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2
实验报告(二)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java程序设计实验项目实验二类和对象实验仪器PC、jdk、jcreator专业_______ _________班级/学号________ ___学生姓名_______ __________实验日期实验地点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李春强_____________return p;}int getPower(int q){return q;}}Lab2_2:public class TV {void play(){System.out.println("正在播放动物世界");}}public class Family {TV homeTV;void buyTV(TV tv){tv=this.homeTV;System.out.println("购买一台电视");}}public class MainClass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V haierTV=new TV();Family zhangsanFamily =new Family();zhangsanFamily.buyTV(haierTV);haierTV.play();}}Lab2_3:public class Land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Village.WaterAmount=200;System.out.println("水井中有水"+Village.WaterAmount+"升");Village v1=new Village();Village v2=new Village();int m=50;System.out.println("v1从水井中取水"+m+"升");v1.WaterAmount-=m;System.out.println("v2发现水井中有水"+Village.WaterAmount+"升");System.out.println("v2从水井中取水"+m+"升");v2.WaterAmount-=m;System.out.println("v1发现水井中有水"+Village.WaterAmount+"升");}}public class Village {public static int WaterAmount;}Lab2_4:import wukong.xiyou.*;public class SunRise{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SquraEquation sq=new SquraEquation();sq.getRoot(100);System.out.println("此数的平方根为"+"sq.getRoot()");}}package java.wukong.xiyou;public class SquraEquation{public double getRoot(double num){ return Math.sqrt(num);}}1.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要求由教师确定,实验前由教师事先填好,然后作为实验报告模版供学生使用;2.实验准备由学生在实验或上机之前填写,教师应该在实验前检查;3.实验过程由学生记录实验的过程,包括操作过程、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4.实验总结由学生在实验后填写,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未解决的问题以及体会和建议等;5.源程序、代码、具体语句等,若表格空间不足时可作为附录另外附页。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实验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进程管理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包括进程的创建、执行、同步和通信。
通过实际编程和实验操作,提高对操作系统原理的认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编程环境为 Visual Studio 2019。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进程创建实验1、首先,创建一个新的 C++项目。
2、在项目中,使用 Windows API 函数`CreateProcess`来创建一个新的进程。
3、为新进程指定可执行文件的路径、命令行参数、进程属性等。
4、编写代码来等待新进程的结束,并获取其退出代码。
(二)进程同步实验1、设计一个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模型。
2、使用信号量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之间的同步。
3、生产者进程不断生成数据并放入共享缓冲区,当缓冲区已满时等待。
4、消费者进程从共享缓冲区中取出数据进行处理,当缓冲区为空时等待。
(三)进程通信实验1、选择使用管道来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
2、创建一个匿名管道,父进程和子进程分别读写管道的两端。
3、父进程向管道写入数据,子进程从管道读取数据并进行处理。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一)进程创建实验结果成功创建了新的进程,并能够获取到其退出代码。
通过观察进程的创建和执行过程,加深了对进程概念的理解。
(二)进程同步实验结果通过使用信号量,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能够正确地进行同步,避免了缓冲区的溢出和数据的丢失。
分析结果表明,信号量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进程之间的资源竞争和协调问题。
(三)进程通信实验结果通过管道实现了父进程和子进程之间的数据通信。
数据能够准确地在进程之间传递,验证了管道通信的有效性。
五、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在进程创建实验中,遇到了参数设置不正确导致进程创建失败的问题。
通过仔细查阅文档和调试,最终正确设置了参数,成功创建了进程。
(二)在进程同步实验中,出现了信号量使用不当导致死锁的情况。
实验报告_实验2 数据类型与表达式
实验报告_实验 2 数据类型与表达式(学生学号__姓名)一、实验目的:1、熟悉基本数据类型(int、char、float、double)占用的字节数和存储形式,能够定义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使用这些类型的数据;2、掌握字符数据的存储形式及其与整数的运算,能正确理解“字符数据”与“字符串”的区别与联系,熟悉常用转义字符的使用;3、熟悉字符常量与一般常量的定义、使用;4、掌握算术运算符(重点是/和%)、自增(++)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能够构建正确的表达式,并输出其结果;5、理解不同类型数据之间运算时的类型转换规则,掌握强制类型转换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基础题)用sizeof运算符可以得到各种类型数据占用存储单元长度,利用数据间的关系和不同控制符,可以得到查看数据的存储形式。
回答下列问题:(1)sizeof运算符如何使用?它的操作数可以是类型关键字吗?答:可用sizeof(类型名或数据) 来获取该类型数据所占字节数。
可以。
(2)整数的占用长度与其数值大小有关吗?答:有。
(3)字符串中’\’’、’\n’、’\t’的功能各是什么?答:单引号,换行,水平制表。
(4)字符串的一个英文字母占几个字节?一个汉字占几个字节?尾部还有什么字符?答:1个字节;4个字节;结束符‘\0’。
(5)整数的存储形式是什么?答:二进制补码。
2、(基础题)字符数据以整数方式(ASCII)存储的,可以与整数进行+、-运算,既可以用“字符”方式输出,也可以用“整数”方式输出。
回答下列问题:(1)字符数据在内存中是以什么方式存储的?答: ASCII码。
(2)字符数据与整型数据能相互赋值、运算吗?如何以“整数”方式和“字符”方式输出字符?答:能,整数:”%d”,字符:”%c”。
(3)大小写字母的ASCII有什么关系?(如:’G’与’g’)答:ASCII码相差32。
(4)如何由’A’、’a’分别得到后续的大写字母、小写字母?答:’A+1’,’a+1.’(5)字符间的距离如何计算?由一字符能分别得到ASCII比它小5、大10的两个字符吗?若能,如何得到?答:两个ASCII码绝对值相减,’a’-5,’a’+10.(6)说明“C”与’c’的联系与区别,能否写成”dog”、’boy’?答:”C”字符串,’c’字符,能.3、(基础题)符号常量与常变量(即用const关键字定义)的使用:回答问题:(1)写出用符号常量定义PI的格式;#define PI(2)写出用“常变量”方式定义PI值的语句。
实验报告2——精选推荐
R实验报告2一、频数统计1.造成交通事故的驾驶因素有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偏离规定的行驶路线和酒后或疲劳驾驶等。
某地区交通管理部门对近来50起交通事故进行驾驶因素分析,得到的原始数据如下: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驾驶错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偏离规定的行驶路线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判断失误驾驶错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判断失误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判断失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1) 给出这些数据的频数分布和频率(%)分布;(2) 对这些数据画条形图和饼图;(3) 怎样描述这些数据的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求出相应的代表性的数值。
解答:(1)dt1=read.table("d:/pstj1.txt")hist(x, freq = FALSE)y= table(dt1)/sum(x);yhist(y, freq = FALSE)(2)pie(x,labels=paste(names(x),'\n',100*x/sum(x),'%'))barplot(x, names.arg =, legend.text = NULL, beside = FALSE, horiz = FALSE, col = NULL, xlab = NULL, ylab = NULL)(3)dt1=read.table("d:/pstj1.txt")x=table(dt1);xmedian(x)var(x) sd(x)2. 某学院的学生被要求在完成其课程时填写课程评估调查表。
调查表由有5类回答尺度的各种问题组成。
下列为问题之一:与你已学习的其他课程相比,你现在完成的课程的综合质量怎样?□很差□差□一般□好□很好某班60个同学在完成了商务统计课程后给出了下列回答。
XRD实验报告_2
材料的表征实验报告——XRDK值法物相定量分析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目的是动手操作X射线衍射仪, 对结果通过X射线K值法定量相分析, 使学生熟悉X射线衍射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熟悉和掌握X射线定量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
二实验器材及药品Rigaku D/max 2500 PC X射线衍射仪、玛瑙研磨器、电子天平、称量纸、药匙、CaCO3.TiO2.待测样品三实验原理X射线衍射仪对称扫描: 样品置于测角仪圆心上, X射线, X射线探测器均以测角仪圆心为中心旋转。
混合物中某物相所产生的衍射线强度与其在混合物中的含量是相关的。
混合物相的X射线定量相分析, 就是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通过衍射图谱的衍射峰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种物相的含量百分数。
根据公式Ia / Is = Kas·wa’/ws;在公式中, Kas为a相(待测相)对s相(内标相)的K值,四实验过程1.称量质量比为1:1的二氧化钛和碳酸钙混和, 并使用玛瑙研磨器研磨混合均匀, 再将粉末置于光刻好的有沟槽的载玻片上, 用玻璃瓶压平整, 放入X射线衍射仪的样品台上进行衍射。
2.使用玛瑙研磨器研磨1号待测样品至混合均匀, 称量待测样品的重量, 再称量一定量CaCO3(1.0g),以及适量研磨好的1号待测物(1.6g);将称量好的CaCO3以及样品混合, 在玛瑙研磨器中研磨一段时间混合均匀, 研磨完成后, 将粉末置于光刻好的有沟槽的载玻片上, 用力压粉末至平整, 放入X射线衍射仪的样品台上进行衍射。
3得到衍射图谱, 进行物相分析。
五实验数据处理TiO2-1: 25.44 ° 364TiO2-2: 27.60 ° 594CaCO3: 29.64° 689根据PDF 卡片比对TiO2-1: 25.76 ° 284 284409904269184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XRD-1Intensity Omega/°TiO2-2: 27.84 ° 409CaCO3: 29.84° 904计算K 值利用公式Ia / Is = Kas ·wa ’/ws (此处假定样品中TiO2为金红石相, 即利用TiO2-1计算)1:111S S i S i S i i i SS S S I I w I w w K I I w I w ⨯⨯⨯⨯⎛⎫== ⎪--⎝⎭ 式中 W i ——待测样中i 相含量;Ii, Is ——复合样中i 相和参考相S 的强度;S i K ——参考相S 与i 相含量1:1时的强度比S iI I ; W s ——参考相S 的掺入量。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软件测试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并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通过对一个具体软件系统的测试,发现软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实验环境1、操作系统:Windows 102、测试工具:Jmeter、Selenium、Bugzilla3、开发语言:Java4、数据库:MySQL三、实验内容1、功能测试对软件的登录功能进行测试,包括输入正确和错误的用户名、密码,验证登录是否成功以及相应的提示信息是否准确。
测试软件的注册功能,检查输入的各项信息是否符合要求,如用户名长度、密码强度等。
对软件的搜索功能进行测试,输入不同的关键词,检查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性能测试使用 Jmeter 工具对软件的并发性能进行测试,模拟多个用户同时登录、搜索等操作,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性能指标。
对软件的数据库操作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插入、查询、更新和删除数据,检查数据库的响应时间和资源占用情况。
3、兼容性测试在不同的浏览器(如 Chrome、Firefox、IE 等)上运行软件,检查界面显示和功能是否正常。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Mac OS、Linux 等)上安装和运行软件,验证其兼容性。
4、安全测试对软件的用户认证和授权机制进行测试,检查是否存在未授权访问和越权操作的情况。
测试软件对 SQL 注入、XSS 攻击等常见安全漏洞的防范能力。
四、实验步骤1、功能测试步骤打开软件登录页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观察是否成功登录并跳转到相应页面。
输入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检查提示信息是否清晰准确。
进入注册页面,输入合法和不合法的注册信息,如用户名过短、密码强度不够等,查看系统的校验结果。
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点击搜索按钮,对比搜索结果与预期是否一致。
2、性能测试步骤打开 Jmeter 工具,创建测试计划,添加线程组、HTTP 请求等元素。
概率论实验报告_2
概率论试验报告试验一:随机掷硬币1、模拟掷一枚硬币的随机试验(可用0——1随机数来模拟试验结果),取n=100,模拟掷n次硬币的随机试验。
记录试验结果,观察样本空间的确定性及每次试验结果的偶然性,统计正面出现的次数,并计算正面的出现的频率;试验结果如下:测试中出现零代表正面,出现一代表反面,其中共计50次正面50次反面。
2、取试验次数n=1000,将过程(1)重复三次,比较三次试验结果试验结果如下3、三次结果分别是0.501,0.503,0.521 。
这充分说明模拟情况接近真实情况,频率接近概率0.5。
试验二:高尔顿钉板试验1、自高尔顿钉板上端放一个小球, 任其自由下落. 在其下落过程中,当小球碰到钉子时从左边落下的概率为p , 从右边落下的概率为,1p -碰到下一排钉子又是如此, 最后落到底板中的某一格子. 因此任意放入一球, 则此球落入哪个格子事先难以确定. 设横排共有20=m 排钉子, 下面进行模拟实验:(1) 取,5.0=p 自板上端放入一个小球, 观察小球落下的位置; 将该实验重复作5次, 观察5次实验结果的共性及每次实验结果的偶然性;(2) 分别取,85.0,5.0,15.0=p 自板上端放入n 个小球, 取,5000=n 观察n 个小球落下后呈现的曲线我们分析可知,这是一个经典的古典概型试验问题2、具体程序:3、我们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若小球碰钉子后从两边落下的概率发生变化, 则高尔顿钉板实验中小球落入各个格子的频数发生变化, 从而频率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而且, 当,5.0p曲线峰值的格子位置向右偏; 当><p曲线峰值的格子位置向左偏。
,5.0试验三:抽签试验1、我们做模拟实验,用1-10的随机整数来模拟实验结果。
在1-10十个随机数中,假设10代表抽到大王,将这十个数进行全排,10出现在哪个位置,就代表该位置上的人摸到大王。
每次随机排列1-10共10个数,10所在的位置随机变化,分别输出模拟实验10次, 100次,1000次的结果, 将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给出分析结果。
化学实验报告_2
化学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1班级:姓名:座号【实验名称】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仪器和试剂】金属钠、镁条、铝片、砂纸、滤纸、水、酚酞溶液、镊子、烧杯、试管、剪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对比实验1(1)切取绿豆般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
在一只250mL 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烧杯中。
现象:。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将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
现象:。
然后加热试管,现象:。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比实验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和一小块铝片,再向试管中各加入2mol/L盐酸2mL。
现象:。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结论:【问题讨论】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哪些?2.元素金属性强弱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班级:姓名:座号【实验名称】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仪器和试剂】4%的过氧化氢溶液、12%的过氧化氢溶液、0.2mol/L氯化铁溶液、二氧化锰粉末、热水、滴管、烧杯、试管。
【实验过程】【问题讨论】对比实验3中加入的FeCl3溶液有什么作用?班级:姓名:座号【实验名称】探究化学反应的限度【实验目的】1.通过对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的探究,认识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2.通过实验使学生树立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观念,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实验仪器和试剂】试管、滴管、0.1mol/L氯化铁溶液、0.1mol/LKI溶液、CCl4、KSCN溶液。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1)取一支小试管,向其中加入5mL0.1mol/LKI溶液,再滴加0.1mol/L氯化铁溶液5~6滴。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
实验二 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n ω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3.熟练掌握系统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实验内容1.观察函数step( )和impulse(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146473)(2342++++++=s s s s s s s G可以用几种方法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试分别绘制。
2.对典型二阶系统2222)(nn n s s s G ωζωω++= 1)分别绘出)/(2s rad n =ω,ζ分别取0,0.25,0.5,1.0和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ζ对系统的影响,并计算ζ=0.25时的时域性能指标ss s p r p e t t t ,,,,σ。
2)绘制出当ζ=0.25, n ω分别取1,2,4,6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nω对系统的影响。
3.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模型为)256)(4)(2()(2++++=s s s s Ks G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
三、实验报告1.观察函数step( )和impulse(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146473)(2342++++++=s s s s s s s G 可以用几种方法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试分别绘制。
1) 程序代码如下: >> num=[1 3 7];den=[1 4 6 4 1 0]; impulse(num,den) grid曲线如下:2) 程序代码如下:num=[1 3 7 0]; den=[1 4 6 4 1 0]; step(num,den) grid曲线如下:2.对典型二阶系统2222)(nn n s s s G ωζωω++= 1)分别绘出)/(2s rad n =ω,ζ分别取0,0.25,0.5,1.0和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ζ对系统的影响,并计算ζ=0.25时的时域性能指标ss s p r p e t t t ,,,,σ。
实验2实验报告
实验2实验报告在我们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实验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冒险,每一次都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实验 2 的奇妙之旅。
这次实验的主题是关于具体实验主题。
为了能顺利完成这个实验,我们可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老师提前给我们讲解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让我们心里有了个底。
实验开始啦!我紧张又兴奋地摆弄着实验器材,就像一个即将出征的战士在检查自己的武器装备。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实验器材名称,眼睛紧紧盯着它,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出了差错。
旁边的小伙伴也都全神贯注,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我们紧张的呼吸声。
按照预定的步骤,我先进行了第一步操作。
这一步看起来简单,可真做起来还真不容易。
我得控制好操作的关键因素,稍微有一点偏差,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实验结果。
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要稳住。
经过几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步,心里不禁小小地欢呼了一下。
接下来的步骤越来越复杂,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在飞速运转。
在进行关键步骤名称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怎么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急得满头大汗。
这时,我想起老师说过的话:“遇到问题不要慌,要冷静思考。
”于是,我停下手中的动作,重新审视了一遍实验步骤,仔细观察了其他同学的操作,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原来是我在错误的具体方面上出了岔子。
找到问题所在后,我迅速调整,终于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难关。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当有人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停下自己的工作,一起出谋划策。
这种团队合作的氛围让我感到特别温暖,也让我明白了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经过一番努力,实验终于接近尾声。
当看到最终的实验结果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实验成功啦!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细心,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
这就是我的实验 2 之旅,充满了挑战和收获。
实验二实验报告
PAM和PCM编译码器系统一、实验目的1.观察了解PAM信号形成的过程;验证抽样定理;了解混叠效应形成的原因;2.验证PCM编译码原理;熟悉PCM抽样时钟、编码数据和输入/输出时钟之间的关系;了解PCM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1.PAM编译码器系统1.1自然抽样脉冲序列测量(1)准备工作;(2)PAM脉冲抽样序列观察;(3)PAM脉冲抽样序列重建信号观测。
1.2平顶抽样脉冲序列测量(1)准备工作;(2)PAM平顶抽样序列观察;(3)平顶抽样重建信号观测.1.3信号混叠观测(1)准备工作(2)用示波器观测重建信号输出的波形。
2.PCM编译码器系统2.1PCM串行接口时序观察(1)输出时钟和帧同步时隙信号的观察;(2)抽样时钟信号与PCM编码数据测量;2.2用示波器同时观察抽样时钟信号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TP504同步,分析掌握PCM编码输数据和抽样时钟信号(同步沿、脉冲宽度)及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2.3PCM译码器输出模拟信号观测,定性观测解码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关系:质量,电平,延时.2.4PCM频率响应测量:调整测试信号频率,定性观察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电平,观测输出信号电平相对变化随输入信号频率变化的相对关系;2.5PCM动态范围测量:将测试信号频率固定在1000Hz,改变测试信号电平,定性观测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的质量。
三、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PAM编译码器系统(1)观察得到的抽样脉冲序列和正弦波输入信号如下所示:上图中上方波形为输入的正弦波信号,下方为得到的抽样脉冲序列,可见抽样序列和正弦波信号基本同步。
(2)观测得到的重建信号和正弦波输入信号如下所示:如上图所示,得到的重建信号也为正弦波,波形并没有失真。
(3)平顶抽样的脉冲序列如下所示:上图中上方的波形为输入的正弦波信号,下方为PAM平顶抽样序列.(4)平顶抽样的重建信号波形:可见正弦波经过平顶抽样,最终重建的信号仍为正弦波。
实验报告实验2 数据类型与表达式
实验报告_实验 2 数据类型与表达式(学生学号__姓名)一、实验目的:1、熟悉基本数据类型(int、char、float、double)占用的字节数和存储形式,能够定义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使用这些类型的数据;2、掌握字符数据的存储形式及其与整数的运算,能正确理解“字符数据”与“字符串”的区别与联系,熟悉常用转义字符的使用;3、熟悉字符常量与一般常量的定义、使用;4、掌握算术运算符(重点是/和%)、自增(++)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能够构建正确的表达式,并输出其结果;5、理解不同类型数据之间运算时的类型转换规则,掌握强制类型转换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基础题)用sizeof运算符可以得到各种类型数据占用存储单元长度,利用数据间的关系和不同控制符,可以得到查看数据的存储形式。
回答下列问题:(1)sizeof运算符如何使用?它的操作数可以是类型关键字吗?答:可用sizeof(类型名或数据) 来获取该类型数据所占字节数。
可以。
(2)整数的占用长度与其数值大小有关吗?答:有。
(3)字符串中’\’’、’\n’、’\t’的功能各是什么?答:单引号,换行,水平制表。
(4)字符串的一个英文字母占几个字节?一个汉字占几个字节?尾部还有什么字符?答:1个字节;4个字节;结束符‘\0’。
(5)整数的存储形式是什么?答:二进制补码。
2、(基础题)字符数据以整数方式(ASCII)存储的,可以与整数进行+、-运算,既可以用“字符”方式输出,也可以用“整数”方式输出。
回答下列问题:(1)字符数据在内存中是以什么方式存储的?答: ASCII码。
(2)字符数据与整型数据能相互赋值、运算吗?如何以“整数”方式和“字符”方式输出字符?答:能,整数:”%d”,字符:”%c”。
(3)大小写字母的ASCII有什么关系?(如:’G’与’g’)答:ASCII码相差32。
(4)如何由’A’、’a’分别得到后续的大写字母、小写字母?答:’A+1’,’a+1.’(5)字符间的距离如何计算?由一字符能分别得到ASCII比它小5、大10的两个字符吗?若能,如何得到?答:两个ASCII码绝对值相减,’a’-5,’a’+10.(6)说明“C”与’c’的联系与区别,能否写成”dog”、’boy’?答:”C”字符串,’c’字符,能.3、(基础题)符号常量与常变量(即用const关键字定义)的使用:回答问题:(1)写出用符号常量定义PI的格式;#define PI 3.14(2)写出用“常变量”方式定义PI值的语句。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二)2024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二)引言:本文是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的第二部分,旨在探讨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结果的总结。
概述:本报告将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回顾实验的目标和背景。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将分析实验结果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研究和学习的意义。
正文:1. 实验的目标和背景- 介绍实验的背景,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研究成果。
- 解释实验的目标,即我们尝试解决的问题或验证的假设。
2. 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详细描述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 解释实验中使用的软件和硬件工具。
- 介绍实验的实施过程,包括数据收集和实验参数设置等。
3.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列举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分析这些问题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
- 提供针对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4. 实验结果的分析及意义- 呈现实验所得到的主要结果。
- 解释这些结果与实验目标之间的关系。
- 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5. 总结- 对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包括实验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 讨论实验中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空间。
-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总结:通过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 (在这里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果)。
此外,对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我们认为...... (在这里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改进空间)。
通过本报告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了解了实验的目标和背景,并详细描述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我们还提出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实验2 运算器 实验报告
实验2 运算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和功能,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运算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了以下设备:1、计算机一台,配置为_____处理器、_____内存、_____硬盘。
2、实验软件:_____。
三、实验原理运算器是计算机中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它主要由算术逻辑单元(ALU)、寄存器、数据通路和控制电路等组成。
算术逻辑单元(ALU)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以及与、或、非、异或等逻辑运算。
寄存器用于暂存操作数和运算结果,数据通路负责在各个部件之间传输数据,控制电路则根据指令控制运算器的操作。
在运算过程中,数据从寄存器或内存中读取,经过 ALU 处理后,结果再存回寄存器或内存中。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加法运算实验1、打开实验软件,进入运算器实验界面。
2、在操作数输入框中分别输入两个整数,例如 5 和 10。
3、点击“加法”按钮,观察运算结果显示框中的数值。
4、重复上述步骤,输入不同的操作数,验证加法运算的正确性。
(二)减法运算实验1、在实验界面中,输入被减数和减数,例如 15 和 8。
2、点击“减法”按钮,查看结果是否正确。
3、尝试输入负数作为操作数,观察减法运算的处理方式。
(三)乘法运算实验1、输入两个整数作为乘数和被乘数,例如 3 和 7。
2、启动乘法运算功能,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对较大的数值进行乘法运算,观察运算时间和结果。
(四)除法运算实验1、给定被除数和除数,如 20 和 4。
2、执行除法运算,查看商和余数的显示。
3、尝试除数为 0 的情况,观察系统的处理方式。
(五)逻辑运算实验1、分别进行与、或、非、异或等逻辑运算,输入相应的操作数。
2、观察逻辑运算的结果,理解不同逻辑运算的特点和用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加法运算结果通过多次输入不同的操作数进行加法运算,结果均准确无误。
实验报告_2
√实验内容和原理
□主要仪器设备
√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实验结果与分析
√讨论、心得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实验报告
实验 用PPT制作演示型课件(设计性实验)
一、实验预习报告(实验目的、内容, 主要设备、仪器, 基本原理、实验步骤等)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 让学生在制作PPT演示文稿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过的PPT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并结合自己的想法, 设计完成具有个性化的PPT演示文稿制作。
□实验目的明确; □操作方法与步骤正确;
□设计文稿(表格、程序、数据库、网页)符合要求; □界面美观;□布局合理;
□程序结构合理;□算法正确;□语法、语义正确;□题解正确;
□实验结果正确;□保存路径正确;
□实验分析总结全面;□解析完整;□文字流畅;□实验报告规范;
其他:
评阅教师签名
实验报告内容
(不同类型的实验课对实验报告可有不同要求, 各个课程的实验报告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做适当的调整, 由任课教师确定填写的内容, 学生进行勾选, 具体内容用附页填写。)
主要设备和仪器: windows7、 Powerpoint2010
基本原理: PPT 2010的操作技巧
实验步骤: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主题, 搜集相关素材, 准备创建演示文稿;
2.使用所学技巧开始创建PPT, 注意边创建边保存, 以免丢失;
3.粗略创建后自行演示一遍, 发现问题, 继续调试;
4、把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帮助今后的使用;
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名称
用PPT制作动画型课件
实验时数
实验类型
□操作性 □验证性 √设计性期
实验二运算器实验报告
实验二运算器实验报告
实验二是运算器实验,旨在让我们了解计算机运算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搭建运算器电路并进行验证,深入理解了运算器的运作过程,为我们今后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原理打下了基础。
一、实验原理
运算器是计算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实现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首先学习了运算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并了解了运算器中常用的逻辑门电路,如与门、或门、非门等。
接着,我们根据原理和逻辑门电路的特点,搭建了一个16位的运算器电路,并测试了电路的逻辑功能和运算准确性。
二、实验步骤
1. 搭建16位运算器电路,包括与门、或门、非门等逻辑电路。
2. 对搭建的运算器电路进行测试,如测试与门、或门、非门电路的逻辑输出是否正确。
3. 实现加法和减法运算功能,测试运算器的运算准确性。
4. 对搭建的运算器电路进行进一步优化,提高电路工作效率和运算速度。
三、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测试,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16位的运算器电路,并对电路进行了多项测试和验证。
在逻辑输出方面,与门、或门、非门电路均能够正确输出逻辑值,验证了运算器电路的逻辑功能。
在加法和减法运算方面,运算器电路能够正确实现运算功能,并输出正确的运算结果,这表明运算器电路的运算准确性良好。
四、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计算机中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掌握了运算器电路的搭建和运作方法,并初步掌握了在运算器上实现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原理和方法。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运算器电路的优化方法和技巧,提高了电路工作效率和运算速度。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们今后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报告2
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测量颜色偏好郭燕摘要:本次试验分别运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测量应用心理专业两名被试对五种颜色的偏好程度。
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一套,以探究被试对所提供颜色的偏好,再将用对偶比较法制作的顺序量表转化为等距量表。
得出被试对所提供颜色偏好的等距量表。
1、引言对偶比较法最早由科恩在他的颜色爱好的研究中介绍出来。
这个方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呈现,让被试就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判断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在这个特性上更明显。
等级排列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被试以一定的标准将刺激排序,然后把所有被试的排序等级加以平均以求出每一个刺激的平均等级。
本次试验的目的在于学习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判断被试对那种颜色的偏好较强,并分析其原因。
2、方法2.1 被试应用心理专业的两名学生2.2 实验仪器不同颜色的笔一套2.3 程序(1)对偶比较法。
把五种颜色逐一配对,共配出10对,然后按照斜线法的顺序一对一对的呈现给被试。
为尽量排除空间误差,把以上10对颠倒位置再呈现给被试。
被试的任务就是在两种颜色中进行选择,确定自己更喜欢哪种颜色。
喜欢的记“1”,不喜欢的记“0”。
(2)等级排序法。
把五种颜色同时呈现,让被试先按照最喜欢到最不喜欢的顺序从左到右进行排列,记下结果,最左侧记5分,依次减少1分,最右侧记1分。
然后,再让被试按照最不喜欢到最喜欢的顺序从左到右进行排列,记下结果,最左侧记1分,依次增加1分,最右侧记5分。
3、结果整理结果记入表1和表2表1 对偶比较法记录纸表2 等级排列法4、讨论4.1 实验得出两名被试的颜色偏好分别是蓝,粉,橙,绿,紫和紫,蓝,粉,橙,绿。
4.2 在对偶比较法中,为排除空间位置这一额外变量,巧妙的安排了颜色对呈现的顺序。
4.3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所得数据权威性不高,但也足以证明被试的颜色偏好。
5、参考文献郭秀艳著,杨治良审订,《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受迫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2)
受迫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2)实验题目:受迫振动研究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受迫振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深对振动现象的理解;2、学会用示波器观察和记录振动现象的振幅、频率等参数,并用多种方法测量振动参数(频率、周期、振幅)及其误差;3、通过实验,在实验中养成细心、认真做实验的良好习惯,加深对实际现象的理解。
实验仪器:1、示波器:需要一个能够输出正弦波的信号源,以促使被研究的简谐振动成为受迫振动。
2、单摆实验器材:支架、单摆杆、单摆球等。
实验原理:在一个简谐振动中,振幅、频率和周期是三个基本物理量。
其中,振幅是指物体从平衡位置最大的偏离距离,频率是指每秒钟振动的周期数,周期是指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
为了更好地观察振动现象,我们需要一个示波器。
示波器是一种电子测量仪器,能够将交流信号的波形可视化处理,以方便观察和测量。
在受迫振动中,需要一个外力的作用,以促使物体发生振动。
这个外力称为驱动力。
驱动力通常采用正弦波信号的形式,频率可以自由设定。
驱动力频率和自由振动的固有频率接近时,受迫振动会变得非常明显。
这种现象称为共振现象。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仪器:将示波器连接到正弦波信号源上。
2、振幅测量:用单摆实验器材在水平面内安装单摆,制备一个只有重力驱动的简谐振动系统。
利用单摆的振幅测量器,测量单摆的振动振幅,将该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内。
3、受迫振动研究:稳定实验环境后,控制信号源频率与单摆自由振动频率接近。
通过示波器记录振幅、频率等数据。
测量并记录各项数据。
实验结果:实验测得,单摆自由振动的周期为2.06秒,频率为0.485Hz,振幅为13.72cm。
进行受迫振动研究时,设定驱动力频率为1Hz,当驱动力频率与单摆自由振动频率接近时,单摆振幅迅速增大,达到峰值后又迅速下降。
该现象即为共振现象,此时单摆振幅达到最大值为53.2cm。
实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在受迫振动中,当驱动力频率与自由振动频率接近时,共振现象会出现,此时振幅增加明显。
互换性实验报告 (2)
互换性实验报告1. 引言互换性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某个系统、产品或服务在不同条件下的效能和性能表现。
本实验旨在比较两种不同品牌的手机的性能差异,通过对手机进行互换性试验并收集用户反馈数据,评估两个品牌的手机在用户使用体验方面的差异。
2. 实验设计2.1 实验对象本实验中选取了A品牌和B品牌两款手机作为实验对象。
A品牌为当前市场上使用较为广泛的品牌,B品牌为新近推出的品牌。
2.2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随机选择了30名参与者作为试验对象,这些参与者具有相同的背景和使用手机的习惯。
然后,我们将A品牌和B品牌的手机进行随机互换,保证每个参与者都使用过A品牌和B品牌的手机。
为了消除因个体差异引起的偏差,我们采用了交叉实验设计。
具体操作如下:1.将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先使用A品牌手机,另一组先使用B品牌手机。
2.将每个组再细分为两个小组,一个小组使用A品牌手机时使用正常配置,另一个小组使用A品牌手机时进行某种配置调整。
同样,另一个大组使用B品牌手机时使用正常配置,另一个小组使用B品牌手机时进行某种配置调整。
3.每个小组的参与者使用手机的时间为一周,期间需要记录使用体验、性能表现等相关数据。
4.一周后,对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他们使用不同手机的满意度和体验反馈等数据。
2.3 数据收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集了以下数据:•参与者背景信息(性别、年龄、职业等)•参与者使用手机的习惯和需求•使用体验评分(包括屏幕显示效果、响应速度、电池续航、操作便利性等)•参与者对手机的偏好和满意度3. 实验结果3.1 参与者背景信息在本实验中,参与者的背景信息如下表所示:参与者编号性别年龄职业P1男25学生P2女30白领P3男35老师…………3.2 使用体验评分参与者在使用A品牌和B品牌手机过程中,对不同指标的使用体验进行了评分。
评分采用五分制,其中1表示非常不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
A品牌手机参与者编号屏幕显示效果响应速度电池续航操作便利性P14354P23423P35445……………B品牌手机参与者编号屏幕显示效果响应速度电池续航操作便利性P15434P24343P33222……………3.3 参与者满意度参与者在使用A品牌和B品牌手机后,对两款手机的满意度进行了评价。
实验报告范例_2
实验二培养过程中的显微观察与应用一、实验目的1.练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酵母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并学习描述不同生长阶段的酵母菌的形态特征。
3.学习用血球计数法估算酵母菌的数量。
4.根据酵母菌细胞形态的不同,计算出芽率。
5.学习用染色法估算酵母菌的存活率。
6.学习用计算机软件测量微生物大小。
二、实验原理1.显微镜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血球计数法的原理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上面有四条平行槽将载玻片分为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槽隔成两半,每边平台上各有一个含九个大格的方格网,中间大格为计数室。
实验所用的计数室的规格是25*16型,称为麦氏血细胞计数板,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分为16个小方格。
应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算微生物细胞的数量,方法是先测定若干个中方格中的微生物细胞数量,再换算成每毫升菌液中微生物细胞数量。
计数5个中方格内细菌数,设为A,菌液的稀释度为B,则菌液浓度=(A/5)*25*10*1000*B(个/毫升)。
3.出芽的酵母菌细胞呈葫芦状。
4.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
计算机软件的调用可直接测定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根据细胞放大倍数可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还可以直接导出生成表格。
5.通过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确定细胞是否存活。
染色原理:活细胞因新陈代谢及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呈现原色,而死细胞或代谢较慢的老细胞因无还原能力而被美蓝染成蓝色或淡蓝色。
三、实验材料显微镜,血球计数板,培养时间分别为24h 48h 72h的酵母菌,载玻片,盖玻片,酒精,蒸馏水,镊子,擦镜纸,美蓝染色剂,移液管四、实验内容1.将显微镜置于实验台上利于观察的位置;调节光的亮度,将显微镜的光源打开,调节旋钮至适当亮度;打开计算机。
2.调至10*倍镜,上升镜筒至最好处,将血球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上,夹好。
3.移动血球计数板到物镜下方,调节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下降,至出现方格,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移动血球计数板,把要观察的位置移到视野中间,调至40*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IS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报告二姓名:杨波班级学号:0802601-20实验名称影像配准及矢量化实验目的1.利用影像配准(Georeferencing) 工具进行影像数据的地理配准。
2.编辑器的使用(点要素、线要素、多边形要素的数字化)。
3.了解GPS数据在ArcGis中的转换与显示。
实验原理由普吉地形图上的1:10000方里网坐标配准影像。
实验数据昆明市西山区普吉地形图1:10000 地形图――70011-1.Tif,昆明市旅游休闲图.jpg 实验过程记录:实验过程第1步地形图的配准-加载数据和影像配准工具第2步输入控制点第3步设定数据框的属性第4步矫正并重采样栅格生成新的栅格文件第5 步分层矢量化-在ArcCatalog中创建一个线要素图层第6步.GPS数据的转换成果。
问题回答:一、总结屏幕跟踪数字化过程的基本步骤及每一步骤的必要性。
答:屏幕数字化就是根据数字化(矢量化)软件(如R2V,ArcMap中Arcscan模块等),对已经进行扫描的地图分层进行矢量化的过程。
①、打开ArcMap,加载ArcScan模块(在菜单栏空白处右键,选择ArcScan就可以了),然后在菜单栏上Tools/Extensions,将ArcScan前的复选框挑上钩;加载地图配准模块Georeferencing,方法同加载ArcScan一样。
②、为data frame设置地图坐标系统,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知道,这里设置坐标系统是和地图的真实坐标系统一致的,也即是采用Beijing54地理坐标系统下的高斯-克吕格投影,具体的设置前面已有介绍。
③、加载地图④、利用Georeferencing进行地图配准(建议先把Georeferencing下的Auto Adjust 前的勾去掉。
点击图标进行选取控制点。
控制点的选取原则是知道确定坐标的点(在这里是,如果是图到图的配准的话则需选取实际位置不变的点),地图的四角都有经纬度坐标,因此先分别选择这四个点(具体方法是放大地图,在经纬度相交的地方点一下,然后再在其他任何位置点一下(也许认为这样不对,别忙,下面将做解释),这就完成了一个控制点的初选取,然后在依次完成其余点的选取。
选择完成后在点击图标,可以看到地图的Xmap,Ymap字段,先把这个放在一边,下面进行大地坐标(经纬度表示),到平面坐标的转换(平面单位,这里是米),也即使地图上的如48°50′N,127°45′E的点投影后在地图上的平面坐标是多少的计算过程。
转换需要相应的投影参数,为了方便,可以使用一些坐标转换的小软件。
将这些点的坐标转换完成后对应输入Xmap和Ymap下的表格中。
⑤、地图数字化建立需要数字化的图层,如等高线层,图层的坐标系统应和之前实际地图坐标系统一致。
加载需要数字化的图层和地图文件(已经完成地图配准后的文件)和该地图文件的某一个波段栅格数据(如Band2),将该单波段栅格图像二值化,Start Editing后这时可以看到ArcScan工具条被激活。
说明:ArcScan矢量化工具只能在二值化栅格数据的情况下使用,而加载RGB合成的地图数据是为了便于人工干涉矢量跟踪,当然也可以不加载(后果是工作量大大增加并且容易出错)。
将单波段图像不显示,这是就可以利用ArcScan矢量化地图要素同时人看到的是“真彩色”合成的“原地图”,便于操作二、分析数字化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小误差的相关方法。
答:图形数据误差可分为源误差、处理误差和应用误差3种类型.源误差是指数据采集和录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如制图过程中展绘控制点、编绘或清绘地图、制印和套色等引入的误差,数字化过程中因纸张变形、变换比例尺、数字化仪的精度(定点误差、重复误差和分辨率)、操作员的技能和采样点的密度等引起的误差.处理误差是指数据录入后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包括几何变换、数据编辑、图形化简、数据格式转换、计算机截断误差等.应用误差是指空间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误差[1].其中数据处理误差远远小于数据源的误差,应用误差不属于数据本身的误差,因此本文着重介绍数据源误差及其校正方法.在图件数字化输入过程中,通常的输入方法有扫描矢量化、数字化仪跟踪数字化、标准数据输入法等.通常将一幅地图按一定的数据结构数字化得到的数据一般存在如下误差:(1)由于地图纸张变形所产生的误差;(2)由于数字化时地图定向所产生的误差;(3)由于数字化读数所产生的误差;(4)数字化操作产生的各种粗差.这些误差的性质有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由于各种误差的存在,使地图各要素的数字化数据转换成图形时不能套合,使不同时间数字化的成果不能精确联结,使相邻图幅不能拼接;所以数字化的地图数据必须经过编辑处理和数据校正,消除输入图形的变形,才能使之满足实际要求,进行应用或入库.一般情况下,数据编辑处理只能消除或减少在数字化过程中因操作产生的局部误差或明显误差,但图纸变形和数字化过程产生的随机误差,必须经过几何校正,才能消除.由于造成数据变形的因素很多,对于不同因素引起的误差,其校正方法也不同,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因此,在设计系统时,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应用不同的方法来实施校正.1、几何变换在数字化过程中,由于地图定向,即数字化仪坐标系与地图投影坐标系不一致所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坐标旋转得到校正.设XOY系为数字化仪坐标系,xoy系为经平移旋转后的地图投影坐标系,其坐标变换公式为x=Xcosα-Ysinα,y=Ysinα+Ycosα.式中α可通过共同点在两系中的坐标求得,即tanα=(yX-xY)/(xX+yY).如发生平移或比例变化,则选择平移或比例变换进行校正即可.为了校正由于纸张伸缩和地图定向引起的系统误差,可采用同素变换进行数据校正.同素变换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一次变换,设数字化的坐标为(X,Y),经同素变换后的坐标为(x,y),则同素变换的公式为x=(A1X+A2Y+A3)/(C1X+C2Y+1),y=(B1X+B2Y+B3)/(C1X+C2Y+1).2、最小二乘法线性校正在实际校正过程中,由于造成变形的因素很多,有机械的、也有人工的,如数字化后的图是放大了,还是缩小了,放大或缩小了多少倍,是局部变形还是整体变形,是某些图元与实际不符,还是整个图形都发生了畸变等,实际参数很难估算;因此很少通过几何变换即可完全校正图形.为此,一般采用上述介绍的一次或高次多项式进行校正.从理论上讲,控制点越多,分布越均匀,校正的效果越好.当方程次数与控制点的个数相同时,这样总可以使控制点满足精度要求.但当方程次数增高时,控制点外的其他位置点将按照曲面拟合路径进行变换,而图形输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很少满足这种关系,因此控制点外其他点的误差反而会增大,离控制点越远,变化越大;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很少用高次变换,一般用得较多的是一次变换,即仿射变换和双线性变换,也称双一次变换.当选定一数学关系时,如一次多项式或二次多项式,按照解方程组未知数与方程个数必须相同的原则,一次多项式选取3个控制点即可求出未知系数,二次多项式选取6个,双线性多项式选取4个控制点即可.如果所给控制点数多于方程所要求的个数,为了使其尽量满足各个控制点,可运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其校正系数.由于最小二乘法只能使各个控制点的真值与图形输入值的平方差达到最小,当控制点很多时,往往很难达到地图精度的要求3、分块校正图形控制点实际上是分布在图形中的一系列坐标位置点,校正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已知的控制点,来校正整幅图形,使其满足精度要求.一般情况下,由于数据的相关性,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误差与其附近控制点的误差最接近,受这些控制点的影响最大;距离越远,影响越小.为此,可以将这些控制点形成一个个小区域,使该区域内的点仅受相应区域上的控制点控制.最简单的方法是将这些控制点形成一个个三角形,所有的三角形组成了一个三角网,每个三角形内的点用该三角形上的3个控制点来进行校正.故可用仿射变换,即通过这种计算,所得的结果图件中,控制点可以完全达到所给定的值.每个三角形内部的点,都使用该三角形的校正系数来进行校正变换.相邻的两个三角形由于共边,所以在公共边上的点,用两边的校正系数进行校正都可以,跨接相邻三角形的曲线不会出现跳跃现象.但对于三角形外的点需作特殊处理,为避免这种情况,在被校正图形的边缘处,要想办法选取控制点,用外推的方法一般会产生较大的误差.那么如何构成三角形网呢?这实际上是一个三角剖分的问题.自动生成三角剖分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将有界平面上所有n个互不重合的参考点(在此为控制点)结成一张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格网:(1)三角形格网中的所有网格(剖分)都是三角形;(2)全部n个参考点都是三角形格网的结点,三角形格网共有n个结点.可利用一步法、分步法或应用数学形态学等方法来生成三角形网合并相邻的三角形,可以形成四边形网,对于每个四边形,可选用双线性变换关系式.利用四边形的4个顶点,即可求出每个四边形内数据的校正系数.每个四边形内的数据都通过双线性变换关系式,根据所得的校正系数进行校正,则校正结果图件中的控制点也可完全达到真值.特别是对于小比例尺区域图来说,图中都有经纬网,通常一个经纬网格就是一个四边形,可作为一个校正单元,并对经纬网格进行统一编号.为了建立四边形格网,计算校正多项式系数,应按一定的顺序数字化所有经纬网的交点,将它们作为校正控制点,而经纬网交点的理论值可由坐标表查取或根据投影坐标公式求得.根据控制点的值,求得校正多项式的校正系数,从而可对网格内图形元素的数字化点进行校正.在MAPGIS中,就是采用这种校正方法,实际应用表明,效果很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是分块进行校正,任一条具有行政意义的边,可能隶属于不同的校正单元,所以必须进行接边处理三、为什么要对配准后的数据进行重采样?答:因为经过配准的不同栅格的像元并不总是对齐的,因为像元大小可能不同,或者像元边界之间会有相对的偏移。
当进行栅格合并时,空间分析必须为每一个输出像元指定对应的输入栅格的像元,这个过程就叫做重采样。
重采样的方法有最近邻发、search法、双线性内插法和立方卷积法。
前两者适用于离散数据,后两者适用于连续数据。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内容是影像配准及矢量化,但是由于时间原因,只能做到影像配准,矢量化就没做了。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学习了ARCGIS软件,知道了怎样利用影像配准(Georeferencing) 工具进行影像数据的地理配准,对编辑器的使用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且了解GPS数据在ArcGis中的转换与显示。
成绩评定签字: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