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合集下载

这一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科学新闻(上)

这一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科学新闻(上)

这一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科学新闻(上)2012年过去了,但美国《科学新闻》杂志的编辑们并没有忘记那些曾让他们夜不能寐的科学故事。

在这份年度最佳科学新闻榜单上,前两个故事曾让小编们通宵达旦地加过班:2012年7月4日凌晨,他们在网上收看视频直播,那一边在日内瓦,物理学家们正在举行发布会,宣布发现了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希格斯玻色子;接下来的一个月中,小编们又熬了个通宵,这次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好奇号”探测器于8月6日一早(美国东部时间)登陆火星。

当然,也有一些夺走小编美梦的故事,则是因为它们的可怕影响。

2012年6月,研究人员在两份争议性论文中描述道,禽流感病毒非常容易发生突变,以使其能够通过空气传播。

如果全球流感大流行还不足以让小编们睁眼到天亮,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气候变暖了,气候变暖已从一个遥远未来的理论问题,变成明确和现实的危险。

一些最新研究将今年创纪录的热浪和干旱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挂上了钩;2012年9月,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积已创下史上最小纪录,比此前的纪录减少了近20%。

不只是焦虑和恐惧让小编们辗转反侧。

其他故事之所以能够登上榜单,是因为它们让小编们昏昏欲睡的脑袋中充满了令人着迷的问题:我们很快就能去在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发现的、离我们只有几光年远的星球参观访问吗?是什么导致了人类与尼安德特人相遇并交配,这个奇特亲戚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在现代人的基因中已经终结了吗?这里只有一个故事似乎不值得小编们为此损失他们的睡眠。

尽管考古学已提出相反的证据,但一些现代神秘主义者仍然声称,古老的玛雅预言将在2012年12月21日准时到来。

不过,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已安然度过这个“世界末日”。

1.希格斯粒子的发现有助于对物质的理解梦寐以求的玻色子使物理学标准模型功德圆满为一场物理学讲座召集满满一屋子人已经够难的,更别说通宵排队了。

但在2012年7月3日晚上,位于日内瓦附近的欧核中心(CERN)主礼堂外,科学家们却牺牲自己的宝贵睡眠排起了长队。

2012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基础研究篇

2012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基础研究篇

2012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基础研究篇来源:中国科技网美国“上帝粒子”研究传出新消息;最短最纯X射线和超小激光器问世;量子研究有新进展;看到纳米粒子内部结构。

毛黎(本报驻美国记者)费米实验室7月表示,他们在“万亿电子伏特粒子加速器”(Tevatron)500万亿次正负质子碰撞产生的残骸中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征兆,并将其质量范围压缩至118Gev/c2到132Gev/c2之间。

此次获取信号的确定性水平约为“2.9西格玛”,这意味着仍有大概千分之一的可能性,得到的“上帝粒子”信号只是噪音或统计异常。

不过,这些数据只能接近证明它的存在,还需要根据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实验结果来建立发现“上帝粒子”存在的更坚实证据。

科学家用制造可见光激光的方法,打造出了世界上波长最短、最纯的X射线激光;西北大学科学家利用3D蝴蝶结式的纳米金属空腔结构开发出只有病毒大小的新型超小激光器。

它能最大限度地突破阈值限制,让所有光子都以激光形式进行发射。

耶鲁大学的物理学家证明了量子纠错的最基本形式,相关技术可以纠正那些在高速运算中出现的错误;科学家研制出单晶体人造钻石,使量子比特存储时间超过1秒钟。

其亦是人类首次实现用一种材料在常温下将量子比特存储如此长时间,代表着量子信息处理的最新发展;斯坦福大学利用金属镝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双极量子费米子气体,其兼具晶体和超流液二者相互矛盾的特征,是全新的量子物质形态。

科学家使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首次看见纳米粒子内部的情况,并获得纳米粒子中单个原子及原子排列的三维图像;普渡大学研制的纤细等离子体纳米天线阵列采用新奇的方式对光进行精确地操控,改变光的相位,创造出负折射现象;研究人员用激光照射一种蝴蝶结形的纳米光学天线阵列获得灵巧的光镊,它能镊住各种粒子并能把不同粒子按大小排列;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先进的液体池处理技术,科学家对由铂、铁纳米粒子构成的纳米棒的生长轨迹进行了实时观测,结果有力地支持了纳米粒子在晶体生长中充当“人造原子”角色的理论。

盘点2012年世界各国军事创新 技术将改现代战争

盘点2012年世界各国军事创新 技术将改现代战争
除了识别语音指令,机器人可探测和评估灌木丛(要知道它可沿高度不超过150米的灌木丛行动)。此外,LS3机器人可跟随人行动。它还可借助于GPS系统沿预定路线行动。机器人利用导航仪预定的检查点,能在零能见度条件下行动。“阿尔法狗”发出的噪声水平不超过一台吸尘器或轻型汽车。
未来几年LS3机器人将参与野外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将为其补充新功能,还将在各种条件下检验现有能力。
射手需要用武器瞄准目标。当瞄准线与计算机计算的弹道吻合时,将自动击发。目前该步枪在研型号有三种,将在今年投入生产。
天基激光器
尽管大量的国际文件禁止太空军事化,许多研究者以备万一仍在研制可在太空使用的武器。这种行动的借口通常是,当这些文件失效时,在潜在敌人开始部署太空激光系统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武器将被视为一个必要的步骤。
电磁轨道炮
2012年初出现了一条关于美国开始试验由BAE系统公司设计制造的电磁轨道炮样品的消息。但该公司远非唯一一家开发电磁炮的公司。同年10月由通用原子公司研制的电磁炮原型也进行了试验。
电磁轨道炮加速炮弹不用炸药或燃烧物质。当向轨道通大功率电流会产生磁场,磁场推动夹在轨道之间的炮弹,将其加速至很高的速度(约7500-9000公里/小时)。预计这种炮将安装在战舰上,因为它最适合用于毁伤远距离目标。
轻型防弹装甲
研制能比目前重型防弹器材更有效阻挡子弹和弹片的轻薄复合纳米材料的必要性早已成熟。但如果说以前用于研制此材料的经费不足,那么目前这已成为可能。因此出现了由数层薄薄的弹性橡胶和玻璃层相互夹杂构成的新型复合材料。这样所获得的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抗负荷和抗损伤能力更强。
这种防护材料不仅可用于军事领域,还可以用来研制宇宙飞船外壳、密闭飞行服和一些特殊工作场合必需的防护服。

《环球科学》2012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环球科学》2012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环球科学》2012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环球科学》编辑部邀请科学家,经过数轮讨论评选出了2012年最值得铭记、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大新闻。

NO.1 发现疑似“上帝粒子”的新粒子入选理由:近30年来物理学领域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了疑似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

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超环面探测器(ATLAS)测量到了质量为126.5GeV(1GeV=10亿电子伏特)的新玻色子;紧凑μ子线圈(CMS)则探测到质量为125.3±0.6GeV的新玻色子,可信程度均可达到了99.99997%,这两个新粒子非常像标准模型中的希格斯玻色子。

近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希格斯玻色子,因为它的发现将会使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得到完善。

而希格斯玻色子和希格斯场则可以解释宇宙大爆炸后电弱对称性的破缺,揭示基本粒子的质量来源。

希格斯玻色子是一个不稳定的粒子,它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衰变到其他粒子,实验学家必须通过测量这些衰变的粒子来观察希格斯玻色子。

图为ATLAS在2012年侦测到的一个希格斯玻色子衰变到4个缪子(muon)的候选事件。

NO.2 “好奇号”登陆火星入选理由:太空探索领域的一项伟大成就,未来载人火星计划的垫脚石。

2012年8月6日,“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表面,这个耗资25亿美元的火星车,于2011年11月在美国升空,飞行了近56300万千米。

“好奇号”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火星车,它所携带的设备也是目前飞往火星最先进和最专业的,而且首次采用了天空起重机系统实现着陆。

这次科学任务扩大了人类对火星的探索领域,“好奇号”在火星表面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研究火星的地质、气候特征,探索岩石、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无机分子,更好地了解火星上是否存在水,有助于科学家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以及火星过去和现在的宜居性问题,为载人登陆火星做准备。

好奇”号在火星留下的第一串脚步。

隆力奇杯2012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隆力奇杯2012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隆力奇杯2012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一、首个原子X射线激光诞生在越来越短的波长上实现激光发射是人们长期追寻的一个目标。

激光的波长越短,捕获到超快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激光颜色越纯,展示的细节越清晰。

1月,首个原子X射线激光在美国能源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被成功开发出来。

这是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上波长最短、颜色最纯的X射线激光,同时也使45年前的一个预言得到应验——可以像制造可见光激光一样,通过使原子内部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并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单色光来获得X射线激光。

研究人员利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发出的强大X射线脉冲,将密封舱内氖原子中的电子敲除,从而在氖原子外壳上留下狭小坑洞。

当电子再回落填补这些小坑洞时,大约有1/50的原子通过发出一个在X射线范围内的光子来回应。

由此,X射线激发临近更多的氖原子释放更多的X射线,就像“多米诺效应”般,将激光放大了2亿倍。

由于X射线能帮助人们深入观察分子和原子世界,该成就无疑等于开启了一扇向新科学发现进军的大门。

相比号称世界最强大X射线激光器的LCLS发出的脉冲,原子X射线激光的波长只有其1/8,并且颜色更纯,能够清楚地区别以前不可能看到的超快反应的细节,将生物分子的工作情况“尽收眼底”。

未来,二者更是可以强强联手,先由LCLS 激发研究样本中的反应,再用原子X射线激光从原子级精度上捕捉这些瞬间即逝的反应细节。

二、中国大亚湾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不带电、以近光速飞行。

小小中微子一向被称为难以捉摸的变色龙,它们在飞行中可以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这就是中微子独有的振荡。

三种中微子之间相互振荡,两两组合,有三种模式。

现在,描述这一模型的最后一个未知参数也被填上了。

3月8日,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宣布,以超过5倍的标准偏差确立了中微子的第三种震荡模式,更精确地测定了中微子相互振荡的3个混合角中的最后一个角θ13。

而“θ13非零的事实,将使中微子物理学界在未来10年左右收获丰厚”。

2012最热门的10大新技术

2012最热门的10大新技术

2012最热门的10大新技术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13年第2期●易白现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的技术逐渐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进程。

以下就是《科学美国人》评选出的2012年最热门的10大新技术。

人工合成核酸生物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是核酸,其中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能否人工合成核酸来帮助生物传递遗传信息?英国研究人员菲利普·霍利格尔等人认为是可能的,因为他们已经合成了可以像DNA那样传递遗传信息的X核酸(XNA)。

XNA中的x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XNA并非一种核酸,而是一类核酸。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合成的XNA有6种,它们分别是HNA、CeNA、LNA、ANA、FANA和TNA。

这项新技术有望用于改善遗传信息,让人类的后代更加健康。

微胶囊供氧当患者因疾病或意外事故暂停呼吸时,医生往往用插入呼吸管的方法来给患者供氧,有时还需要进行切开气管等手术。

这些方法大多需要数分钟的时间,往往令患者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

为此,美国研究人员约翰·凯尔等人发明了一种快速的供氧方式。

他们把一种携带氧气的微胶囊乳液注射到患者体内的血管中,这些微胶囊可以直接向血液中释放氧气。

微胶囊的直径只有几十纳米,释放完氯气后会逐渐分解,不会阻塞血管。

每个胶囊只携带一个氧气分子,不会形成阻塞血管的大气泡。

在临床上,微胶囊供氧简便易行而且十分快捷,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

用油净水通常情况下,油是污染水域的一种物质,而美国研究人员却发明了用油净水的特殊方法。

癸酸是一种从椰子油或月桂油中分离出来的饱和脂肪酸,在31.6℃以下是一种白色晶体,可用于制造香料、湿润剂、增塑剂和食品添加剂等。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罗腾飞等人发现,癸酸还是一种廉价且高效的净水剂。

研究人员在常温下将固体状癸酸加入到污水或海水中,然后将之稍稍加热至34℃,癸酸就会变成液体状的油,不断地吸收纯净水,却不会吸收其他杂质。

2012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2012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俄罗斯
• 抗海洛因成瘾药已开始临床前试验;
• 成功培育复活远古多细胞植物;
• 开发出定向杀死癌细胞的新型肿瘤治疗方法。
日本
• 发现细胞膜上的“水分通道”;
• 判明禽流感病毒基因立体构造;
• 首次测量到活细胞内部温度并将其可视化。
• 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制作出立体的视网膜组织。该
研究成果有望帮助视网膜病患者重获光明。
疾病开辟了一条新路;
法国
• 法英合成可阻止疟原虫生长的物质; • 法权威机构否定转基因玉米致癌论; • 法语音应急过敏治疗注射器在美上市。
德国
• 在干细胞重新编程和转化,以及癌症治 疗方法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韩国
• 在生物技术领域继续看重医疗应用成果,并在白血病治疗 以及脑部疾病致病基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12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生物技术篇
美国
• • • • • 遗传学研究精彩纷呈; 细胞学研究成果丰硕; 药理学研究取得新成果; 艾滋病研究与治疗获得突破性进展; 肿瘤学研究取得成效。

麻省总医院文森特生育科研中心首次从育龄妇女的卵巢中分离出产生卵子 的干细胞,并证明这些细胞能产生正常的卵母细胞,揭示人类也有类似老 鼠等动物的卵原干细胞,或可成为无尽的卵子来源。

9月,英政府就是否允许含有“3个父母”基因的人类胚胎技术用于临床治疗接
受公众咨询。这种“三合一”人类胚胎技术由英纽卡斯尔大学研发,即利用三 个父母的基因,通过将缺陷基因和健康基因进行置换,培育出 “三合一”胚胎。
该技术研究的重点是卵子细胞中的线粒体,目的是修复人类缺陷DNA,避免
母体线粒体本身带有的基因缺陷遗传给后代。按照这种方式形成的婴儿胚胎 将拥有父母细胞核的主要遗传物质和来自另一名女子的健康线粒体基因; • 10月,公布了高分辨率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变异整合图谱。这一图谱将帮助科 学家进一步理解人类基因组的共同特征和地理差异,从而为推动基因组学在 人类疾病与健康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个体化医疗时代的到来奠定基础。

2012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2012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2012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1.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疫苗获准上市;
2.“神威蓝光”千万亿次计算机成功应用;
3.大亚湾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
4.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5.“蛟龙号”深潜突破7000米;
6.上海交大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
7.“辽宁舰入列”,歼—15飞机完成航母起降;
8.第十六颗导航卫星发射,北斗系统覆盖亚太全域;
9.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0.“黄金大米”事件引发科研伦理探讨。

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1. 首个原子X射线激光诞生;
2. 我国大亚湾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
3. 首个量子初级网络构建成功;
4. 人工合成的XNA可实现DNA功能;
5. 意念控制机器“人”闪亮登场;
6. 欧核中心发现与“上帝粒子”高度吻合的新粒子;
7. 第一种艾滋病预防药物在美上市;
8. 美国页岩气开发牵动世界能源变局;
9. DNA成为已知存储密度最高的介质;
10. 加拿大开发出具备简单认知能力的虚拟大脑。

2012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2012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2012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能源环保美国页岩气开发牵动世界能源格局;太阳能电池转化率再攀新高;国家点火装置研究目标转向研究核武器。

田学科(本报驻美国记者)8月,美国对页岩气的开采已占天然气开采总量的约四分之一,据称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约50%。

而到2015年美国将超越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

有外媒评论,美国的页岩气成功开发极有可能成为全球页岩油气开发的“引擎”,驱动能源产业出现一场革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由2011年的8.6%提高到10.6%,新电池含有能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的两层光伏薄膜,可用于建筑物墙壁和窗户;佛罗里达大学尝试对石墨烯材料掺杂三氟甲基磺酰胺,处理后的石墨烯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率高达8.6%,创造了全新的转换纪录;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利用纳米技术制成了转换效率可达18.2%的黑硅太阳能电池,首次证明借助纳米结构的半导体也能制成性能良好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莱斯大学利用纳米粒子可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蒸汽,甚至可从冰水产生蒸汽,并拥有24%的综合能效;而使用新概念设计出的一种由砷化镓制成的太阳能电池模型,已取得了高达28.3%的转化效率;用钨丝制造的设备可直接利用阳光的热能发电,其光电转化效率高达37%,性能优于目前最好的硅基太阳能电池。

科学家利用光以波的形式流过金属表面并与金属相互作用原理,设计出一种新焊接技术,依据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采用一束简单的光将纳米线焊接在一起,有望促成新式电子设备和太阳能设备的出现;麻省理工学院找到一种可降低硅厚度的新途径,在保持电池高效的基础上最高变薄90%,从而降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

3月,由国家点火装置所发射出的激光在经过最后一个聚焦透镜后达到2.03兆焦,成为世界上首个2兆焦能量的紫外激光,即使在经过光学损耗后,其射于靶室正中心的激光也高达1.875兆焦,成为目前最亮的“人造太阳”。

而12月,国家点火装置扭转研究方向,焦点由“能源”变为了“核武器”。

2012年科技大盘点

2012年科技大盘点

2012年科技大盘点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3年第2期2012年没有迎来世界末日,却留给我们很多反思。

近日,美国“时代”网站发布了一系列2012年度“Top10”,总结和回顾过去一年在科技领域人类所取得的各种成就。

各种新奇的科技成果令人应接不暇,值得我们仔细探究和品味。

生命科学篇:管道喂食:爱美新娘的“极速瘦身法”为了穿上梦中的理想婚纱,有很多新娘想尽各种办法节食。

因此,在欧美有研究机构发明了一种新的“进食方式”——依靠管道进食以汲取营养。

医生把鼻胃管从女性参试者的鼻孔插进胃里,她们每天会随身携带一个蛋白质包,里面的液体能供应800卡路里的能量。

但这种“进食法”不但价格不菲,有健康专家还认为它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动物篇:细菌攻略:给人体细菌做“普查”人体全身的细菌总量约为细胞数量的10倍。

目前,科学家已完成“人类微生物基因组项目”的第一个阶段。

该项目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计量项目,旨在研究这些微型“居民”的身份和作用。

大部分细菌是有益的,有助于消化,从而完善整个免疫系统。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科学家发现很多慢性疾病,如发炎和肥胖都与细菌有关。

当然,并非所有细菌都是不速之客,有些细菌能治愈难以处理的健康问题。

有机食品:并不意味着更多营养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分析了17组有机食物与普通食物的对比,结果表明,有机食品并不比普通食品更有营养,也并非不受微生物感染,例如大肠杆菌。

人们普遍认为有机水果、有机蔬菜及有机乳制品不太可能有农药残留,但研究者认为,有机食品能吸收更多的阳光而显得更为“健康”的说法,不见得是正确的。

DNA检测:从新生儿着手50个小时,这就是现在解析一个新生儿基因组所需要的时间。

在过去,这项工作要花费几周甚至几个月。

对于一个患有严重疾病的婴儿而言,这可能关乎生死。

随着基因排序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软件的使用,科学家已经能够把3500多种基因缺陷和儿童疾病联系起来。

基因分析的速度越快,医生就越可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挽救婴儿的生命。

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201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解读

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201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解读

2012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瀚霖杯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3年1月19日揭晓。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9次。

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1. “神九”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6月29日10时03分,在经过近13天太空飞行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九号飞船于6月16日18时37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

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了丰富成果。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2. “蛟龙”号下潜突破7000米6月3日,“蛟龙”号再次出征,向7000米发起冲击。

6月24日上午9时许,“蛟龙”号成功在7020米深海底坐底,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方案设计和关键核心技术,像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以及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都是由我国独立完成。

“蛟龙”号7000米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具备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重大进步。

3. 世界首条高寒地区高速铁路突破三大技术难题12月1日,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运营。

据参与设计的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专家介绍,哈大高铁是我国目前在高纬度严寒地区设计的标准最高的一条高速铁路,也是世界上首条高寒地区建成运营的高速铁路。

2012全球十大新闻事件

2012全球十大新闻事件

2012全球十大新闻事件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当代世界》2013年第01期1、中共十八大召开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

这次会议召开正值“中国和世界的关键时刻”,涉及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十八大不仅回答了中国为何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而且让世界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以从容坚定的姿态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和担忧。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命运与世界休戚与共。

十八大后的中国,必将更加积极开放,更加和谐自信,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任。

2、朝鲜射星引发的东北亚震荡临近岁末的朝鲜半岛突起波澜。

12月12日,也即朝鲜宣布将延迟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的第二天,朝鲜成功将该卫星送入太空并进入预定轨道。

此举立刻引发了美日韩等国的强烈抗议和国际社会的普遍不安。

联合国安理会谴责朝鲜违反安理会第1718号和第1874号决议,美日韩言辞激烈,要求加强对朝制裁。

日本布置的6个爱国者3号拦截点还未启动就沦为摆设。

朝鲜发射卫星背后的意义不言自明,只要将搭载的卫星替换为常规爆炸弹头或核弹头,就在理论上具备了研制洲际导弹的能力,拥有了远程打击能力。

此举无疑将加剧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降低朝韩之间本已脆弱的互信力度,并将一直致力于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国际社会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3、中日钓鱼岛争端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强烈反对和严正抗议,宣布“购买”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施所谓“国有化”。

这一举动导致中日关系降至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

受此影响,日本对华经济遭受重创,日系车及日本家电在华销量均出现大幅下降,中日民间的对抗情绪也逐渐升级。

野田自执政以来,不断挑起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纷争,与俄罗斯和韩国在北方四岛和独岛(日称竹岛)问题上一直龃龉不断。

2012年10大科技走向

2012年10大科技走向

2012年10大科技走向数字时代的科技产品寿命颇为有限,一年的时间就足以让它被新产品替代并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2011年是科技变革的一年,这一年中出现了许多新产品,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最新的技术和新鲜的用户体验。

那么2012年的科技又会往何种方向发展呢?科技博客Mashable的执行总裁皮特·凯什摩尔(Pete Cashmore)根据2011年下半年的一些科技发展动态为我们预测了2012年的科技走向。

凯什摩尔认为,平板电脑将是笔记本和台式机的未来,新的输入方式将是明年的发展趋势。

就像命令行要让位与图形用户界面,鼠标最终是要败给触摸屏的。

这种发展趋势也是有迹可循的,最新的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 8和Mac OS X Lion都从它们的手机系统中借鉴了大量的设计,新的系统界面将触屏手机界面糅合进了传统的电脑界面之中。

慢慢地,传统电脑界面将会消失,而手机操作界面将会统领终端设备,这种变化不会在2012年就完成,但是明年我们会在这条道上走的更远。

在社交网站的领域中,社交手势主要指的是将一些商业品牌或个人内容进行分享的应用。

Facebook在今年9月引入了这种名为“无摩擦共享”((frictionless sharing))的新功能,只要你安装并授权了相关的应用,你就再也不用点击“分享”按钮来与好友分享好玩有趣的内容了,任何你收听、观看或阅读的内容都会自动的显示在你的个人动态上。

这种功能对社交网站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Facebook已经拥有8亿多注册用户,其增长势头开始趋缓。

但如果内容的分享开始自动化,那么Facebook网站上的信息量将会加速增长。

但这么做也存在问题,看到自己所有的网上动态都自动分享了,用户可能会觉得隐私全无,并最终取消相关应用程序的使用。

什么是近场通讯呢,近场通讯技术能够让你用手机代替银行卡等非接触式智能卡。

若你的手机支持近场通讯技术,那么你就可以用手机来进行移动支付啦。

美国公布2012年十大成果

美国公布2012年十大成果

美国公布心血管研究领域十大进展美国心脏学会(AHA)联合美国卒中学会(ASA)公布了2012 年心脏病和脑卒中研究领域的十大进展,延长心肺复苏(CPR)时间、细胞再生和肾去交感神经支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等名列其中。

(AHA官方网站)延长CPR 时间可挽救生命该报告指出,一项利用遵循指南- 复苏质量改善项目数据开展的研究显示,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延长CPR 时间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与中位复苏时间为16 min 者相比,中位复苏时间长达25 min 的住院患者的存活率升高12%。

复苏时间较长者的神经功能并未恶化。

“不跳动”心脏细胞变成“跳动”心肌细胞生肌技术(产生新的心肌的方法)使在受损或丢失的心肌细胞有了“活替身”。

两项研究显示,生肌技术能让“不能跳动”的非心肌细胞转变为“可跳动”的心肌细胞,从而替代非心肌细胞或修复心脏瘢痕。

活检心脏细胞提纯“回炉”可改善心功能两项研究表明,从心脏活检标本中分离出的细胞通过提纯后置入患者的心脏,可改善心功能和减少心脏瘢痕。

高血压治疗有新法报告指出,交感神经系统高度激活可能是高血压的重要机制。

包括Symplicity HTN-1 在内的4 项研究提示,在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肾脏去交感神经支配降压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外科手术,通过导管进行射频消融或减少与肾脏相连的交感神经即可。

儿童心脏移植和川崎病治疗新进展以前,儿童心脏移植需要体外膜肺氧和(ECMO)支持,在心脏不能供血时确保向全身输送富含氧气的血液。

来自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比ECMO 更小的心室辅助装置(VAD)能显著延长等待心脏移植的患儿的生命。

来自日本的RAISE 研究表明,对于川崎病患儿,免疫球蛋白和泼尼松龙联用可预防冠脉异常。

含糖饮料有害儿童健康今年公布的两项临床研究证实,含糖饮料与超重和肥胖的确有关联。

两项研究均表明,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减少含糖饮料摄入量可降低体重增加风险。

这两项随机对照研究也首次显示,含糖饮料有害儿童健康。

2012年十大科学发现

2012年十大科学发现

2012年十大科学发现作者:克冬来源:《软件工程师》2013年第02期2012年,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从历经50年终于寻找的亚原子粒子到美国“好奇号”火星车登陆到火星表面,给了我们许多的惊喜和祈盼。

下面我们来看看,2012年都有哪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吧。

.发现神秘的上帝粒子2012年7月,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科学家结束了为期50年的长期探索,他们宣称发现了神秘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这种长期寻找的神秘粒子可用于解释所有其他的亚原子元素,如,质子和电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物理学“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被证实存在的基本粒子,据称标准模型能够描述所有已知粒子和作用力之间的交互关系。

但是目前大型强子对撞机研究人员非常谨慎,称他们的研究结果是发现一种“类似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仍需要很多的数据和分析。

这个发现被称作是几代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基础物理突破性的发现。

.“好奇号”火星车着陆火星表面2012年8月6日,美国宇航局最新的功能最强大的“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着陆到火星的表面,900多公斤重的火星车借助火箭动力,通过“天空起重机”助降系统缓慢地降落在火星表面。

好奇号进入火星大气层至着陆火星表面共用了7分钟,高难度、高危险。

“好奇号”火星车负责把重要的火星勘测图像发送回地面的控制中心。

.发现罕见的变异体在过去的十年里,疾病基因研究迎来了第一波的重大发展。

它对于所有常见疾病和病征具有清晰的可遗传性和生物组件。

研究人员称部分疾病与基因有密切关系,并解释说这其间具有未发现的遗传特征。

之前,研究人员曾分析了非常普通的遗传变异类型,在近几年,这项研究涉及到罕见的遗传性变异,那些曾经通过工具难以鉴别的不同寻常的遗传性变异也渐渐浮出水面。

科学家做出结论称,人类绝大多数的遗传变异都是非常的罕见,只是伴随着近几千年人类的快速发展,才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胎儿基因组排序2012年6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宣称,可以仅仅通过使用漂浮在母体血液的DNA片段便对完整的胎儿基因进行排序。

《自然》回顾2012年科学事件

《自然》回顾2012年科学事件

《自然》回顾2012年科学事件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3年第1期12月2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推出201 2年度回顾专刊,盘点了这一年科研及科学政策方面的起起伏伏。

专刊导言说,从“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发现到“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着陆,201 2年对科学来说充满了有趣或重大的事件。

专刊包括:年度人物、年度新闻特写、年度图片、年度研究进展、读者选择、编辑选择等。

在这个对于科学而言具有史诗般意义的一年,我们见证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以及“好奇”号探测器在火星上着陆,但是研究人员同时也感受到了经费紧缩带来的刺痛。

《自然》杂志为我们梳理了发生在201 2年的那些激动人心的科学故事。

最后的希格斯7月,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物理实验正式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

1964年,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w.Higgs)发表了一篇学术理论文章,提出一种粒子场的存在,预言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

他认为,这种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其他粒子在这种粒子形成的场中游弋并产生惯性,进而形成质量,构筑咸大干世界。

这种理论中的粒子后来被别人以“希格斯”的名称命名,外号“上帝粒子”。

当其他粒子相继被发现时。

“上帝粒子”始终遁形。

上帝粒子的发现将延展我们对于原子内部世界的认知,同时有助于解释一些神秘的事物,例如暗物质。

走向极致在这个不平凡之年,科学为自己创造了大量的纪录。

在20年的钻探之后,一个俄罗斯研究小组在2月份突破了3.8千米厚的南极冰层,最终到达了沃斯托克湖,后者是被隔绝了数百万年的一个巨大水体。

早期的样本分析并没有发现任何生命的痕迹。

与此同时,美国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成为了独自下潜到这颗行星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沟底,大约11千米深处的第一人。

特技跳伞运动员Felix Baumgartner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超过39000米的高空一跃而下,突破了声速以及从上世纪60年代保持的高度纪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 “好奇”号在火星成功着陆
美国东部时间8月6日凌晨,远征5.67亿公里的美国“好奇”号火星车历经8个月飞行,在位于火星盖尔陨坑中心山脉的山脚下成功着陆,开始其探索火星生命痕迹的旅程。

登陆火星数分钟后,“好奇”号首次向地球传回火星图像,随后,分辨率更高的图像也将陆续传回地球。

“好奇”号长约2.8米,重900多千克,它共有6个轮子,每个均拥有独立的驱动马达,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还配有独立的转向马达。

“好奇”号的动力由一台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提供,其本质上是一块核电池,设计使用寿命为14年。

“好奇”号被誉为人类在其他星球登陆的最精密移动科学实验室,是美国太空探索历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

2. 加拿大科学家开发出人造大脑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一个科学家小组称,他们已经开发出迄今为止最接近真实大脑的机能大脑模型。

这个利用超级电脑运行的模拟大脑拥有的一个数码眼睛,可以用来进行视觉输入,它的机械臂能绘制出它对视觉输入做出的反应。

这个模拟大脑非常先进,它甚至能通过IQ 测试的基本测试。

这个名叫Spaun的大脑由250万个模拟神经元组成,它能执行8种不同类型的任务。

这些任务的范围从描摹到计算,再到问题回答和流体推理,可谓五花八门。

随后机械臂会描绘出任务输出。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3. 科学家设计出世界上最细的纳米导线
澳大利亚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1月6日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成功设计出迄今世界上最细的纳米导线,厚度仅为人类头发的万分之一,但导电能力可与传统铜导线相媲美。

这项技术有望应用于量子计算机研制领域。

科学家利用精心设计的原子精度扫描隧道显微镜,在硅表面以1纳米间隔只安放1个磷原子的方式制备了纳米导线,其宽度相当于4个硅原子,高度相当于1个硅原子。

通过这种方式设计的纳米导线可以使电子自由流动,有效解决了电阻问题。

这一新技术表明,计算机元件可以降低到原子尺度,这是个巨大突破。

4. 癌症干细胞研究获新证据
很多时候,那些似乎已经被治疗消灭的癌症又会卷土重来。

一些科学家将此归罪于所谓的癌症干细胞,它们是癌细胞的一个子集,能够保持休眠状态,从而逃避化疗或放疗,并在几个月或几年后形成新的肿瘤。

这种想法一直存在争论,然而,8月1日,《自然》、《科学》杂志网络版发表的3篇论文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在某些脑、皮肤和肠道肿瘤中,癌症干细胞确实是肿瘤生长的源头。

3个独立的研究团队利用遗传细胞标记技术追踪了特定细胞在生长的肿瘤内部的增殖情况。

这种细胞追踪技术被认为是检验癌症干细胞模式的正确方法。

研究人员相信,搞清哪些癌症可能源于癌症干细胞是今后更有效治疗的关键。

5. 科学家发现“疑似”上帝粒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7月4日宣布,该中心的两个强子对撞实验项目——ATLAS和CMS均发现一种新的粒子,具有和科学家们多年以来一直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特性。

ATLAS和CMS研究小组,分别确认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取得的数据发现了在125-126吉电子伏特质量区间存在一种新的粒子,数据的确定性为5西格玛,即理论物理界可以确认“发现”的水平。

希格斯玻色子是基本粒子“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也是最后一种未被证明存在的基本粒子,由于它难以寻觅又极为重要,也被称为“上帝粒子”。

科学家认为,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将开拓实验和理论物理的新领域。

6. 日本科学家首次用“人造”卵子产下小鼠
在利用源自干细胞的精子产下了正常幼鼠后,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又通过同样的方式利用卵子完成了这一壮举。

这项研究最终有望为帮助那些不育夫妇怀孕带来新的方法。

研究人员从ES和iPS细胞入手,培育形成了与原生殖细胞类似的细胞。

随后将这些原始细胞与小鼠胎儿的卵巢细胞相混合,从而形成了再造的卵巢,并最终将其移植到活体小鼠的正常卵巢中。

4周零4天后,那些与原生殖细胞类似的细胞发育成为卵母细胞。

进行体外授精后再将得到的胚胎移植进代孕母亲体内。

大约3周后,正常的小鼠崽诞生了。

《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7. 英国研究发现一种高速磁存储原理
英国约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可用于开发高速磁存储设备的原理,由此带来的存储速度可高出现有硬盘的数百倍。

据介绍,现在的硬盘等存储器多使用磁性物质,如果要记录信息,就需要把磁性物质的磁极颠倒,这个过程中常用的方式是使用外加磁场。

研究人员发现,不使用外加磁场,单纯使用热量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其具体方式是向磁性物质发射含有热量的激光脉冲,它在吸收热量后磁极也会颠倒。

参与研究的托马斯·奥斯特勒说,这是一项革命性的发现,可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存储速度高出现有硬盘数百倍的存储器,每秒钟存储的信息可以高达上万亿字节。

8. 天文学家发现质量是太阳170亿倍的黑洞
霍比·埃伯利望远镜大质量星系调查项目的天文学家发现了可能是迄今质量最大的黑洞。

这一罕见黑洞质量达170亿个太阳,位于NGC 1277星系,其质量占了该星系质量的14%,而通常黑洞只占其所在星系的1%。

这一发现可能改写黑洞与星系的形成演化理论。

相关论文发表在11月29日的《自然》杂志上。

NGC 1277位于距地球2.5亿光年之外的英仙座星团,大小只有银河系的1/10。

此前哈勃太空望远镜已经给NGC 1277拍过照。

本次研究又结合了霍比·埃伯利望远镜数据,并在超级计算机上运行了多种模型计算,结果发现其中存在一个质量达太阳170亿倍的黑洞。

9. 德国首次从皮肤细胞中培养出成体干细胞
德国马普协会3月22日宣布,该机构研究人员成功从已分化体细胞——皮肤细胞中培养出成体干细胞,为全球首创。

成体干细胞是一种存在于已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可自我更新并形成特定组织。

在实验中,马普协会的研究人员将实验鼠皮肤细胞放在特定培养环境中,皮肤细胞在特殊生长因子的诱导下,成功“变身”成体神经干细胞。

干细胞研究专家汉斯·舍勒解释说,通过成体干细胞的培养可更有针对性、更安全地实现特定组织再生。

这种方法具有巨大的医学应用前景。

10. 首个“超电子”电路问世
美国科学家们用光子取代电子,制造出首个由光子电路元件组成的“超电子”电路。

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材料学》杂志上。

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子和系统工程学院纳德·恩西塔团队在实验中利用亚硝酸硅制造出梳状的长方形纳米棒阵列。

这种新型纳米棒的横截面和其间的孔隙形成的图案能复制电阻器、感应器和电容器这三个最基本电路元件的功能,只不过其操纵的是光波。

在实验中,他们用一个光子信号(其波长位于中红外线范围内)照射该纳米棒,并在波通过时用光谱设备进行测量。

他们使用不同宽度和高度组合的纳米棒重复该实验后证明,不同大小的光电阻器、感应器和电容器都可以改变光“电流”和光“电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