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作业本 必修三 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3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3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一、选择题2022年5月,就在全国小麦喜获丰收之际,一些地方发生极个别农民将未成熟的小麦卖给养殖户做饲料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农民割麦毁粮、青贮小麦的行为,必须严加制止。
如图为农民收割青苗场景。
读图,完成1~2题。
1.出现“卖青苗”现象的原因是( )A.减少生产程序,节省劳动时间B.农民存粮充足,可以改做饲料C.实现耕地休耕,保护耕地资源D.后期投入多,直接售卖收益高2.要避免“卖青苗”现象再次发生,关键是要处理好( )A.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协作问题B.政府监管和农民自种的关系C.针对农民进行粮食安全教育D.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关系粮食生产集中度是指某时期某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
下表反映我国不3.造成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业区划调整B.农业技术进步C.产业结构优化D.运输条件改善4.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有利于( )A.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B.水热资源高效利用C.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D.降低旱涝灾害风险5.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出发,针对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首先应采取的对策是( )A.加大热带和亚热带粮食种植的扶持力度B.提高粮食生产集中区的水资源保障能力C.完善交通运输建设以提高粮食运输效率D.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和机械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下表为“2010~2016年区域耕地面积净增减变化情况(单位:万亩)”。
据此完成6~7题。
A.西南区面积净减少规模呈现逐年增加趋势B.耕地面积的重心主要向一年三熟产区倾斜C.西北区、闽粤琼区和青藏区面积为净增加D.我国耕地快速减少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7.在全球粮食危机背景下,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最可行的措施是( )A.拓展进口渠道B.扩大耕地面积C.增加复种指数D.提高粮食单产贵州省是西南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域,土壤类型丰富,山地丘陵面积高达92.5%,坡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2.90%,是贵州省农产品主要生产用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其形成与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
据此完成1~2题。
1.读下图,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2.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具有均衡性的特征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它的分布无规律可循④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题,自然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得,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能够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
B项符合。
第2题,自然资源虽然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虽然分布不均衡,但其分布有规律可循,可再生资源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矿产资源往往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区。
2.D水足迹是指生产商品与服务所耗费的水资源数量,其中本国生产给本国消费的部分为内部水足迹,他国生产给本国消费的部分为外部水足迹。
下表示意Y国某年的可更新水资源和水足迹情况。
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资料可知Y国()A.水资源总量丰富B.属于发展中国家C.水资源严重匮乏D.水资源利用率低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减少内部水足迹的是()①发展高效节水农业②进口水密集型产品③出口水密集型产品④修建大型水利工程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3题,结合表可知,该国所消耗的水资源中,外部水足迹占主体,说明该国水资源严重匮乏。
第4题,为减少内部水足迹,一方面应节约用水,减少本国水资源利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外部水资源。
4.A读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完成5~7题。
5.造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有()①人口快速增长②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③水蚀、风蚀、沙漠侵吞,丧失大量耕地④生态退耕⑤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大量耕地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C.近期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趋势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7.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开垦草原B.围湖造田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D.尽量多施用化肥6.D7.C浙江某海岛县丘陵面积占68%,平原占32%,沟谷浅窄,河流短小湍急,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 450毫米,人均水资源量为489立方米,远低于全省(2 400立方米/人)。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在我国的东北平原分布着一种土壤(下图),人们描述它“插根筷子会发芽”。
据此完成1~3题。
1.“插根筷子会发芽”是因为该土壤中()A.水分含量高B.空气含量多C.矿物养分多D.有机质含量高2.与该土壤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A.气温高,有机质不容易被分解B.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弱C.地势低平,河流挟带的养分容易富集D.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强,土层深厚3.对该类土壤合理的利用方式是()①养用结合②休耕、轮作③大水漫灌④掺熟石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题,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土壤是黑土,“插根筷子会发芽”说明土壤肥沃,黑土肥力高主要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
第2题,黑土肥力高与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密切相关,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不容易被分解;降水丰富,淋溶作用较强;昼夜温差大与黑土形成关系不大;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堆积作用强,河流挟带的养分在此处容易富集,所以形成了肥沃的黑土。
第3题,大水漫灌容易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掺熟石灰是南方红壤的改造、治理方式;养用结合以及休耕、轮作才是对黑土的合理利用方式。
2.C3.A从延续千年的“南粮北调”到今天的“北粮南运”,中国粮食的供需格局出现了颠倒性的变化。
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化B.城镇化地区差异C.人口分布变化D.土地生产力差异5.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均耕地多B.高速铁路的建设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6.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A.气候条件B.交通运输条件C.生产水平D.市场需求4题,改革开放以后京津地区、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另外农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不能满足当地需求,需要输入大量粮食,由此引起“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转变。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进展第一节区域农业进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其次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进展方向教材第66页活动1.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东北地区耕地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2.有道理。
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
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连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
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应仍是一个比较紧急的格局。
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这一部分可以参考“农业进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进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教材第68~69页活动1.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丰沛,在低洼易涝地适宜挖地成塘、堆泥成基进展立体经营。
甘蔗生长期长,需水量大,喜高温,由于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北部穿过,该地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热量充分,加之降水丰沛,格外适宜甘蔗生长。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丝织业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好。
该地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2.基塘生产将农业、林业、渔业和工业联系起来。
副产品中蚕沙、蔗叶、糖厂滤泥、蚕蛹缫丝废水、塘泥等被充分利用起来。
对农村经济进展的作用是形成了一个农、林、副、渔业全面进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农夫收入,又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农村经济进展。
3.利用桑叶养蚕,利用蔗叶、蚕沙及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塘的塘泥是农田、果园的好肥料,构成基塘互养的养分循环体系。
该系统的生产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该系统的生产过程中糖厂滤泥、蚕蛹缫丝废水及蚕沙、蔗叶等送至鱼塘,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而塘泥还田还转变了农田施肥结构(削减化肥,增加有机肥),有效地爱护了土地资源。
2021-2022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三课后作业:2.4.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Word版含解析
其次节环境爱护与可持续进展一、非标准1.我国海关对入境的货物都要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
若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结果是()①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将快速增长②其天敌数量较多③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逼④很快被淘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新物种入侵后,由于食物、空间充裕,缺少天敌,其种群数量消灭快速增长,威逼境内原有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C2.低碳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
下列叙述符合“低碳”理念的是()A.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等的进展,过度使用化石燃料B.人口增长、农业进展,土地耕作频繁C.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森林破坏、草原退化D.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解析: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能够削减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削减大气中的CO2含量。
答案:D3.水体污染已是世界性问题。
为探究菖蒲(一种湿地植物)对不同种类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生物争辩小组从4个不同的地点采集生活污水(1号)、工业污水(2号)、混合污水(3号)、未受污染的池塘水(4号),分别测定4种水样的BOD(即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要的氧量)和总氮含量。
再取等量的上述4种水样,经菖蒲分别处理后,再次测定其BOD(单位:mg/L)和总氮含量(单位:mg/L),数据整理后如图所示,据图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试验因变量的检测指标为菖蒲在不同水样中处理前后的长势状况B.试验后4种水样中的总氮含量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其缘由最可能是水样中的含氮无机盐被菖蒲吸取C.使用外来物种水浮莲、水花生做类似试验须谨慎,主要防止它们对当地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破坏D.4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2号解析:此试验的因变量为BOD和总氮含量的变化值;外来物种水浮莲、水花生引入后会由于缺乏天敌,食物优越等,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主要使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降低;读图知4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1号。
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3作业: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分层作业(一)(建议用时:45分钟)厦门岛早年只是同安县辖下的孤岛渔村,草木丛生,交通闭塞,随着近代海上通商开埠,厦门日渐繁华,这就是“古同安,今厦门”流行说法的由来。
据此回答1~2题。
1.厦门岛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的是()A.平坦的地形B.湿润的气候C.稀疏的水系D.环绕的海域2.“古同安,今厦门”的说法说明了()A.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B.自然环境差异影响区域发展C.区域具有差异性D.区域具有可变性1.D 2.A[第1题,厦门岛早年只是同安县辖下的孤岛渔村,交通闭塞,说明其环绕的海域为限制性因素。
随着近代海上通商开埠,厦门日渐繁华,说明其环绕的海域变为有利因素。
第2题,古代厦门属于同安县,现代同安县属于厦门市,充分说明了相同的地理环境在不同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 读甲、乙两区域简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B.乙地区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两地区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较小D.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乙地区矿产资源丰富4.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共同点是()A.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B.水陆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C.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D.城市高度密集,城市化速度快3.D 4.B[第3题,根据图示的海陆轮廓和重要的城市分布判断:甲表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区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甲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故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
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的限制性条件即资源和能源不足;而乙地区附近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
第4题,甲地区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热条件充足;两地都位于河流下游地区,且沿海,水陆交通便利,利于区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的限制性条件为资源和能源不足,故加工制造业主要为市场指向型和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两地区的城市高度密集,但乙地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阅读下列景观图片,完成1~3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的是()A.①B.②C.③D.④3.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水土流失的是()A.①B.②C.③D.④1题,当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图示①是森林破坏,②是水土流失,③是大气污染,④是垃圾污染,③④属于环境污染问题。
第2题,如果人类过度使用自然资源,就会造成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图示①过度砍伐森林,森林资源减少。
第3题,图示②河流含有大量的泥沙,是该河流域内水土流失的结果。
2.A3.B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A.人均资源拥有量多B.城镇化问题严重C.生活贫困化加剧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5.下列环境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A.矿产枯竭、荒漠化B.盐碱化、物种减少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标远远小于③④两国,主要是因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所以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第5题,矿产枯竭、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源枯竭主要是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主要是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5.B图1为北极地区景观图,图2为不合理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图1图26.图1反映了图2中的环境问题的是()A.②B.③C.④D.⑤7.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能有效减缓()A.②④B.④⑤C.①②D.①④6题,图1反映了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地区冰雪覆盖面积变小,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恶劣。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第一章P2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
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
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超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
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教材P3~P41.(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
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
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
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厚达83厘米。
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
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
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
往南房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
(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措施,例如暖气的安装。
建同样的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
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XX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基督教堂。
2021-2022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课后作业: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Word版含解析
其次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1.纺织和服装工业的跨国生产一般先向哪一类邻近国家转移?( ) A.资源丰富 B.市场宽敞C.劳动力成本低D.劳动力成本高2.依据表中资料推断,美国、德国纺织、服装业应分别先向哪一国转移?( ) A.墨西哥、捷克 B.日本、印度尼西亚 C.加拿大、丹麦 D.印度、巴西解析:第1题,纺织和服装工业对技术要求不高,但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高,因此世界纺织、服装工业有向低工资地区转移的趋势。
第2题,美国、德国纺织、服装业首先应向工资水平低的国家转移,其次应选择邻国,以利于联系,节省成本。
答案:1.C 2.A读“日本产业向外转移比例变化图”,完成第3~5题。
3.1994年以后,日本产业转移增加最多的地区是( ) A.亚洲 B.北美 C.欧洲 D.其他4.日本把产业转移到该地区的主要缘由是( )①接近原料地 ②劳动力廉价 ③政府政策 ④市场宽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1951~1994年,日本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是欧美,其主要缘由是欧美( ) A.技术进步 B.交通便利 C.资金充分 D.市场宽敞解析:第3题,比较图中两个时段内的数值可以发觉,日本产业转移到欧洲和其他地区的比例下降了,而转移到北美的比例大致持平,转移到亚洲的比例显著增加。
第4题,亚洲大部分国家为进展中国家,因此具有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此外,亚洲人口稠密,消费市场宽敞;再加上亚洲不少国家工业原料丰富,日本将产业转移到这些亚洲国家,有利于接近原料地。
第5题,1951~1994年,日本产业主要转移到欧美地区,这是由于欧美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宽敞。
而这一时期,亚洲等地区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差,市场狭小。
答案:3.A 4.C 5.DM 公司为世界有名的电子企业,于1992年开头在我国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生产厂。
目前天津已成为M 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M 公司的天津生产基地本着就近选购的原则(下图),使在华供应商由1995年的130多家进展到2001年的700多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读我国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B.土壤侵蚀C.草地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2.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下列防治措施中合理的是()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B.大力发展水电C.积极开垦梯田D.提高植被覆盖率1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黄土高原,乙地位于东南丘陵,两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第2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会造成环境污染;黄土高原降水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且河流含沙量大,不适合发展水电;开垦梯田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高植被覆盖率可减少土壤侵蚀。
2.D岱海流域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内陆封闭型小流域,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392毫米。
近年来,岱海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下图为岱海流域及其周边环境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岱海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积B.风沙危害导致湖泊退缩C.过度用水导致水位下降D.地壳运动导致湖床下沉4.针对岱海面积变化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A.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B.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C.节约用水,增加入湖水量D.设草沙障,防止流沙侵袭3题,由图可知,湖边居民区域增加,耕地面积扩大,所以人们生产生活过度用水导致了湖泊面积减小。
第4题,由上题可知,湖泊面积减小主要是因为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所以应采取的措施是节约用水,增加入湖水量。
4.C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距北京市区约70千米,是北京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首个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
下图为景区导游图。
读图,完成5~6题。
5.野鸭湖湿地公园()A.景观都是自然景观B.能显著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C.具有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D.游客多来自外地6.该景区()A.有明显的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游览区B.应修建深入湿地的栈道以方便游客近距离观鸟C.规划设计的定位突出北京古都文化特色D.内部采用的交通方式有利于环保5题,公园内景观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公园距北京市区约70千米,对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作用较小;湿地具有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公园游客以当地为主。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作业1-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3)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10分钟课前预习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1.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一、单选题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其形成与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
据此完成1-2题。
1.读下图,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A.A B.B C.C D.D2.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具有均衡性的特征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它的分布无规律可循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下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表现主要是()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B.促进经济迅速发展C.新材料应运而生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4.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5.目前出现的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某些资源濒临枯竭的原因是()①人类对地球上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极限②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成环境的破坏,使其自然生产力下降③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浪费现象严重④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加之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使自然资源利用数量增加而利用效率有限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有色金属矿物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富集形成的。
如图所示国家铜矿资源丰富、品质优、藏浅、分布广。
该国大量出口铜矿石,开采铜矿需要大量水来控制粉尘。
铜矿经济给该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很多问题。
据此完成6-8题。
6.该国铜矿资源埋藏浅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作用强B.地势高,沉积土层薄C.岩浆侵入接近地表D.火山喷发作用强烈7.与乙区域相比,甲区域铜矿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地形B.水源C.气温D.交通8.与铜矿冶炼相比,出口铜矿石对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①增加就业机会②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③减少环境治理费用④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盐穴是古人利用水溶开采方式在地下较厚的盐层或盐丘中采矿后形成的地下洞穴,体积巨大密封性好,具有将裂缝自动愈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