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基本要求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员的工作内容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员的工作内容嘿,你知道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员都干些啥不?今天我就来给你讲讲咱这充满刺激和挑战的工作内容吧!咱这工作啊,首先就是到处跑。
可不是那种游山玩水的跑哦,是带着任务去各种偏远山区、荒野啥的。
就说有一次吧,我们接到任务要去一个山区调查泥石流的潜在风险。
一大早,我们就背着各种装备出发了。
那山路啊,崎岖得不行,车开到一半就没法走了,只能靠两条腿。
一路上,我们得穿过茂密的树林,那树枝子不停地划拉着脸,感觉都快成“大花脸”了。
到了目的地,就得开始仔细观察地形地貌啦。
拿着地图和仪器,这儿瞅瞅那儿看看。
要看看山坡的坡度是不是太陡啦,土壤是不是松动啦,还有周围的植被情况等等。
有一回,我发现一个小山坡上有一些裂缝,这可不得了,赶紧拿出本子记录下来,还得拍照取证。
然后用工具挖开一点土,看看里面的情况,分析分析是不是有滑坡的可能。
这时候可就得小心了,万一不小心引发点啥,那可就麻烦了。
除了观察地形,还得和当地的老乡聊天。
老乡们可都是“活地图”,他们知道很多关于这片地方的事儿。
有一次,一个大爷跟我们说,以前下大雨的时候,山上有块石头滚下来过,可把他吓得不轻。
我们一听,赶紧顺着大爷指的方向去看看,说不定这就是个潜在的地质灾害点呢。
和老乡聊天可得有耐心,有时候他们的方言咱还听不太懂,就得连比划带猜的,那场面还挺逗乐。
采集样本也是个重要工作。
有时候要挖点土,有时候要捡几块石头。
有一次我们在河边发现一些奇怪的石头,看着像是被水冲蚀过的,但又不太一样。
我们就小心翼翼地把石头装起来,准备带回去研究。
这石头还挺沉的,背着它走了好长一段路,感觉自己都快成“挑山工”了。
在野外工作,吃饭也是个大问题。
有时候带的干粮不够,就得找些野果子吃。
有一次我们看到一棵树上结了好多果子,也不知道能不能吃,犹豫了半天。
最后还是有个经验丰富的同事说看着像某种可以吃的果子,我们才敢尝一尝。
嘿,你还别说,味道还挺甜的。
不过这也是冒险的事儿,万一吃错了,可就麻烦啦。
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作业指导书
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作业指导书第一部分野外地质工作观察描述总贝y本细则参照以往地质工作经验及实测剖面、地质填图、工程编录工作对地质观察描述的基本要求,参考《含煤岩系、沉积岩标准鉴定手册》、《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第二分册)》及相关书籍中岩石描述的有关内容而制定,其宗旨在于掌握正确、规范的地质观察与描述方法、程序及内容,统一记录格式,从而提高地质编录质量及工作效率,同时也是考核工作人员编录工作质量的依据。
地质观察与描述的总体要求:1要求编录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对煤田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理论有所钻研,有一定的理论业务基础,对某一地区在开展工作之前,对该区岩石应有系统的认识,这是提高野外地质观察描述质量的基础。
2、描述内容应有主次之分。
在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对含煤地层的沉积模式,煤层的结构、构造,煤层的顶底板等应详细描述;在其它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中,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如构造形迹、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特殊的蚀变现象,必须重点观察描述。
3、对各种地质特征的描述,应抓住主要特征,把握住事物共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加强观察,提高对特殊现象的认识能力,记录时文字要简练、精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4、正确处理肉眼观察与镜鉴的关系、宏观观察与微观研究的关系。
对把握不准的岩石、矿物,要积极采集光、薄片进行镜下鉴定,鉴定结果报出后,要及时与肉眼观察资料进行对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观察、描述水平。
一、岩石观察描述(一)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内容:1、岩石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工作,是保证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野外原始资料检查,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做出阶段性的评价。
检查过程中除严格按各检查项作出评价和打分外,填写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评议意见,并由检查人签字。
野外原始资料检查按区域地质调查有关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一、野外原始资料检查的主要资料1.检查野外工作对设计和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2.野外原始资料的检查应侧重于野外实地检查与野外编录资料的检查。
重点检查野外地质路线、实测剖面、手图、实际材料图、野外地质草图的工作质量;检查野外地质路线、实测剖面控制程度和主要测试样品采集、工程布设的合理性以及物化遥资料的利用程度。
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并给予技术指导,协助项目组解决实际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填图研究程度和质量。
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质量标准1.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以解决地质问题为原则。
根据地质复杂程度、航卫片解译程度以及重点与非重点区,布置不同密度的观察路线。
路线布置以穿越路线为主,追索路线为辅。
路线所通过的地质界线均应有地质点控制。
2.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格式要统一,点位准确,记录与手图一致。
记录内容丰富,真实可靠。
地质现象观察仔细、描述准确,依据充分可靠;除详细描述岩性外,沉积岩的基本层序、火山岩的相序特征、侵入岩的组构特征、变质岩的改造特征及各类产状要素,构造特征、接触关系、矿化蚀变等均要详细描述,并要有相应的照片或素描图;路线地质观察要有连续的记录描述;各种记录描述要有米距控制。
主要(干)路线要有信手剖面,每条路线均要有路线小结。
记录字迹要工整、清晰。
各种注记、批注要规范、合理。
3.野外手图与实际材料图要表示观测线、观测点及地质剖面的位置与编号,各种地质界线及地质体代号,断层、韧性剪切带、面理、线理及地层产状,山地工程、各类化石和样品采集地、矿点、矿化蚀变带等、地质界线的勾绘要真实合理,符合制图原则,标绘要准确无误,与记录一致,要及时着墨。
野外地质勘察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野外地质调查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一、离队前的安全准备1、地质勘察区域确定后,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向相关部门和知情人员了解工作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交通及治安情况;2、勘察组全体人员出队前要进行体检,确认身体合格后方准进驻工作。
在疫源地工作,要接种防疫苗;在疾病流行地区,注射相关预防注射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3、勘察组必须配备保健箱和急救包,野外工作人员应学会一定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术,掌握保健箱内药物的简单药理作用、用途、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4、认真检查交通、生产工具、仪表和通信设备,以确保性能良好,符合安全要求;5、现场工人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必须按规定发放,并正确使用;6、组织调查组人员学习现场作业的安全技术知识和操作规程,并根据工作区域的实际学习有关登山、攀岩、涉水、定向、找水等有关知识与技巧。
二、出发前安全检查1、检查干粮、饮用水、药物、生产工具、仪器、安全带、拉绳等必要项目是否准备就绪且适用,掌握天气预报,明确工作路线;2、在你离开之前好好吃一顿早餐、喝足水;3、工作服应穿着舒适,便于行走和野外作业,以免引起擦伤;在丛林草莽地区作业时,应打绑腿;4、鞋子和袜子不应该太大或太小,应宽窄合适,鞋尖应有1.5cm空隙,系带松紧适宜,以免引起脚泡;5、野外工作需骑马(或另外牲畜)时,熟悉马的气质和特点,并经过一定的适应性训练,方可使用;6、分组活动前,会议时间和地点应事先仔细商定。
三、野外营地的选择1、租用民房时,注意以下安全和健康要求:(1)租住前应进行卫生调查,注意有无肺结核、肝炎、痢疾、伤寒、麻风、SARS和另外传染病很流行,注意疫情动态;(2)租住年久失修的民房,居住前仔细检查并进行必要的修理,以防倒塌;(3)使用火炉、使用火盆和另外火源加热时,要防止火灾发生,防止一氧化碳(煤气)中毒;(4)雷管、炸药及另外易燃、易爆的危险品、放射性标准源等,应根据相关规定单独存放,专人保管,确保安全。
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新一轮1:25万区调的第四系调查,应当以全球变化学、地球表层学理论和地质环境系统论、人-地关系协调观等新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重地层学填图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为重点,本着“远略近详”的原则分层次有序地进行工作布置和展开重点调查研究,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古环境古气候变化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鉴于第四系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特分为一般调查技术要求和分区调研两部分。
L 1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技术要求第四纪沉积物调查L1.1.1 沉积物岩性调查重点调查沉积物的粒性(岩性成分、分类和命名),粒径(粒度特征、分选性和粒级组成等),粒态(磨圆度和颗粒形态)、颜色(原生色、次生色、干色、湿色)、结构构造(区分原生和次生)、固结程度和风化特征(强、中、弱、未)等;对于砾石层要详细观察:砾性(岩性成分)、砾径、砾向(AB面的倾向和倾角定向性程度)、砾态(球度和磨圆度)、表面特征、风化程度、充填或胶结方式与程度;对意义重大的砾石层还应进行砾石统计测量;对于土状堆积物还要注意观察岩性的可塑性、坚硬程度、土层的风化程度(如古风化壳和古土壤层),野外调查时常将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分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
在第四纪岩性沉积物调查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特殊的岩性夹层的调查和描述,如:文化层(灰烬层等)、火山灰层、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泥炭、古土壤层、含砂矿层等。
对于具有区域分别特征这些岩性夹层,应以一个地层单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在地质图上标出。
第四纪地层调查与研究L1.2.1 地层序列的建立重点开展第四纪地层序列建立和地层单位划分。
第四纪地层形成序列的建立,需经过:野外→野外与室内→室内三个阶段,分别完成三个层次的地层划分:地层相对顺序的建立→地层地质时代序列→地层地质年龄序列。
1) 地层相对相对序列即第四纪地层形成先后序列的建立。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野外工作方法-权威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 调查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城镇、
重要的交通干线、重大建设工程等作为重点调查对 象,重点调查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经 济建设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达到避免“群 死群伤”和重大经济损失的目标。为实施地质灾害 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
调 第四步:当项目组完成乡镇调查工作后,应及时对乡
查
政府进行必要的地灾调查工作汇报,了解当地政府需 求及想法。当整个县市调查完毕后,需及时整理资料
,向相关单位进行必要的工作汇报,以确定是否根据
地方要求进行必要的工作补充,完善调查内容。
联合调查
5、项目组在乡镇开展调查工作前,
项目组成员必须熟悉各乡镇灾害分
布特点及区域地质资料(通过已有
区划资料和乡镇上报资料),掌握
乡镇内的重大工程等详查调查内容
点的分布特点。与地方配合人员进
行协商,合理安排调查路线,做到
地灾调查与工程环境地质调查两不
误。
恩施太阳河乡联合调查小组野外滑坡调查
三、工作开展原则
(一)、以行政区划单元进行部署 以行政区划单元进行部署,并以重点调查区与一般调 查区进行工作布置,点、线、面相结合,以专业调查 为主的原则,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 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开展。
龙凤镇龙马村彭家湾组
二、调查工作开展基本流程
二、调查工作开展基本流程
第一步:调查工作开展前期,一般需与调查县市政府及 联 国土部门进行相关工作联系,传达工作意图和目的,取 合 得地方支持和配合。在项目组进入工作区之前,由地方 调 以乡镇为调查基本单位进行前期的地灾情况大摸底,以
便工作组顺利快捷的完成本项工作。 查 第二步:项目组每到一乡镇,首先需于国土部门(国土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采样要求
野簿的记录格式野外记录簿(简称野簿)是专门用来记录野外地质现象的观测结果。
这些观测结果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性资料,是同学们每天辛勤劳作的汗水结晶。
因此,要分外爱惜野外记录簿,注意保存,不要随意丢失,也不要随意撕页。
野簿记录的格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范,但是应该简明扼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楚,方便自己和他人阅读。
一般要求用铅笔记录野簿,而不是用钢笔或圆珠笔。
这是考虑到野外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造成野簿受潮或被水浸泡,铅笔的字迹或线条不容易散开,从而便于及时补救。
翻开野外记录本,右页是划线页,记录文字描述的内容;左页是方格网页,记录的则是图件,也可带少量说明文字(图6-7-1)。
每次出队前要求事先在划线页上用铅笔画两条竖线,分别距划线末端约1-1.5厘米。
这样,划线页被划分成左侧、中间(主体)和右侧三部分,每部分都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内容。
野簿的记录是随着野外地质观测路线的开展,记录下路线上每个观察点上的观测内容。
每条路线的开始都要求单独另起一页记录,在该页上面写清楚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和工作地点。
每个观察点要填写和描述的内容包括点号、点位和点性三方面。
点号:所有的观察点都要连续编号,采用“TS”或“No.”等为前缀的阿拉伯数字,如“TS05”或“No. 23”。
点位:每个观察点位置可以根据地质图或附近标志明显的地貌或人工参照物来确定,象山峰、垭口、沟口、小路分岔、路标、桥梁等等都可以用来做参照物。
例如,图6-7-1的TS02号点的位置是“羊山东沟沟口水库西岸公路拐弯处”。
每个观察点的位置和编号都需要在地质图上表示出来。
点性:观察点的布置一般选择重要的地质界线,如地层单元内部或彼此之间的接触界线、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侵入体内部的岩相分界、断层等等,也可以是构造如褶皱转折端和节理统计处、化石、矿化点等等。
观察点上,要尽可能地详细观察和描述地质现象,内容包括地质现象的组成、岩石学特征、地质时代、形状和规模等多方面。
地质队野外作业安全基本知识范文(2篇)
地质队野外作业安全基本知识范文地质队野外作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地质活动和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安全风险。
为了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作顺利进行,地质队成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安全基本知识。
本文将从预防措施、应急处理和常见危险源等方面介绍地质野外作业安全基本知识。
一、预防措施1. 做好前期调查和勘察在进入野外作业地点前,地质队需要进行前期调查和勘察工作。
通过了解地质条件、天气状况、动植物分布等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安全方案。
2.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地质队成员需要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头盔、防护眼镜、防护面具、安全鞋、防护手套等。
这些装备能有效保护他们的头部、眼睛、呼吸系统、手部和脚部等,防止受到外界伤害。
3. 做好交通安全地质队在野外作业中通常需要使用车辆作为交通工具。
在行驶过程中,司机应该时刻保持警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状况,慢速行驶,确保车辆的安全。
4. 加强队员培训和教育地质队成员需要定期接受安全培训和教育,学习有关安全知识和技能。
他们应该了解野外作业中常见的危险源,学会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应急处理1. 突发地质灾害在野外作业中,地质队可能面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地质队应该立即采取避灾措施,如躲避滑坡方向、寻找高处避险等。
2. 突发气候变化天气变化对地质野外作业有着重要影响。
地质队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范措施。
一旦遇到天气突变,如雷雨、大风、暴雪等,地质队应该迅速转移到安全地点避险。
3. 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在野外作业中,队员可能会突发疾病或发生意外伤害。
地质队应该配备急救设备,并培训急救技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急救,确保受伤队员得到及时治疗。
三、常见危险源1. 悬崖边缘和陡坡地质野外作业中,队员常常需要在悬崖边缘和陡坡上进行工作。
这些地貌形态极易发生滑坡、坍塌等意外,队员需要保持警惕,远离边缘,严禁闲人站立和停留。
2. 毒蛇和昆虫野外地区常常有毒蛇和大量昆虫的存在。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地调项目管理办法)
附件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一、为搞好野外验收工作,提高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的质量,特制订本要求。
二、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专业的地质调查项目执行本要求。
三、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工作应在野外工作现场进行,其依据是项目设计书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四、野外验收工作原则上由实施单位组织,部分工作项目可委托承担单位组织;大地区地调中心派人参加,重要项目的野外验收地调局派人参加。
五、承担单位在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前一个月,向实施单位提出项目野外验收申请(格式见附件7-1)。
六、申请野外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二)原始资料齐全、准确;(三)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四)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了项目工作总结。
七、实施单位在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野外验收组织单位和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
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八、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
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九、项目提供野外验收的资料包括:(一)全部野外实际资料1.野外原始图件;2.野外记录本、原始野外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等;3.野外各类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4.样品鉴定、分析、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5.各类典型实物标本;6.过渡性综合解释成果资料和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成果资料;7.其他相关资料。
(二)质量检查记录(包括年度原始资料检查记录小结)。
(三)工作总结,包括: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含工作量);地质成果总结;质量总结;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十、野外验收的主要内容有:(一)原始资料是否齐全、准确(具体要求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二)是否完成了规定的目标、任务;(三)是否完成了批准的工作量;(四)项目工作部署、工程布置是否合理,工作质量是否符合各类规范、规定要求;(五)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六)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是否正常;(七)工作总结是否系统、全面;(八)野外实地抽查是否合格。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附录L(提示的附录)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新一轮1:25万区调的第四系调查,应当以全球变化学、地球表层学理论和地质环境系统论、人-地关系协调观等新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重地层学填图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为重点,本着“远略近详”的原则分层次有序地进行工作布置和展开重点调查研究,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古环境古气候变化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鉴于第四系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特分为一般调查技术要求和分区调研两部分。
L 1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技术要求L1.1 第四纪沉积物调查L1.1.1 沉积物岩性调查重点调查沉积物的粒性(岩性成分、分类和命名),粒径(粒度特征、分选性和粒级组成等),粒态(磨圆度和颗粒形态)、颜色(原生色、次生色、干色、湿色)、结构构造(区分原生和次生)、固结程度和风化特征(强、中、弱、未)等;对于砾石层要详细观察:砾性(岩性成分)、砾径、砾向(AB面的倾向和倾角定向性程度)、砾态(球度和磨圆度)、表面特征、风化程度、充填或胶结方式与程度;对意义重大的砾石层还应进行砾石统计测量;对于土状堆积物还要注意观察岩性的可塑性、坚硬程度、土层的风化程度(如古风化壳和古土壤层),野外调查时常将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分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
在第四纪岩性沉积物调查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特殊的岩性夹层的调查和描述,如:文化层(灰烬层等)、火山灰层、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泥炭、古土壤层、含砂矿层等。
对于具有区域分别特征这些岩性夹层,应以一个地层单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在地质图上标出。
L1.1.2 沉积物成因类型的调查与研究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是第四纪沉积环境和气候环境研究的基础。
应认真开展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并综合各标志进行成因类型划分。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采用宏观调查与微观分析、定性描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的调研方法。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推荐完整)
火山岩剖面
•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在研究划 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 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 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查 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 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 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依据火山岩岩石矿物特征 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 划分火山相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形成的地质环境 或大地构造背景。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 结合火山岩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重 点研究的火山机构必须测制“十”字型岩性岩相图。
一、剖面测制
• 实测剖面的目的任务
• 地质剖面是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无论实测或修测 图幅都必须按统一规定布置实测剖面,通过地质剖 面实测,建立各类地质体(沉积岩、岩浆岩、变质 岩、混杂岩等)建造顺序(地质体内部和地质体之 间的相对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 质建造体的填图单位,最大限度地提取各项区域地 质调查所需指数(如时代指数、古环境指数、古气 候指数、岩质指数、土质指数、水质指数生态和古气候等方面区域 地质调查都是从实测地层剖面入手的
变质岩剖面-2
• 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 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查明不同变 质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 立序次关系;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 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 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根据变质作用、变 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以及岩石类型,划分构 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 分别建立地(岩)层序列和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 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区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区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包括区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也包括避险搬迁调查)。
区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包括项目设计执行情况检查和项目质量检查二项内容。
一、设计执行情况的检查验收要求主要检查验收野外调查、观察点与物探、钻探、动态监测、采样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及是否达到设计目的。
1.地质灾害观察点及记录卡片:检查每100km2点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观测点、线布设是否合理,能否控制和查明环境地质条件并达到设计规定的任务要求。
2.物探:检查设计规定工作量的完成情况,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解释结果的准确性,是否达到设计规定的任务要求。
3.钻探:检查验收设计规定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孔位布设是否合理;是否按设计规定查明环境了地质条件或问题。
4.动态监测:检查验收设计规定工作量的完成情况,点位布设是否合理,观测方法是否先进;是否达到设计规定要求,是否基本控制监测对象的动态变化规律(项目工作周期内)。
5.采样:检查验收各类样品采集数量是否满足设计规定要求,检测单位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测试方法是否先进;是否达到设计规定要求,是否为研究分析、评价环境地质条件或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参数。
二、项目质量检查验收要求主要检查观察点记录卡片(分实地与室内检查)、野外手图与实际材料图、主要工程(物探、钻探、动态监测、采样)是否达到设计规定的质量要求。
1.区域地质灾害观察点及记录卡片重点检查观察路线的布置是否以查明环境地质条件为原则。
是否根据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以及重点区与一般区,布置不同密度的观察路线。
路线布置是否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次,路线通过的环境地质界线是否有观察点控制。
对观察点的检查要求记录格式统一,点的性质、点位准确并与手图一致;记录内容要丰富,地质灾害应观察仔细、描述准确,依据充分可靠;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形成原因、危害及发展趋势分析等记录详细;有相应的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或照片;测量数据准确;记录字迹要工整、清晰,各种注记及计量单位应符合规范,着墨及时。
从事野外作业的基本要求
野外工作基本要求1.确保自身身体情况。
患有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等严禁进入高原地区、低气压地区工作。
2.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前,要进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培训,具备相应的防护、自救、互救应急基本技能(急救包、食品、饮用水、火柴等)。
3.配带能满足实际需要的通讯装备,明确联络事宜(GPS、卫星电话等)。
4.带好野外工作个人防护装备(野外工作服,登山鞋、太阳帽等)。
5.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每日出发前,应当了解当天的天气情况、行进路线及路况、作业区的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情况。
6.在山谷、河沟、地势低洼地区或雨季作业应当做好防汛抗灾工作。
雷雨时,应当尽量避开山脊或者开阔地、峭壁和高树。
雨雪刚停止时,严禁立即在滑坡、狭隘的山道、悬崖、雪坡、冰川坡以及其它危险地段作业和行走。
7.进入危险地区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应由有经验的人员带领,并制定安全保障措施。
不论何种情况,不能单独外出作业。
不同专业区域野外勘查注意事项●1、山区(雪地)配备登山、雪地装备,遇大雾、大雨、雷电来临等情况下,应立即停止作业和行进,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上、下陡坡、悬崖、峭壁,应当采取长距离的“Z”字型路线行进。
●两人以上行走距离应在视线之内。
●在积雪、悬崖、碎石堆积地段及不稳定岩石分布的峡谷中行进,应防止产生大的震动、声响。
●在野外行进,应做到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以防摔跤和坠崖。
●2、林区随时确定自己的方位,与同行人员保持联络,作业路线上留下标记。
●进入林区要时刻注意防火,不要吸烟。
生火时看清风向、风速,选择在下风处生火,离开时,切记熄灭残火。
●当林区出现火灾预兆(烟味、烧焦味、野兽和鸟类向同一方向奔跑和飞驰、烟雾等)时,应当迅速寻找并撤离到安全地点(林中旷地、河边等)。
●进入林区,应穿戴好防护服装,一要防止寒带森林中(多蛇)、潮湿密林中(多蚊虫)有害小动物的叮咬。
二要防止感染森林脑炎、接触性皮肤过敏症。
●提前向当地群众了解作业区域地形,有无陷阱、夹具等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石控制点,要描述含化石层岩性特征、 层位特征、化石赋存状态、化石种类、化石特 征、丰富程度。矿化蚀变控制点,要描述矿化 赋存的岩石类型、岩性特征、矿化特征(如褐 铁矿化、孔雀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 蚀变类型(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 石化等)、规模(矿化蚀变带的长、宽等), 并选择不同矿化蚀变类型分别采集化学样品。
区域地质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针对
地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工作。 综合运用物、化、遥等多种技术方法,加强深部 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多途径、 多角度解决图幅内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成矿规律 研究,提高图幅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 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 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区别。 结合区内实际地质情况,科学合理地部署工作。
二、资料收集与踏勘
资料收集:首先要全面收集调查区已有的各 项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 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调查成果和所 有的综合研究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如 “地质志”,“岩石地层”等)、研究论文等, 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及各种实物资料 ,(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 芯,岩石薄片等),各类样品鉴定、测试成果等 。
路线类别:按照野外不同工作阶段可分为三类: 踏勘路线:在新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之前,为了 解总体地质情况,力求对测区已有填图单位进行重新 认识和划分而布臵的路线,尽可能的控制测区主要地 质内容,要满足编写总体设计书的需要。 填图路线:在设计审批后,全面开展区域地质填 图,按照相关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布臵的路线。该类路 线是地质填图的主体,要求进行系统观察和描述。 检查路线:野外填图已基本完成,针对存在问题 而布臵的路线,目的是解决问题和进一步的核查路线 质量。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精度:实测区,路线
间距原则上为2.5Km,也要根据难易复杂程度适当放 稀或加密。修测区,要充分利用1:20万区调资料。 1:20万区调填图路线资料的利用,要在原实际材料 图上,结合地质内容选择符合当前的认识和划分的 地质路线,并经野外验证批注后利用。在可利用的1: 20万填图路线分布区,要适当布臵间隔性实测路线 予以控制。修编区,指1:5万区调覆盖区,要对不 同时段完成的图幅进行统一修编后利用。对有明显 问题的地段,要进行实地追索解决,并要补充路线 和记录。
三、地质填图
1、填图方法及填图单位精度要求:
沉积岩强调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即年代地 层(依据古生物化石、同位素、重要地质事件界 面)、岩石地层(强调野外的地质实体)、生物地 层(以古生物化石的丰富程度划分组合带、顶峰带、 延限带),另外有旋回地层、磁性地层和化学地层。 一般性的区调工作主要做前三项,而且主体是岩石 地层。
路线布臵原则: 按照1:5万区调和1:25万区调精度要求, 分不同的工作类区(复杂区、中常区、简单区 和地层区、火山岩区、变质岩区、侵入岩区) 合理的布臵路线。路线的布臵要尽可能垂直构 造线方向,以穿越路线为主。对地质构造复杂 区或重要地质界线、矿化蚀变带可布臵追索路 线,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3、地质点和地质路线记录的基本要求:
岩性控制点,要描述岩性特征(矿物成分、结构 构造、颜色)、露头情况、产状;构造控制点,对褶 皱构造要描述褶皱层岩性、褶皱形态,测量褶皱轴面 产状、褶皱倒向、褶劈理产状。叠加褶皱要描述叠加 褶皱形态、褶皱轴面及枢纽产状,分析褶皱变形序次 及特征;断裂构造,要描述断裂带及断层面特征(断 裂带规模、断层角砾、擦痕、镜面、构造线理、两盘 位移特征等)、并且要测量产状。韧性剪切带,要描 述矿物拉伸定向、鱼尾纹、眼球状构造等韧性变形特 征,测量拉伸线理和构造面理产状,分析剪切作用和 运动学方向。
无论是1:25万,还是过去的1:20万,或者 是1:5制密度的不同,剖面测 制精度的不同,研究的精细程度不同,但各项工 作内容都是一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资料收集、踏勘、设计编写、地质填图,剖 面测制,矿产调查,工程编录,样品采集,野外 资料整理,实际材料图编绘和地质图编绘、报告 编写。
区域地质调查,是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和国 内外先进的地质理论为指导,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方 法(沉积岩、变质岩、侵入岩三大岩类新填图方法, 火山岩双重填图方法,造山带非斯密斯填图方法都 吸收了相关的新理论),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 客观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取全、取准野 外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 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究,查明区内地层、 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古生 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 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 问题。
沉积岩区,除岩性描述外,主要是岩石组 合、层序特征(夹层、互层、不等厚互层、透 镜体以及粒序层理、递变层理等)、沉积构造 (各类斜层理、波痕、冲刷面、雨痕、雹痕、 鲕粒、泥粒、上超面、下超面等)、化石赋存 层位、化石特征等内容的描述,不同岩层或岩 石组合层均要测量产状。
火山岩区,主要是不同岩性、岩相的描述,通 过岩石类型的识别,确定爆发相、溢流相、侵出相 等不同的火山岩相,特别要注意不同岩性界面的分 布和延伸,准确的勾绘和记录,同时要重视放射状 断裂、环形断裂和脉岩的填绘与记录。对不同岩性、 岩相界面、断裂构造、脉岩均要详细测量产状。火 山岩产状的测量,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不同岩 性界面、气孔构造的定向排列、流纹构造、熔结凝 灰岩中浆屑的定向、假流动构造等。通过上述内容 的填绘和研究,就可以确定最小级别的火山机构。
三、地质填图 2、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精度: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精度,路线间距原则 上为500m,点距不大于线距。具体部署要根据图幅 实际情况,考虑复杂程度,合理安排。复杂区,即 地层出露区、变质岩分布区、构造复杂区、火山岩 及火山机构集中分布区可安排400-500m,甚至再行 加密;中常区,为大面积的侵入岩分布区、岩性岩 相或火山构造相对简单的火山岩分布区可安排600800m;简单区,大面积分布的新生代火山岩区和第 四系覆盖区可安排1000m。
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 基本要求
内
容
一、概述 二、资料收集及踏勘 三、地质填图 四、剖面测制 五、矿产工作 六、野外资料整理 七、实际材料图及地质图编绘
一、概述
区域地质调查,我国有1:100万,于50年代完 成。1:20万除青藏高原,其它各省基本于80年代 中期完成,1:20万区调均带有矿产工作,并进行 重砂测量和路线放射性测量;在1:20万区调基本 完成的同时,全国又相继开展了1:5万区调, 1: 5万区调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区调带矿产, 并有重砂测量;第二阶段为加速区调工作进程,取 消了矿产工作;第三阶段又恢复了区调带矿产的做 法。90年代后期通过试点,又开展了1:25万区调。 到目前为止1:5万和1:25万区调都在进行中。
变质岩区,要进行不同变质岩石类型岩性特
征的描述(除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描述外,重 点是出现不同特征变质矿物的描述),变质岩石 组合特征的描述(恢复较大型的褶皱形态,划分 变质岩填图单位),变形变质作用特征的描述 (研究变形与变质作用的关系,详细描述构造变 形特征,尤其是多序次叠加构造变形特征的描述 和研究,进一步划分变形序次)。
三、地质填图
1、填图方法及填图单位精度要求:
旋回地层和磁性地层只适用于稳定的沉积地层 和火山岩地层,化学地层适用于碳酸岩沉积。造山 带中运用困难。 年代地层划分为宇、界、系、统、阶,讨论时 代用宙、代、纪、世、期;岩石地层划分为群、组、 段、层和非正式填图单位;生物地层划分单位为组 合带、顶峰带、延限带。
侵入接触关系,要详细描述接触界面特征,有 无烘烤边、细粒化边、冷凝边,界面形态(平直、弯 曲),有无岩肢、岩脉穿插,矿物定向、包体定向与 接触界面的关系(平行还是斜交或截切),根据上述 特征确定相互侵入关系。 断层接触关系,要详细描述断裂带特征(断层角砾 岩、碎裂岩特征,擦痕、镜面等断层面特征,劈理化 带特征,韧性断层的韧性变形特征等),断层两侧的 岩性特征、岩石组合、岩层的分布、岩性层的位移、 方向,并且测量产状,根据平移、下滑、逆冲等特征 确定断层性质。
三、地质填图
1、填图方法及填图单位精度要求:
火山岩区采用岩性、岩相-构造双重填图 方法,强调的是岩性、岩相和火山构造的研 究。填图单位按照地层的划分原则划分到组 和段。对火山颈相、次火山岩相、超浅成侵 入体均要单独划分。
三、地质填图
1、填图方法及填图单位精度要求:
变质岩采用的是构造-地(岩)层填图方法,是 以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理论为指导,以同一成因类型 原岩建造的变质岩石或变质岩石组合填图单位为基 础,以构造分析方法为手段,以地质事件演化序列 为主线的填图方法。变质表壳岩划分岩群、岩组、 岩段;变质深成体根据成分的不同分别划分为不同 的片麻岩深成侵入体。
地质填图跑路线均要定地质点进行描述,定地质 点要写明点号、点位、点性。地质点可分界线点和控 制点两类,控制点又可分为岩性控制点、构造控制点、 化石控制点、矿化蚀变控制点等几类。 界线点的记录,先要分别描述界线两侧的岩性特 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颜色)、露头情况、产状、 相互接触关系。要详细描述接触关系(不整合、断层、 侵入)的证据和特征,并且要实际量取产状。
二、资料收集与踏勘
资料收集:对不同时期形成的地质资料,要进
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前 人所划分的填图单位的含义及其划分依据,通过综 合、对比研究和进一步的梳理,编制地质草图,为 踏勘提供服务。 对前人的样品测试成果,要全面了解测试方法 、测试精度和测试单位,对其质量进行评估后予以 合理的利用。
路线记录,从起始点到下一点均要连续观
察、记录,除岩性描述外,重点是变化特征的描 述、地质现象的描述。如:侵入岩区,观察成分 的变化、结构构造的变化(粒度、斑晶),同时 要注意组构(叶理、面理、矿物定向)特征的描 述和测量,不同类型包体(同源、异源包体、捕 掳体等)的描述和统计,并且要系统测量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