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百瑞: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合集下载

为什么要诵读《论语》

为什么要诵读《论语》

为什么要诵读《论语》
一:《论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源泉;
二:《论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
三:《论语》的精华仍然活在当代,对现代人的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

《论语》,是些格言式的句子,言简而意丰,很适合于学生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学年的重视。

第一、言与行的关系。

孔子比较看重“敏于事而慎于言”的。

反对“巧言令色”,强调“言而有信”。

那些好听的,言不可复的,不能落实的,与做事没有关系的,这样的“言”是孔子所坚决反对的。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敬事而信”,将行动、做事放在第一位,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空谈误国,虚文害义,是有历史经验教训的。

第二、信的重要性。

在第一篇中,“信”出现了6次,具体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敬事而信”,“谨而信”,“言而有信”,“主忠信”,“信近于义”。

可以看出“信”是立身之本,是处世之道。

第三、孝的根本性地位。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揭示了孝是成仁之本,也是为人之本。

从本而生,确定了秩序,走向了大道。

“事父母,能竭其力”“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慎终追远”,是对孝的强调和具体的要求。

第四、敬是成事之道。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中“敬”很重要。

《论语疏证》引了荀子的话:“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在败也,必在慢之。


梁启超有一文《敬业和乐业》,强调了二者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可见“敬”,对于事情、人生是至关重要的。

狄百瑞教授儒学研究思想述评 道济天下

狄百瑞教授儒学研究思想述评 道济天下

狄百瑞教授儒学研究思想述评(道济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的狄百瑞教授(William Theodore de Bary,1919—2017)于2017年7月14日在纽约家中去世,享年98岁。

狄百瑞是儒学和中国思想领域最知名的研究学者之一,对欧美的中国思想与儒家文化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狄百瑞教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他于1941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48年和1951年先后取得该校硕士和博士学位。

1948年,他远赴中国燕京大学求学,并曾与钱穆共同学习。

钱穆以de Bary的音译,为他取了中文名字“狄培理”。

1982年,香港新亚书院翻译出版他著作时,误译为狄百瑞,当时他并不知情,直至2016年才通过台湾唐奖教育基金会正名回狄培理,但狄百瑞一名已经在华文圈长期通用了。

1949年起,狄百瑞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东亚研究。

1960年,他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及文化系系主任,1969年至1970年担任亚洲学会主席。

他的学术成就使他先后在1974年和1999年获选为美国文理学院和美国哲学会院士,并先后获得圣罗伦斯大学、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所获奖项包括美国历史协会的华图莫尔奖、教育出版社联会的费斯本奖、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出教师奖、哥伦比亚学院的约翰.杰伊奖、哥伦比亚大学的莱纳.屈林书籍奖和范多伦奖、谭能邦纪念奖、汉密尔顿奖(两届)以及三等旭日章等。

狄百瑞教授一生出版专著三十多部,主要代表作有《中国的自由传统》(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China,1983)、《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East Asian Civilizations:a Dialogue in Five Stages,1988)、《为己之学》(Learning for One's Self,1991)、《亚洲价值与人权》(Asian Values and Human Rights,1998)、《高贵与文明》(Nobility and Civility:Asian Ideals of Leadership and the Common Good,2004)等。

论《论语》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论《论语》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论《论语》德育思想及其启示作者:赵伯壬赖华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03期内容摘要:《论语》体现了教育家孔子“德育为本”和“以德评人”的教育思想,这对当下的德育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论语》德育为本以德评人《论语》记录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

如今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但德育现状却令人堪忧。

深入学习研究《论语》德育思想,取其精华,定能对当下的德育工作有深刻的启发。

一.德育为本《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告诫我们要乐于学,以学为乐。

紧接的第二段话就指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无论做事,还是学习皆要务本——“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论语·为政》),可见,《论语》把德育摆在了教育最重要的位置。

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功能相比,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则充分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对此,孔子主张“以德教民”,因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政治主张“以德教民”,古代社会又提倡知识分子“仕而忧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因此教育更是则主张“以德育人”。

孔子“素以道德教育称著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根据杨伯峻先生对此句的解释:“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

”“忠”和“信”都是德育,占了孔子所有教学内容的一半,孔子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文行”和“忠信”孰轻孰重?“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论语·子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在躬行实践了“孝”“悌”“信”等品德之后,要是学生还行有余力,才主张他们学习文献知识。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作文500字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作文500字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作文500字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论语》可是一本超级厉害的书!那我们为啥要读它呢?
《论语》能教我们做好孩子。

就比如说,里面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就是学了知识要常常复习,那咱们学习了生字、算术,经常复习就能记得更牢,考试就能考得好,是不是很棒?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咱们自己不喜欢被别人欺负,那也不能去欺负别人呀。

孔子爷爷的话,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成长的路。

读了《论语》,我们能懂礼貌,会关心别人,变成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

所以,咱们一定要好好读《论语》哟!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和你们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你看,《论语》里有好多有用的道理。

比如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告诉我们,身边的小伙伴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小明画画好,小红唱歌棒,我们都能向他们学。

再比如“温故而知新”,每次复习学过的东西,都能有新的发现。

就像我们的玩具,每次玩都能有不一样的玩法。

《论语》就像一个智慧的大口袋,装着好多好多让我们变聪明、变优秀的宝贝。

读了它,我们能更棒,能懂得更多的道理。

所以,小朋友们,一起来读《论语》吧!。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作文500字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作文500字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作文500字《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论语》这本书可有意思啦!
《论语》能教我们怎么做好孩子。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告诉我们学了新知识要常常复习,这样会很快乐。

就像我们学了算术,经常练习,做题就会越来越快,心里可高兴啦!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自己不喜欢被别人欺负,那也不能去欺负别人。

有一次,我不想把我的玩具给小伙伴玩,后来想到这句话,我就分享给她了,我们一起玩得特别开心。

读《论语》还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里面有好多好多有智慧的话,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所以呀,我们要读《论语》,让自己变得更棒!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和你们说一说,我们为啥要读《论语》。

《论语》就像一个智慧的老爷爷,会给我们讲好多好多有用的道理。

比如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告诉我们,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上次画画比赛,我觉得自己画得不好,可看到别的同学认真的样子,我就向他们学习,后来我的画也进步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提醒我们复习学过的东西,能有新的收获。

像背古诗,多背几遍,就会明白更多的意思。

《论语》里的话简单又好懂,能让我们明白好多事情。

所以,让我们一起好好读《论语》吧!。

为什么要来学习《论语》?

为什么要来学习《论语》?

为什么要来学习《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什么我们要来学习《论语》呢?
学习《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理念,这些理念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影响了无数人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学习《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论语》中所包含的思想和道德理念,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有益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如仁爱、诚信、孝顺、忠诚等,这些准则和价值观念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和处世方式,使我们更加高尚、优雅、自律和自信。

学习《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论语》中所包含的思想和道德理念,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开阔自己的思维视野,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学习《论语》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我相信,学习《论语》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做的一件事情。

学习《论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学习《论语》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读《论语》的理由

读《论语》的理由

读《论语》的理由一、引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著作。

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文献之一,《论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政治等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读《论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读《论语》的理由,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二、读《论语》的理由1.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汲取智慧,提升自我修养《论语》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阅读《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3.培养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论语》中强调的人文精神、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传承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5.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必读书籍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论语》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必读书籍。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结论综上所述,读《论语》具有多方面的理由。

阅读《论语》一书,能够使我们深入探索中国文化的精髓,汲取古人的智慧,提升个人的修养,培养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阅读《论语》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读《论语》?

为什么要读《论语》?

究其人生烦恼的、痛苦的根源,无非就是“选择”的痛苦!一个人一生要面临无数的选择,选择对了,快乐。选择错了,痛苦。会选择,快乐。不会选择,痛苦。可是我们由于不懂得社会,不懂得人生,不懂得识别,我们就无法选择。于是我们把一切怪罪于命运!
中国人近现代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也强调“自我”,要张扬“个性”,这种自我意识的强化,彻底破坏了人类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人类生存在这个大地上,本来就是很艰难的,不仅要适应天寒凝冻,还要适应酷暑热浪;不仅要饱腹,而且还要解渴;不仅要遭受洪水之灾,地震之苦,还要遭受烈火焚烧;风吹雨打是家常便饭,雷电交加也是经常见到;人类如何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求得生存?不知道经过多少年代的探索和思考,人们终于意识到只有依靠群体生活;不但抗击天有不测风云的自然灾害,抗击其它生物的侵害要依靠群体,而且种植和创造生活资料也必须要依靠群体。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并由此而产生了群体意识。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就要维护群体,为群体的利益而活着而劳动,而付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这就是人类由自然存在向自觉存在而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这种群体意识也就是国家的起源。但由于人类私心的膨胀,占有欲的扩张,人类便开始了相互的战斗、相互的争夺。从争夺人类赖以饱腹的食物开始,到争夺财产,再到争夺可以生产财产的土地,人类的私欲失去了限度,变得荒淫而可怕。人类更失去了应该凝聚的特性,成了一盘散沙,各自为阵,顽固地坚持着所谓的民族习惯、民族风俗(所谓的优秀种族),并且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采取了纯粹的地方保护主义,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根本不考虑、不在乎别人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不考虑、不在乎别人的生存与发展,只想自己来统治这个大地上的人类,作威作富,只手遮天。因此,人类发展到今天,便形成了贫富不均的状况,贫富差距拉得很大,10%富人(所谓精英)便占有了90%的资源,统治了90%的人民;因而便导致了人类发展的滞后。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论语》?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论语》?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论语》?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鲜活的中国智慧让为人处世变简单大到个人修养,职场进阶小到言行举止、交友学习智商、情商双升级用简单的底层逻辑化解为人处世的困惑与难题人生难题,在这里有“参考答案”曾经在知乎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生只读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没想到,下面有个高赞回答,得到了绝大多数网友的认同——在我心里,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就是《论语》。

这不仅是因为,《论语》是三千年来所有中国人识字读的第一本书。

更因为《论语》,早已融进了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审美、处世方式中,读懂了它,就读懂中国社会。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因为读懂了《论语》,做对了人生决策,从此平步青云,更把《论语》列为必读书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三度拜相,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前人超凡智慧,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

国学大师南怀瑾: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不可赞的不朽价值。

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是人工智能时代了,已经是基因时代了,为什么还要去读《论语》这样几千年以前的书?”两千年以前的东西了。

这么问的,实际他已经预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读《论语》有用吗?考试有用吗?找工作有用吗?对比一个信仰基督教的人,他为什么不会问为什么要读《圣经》这样的问题?首先,他读《圣经》不会想到有用的问题。

其次,他即使想到《圣经》的功能,也会明白《圣经》在帮助他建立一个信仰体系,给他一个人生依据。

但是在中国,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不仅是提高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它拉高了我们的精神层次。

第一,《论语》是知识体系。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

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则,一万六千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我们为什么要学论语

我们为什么要学论语

• 什么是“德风” “德草”? “偃”是什么 意思?什么东西“必偃”? • 解释“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 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黎黑 之色。 • 《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 腰,宫中多饿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结,四 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 四方全匹帛。”
• 有一年高考作文:有一个年轻人背着“健康”、 “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 钱”、“荣誉”七个背囊到了一个渡口。渡船开出 时风平浪静,过了不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 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 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 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 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过了一会, 又需要扔掉一个背囊……最后只能留下一个。 • 如果这一作文题让孔子来写,他会选择扔掉什么, 留下什么?为什么留下这样? • 前一则中孔子认为民众多了首先应该让他们富起来, 而这一则却认为诚信比食物、比富裕更重要,应怎 么理解这样的看法?
《论语》解说
• 《论语》是孔子在上课的时候讲的话,是 学生记下来的课堂笔记。 • 《论语》是孔子死后,孔子的学生把孔子 的话编纂起来而成为一部体现孔子思想的 语录体著作。 • 《论语》的“论” 读lún,意为按一定顺序 编排。
第 一 专 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
• 有个词语叫“众星捧月”,这一词语在 《论语》中写成“众星共北辰”。“共” 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众星”指什么? “北辰”指什么? • 文章用“众星共北辰” 说明什么? • “为政以德”是怎样的句式?
?主张让天下人共同富裕?讲究均反对统治者独享财富享财富享财富?提倡节约?肯定安贫乐道对颜回的赞赏?肯定安贫乐道对颜回的赞赏?主张让天下人共同富裕?讲究均反对统治者独享财富?提倡节约子曰

鲍鹏山: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鲍鹏山: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鲍鹏山: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两千年以前的东西了。

这么问的,实际他已经预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读《论语》有用吗?考试有用吗?找工作有用吗?对比一个信仰基督教的人,他为什么不会问为什么要读《圣经》这样的问题?首先,他读《圣经》不会想到有用的问题。

其次,他即使想到《圣经》的功能,也会明白《圣经》在帮助他建立一个信仰体系,给他一个人生依据。

但是在中国,为什么要读《论语》,仍然会被作为一个问题,不断被提出来,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了问题。

既然一定要回答,那我就来试着回答。

《论语》作为基础教育教材的价值,在于有三个体系。

第一,《论语》是知识体系。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

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则,一万六千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读《论语》一年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

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

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

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

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正确认识自己;二,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

第二,《论语》是价值体系。

《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概括起来,一句话: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

第二个体系,教会孩子做价值的判断,比第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

《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

前面谈到,信是对不确定的东西信,基本的价值观不需要验证,需要认同。

今天,为什么读《论语》

今天,为什么读《论语》

今天,为什么读《论语》作者:章浙中周广平来源:《语文建设》2008年第05期编者按:《〈论语〉选读》是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材,初中也有关于《论语》的课文,不同的阶段如何教出不同的特色,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

许多东西在历史的流逝中消融了,但经典却永远不会消融,它们表现一切,包含一切,并且超越一切。

《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它在问世之初,就经历了一个不断精致化的过程,然后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汩汩而出,流淌至今。

今天,我们面对《〈论语〉选读》,解读《〈论语〉选读》,一个重要的教学指向,就是来追寻我们的精神之源。

为此,我们首先要廓清一些教学误区。

第一,一味执迷于《论语》的文字学意义。

解读《论语》,当然要从文字入手,只有通过文字解码,才能探索这穿越两千多年的秘密。

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教师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将《〈论语〉选读》当做一则则文言语段,按照惯常的文言解读程序,从语法角度,作一个常态的语言推理与演绎。

但是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对话。

从语法角度看,它有自己的特色。

如果我们刻意从语言文字角度教学《论语》,必然是劳而少功。

而且即便要进行语言文字教学,也不应是静态的、单纬度的知识传递,而应是动态的、多纬度的辐射型知识互动。

如《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中的“周”和“比”,《〈论语〉选读》的解释分别为“团结”“勾结”。

这样的释义是否传达出了这句话的全部内涵?这时候,我们不妨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比如“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为忠信;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皇侃《论语义疏》),“周,普遍也;比,偏党也”(朱熹《论语集注》),让学生在前人丰厚的学养中作出更贴切的选择。

还有同一篇中的“便辟”与“便佞”,课本将前者解释为“谄媚逢迎”,将后者解释为“巧言善辩”。

这样的释义是怎么来的呢?关于“便辟”,马融《论语马氏训说》释为“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朱熹《论语集注》说:“便,习熟也。

为什么要读《论语》?名人推荐《论语》?《论语》的影响力?-天第书院

为什么要读《论语》?名人推荐《论语》?《论语》的影响力?-天第书院

名人推荐《论语》?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的世界影响力?《论语》被誉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经典中的经典。

几千年以来,孔子和《论语》一直被受推崇:1.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联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在人类即将跨入新一个千年的特别年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被列为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4.世界宗教大会: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上通过了《世界宗教会议宣言》,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被确定为全球人类应遵奉的伦理原则,此又被称为“金规则”。

5.联合国第8任秘书长潘基文: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目前,孔子的很多教诲仍在为我指引方向。

我一直在努力从《论语》等中华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经验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无论是履行公务,还是处理个人私事,这些伟大的思想都使我获益良多。

6.主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7.宋真宗赵恒:(孔子)立言不朽,垂教无疆,昭然令德,伟哉素王。

人伦之表,帝道之纲。

8.康熙皇帝:孔子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逮公卿士庶罔不率也。

9.唐太宗:朕今所好者,惟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

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

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10.孟子: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11.王阳明:吾夫子之道始之于存养慎独之微,而终于化育参赞之;行之于日用常行之间,之于国家天下之远。

我们为什么要读典籍,学《论语》?

我们为什么要读典籍,学《论语》?

我们为什么要读典籍,学《论语》?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我们现在的许多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都受到孔子和《论语》的影响。

涉及到教育、为人处世、政治、外交等很多方面。

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
一、《论语》是知识体系。

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大量的人生智慧,文化含量非常高。

不是教条。

二、《论语》是价值体系
《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教会人们做价值的判断,比第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

三、《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

人类是高贵的,人类的高贵,往往体现在某一些非常特殊的伟人身上,他们代表着人性的光辉,人类的高贵,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要仰望这样的光辉,这就叫仰,信仰!
四、《论语》是文化体系。

读《论语》读《圣经》都可以让人成为一个好人,区别在于,学《论语》认同的是中国文化。

文明的强大,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

读《论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系统,更重要的是价值系统,学会做价值判断,提升价值判断能力,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一生进退有依据。

鉴古知今,学史明智。

典籍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永远给中华儿女以精神滋养、提醒我们不断进行精神反刍的范本。

每一本典籍都凝聚了古人的心血和智慧,都是人生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品读。

为什么要读论语

为什么要读论语

为什么要读论语?这个问题现在突然问自己,还真不好回答。

快四十的人了,现在想起来读这本书,是不是太晚了?这本书可是古时候小孩子就开始读的书,甚至是倒背如流啊。

没有办法,谁叫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打到孔老二之后才长大的,原来的教育制度里,缺少聆听孔老二教诲的机会。

所幸的是,现在还没有到老糊涂的时候,还是来得及把这一课补上,甚至可以说是为我们的下一代去读。

社会上开始流行读国学,我也赶个时髦吧。

其实至少是在15年前,我就已经读过论语,可是当时读过就过了,没有想过什么。

在后来的读书生涯里,也经常碰见过孔老夫子的身影,可从来就没有往心里去,直到最近两年,才开始逐渐对孔子有所兴趣,10几年前最先开始是老子的《道德经》,然后是南怀瑾的《老子他说》,最后是《论语别裁》,突然对孔子产生了兴趣。

再加上现在有些言论对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复兴的意思,我也不能落在后面,得加油啊。

很多人对现在社会的一些现象不满,提出了只有孔孟才可以挽救时代的危机,特别是金融风暴后,这种言论日益蔓延,我就想看看孔子是不是真的是时代的救星。

以前读历史的时候,对汉朝有些了解,这是个在中国很有特色的朝代。

秦国以法治国,统一了中国,从现象上看,好像是法家战胜了儒家。

可是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刚下了台。

汉朝接替了秦朝的统治,可汉朝开始并没有采纳儒家的思想,相反,采取了另外的道家思想,这也是当年和儒家争鸣的又一大门派。

只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

在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儒家思想几经沉浮,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要不是五四运动和文革的打到孔家店,也许,我们现在的教材里会有很多的孔子言论。

现在的中国,也是经历了100年的磨难后才新兴的国家,经过了60年的发展,国力渐渐强大,像极了汉朝。

看上一个60年,我们也经历过汉初的艰苦朴素,现在好不容易有了点积蓄,是不是就和汉朝一样,开始要搞搞孔孟思想了。

163.为什么要读《论语》

163.为什么要读《论语》

163.为什么要读《论语》之前花了三周时间把《华杉讲透<论语>》读完了。

不得不说,非常震撼。

其对我思想上的冲击可以算作是这几个月之最。

今天就来分享一些我最有感触的收获。

强者哲学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之前提到过,我认为儒家的思想是一套强者哲学。

一切的根源在于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身开始。

对自己要求极高,克己复礼,然后推己及人,绝不要求别人。

个人对个人来说,我深有体会。

和别人发生冲突,事情不顺意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怨别人。

殊不知关注自己才是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因为改变别人是不可能的。

以前有个学长告诫我,“不要用要求自己的方式要求别人。

”我对自己算是要求高,对别人也习惯性的按照要求自己来要求。

但有时候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

比如想让别人培养爱好,学习乐器,就要自己先学。

自己学了还不够,还要更加努力的学,学得更好。

学习是模仿律,见着好的自然就会人人模仿。

孟子说:“不为不能之辩,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自己没做到的事情就不要辩解。

若是你能力不足,别人自然看得到,也无需辩解。

企业对于企业来说,华杉老师也举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一位台湾酒店老板讲过一个故事,他一次回自己酒店,发现门童很恭敬给他开门,对酒店的客人,却很怠慢。

这老板怎么办呢,他没有批评门童,一句话也没说。

而是自己站在酒店门口,给客人开了两星期的大门。

全酒店员工都轰动了,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怠慢客人的事。

自己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胜过各种培训。

这是儒家的方式。

治国对于治国,孔子讲近悦远来。

服务好自己的人民,人们自然用脚投票,都移民到你们国家,而不用去武力征服,威胁恐吓。

孟子更进一步,提出王道的思想。

霸道靠实力,靠拳头,王道不靠实力也不靠地盘,靠的是对自己人民的服务。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在如此小的地盘大行仁义,最后得了天下。

欧洲一些小国生活质量高,福利好,不用武力人们自然争相前往。

这是儒家倡导的理想的案例。

伊尹更为厉害,“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在互联网时代,我为什么反而要学习《论语》

在互联网时代,我为什么反而要学习《论语》

在互联网时代,我为什么反而要学习《论语》在互联网时代,信奉“唯快不破”,一年读100本书也不在话下,厉害的人甚至可以一天读一本书。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书永远都是读不完的,而我愿意静下心来,阅读那些经典书籍,甚至用几年的时间来阅读一本书,而《论语》就是这样一本值得你花几年,甚至一生的时间来阅读的书。

傅佩荣先生曾说,如果要找一本每年都阅读一遍的书,他会选择《论语》,每次阅读《论语》,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说起我学习《论语》的缘由,也是很简单,加入了一个国学小组,要求学习《论语》或者《弟子规》,我选择了学习《论语》。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缘由,开启了我学习《论语》之旅。

如果不是这个缘由,我不知道我自己一生是否会有机缘,拿起《论语》学习,甚至学习其他的经典书籍。

我们中大部分人,对于《论语》的印象应该是停留在中学时代学习的《论语十则》,其中朗朗上口的一则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等。

在《论语》中还是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有不少成语,比如“三十而立”,“文质彬彬”,“三思而后行”,“见义勇为”,“尽善尽美”等都是语出《论语》。

但《论语》有492章,我们所熟知的句子,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如果你问一个中国人,你知道《论语》吗?说不知道的,应该是少数吧。

如果你再问:你读过整本《论语》吗?我想,也应该是少数吧。

我们对于《论语》,看似很熟悉,其实又很陌生。

我自己也是如此,如果不是那个机缘,我也不会开始学习《论语》,觉得这些四书五经都是老古董了,现在谁还学这些?直到我自己开始一篇篇学习,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是多么浅薄。

当你开始学习,你也会开始喜欢上传统文化。

我从2016年开始组织“21天《论语》学习兴趣班”的线上活动。

参加这个活动的,大部分跟我一样,只是在中学时学过《论语十则》之后,再也没有接触过《论语》的人,但是,大家通过21天的学习,都喜欢上了《论语》,喜欢上了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读论语作文220字

为什么要读论语作文220字

为什么要读论语篇⼀为什么要读论语呢,这⼏天我读了《论语》,才知道原因。

⼦夏⽈:”贤贤易⾊;事⽗⺟,能竭其⼒;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友,⾔⽽有信。

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概意思是,对品德⾼尚的⼈肃然起敬;侍奉⽗⺟能尽全⼒;服侍君主可以不惜⽣命;与朋友交往,能⾔⽽有信。

这样的⼈即使没读过书,别⼈也会认为他读过书。

在我们⽣活中,也要讲⽂明、讲礼貌,这样的话,别⼈才会认为你是⼀个有⽂化、有教养的⼈。

这也是为什么《论语》要这么说的原因吧。

我们每天⾛进校园时,都要向在⼤⻔⼝值勤的⽼师问声好,以表达谢意;⽼师也微笑着点着头表示赞许。

不管在校园内外⻅到⽼师问好时,⽼师的⼼理便会有丝丝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阳光照过⼀样。

我认为同学之间也要讲礼貌,有⼀次,⼀个同学撞倒了我,却连⼀句道歉的话都没有,⼤家都认为他没教养。

还有⼀次,在餐厅排队吃饭时,⼀个同学突然插了队,别的同学让他按秩序排队,他竟然还动⼿打⼈;这时,他在⼤家⼼中的位置就⼤打了折扣。

作为⼀个学⽣,不光要学习好,还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师团结同学,在家要孝敬⽗⺟,有⼀颗感恩的⼼。

在⽣活中,处处有⽂明,处处讲礼貌,⼤家⼀起⾏动起来吧,争做⼀个⽂明⼈吧。

篇⼆《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献之⼀,是孔⼦及其⻔徒⾔⾏录的汇编,内容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教育思想、⽂化艺术等诸多⽅⾯。

阅读《论语》不仅可以深⼊了解中国传统⽂化,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提升⾃我修养。

本⽂将阐述为什么要读《论语》的五个理由。

⾸先,读《论语》有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孔⼦提倡仁爱、礼义、忠诚等品质,这些品质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正确处理⼈际关系,树⽴尊重他⼈、关⼼社会的观念,从⽽形成良好的道德⻛尚。

其次,读《论语》有助于提⾼⼈际交往能⼒。

孔⼦强调⼈与⼈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和为贵”。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与⼈有效沟通,化解⽭盾,增进友谊,提升⾃⼰在⼈际交往中的能⼒。

为什么读论语(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为什么读论语(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我们为什么读《论语》[美]狄百瑞著高如辰译我为本文冠名为“我们为什么读《论语》”,并非要代所有人发言,只是我个人在前人思考、解说基础上的一些阅读体会。

自从孔门弟子记录下孔子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教学和嘉言懿行,并且共同阅读、研究、编定它,就深受后辈学子喜爱而代代相传至今。

《论语》至今仍然吸引众多读者,是因为它经过了千百年深入研读和审视的历史检验;而不是因为它曾被树为圣典之一(尽管在某些地方确实如此),更不是因为上一代人强加于后人的阅读要求。

《论语》对世人具有普适性——它切合人们共有的恒久不变的核心价值。

我已经阅读并在美国大学的东亚人文课堂上和学生们讨论《论语》60年了。

实际上,我所说的“我们为什么读《论语》”,是指“我和我的学生们如何一起读《论语》”。

为什么不说我如何“教授”《论语》?毫无疑问,老师可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文本,但基本上还是学生在自学,在重新发现。

像大多数真正的经典那样,是《论语》自身在讲授。

老师能做的只是提升读者对文本的直接认识。

这一事实的最新验证,是2008年哥伦比亚大学一名本科生的毕业演讲。

他借用《论语》的范式和名句总结自己四年来的学习心得。

演讲的开场白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开场白体现了《论语》丰富的特性和语境。

第一句话,任何认字的人都能理解并引用,但是最后一句则特指君子。

君子在这里指的是传统的精英之士,这些贵族成员生来具有特权地位,并终将成为统治者。

但是孔子强调成为一名合格的君子,必须有令人尊敬的品德。

孔子重构了“君子”的理念,将其从传统观念中“尊贵的人”变为“高尚的人”,将其设定为民众效法的楷模——无论其担任何职务,政治上是否成功,君子都是真正的模范人物。

这三句的修辞、语气既不是直率断言,也不是强制命令,而是期待着听众做出回应,能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来验证其中的真理。

在某种程度上,孔子只是平易近人地说一些人们已然感知于心的东西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的狄百瑞是当今西方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

他生于1919年,在他 91岁高龄之时,仍旧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东亚儒学的课程,可以说五六十年来都投入推广东亚儒学的工作。

【内容提要】此文从孔子在《论语》中对话式的教学方法来说明今日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即我们读《论语》时要从当下的反省及反应来思考《论语》的思想。

作者认为《论语》所论及的是人类共同的、亘久不变的核心价值,所以值得现代人去重新去发现,去体会《论语》的话。

作者进一步从《论语》中君子的理想来论述孔子的伦理观及儒家的政治和社会思想。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以下是我根据前人对《论语》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

公元前5世纪时,孔子的弟子记录了孔子的语录,后来的学者代代相传,不断研读《论语》,都有所得。

我们今天仍然要读《论语》,因为《论语》是一本历经千百年的考验及评价而流传下来的书。

虽然《论语》过去增经被奉为圣人的经典,也成为科举考试文人必读的书,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要读《论语》的理由。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东亚人文思想”这门课已经有六十多年了。

我每次叫学生读《论语》,学生的反响都一样,不论学生是主修自然科学或是人文学科的学生。

在此文里,我将从我和我的学生如何读《论语》前几章的经验,来谈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这个议题。

我尤其注重一个人读《论语》时,当下所有的反省及反应。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认为《论语》带有任何社会阶层与教育程度的差别性,因为《论语》所论及的是人类共同的、亘久不变的核心价值,而不是莫测高深的哲学观念。

所以《论语》适合用在大学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中。

我不是要教学生如何去了解《论语》的话,而是注重学生自己去重新发现《论语》,去体会《论语》的话。

经典本身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认识经典,亲自去体验经典的话。

2008年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时,有一位学生代表致词,他引述了《论语》里面几个章节,来说明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经验。

这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这位学生提到的是《论语》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可以将《论语》的特质和历史背景说明得很清楚。

首先,《论语》这几句话是在说所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学习态度。

后面的话是专指君子所应具有的德行。

这里的君子是指当时的领导阶级,即贵族,但是孔子强调君子必须经过学习的过程才可以成为具有领导才能,以及值得人景仰的人物。

换句话说,君子若要受人尊敬,和他身为贵族的社会地位无关。

孔子重新定义君子的观念,即君子不是指贵族的一分子,而是指道德崇高的人。

即使君子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位很成功的人,他仍然是社会里真正的领导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君子指的是男性的贵族阶级。

“君”这个字,在后来的中文里,可以指男性或女性,这又是另一种文字的演变。

《论语》每一章节都说“子曰”,子指的是夫子,是一位权威性的人物。

但是《论语》的子曰的“子”指的并不是一位只要求学生一味死记的老师。

请注意以上孔子说的话的语调。

孔子并不是直接了当地陈述一件事实。

孔子是用问话的方式,叫学生自己去应证孔子所说的一种经验。

这样的教导是要引导学生自我体现,去发现他们本来就具有的知识或经验,而不是叫学生去服从权威。

孔子的话并不像先知如雷贯耳的宣告或启示。

基督教《旧约》的先知,总是先向上帝请求,然后再将上帝的话语宣告给上帝的子民。

孔子则直接向我们的心中说话,使我们体会到上天其实是在我们的心中,也在我们的周围。

孔子所注重的是人类的日常生活经验,这也是他认为的我们学习的起点。

虽然孔子的话是针对个人而发的,即要求每个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但是他要求他的学生不但要自我体现,也要向其它的人学习。

所谓其它的人,包括了自己的老师,以及来自远方的朋友,或是历史上的圣贤哲人。

这样的学习态度使自己可以从古人和当代的人获得益处。

我上面谈到孔子的教诲和基督教的先知的启示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此二者没有共同点。

孔子和基督教的先知都在陈述一个理想的原则,不但国君或统治者都要去遵循,任何一位社会上有地位、有责任的人都应该遵循,这可以说包含了社会上所有的人。

孔子所说的学习之道,是一种修身之道,即自我涵养成为君子的德性的道理,也是自己如何去展现出为人的理想性。

《论语》所说的修身之道是一种自我有机的成长,也是要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去体现做人的理想及德性。

这是儒家的特质。

由此《论语》主张人的学习经验应直接立基于家庭生活中,以及孝悌仁爱的行为中。

这种学习经验可以涵养一个人尊重生命的德性,不论是在自爱或爱人的行为上。

因此《论语》(学而)第二章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者。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问难的语气。

他要每个人先回归到自我的生活经验中学习。

孔子也主张人们应该和其它人有互动,从互相影响中来学习。

如此的生命经验即是所谓的道,即是君子所应遵循的道。

这里所谓的道,指的是仁,即君子所应具有的最高德性。

仁这个德性一方面是人性的最高呈现,另一方面也是协助别人自我完成的德行。

此外,自我呈现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

比方说,孝道像是一粒植物的种子,我们可以栽种它,使它成为一株树,而这个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仁爱之性。

由此而论,孝道可以说是儒学的“基因”,是儒学的基本结构。

此“基因”所发展出来的花朵或果实,可以说是仁爱的德性。

孝道一般都认为是儒家最具代表性的德性,这个错误的看法,不只是现代西方人提出来的,早期儒家的批判者如墨子,就批评儒家只顾及家庭伦理。

先秦法家也在这点上抨击儒家,认为儒家的孝道伦理观念造成社会对公领域的忽视。

墨子就是一个例子。

此外,当佛教传入中国时,反佛教的力量主要来自儒家的孝道文化。

在我们进一步讨论此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提到《论语》论孝道的文字。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为政六)孔子间接的回答,有点令人难以理解。

一般的注释家都是说,孔子认为子女应该照顾自己身体的健康和保持崇高的品德,这就是孝道。

这的确就是儒家学说的特色。

这种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佛家所说的“无我”思想,产生极大的冲突及对比。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孝顺是子女对父母的慈爱的回应。

由于父母亲的爱,才产生子女的孝,这即是儒家恕的道理。

因此,孝道并非绝对的,或是要求子女无条件的顺从。

孝道是一种相对的德性,它预设了父母必须先照顾子女,付出亲情,子女才会有孝。

儒家的论述中,有许多预设的条件。

由此看来,孔子不但强调道德的行为应该是出于自愿的行为,而且是基于人们自然的情感。

这就是孔子所主张的恕道是相对性的原则的意思。

因此人很自然地想要回报的心,即是儒家仁的观念之基础。

从以上的《论语》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来。

所以,人在家庭生活中所产生的自然情感之流露,即成为伦理的基础。

换句话说,家庭内的亲情的关系,比个人在国家里应负的责任重要。

如果家族里的族人彼此都不能信任的话,国家根本不能存在,社会的互信也不可能存在。

初期儒家主张亲情的重要性高于个人对国家之责任。

后来孟子进一步阐释,认为人的良知是人的本性,而且主张,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父子之间的亲情,而不是基于子女对父母孝顺的责任。

孟子亦认为父子之间的亲情,应该用义理去涵养。

《论语》对话形式的论述使读者可以参与这个对话。

所有用对话形式写的经典,都有这个力量。

所以读者被对话带入时,会思考他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处理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必须认识善恶的义理。

虽然《论语》开宗明义就强调学习的重要,可是儒家的学术传承,在东亚各国发展时,都是以理性的学术成就著称,但在《论语》里,道德修养完成之后,才从事文学活动。

其实文学对文明的推广,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这是《论语》早就提出来的。

《论语》一开始就说人应该从与别人互动中开始学习。

然而《论语》谈到君子如何立身处世时主张君子坚持他处世的原则,不论他人同意或不同意他的看法。

这当然不算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但是这种特立独行的作风,也可以说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思想,是一个人深思熟虑后的行为。

《论语》论仁的话中,就指出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因此在自我反省,深思熟虑中,个人不会去服从或盲从权威。

忠这个字可以说是“中”和“心”两个字组成的,是意味一种平衡的心态,也可以说是个人的心境从和他人的互动中得到一种平衡。

因此,一方面忠的意义是要忠于自我,也同时要忠于他人,换句话说是不盲从他人。

因此忠和仁与恕的观念,就连贯起来了。

信这个概念意味有信用,也就是说信是指一个人言行一致,及忠于自己的话语;美国著名诗人庞德(EzraPound)将《论语》用很自由的方式翻译成英文,他特别提到“信”这个字是由“人”和“言”合起来的。

所以他就引申说,“信”是指一个人站在他所说的话的旁边。

“忠”这个字也可以说是“中”和“心”两个字组成的,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行要讲信用。

《论语》中论及士的话语是将士作为君子的代名词。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七)他必须忠于自我。

换句话说,无论是居于领导地位或是处于幕僚的地位,君子若是要值得他人信任,他必须完全对自己忠实,也必须不保留地对他人提出忠告。

因此君子一定要有向君主承上忠谏的勇气。

君主一般都不愿意听到真实的话,尤其是针对君主本身的缺失的忠告。

儒家精神要求臣相要有对君主忠谏的道德勇气。

这才是臣相真正的忠诚。

因此一位臣子一定要做到弘毅,甚至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所以真正的士大夫往往在暴君的手上丧失了他们的生命。

其实忠于自己的处事原则并非只是君子个人的道德操守而已。

孔子认为仁政的基础是建立在个人高尚的操守。

以下是《论语》论仁政的几段话: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七)人民彼此的互相信任,以及人民对政府官员的信任是政府最重要的要素。

信任也是德政的基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三)孔子认为刑罚并非是为政的最高指导原则,只有当道德感化不成功的时候,才使用刑罚来纠正百姓。

从《论语》的话来看,孔子认为百姓自愿、自发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成形的先决条件。

如果家庭中的每位成员都自动自发地耕种田地,则我们可以预期,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出于对自我的自尊心(即羞耻心),来从事社会的共同事务。

此外,如果社会的领导者也有道德行为及对他人的尊重,则社会的事务就会做得更好。

我们必须要注意到,治理国家单靠德行和自尊是不够的。

礼对治国来说是必要的。

礼仪和习俗可以建立行为的准则,而人们可以通过教化,自然的学习,将这些礼仪及行为的规范内化,而不是用强迫的方式来要求人们遵守这些生活的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