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价格关系的理论梳理

合集下载

略论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和汇率的关系_杨文进

略论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和汇率的关系_杨文进

摘要: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商品供给对货币变化反应弹性的大小、新增的货币供给是否能够有效地进入实体经济以及进入比例的大小等,当新增货币难以进入实体经济,且供给的弹性大于货币供给的变化时,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将是价格水平的下降。

这正是当前各国面临的情况。

货币不仅是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更是资本。

资本的价值由其获得的收益大小决定,宏观方面的资本收益率由新增货币的大小决定,所以从资本的角度看,哪个国家货币供给量增长越快,其货币的相对价值也就越高,即汇率与货币供给增长成正比。

在货币一般功能与特殊(资本)功能对汇率相反作用的对比中,后者的力量往往要大于前者,由此促使汇率在较快的货币供给中升值。

美元汇率危机以来的情况,就充分证明了这点。

关键词:货币供给;汇率;资本;价格水平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0)05-0024-07为克服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各国竞相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此引起了经济学家对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的普遍担心,同时更担心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引起美元贬值而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然而,两年来的事实却与此完全相反,如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不仅没有出现,反而有通货紧缩加强的迹象;美元则不仅没有贬值,反而出现强势特征。

揭示这些与传统理论和人们预期不相符合的事实的原因,就是本文的目的。

一、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的关系在分析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关系时,往往以费雪交易方程式(YP=MV )为依据,但该方程式对价格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解释,只适用于充分就业[1]且新增货币全部流入实体经济时的状况。

只有在充分就业状况下,且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时,新增货币全部流入实体经济时,货币供给量的增减结果,才会带来价格水平的同方向运动。

也就是说,充分就业状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结果,必然是价格水平的上升。

但在非充分就业状况下,且新增货币并不全部进入实体经济时,货币供给的增加是否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却是不能从费雪交易方程式中直接得到答案的。

论货币的价值与价格

论货币的价值与价格

论货币的价值与价格[摘要]货币的价值是一个理论问题,而货币的价格是一个实际问题。

理论与实际并非完全一致。

理论上,货币只有放弃实体载体才能达到其最高的使用效率,体现其最终价值,而实际上,它只能无限地接近这一境界而无法实现。

理论上货币供给应该跟上货币需求的增长,但实际上不能这样做。

[关键词]货币;价值;需求;供给;价格货币,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人类创造出的用来方便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然而,它不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不仅仅是价值和劳动衡量的尺度,它也可以是一种商品,它也有自己的价格,也可以一定的价格在市场上流通。

这个价格就是利息,计算的方法就是利率。

1 货币如何定价我们来看看影响利率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首先联想到的是供求关系,其次是国家货币政策、经济政策。

我们都知道,在经济学和国民经济的统计中,供给是容易得出的,原因就是消费是生产决定的,而消费需求本身又复杂得多,其中,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主观的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需求不可能合算得那么精确。

然而货币则恰恰相反。

在货币的供求关系中,供给的确定往往是一项令人头疼的问题。

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央行到底应该发多少货币。

另一方面,什么是货币需求呢?货币需求就是人们愿意或有需要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货币。

我们要追问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以货币形式持有货币呢?凯恩斯的《货币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的确有一种稳定的发展趋向,避免使用钞票而运用支票。

银行存款在可以预计为分别代表着储蓄存款、营业存款和收入存款的任何国家中,这三种存款之间的比例取决于该国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银行存款主要属于投资性质,大多数的支付都是以钞票实现的。

在第二阶段中,银行存款一部分被用作储蓄现金的手段;但到了进行支付的时候,一般都用钞票。

在第三阶段中,营业交往主要用支票,钞票只是限于支付工资和小额现金。

在第四阶段中,工资支付也用钞票。

钞票在货币体系中的意义以及调节其数量的适当办法显然必须取决于所达到的发展阶段,只是这一点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汇率,简单来说,就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在国际经济学中,汇率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理解各国货币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原理。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最著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水平之比。

也就是说,如果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不同,那么汇率就会调整,使得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相等。

例如,假设在美国一个汉堡包的价格是 5 美元,在中国是 20 元人民币,那么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应该是 5 美元= 20 元人民币,即 1 美元= 4 元人民币。

购买力平价理论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则认为汇率的变动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假设不存在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但在现实中,这些因素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它没有考虑到非贸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差异。

此外,各国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质量差异也会影响其准确性。

二、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认为,两国间的利差会影响汇率的变动。

该理论分为抛补利率平价和非抛补利率平价。

抛补利率平价指的是,投资者可以在本国和外国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汇率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的投资收益应该相等。

假设本国利率为 i,外国利率为 i,即期汇率为 S,远期汇率为 F。

如果 i > i,投资者会将资金投向本国,同时在外汇市场上卖出远期外汇以规避汇率风险。

这样就会导致本币即期升值,远期贬值,直到(1 + i) /(1 + i) = F / S 时达到均衡。

非抛补利率平价则是投资者不进行套期保值的情况。

此时,投资者根据对未来汇率的预期来决定投资方向。

二轮专题货币、价格与消费

二轮专题货币、价格与消费

2023-11-06CATALOGUE目录•货币与价格概述•货币供应与需求•通货膨胀与失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消费与价格水平的关系•二轮专题货币、价格与消费的案例研究01货币与价格概述货币的起源货币起源于物物交换,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特定物品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制度。

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充当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手段,并由国家或地区发行。

货币的起源与定义价格主要由价值、供求关系、货币价值、竞争等因素决定。

价格的决定因素价格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固定价格、浮动价格、垄断价格等。

价格的分类价格的决定因素与分类货币对价格的影响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等都会对价格产生影响。

价格对货币的影响价格水平的变化会影响货币的需求量,进而影响货币的价值。

货币与价格的关系02货币供应与需求货币供应的理论与实践货币供应的理论货币供应的理论主要包括货币数量论、货币流动论和货币供给机制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货币供应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应的实践在实践中,货币供应主要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需求的理论基础传统货币需求理论传统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受到收入和财富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则更加关注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和价值贮存功能,并强调货币的心理成本和机会成本等因素。

货币供应与需求的相互作用需求对货币供应的影响总需求的变化也会影响货币供应。

当总需求增加时,企业和个人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从而推动货币供应的增加。

货币政策调控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应和需求,以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稳定的政策目标。

货币供应对需求的影响当央行增加货币供应时,市场上的货币量增加,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

03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普遍上升的现象。

它通常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需求的增长,导致货币贬值和购买力下降。

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的关系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供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物价水平。

货币供应是指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包括纸币、硬币以及银行存款等。

物价水平则是指市场上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水平。

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种关系。

首先,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水平上涨。

当货币供应增加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增多,人们手中拥有更多的货币。

这就会导致需求增加,而供给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就会上涨。

这是由于货币供应增加使得人们有更多的购买力,而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并没有相应增加。

其次,货币供应的减少会导致物价水平下降。

当货币供应减少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减少,人们手中的货币相对减少。

这就会导致需求减少,而供给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就会下降。

这是由于货币供应减少使得人们的购买力减弱,而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并没有相应减少。

然而,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其他因素也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首先是生产力的提高。

当生产力提高时,商品和服务的供给相对增加,即使货币供应增加,由于供给的增加,物价水平可能不会上涨太多。

其次是需求的变化。

当需求下降时,即使货币供应增加,由于需求的减少,物价水平可能不会上涨太多。

因此,货币供应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还要考虑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此外,货币供应还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其他影响。

一方面,货币供应的增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当货币供应增加时,人们的购买力增强,消费和投资活动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货币供应的减少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当货币供应减少时,人们的购买力减弱,消费和投资活动减少,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因此,货币供应的调控对于维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都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水平上涨,货币供应的减少会导致物价水平下降。

然而,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货币供给与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

货币供给与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

货币供给与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在一个经济体中,货币供给和价格波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货币政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一方面,货币供给对价格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之间也存在相关性,这可能进一步影响价格水平的波动。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角度探讨货币供给和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给出一些政策层面的建议。

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货币的定义是商定的交换媒介,或是交换价值的储存器。

货币供给是经济体中货币的总量。

供给增加意味着货币总量增加,反之亦然。

价格水平则是一定时间内某些物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上涨通常称为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下跌称为通货紧缩。

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货币数量论来加以说明。

货币数量论假设在一段时间内,货币供给的总量和人们的需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相等。

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是我们所熟知的价格水平。

因此,如果货币供给增加,但商品和服务的总量保持不变,价格水平必然会上涨。

相反,如果货币供给减少而商品和服务总量保持不变,价格水平必然下降。

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MV = PY其中,M代表货币供给,V代表货币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Y代表实际产出。

公式中,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呈正比例关系。

如果增加货币供给,其他条件不变,则物价水平必然上升。

由于货币供给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价格水平的波动产生直接影响。

货币供给、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除了货币供给对价格水平的直接影响外,货币供给还会影响经济活动,从而进一步影响价格水平。

经济活动是指一个经济体中生产、销售和消费物品和服务的总和。

在一段时间内,总体经济活动的增加会导致总成本的上升,这可能会导致价格水平上涨,此时货币供给过少会导致通货紧缩。

这说明,在短期内,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如果货币供给减少,可能会导致经济活动萎缩,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价格水平下跌。

更长久的时间尺度内,经济活动的影响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再次影响经济活动并进一步影响价格水平。

2.货币与价格知识讲解

2.货币与价格知识讲解

货币与价格一、神奇的货币(一)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要理解这个要先知道人类贸易的由来和发展。

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生产能力低下,我们每个人只能生产极少的物品供我们自己消费,这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就给人们互相交换自己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事实上发展史也的确如此。

但因为每个人生产的东西种类并不一样,其内在价值可能严重不等或者在交换市场上一时难以换取到自己所需的商品,这就会造成交易无法完成。

为了对付这一局面,一种被套以信用(现在是信用+法律)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替代品就成为了一般等价物。

上面的是不是抽象了?在给你举例吧:假设有L M N 三个人,L生产牛肉,M生产土豆,N生产面包。

每个人都不想只吃自己生产的一种食物(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于是交换开始。

L军向换N军的面包,但N君想要M军的土豆,而M君对L君的牛肉感兴趣,如果没有一个供所有参与人都能容纳的市场,那么按照上述逻辑:L找N,N找M,M找L,你会发现交易很难完成,因为他们所找的对象都对他们的商品不感兴趣。

这就造成交易的成功机会和成本上升。

此时3者所在的部落首领规定:找出一个容易交易的物品做一般等价物,规定其每个单位的额度,用它来代替流通。

比如,贝币,假设一个贝币等于10块钱,那只要衡量出牛肉,土豆,面包的价值,就可以用贝壳来购买。

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原始社会末期)、扩大的物物交换(1羊=1牛=5斧头=15斤大米)、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一把斧头=1头羊——交换过程复杂麻烦——需要一个中间的东西来取代从而使交易简单——中介——一张纸不能成为中介——贵重的东西才可以与之相交换——贵重并且方便——好储存——一般等价物。

例如,1.消费者在商店花了10元钱买了5斤苹果,此时货币从消费者手里转移到商店,而商品却从商店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波动的关系研究

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波动的关系研究

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波动的关系研究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作为经济中最重要的媒介和计量单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货币供应量是指国家发行的货币总量,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贸易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

一、货币供应量对价格的影响货币供应量是指国家央行发行的货币总量,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人们手中的货币数量增加,那么他们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用的货币就会增加,相应地,如果货币供应量减少,那么人们手中的货币数量就会减少,购买商品和服务时用的货币就会减少。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则会影响商品价格。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人们手中的货币增多,求购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增强,同时企业生产成本也随之增加,价格水平随之上涨。

反之,当货币供应量减少,人们手中的货币减少,能够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降低,同时企业生产成本也随之降低,价格水平随之下降。

二、货币政策对价格的影响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采取的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对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对通货膨胀进行有效控制。

如果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成本增加,投资者持币等待的动力增加,这时商品的供不应求,价格下跌,相应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反之,如果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企业融资成本减少,投资者倾向于购买,商品的供过于求,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三、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波动的实证研究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进行相关实证研究。

以中国为例,我们可以以2011年至2021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计算货币供应量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的年度增长率,来评估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货币供应量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货币升值贬值和物价的变化关系

货币升值贬值和物价的变化关系

货币升值贬值和物价的变化关系
货币升值贬值和物价的变化关系如下:
货币升值和贬值与物价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多变。

一般来说,货币升值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而货币贬值则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

然而,这些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实际情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货币升值对物价的影响
当一国货币升值时,进口商品的价格通常会下降。

这是因为进口商品通常以外国货币计价,当本国货币升值时,外国货币的购买力降低,因此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然而,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可能会上升,因为出口商品通常以本国货币计价,货币升值会导致出口商品在外币市场上的价格上升。

2.货币贬值对物价的影响
当一国货币贬值时,进口商品的价格通常会上升。

这是因为进口商品通常以外国货币计价,当本国货币贬值时,外国货币的购买力增强,因此进口商品价格上升。

然而,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可能会下降,因为出口商品通常以本国货币计价,货币贬值会导致出口商品在外币市场上的价格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实际情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如果一国对进口商品存在较大的依赖度,货币升值可能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推高国内物价水平。

相反,如果一国出口商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大,货币贬值可能导致出口商品
价格下降,从而拉低国内物价水平。

此外,货币升值和贬值还会通过其他渠道影响物价,如影响原材料成本、消费者信心等。

因此,在分析货币升值和贬值对物价的影响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你知道货币与物价的亲密关系

你知道货币与物价的亲密关系

货币与物价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习惯用货币来表示商品的价值。

价值高的商品卖的越是贵,反之,价值低的商品越是便宜。

因为,价值是商品内部的东西,我们并不能直观的感受到,因此,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我们用价格来衡量,而在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我们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一、货币的产生我们每天使用货币,觉得十分的方便,可货币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例一:优厚报酬带来的烦恼英国19世纪经济学家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在他的一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若干年前,巴黎一个著名歌剧院的歌手赛利小姐曾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举办过一次演唱会。

由于该岛不使用货币,作为演出的报酬,赛利小姐得到门票1/3的收入。

经清点,她的报酬包括3头猪,2 3只火鸡,44只鸡,5000个椰子,还有很多香蕉,柠檬和桔子。

在巴黎,这些家畜,家禽和水果可能值4000法郎。

这是5场演出的优厚报酬。

然而在这个小岛上,货币是稀缺的。

由于这位小姐自己无法消耗掉这些收入,最后只好用水果去喂猪和家禽。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没有货币交易的评价是:除非一个饿着肚子的裁缝恰巧找到一个持有食物而又想买条裤子的农夫,否则双方便不能成交。

由此,我们看得出,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以物换物。

没有货币介入的物物交换往往颇费周折,如果甲需要乙的商品,乙却不需要甲的商品,两人就不能成交。

这个缺点也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而日益明显。

于是,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就习惯用某种大家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商品来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人”的角色。

我们也将这种“中间人”称之为“一般等价物”。

先将自己生产的商品兑换成这种一般等价物,再用它去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

在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上,牲畜(牛,羊,狗等),贝壳,动物的牙齿,毛皮和布匹,盐巴,特殊的石块,金属(铜,铁,金,银等)都曾先后充当过这种“中间人”即货币的角色。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的进程,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货币供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来满足市场上的货币需求,而物价水平则是指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货币的价值角度来看。

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的稳定性,即稳定的货币价值应该保持相对恒定,这样才能保证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能够稳定。

如果货币供给过量,超过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那么货币价值就会下降,通货膨胀就会出现。

反之,如果货币供给不足,市场上的货币需求得不到满足,货币价值就会上升,通货紧缩就会出现。

因此,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对于控制物价水平至关重要。

其次,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来看。

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以刺激经济活动和需求,从而推动物价上涨。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的购买力也会相应增加,他们更愿意购买商品和服务,从而推动物价水平上升。

相反,如果货币供给减少,购买力也会相应减少,人们更加谨慎地消费,物价水平就会下降。

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同时被市场需求和供给所影响。

此外,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还受到经济结构和产出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物价的走势。

例如,如果经济结构向服务业转型,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来说,服务业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技术,导致物价上涨。

另外,当经济产出增加时,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增加,而货币供给受到控制,导致物价水平下降。

因此,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的关系还与经济结构和产出水平的变化有关。

最后,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还受到金融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金融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会对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会导致货币供给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物价水平的波动。

此外,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

货币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货币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货币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货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和货币价值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

它涉及到货币的价值、货币的功能、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货币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政策理论等。

一、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是影响货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价值取决于货币总量的增长率,即GDP。

货币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它由商品和劳务总值决定。

根据货币数量论,如果货币供应量以一定的增长率增加,则货币价值将会下降;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减少,则货币价值将会上升。

二、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交易和价值储藏的目的,所愿意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的愿望和动机。

根据不同学派的观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率、财富水平、流动性偏好等。

其中,流动性偏好理论是货币需求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愿意持有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即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和预期,以及利率水平的高低。

三、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和总需求,以达到稳定经济和促进发展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调整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等。

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经济体的初始状态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方式。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因为它可以改变总需求和产出水平。

然而,在货币学派看来,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因为它会导致通货膨胀和资源浪费。

此外,货币政策还涉及到货币政策规则的问题。

货币政策规则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如稳定物价或控制通货膨胀等。

货币政策规则的制定需要考虑经济体的初始状态、货币政策的效果以及政策规则的可行性等因素。

在实践中,许多国家采用了以通货膨胀目标为基准的货币政策规则,如新西兰的“现金利率规则”和欧元的“价格稳定规则”。

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引言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价格是经济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是指人民币兑换外币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货币的价值。

而股票价格则是股票市场上股票的价格变动情况,它直接影响到股民的投资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相关理论1. 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是指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在金融市场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最为常见的。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进出口贸易、外汇储备和国际投资等多个方面。

一般来说,人民币升值会促进国内居民的消费,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但同时也会影响出口竞争力和外资流入等方面。

2. 股票价格股票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受到公司业绩、宏观经济政策、投资者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股票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到公司的融资能力、投资者的财富和国家的金融稳定。

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民币升值通常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因为升值会增加进口成本,降低出口收入,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盈利能力;人民币升值也会导致股票市场的风险偏好降低,投资者会减少股票投资,导致股票价格下跌;人民币升值也会影响到外资流入和国际投资,进而影响到股票价格的走势。

二、实证研究本文选择了2010年至202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我们收集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数据,以及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的股票价格数据。

然后,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1. 相关性分析我们对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价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即人民币升值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跌的趋势。

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期相符合。

2. 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回归分析。

控制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公司业绩等),结果仍然表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对股票价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价格理论与货币经济学

价格理论与货币经济学

价格理论与货币经济学价格是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对于货币经济学而言,价格理论是研究价格形成和变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价格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货币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价格理论的基本概念价格是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表达形式,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会上涨或下跌。

对于价格理论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概念:1.需求和供给:需求是指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意愿和能力,供给是指生产者为满足需求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当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时,价格往往上涨;相反,当需求减少,供给增加时,价格往往下跌。

2.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达到一致的状态。

当市场供求处于均衡状态时,价格也会趋于稳定。

若供大于求,价格下跌,若求大于供,价格上涨,直至供求平衡。

3.弹性和收入效应:价格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其需求量在价格上涨或下跌时,变动较为敏感;相反,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其需求量在价格变动时,变动较少。

收入效应是指消费者收入变动对需求的影响。

4.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在供给和需求中,每增加一单位的产出或消费所带来的变化。

边际效应递减表示随着产出或消费的增加,其效益将逐渐减少。

二、货币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货币经济学则是研究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与价格理论有密切关系。

货币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的作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衡量标准,在经济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货币的交换,市场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和满足需求。

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商品价格普遍上涨;通货紧缩则是指货币供给减少,导致商品价格普遍下跌。

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有一定影响。

3.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货币供应是指经济中可支配的货币总量,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意愿和能力。

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的平衡与价格稳定密切相关。

货币供应与价格水平

货币供应与价格水平

货币供应与价格水平货币供应与价格水平一直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货币供应是指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而价格水平则是衡量商品和服务普遍价格的指标。

货币供应的变化对价格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一致。

本文将就货币供应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货币供应对价格水平的影响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根据传统货币理论,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即整体价格水平上升。

这是因为货币供应的增加会超过实际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推动货币需求超过实际货币供应,进而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

货币供应对价格水平的影响还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有关。

货币的流通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货币的交易频率。

当货币供应增加时,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价格水平会相应上升。

但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减少,增加的货币供应可能无法完全转化为价格水平的上涨。

二、货币供应与价格水平的非一对一关系尽管货币供应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二者并非呈现简单的一对一关系。

具体来说,可能存在以下情况:1. 货币供应增加但价格水平下降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货币供应增加,但价格水平可能会下降。

这通常出现在经济活动低迷、通货紧缩或产能过剩的时候。

当需求不足以促使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时,增加的货币供应可能会被储蓄而不是消费使用,导致价格水平下降。

2. 货币供应不变但价格水平上涨货币供应不变时价格水平上涨的情况通常发生在经济增长较快、需求旺盛时。

当经济活跃,人们的购买力增强,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上升,价格水平随之上涨。

此时,即使货币供应不增加,价格水平也可能上升。

3. 其他因素对价格水平的影响除了货币供应外,价格水平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生产成本、需求状况、政府政策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价格水平变动,而货币供应则在其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三、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和价格水平的调控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和控制价格水平的工具。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储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改变货币供应量,以达到经济稳定和通胀控制的目标。

货币政策与物价变动的关系

货币政策与物价变动的关系

货币政策与物价变动的关系货币政策是指国家的经济政策中用货币手段来调节国内经济的总量和结构,以达到宏观经济平衡的政策。

而物价变动是指市场上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

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和物价变动是密切相关的,下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二者的关系。

一、货币政策对物价影响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来实现的。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将增加,购买力将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反之,货币供给减少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将减少,购买力减弱,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商品价格就会下跌。

此外,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还与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关。

货币政策的经典工具有三种: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其中,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等证券来影响货币市场,从而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调节;贴现率指的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贴现贷款的利率,它可以直接影响银行贷款利率,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需向其缴纳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这可以间接影响银行信贷。

二、货币政策对物价变动的控制货币政策对物价变动的控制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预防通货膨胀和对反周期性产业实施货币政策。

预防通货膨胀是指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来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

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中,应该规定货币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的适当调整,以实现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平衡,避免通货膨胀。

此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采取减少货币供给等手段,抑制物价上涨。

对反周期性产业实施货币政策是指根据季节性、周期性和结构性变化的特定周期性产业的需求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措施。

例如,当房地产市场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加大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抑制房价上涨;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放松贷款等手段,刺激相应产业的发展。

三、货币政策对物价变动的限制尽管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给等手段对物价变动发挥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其控制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市场价格与货币政策

市场价格与货币政策

市场价格与货币政策市场价格和货币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市场中,价格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传递着供求情况和市场资讯。

同时,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能够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化趋势。

本文将从市场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货币政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以及市场价格反作用于货币政策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市场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市场价格可以被看作商品供求关系的表现。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则会上涨。

这种变化是由供给和需求量的数量关系决定的。

但是,在贸易活动中,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其中,货币也是重要的一个因素。

货币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和政府部门所采取的调整和管理货币供应量、信用、汇率等的政策。

因为货币量的变化会影响价格水平,所以货币政策与市场价格之间也形成了紧密连接。

货币政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变化不仅影响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也会对实体经济和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具体来说,货币政策对市场价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市场信用。

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会对市场信用产生巨大影响。

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加市场信贷的发放量,进而会导致市场的投资需求上升,市场价格也会出现上涨。

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导致市场货币收紧,信用变得紧张,市场价格就会出现下跌。

第二,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市场流动性。

货币政策的相关调节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市场上的流动性变化,会对市场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加市场流动性,进而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上涨。

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使得市场流动性变得紧张,导致市场价格下跌。

第三,货币政策还会影响市场预期。

当货币政策变化时,市场参与者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也会发生变化。

市场预期变化对市场价格产生巨大影响。

当市场预期货币政策紧缩时,市场参与者会开始变得担心,市场价格会开始下跌。

而预期货币政策宽松时,市场价格会有所上涨。

市场价格反作用于货币政策除了货币政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外,市场价格的变化也可以反过来影响货币政策制定。

货币与价格关系的理论梳理

货币与价格关系的理论梳理

货币与价格关系的理论梳理[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从经济学发韧以来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止的关于货币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围绕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问题,分别对大卫·休谟、魏克塞尔、凯恩斯、托宾、弗里德曼等人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以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关键词] 货币理论;中性;非中性一个完整的货币理论应包括对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货币传递机制的基本分析,其中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分析往往是为特定的货币传递机制服务的,而对货币传递机制的论证又最终可归结为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否“中性”的问题。

因此,货币量、产出与价格间的关系又可以简略概括为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问题。

所谓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诸如产出、利率、失业率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而只是影响价格、名义利率等名义变量;反之,就是货币非中性。

货币中性分为短期中性和长期中性;同样,货币非中性也分为短期非中性和长期非中性。

大卫·休谟1752年提出的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中性的最早表述,后来货币数量论又衍生出了剑桥方程式和交易方程式。

在古典经济学中,由于“二分法”的存在,货币理论和实物经济是剥离的,一般商品的价格形成理论也是“二分”的,货币供应量决定一般物品的总体价格水平,而实物经济是由实际物品和资源耗费来决定商品的相对比价和产量,它完全撇开货币因素,只讨论实物经济在市场自动调节下的运行规则。

古典货币理论认为,实物经济活动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货币数量只与一般物价水平发生关系,它不影响实物经济活动中的变量。

由此,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

则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成正比。

这样,货币数量论就排除了货币对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

古典经济学著作中很少就货币理论展开论述,也很少有古典经济学家去钻研货币理论,直到1898年魏克塞尔的《利息与价格》发表,才对“古典二分法”和价格形成理论的“两张皮”现象提出了挑战;魏克塞尔构建了自己的一般货币均衡理论。

厘清币值和物价的因果关系课件

厘清币值和物价的因果关系课件
厘清币值和物价的因果关系
把物价上升与通货膨胀划了等号,物价指数就是通胀指 数。在这种思维定势之下,产品的价格波动都成了通货 问题,货币政策松松、紧紧,紧紧、松松,难免手
厘清币值和物价的因果关系
忙脚乱,甚至与市场机制对着干。当前的物价走势本来 是由生产成本、供求关系和流通渠道等客观原因造成的, 却被人们当作政府积极货币政策的产物,慌慌张
厘清币值和物价的因果关系
张采取紧缩政策,闹出来张冠李戴、对牛弹琴的笑话。 在现阶段,物价的水平每年4%左右的增长是相当理想 的运行状态,我国要正常发展、正常增长,必须面
厘清币值和物价的因果关系
对物价指数目前这样高的水平,当务之急,是根据物价 指数加大对低收入人群财政补贴的力度,千万不要采取 人为限价等逆调节措施。货币贬值必然引起物价上
厘清币值和物价的因果关系
展吸纳了2.5亿农业劳动者,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分工 角色。这些劳动者进入现代化生产方式之后,三个月的 工资就比原来在土地上忙一年的收入还要高。这种
厘清币值和物价的因果关系
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机会成本,从 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忽视活劳动耗费的成本核算观念。在 城市化提速阶段,离开土地的农村人口将越来越多
如果货币发行量没10ppt学习交流有超过流通的需要也就是说货币自身并没有贬值而是结构失衡天灾人祸生产周期引起的物价上升造成货币购买力下降则物价是自变量货币是因变11ppt学习交流量不管波动的幅度多大都不能采取紧缩银根的对策只能采取抗天灾减人祸的措施
导言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指标体系是发达国家市场经济 运行规律的理论表现和观念总结。而我国是两个时代生 产方式、社会结构并存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原始积管波动的幅度多大,都不能采取紧缩银根的对策, 只能采取抗天灾、减人祸的措施。如果采取人为限价的 办法,等于打击供给,延长阵痛。政府应该把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与价格关系的理论梳理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从经济学发韧以来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止的关于货币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围绕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问题,分别对大卫·休谟、魏克塞尔、凯恩斯、托宾、弗里德曼等人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以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关键词] 货币理论;中性;非中性
一个完整的货币理论应包括对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货币传递机制的基本分析,其中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分析往往是为特定的货币传递机制服务的,而对货币传递机制的论证又最终可归结为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否“中性”的问题。

因此,货币量、产出与价格间的关系又可以简略概括为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问题。

所谓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诸如产出、利率、失业率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而只是影响价格、名义利率等名义变量;反之,就是货币非中性。

货币中性分为短期中性和长期中性;同样,货币非中性也分为短期非中性和长期非中性。

大卫·休谟1752年提出的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中性的最早表述,后来货币数量论又衍生出了剑桥方程式和交易方程式。

在古典经济学中,由于“二分法”的存在,货币理论和实物经济是剥离的,一般商品的价格形成理论也是“二分”的,货币供应量决定一般物品的总体价格水平,而实物经济是由实际物品和资源耗费来决定商品的相对比价和产量,它完全撇开货币因素,只讨论实物经济在市场自动调节下的运行规则。

古典货币理论认为,实物经济活动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货币数量只与一般物价水平发生关系,它不影响实物经济活动中的变量。

由此,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

则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成正比。

这样,货币数量论就排除了货币对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

古典经济学著作中很少就货币理论展开论述,也很少有古典经济学家去钻研货币理论,直到1898年魏克塞尔的《利息与价格》发表,才对“古典二分法”和价格形成理论的“两张皮”现象提出了挑战;魏克塞尔构建了自己的一般货币均衡理论。

即瑞典学派著名的魏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

魏克塞尔认为,货币之所以对实际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主要是由于货币在资本形成和资本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货币不再是简单的交易媒介,更不再是“面纱”;魏独创性地第一次提出了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两个概念,这两种利率的差异,将对实际经济中的投资和储蓄产生作用,在一个由消费品和资本品构成的两部门经济中,此种差异将会引起两个部门相对价格的改变,从而两部门生产结构和比例会相应改变,造成实际经济的波动。

他认为,在货币利率恰好等于自然利率,从而投资恰好等于储蓄、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经济体系保持均衡的条件下,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和产量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完全是由实物领域的有关因素决定,货币的作用只是作为流通媒介和计价单位,并且按照货币流通量的大小决定价格的绝对水平,此时,货币被称为中性货币;在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不一致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将通过其对市场利率的作用而积极地影响生产价格,货币成为决定产品的相对价格和产量的因素之一,即货币非中性化。

魏克塞尔的这一观点,改变了古典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相互独立的特点,第一次把货币理论同价格形成理论结合在一起,变历来的“二分法”为“一元论”。

魏克塞尔的理论成为后来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源泉之一,在现代西方货币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36年,经济学划时代的凯恩斯《通论》发表,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货币非中性论”,当然他继承了魏克塞尔货币均衡理论中的一些思想。

凯恩斯理论中货币对实际经济
影响的机制可以概括为:M—i—I—Y,货币量M的改变使利率i改变,从而投资I改变,经济中的总产出Y因之而改变,凯恩斯的“非中性论”关键点是货币通过利率这个中介传导变量影响了实际总需求。

凯恩斯同时提出了完整的货币理论,包括由中央银行外生决定的货币供给以及由实际收人和利率决定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决定了均衡的货币利率,而利率则充当货币到实际经济体系传导的桥梁。

后来,希克斯和汉森又总结了凯恩斯的一般均衡思想,归纳为IS—LM模型,这个模型概括了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并且成为战后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凯恩斯主义的后辈追随者包括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依赖于短期价格一工资粘性,在短期“非中性”的道路上走了更远。

特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托宾开创性地把货币引入宏观总量生产函数,由于货币供应量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微观主体会在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之间进行转换,从而引起实际资本存量的变化,进而引起产出变化,这就是著名的“托宾效应”。

20世纪60年代后期,货币主义开始兴起。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是传统货币数量学说,然而它又吸收了凯恩斯主义的某些分析方法,尤其是在货币的传递机制上。

货币主义重新定义了货币需求函数,而且还把经济分析时期定义为长期和短期;货币主义认为,货币在短期内呈现非中性,在长期表现为中性。

与凯恩斯主义非中性不同的是,货币主义的短期非中性的传递渠道为:M—E—(P、i)—I—Y,货币量M的变化直接引起微观主体支出(在除货币外的其它各种金融资产中进行转换)E的变化,支出的变化会引起资产价格P的变化,P变化必然要引起利率i的变化,从而投资I发生变化,导致实际产出Y变化。

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区别的是,货币供给量增加刚开始引起资产价格上升和名义利率下降,但是随着支出和贷款增加最后又提高了名义利率,而此间实际利率可能并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指出:“利率是关于货币政策是宽松还是严紧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指示器;为此,着眼于货币数量的变化率要好得多。

”因此货币主义强调货币量更甚于强调利率,也就是盯住货币量的单一规则。

货币主义对货币影响经济的程度进行了长、短期的划分,并且把经济变量划分为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认为短期内货币能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导致经济波动,货币是非中性的;长期来看,经济中的实际变量仅由实物因素决定,货币不能影响实际变量,从长期来看它能影响的名义变量只能是价格,故货币是中性的。

由此,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是货币当局要完全避免剧烈的政策变化,以避免短期内经济的剧烈波动。

他们认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是货币当局公开采取使货币数量与稳态的经济增长率相协调这样一种政策。

20世纪70年代末,新古典主义兴起,首要目标是为宏观经济学提供适当的微观基础。

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把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市场出清、理性预期和只有实际变量才至关重要等应用于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得出了有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即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中也不能够系统地影响实际产量。

在短期中,只要货币变化能被微观主体理性预期到,货币就是中性的;只有意料之外的、未预期到的货币变化才影响实际变量。

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的提出,把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抛的更远。

新古典主义货币理论在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方面沿袭了货币主义的观点。

在政策无效性命题的宏观经济模型中,新古典主义者认为,货币对经济的扰动源于信息的不完全,不完全的信息导致经济当事人的错误判断,从而导致实际经济变量的波动。

这一传导机制强调了政府政策的规则性。

他们不仅证明了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这一货币主义的看法,还声称货币主义的短期与长期的区别也不是特别有用的,真正的区别是预期与未预期到的变化,正是由于理性的经济当事人能预期到系统的货币政策,故货币对经济中的实物变量不产生影响,从而回到了货币数量论者的货币中性观点。

可以看出,这又是古典货币理论的复兴,包括现在微观领域中由德布鲁等证明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以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中都很少看到货币的影子。

货币看似又回到了古典理论的初始状态。

实际上,货币对于经济的传
播机理的复杂性随着微观金融理论而变的大大复杂了,它在短期有非中性的一面,而对于该短期非中性的解释则是货币理论的发展方向。

从中央银行发放基础货币到商业银行货币派生再到具体的居民手中的现金、企业投资以及单个商品价格在供求中取得均衡等微观行为的一系列传导,货币长期中性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同意,但是困难之处就是货币短期非中性的性质;货币短期内对实际经济有产出效应究竟是通过什么渠道,是利率,还是资产替换,还是由于工资一价格粘性导致了供给的增加,这好似一个“黑箱”,经济学家们没有一致的看法。

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要远远超出货币中性这个范畴,也要复杂的多。

从瓦尔拉斯均衡到货币均衡;从各种本位制下的货币制度;从货币职能的多样性来研究,特别是从交易媒介扩展到资产功能。

就衍生出众多理论。

同时,货币定义由于分析出发点的不同,特别是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创新,货币的定义口径大大加宽了,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愈来愈高,因此货币的重要性愈加重要,同时分析的难度也大大加深了,这也许是货币与实际经济的关系在短期难于有定性结论的主要原因,也就是“非中性”这个“黑箱”还有众多东西需要打开。

参考文献
1、刘斌.我国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物价间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7).
2、陆军,舒元.长期货币中性:理论及中国的实证[J].金融研究,2002,(6).
3、李永军,张立全,王晔.货币、产出与价格问关系的研究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