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近年来文化生活状况

合集下载

北京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北京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北京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北京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导语】数字文化产业是当今数字化时代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它涵盖了数字媒体、数字艺术、数字游戏等多个领域。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一直以来都是文化艺术的重要中心,数字文化产业自然也发展得如火如荼。

本文将深入探讨北京市数字文化产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这一行业提供参考。

【一、北京市数字文化产业的现状】1. 数字文化产业的定义和范围数字文化产业是指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创意和产业经济活动,其范围广泛涵盖了数字娱乐、数字艺术、数字出版、数字影视等多个领域。

2. 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北京市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数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

截至目前,北京市的数字文化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北京市拥有国内领先的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体企业,以及众多人才储备。

这使得数字文化产业在技术创新和创意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第三,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北京市的数字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数字娱乐、数字出版、数字艺术等多个细分领域,并且产业链条逐渐完善,从制作到发行再到传播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北京市数字文化产业的未来趋势】1. 技术驱动与创新转型未来,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技术驱动和创新转型。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字文化产业将迎来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发展空间。

2. 内容多元化和个性化数字文化产业要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必须在内容上实现多元化和个性化。

未来,北京市的数字文化产业将更加关注用户体验,通过个性化推荐、精准营销等手段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3. 文化创意产业与数字文化产业的融合数字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是密不可分的。

未来,北京市的数字文化产业将更加注重与传统文化、社会人文等领域的融合,以创造更具特色和价值的作品。

北京市发展现状分析

北京市发展现状分析

北京市发展现状分析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以下是对北京市发展现状的简要分析:经济发展方面,北京市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增加投资,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

北京发展初步形成了金融、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多个支柱产业,促进了就业增长和经济增加值的提高。

城市建设方面,北京市致力于打造宜居城市。

市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城市交通。

此外,北京市还注重环保和生态保护,推动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发展方面,北京市有众多优秀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和学者。

北京还积极推进教育公平,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社会进步。

文化发展方面,北京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汇之地。

市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业的繁荣。

此外,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尽管北京市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高房价和人口密集问题,给居民带来了压力;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是城市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时,随着人口流动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北京市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等方面。

总的来说,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发展现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当前,北京正在不断努力打造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然而,北京市还需要进一步解决一些问题,以保持可持续发展和持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2022年安徽选调生考试《申论》真题套卷

2022年安徽选调生考试《申论》真题套卷

2022年安徽选调生考试《申论》真题套卷 2022年安徽选调生考试《申论》试题一、留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力量、综合分析力量、提出和解决问题力量、文字表达力量等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20分钟,作答100分钟。

3.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根据后面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严禁折叠申论答题纸!二、给定资料材料1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与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需落实到城乡、社区。

”今年5月,中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看法》,明确提出“推动街道党(工)委聚焦主责主业,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今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再次指出,城市治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力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都体现着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加、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整、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今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力量现代化问题,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调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加、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指明白方向。

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力量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打算》同时指出,要完善群众参加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北京老年人休闲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建议-2019年文档

北京老年人休闲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建议-2019年文档

北京老年人休闲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建议我国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老龄人口的比重已经占到城市市区总人口的 20-30%,老龄化社区也初见端倪。

老年人如何更好地利用闲暇时间,提升休闲生活质量,享受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使老年人也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社会问题。

因此研究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调查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

一、调查对象的情况概述本次调查以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作为调查对象。

在北京市西城区、房山区、海淀区、朝阳区,随机抽取 200 名 60 岁以上老人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200 份,回收 200 份,有效问卷 199 份,问卷有效率为 99.5%。

为了探讨问卷背后的深层原因,进一步采用了访谈调查形式。

从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来看, 60-70 岁老人共有 121 人,占60.8%;70-80 岁老人共有 59 人,占 29.7%;80 岁以上老人共有 18 人,占 9.0%;90 岁以上老人有 1 人,占 0.5%。

从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人较多,共有 93 人,占 46.7%;初中文化程度的老人共有 61 人,占 30.7%;高中文化程度的老人共有 37 人,占 18.6%;大学及以上的老人共有 8 人,占4.0%。

健康状况从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来看,健康状况非常好的老年人共有 31 人,占 15.6%;比较健康的老人共有 95 人,占 47.7%;健康状况一般的共有 55 位老人,占 27.6%;认为自己身体较差的老人有 18 人,占 9.1%。

从调查对象的家庭情况来看,调查对象中独居的仅有 6 人,其余的老人都和子女等亲属住在一起。

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一)老年人休闲消费状况1.老年人的收入来源调查问卷中关于“老人的收入来源”设置为多选题,选项为:退休金、社会福利、子女供养以及其他方式。

北京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状况分析

北京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状况分析

北京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状况分析内容提要:时间利用调查在反映人与社会发展、人与经济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反映人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解城市居民时间分配情况,北京市统计局对北京市城八区2000 名城市居民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日工作时间延长,加班时间增加。

家务劳动时间不断减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

但也反映出居民闲暇时间的利用空间较狭小、情趣单一,尚需引导居民树立科学、健康的闲暇观、生活观。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一周双休制度实行以来,居民休闲的物质条件大为改善,享受休闲生活已成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为了全面了解城市居民时间分配情况,北京市统计局对北京市城八区2000 名城市居民进行抽样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居民时间分配构成居民每天的时间分配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工作时间,即从事各种职业劳动的时间,包括工作准备时间、实际工作时间、上下班路途时间、工间休息时间、加班时间等;二是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包括睡眠、吃饭、个人卫生等时间;三是家务劳动时间,包括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照看老人孩子、修理家用物品等时间;四是上述时间以外可以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包括学习、娱乐、体育锻炼、社会交往等时间。

(一)工作日时间分配构成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工作日居民工作时间为9小时50 分钟,其中,上下班路途时间1小时零5分钟,实际工作时间为7小时52分钟,加班时间为53分钟;2、生理需要时间为9小时9分钟,其中睡眠时间为7小时19分钟,一日三餐时间为1小时14分钟,个人卫生时间为36分钟;3、家务劳动时间为1小时55分钟;4、休闲时间为4 小时35 分钟。

(注:在本次调查中,居民在一段时间内同时从事两项活动,则将其分别记入不同的项目时间内,如边用餐、边看电视,分别记入“用餐时间”和“看电视时间”。

因此,居民一天时间分配可能超过24 小时。

北京关于文化、剧院建设政策

北京关于文化、剧院建设政策

北京关于文化、剧院建设政策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以来都是文化艺术的繁荣之地。

为了不断提升北京的文化软实力和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剧院建设的政策。

本文将对北京市文化、剧院建设政策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以此为支撑实现文化强市目标。

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

通过提供财税、人才、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文化企业和创意园区的落户。

在文化产业方面,北京注重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市政府对文化企业进行资金扶持,鼓励艺术家和创作者的创作活动。

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培养新一代文化产业的人才。

二、剧院建设的促进剧院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繁荣至关重要。

北京市积极推动剧院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演出场所。

市政府加大对剧院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剧院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剧院经验和管理模式。

在剧院建设方面,北京市高度重视艺术团体的作用。

市政府加大对剧团的资金扶持,鼓励他们多元化的创作和演出,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演出内容。

与此同时,市政府对剧院进行现代化设施改造,并提供专业的管理服务,提升剧院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三、文化公共服务的提升为了推动文化、剧院建设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北京市加大了对文化公共服务的投入。

市政府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并提升其服务水平和品质。

在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北京市注重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通过在社区、乡村建设文化活动中心,为市民提供便利的文化娱乐场所。

市政府还组织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展览和演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市在文化、剧院建设中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市政府积极招引国际艺术家和剧团举办巡回演出,引进国际顶级文艺节目,丰富市民的文化消费选项。

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繁华的现代都市风貌。

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北京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首先,北京人的生活节奏通常是快节奏的。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北京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他们通常需要面对工作、家庭、社交等多重压力,因此他们的生活节奏通常是紧张而忙碌的。

每天早上,他们匆匆忙忙地赶着地铁或公交车上班,白天忙碌于工作岗位,晚上则可能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或者回家处理家庭事务。

其次,北京人的生活品质通常是较高的。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质的生活设施。

北京人通常可以在周末去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或者音乐会,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他们也可以去公园散步、健身房锻炼,享受到健康愉快的生活方式。

此外,北京还有着丰富多样的美食和购物选择,让北京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再者,北京人的生活方式通常是多样化的。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北京吸引了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因此北京人的生活方式通常是多样化的。

他们可能会和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一起聚餐、旅行,感受不同地域的风情;他们也可能会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中交到不同背景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人脉和视野。

总的来说,北京人过着的生活通常是快节奏、高品质和多样化的。

他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努力工作、享受生活,让这座城市更加繁荣和美好。

希望未来,北京人的生活可以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幸福美满。

北京市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现状

北京市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现状

北京市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现状1.供给总量不足社会主义体制下,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国家和政府以及有关公共文化部门,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

这种政府掌控的模式能够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支撑起国家公共文化建设,但是当今社会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相对的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必然会导致政府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时候出现力不从心的状态,从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北京市主要文化场馆的数量规模现状调查表资料来源:文化局、国家图书馆、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博物馆现状调查表资料来源:文化局、国家图书馆、北京市档案局近五年来北京市除了博物馆以外,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和档案馆的数量都没有产生变化。

公共图书馆在建筑面积和藏书量上稍有扩大;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组织文艺活动的数量在经历前三年的增长后,后两年有所下降,其中14年最低;档案馆的建筑面积基本不变,利用档案资料人次在15年下降到10年的水平;博物馆在五年的时间里增加了11座,平均每年2座,参观人数每一年都在上升,这也从侧面说明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在不断上升,然而五年内的藏品数却不变,这种需求上升供给不变的情况势必引起供不应求。

近年来主要文化场馆数量增长缓慢,加上群众文化需求的上升,导致北京市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在数量上并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基础设施短缺,除了群众精神需求的上升,这一现状的产生往往与城市的规模与人口比例不平衡造成的。

北京市是一个人口聚集大市,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公共文化场馆规划时计划提供的的人数比例,从而造成了是人口集中区域公共文化场馆的的供给数量不足。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5年以北京的图书馆为例,平均76万人口共同使用一个公共图书馆,平均公共图书藏量为0.61册,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95.8平方米,这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的人均图书馆比例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想要达到优化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就需要逐步增加我国的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数量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北京文化旅游现状及“深度游”发展思考

北京文化旅游现状及“深度游”发展思考

北京文化旅游现状及“深度游”发展思考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游客对北京文化旅游的深度需求,探讨整合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完善北京旅游品牌形象、丰富旅游地品牌定位,增加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和发展深度旅游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北京旅游品牌创新深度游近年来,北京旅游业稳步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同时也表现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旅游收入增长有限和竞争力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从游客终生价值角度看,单纯的观光产品已不能满足不同参与度的游客体验需求,因而也不能带来旅游消费的激增。

游客对城市旅游的品牌文化体验感知对复游行为和支出行为均有重要影响。

北京游客的文化感知程度与复游行为调查近年来,在京游客的消费行为正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观光式旅游逐步向文化旅游、度假旅游过渡。

游客越来越喜欢体验与感受景观背后的文化意味。

为获得北京市各种类型的文化旅游产品给游客带来的文化感受,2008年至2009年,课题组进行了“北京游客文化感知程度及复游行为调查”。

调查以针对游客发放问卷为主,兼以与游客及当地居民的深度访谈、调查人员深入体验当地生活并作为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等多种形式展开。

问卷调查选择了北京市不同类型的代表性文化旅游景点6个:以故宫为代表的皇家园林类人文旅游景点、以首都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旅游景点、以中华民族园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景点、以世界花卉大观园为代表的生态植物文化景点、以中国科技馆为代表的科技与文化旅游景点、以大观园为代表的文学与影视旅游景点。

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402份。

(一)游客总体特征分析旅游者个体特征问卷数据统计表明,在这些游客中,本地游客占71%,外地游客占29%;45.8%为男性,54.2%为女性;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25-55岁,占51.6%,其次为15-24岁,占26.2%;55岁以上的游客占22.2%;游客职业以公务员和专业/文教科技人员居多,共占45.5%,学生占29.9%;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本科及以上的共占71.8%;月收入水平在2000以下占样本总量的43.2%, 2000-4000元的占45.8%,4000元以上的只占11%。

80后北漂族一族现状

80后北漂族一族现状

目录引言: (1)1.相关概念 (1)1.1“北漂族”的定义 (1)1.2生态状态 (2)2.北漂族身份认同 (2)2.1“非边缘化”特征 (2)2.2“双向认同”特征 (3)2.3“市民化”特征 (3)3.北漂族生态状态研究 (4)3.1北漂族的居住情况 (4)3.2工作性质及收入 (4)3.3就业考虑的因素 (5)4.北漂族消费状况 (5)4.1闲暇生活消费 (6)4.2日常生活消费 (6)结论: (7)参考文献: (7)80后北漂族的身份认同、居住状况及消费摘要:“北漂”指的是一群高学历年轻的移民者,他们的生存状态不仅关系到这一群体的生存质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也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发展等重大问题。

基于相关的研究回顾,本文认为研究80后“北漂”的生存状态,主要是观察和分析“北漂”族的身份认同、居住状况及消费等主要生态状态。

关键词:北漂族;生态状态;身份认同;居住状况;消费引言:近年来,北京外来人口逐步扩大,外来人口中教育程度比例也在逐步增加。

在北漂族中,有些是在北京高校毕业后在北京找到工作,有些人这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来北京寻找岗位。

虽然大部分人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但是,从就业从就业所在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现象来看,他们仍然属于“漂”一族。

作为一个移民性群体,他们的迁入不仅是个人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北京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的人力资源。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一群体规模的增加,“北漂”在北京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尤其是80后的年轻“北漂”即将或已经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力量,他们已然是北京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流动人口,人们对于“北漂”这一群体的关注显然不够。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这一群体的规模将不断扩大。

他们在北京的生存状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心理适应性、社会化程度及将来的发展走向,而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这一群体存在与发展的稳定性。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国际关系学院 , 北京 1 0 0 8 7 1 )
陶元 浩 .马 勇 田
( 北京大学
之 自身 存 在 的 结 构 性 问 题 ,使 其 活 动 绩 效 受 到 一 定 制 约 。 应 该 看
到 。 国 际 非 政 府 组 织 在 中 国 开 展

要 :当前 北 京 市 新 生代 农 民 _ T - 的 精 神 文 化 生 活 呈 现 出“ 一低 一高” 的特 点 .
T a k e B e i j i n g a s A n E x a m p l e
理 目标 ,相 关 部 门 应 进 一 步 完 善 相关法律法规 , 扩大合作 , 国 际 非
政 府 组 织 也 应 严 格 依 照 中 国 现 有
TA O Yua n - ha o ,M A Yo n g -t i a n
2 0 1 3年 5月
陕 西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S h a a n x i A c a d e my o f G o v e ma n c e
Ma y ,2 01 3 Vo 1 . 2 7 .No . 2
第2 7卷 第 2期
即“ 整 体 水 平低 、 整体需求高” 。经 济 收入 与结 余 相 对 较 低 , 闲 暇 时 间 与 工 作 强 度 不 对
称, 社 交 网络 较 为 单 一 , 社 会 参 与成 效 不 明 显 , 因而 制 约 了 新 生 代 农 民工 精 神 文 化 生 活 水 平 的提 升 。 丰 富 提 升 新 生代 农 民 工精 神 文化 生 活应 以政 府 部 门 为先 导 。 做好“ 转
S t ud y o n t he S pi r i t ua l a nd Cul t ur a l Li f e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1)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1)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摘要:通过对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构上的过渡性以及政治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间的主要特征。

而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北京作为多民族文化与政治交融的边缘与门户的区位特征,将有助于北京向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关键词: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特征一、北京城市历史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北京旧城城市建设精美绝伦,文化积淀深厚。

北京的城市风貌独具特色,以中轴线和棋盘格式道路网奠定_广城市的基本格局,紫禁城开阔雄伟。

是当今世界建筑瑰宝,街巷、胡同尺度宜人,著名的四台院民居以房屋合围着院子而著称,房舍掩映在绿树之中.宫殿、坛庙色彩瑰丽,民居以灰色调为主,两者交相映衬,构成和谐的色彩景观。

古城一般建筑体量不大,高度较低,形成了舒缓开阔的视觉景观。

3000多年不问断的历史,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此建都,多少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都在古老的北京留下了痕迹。

深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淀,形成了古老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文明的代表城市。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现实可能性进一步增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此有关的城市功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和扩张,要求有现代化、大通过量的交通通讯网络和高度集约的±地利用方式,由于旧城已是多项城市功能的地域载俸,若再拓展新的功能,其负担将会更为沉重.据有关调查,目前“占北京城市土地面积5%的f口城,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交通量和商业活动”(方可:北京旧城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2000),这种现实一方面太大破坏了古城的幽静,使旧城文化神韵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旧城街巷的道路格局和建筑高度是与封建时代的政治统治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当时的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极大地制约了北京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023年公务员省考之公务员申论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

2023年公务员省考之公务员申论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

2023年公务员省考之公务员申论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大题(共10题)一、材料一老百姓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从1988年国务院推动实施“菜篮子”工程、2010年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以来,北京市大力推动与“菜篮子”相关的产业生态建设和发展,保障“菜篮子”供应无忧,让百姓的“菜篮子”越拎越安心。

1985年以前,北京的蔬菜主要由本地供应,季节性十分明显。

这对爱吃西红柿打卤面的田大爷一家一直是个考验。

从1968年开始,田大爷一家走上了自制西红柿酱的路。

“说出来您都不信,我们全家总动员,一年做120多瓶,全码在床底下,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家小作坊才正式‘关张’。

”80岁的田大爷笑着说,“那时候一年到头只有十几种蔬菜,冬储大白菜上市时我家还要购买一车大白菜,保障冬天有菜吃。

而现在蔬菜多种多样,想什么时候吃,市场上都能买到。

”1985年,北京放开了肉、蛋、蔬菜等5种农副产品的价格,各地菜商纷纷进京,蔬菜交易也就热闹起来了。

2010年以来,北京市建立了蔬菜生产用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实施每亩500元标准的菜田补贴政策,推动村镇蔬菜产业化、设施蔬菜标准化,创建国家级示范育种场和养殖场;2018年18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被纳入平台管理,5000多个产品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

北京市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农副产品产量中蔬菜及食用菌产量为111.5万吨,禽蛋9.6万吨,牛奶26.4万吨,生猪出栏数28.4万头,为北京的农副产品稳定供应提供了巨大保障。

“我们的蔬菜主要是直供超市,同时合作社也为市民提供农业休闲和采摘项目。

”北京B区一家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经理说,“2019年,我们引进了水肥一体机等设备,劳动力上节约了三分之一,肥料节约与节水方面效益显著,蔬菜品质也有所提升,综合效益提高了25%左右。

我们还利用大数据等远程实时监测墒情、环境、气象等,以自动化的方式指导蔬菜园的生产,效率提高了近20%。

我国近10年的变化到底有多大?(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阐述)

我国近10年的变化到底有多大?(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阐述)

■ 北京人吃得花样翻新、精细方便
这十几年,北京人的饮食习惯在“润物细无声”地悄然变化着。
“要我说吧,在家里摆张桌子热闹热闹就得了,干吗还非得到饭店里呀!”家住劲松六区的陈老太太一个劲儿数落孙子。
就在十多年前,陈老太太一家人每周末的聚会,经常是全家包顿饺子或者老少齐上阵弄几个菜,也不过就是红烧肉、炸带鱼、酸辣大白菜什么的。邻里街坊间互致寒暄还是“吃了吗?”过年过节时几个儿女总要给陈老太太拎点儿单位发的鸡鸭鱼肉。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难怪人家到超市呢,那里的东西看着就是干净卫生。”小张说。
■ 普通人家的衣多常新
“衣服积压得太多了,家里实在没地儿搁。”今日家园的住户张先生刚搬过来,新房还没料理顺,新旧衣服堆了一床。并排摆着的两个大衣柜里已经放满了衣服。“衣柜买得有点的,可是不扔怎么办?”

独山县第六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同步测试新版新人教版1

独山县第六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同步测试新版新人教版1

第二节气候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我国气候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季风气候显著B. 气候类型单一C.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D. 海洋性气候显著2.下列关于我国气温和降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冬季南北温差不大B. 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C.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D. 除青藏高原等地外,我国大多数地区夏季普遍高温3.关于我国四大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热量资源和人口数量的配置状况错误的一组是A. 青藏地区B. 西北地区C. 南方地区D. 北方地区4.我国动植物种类多样,主要是因为A. 季风气候显著B. 气候复杂多样C. 雨热同期D. 夏季普遍高温5.“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是A. 冬季风B. 东北风C. 台风D. 夏季风6.下列地形区中,位于第三级阶梯且又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的是A. 华北平原B. 长江中下游平原C. 青藏高原D. 塔里木盆地7.读我国“四城市气温和降水量柱状图”,位于南方地区的是A. B. C. D.8.“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其中的“西北风”和“东南风”反映了我国的哪一种气候特征A. 南北温差大B. 气候复杂多样C. 海洋性特征显著D. 季风气候显著9.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A.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C.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D. 秦岭-淮河一线10.我国同纬度东部沿海降水比西北内陆多,主要受下列哪种因素影响:A. 纬度位置B. 地形C. 海陆位置D. 台风11.关于襄阳的地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 中温带半湿润水稻B. 暖热带湿润小麦C. 亚热带湿润水稻D. 亚热带半湿润水稻12.读“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①②③④四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A. 沙漠林地草地林地B. 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C. 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D. 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13.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我国冬季气温明显偏低,夏季气温明显偏高。

2019年北京市公考《申论》真题(解析)

2019年北京市公考《申论》真题(解析)

2019年北京市公考《申论》真题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4.请在题本、答题纸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填涂准考证号。

5.考生可以在题本的空白位置或草稿纸上打草稿,但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纸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申论答题纸!二、给定材料材料1放眼北京城,自然风韵与人文风情在西部汇聚成盛景。

“北京的灵性,全在西山那一抹晚霞”,徐志摩的诗句道出了这里特有的诗意。

西山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一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三条文化带”的魅力。

“三条文化带”指的是北部长城文化带、东部大运河文化带和西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它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于2015年底由北京市提出,2016年被写入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2017年被正式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

总规明确指出,要加强“三条文化带”的整体保护利用。

“三条文化带”的建设,有利于疏通古都北京的历史文脉,保护古都风貌,依托北京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作为“三条文化带”之一,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承载着多样的文化形态,包括以清代“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特征鲜明的皇家文化;以大觉寺、卧佛寺等为代表的历史悠久的寺庙文化;以妙峰山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还有以景泰陵等为代表的陵墓文化等。

对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总规提出,依托三山五园地区、八大处地区、永定河沿岸、大房山地区等历史文化资源密集地区,加强琉璃河等大遗址保护,修复永定河生态功能,恢复重要文化景观,整理商道、香道、铁路等历史古道,形成文化线路。

北京人的生活特点

北京人的生活特点

北京人的生活特点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北京人的生活特点
也因此与众不同,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首先,北京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是其生活特点之一。

在这座古老的城
市里,古建筑、传统手工艺、京剧、京韵大鼓等传统文化元素无处不在。

北京人热爱这些传统文化,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传统的汉服,参加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北京人的生活节奏相对较快,但又不失优雅从容。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多样且充满活力。

他们既能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高效率,又能在闲暇时光中享受悠闲的生活。

无论是在繁华的商业区还是在宁静的胡同里,北京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此外,北京人对于美食的热爱也是其生活特点之一。

北京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从宫廷菜到地方小吃,无不令人垂涎欲滴。

北京人喜欢在饮食上追求品质和口味,他们会在周末和朋友一起去品尝各种美食,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最后,北京人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视也是其生活特点之一。

家庭在北京人
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维系家庭关系。

同时,北京人也注重社会交际,他们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拓展人际关系,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

总的来说,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快节奏又优雅从
容的生活方式、对美食的热爱以及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视。

这些特点使得北京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魅力和活力。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

社区居民休闲文化现状调查报告

社区居民休闲文化现状调查报告

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情况的调查系部:电子信息工程系专业班级:自动化B084班指导教师:**负责人:周华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情况调查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与此同时,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有了大的变化,各种文化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掌握现阶段我国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所存在的问题,本小组以“我国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情况调查”为主题,采用多种调查方法,精心组织成员深入调查了我国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情况。

调查发现,伴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和居民物质生活的提高,我国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关键词:居民;业余生活;文化;现状正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可见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对民族的团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小组在认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之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于2009年7至8月组织深入调查了我国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样本选取与调查方法为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我国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情况,本小组根据成员的籍贯,分别选取了以下十一个地区作为调查样本进行调查(样本后括号注有调查人姓名):湖北省宜昌市安徽省阜阳市山西省忻州北京市昌平区四川省南充市福建省福清市甘肃省酒泉市云南省玉溪市安徽省六安市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昌平区所选取的样本分布全国九个省市,有农村也有城市,有东南沿海也有西北地区,能比较全面的反映我国居民当下业余生活的真实面貌。

首先,各成员采用走访交谈、问卷调查、查阅文件资料等方式,各自了解到了具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

然后,小组组织召开讨论会,认真分析了各成员采集到的原始资料,综合整理总结,得出了最后的调查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北京市近年来文化生活状况
1、文化艺术繁荣活跃
2001年全市各主要剧场文艺演出1万余场,其中涉外演出3000多场。

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和作品,其中有《宰相刘罗锅(第二本)》、《想变蜜蜂的孩子》等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北京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音乐盛事。

年内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一批重大演出。

年末,全市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78个;公共图书馆26个;档案馆20个;各类行业博物馆、家庭博物馆开始兴起,博物馆已达110个。

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50部。

2002年,全市各主要剧场文艺演出1.3万余场,引进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来京交流项目131批,来京的涉外演出201台、3290场次。

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蓬勃发展,城乡人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年末,全市有区县文化馆20个,全市各街道和乡镇基本都建有基础文化设施(文化站),建筑总面积18.2万平方米。

建成各类文化广场972个,总面积454万平方米,总投资14.6亿元。

以基层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和业余文艺骨干为重点的基层文艺队伍日益壮大,全市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共有12.4万人,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更加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业余文艺创作精品。

全市有31部作品和270余名业余文艺骨干在“群星奖”等全国各类文艺评比和赛事中获奖。

2、公共图书馆事业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已初步形成以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为龙头,区级图书馆为区域中心,乡街文化站图书室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体系。

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6个,其中少儿图书馆5个;5个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万平方米以上,平均每人拥有藏书2.8册。

全市有5家社区图书馆挂牌成立,成为北京市首批社区图书馆。

3、影视、图书出版事业欣欣向荣
2001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七个系列台平均每日播音时间达到189小时。

北京电视台与北京有线广播电视台合并后,资源得到合理调整,平均每周播出时间达到857小时。

光缆传输网络扩大,已拥有用户177.7万户,全市46%的居民可以收看到4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年末,北京地区出版的报纸达到240种,平均期印数3343万份,分别比上年减少3%和5%;出版的杂志达到2352种,平均期印数5909万册,分别比上年增长3.5%和减少3.4%;全市出版图书55130种,总印数91006万册(张),分别比上年增长0.6%和减少19.7%。

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213个,电影院64个。

北京地区电视节目17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9%。

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位居全国前列。

出版发行业经过改组改造,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年末,北京地区出版的报纸达到244种,总印数67.4亿份,分别比上年增长0.4%和减少2.8%;出版的期刊达到2378种,总印数8.2亿册,分别比上年增长0.2%和1.3%;全市出版图书81782种,总印数12.6亿册,分别比上年增长27.9%和22.6%。

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80个,其中电影院56个。

放映场次10.3万场,观众人次达到609.4万人,票款收入1亿元。

北京电视台电视节目19套,数字电视频道已经在北京试播,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9%,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7.9%。

出版发行业经过改组改造,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北京地区出版的报纸达到248种,出版的期刊达到
2375种,均与上年基本持平;出版图书88687种,增长8.4%。

共有26种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在国家各类大奖的评选中获奖。

(二)上海市近年来文化生活状况
1、文化艺术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1年内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01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特别是APEC文艺演出以及世界著名歌唱家的独唱音乐会,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水准。

在全国和国际性文艺评奖中,上海共获奖100余项,其中电影《生死抉择》获“五个一工程”特等奖。

2002年内成功地举办了2002年国际旅游交易会、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02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在全国和国际性重要文艺评奖中,上海共获奖60余项,其中杂技《兜杠》获十四届初登舞台国际杂技艺术节“金K奖”优秀剧目奖。

2003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在全国和国际性重要文艺评奖中,上海共获奖20余项,其中话剧《商鞅》和京剧《贞观盛事》入选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电影《父亲》获二十七届开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2、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
2001年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12部。

广播电视播放时间延长,节目丰富多彩。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节目6套(其中对台广播1套),平均每天播音89.7小时;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节目4套,平均每天播音76.7小时;上海电视台节目7套,平均每周播放910.3小时;上海东方电视台节目4套,平均每周播放497.7小时;上海教育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119.5小时。

全国有11个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节目进入上海电视网播放。

新闻出版事业继续发展。

全年共出版报纸16.98亿份、各类杂志1.85亿册、图书2.68亿册(张)。

全市1012个东方书报亭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补充,体现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风采。

2002年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10 部。

广播电视播放时间延长,节目丰富多彩。

年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通过整合,实行广播频率专业化,设置了新闻、交通、文艺、戏剧等10套新节目。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节目4套,平均每天播音76小时;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节目6 套(其中对台广播1套),平均每天播音94小时。

上海电视台节目7套,平均每周播放949小时;上海东方电视台节目4套,平均每周播放511小时;上海教育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129.5小时。

全国有11 个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节目进入上海电视网播放。

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迅速。

全年共出版报纸16.46 亿份、各类杂志1.8亿册、图书2.59亿册(张)。

2003年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9部。

广播电视播放时间延长,节目丰富多彩。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专业频率共有10套,平均每天播音时间172.7小时。

其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节目4套,平均每天播音75.9小时;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节目6套(其中对台广播1套),平均每天播音96.8小时。

专业频道共有11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475.1小时。

其中,上海东方电视台节目4套,平均每周播放523.8小时;上海电视台节目7套,平均每周播放951.3小时。

上海教育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122.5小时。

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节目进入上海电视网播放。


书馆15个,出版机构18家。

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从化广裕祠获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