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听课记录文档.doc
初中历史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历史听课评课记录班级:初三(1)班日期:2022年10月15日主题: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听课记录:1. 课堂氛围:- 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注意力集中。
-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良好,学生们踊跃回答问题。
2. 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了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解释了相关概念,使学生容易理解。
- 教师通过图片、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经济发展的过程。
3. 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讲解与互动结合的教学方法。
- 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并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学生表现:- 学生们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 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表现出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 学生们在听讲和记录方面表现良好。
评课记录:1. 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学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源和教学辅助材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2. 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了讲解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
3. 学生表现:- 学生们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展示了较高的研究兴趣和思维能力。
- 学生们的问题有深度,反映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研究积极性。
4. 教师反思:- 教师对学生提问和回答进行了适时的引导和评价,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效果。
-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观察和评价,教师对于初中历史课堂的授课能力和教学效果都表现出色。
教师的教学设计合理,能够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兴趣。
学生在本堂课中表现出较高的研究兴趣和思维能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建议教师继续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附注:本次听课评课记录仅供参考,具体情况以实际教学为准。
整理九年级历史听课记录
整理九年级历史听课记录整理九年级历史听课记录篇1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进入尾声,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教学,有成绩也有不足。
一、基本情况今年我任教九(3)(4)两个班的历史课,看到八年级升九年级的成绩单,这两个班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差距明显。
另外,优秀率较低,后进面还是很大,成绩不太理想,历史学习基础较差。
二、主要经验(一)认真设计每节课的导学案:钻研教材、参考资料、认真备课。
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探究活动做好设计,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
没设计出导学案坚决不讲新课。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我凭借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把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我都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可谓是一举两得。
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考、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考意识。
九年级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考。
做为九年级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了解中考新信息。
因此,我平时较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考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我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尽数传教学生。
初三历史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初三历史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基本信息。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初三[X]班。
课程内容:[章节标题]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5分钟)导入方式。
老师一进教室就神秘兮兮地问同学们:“大家知道世界上哪个地方被称为文明的摇篮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有说中国的,有说埃及的。
老师笑了笑说:“今天咱们就来看看那些古老又神秘的文明发源地,就像打开一个个装满宝藏的魔法盒子一样。
”这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好奇心勾起来了。
学生反应。
同学们眼睛亮晶晶的,都特别感兴趣,身体也坐得笔直,充满了期待。
#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古埃及文明(8分钟)讲解内容。
讲解方式。
老师的讲解非常生动形象,用很多比喻,像“招牌”“超级英雄”“保鲜衣”,让那些古老又有点抽象的知识变得特别容易理解。
而且还会结合图片,指着图片上金字塔的各个部分来讲,比如入口在哪,法老的墓室又在哪。
学生反应。
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声。
有些同学还会举手提问,像有个同学就问:“老师,那时候他们怎么把那么重的石头搬上去的呀?”2. 古巴比伦文明(9分钟)讲解内容。
讲解方式。
学生反应。
同学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课堂气氛超级活跃。
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这样的规定虽然很简单粗暴,但是在那个时候可能能让大家更遵守秩序吧。
”老师听了直点头。
3. 古印度文明(8分钟)讲解内容。
老师讲到古印度的时候,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印度最出名的是什么吗?除了咖喱哦。
”同学们都笑了,然后老师说:“那就是种姓制度和佛教啦。
这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就像一个超级严格的等级大梯子,人一生下来就被定在某个梯子的位置上,想往上爬可不容易。
而佛教呢,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很多受苦的人带来了希望。
”然后详细地介绍了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和佛教的创立、传播等。
讲解方式。
用幽默的对比,把种姓制度比作“等级大梯子”,把佛教比作“明灯”,这种对比让同学们很容易记住这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初中历史听课记录范文(6篇)
初中历史听课记录范文(6篇)每一个做教师的,都希望获得外出听课的学习体会,以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拨清迷雾,明辨方向,学上一两招。
__年_月1_日__月_日,我有幸参加了在__中学举行的__省历史优质课的评选,4天时间内听了25节课,参赛教师们的精彩表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尤其是他们独到的教学设计,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让人赞叹不已。
通过四天的学习,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教师的教育理念普遍较高。
教师都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强的课改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分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现非常明显,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比如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时,教师多采用新闻报道方式,让学生充当新闻记者,给全国人民报道会议召开的情况。
在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时采用带领学生去旅游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较大的转变。
2、教师的基本素质普遍较强。
在此次优质课评选过程中,参评教师展现了其较强的教师基本素质,教态自然、得体、亲切,尊重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语言准确,精练,正确选择使用教具,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知识面宽,驾驭课堂能力强。
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
3、从教学方法与手段来看,教师都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的导入上能够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比如《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有的教师播放《凤阳花鼓》,然后借歌词中“朱皇帝”,引导学生思考“朱皇帝”是谁?建立怎样的王朝?又是如何统治的?等问题导入本课;同样这节课,有的教师用泰安利民小区的清代布政使施天裔牌坊导入,充分发挥地方史和历史教学的结合。
《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两课,教师大多都采用改革前和改革后枣庄变化的图片导入,这样使遥远的历史知识和学生身边的事结合起来,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完整版)中学历史听课记录
(完整版)中学历史听课记录第一节课:古代文明的形成主题: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影响内容概要:本节课讲解了古代文明的形成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老师首先介绍了文明的定义,并且解释了文明的几个重要特征:城市化、农业发展、政治制度等。
随后,老师以埃及、中国、印度和美索不达米亚为例,详细介绍了这些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重点内容:- 文明的定义及其特征- 埃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印度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起源和特点研究收获: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对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对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意识到文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多与农业、城市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文明的起源和特点也使我了解到各个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第二节课:现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变革主题:现代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内容概要: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现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变革。
老师首先回顾了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然后讲解了其他几个重要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十月革命。
老师详细分析了这些事件对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引导我们思考这些变革对现代世界产生的长期影响。
重点内容:-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法国大革命及其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及其影响- 十月革命及其影响研究收获: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对现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工业革命是现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催化剂,它引发了产业发展、阶级分化和城市化等一系列变革。
同时,我也认识到其他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所带来的社会改革和政治变化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课:国家的崛起与全球化主题:国家崛起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影响内容概要: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国家崛起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老师首先介绍了国家的概念和特征,然后讲解了国家崛起的几个重要阶段,如近代欧洲国家的崛起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飞文明《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苏美尔、巴比伦等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2.思维与技能:通过地图分析、时间线构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观念、空间认知能力和历史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理解历史连续性的价值观。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幅古代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图,并简述其重要性:“同学们,这片位于中东地区的土地,因其肥沃的冲积平原和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辉煌的历史。
”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聆听教师介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初步兴趣。
1.3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直观且引人入胜,通过地图展示和简短的介绍,迅速将学生带入古代两河流域的情境中,为后续学习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一)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1.1 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图片,讲解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构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时间线,从苏美尔文明开始,到阿卡德王国、巴比伦王国等。
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记录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分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共同构建时间线,并选代表分享。
1.3 过程点评:•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时间线构建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古代两河流域地理环境的理解,还掌握了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了历史时序观念。
(二)苏美尔文明的贡献1.1 教师行为:•介绍苏美尔文明在文字、法律、农业灌溉等方面的成就,重点讲解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
•展示楔形文字的实物图片或复制品,让学生感受其独特魅力。
1.2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和相关材料,整理苏美尔文明的贡献,并尝试解读简单的楔形文字符号。
初三历史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初三历史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1.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2.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3. 授课班级:初三[X]班。
4.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5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反应。
同学们眼睛都亮晶晶的,明显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电影中的情节,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新航路开辟(10分钟)教师活动。
老师打开PPT,上面有一张世界地图。
老师拿着教鞭指着地图说:“同学们,咱们先来说说新航路开辟。
在15 16世纪的时候啊,那些欧洲的航海家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他们为啥要冒险出海呢?一方面是为了寻找通往东方的新商路,因为当时东方有好多好东西,像丝绸、香料啥的,在欧洲可值钱了。
另一方面呢,那时候欧洲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就想知道地球到底有多大。
”然后老师详细地介绍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这些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老师一边说一边在地图上比划着,比如说:“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了好望角这个地方,就像在黑暗中摸到了一盏明灯,为后来的航海家们指明了方向。
”在说到哥伦布的时候,老师还打趣说:“哥伦布本来想去印度,结果误打误撞发现了新大陆,这就好比你本来想去超市买面包,结果走进了一家玩具店,虽然和预想的不一样,但也是个超级大惊喜呢!”学生反应。
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眼睛跟着老师的教鞭在地图上移动。
听到老师的打趣,同学们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同时也对这些航海家的事迹印象更加深刻了。
有的同学还在本子上简单地画着航海路线图。
2. 早期殖民扩张(15分钟)教师活动。
老师话锋一转,说:“这些航海家们开辟了新航路之后啊,欧洲的那些国家就像发现了宝藏的大盗一样,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了。
”老师举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例子,说:“西班牙在美洲那可是疯狂掠夺啊,把大量的金银财宝都运回欧洲,还强迫当地的印第安人干活,这可真是够坏的。
历史听课记录1
2爆发标志
空前灾难
(展示课件材料提出问题归纳总结)
1凡尔登
2战争结局
3灾难性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
学生集体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点评恰当
鼓励学生
声音响亮整齐
活跃
教师分析透彻
培养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利用导入框和文中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答:一战的导火线,爆发标志各是什么?一战双方的主要参战国各有哪些?
学生结合相前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导火线是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标志是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协约国:英、法、俄、意——同盟国:德、奥匈。
引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组织学生讨论“动脑筋”:“他们俩谁说得更有道理?”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学生发言后老师总结:一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觊觎全球,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次,虽然塞尔维亚顺应战争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一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相互交流、补充。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究精神。
4、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讨论课后“活动与探究”,学生发言后教师适当点拨:
一战期间,日本怂恿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新文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安徽省全椒县襄河中学听课记录
一、听课时间:2011年11月18日
二、听课年级、班级:初三(9)班
初中历史教案听课记录
初中历史教案听课记录
一、课题: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几项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
3. 能够分析这些科技成就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几项重要的科技发明;
3. 科技成就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古代的一些科技发明,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讲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造纸术、指南针、火药
等几项重要的科技发明,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 演示:老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或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成就的魅力;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科技成就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5. 总结:通过回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五、教学方法:
1. 图片、视频展示法;
2. 讲授法;
3. 互动讨论法;
4. 实验演示法;
5. 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价学生对科技成就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关注学生的表现和态度,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飞文明《第一课:古代埃及》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一课:古代埃及》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及文化成就等基本史实。
2.思维与技能:通过地图分析、史料解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历史推理能力和史料实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趣,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珍惜人类文化遗产的价值观。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幅古埃及金字塔和尼罗河风光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代表了哪个古代文明?”•简短介绍古埃及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引发学生兴趣。
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有的能够准确识别出古埃及和金字塔,有的则表现出对古埃及文明的浓厚兴趣。
1.3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简洁明了,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一)古埃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1.1 教师行为:•利用地图展示古埃及的地理位置,讲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重要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如何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记录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和尼罗河的特点。
•分组讨论尼罗河泛滥对农业的影响,每组选代表分享观点。
1.3 过程点评:•地图的使用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概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分组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古埃及的政治制度与宗教信仰1.1 教师行为:•介绍古埃及的法老制度和金字塔作为法老陵墓的功能。
•讲解古埃及的宗教信仰,特别是太阳神崇拜和来世信仰。
1.2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和相关材料,整理古埃及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的特点。
•角色扮演活动:选取几位学生分别扮演法老、祭司和普通民众,模拟古埃及社会的生活场景。
2018-初中历史听课评课记录-精选word文档 (9页)
3、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展示相应的问题材料,并提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半开放的问题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4、课本上“动脑筋想一想”这块内容中的材料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是相对较难的,课本所指示的是让学生直接解释其表达的观点,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还是太难。教师从实际学情出发,利用很多针对性的问题将各个材料承接起来,问题贯穿材料始终,层层突破,非常自然地解决了许多相关问题,合理地运用了教材资源。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重课堂起伏,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来调整学生的思维活力。比方说自查、互查和抽查等形式的变换,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四、教法学法
本课以“自主互助”教学方法为主,辅以目标导学、问题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自主互助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整堂课的一大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又能节外生枝地引起波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评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受。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中课堂利用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导入,既切合课题又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学习佳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自己的小课题《在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来设计,课堂主要通过三个活动来完成。一是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以问题引路,提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首先让学生通过读书自主解决课本知识,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然后分组讨论交流,让代表发言,强调了学生间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个环节很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一。二是辩论赛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精心设计论题,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每一方各有四个辩手,双方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一方主张思想的力量大,一方认为科技的力量大。交战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唯物史观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都得到提高。也很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二。三是角色扮演活动。学生通过讲述名人的故事,讲述他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劳动,辛勤和汗水,从中体会他们的伟大人格。学生从他们的事迹中感受他们的精神,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洗礼。完成了学习目标三。另外本课的课件设计科学合理,有条理性,直接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学生易懂。
整理九年级历史听课记录
20 年 月 日A4打印 / 可编辑学科历史班级九年级5班教师陈思凤时间2018年学科:历史班级:九年级(5)班教师陈思凤时间:2018年9月 10日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提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教师讲述: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
研究的重点是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对自然哲学不感兴趣,正因为他把哲学的重点从自然界转向人的问题,人们才称他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的哲学家。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Plato )出生于雅典,他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备的教育,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且体格健壮。
除了家庭的熏陶之外,给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正直善辩的苏格拉底了,而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处死的悲剧给柏拉图极大的刺激。
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当时的政客、法典和习俗越来越感到厌恶,从而决心继承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从事于缔造理想国家的理论研究。
约公元前387年,他回到雅典创办他的著名学院,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八十岁高龄死于雅典。
3.教师小结:古希腊哲学主要探讨世界万物的起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希腊人以理智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看待自然界,并能从万物的起源解释世界的生成。
希腊的哲学家们追求智慧,善于思考,热爱真理,并为探索真理而不懈努力。
希腊成为西方哲学的故乡。
4.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是罗马人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泛指罗马社会的全部法律制度。
公元前450年,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因其刻在十二块铜板上,被称之为《十二铜表法》。
它主要的法律精神在于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它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
《罗马法》构成欧洲大陆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存法律制度的基础。
目标导学四:公历的缘起(1)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
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2)公历内容:每逢被4整除的那一年为闰年,在2月份增加1天。
初三历史听课记录25篇
初三历史听课记录25篇篇一篇二:《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评课稿授课人:授课班级:七(1)班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主评人:评课地点:政教处评课内容:本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
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优点:1、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
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1力水平。
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
建议:1、当堂训练的两个问答题题可改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这样既照应了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2、文景之治不是课标要求,它只是为下了一节《汉朝的大一统》做铺垫,只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可不做要求。
3、适当引导学生看看文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
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2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三:2011年秋季历史听课记录2澄迈县白莲中学教师听课评课记录表评课1、本课通过情景导入,生动形象,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三历史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初三历史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初三[X]班。
课程内容:[具体历史时期或事件,例如“工业革命”]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3分钟)教师活动。
老师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拿着一个小盒子,问同学们:“猜猜这里面是什么?这可跟咱们今天要讲的历史有大关系呢!”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各种猜测。
老师看火候差不多了,打开盒子拿出一个小小的纺纱机模型。
老师笑着说:“这个小玩意儿啊,可是在历史上掀起了大风浪。
这就是早期的纺纱机,今天咱们就从这个小物件说起,走进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学生反应。
学生们眼睛都盯着那个纺纱机模型,好奇心被完全激发起来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工业革命的背景(8分钟)教师活动。
老师把纺纱机模型放在讲桌上,开始讲工业革命的背景。
“同学们,这工业革命可不是平白无故就发生的。
当时的英国啊,就像一个准备好要大干一场的运动员。
大家想想,18世纪的英国在政治上有啥特点?”有同学回答“君主立宪制”。
老师点头说:“对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就像给这个国家打了一针镇定剂,让它能安心发展。
”老师接着说:“再看看经济方面,圈地运动大家还记得吧?那些农民失去了土地,但是却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就像一群人被赶到了一个新的赛道上,准备开始新的比赛。
还有呢,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让英国赚得盆满钵满,资本雄厚得很,这就是工业革命的启动资金啊。
”老师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一个思维导图,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分别列出来。
学生反应。
大部分同学都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不时点头。
有几个同学还在本子上记着笔记,不过也有个别同学眼神有点游离,老师发现后,走过去轻轻敲了敲他的桌子,那同学马上回过神来。
2. 工业革命的进程(12分钟)教师活动。
老师拿起纺纱机模型,开始详细介绍工业革命的进程。
“咱们先从这个纺纱机说起,这叫珍妮纺纱机,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九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九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思维与技能:通过分析中世纪城市与大学兴起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在欧洲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知识传播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幅描绘中世纪城市与大学景象的油画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幅画展现了哪个时代的什么场景?你能从中看出哪些与现代城市不同的特点?”•简述本课主题:“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中世纪欧洲,了解那个时代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1.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提出自己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初步印象。
1.3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视觉材料引发学生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设置了悬念。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展现出对中世纪历史的初步好奇心和探索欲。
三、教学过程(一)中世纪城市的兴起1.1 教师行为:•讲解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包括人口增长、商业复兴、封建制度下的矛盾等因素。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世纪城市布局图,介绍城市的基本构成和特色,如市场、城墙、教堂等。
1.2 学生活动:•学生边听边记,尝试在笔记本上绘制或标注中世纪城市布局图的关键要素。
•分组讨论城市兴起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每组选代表分享观点。
1.3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条理清晰,多媒体辅助使抽象知识具体化。
•学生通过动手绘制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中世纪城市的理解,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大学的兴起1.1 教师行为:•讲解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包括知识需求增长、教会与世俗力量的支持等。
•介绍几所著名中世纪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历史和特色,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初中历史教案听课记录表
初中历史教案听课记录表
教案名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任课教师: XXX
听课日期: XXX 年 XX 月 XX 日
听课人: XXX
时间内容评价备注
1. 教学内容介绍
2. 教学目标设定
3.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5. 课堂氛围
6. 教师语言表达和仪表仪态
7. 学生参与情况
8. 学生表现评价
9. 课堂练习及检测
10. 教学反思和改进意见
教案内容大纲:本课主要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演变过程,以及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朝的制度变迁等内容。
教学重点: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朝的制度变迁
听课记录表填写说明:
1. 按顺序填写每项内容的评价和备注;
2. 应详细记录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互动情况;
3. 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应提出具体意见和改进措施。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活动课《唱响:国际歌》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活动课《唱响:国际歌》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国际歌》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及历史意义,学会演唱《国际歌》的曲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搜集与分享、集体学唱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艺术鉴赏与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敬畏之情,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传承国际主义精神。
二、导入环节1.教师行为:1.以一段简短的视频或音频资料引入,播放《国际歌》的片段,同时简述这首歌在世界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激昂的歌曲叫什么名字吗?它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音频,集中注意力倾听。
2.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回答或提出自己的疑问。
3.过程点评:1.导入方式直观生动,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
2.通过提问,初步建立了学生对《国际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铺垫。
三、教学过程1.教师行为(1.1)1.分发预习材料,包括《国际歌》的创作背景、歌词解析等资料,要求学生分组阅读并讨论。
2.引导学生分析歌词内容,理解其反映的工人阶级斗争精神和国际主义理想。
3.示范演唱《国际歌》的部分段落,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
2.学生活动(1.2)1.小组合作,阅读预习材料,讨论并总结《国际歌》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
2.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或提问。
3.跟随教师示范,学习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尝试轻声哼唱。
3.过程点评(1.1+1.2)1.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分享环节促进了学生间的知识交流与思维碰撞,加深了对《国际歌》内涵的理解。
3.教师示范与指导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同时增强了音乐鉴赏能力。
四、板书设计•中心标题:《唱响:国际歌》•创作背景:•时间:1888年•作者:欧仁·鲍狄埃(词)、皮埃尔·狄盖特(曲)•背景:巴黎公社失败后,工人阶级的斗争精神•歌词解析:•主要段落及关键词汇(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反映的思想情感: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平等•学唱提示:•节奏特点:坚定有力•旋律走向:激昂向上•历史意义:国际主义精神的象征,激励全球工人阶级团结奋斗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练习演唱《国际歌》,并尝试创作一篇短文,结合个人感受谈谈《国际歌》对现代青少年的启示。
初中历史课听课记录
初中历史课听课记录1. 课程信息•学科:历史•年级:初中•主题:中国古代史•时长:1小时2. 课程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概述•熟悉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纲领政策•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3. 课程内容3.1 介绍•课程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学习古代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
•老师提醒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和分析,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3.2 中国古代历史的年代划分•老师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年代划分,包括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
•对于每个时期,老师简要介绍了其纲领政策和代表性人物。
3.3 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事件•老师列举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重大事件,包括夏朝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三国鼎立、南北朝的分裂等。
•对于每个事件,老师详细叙述了其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4 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人物•老师提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夏禹、孔子、秦始皇、刘备、曹操、司马迁等。
•对于每个人物,老师介绍了其生平事迹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5 课堂互动与讨论•老师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和回答。
•通过互动与讨论,激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和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活跃度。
4. 听课感想•这节历史课非常有意思,老师讲解生动有趣,使得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
•通过听这节课,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了各个朝代的纲领政策和重大事件。
•我对一些重要人物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的事迹令我心生敬佩。
•这节课的互动和讨论也让我积极参与,提高了我对历史的思考能力。
•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和探索。
5. 总结这节初中历史课是一堂非常有意义和启发性的课程。
通过老师的生动讲解,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了解古代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当下和未来。
(完整版)九年级历史听课记录文档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后总结,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了解过程,教师归纳总结:
1、莱克星顿的枪声
2、1776年《独立宣言》
3、1787年宪法
教师分析内容强调“三权分立”
三、北美独立战争的意义
教师分析并说明其双重性质
四、自由问答:
评价华盛顿
五、小结本课
评课:历史线索清晰,教师分析点拨到位,对一些知识点能进行拓展延伸,符合中考历史趋势借助多媒体形象生动,补充材料较多,课堂内容充实,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够,课堂气氛不够浓。
九年级历史听课记录
听课人:吴亚萍
校名
桥山中学
执教者
王孔屏
授课班级
九年级(3)
科目
历史
课题美国独立战争
教
学
过
程
导课:
多媒体展示:
一、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原因
1、出示地图说明英国在北美的扩张。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后,学生归纳:统一文化、地域、市场等的形成。
初三历史13课听课记录
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租地农场
1.出现背景:垦殖运动使得耕地面积扩大,货币地租流行,自由劳动力增加,庄园制度
逐渐衰落和瓦解。
2.出现原因:(1)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
(2)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3)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
3.建立:一些富裕的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4.特点:采用新的雇佣劳动的经营方式,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手工工场
1、种类: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2、特点:雇佣工人,集中劳动、分工合作,产品面向市场。
影响:
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界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
1.农村:富裕农民、骑士、乡绅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2.城市中:市民阶层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需要的政治力量。
租地农场有什么特点?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
租地农场的特点:领主或富裕农民把土地逐渐集中;雇用农民耕种,把产品推向市场;生产组织方式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的特点:手工工场由分散转向集中;劳动效率高;工人与雇主形成雇佣关系,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生产组织方式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听课记录
听课人:吴亚萍
3、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政策。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后总结,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了解过程,教师归纳总结:
1、莱克星顿的枪声
2、1776年《独立宣言》
3、1787年宪法
教师分析内容强调“三权分立”
三、北美独立战争的意义
教师分析并说明其双重性质
四、自由问答:
评价华盛顿
五、小结本课
校名
桥山中学
执教者
王孔屏
授课班级
九年级(3)
科目
历史
课题美国独立战争
教
学
过
程
导课:
多媒体展示美国国旗和华盛顿纪念碑,让学生讨论导入新课。
讲授Hale Waihona Puke 课:一、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原因
1、出示地图说明英国在北美的扩张。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后,学生归纳:统一文化、地域、市场等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