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例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例谈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理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而语文课程性质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本文从课堂授课与课堂知识巩固两个角度,归纳整理出课堂综合使用诵读理解、互动提问、追本溯源、了解民俗、认识粤语、改演剧本、歌曲激趣、故事穿插、画图添趣等九法和复习巩固的横向比较、把握意象、回环小测等三法,从而实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素养综合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

1.语文课程的理念与性质决定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综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的基本理念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钱梦龙老师认为语文素养较高的人应具备“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较高的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较宽的文化视野。”

要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其中一种良好途径,因为文言文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一座极为丰富的文化宝藏。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现在我们不少学生觉得文言文了无趣味,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因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应付、抵触心理。这种心理源于不少教师为应对考试,花大量时间落实字词解释,让学生死记硬背。长期下

去,学生会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死记一些枯燥难懂词语解释的无聊过程,文言文是僵化的“古文”,从一开始就抗拒文言文,更不用说从其中汲取语文素养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如下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②“教有常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在文言文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才是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要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必不可少。2.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谈

巴班斯基曾经说过:“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③语文课程的理念与性质决定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方法是综合性的,不同类型的篇目按照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精彩,学生自然会乐而不疲,长时间保持对文言文学习的新鲜感了。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可从课堂授课与课堂知识巩固两个角度综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1课堂授课有效教学方法。

2.1.1诵读理解,提升学生朗诵素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篇文言文,应该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诵读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部分感情浓厚,或优美或深沉的文言文,应以诵读为主要方法,通过教师或学生范读、全体朗读、分组朗读、分男女朗读、同桌对读等手法进行不断的朗读,使学生在诵读中逐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初二的《三峡》、《答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等著名写景篇章,最为适合。

教《与朱元思书》,可先让学生齐读,再由教师配乐范读,经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二者朗读语气快慢的不同,感受作者情感,调整后再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下齐读。读了三次,才开始带学生解决文中关键词句义。经过多次朗读,通过对朗读语气、情感的揣摩,学生很快就能准确理解文章中心,实现有效教学。

2.1.2互动提问,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标准(实验稿)》和《标准(2011年版)》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主要学习方式和指导思想。对于一些词句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可以采取这种互动提问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阅读、朗读,熟悉文章后,给予2至4分钟不等的时间,让学生看课本,直接将文段口头翻译给同桌听,不会的可和周围同学商量,也可举手问教师。过程完成后,由教师考进行检测,可采取由教师抽学号解释翻译句子;“开火车”轮流解释翻译;分组竞赛抢答等形式。

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又能马上检测学习的成果。检测的形式又是多种变化的,让学生在扎实学习的同时,又保持对文言文学习的新鲜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但是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就是比较耗时,更适合于初一及初二课本中相对篇幅较短的文言文。

2.1.3追本溯源,提高理解汉字形义能力。“文言文诗文语言凝练,往往一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意思。如果我们能将文言词汇的教学与汉字的教学结合起来,一定能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学生理解汉字的构成与含义,是相得益彰的做法。

教《桃花源记》,当读到“既出,得其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时,学生容易将“既”、“即”都读成“既”,并且会很容易混淆这两字的用法。这时,可在黑板上画出两字的甲骨文形状,这两字左边

是相同的,都是器皿盛食物的形状,右边都是一个人屈膝而坐的形状,不过一个面向食物,另一个背向食物。可让学生猜哪个字是“既”,哪个字是“即”。然后分析,面向食物的是“即”,那个人将要吃饭,所以“即”表示事件还未发生,是“将要”之意。背向食物的是“既”,那个人已吃饭背转身要走了,所以“既”表示事件已经发生,是“已经”之意,因此我们平时常说“即将”、“既然”。这样一来,就能做到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能把这两字的读音与意思牢牢记住,一举两得。

2.1.4了解民俗,理解中国千年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学习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能增加文言文趣味,能有效增加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杜甫诗三首》时,为了让学生把杜甫姓字记得更熟练,可让学生联系前面所学《核舟记》中“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中的“甫”字来帮助记忆。“甫”,意为“通‘父’,男子的美称”,而杜甫的字正是“子美”,与名字的意义相近。

又如:初三学习《曹刿论战》中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时,让学生关注“辙”“轼”的意思,指出此两字为北宋文学家苏轼与苏辙的名字,可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名与字的关系。因为“轼”的意思为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人可以“登轼而望之”,因此苏轼的字为“子瞻”。而“辙”的意思是车轮轧出的痕迹,与车轮有关,所以苏辙的字为“子由”。由此指出,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是密切相连的,大体意义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