钟)
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广角的概念。
3. 计算数学广角的方法(20分钟)
教师讲解如何计算数学广角,进行示范计算,并让学生做相应练习。
4. 阐述数学广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将数学广角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拓展与巩固(1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鼓励他们寻找更多关于数学广角的应用场景。
六、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的批改,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加强巩固。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在生活中观察并记录数学广角的应用场景。
八、教学心得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数学广角的概念和应用,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教学效果较好。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共安排了3个例题和相应的练习,旨在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基本的运算规则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与整数运算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起分数运算的思维。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分数加减法运算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实物:准备一些实物,如苹果、糖果等,用于展示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情境:小明和小华一共吃了8个苹果,小明吃了其中的3/4,小华吃了其中的1/4。
提问:小明和小华一共吃了几个苹果?2.呈现(10分钟)展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运算方法。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章教学方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章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数值1-20的大小关系;2.能够正确地用世纪格读出数值1-30;3.学会用粗细板绘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准确地用世纪格读出数值1-30;2.学生能熟练地使用粗细板进行绘画。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本章分为两节课进行教学。
第一节课:1.复习与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数值的大小关系。
2.授课与练习(30分钟)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概念的抽象认识,掌握数值1-20的大小关系。
教师示范:展示数值卡片、珠子等实物,让学生根据物品的数量判断大小关系。
比如,“两个苹果比一个苹果多吗?”,“三颗糖果比两颗糖果多吗?”等。
练习:练习册上关于大小关系的习题。
3.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数值1-20的大小关系,巩固概念。
第二节课:1.复习与导入(5分钟)通过口算练习,回顾数值1-20的大小关系。
2.授课与练习(30分钟)教师通过世纪格的展示,介绍数值的读法。
教师示范:展示世纪格,并逐个指向数值,引导学生跟读。
练习:学生在练习册上练习世纪格的读法。
3.巩固与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在教室中观察物品数量,并用世纪格读出相应的数值。
四、教学辅助手段1.数值卡片2.珠子3.世纪格4.练习册五、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理解度。
2.检查学生课后练习册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延伸为了巩固学生的数值大小关系和世纪格读法,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相关的游戏和活动,如数数字游戏、数物品数量等。
七、教学反思本章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值概念和世纪格读法,通过实物分析和口算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抽象概念。
同时,教学延伸部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第八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内容提要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三、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编制 四、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教 学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 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作有 序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1) 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 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 (3) 重视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4) 重视学生的‚数学获得‛ (5) 重视探究精神的培养
该教学模式在操作中应把握的一些关键:
创设与使用数学情境; 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 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 注重数学应用,促进学生发展。
该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基础教 育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 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创新教育落 实在数学学科教育的‚切入点‛与 突破口,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和缩小 城乡教育差距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 远的影响。
(3)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贯穿全局,带动全部,承上启下,在教材体 系或课题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内容;对学生终身发展有 基础作用或有广泛运用的内容;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内容。 通常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数学思想方法、 基本技能训练等,都是教学重点。 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或难于形成的技能, 往往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与新旧知识之间的 矛盾造成的,也可能是学习新知识时对旧知识掌握不牢固 造成的。 难点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地,知识过于抽象,知 识的内在结构过于复杂,概念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等都是 产生难点的因素。
3.设计教学顺序
数学教学内容呈现顺序; 教师活动顺序; 学生活动顺序。
小学数学第八单元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理解分数的意义。
2. 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2. 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苹果,提问:这个苹果可以分成几份?每份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做分数。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分数的意义,强调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2. 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意义,加深理解。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2. 学生回顾所学,提出疑问。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生活实际,找出分数的例子,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1.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实物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 在新课讲解环节,注重讲解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分母的含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 在巩固练习环节,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在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布置作业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学习兴趣浓厚。
教学改进:1. 在新课讲解环节,可以适当增加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2. 在巩固练习环节,可以增加难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 在课堂小结环节,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1 小数的进位加法|冀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8章第1节第1部分——小数的进位加法。
内容包括小数进位加法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技巧,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进位加法的概念,掌握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小数进位加法中进位的概念和操作。
2. 小数进位加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小数的概念和加法运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小数的进位加法。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小数进位加法的概念、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4. 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小数的进位加法概念。
2. 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 小数进位加法的实例演示。
4. 小数进位加法的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小数进位加法题目。
2. 提高练习: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小数进位加法进行计算。
3. 拓展练习:研究小数的进位减法,比较其与小数进位加法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际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进位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此部分的讲解和练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进位的概念和操作深入讲解进位概念1. 进位的定义:需要明确进位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数与形的关系,认识数学中的图形美感。
2.能够灵活运用图形的特征进行问题解答,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数与形的关系。
2.图形的分类及特征。
三、教学重点1.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2.图形的特征及分类。
四、教学难点1.运用数与形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图形特征进行逻辑推理。
五、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课堂练习题。
3.计算器、尺子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新知(30分钟)(1)数与形的关系•示范几个数与形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图形美感,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2)图形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图形的分类及特征,让学生学会通过特征来识别图形。
3. 练习与讲评(40分钟)•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并及时进行讲评,引导学生掌握数与形的应用方法。
4. 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展示自己通过数与形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
5. 总结与反馈(10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数与形关系的理解,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并记录三个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实例。
3.查找三个关于数与形之间联系的案例并进行归纳总结。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对图形美感的认知。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实例的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与形的关系,提高课堂互动性。
九、教学延伸可以邀请学生参观数学与艺术相关的展览,或者进行户外数学与形的联合探索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以上是本节课的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广角——数与形的关系,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八章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八章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八章引言:本文旨在为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提供一个详细的教学方案,针对第八章的内容进行讲解。
通过本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
一、学习目标:1. 能够掌握数字0-100之间的相加和相减;2. 能够用简便的方式解决加法和减法运算;3.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数字0-100之间的相加和相减;2. 熟练运用简便的方式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数字0-100之间的相加和相减a. 讲解数字0-100的读法和写法;b. 引导学生思考0-100之间的数字规律;c.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加和相减的基本方法;d. 通过游戏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便的加法和减法运算a. 教授学生使用快捷方式进行加法运算,如“进位法”;b. 教授学生使用快捷方式进行减法运算,如“借位法”;c. 练习加法和减法运算,巩固所学的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数学运用a. 制作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b. 鼓励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进行比较和讨论;c.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上一章的内容,为新的学习做铺垫;2. 通过图片和实物的展示,让学生对数字0-100之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3. 教师示范相加和相减的方法,引导学生跟随操作,加深对方法的理解;4. 定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团队合作能力;5. 教师通过板书、口头讲解和互动问答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6. 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展,安排适当的练习和游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7. 结束课堂前,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讨论能力等;2. 书面测试评价:通过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3. 实际问题解决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能力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8章《数学广角》教案2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8章《数学广角》教案2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章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在本章教学中进一步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或视频,用于导入和新课呈现。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和步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幅水果店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水果店里有几种水果?每种水果有多少个?”2.呈现(10分钟)展示新课内容,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这些实际问题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是有用的?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八章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设计
第八章数学广角数与形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2.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考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用具教具:正方形块,课件学具: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课件出示)1.复习旧知: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说一说:在0除外的自然数中,奇数有哪些?偶数有哪些?奇数有:1、3、5、7、9、11、13、15、17、19......偶数有:2、4、6、8、10、12、14、16、18、20......3.算一算:1+3+5 =(9 )1+3+5+7+9=(25 )1+3+5+7+9+11 =(36 )1+3+5+7+9+11+13+15+17+19=(100 )4.复习旧知:形图包含的数学问题——加减法(课件出示)先观察图形,然后说一说图形中包含了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生:5-2=3(个)师:有时,图形中包含有数学问题.5. 复习旧知:形图包含的数学问题——利用线段图理解分数应用题张东看一本20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1/4,第二天看了余下的1/3,第二天看了多少页?200页页第一天1/4 第二天余下1/36. 复习旧知:形图包含的数学问题——利用面积模型解释乘法分配律(a+b) c=ac+b7.教师小结:(课件出示)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做两边飞。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8章《数学广角》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8章《数学广角》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八章的内容,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概念、图形的对称、排列组合等。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如集合、对称等,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集合、对称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集合、对称等基本概念,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集合、对称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整理物品、装饰房间等,引出集合、对称等概念。
2.新课讲解: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对称等基本概念。
3.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绘制对称图形、解决实际问题等,来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提高:通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集合、对称等概念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集合、对称等概念,以及一些典型的例子和练习题。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八章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八章教学方案【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能力:1. 认识1到100的数字,能准确地写出并读出这些数字;2. 能正确理解各位数的意义;3. 能熟练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4. 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第八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1到100的数字的认识与运用;2. 各位数的理解与运算;3. 加法和减法的认识与运算;4. 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1. 1到100的数字的认识与运用;2. 各位数的理解与运算。
【教学难点】1. 加法和减法的认识与运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教材、练习册、计算器。
【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或者数学谜题来引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学习1到100的数字的认识与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数字卡片或者利用数学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1到100的数字,并且能正确地写出并读出这些数字。
可以通过集体操练、小组配对等形式,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字的顺序。
3. 各位数的理解与运算教师从个位数开始,通过展示物品的数量,让学生理解个位数的概念。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培养他们对各位数的敏感性和运算能力。
4. 加法和减法的认识与运算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或者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通过一些类似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并在实际操作中巩固运算规则。
5. 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解决。
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体或小组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7. 总结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确保学生对本章的重点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一些小测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第1课时 小数的乘除法》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第1课时小数的乘除法》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概念。
2.熟练掌握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对小数计算的能力和逻辑思维。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小数的乘法。
2.小数的除法。
三、教学难点1.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过程中小数点的处理。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小数乘除法计算。
四、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好介绍小数乘除法的PPT。
2.教具:小数计算的习题,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实例。
3.板书:相关的小数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计算步骤。
4.时间*:计划课堂时间,确保内容安排合理。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出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激发学生兴趣。
2.回顾上节课内容,复习小数的加减法。
第二步:讲解小数的乘法1.通过简单的示例,讲解小数的乘法规则。
2.带着学生一步步完成小数的乘法运算。
第三步:练习小数的乘法1.分配习题,让学生进行小数乘法的练习。
2.师生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四步:讲解小数的除法1.引入小数的除法定义和规则。
2.演示小数的除法计算步骤。
第五步:练习小数的除法1.给学生留时间进行小数的除法练习。
2.学生互相讨论解题方法。
第六步:拓展应用1.给学生提供一些小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增强练习。
2.完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计算应用到生活中。
第七步:总结与反馈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除法的规则和运算方法。
2.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课后作业1.完成未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小数乘除法练习题。
2.自设计几道小数乘除法的应用问题。
3.复习并背诵小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
七、板书设计•小数的乘法–乘法规则:小数位数相乘,末尾保留相同位数。
–例题:0.2 × 0.3 = 0.06•小数的除法–除法规则:小数点对齐,将小数化为整数,解决整数除法。
–例题:0.72 ÷ 0.6 = 1.2八、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章教案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章教案一、引言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第八章是一个重要的章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会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他们在加法和减法运算上的技能,同时也能够学习到有关面积和图形的相关知识。
本教案将围绕这些目标展开。
二、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致力于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巩固和拓展加法和减法运算技能;2.了解和应用有关面积和图形的知识;3.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白板笔、教具、学生手册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擦等。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复习与导入(10分钟)在开始新的学习之前,让学生们回顾一下前几章的知识,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例如,可以询问学生们如何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让他们回顾一些已学的有关图形和面积的知识。
第二阶段:学习和实践(50分钟)1.教师通过教具或者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们学习新的知识点。
(1)介绍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并与学生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
(2)引导学生寻找并举例说明一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应用场景,帮助学生将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给定图形的边长和面积计算,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
2.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
(1)教师出示一些具体的图形,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其面积。
(2)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边长和计算面积的过程,总结图形面积计算的规律,并与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三阶段:巩固与提高(15分钟)1.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1)练习加法和减法运算,巩固学生们的基本计算能力。
(2)练习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他们在图形面积计算上的技能。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
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设计一些有关面积和图形的问题,让其他小组进行解答,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8章《数学广角》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8章《数学广角》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是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章,主要介绍了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图形的拼组、坐标与图形、概率初步等。
本章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一些复杂的图形拼组和坐标知识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拼组图形,能用坐标表示图形的位置,掌握概率初步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拼组的多种方法,坐标与图形的表示,概率初步知识的应用。
2.教学难点:图形拼组的策略,坐标与图形的转换,概率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坐标纸、实物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图形卡片、坐标纸等。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数学实验室,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拼图游戏,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拼组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图形拼组的多种方法,如镶嵌、折叠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拼组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拼组同一个图形,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拼组的规律。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
分数的加减法是数学中重要的基础运算,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对于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于异分母的加减法运算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练习本、计算器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例如:“大家还记得分数是怎么表示的吗?分数可以加减吗?加减的规则是什么?”等。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分数加减法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例如,展示两个分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加减过程。
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8章《数学广角》教案1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8章《数学广角》教案1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八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事物的空间形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但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事物的空间形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的抽象、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事物的空间形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几何图形模型、实物图片、教学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文具、日用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文具、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中的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几何图形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如何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设计教学顺序
数学教学内容呈现顺序; 教师活动顺序; 学生活动顺序。
教师是教学过程形成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 过程赖以发生发展的主体。 教师主导行为要能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 习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教学过程才得以形成。 数学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应成为教学过程发 展的主线,而教师活动(行为)的顺序和学生 活动(行为)的顺序则应围绕数学教学内容呈 现的顺序展开。
二、学情分析: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外地学生占多数,因 此班级学生流动性比较大,这造成学生基础知识 的参差不齐。而且地处农村,家长的教育意识都 不是特别高,通过调查只有个别学生听说过鸡兔 同笼这个问题,但还不会解决。学生对于象这样 思维性比较强的课的学习会感到困难,所以,能 让学生掌握一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是这节课的一 个重点,需要突破的地方是应用假设法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基于以上几点确立教学目标。
引导发现模式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探究猜测 提出假设 推理验证 得到结论
实践活动模式
创设情境 实践活动 教师讲解 课堂小结
讨论交流模式
提出问题 组织讨论 交流反馈 教师评价 巩固内化 课堂小结
自学辅导模式
提出课题 自学材料 讨论交流 答疑讲解 巩固练习 整理小结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和提出新 的数学问题;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身就是一 个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提出有 意义的数学问题,而一个好的数学应用 问题本身又构成一个好的数学情境。
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采取以启发式为核心的灵活多样 的教学方法;
(开启学生的思维,点拨学生的思路)
要素分析
感性材料 概念和命题 例题 习题
2.学生情况分析
了解分析学生是否具备将要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所需 要的知识技能和数学方法; 分析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特点、对数学的价值取向; 分析学生在数学活动方面的群体差异,即班风、学风、 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等; 对班级中特殊个体(如学困生、特长生)进行分析。
数学知识结构 感性材料引入 ↓ 概念 ↓ 定理、公式或法则 ↓ 应用
“认识时间” 主题图(情景图) ↓ 认识钟面刻度(时、分的概念) ↓ 时与分的关系 ↓ 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记时
数学知识结构 旧知引入 ↓ 例题 ↓ 结论(概念、性质或法则) ↓ 应用
“比例的意义” 复习什么是比?求比值 ↓ 例题 ↓ 比例的概念 ↓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修改
数 学 学 习 背 景 分 析
教材分析 编制数学 教学目标 教学对象 分 析 教什么 目标编制 设计数学 教学方案 修改 教学方案 评 价
为什么教 前期分析
怎样教 方案设计
教得怎样 方案评价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与调整
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 师的行为。 行为动词:即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 或者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具体行为的动词。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范围。 表现程度:通常指学生通过学习所应达到的最低水准,用以 衡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1) 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 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 (3) 重视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4) 重视学生的‚数学获得‛ (5) 重视探究精神的培养
该教学模式在操作中应把握的一些关键:
创设与使用数学情境; 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 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 注重数学应用,促进学生发展。
该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基础教 育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 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创新教育落 实在数学学科教育的‚切入点‛与 突破口,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和缩小 城乡教育差距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 远的影响。
数学教学结构 观察(操作)
↓ 归纳 ↓ 应用
“认识时间” 观察钟面,一共有几个大格? 每个大格分成几个小格?„ ↓ 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 ↓ 若干例应用
数学教学结构 复习 ↓ 思考与探索 ↓ 引出结论(概念或法则) ↓ 应用
“比例的意义” 什么是比?求比值 ↓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 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 比例的意义 ↓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内在联系:
创设数学情境是前提, 提出数学问题是核心, 解决数学问题是目标, 应用数学知识是归宿。
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四个环节互 相联系:
创设数学情境是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同时所 提出一个好问题又可以作为一个新的数学情境 呈现给学生; 提出数学问题与解决数学问题形影相伴、携手 共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以数学教育理论为指导,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师的经验,基于 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 式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价值
1 .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1)促进教师对数学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2)促进教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 (3)促进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把握; (4)促进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 (5)促进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系统把握。 2 .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1)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使学生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等的投入获得尽量多 的收获。
4.设计教学活动
导入设计 情境设计 提问设计 例题设计 练习设计 讨论设计 小结设计
5.选择教学媒体
板书 投影 CAI
6.编制教学方案
课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课题: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三、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编制
1.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
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既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教 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学的核 心,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是教学设计应 关注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既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形 式。新课程提倡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的选择,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 动力源泉。新课程倡导教与学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体现, 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拓 展。 三维目标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在教学活动中互相渗透、互 相补充,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运作,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努力实 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 教学目标的编制 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
全面性 具体性 明确性 可观察性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 式;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个性品质; 体验数学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编制的步骤
“情境—问题”教学模 式
学生学习:质疑提问、自主合作探索
设置数学情境 (观察、分析)
提出数学问题 (探究、猜想)
解决数学问题 (求解、反驳)
注重数学应用 (学做、学用)
教师导学:启发诱导、矫正解惑讲授
模式的核心:
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教 学过程的全过程。
四、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的设计
1.确定课的类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考查课 讲评课 实践活动课
2.选择教学模式
讲练结合模式 引导发现模式 实践活动模式 讨论交流模式 自学辅导模式 ‚情境—问题‛模式
讲练结合模式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讲解新课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明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 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陈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分为两类: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 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 ‚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这种方式指向可 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 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 性、过程性的。如‚经历、感受、体会、探索‛等。这种方式 指向无需结果化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
学生应采取以探究式为中心的自主合作 的学习方法。
(既要学好科学知识,又要掌握学习方法)
该模式可以拓广、派生出其它教学模式:
“情境——问题——讨论——评价‛; ‚情境——问题——反思——问题‛; ‚问题——讨论——讲授——问题‛; ‚讲授——问题——讨论——反思‛; 等等。
该模式的教学基本理念: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基本要求
(1)从整体上掌握各个学习领域的知识结构, 尤其是把握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明确本单元或本节课所学内容在整个学段或学 习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相关数学知识的 背景、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把握新旧知识的连 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