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总结。

合集下载

中药各类总结(4篇)

中药各类总结(4篇)

别名:xxx、xxx、xxx、金钗花、千年润、黄草、吊兰花药用部位:茎性味归经:微寒;甘;归胃、肾经功能主治: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加倍),宜久煎;或熬膏;或入丸、散。

禁忌:热病早期阴未伤者,湿温病未化燥者,脾胃虚寒者(指胃酸分泌过少者),均禁服。

中药各类总结第2篇别名:枸头橙、臭橙、香橙。

性味归经:苦、辛、酸,温。

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1、慢性胃病,胃下垂:枳壳15克,野山楂9克,水煎去渣,一日2次分服。

2、肝胃气痛(包括神经性胃痛):枳实、橘皮各6克,甘草3克,开水冲泡,一日3次分服。

3、奔豚气痛(包括肠蠕动不安):xxx焙燥研细末,以米汤送服,每服3克,一日3次。

4、产后子宫下垂或脱肛:xxx12~18克,黄芪、甘草各6克,水煎,一日2次分服。

5、小儿脱肛:幼小青嫩的枳实,焙燥研细末,以糖水送服,每服克,一日3次。

6、脱肛:枳壳30克,赤石脂(煅研包)、升麻各6克,xxx2克,水煎,1日2次分服。

舒肝之最———郁金别名:玉金,xxx、毛xxx。

性味归经:辛、苦,寒。

归肝、心、肺经。

功能主治: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

用于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

宜忌:阴虚失血及无气滞血瘀者忌服,孕妇慎服。

别名:丹粟,丹砂,xxx,汞沙,辰砂。

性味功能:甘,微寒;无毒。

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心神xxx,心悸,失眠。

朱砂甘寒质重,专入心经,寒能清热;重能镇怯。

所以朱砂既可重镇安神,又能清心安神,最适心火亢盛之心神xxx、烦躁不眠,每与黄连、莲子心等合用,以增强清心安神作用。

亦可用治其它原因之心神xxx,若心血虚者,可与当归、生地黄等配伍,如朱砂安神丸;阴血虚者,又常与酸枣仁、xxx、当归等养心安神药配伍;惊恐或心气虚心神xxx者,将本品纳入猪心中炖服即可。

中国传统医学中药材的药性与疗效

中国传统医学中药材的药性与疗效

中国传统医学中药材的药性与疗效中国传统医学中,药物治疗一直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材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性和疗效。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医学中药材的药性与疗效进行详细论述。

一、中药材的药性中药材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中医研究发现,大部分中药材均属于寒、凉、平、温、热五性之一,并具有相应的味道如苦、甘、酸、辛、咸等。

药性和味道的不同可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1. 寒性中药寒性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消肿的作用。

例如菊花、薏苡仁等,常用于治疗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2. 凉性中药凉性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降火止血的作用。

例如黄芩、芦荟等,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热病等。

3. 平性中药平性中药材具有平衡阴阳、调和体液的作用。

例如白术、茯苓等,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4. 温性中药温性中药材具有补益脾胃、温里祛寒的作用。

例如干姜、肉桂等,常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和寒凉体质。

5. 热性中药热性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除湿邪的作用。

例如大黄、花椒等,常用于治疗寒湿侵袭引起的疼痛和湿热病症。

二、中药材的疗效中药材的疗效是指中药材在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中发挥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中药材具有多种治疗作用,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滋养脏腑,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清热解毒部分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疗效,能够有效治疗由于热毒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

例如黄连、金银花等中药材,常被应用于感冒、扁桃体炎等疾病的治疗中。

2. 补益调理一些中药材具有滋养脏腑、补益身体的作用,常用于改善体质虚弱、脾胃功能不良等症状。

例如人参、黄芪等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身体、提升免疫力等方面。

3. 活血化瘀中药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消散瘀血、止血等。

例如川芎、红花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瘀血引起的疼痛等症状。

4. 理气宽中理气宽中类中药材具有调节气机、舒缓胃肠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胃脘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药性四百味——中药药性大全

药性四百味——中药药性大全

药性四百味——中药药性大全诸药之性,各有其功,温凉寒热,补泻宜通。

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畏恶,宜忌不同。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

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石膏大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痛,疏筋活血。

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知母味苦,热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去,风邪可屏。

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中药药综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综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综知识点总结中药药综是中医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中医药的重要基础知识。

中药药综包括中药药性学、中药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药用矿物学、中药配伍学等内容。

下面将就这些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学习指导。

一、中药药性学1.中药的药性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在人体内所表现的性质和作用。

常见的中药药性有温、热、寒、凉、温、平、味辛等。

不同性质的中药在治疗疾病时有不同的应用原则,例如,性寒的中药适合清热解毒,性温的中药适合驱寒散结等。

2.中药性状的认识方法中药性状的认识方法主要有官方鉴定方法、理化鉴定方法、显微鉴定方法和生化鉴定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中药进行药性评价,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3.中药的药性转化中药的药性会随着人体环境的改变而产生转化。

例如,某些性凉的中药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温中药性,某些性温的中药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平中药性,以此来适应不同的疾病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

二、中药药用植物学1.中药材的植物学特征中药材的植物学特征包括植物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特征、生态环境特征等。

这些特征对于中药材的鉴定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中药材的资源分布中药材的资源分布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在中国,中药材的资源分布地区广泛,不同地区的中药材种类和质量也会有所不同。

3.中药植物的栽培与采收中药植物的栽培与采收是保障中药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的种植和采收,可以提高中药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药用动物学1.药用动物的特征药用动物主要包括药用昆虫、药用动物器官和药用动物组织等。

它们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物活性成分,可以用于中药的制剂和治疗。

2.常见的药用动物及其功效常见的药用动物主要有蜂胶、蜂蜜、紫毫、蜣螂、龟鹿等。

它们具有抗炎、抗菌、补益等功效,对于特定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药用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药用动物资源受到生态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中药药性总结

中药药性总结

解表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发散风寒药桂枝桂枝横行止汗治手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麻黄麻黄解表身热风寒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紫苏紫苏风寒梗下消除辛,温。

归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辛夷辛夷鼻塞香臭通窍辛、温。

归肺、胃经发散风寒,宣通鼻窍香薷香薷伤暑霍乱除烦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荆芥荆芥能清表汗治疮辛,微温。

归肺、肝经发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炒炭)胡荽胡荽上止内消痘疹辛,温。

归肺、胃经发表透疹,开胃消食生姜生姜通畅痰嗽开胃辛,温。

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防风防风能除骨节诸风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羌活羌活祛风身痛疏筋辛、苦,温。

归膀胱、肾经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白芷白芷阳明风热排脓辛,温。

归肺、胃经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细辛少阴利窍风湿辛,温。

有小毒。

归肺、肾、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葱白葱白发表伤寒肿痛辛,温。

归肺、胃经发汗解表,通阳散结藁本藁本除头寒湿风邪辛,温。

归膀胱、肝经祛风散寒,胜湿止痛苍耳子苍耳疥癣驱风瘙痒辛、苦,温,有小毒。

归肺经散风除湿,通窍止痛鹅不食草辛,温。

归肺经。

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

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柽柳辛,平。

归肺、胃、心经发表透疹,祛风除湿发散风热药薄荷薄荷最清祛风骨蒸辛,凉。

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蝉蜕蝉蜕消风杀疳退翳甘,寒。

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止痛,明目退翳,止痉木贼木贼益肝能止更消甘、苦,平。

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明目退翳菊花菊花除热头晕收泪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蔓荆头痛拘挛泪眼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柴胡柴胡能泻寒热疟疾苦、辛,微寒。

归肝、胆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葛根葛根祛风温疟止渴甘、辛,凉。

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举陷升麻升麻清胃升提牙痛辛、甘,微寒。

【收藏】中药药性总结大全

【收藏】中药药性总结大全

【收藏】中药药性总结大全01中气类炙草:温补中宫,运输四家,功可回生,性极壅滞。

干姜:温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亏忌用。

大枣:补中养津,调和营卫,性极横滞,胀满不宜。

生姜:温降肺胃,卫闭最宜,大枣同用,补散适中。

人参:大补中气,化生津液,最宜虚家,有滞忌用。

粳米:养中清肺,虚燥相宜,煮成清汤,极利小便。

香豉:补中不热,平和之品,肝肺滞涩,亦不可用。

饴糖:养中润燥,极补土液,炒焦合用,不炒湿脾。

白蜜:润燥泽枯,熟用补中,肠胃滑者,炼老可用。

02营卫类芍药:专调营郁,极敛疏泄,善收相火,却能寒中。

麻黄:专泄卫郁,极开闭敛,发汗利水,耗气伤津。

杏仁:温泄肺气,兼解卫郁,降逆平喘,平和之品。

桂枝:调和营卫,最益表阳,疏泄偏升,津伤忌用。

葱白:极助卫阳,达郁通表。

如有实热,便不可用。

生姜:散寒开闭,怕冷相宜。

利水耗津,阴虚慎用。

【注】凡用营卫药,不可离中气药,中气为营卫之根本。

如舍中气单治营卫,营卫之药皆伤中气,中气愈伤,营卫愈坏矣!柴胡:性寒气散,专解少阳。

【注】气虚服之亦能出汗。

此药附于营卫者,因营卫为入脏、入腑之门,少阳亦入脏人腑之路。

少阳忌汗,而少阳解时亦自然出汗也。

03下药类芒硝:寒滑第一.润燥破坚,虚寒误服,脾阳绝死。

大黄:攻下积结,猛烈非常,败脾寒中,用须审慎。

枳实:寒泄积气,败脾寒中。

厚朴:善降胃气,由降而升。

性热不寒,阴虚忌用。

【注】厚朴用于大黄枳实芒硝之中,妙在以温运寒。

以上四味合用,专攻胃腑实热燥结。

巴豆:大热大泄,最伤津液,停痰积水,扫荡无余。

甘遂:专泻积水,猛烈非常。

性热伤津,误用则死!芫花、大戟:专攻积水。

葶苈:专下痰水。

【注】以上五味极破元气,乃万不得已而用之品,非常用之品也。

桃仁:善破瘀血,性热而滑。

水蛭、虻虫:专破瘀血。

桔梗:排脓破滞,极泄肺气。

贝母:善消热痰,亦能寒中。

瓜蒌:涤泄热瘀,清润肺燥。

上无热燥,误用寒中。

半夏:降胃燥湿,除痰破结。

中虚、阴虚均须慎用。

赭石:重坠非常,降逆第一,不寒不燥,惟易伤中。

中医常用药物药性总结

中医常用药物药性总结

中医常用药物药性总结重镇安神朱砂:镇惊安神――清心安神清热解毒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外用收湿敛疮生肌牡蛎: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益阴(潜阳)软坚散结煅用制酸止痛养心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益肝敛汗(主心肝血虚)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主心肾不交)远志:益智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夜交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灵芝:补气安神止咳平喘(补养气血心气肺气)活血调经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消痈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泽兰:活血调经利水消肿――祛瘀消痈王不留:活血通经――利尿通淋下乳消痈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血(火)下行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凉血止血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尿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下焦尤宜)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降血压(下焦尤宜)侧柏叶:凉血止血――生发乌发化痰止咳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苎麻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安胎利尿止咳平喘苦杏仁:润畅通便――宣降肺气止咳平喘核桃仁:润畅通便――补肾温肺(补肺肾―止咳平喘)(紫)苏子:润肠通便―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紫菀:润肺止咳――化痰款冬:润肺止咳――下气化痰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痔(清热平肝降压)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洋金花:止咳平喘麻醉镇痛止痉活血止痛川芎:活血止痛行气――祛风元胡索:活血止痛-行气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夏天无:活血止痛――舒筋通络祛风除湿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性寒)清心凉血利胆退黄姜黄:活血止痛――行气温经(性温能祛风散寒除湿)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行气止血化瘀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性温又善定痛(兼补虚强壮)茜草:化瘀止血――凉血通经――性寒又善通经蒲黄:化瘀止血――行血利尿通淋――性平又善利尿降香:化瘀止血――理气止痛辟秽化浊花蕊石:化瘀止血活血疗伤庶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自然铜:接骨疗伤散瘀止痛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骨碎补:活血续伤补肾强骨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儿茶: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刘寄奴:止血疗伤散瘀止痛破血通经消食化积。

中药学总结(全)

中药学总结(全)

中药学总结(全)
灵芝——安神补虚,祛痰止咳
平肝息风药
平抑肝阳药石决明为平肝清肝要药、明目佳品
珍珠母平肝潜阳又重镇安神
紫贝齿清肝明目镇惊安神
赭石重镇降逆(降肺胃气)、凉血止血
蒺藜平抑肝阳疏肝解郁祛风明目、止痒
罗布麻清泻肝热、清热利尿
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清肝明目的药物:车前子、决明子、石决明】
【主降肺胃气的药物:旋覆花、枇杷叶、代赭石】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息风止痉力峻(要药)、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清肺热止咳钩藤平肝息风兼清肝热、药力和缓
天麻性平质润,宜于各种肝风内动证,又祛风通络(祛内外风)
【既祛外风,又息内风的药物:天麻、防风、僵蚕】
牛黄——息风止痉(热极生风尤宜)、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地龙——清热息风(热极生风尤宜)、通络、利尿、平喘(肺热喘证)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全蝎息风止痉攻毒力较缓、性平、毒性较小
蜈蚣散结通络止痛力峻、性温、毒性更大
开窍药
麝香力峻、温开之品,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产
苏合香开窍醒神、止痛力次、温开,辟秽、止痛
冰片力次、凉开,清热止痛
石菖蒲——祛痰开窍(力缓、宜于痰湿偏盛之窍闭)、化湿和胃、宁神益智
蟾酥——开窍醒神,止痛,解毒
安息香——开窍醒神,祛痰辟秽,行气活血,止痛。

中药

中药

第八章、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2、发散风热药 第九章、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解毒
4、清热凉血药
5、清虚热药
第十章、泻下药
1、攻下药
2、润下药
3、峻下逐水药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1、祛风寒湿药
2、祛风湿热药
3、祛风湿强筋骨药
第十二章、化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1、利水消肿药
2、利尿通淋药
3、利湿退黄药
第十四章、温里药
第十五章、理气药
第十六章、消食药
第十七章、驱虫药
第十八章、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2、化瘀止药
3、收敛血
4、温经止血药
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 1、活血止痛药
2、活血调经药
3、活血疗伤药
4、破血消癥药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1、温化寒痰药 2、清化热痰药
3、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一章、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
2、养心安神药 第二十二章、平肝熄风药 1、平抑肝阳药
2、息风止痉药 第二十三章、开窍药 第二十四章、补虚药 1、补气药
第二十五章、收涩药 1、固表止汗药
2、敛肺涩肠药
3、固精缩尿止带
第二十六章、涌吐药
第二十七章、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中药药性论

中药药性论

药性论当归:味甘性温,入心肝二经,尾能破血,头养血,全用活血,热者不可用,制用酒洗。

川芎:味辛性温,入肝经,上行头角,助阳气止痛,下行血海,能养血,如气旺者不可用。

赤芍:味苦辛性寒,入肝经,能散血行血,去赤肤止痛。

白芍:味苦酸性寒,入肝经,能补脾损肝气,能养肝血泻肝火,如肝虚火衰者不可用。

熟地:味甘性温,入心经肝经,补血,如热者不可用,用酒蒸,杵烂为饼,晒干,研为末作丸,如不作丸勿蒸。

黄柏:味苦寒,入肾经,补肾降相火,如火衰不可用。

龙胆草:味苦性凉,入肝经,益肝胆气,治目赤肿,除胃家伏热。

半夏:除湿化痰和胃气,利胸膈,治太阴头痛,制用姜汁炒。

羌活:入膀胱经,治头痛,去风邪,降肝气,肝虚不用。

防风:味甘辛性热,入膀胱经,以体用通疗诸风,以气味能泻肺经。

黄连:味苦寒,入心经,能泻心火,凉血去中焦热,浓肠胃。

大黄:味苦寒,入胃经,能推墙倒壁之功,能消肿去其皮肤之热,实者生用。

虚者酒蒸,勿患虚肿者勿用。

麻黄:入肺经,去风寒,退邪热,开九窍发表。

白芷:味辛性热,入肠经,祛风止痛,治足阳明头痛,去肺肝二经发热。

细辛:味辛性热,入心经,能祛风止泪。

头痛,益肝胆通窍,去叶用。

栀子:味苦,入肺经,泻肺火,除五脏热,目热赤肿宜用,要炒。

木贼:味甘入肺经,去膜翳,益肝胆,明目祛风,通窍止泪。

苍术:味辛性温,入胃经,平胃气去风邪,祛湿止泪,发散,用米泔水浸,一日一换,水浸炒干用。

瞿麦:味苦,入小肠经,去膀胱热,养肾气,明目利小便。

黄芪:味甘性温,入脾经,行气固表虚,血滞不行,宜用蜜浸火炙,研为末作丸,如不作丸勿如此。

滑石:入小肠经,能降上炎之火,通九窍利小便。

车前子:味甘咸性寒,入小肠经,清利小便,去肝经风热。

石决明:入肝经,去目障明目,有沉坠之功,肝虚者不用,火煅极红为度。

青葙子:性微寒,入肝经,泻热上冲,去赤障,肝虚不用,制用酒洗。

草决明:入肝经,治肝热,热痛泪出,明目,肝虚不用。

白蒺藜:不入汤药,宜丸,入肝经,明目祛风止痒,炒,杵去刺用。

中药药性总结

中药药性总结

一.性能特点1.要药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治胸痹之要药:薤白止呃之要药:柿蒂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安胎之要药:苎麻根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治疗“皮里膜外之痰”之要药:白芥子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疥疮之要药:硫磺2.良药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白头翁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砂仁治湿热淋痛之良药:滑石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良药:木通理气良药:沉香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三七补肝肾、益精血为滋补良药:何首乌治崩漏带下之良药:乌贼骨3.佳品疏肝解郁之佳品:香附外用治头虱、体虱之佳品:百部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羚羊角活血通经、止通之佳品:麝香平补气阴之佳品:山药黄精阴阳并补之佳品:山茱萸菟丝子肝肾亏虚胎漏或胎动之佳品:杜仲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蛤蚧内科补血之佳品:当归4.圣药“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5.通用药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治风通用药:防风治痹证通用药:秦艽6.经典用语“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夏月麻黄”:香薷“斩关夺门之功”:巴豆“将军”:大黄“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血中之气药”:川芎“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祛瘀生新”:桃仁“引血、引火下行”:牛膝“风药中之润剂”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7.病证选药安胎:紫苏(气滞胎动) 黄芩(胎热胎动) 砂仁(气滞胎动) 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竹茹(胎热胎动) 白术(脾虚气弱胎动) 杜仲(肝肾虚亏)桑寄生(肝肾虚亏)续断(肝肾虚亏)菟丝子(肾虚)鱼蟹中毒:紫苏,生姜,破伤风:防风蝉蜕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蜈蚣胃寒呕吐:丁香生姜吴茱萸高良姜沉香胃热呕吐:芦根竹茹枇杷叶胃火牙痛:石膏阴署证:香薷风湿寒痹、肩臂疼痛:羌活项背强痛:葛根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桑枝太阳头痛:羌活阳明头痛:白芷厥阴头痛:藁本(巅顶头痛)鼻渊头痛:辛夷苍耳子细辛引产:天花粉无汗骨蒸:牡丹皮有汗骨蒸:地骨皮梅毒:土茯苓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鸡眼赘疣:鸦胆子回乳:芒硝(外用)麦芽诸骨鲠喉:威灵仙吐泻转筋:木瓜蚕沙膏淋:萆薢血淋:蒲黄虚寒呃逆:丁香寒疝腹痛:乌药荔枝核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虎杖肺胃出血:白及手足皲裂:白及脱发:侧柏叶(外用)阴疽流注:白芥子痨嗽及百日咳:百部噤口痢:石菖蒲休息痢:鸦胆子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口中甜腻:佩兰排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核桃仁喉痹:络石藤灯心草口疮:吴茱萸龋齿疼痛:筚拨手足皲裂:白芨失音:诃子桔梗胖大海顽固性头痛及风湿顽痹:全蝎蜈蚣毒蛇咬伤:紫花地丁蚤休白花蛇舌草穿心莲金钱草半夏退虚热:知母黄柏牡丹皮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龟甲鳖甲利咽:薄荷牛蒡子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马勃玄参巴豆牛黄胖大海桔梗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芦根紫草升阳举陷:升麻柴胡葛根黄芪亡阳证:附子干姜引火归元治命门火衰证:肉桂寒凝肝脉诸痛证:吴茱萸泻痢里急后重:木香米面薯芋食滞证:麦芽绦虫证:鹤草芽槟榔南瓜子雷丸榧子芜荑风痰证:天南星滑脱诸证:龙骨牡蛎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证:西洋参乌须黑发:何首乌女贞子黑芝麻肾不纳气之喘:蛤蚧补骨脂沉香磁石紫河车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核桃仁桃仁决明子榧子苏子冬葵子栝楼当归何首乌黑芝麻桑葚肉苁蓉胖大海知母生地黄锁阳杏仁烫烧伤:四季青紫珠地榆虎杖侧柏叶脱发:侧柏叶疟疾:柴胡青蒿草果鸦胆子槟榔何首乌常山胸痹:薤白通经下乳:路路通关木通通草漏芦王不留行穿山甲冬葵子梅毒:土茯苓脾胃虚寒吐泻:砂仁血淋涩痛:石韦蒲黄乳痈:蒲公英漏芦丝瓜络远志肺痈:鱼腥草薏苡仁栝楼肠痈:红藤败酱草牡丹皮络石藤薏苡仁栝楼大黄梅核气证:绿萼梅紫草半夏紫苏暑湿吐泻:白扁豆高血脂症:山楂蒲黄姜黄没药降血压:杜仲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车前子罗布麻地龙青木香大蓟小蓟马兜铃桑白皮荠菜臭梧桐淫羊藿山茱萸稀莶草山楂明目退翳:秦皮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蝉蜕熊胆赤芍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枸杞子木贼扩瞳:青葙子清心利尿:连翘关木通瞿麦竹叶淡竹叶虚火咽痛:玄参阴虚外感:玉竹安蛔止痛:乌梅8.配伍用药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证.麻黄配杏仁:风寒束肺喘咳气逆.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虚有汗证.柴胡配黄芩:少阳寒热往来生葛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石膏配知母: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知母配黄柏:阴虚火旺知母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栀子配茵陈:湿热黄疸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黄柏配苍术: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白薇配玉竹:阴虚外感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积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丁香配柿蒂:虚寒呕逆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及消渴黄芪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当归配黄芪:血虚或气血双亏。

中药的药性理论_2

中药的药性理论_2

但是,有的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 如南瓜子的杀虫功效。
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 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
川芎“上行头目,下达血海”等等。
5.掌握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 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 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
如前所述,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 特征的概括,药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
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 浮沉性质的重要因素。
2)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一般来讲: 花、叶、皮、枝等质轻药--多升浮; 种子、果实、矿物等质重者-多沉降。
但也有例外:如 旋覆花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 苍耳子祛风解表,善通鼻窍--药性升浮。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 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 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
此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性 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 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 围。如党参、山药、甘草等。故四性从本 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平应入性?一直有争议,但从文献记载 或临床实践来看,平性是客观存在的,故 平应入性。)
经络与脏腑虽有密切联系,但又各成系统。 故有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不同,经络辨 证体系的形成早于脏腑辨证。因而历史上 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在确定药物归经时, 或侧重于经络系统,或侧重于脏腑系统。 这样一来,便造成某些药物归经的含义有 所不同。
如文献记载,羌活、泽泻皆归膀胱经。
羌活能疗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头痛、身痛, 肢体关节酸楚之证,其归膀胱经,是依据 经络辨证,盖足太阳膀胱经主表。 泽泻利水渗湿,其归膀胱经,指膀胱之腑。 羌活与泽泻,一为解表药,一为利水药, 虽都归膀胱经,但包含意义不同。

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药性一、四气五味中药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

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

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

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

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466种中药药性总结

466种中药药性总结
草 75 红藤 清热解毒药 苦 76 败酱草 清热解毒药 辛、苦 77 土茯苓 清热解毒药 甘、淡 78 白蔹 清热解毒药 苦、辛 79 白头翁 清热解毒药 苦 80 马齿苋 清热解毒药 酸 81 鸦胆子 清热解毒药 苦 82 秦皮 清热解毒药 苦、涩 83 铁苋 清热解毒药 苦、涩
微寒 肺、心、胆
沉降 沉降 沉降 沉降 沉降 沉降 沉降 沉降 沉降 沉降 沉降 沉降 沉降 沉降 沉降 沉降
疏散退热 透发麻疹
清心安神、涩精止血、与归经 相吻合
54 连翘 清热解毒药 苦 55 大青叶 清热解毒药 苦 56 板蓝根 清热解毒药 苦 57 青黛 清热解毒药 咸 58 贯众 清热解毒药 苦 59 三丫苦 清热解毒药 苦 60 蒲公英 清热解毒药 苦、甘 61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药 苦 62 蚤休 清热解毒药 苦 63 木芙蓉叶 清热解毒药 辛 64 野菊花 清热解毒药 苦、辛 65 千里光 清热解毒药 苦 66 四季青 清热解毒药 苦、涩 67 鱼腥草 清热解毒药 辛 68 金荞麦 清热解毒药 苦 69 穿心莲 清热解毒药 苦 70 半边莲 清热解毒药 甘、淡 71 半枝莲 清热解毒药 辛、苦 72 山慈菇 清热解毒药 辛 73 漏芦 清热解毒药 苦 74 白花蛇舌 清热解毒药 苦、甘
发散风热药 苦、辛 发散风热药 辛、微甘 发散风热药 甘、辛 发散风热药 甘、辛 发散风热药 辛 发散风热药 甘、苦 清热泻火药 辛、甘 清热泻火药 苦、甘 清热泻火药 咸 清热泻火药 甘 清热泻火药 甘、微苦 清热泻火药 甘、辛、淡 清热泻火药 甘、淡 清热泻火药 苦
微寒 肝、胆 微寒 肺、脾、胃、大肠 凉 脾、胃 凉 肺、胃 寒 肺、膀胱 平 肺、肝 大寒 肺、胃 寒 肺、胃、肾 寒 心、胃、肾 寒 肺、胃 微寒 肺、胃 寒 心、胃、小肠 寒 心、胃、小肠 寒 心、肾

中医草药的药性与功效解析

中医草药的药性与功效解析

中医草药的药性与功效解析中医草药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草药的药性和功效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草药的特点和应用。

一、寒性草药寒性草药又称寒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

常用的寒性草药有黄芩、黄连、连翘等。

黄芩性寒苦,主要用于清热燥湿,治疗痢疾、湿热黄疸等病症。

黄连性寒苦,可清热燥湿,也有明显的解毒功效,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和热毒痈肿等。

连翘性寒苦,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咽喉炎等。

二、凉性草药凉性草药具有降火、清热、滋阴的功效。

常见的凉性草药有生地黄、银柴胡、天花粉等。

生地黄性寒甘,可滋阴清热,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肝肾阴亏等病症。

银柴胡性寒苦,有清热解毒、袪湿镇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发热、黄疸、肝炎等。

天花粉性凉苦,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出血等。

三、平性草药平性草药性质温和,常用于调和其他药性的作用,达到平衡的效果。

常见的平性草药有白术、茯苓、山药等。

白术性平甘,能健脾暖胃,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

茯苓性平甘,可利水除湿,常用于治疗水肿、痰湿等。

山药性平甘,具有补脾益肺、健脾养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肺虚咳嗽等。

四、温性草药温性草药有温补、驱寒、温阳等功效。

常见的温性草药有附子、肉桂、干姜等。

附子性温辛,具有温补阳气、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冷引起的腹痛、腰腿酸软等。

肉桂性温辣,可温经散寒、活血祛湿,常用于治疗寒痹、经闭等病症。

干姜性温辣,具有温中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湿中阻、咳嗽等。

五、热性草药热性草药有温疗、驱寒的功效。

常见的热性草药有大黄、川芎、沙参等。

大黄性热苦,具有泻下逐瘀、清热通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便秘、瘀血等病症。

川芎性热辛,有活血通经、温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痛经、经闭等。

沙参性热甘,可补肺生津、清热化痰,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

中药一归纳总结

中药一归纳总结

中药一归纳总结中药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经验的总结和传承。

它对于保护人类健康、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的分类、应用、药性以及临床价值进行归纳总结。

一、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其来源、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分类:1.按照药材的来源:中草药:由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或者全草等制成的药物。

动物药:由动物的器官、组织或整个动物制成的药物。

矿物药:由矿物质提取制成的药物。

2.按照中药的性质:寒性中药:性寒的中药主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适用于体内有热毒的患者。

凉性中药:凉性中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适用于热毒炽盛的患者。

温性中药:温性中药主要具有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适用于阳气不足的患者。

热性中药:热性中药主要用于消肿止痛、祛风湿、散寒止泻等功效,适用于寒性疾病。

3.按照中药的用途:解表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清热药:用于清除体内的热毒,主要治疗热性病症。

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等症状。

平肝息风药:用于治疗肝脏相关的病症,如头晕、眩晕等。

补虚药:用于调理气血、增强体质。

二、中药的应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应用,具体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中医师的判断。

以下是常见的中药应用方式:1.口服:将中药制成药丸、浓缩剂或者口服液,通过口腔进入消化系统,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2.外用: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或者制成药膏、煎剂等形式,直接涂抹在患者的皮肤上,用于治疗创伤、皮肤病等。

三、中药的药性中药的药性主要包括寒、凉、温、热等性质。

药性的不同决定了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寒性中药寒性中药主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适用于体内有热毒的患者。

例如,银花、连翘等。

2.凉性中药凉性中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适用于热毒炽盛的患者。

例如,黄连、薄荷等。

3.温性中药温性中药主要具有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适用于阳气不足的患者。

中药宝典中草药的药性与功效解析

中药宝典中草药的药性与功效解析

中药宝典中草药的药性与功效解析中药宝典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其中收录了众多中草药及其功效与药性的解析。

中草药作为中医药疗法的核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中草药的药性与功效进行深入解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草药的特点,为其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指导。

一、药性的解析药性是中草药的基本特点,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主要表现。

中药宝典中对于各种中草药的药性进行了详细解析,可以根据中草药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

1. 寒性药物:如贝母、薄荷等,具有清热解毒、降火平喘的作用。

2. 热性药物:如附子、大黄等,具有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3. 温性药物:如肉桂、当归等,具有温补血脉、祛寒驱湿的作用。

4. 凉性药物:如黄连、竹叶等,具有清热解暑、凉血止血的作用。

5. 苦性药物:如黄连、皂角等,具有燥湿利水、消食减肥的作用。

6. 甘性药物:如甘草、枸杞子等,具有补中益气、调和药味的作用。

二、功效的解析中草药的功效是指药物在人体内所起到的功效作用。

不同的中草药具有不同的功效,在中药宝典中对于中草药的功效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解析。

1. 清热解毒功效:一些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如金银花、连翘等,可以有效治疗热毒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状。

2. 活血化瘀功效:莪术、桃仁等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疗瘀血引起的疾病,如瘀血性痛经、瘀血肿痛等。

3. 补中益气功效:人参、黄芪等中草药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4. 利水消肿功效:茯苓、泽泻等中草药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水肿、尿频等症状。

5. 安神助眠功效:柴胡、酸枣仁等中草药具有安神助眠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疾病。

三、中草药的合理应用中草药的合理应用是根据中草药的药性与功效,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合理应用中草药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组方:中草药常常以组方的形式应用,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中草药进行配伍,以增强疗效。

114味常用中药药性总结

114味常用中药药性总结

114味常用中药药性总结
《中医临床用药》健康资讯阅读目录
1、中医脏腑用药规律
2、五谷属性和药用价值
3、调料食物的属性和药用价值
4、中药学应用大总结
5、中药药性应用大汇总之一
6、中药药性应用大汇总之二
7、中药药性应用大汇总之三
8、中药药性应用大汇总之四
9、中药配伍药对
10、「周仲英」中医临床用药配伍经验
11、《中药学》简化笔记1——解表类药
12、《中药学》简化笔记2——清热类药
13、《中药学》简化笔记3——泻下药、祛风湿药
14、《中药学》简化笔记4——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
15、《中药学》简化笔记5——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
16、《中药学》简化笔记6——止血药、活血祛瘀药
17、中药——《药性赋》——寒热温凉四性
18、中药:四气歌、五味歌、七情歌、十八反、十九畏、六陈歌
19、中药药引、治病主药诀、药性串集、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20、中药学——方剂歌诀
21、中医经典——《笔花医镜》用药论
22、中医临床常用药对
23、再谈桂枝汤,小方子大用处
24、药性赋
25、补益类中成药(益气、补血、滋阴、助阳)
25、常见病症辨证分类的中成药
26、中药服饮方法常识
27、关于艾叶的健康俗语、诗词歌谣
28、夏季消暑药膳药酒药茶药粥
29、张锡纯经验医方辑录第三部分1-30方剂
30、国医大师焦树德临床常用验方
31、中药功效大全
注意:中药处方需在执业医师下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解表药(辛温、辛凉)
味:辛味;
功效: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适用证: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脉浮等。
辛温解表药
性味:辛温;
功效:发散风寒;
适用证: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重点药: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细辛、白芷、
麻黄
1、用于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恶寒脉沉;
2、用于头痛、胃火牙痛、痹痛;
3、用于肺寒咳嗽,痰多清稀。
白芷
功效:散寒通窍、祛风止痛、消肿排脓。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
2、用于风邪所致的眉棱骨痛、头风痛和牙痛。为治疗鼻渊头痛的要药;
3、用于疮疡肿痛,未溃者能消散;已溃者能排脓,未外科常用药;
功效:发表解肌、升阳止泻、解热生津、透疹。
应用:
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无汗,项背痛;
2、用于湿热泻痢及脾虚腹泻;
3、用于热病口渴或消渴症;
4、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柴胡
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
1、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本品长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为治疗少阳证之要药)
2、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
3、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升麻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应用:
1、用于麻疹初期,透发不畅;
2、用于热毒所致的病症:
阳明胃热之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风热上壅,咽喉肿痛;
热毒疮肿;
温病发斑。
3、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
4、用于寒湿带下,色白清稀。
辛凉解表药
性味:辛凉
功效:发散风热,发汗力弱。
适用证:外感风热或温病初期 <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重点药:薄荷、蝉蜕、葛根、柴胡、升麻。
薄荷
功效: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毒。
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期,发热恶风,头痛无汗;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而有表证;
3、用于紐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
防风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痉。
应用:
1、用于外感风邪,恶寒发热,头身痛;
2、用于外感风湿或风湿痹痛;
3、用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痉挛抽搐等。
细辛(*不宜与藜芦同用)
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应用:
最早的医药方书—《五十二病方》;
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东汉;
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唐朝;
辛:入肺(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
甘:入脾(补益、和中、缓急)
酸:入肝(收敛、固涩)
苦:入心(泻、燥)
咸:入肾(软坚散结、泻下)
升降浮沉—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势。
归经:药物对于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脉脉浮紧;
2、用于喘咳实证;
3、用于水肿兼有表证,恶寒发热,脉浮。
桂枝
功效:发汗解表、温经止痛、助阳化气。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有汗无汗均可用。表虚有汗—桂枝汤;表实无汗—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心悸脉结代。
3、用于痰饮证、胱蓄水、心阳虚,发汗过多。
紫苏
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
2、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3、用于进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呕吐、腹泻等。
荆芥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血(须炒炭)。
应用:
1、用于外感风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性较平和,风寒、风热均可用;
2、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或咽喉痛;
3、用于麻疹初起或风热外袭疹发不畅。
蝉蜕
功效: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
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恶风,头咽痛,脉浮数;
2、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畅以及风疹块,皮肤瘙痒;
3、用于风热目赤多泪或翳障;
4、用于破伤风和小儿惊风。
葛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