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傈僳族Microsoft Word 文档
傈僳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傈僳族传统节日是什么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会经历不同的事情,因为经历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信仰。
而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是根据这个民族所经历过的事情,所信仰的宗教而成立的,所以不同的民族会有不一样的传统节日。
傈僳族传统节日有哪些?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傈僳族传统节日,希望大家喜欢!傈僳族的传统节日1.刀竿节刀竿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
刀等节由来已久,相传明朝外敌入侵云南边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骥奉命率兵前往,在滇西北战场上,依靠当地傈僳族人民团结战斗,一很快取得了胜利。
不料班师回朝途中,于二月初八日被奸佞所害。
为了纪念反侵略的英烈,当地人民以上刀竿来表示保卫祖国疆土、反对入侵者的决心,定此日为刀等节。
爬刀竿前一天晚上,在广场中央燃起四准通红的炭火。
五个保悍而又灵巧的中年男子赤脚在火堆中间跳跃,时而腾空,时而落下,时而扑向火海,时而翻滚前进,无数金光灿烂的火星,在他们的身边脚下飞舞。
他们用双手捧起通红的火球;先6快地在脸上“擦洗”一下,然后在手上飞快地把功揉搓。
周围的观众在欢呼声中欣赏院火的绝技。
节日里,妇女们穿着镶花边的黑色上衣和点缀着各种银饰物的花裙,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风采过人。
男人穿着麻布短衣裤,腰系红黄长带,)小腿系吊简,腰佩长刀,肩挎箭包,英姿勃勃。
节目的广场上,坚趄两根二十米高的树干,四周用藤蔓拉紧固定,树杆上厂插有三十六把明晃晃的长刀,作为向上攀登的横档,刀刃向上,寒光逼人,谓之“刀竿午间。
鞭炮齐鸣,锣鼓震天”。
身穿大红抱、头缠红布包头、赤脚的五名“玩火者”,齐涌至等下,围绕刀竿唱歌跳舞,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飞上刀竿。
双手紧提刀面,运足气的脚掌斜置在锋利的刀刃上,勇敢、灵巧地向上攀登。
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屏住。
呼吸仰面观看。
对他们的气功绝技赞叹不已。
僻僻叭叭的鞭炮声来自竿项优胜者,响彻云霄。
全场欢呼跳跃,争相向爬杆者敬献美酒。
傈僳族民俗[1]
傈僳族民俗傈僳族是一个信仰多神教的民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不论是人、动物、植物都有灵魂。
他们还把纷繁大千世界之中能够主宰一切天然现象的精灵统称作“尼”。
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造成的自然灾害,生老病死却是由不同的“尼’9起的,这要通过“尼扒”(主持宗教的人)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后推算出来的,他们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能说会道、兼通吉凶占卜,能做宗教祭祖活动。
他们还有神奇的功夫,这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和舔犁头。
上刀山在耸起直立的木杆上绑上36把锋利的砍刀,形成刀山,尼执跳足在刀梯上一级一级地攀登上去,一直爬到顶端。
然后又一级级地下来。
神奇的是尽管刀刃锋利无比,但尼扒的双脚却丝毫无损。
下火海用若干柴垒成一堆,然后人火点燃。
木柴燃完后;剩下一堆红红的火炭O尼扒能在赤足火炭中跳跃,甚至把火.堆踏平。
然而,不管火炭如炽烈,尼扒们的脚却没有一点烧伤的痕迹。
捞油锅先在锅中煮沸一锅油,然后在油中放人一个小石子。
尼执们却能在沸油中将烧得很烫的石子捞出来。
油锅和石子的温度最少也有100度,但尼扒的手却完好如初。
舔犁尖将犁田用的犁头烧得通红,尼扒便用舌头舔犁尖,功夫好的尼扒,甚至能将通红的犁头衔起。
尽管温度极高,但尼扒的舌头连一点轻伤却没有。
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
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习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都有春浴之习,届时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带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温泉处沐浴。
丽江地区的秀兰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水将变浑,据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饮用有治胃病的功能,用秀兰河的水做饭,饭呈红色,清香可口。
傈僳族
• 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 公元八世纪时,傈僳族先民便居住在雅砻 江、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区,公元十五至 十九世纪间,逐渐迁移到澜沧江和怒江流 域。狩猎在傈僳族的传统生活中占有重要 地位。傈僳族人待客热情,礼仪也十分特 别。
傈僳族人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 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 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等州、县和四 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有自已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 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创世 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 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仗。在一些双关语的诗 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 歌最突出的特点。
四是四,十是十 四十是四十, 十四是十四。 不要把四当成十, 也不要把十四当成四十。
木楞平板房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这座身处澜沧江畔维西傈僳族
风光旖旎的傈僳族山寨
四、傈僳族的节日
• 傈僳族的节日主要有:阔时节 、 刀杆节、赶山节 、圣水节 、澡塘 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
傈僳族“阔时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傈僳民间最大的节日为一年一度的阔什 节(年节)。过年节也吃过年日,年食和 酿制水酒,为祈求五谷丰一,每家都要将 第一次舂出的粑粑拿出一部分悬于树上做 祭供,还要分出粑粑一小碗喂狗,因民间 传说是狗把五谷带到了人间;有的地方还 要把第一次舂出的粑粑喂牛,以感谢牛帮 助人类耕地。
傈僳族历史 傈僳族起源于什么时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傈僳族历史傈僳族起源于什么时候导语:傈僳族的起源与历史来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源地和民族特色。
傈僳族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傈僳族的起源与历史来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源地和民族特色。
傈僳族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
在跨越历史长河期间融入了不少其他民族血液。
每个民族相传至今都是需要经历很多的挫折和残酷。
那么下面一起来傈僳族文化了解傈僳族的起源吧。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
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
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
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
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
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
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历史悠久。
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
16世纪以后开始迁入怒江、德宏等地。
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
作为民族自称音译的“傈僳”二字,历史上曾有“栗粟”、“力苏”、“傈僳族”、“力些”、“力梭”、“黎苏”、“俚苏”等不同写法。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生活常识分享。
傈僳族
傈僳族傈僳族(英文名称Lisu Li-Su Lisaw)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
傈僳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节日有刀杆节文化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
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
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
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
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
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
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缘。
艺术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
信奉原始宗教。
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怒江、德宏地区,传入基督教。
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
历史上,为反抗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和英、日等外国侵略者的入侵,曾揭竿而起,进行过多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舞蹈因地区不同而异,怒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竖笛(与羌笛相似)、横笛、琵琶、二弦、西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
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
每逢节日、播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
这个舞蹈据说产生于17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
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
傈僳族历史 傈僳族人口有多少民族有什么特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傈僳族历史傈僳族人口有多少民族有什么特色
导语: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四川省有少量分布。
云南省傈僳族人口57.8万余人,大都居住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海拔1500一3000米的河谷山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四川省有少量分布。
云南省傈僳族人口57.8万余人,大都居住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海拔1500一3000米的河谷山坡台地上,多数以家族氏族为单位居住,结成10-50余户的小村落。
傈僳族历史悠久,从语言系属和地理分布考察,可推断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
傈僳文有两种:一种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创制的用变体拉丁大写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另一种为解放后于1957年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分别称“老傈僳文”和“新傈僳文”。
傈僳族过去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凡丧葬、节庆、疾病都要请巫师“尼扒”杀牲祭鬼,敬神卜卦。
十九世纪末,西方传教士相继进入傈僳族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丽江黎明乡傈僳族中现在还有200多人信奉基督教,在七个聚会点设有简易教堂,逢礼拜天、复活节、圣诞节均以讲法、祷告等形式聚会,教育信教群众不喝酒、不抽烟、注意清洁卫生、不杀牲祭鬼、遵纪守法等等,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狩猎在傈僳族的传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傈僳族男子都在狩猎生活中练就了高超的射弩技艺,射弩比赛时,射手以能将竹箭射在刀刃上劈为两半者为胜。
傈僳族还有纪念汉族英雄的“刀杆节”。
丽江黎明乡一带还有端午“赶山节”和立夏“圣水节”。
傈僳族人待客热情,礼仪也十分特别,遇有佳宾,主人端来一大碗
生活常识分享。
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音乐文献综述
28 Northern Music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音乐文献综述余雁君(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西昌 615013)【摘要】本文对近四十年傈僳族音乐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围绕“历时研究”和“分类研究”探讨德昌县傈僳族音乐在不同学术时期的研究重点和时代特征,呈现出德昌县傈僳族音乐自身复杂性、多样性的不同研究视角,同时,与学术时期出现的少数民族音乐整体研究在多学科、多理论方法的运用上形成相互交合的呼应。
【关键词】德昌县;傈僳族音乐;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6-0028-02【本文著录格式】余雁君.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音乐文献综述[J].北方音乐,2020,08(16):28-29,32.基金项目:2019年度西南音乐研究中心一般项目“音乐人类学视域下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婚俗仪式音声研究”(项目编号:xnyy2019007)。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德昌县傈僳族全貌,笔者以德昌县傈僳族音乐为基础,搜集期刊、杂志、专著以及地方志相关资料共71篇。
从文献分类来看,主要涉及专著20本、学术论文5篇、期刊25篇、报刊21篇。
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发现关于德昌县傈僳族音乐的研究自20世纪以来才有所记载,一方面散见于地方志与民族志中,并未形成单独的研究话题;另一方面存在于对傈僳族大背景下的总体研究概论之中。
从德昌县傈僳族学术研究的大背景看,德昌县傈僳族的研究发端于1985年德昌县民间文学普查小组的成立。
直至200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逐步明确,学术专家将研究视角转向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之中,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德昌县傈僳族搜集、整理工作。
为此,根据学术特征和发展趋势,笔者把1985年、2004年作为学术分期的时间节点,将近四十年傈僳族音乐研究划分为1985年前、1985—2003年、2004—2019年三个学术分期。
傈僳族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 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 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 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砻江、 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 江、永胜诸地纳西族白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 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 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 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的清代统 治时期,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 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在历 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操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 缅语族彝语支。原有西方传教士创 制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倒写变体作
字母的文字, 还有一种自己 创造的没有字母 的音节符号,均因 结构不完善,未通行。 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澜 沧江和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山坡地带。傈僳族的 服饰,各地大同小异,大都穿自织的麻布衣服。 男子一般着短衫,裤长及膝,有的用青布包头, 左腰佩砍刀,右腰挂箭袋。妇女上穿右衽短衣, 下着长裙,头上饰以红白色料珠,胸前有彩色 料珠串成的项圈。各地因衣服颜色的差异而被 称为“白傈僳”、“黑傈僳”或“花傈僳”。 “花傈僳”的衣着绚丽多彩,“黑傈僳”的穿 着典雅大方,各具特色。
傈僳族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远古时代,有一年天气大旱,河水干涸,庄稼枯焦,饥饿 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有一对傈僳族男女青年受米斯神的 指点,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安了家。男的撵山打猎,女 的管理家务,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尽管两人勤劳耕 作,但生活仍十分艰苦。男青年所穿简陋的兽皮衣服,已 无法蔽体、御寒。姑娘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于是决心要 给小伙子织做一套舒适合体的衣服。她历尽艰辛,终于找 到了荨麻,之后便不停地撕麻、煮麻、漂洗、捻线,不知 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终于织成一件横纹麻布长衫。看到心 爱的姑娘为了自己不辞辛劳,而阵阵山风袭来,她被吹散 的发丝不时挡住视线,刺得她眼睛常常流下泪水的情景。 小伙子暗想,能不能制作一顶帽子,拢住姑娘的乌发呢?
傈僳族饮食文化介绍
傈僳族饮食文化介绍傈僳族,一个敢在刀尖上跳舞,火海中沐浴的奔放民族,因“上刀山、下火海”、“江沙埋情人”等叫人心惊胆战的民族表演和热情的风俗而被外人所知,除了这些之外,傈僳族的饮食也是独具一格。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傈僳族饮食文化介绍,希望你喜欢。
傈僳族饮食文化极其丰富,有阔耍俄勒、苦荞粑粑蘸蜂蜜、琵琶肉、籼米粑粑、清水煮乳猪等美味佳肴。
大多数居住在高山地区的以包谷、荞麦为主食。
蔬菜有小白菜、小青菜和芋头,特别是芋头深受傈僳人民喜爱,每家都要栽种,既可做菜,又可兼做粮食。
平时傈僳人煮包谷饭时很少放油盐,到吃时才沾少许盐巴。
除杀牲祭鬼或过年外,很少吃肉,间或猎获野兽,也须在本寨或家族内平分。
傈僳族的烹饪方法主要是饭菜合煮,做时先把粮食放入锅内熬煮,更换两次水,到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等,煮到菜烂即可。
吃饭时由家庭主妇按家里人口多少,平均每人一大木碗。
傈僳族的副食品有各种肉类、蛋类、鱼、猪肉、牛肉、小鸟等喜爱的烧食,这是傈僳族人吃肉的传统方法。
每当过年或有婚嫁喜庆时,都要杀猪。
傈僳族的生活用具较为简陋,大多以三块石头和土锅煮饭,少数富裕人家用铁锅和铁三角架,一般人家没有陶瓷碗,大多用木勺、木碗,背水用木桶或竹筒。
傈僳族人都喜欢喝水酒,每年九十月份粮食收获后,人们以包谷、高粱和稗子为原料,捣碎后进行蒸煮,放入酒药,装罐封存,数十天后即可启封冲饮。
启封后将酒糟盛入温水中搅拌,主人先尝后即可过滤倒入酒杯敬客。
酒糟可兑制二至三次。
傈僳族以酒待客的最高礼节是饮双人酒,俗称饮“同心酒”。
饮时主人和贵宾各出一手捧起木碗,同时喝下,表示主客之间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此外,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
制作麻迷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
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
在贡山一带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每一种傈僳人的食物,都蕴含深厚的文化,饮其食而不知其蕴,则形同嚼蜡,可填胃而不知其道,虽五味可口,却是不尽人意。
傈傈族_精品文档
傈傈族傈傈族简介傈傈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傈傈族也被称为傈僳族、器朱傈傈族等,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之一。
在傈傈语中,傈傈族自称为“五几人”,意为“真人”。
傈傈族的历史傈傈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傈傈族是古代怒江上游地区的原住民。
他们居住在山区,以农耕和狩猎为生。
在古代,傈傈族与其他民族一同生活,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傈傈族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特征。
在中国史书中,早在公元前222年,傈傈族就已经被记录在内。
傈傈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
在古代,傈傈族是有着高度组织的群体,他们信奉巫教,以巫师为首。
在傈傈族的社会中,巫教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巫师被视为傈傈族与神灵之间的桥梁。
傈傈族的文化特色傈傈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他们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与傈僳族、彝族等民族有一定的语言相似性。
傈傈族的文字传统上多采用古傣文进行书写,而后转化为拉丁字母拼音字母。
如今,傈傈族的文字是以拉丁字母为主。
傈傈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傈傈族的新年——火把节。
火把节是傈傈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月的第二天举行。
在这一天,全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手持火把,在火把的照耀下,舞动着热情奔放的舞蹈。
火把节不仅仅是庆祝新年的时刻,也是傈傈族人民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傈傈族的婚俗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傈傈族人民婚姻的形式丰富多样,婚礼程序庄重而庄重。
傈傈族的男女年龄相仿,多数是在成年之后结婚。
婚礼前的准备工作一般需要数月的时间,从彩礼准备到婚房布置,每个步骤都必须按照传统习俗来进行。
婚礼当天,傈傈族的男女穿着华丽的节日服装,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傈傈族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
他们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同时也养殖家禽家畜。
傈傈族的传统农业技术在农耕方面十分熟练,他们采用的农耕工具主要是锄、锄头等。
傈僳族饮食文化介绍
傈僳族饮食文化介绍傈僳族,一个敢在刀尖上跳舞,火海中沐浴的奔放民族,因“上刀山、下火海”、“江沙埋情人”等叫人心惊胆战的民族表演和热情的风俗而被外人所知,除了这些之外,傈僳族的饮食也是独具一格。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傈僳族饮食文化介绍,希望你喜欢。
傈僳族饮食文化极其丰富,有阔耍俄勒、苦荞粑粑蘸蜂蜜、琵琶肉、籼米粑粑、清水煮乳猪等美味佳肴。
大多数居住在高山地区的以包谷、荞麦为主食。
蔬菜有小白菜、小青菜和芋头,特别是芋头深受傈僳人民喜爱,每家都要栽种,既可做菜,又可兼做粮食。
平时傈僳人煮包谷饭时很少放油盐,到吃时才沾少许盐巴。
除杀牲祭鬼或过年外,很少吃肉,间或猎获野兽,也须在本寨或家族内平分。
傈僳族的烹饪方法主要是饭菜合煮,做时先把粮食放入锅内熬煮,更换两次水,到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等,煮到菜烂即可。
吃饭时由家庭主妇按家里人口多少,平均每人一大木碗。
傈僳族的副食品有各种肉类、蛋类、鱼、猪肉、牛肉、小鸟等喜爱的烧食,这是傈僳族人吃肉的传统方法。
每当过年或有婚嫁喜庆时,都要杀猪。
傈僳族的生活用具较为简陋,大多以三块石头和土锅煮饭,少数富裕人家用铁锅和铁三角架,一般人家没有陶瓷碗,大多用木勺、木碗,背水用木桶或竹筒。
傈僳族人都喜欢喝水酒,每年九十月份粮食收获后,人们以包谷、高粱和稗子为原料,捣碎后进行蒸煮,放入酒药,装罐封存,数十天后即可启封冲饮。
启封后将酒糟盛入温水中搅拌,主人先尝后即可过滤倒入酒杯敬客。
酒糟可兑制二至三次。
傈僳族以酒待客的最高礼节是饮双人酒,俗称饮“同心酒”。
饮时主人和贵宾各出一手捧起木碗,同时喝下,表示主客之间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此外,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
制作麻迷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
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
在贡山一带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每一种傈僳人的食物,都蕴含深厚的文化,饮其食而不知其蕴,则形同嚼蜡,可填胃而不知其道,虽五味可口,却是不尽人意。
傈僳族
TA的简介
傈僳族以 从事农业为主, 种植玉米、水稻、荞麦 等。傈僳族信奉原始宗 教,崇拜自然。有的也 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TA的服饰
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 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 裙,喜欢戴红白料珠、 珊瑚、贝壳等饰物
TA的服饰
各地的傈僳族男子,喜欢 穿麻布长衫或短衫,穿裤 子,裤长及膝。有的以青布 包头,有的喜蓄发辫于脑 后。个别在社会上享有荣 誉和尊严的人,则在左耳 上挂一串大红珊瑚。所有 成年男子都喜欢左腰佩砍 刀,右腰挎箭包,弩弓是 他们的贴身之宝,有些还 是古代相传的。
TA的风俗
按照傈僳族人的传统习惯, 修建房屋必须在一日之内盖 成,否则即认为不吉利。为 保证在一日之内建成房屋, 房主人必须依靠家族亲友及 村邻通力合作,即僳语称之 为“瓦爪”的形式。盖房的 前几天,由房主人通知众亲 友。事前就分别凑够了各种 建筑材料,然后请巫师择定 吉日,届时所有被邀请的亲 友和邻居一齐动手,一日之 内即告完成。房主人视经济 条件款待相帮的亲友。
பைடு நூலகம்
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 丰富多彩。主要节日有澡塘 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 年等。信奉原始宗教。 谈情说爱的傈僳族小伙子就 必定要做一顶“俄勒”,送 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做为定 情之物。姑娘也要亲自织做 一件长衫,回赠自己的意中 人。这种习俗世代相袭,一 直流传至今。
TA的风俗---酒文化
。“同心酒”,亦称“合杯酒”、“双边酒” 等。是指2人同捧一筒或一碗酒,相互搂着对 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张嘴,仰面同饮,使酒 同时流迚主客双方嘴里的饮酒习俗。饮用同心 酒,一般不分男女,亲朋挚友或恋人之间均可 迚行。过去常用于招待贵客、签约盟誓或结拜 兄弟等场合。同心酒象征着团结和友谊。酒席 宴中,如果傈僳族同胞邀请你同杯共饮的话, 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把你当成了朋 友。
傈僳族文化
别具一格的手工艺曾经金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傈僳族在生产、生活中积累、流传下来许多手工艺,有纺织、编制、刺绣、挑花、木刻、铸造等。
傈僳族的手工艺有其别具一格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情趣,蕴含了傈僳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文化素质。
纺织是花傈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工艺,其制作流程是将火麻加工成麻布。
这其中有种、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 20 多道加工环节。
纺织是花傈僳服饰的第一道工艺,也是服装的底料。
傈僳族的编织有麻编、草编和竹编,用麻线编织挪扒是傈僳妇女普遍爱好的一种手工艺。
挪扒为呈猪腰子形挎包,傈僳汉子和妇女随身之物,编织有固定的款式,大小不一,精美之处在于挪扒不同的织纹和刺绣,挪扒经久耐用,集美观与实用为一体,是傈僳姑娘订情之物。
傈僳族的麻鞋柔软耐磨,编法和形状与汉族的草鞋区别不大。
傈僳族爱慕用竹子编织生活用具箩、筐、筛、竹席和篱笆等,形状与汉族的竹具基本相似。
草编主要是编织草帽,草鞋等。
傈僳族还实用棕树叶编织蓑衣的工艺,其形态古朴、耐用,与汉族蓑衣大不相同。
花傈僳的刺绣、挑花集中反映在服饰、挪扒上。
刺绣手法与汉族相同,图案以花草为多,形态多种。
挑花是以数沙的方式在麻布上挑出各种几何图形。
花傈僳妇女服饰以挑花为多,领边、袖口、腰带、飘带上随处可见其五彩缤纷图案。
花傈僳妇女的服饰因挑花而显得十分漂亮。
银铸饰品是花傈僳远古就有的工艺。
花傈僳妇女佩戴的耳环、项链、领泡、手镯等,造形各异,精致美观。
此外,用银或者铜铸成几何图形花纹的烟斗也是傈家汉子的心爱之物。
傈僳族的木刻主要是餐具,以木碗、木杯最多见。
尔萨臣民的家园甘娣春尔萨是傈僳史诗中创造乾坤的天神,是花傈僳人非常崇拜的神明,在他们的眼里,尔萨神不仅创造了乾坤而且创造了整个傈僳族群。
当大山的风又一度灿烂了栅栏两边的苦荞花,喜欢养蜂的花傈僳人又迎来一个甜蜜蜜的季节。
老阿爸握了一辈子火铳的手赶起了羊群,老辣的兰花烟卷起所有的往事,从遥远的青海湖迁徙到奔腾的金沙江,他们祖祖辈辈与木楞房结下了不解之缘。
傈僳族民俗
傈僳族的宗教信仰
澡 塘 赛 歌 会 盛 况
“嚼烟与“贴面酒” 傈僳族男女都有嚼烟与饮酒的习俗。客人来了,要敬送烟丝;男女寻求伴侣要丢烟丝 盒为信物。可见烟丝在傈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 嚼烟时,先将烟丝放入口中,然后放点由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一起熬成的黑色 胶状物质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唇就象抹了椰子红。如今,一些妇女认为,嚼烟有 失大雅,戒烟逐渐成了她们的自觉行为。 “贴面酒”,也叫双杯酒和同心酒,是傈僳族男女社交场面的一种嬉戏趣闹的方式。 他们常把自己酿的浓度高的酒藏与家中,留作款待客人。至于宴会歌舞较大的场合,则往 往饮临时酿制的水酒,以免喝醉。傈僳族饮酒时所的盛器,较原始的是竹筒,现在有时用 陶瓷器皿。饮酒时,主人取一竹筒酒,与客人脸贴脸地一同喝光,不得有酒溢流滴地,否 则就要从头来过。饮“贴面酒”是绝对不避男女之嫌的,夫妻同宴,丈夫与其她女子贴面 而饮,妻子也与其他男子来个“双杯尽”,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初来乍到的外界人,往往被当地人灌得脸热腹胀,而主人却若无其事。原来,主客双 方喝“贴面酒”时,主人怕酒溢出,筒口稍向客人方向偏斜,客人怕酒溢出,自然“咕嘟 咕嘟”的张嘴迎酒,主人却少饮了酒量。不过,这种喝酒场面确实奇特碗,把鬼“送”到海里去。“祭 梦鬼”时用猪一头、鸡一只,要求一公一母,相对应。把这个鬼 “送”往太阳升起的东方。“水鬼”的祭礼用牛或猪一头,祭 “触犯鬼”时用鸡或猪一只、一碗酒。祭祀“水鬼”时大呼此鬼 的名字,祭物用鸡、猪各一只,用绳子串鸡鼻孔和猪的耳朵,牵 到野外去祭。傈僳族部分地区还有信奉叫“摆依鬼”的。这种鬼 往往是某个女人带有,所以把这个女人就叫“摆依婆”。据说 “摆依婆”能吃人。害人的主要手段是吸人血。一个人若是被它 害上了就会生病,时间长了全身的血被“摆依鬼”吸干而致死。 “摆依鬼”附在哪个妇女身上,就会处处维护这个妇人的家,谁 要是侵犯了这个家的利益,它就加害于谁,谁很快就会染上重病。 有的地区用水牛的油脂抹在嘴和肚脐上防“摆依鬼”,也有在门 头上挂水牛角和桃柳枝,据说“摆依鬼”惧怕这几样东西。 从前,傈僳族的每个部落、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怒江 地区过去有虎、羊、蜂、鼠、猴、熊、雀、竹、荠菜、谷子等十 几个氏族,以他们的图腾为他们的氏族名称。而且在这方面有很 历史的传说故事。他们中自称的“括扒”人,即荞麦人;自称是 “拉扒”,即虎人,等等。傈僳人认为上述的动植物是他们自己 的始祖。
傈僳族的风土人情
傈僳族的风土人情
傈僳族,现有人口57.4万。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部分分布在云南丽江、迪庆、大理、楚雄及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地。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过去傈僳族信奉多神,崇拜自然,还有图腾崇拜的残余。
19世纪中叶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傈僳族地区。
傈僳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自然历,他们把一年分成开花月、鸟叫月、烧山火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十个季月。
傈僳族称最早见于唐代,唐朝时被认为是“蛮”的一部分。
傈僳族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
8世纪时他们的先民居住于金沙江畔。
傈僳族住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木结构,用长约一二丈的木料垒成,上覆木板,形似木匣,内地傈僳族大都居住这种房屋;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先在斜坡上竖立二三十根木桩,顶盖茅草或木板,屋中央置一大火塘,因这种房子下面有很多木桩,故被称为“千脚落地屋”,流行于怒江傈僳族地区。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上穿短衣,下着长裙,头饰红白料珠,胸前配彩色料珠项圈。
傈僳族妇女的裙子是用上百片的各色布料经过精心剪裁缝制而成的,因此被称作“百花裙”。
男子一
傈僳族的主食是玉米、荞麦。
傈僳族人认为动物苦胆是一种良药,也是一种调味品,因此总把胆汁掺入酒中饮用,在煮肉时则把苦胆放入锅中一块煮,用来去腥味开胃。
中华各民族简介——傈僳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傈僳族傈僳族概况历史:傈僳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
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人口:傈僳族人口约有57.5万人。
分布:云南北部努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四县,是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区。
经济:傈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水稻、荞麦等。
习俗傈僳族风俗图腾:信仰: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
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礼仪:傈僳族民间婚丧嫁娶均要宰羊(或牛)杀猪宴客。
在请客时,不论猪肉、羊肉(或牛肉)都愿放入一锅煮,若是有贵宾至,还要煮乳猪招待,以两个月刚断奶的小猪为最好。
待客要吃独品菜,就餐时主客都席地而坐,肉食分吃,剩余可以带走。
福贡的一些傈僳族,在遇有客人光临时,主人常用核桃仁、生姜辣椒、大蒜等放入竹筒内捣碎,盛入木碗加盐待客。
傈僳族待客饮酒最富民族特色,饮酒时两人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张嘴,使酒同时流进主客的嘴里,称“同心酒”,至亲密友见面时常用这种喝法。
习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都有春浴之习,届时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带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温泉处沐浴。
丽江地区的秀兰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水将变浑,据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饮用有治胃病的功能,用秀兰河的水做饭,饭呈红色,清香可口。
届时还要进行蒸汽浴,沐浴后可治风湿病。
沐浴期间,大家一同野餐,是傈僳族民间规模较大的郊猎野餐活动。
禁忌: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入室内,尤其忌讳持刀箭者闯入;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蹬踏或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忌伤害蜘蛛;丧事期间,死者的亲友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不敬。
婚俗:男女青年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设宴置办酒席。
在女方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还要在门口摆一桌酒席,请陪同的客人喝喝酒。
婚礼之后,新郎、新娘要互换碗筷,表示今后要互敬互爱。
食俗: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
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
(完整版)傈僳族
傈僳族一、民族概况傈僳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丽江和迪庆、大理、保山、德宏、楚雄、临沧等州县。
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德昌等县也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傈僳族人口数为634912。
使用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的音节文字,第三种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已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推行。
傈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人著述,樊绰的《蛮书》称之为“栗粟”,被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
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公元8世纪时,傈僳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曾受“勿邓”、“两林”两个强大部落的统治。
1 2世纪以后,傈僳族先后受元代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代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
16世纪中叶,由于战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和掠夺,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木必帕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
此后的两个世纪,陆续有大批傈僳族往西和往南,迁入德宏、临沧、耿马等地。
有的则沿金沙江南下,进入禄劝、大姚等地。
19世纪20年代,清朝在靠近内地傈僳族分布的丽江、永胜、华坪等地,实行“改土归流”。
一些世袭的纳西族和白族土司为流官所取代。
1908年,云贵总督府及丽江府派阿墩子(德钦)弹压委员夏瑚巡视怒俅两江,夏瑚委任怒管及俅管袁裕才等分别管理怒江及俅江(独龙江)事务,并下令取缔过去康普、叶枝、察瓦龙等地土司对傈僳族、独龙族的苛派。
1911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领土片马、鱼洞、岗房等地。
辛亥革命后,云南军都督府都督蔡锷任命西防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师师长李根源组成3个殖边队进驻怒江地区,从而阻止了英国殖民势力向怒江的窥伺。
此后,云南地方政府分别在怒江地区建立了知子罗(碧江)、上帕(福贡)、菖蒲桶(贡山)、泸水等4个行政委员公署,1928年以后分别改为设治局,并在独成江的茂当设立公安分局,管理独龙江事务。
傈僳族讲课稿
傈僳族讲课稿
第五张PPT
第一行后面可以补充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
16世纪中叶后面可以补充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
第八张PPT
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
现在主要讲阔时节。
过“阔时节”目的概括起来有四:一是拜天拜地祈求保佑;二是祭祖祭宗,祈求赐福;三是求达各玛(三角架)保护,驱赶天神地鬼;四是求天地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就是阔时节的来历。
第九张PPT
节日前,傈僳人家宰猪杀羊,酿制水酒,做好玉米耙耙,互相馈赠,视求新年丰衣足食。
青年人则在村头寨场扎彩门,围起活动场。
节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争先采来青松枝叶,铺撒屋中,插在门口,以示吉祥。
然后,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所属村寨公共场所,由祭师毕扒主持,举行除旧迎新的仪式。
仪式结束后开始射弩、跳舞、对歌和荡秋千活动。
全村男女老少均陶醉在节日欢乐的气氛中。
阔时节射弩比赛无须报名或交费,人们把自愿带来的油煎粗粗、肉成当箭靶,射手们按先后顺序进行比赛,谁射中了,粗粗和肉片就归谁。
射得粗粗和肉片最多的人,就是最优秀的射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昌傈僳族是古老的狞猎民族,属于“花傈僳”族支系。
据史料记载,德昌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
由于躲避土司械斗,一部分傈僳族于清嘉庆年间迁入四川德昌等地定居下来。
“傈僳女儿不勤快,傈僳男儿无衣服”是对德昌傈僳族女人的赞誉。
以前所有家庭成员的衣服穿戴,都由妇女们用心编织、缝制。
傈僳族服饰,也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辛酸的裙布
德昌傈僳服饰精美绝伦,堪称少数民族工艺品中一绝。
特别是女性服饰,全身都体现了一个“花”字。
鲜艳花领袖口花排边上衣下,是白色或青色的“火草麻布”裙。
傈僳族妇女聪明伶俐,古时布料精贵一般人买不起,便自种火麻、捻麻、纺麻。
且上山找寻一种叫“火草”的植物,同麻线捻在一起。
麻线的硬搭“火草”的软;麻线的麻色加“火草”的白色,成了美观、耐用、暧和的裙子……
德昌傈僳族女性的裙下摆,都绣有水波纹。
传说在迁徙逃难途中,过江时船遇到了巨大漩涡船受阻不能前也不能退后。
船上的男女老幼惊作一团。
这时,有位年长的老奶奶心头一急,撕下自己裙子前面的一片裙布,丢入漩涡里。
船上的人化险为夷……为了记住这个动人的故事和逃难的惊险,德昌傈僳族的裙子从此都绣上了水波花纹。
且裙子前下摆的水波纹,有巴掌宽的地方是不相连的。
花纹好比是路,裙门布表示大江,寓意通往老家的路被江水阻隔了。
连续不断的水波纹,表示大迁徙的路弯弯曲曲,十分艰辛……
美丽红腰带
漂亮的衣裳配上水波纹花裙子,傈僳女人也忘不了腰扎一条用羊毛编织成、带宽5至6寸的红腰带。
至今傈僳族人传说,天管师的女儿看上了勤劳、憨厚的傈僳“打山匠”(猎人),
便私自下凡来同傈僳小伙结为夫妻生儿育女……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天管师,他送一条腰带化为彩虹给女儿。
聪明的天管师女儿剪下一段彩虹,围在自己腰上,便成了而今傈僳族女人红色间黑条纹的腰带。
细看还有点像彩虹的味道呢。
传说是美丽的,傈僳女人们着实也够机敏。
通过繁杂的工序把腰带织成后,她们用野生“大血藤”、“倒钩刺”果煮成血红色染在腰带上,衬以黑纹路。
经久都不会脱色。
据说腰带加裙带,比较暧和,相当于一件毛线衣。
鲜红的腰带也显现出了傈僳女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个性。
裙带、腰带一起用,也可以起到“双保险”作用。
无论劳作时怎么用力,裙子都不会脱落。
任何一名“发福”的女人,若穿上傈僳族裙子扎上红腰带,“胖”字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蜂腰”美女在德昌的傈乡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