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青歌赛看当代民族声乐作品的多元发展
十五届青歌赛的几点思考
十五届青歌赛的几点思考作者:张云平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24期举世瞩目的第十五届青歌赛,在众多媒体的赞扬之声中已经结束。
作为一档媒体节目,我们应该祝贺节目的精彩和观赏价值的存在。
但是,作为国内最高声乐艺术的比赛,却不敢恭维。
我们应该剖析比赛中存在的问题,意在能够让我们在以后的比赛中,提高比赛的艺术水准。
因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同斟酌。
一、唱法的思考作为一种歌唱类比赛,要明确规则和宗旨,以及相关的约定。
诚然,我们不是选秀,不是歌曲评选,更不是征歌赛、讲座、做游戏。
然而,本届大奖赛让笔者感到有些迷茫和分不清是招聘还是比赛。
既然是一种歌唱比赛,首先要考察的是选手的歌唱方法、歌唱能力,以及声音的美感程度;其次是从多方位的考察选手综合能力和水平。
(一)静观大赛的赛制和各种条条框框,已经把选手的神经都搞大了,也就使得比赛演绎成类似直播的电视连续剧,明星、大碗云集,演员阵容强大至极。
这一点应该值得电视连续剧借鉴,不要总是拍戏、制片、剪辑了,直播的效果不是更好吗?青歌赛都可以这样了啊!在此,应该赞扬一下话剧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真正的艺术价值。
艺术要为大众服务,媒体与电视台注重的观赏性和娱乐效果,以及收视率与影响力固然没错;但是,如果声乐艺术如同大众KTV一般娱乐和传唱,我们还需要为声乐艺术苦苦学习探索N多年吗?还需要在音乐学院学习4-5年吗?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录音棚形式下的演唱更能得到理想的效果,无可厚非本、瞩目共度。
然而,作为国内顶级声乐比赛,还是应该遵从原有的艺术形式和审美,就是要去伪存真,哪怕年轻的歌手对作品演绎的不是最佳效果,但他却呈现了美声的理念。
然而比赛确被某种形式和个人的观念及审美情趣所左右,某些方面抹杀了声乐艺术的真正含义。
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些很优秀的美声选手,在如此的赛制下,变的迷茫和对美声艺术理念的不坚定性,甚至怀疑自己在国外学习的知识——“基因”存在问题,是不是在中国实行“转基因”。
原生态唱法简介
原生态唱法简介原生唱法的存在是客观事实。
它最初源自于我国民间极少数人的口中,但分布广泛。
之后又数次成为央视青歌大赛的亮点声音,并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今天店铺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原生态唱法。
原生态唱法的发声原理是新生儿的哭声,该哭声的发声位置恰恰是在人体的胸腔,于是原生唱法就成为了人类唯一的原自然声发声方法。
原生唱法的问世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的未来乃至对世界声乐的发展都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原生态唱法"这个名词通过青歌赛已被众多人所熟知,它包括我国丰富多彩、形式繁多的民间音乐的各种类型,除了民间歌曲外,还有民间戏曲演唱、民间曲艺(说唱)演唱等,总体上说是最接近民族、民间的没有经过太多修饰的一种唱法,它是民族唱法的初形和起源。
而民族唱法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系统科学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出来的一种完美的唱法。
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它们同样来自中国这片土壤,民族唱法从原生态发展而来,以民族音乐素材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点为载体,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手段,逐渐形成了一种成熟完善,内容丰富的演唱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原生态唱法也属于民族唱法的一种。
两者在如今音乐事业繁荣发展的今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互通和交流,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等主流媒体的重视,使得积蓄已久的两种唱法在这一时间点上同时绽放,并表现出了特有的旺盛的生命力。
原生态唱法的简介每种唱法各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并区别于其他唱法,就如同某种文化不能取代另外一种文化一样,同时它也是随着地域、阶段的不同而改变。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大转型,人们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在快速衍变,因此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应与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人民需求相结合,我们要提倡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和不同趣味、不同唱法的创新。
原生态唱法出现在文化繁荣的今天,以其独特的形式,质朴的情感,天然的唱法独树一帜,也成为了一种时代的产物。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1. 引言1.1 中国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的关系中国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密不可分,两者在演唱方式、音乐元素、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紧密联系。
传统声乐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戏曲、民歌、器乐、说唱等形式,代表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传统声乐通过传承和演绎,将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特质融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民族声乐则是中国传统声乐的延续和发展,它在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元素,融合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情感,丰富了中国声乐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传统声乐和民族声乐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也为中国声乐的创新和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当代中国音乐领域,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体系,为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重要性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重要性在于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声乐的延续和发展,在当代音乐领域中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通过对民族声乐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中国音乐的美好情感和智慧。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对丰富当代音乐生态和推动音乐艺术的创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族声乐在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展现出新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方式。
这种融合与创新不仅能够丰富中国音乐的内涵,还能够拓展音乐的表现领域,提升音乐的艺术性和影响力。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探索。
它在丰富音乐形式、拓展音乐风格、推动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音乐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民族声乐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民族声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民歌和民间音乐,这些传统音乐形式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从青歌赛取消【原生态组】反思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方法探索艺术平台李子一从青歌赛取消“原生态组”反思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摘要:青歌赛取消原生态唱法组引发不少争议,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分析青歌赛取消原生态组的原因,并从我国民族声乐长远发展角度考察青歌赛单独设立原生态组别的意义。
我认为,“学院派”的民族美声唱法与“原生态”的民间唱法虽然在立场上难以统一,但是这种张力却是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良性发展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原生态民族声乐民族唱法青歌赛一、从青歌赛中“原生态组”的取消原生态组别取消的原因众说纷纭,青歌赛导演秦新民说出了三点解释:第一,原始民族民歌唱法的历史资源并不是特别的充足。
自2006年以来,这些传统民歌民族唱法表现良莠不齐。
此外,现如今许多节目都是展示原生态音乐的很好媒介,因此,青歌赛在这方面的作用也许可以弱化了。
第二,自2006年开始,在参赛团体总决赛上,原生态歌手遥遥领先。
这给那些不具备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团体增加了压力。
第三,原生态唱法取消的并不是彻底屏蔽这个领域,而是按照青歌赛的实施办法,在决赛阶段民族唱法选手必须唱一首传统民歌规定曲目,这个曲目库是邀请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制定的。
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原生态文化的继承,而且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继承。
那么这三个理由能否说得通呢?第一,原生态民歌是一种人为的、天然传承的文化产品,并不是像物质资源一样,在此看来,原生态民歌是可以由人来继承、创新和发展的,把它看成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应该不能被书通。
同时,当前各大媒体和电视台对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的展示远比原生态唱法更多,青歌赛也并不能因此就弱化这两种唱法。
第二,许久以来,原生态民歌唱法作为我国优质的声乐资源一直处于边缘地带,自生自灭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如今开始受到大众关注,理应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而且当下投入的“资金负担”相比较培养专业美声唱法或者民族美声唱法的歌手要少的多。
当然,的确有些参赛地区不具备原生态民歌资源,但这同样不能成为取消原生态组的理由。
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可能因为一些国家缺乏优质的田径运动员就把某些田径比赛项目取消。
新时期民族声乐发展“融合性”特征论文
新时期民族声乐发展的“融合性”特征分析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国艺术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和灿烂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充分交流,民族声乐艺术在创作、表演和欣赏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革和进步。
对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民族声乐艺术的本质,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艺术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时间的界定和概况任何形式的艺术都不能脱离时代而单独存在,同样,每一种艺术也都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集中反映着这一段时期里的时代人文、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等。
所以,对于“新时期”一词的界定,是进行探讨的基础。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大发展,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中国的音乐创作者们重新焕发了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音乐创作和表演中来,先后涌现出了大量的深受观众喜爱的民族声乐作品和声乐表演艺术家。
一系列全国性的歌唱大赛和文艺晚会的举办,使得民族声乐艺术为更多的观众所了解、接受和欣赏。
同时,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又为民族声乐的理论建设和人才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中国的民族声乐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到今天,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迎来了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大形势,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艺术特征的分析和归纳,扬长避短,使民族声乐艺术在未来的时期里有更好地发展。
二新时期民族声乐发展的“融合性”特征分析1 民族声乐中演唱方法的融合20世纪初,西洋美声唱法随之传入了中国。
这种与中国传统歌唱方法大不相同的唱法,从进入中国那一天起,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至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声乐发展史上著名的“土洋之争”,一方主张歌唱应当以西洋唱法为主,另一方认为应该以传统的民族唱法为主。
直到1956年,在国家领导人的亲自过问下,才决定了“土洋并存”的方针。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的声乐工作者开始对西洋美声唱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各自的不足和缺陷。
探究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由常思思独特的演唱风格引发的思考_胡芸菲
ACADEMIC FORUM学术论坛9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民族声乐传统与借鉴国外声乐唱法之间展开了“土洋之争”,争论的结果是促进了我国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金铁霖为代表的声乐教育专家,创建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
其中,青年歌手常思思是中西融合的声乐理论的践行者,她屡次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巧成功融入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形成独特的抒情花腔女高音,一度引起了国内声乐界人士和声乐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介绍常思思的艺术成长道路及演唱风格,对常思思中西结合歌唱理念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引发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一、常思思的艺术成就与演唱风格常思思16岁开始师从金铁霖及其助教、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刘畅学习声乐,经过严格的声乐训练,于2005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继续师从金铁霖与刘畅。
常思思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学习中,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常思思的音域、音色与其他声乐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指导教师在民族唱法教学的同时,着力开发常思思的美声演唱能力,力求使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
2008年,常思思代表海政文工团参加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参赛曲目是由胡廷江改编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变奏曲》。
该曲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巧妙融合了美声唱法的花腔技巧,让常思思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常思思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13届“青歌赛”的铜奖。
该曲也成为了常思思的代表作。
此外,常思思还荣获第6届、第7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银奖,第8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金奖,第8届文化部全国声乐比赛铜奖,全军文艺汇演表演二等奖等。
从2009年开始,常思思连续三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
关于新时代我国合唱艺术发展多元化的探究
4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4创作更是没有停歇,题材上也突破了原本固有的形式,成为多元化、多样式的创作题材。
(二)创作形式的多元化合唱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其实在形式上就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来了,所谓的形式:“就是在选定创作题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艺术加工时所选择的类型与样式。
”合唱创作形式可以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抒情歌曲、进行曲和圆舞曲等几类。
(1)抒情歌曲。
这种歌曲形式是合唱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选择题材的内容较多,有称赞祖国、想念故乡的赞美歌,也有表现爱慕感情、呈现厚重情谊的情歌,如《感恩的心》《祖国,慈祥的母亲》《故乡之恋》等;(2)进行曲。
这种曲目通常以民众表演步伐,作为主要节奏进行创作,此类作品的突出特征是节奏显著,旋律韵律感强。
在创作此类合唱作品时,要保证歌曲速度的适中,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因为歌曲要和人的步伐相统一,所以要保持适当的节奏与速度;(3)圆舞曲。
此类作品最初源自奥地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华尔兹”,呈现出热情豪迈、洒脱充满活力、演奏旋律更快、节奏韵律感强等特征,很多作曲家把圆舞曲和传统音乐融合起来,创作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如《节日圆舞曲》《青年圆舞曲》《草原圆舞曲》等。
这些作品不仅表现出圆舞曲的特点,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特色,表达了我国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其余类型的合唱艺术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在一一分析了。
(三)演唱风格的多元化合唱的演唱风格,包括:古典合唱、艺术合唱、群众合唱、民族合唱等方式。
下面我们对其进行一一分析(1)古典合唱主要表示将传统歌曲作为主题,使用现代作曲技法进行相应的改编,呈现出淡、素、雅等典雅的民族特色。
(2)群众性合唱,着重体现出群众日常生活和情感需求,是被大众所认可的演唱形式,群众合唱的突出特征是站在民众需求的角度上,演唱形式相对简单,演唱中可以抒发内心感情。
此类演唱风格体现出群众性特征,重视集体的共鸣效果,在咬文吐字方面部位比较靠后。
浅谈合唱艺术表演方法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浅谈合唱艺术表演方法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摘要】合唱艺术在演出方法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传统合唱演出方法的特点与局限性入手,探讨了现代合唱演出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以及电子合唱的兴起。
文章还探讨了跨界合作和多样化呈现的趋势,以及新媒体和网络传播对合唱艺术的影响。
结论部分展望了合唱艺术表演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多元化发展态势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全面分析,可以看出合唱艺术表演方法正朝着更加多样化和开放的方向发展,为合唱艺术的创新和推广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合唱艺术定义、重要性、多元化发展态势、传统合唱演出方法、现代合唱演出方法、电子合唱、跨界合作、新媒体、网络传播、未来发展趋势、多元化发展态势的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合唱艺术的定义和重要性合唱艺术是指由多人合作演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要求参与者在音乐指挥的统一指导下,配合演唱特定的声部,达到和谐美妙的音乐效果。
合唱艺术在各个时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韵律美,还反映了人类合作与协调的精神。
合唱艺术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合唱演出是一种集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将多个声部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这种集体表演能够激发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合唱艺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感染力,可以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和共情。
通过音乐的语言,合唱艺术传递着人类情感和价值观,具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合唱表演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推动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
1.2 多元化发展态势的背景合唱艺术作为音乐表演的一种形式,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合唱艺术表演方法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
多元化发展态势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现代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人们对音乐表演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乐”思——从近几届“青歌赛”看声乐艺术发展的新形势
“ ”思 乐
从近 几届 “ 青歌赛”看 衡 阳县 第 三 中 学 湖 湖 南衡 阳 4 10 ) 2 20
我 们 看 到 了 : “ 唱 ”形 式 的 加 入 和 “ 生 态 ”音 乐 形 式 的加 合 原 “ 歌赛 ”这 个 响 亮 的 名 字 , 由来 已久 ,全 名 为 “ 青 青年 歌 入 。 手 电视大 奖 赛 ” ,从 18 年 开始 举 办 ,两年 一 届 ,到 2 1年 是 第 94 00 第 一 ,加 入 了 民众参 与 性较 强 的 “ 唱 ”形 式 。其 中必 然 也 合 十四 届 。 一路 走 来 ,备 受 声 乐 人 士 的关 注 , 也更 备 受 民众 的 关 存 在 “ 自认为 ”的好坏 。 各 注 ,褒贬 皆有之 ,但 值 得 肯定 的是 为祖 国 声乐 事业 输 送 了大 量 人 有 人 认 为 , “ 唱 ”是 西 方 的形 式 ,这 种 东 西 , 民众 听不 合 才。 懂 ,辨 不 出其 拙劣 ;再有 人 认 为 ,参演 形 式丰 富 了 “ 歌赛 ”的 青 内容 、 形式 ,加强 了民众 的 参 与 ,可 以提 高全 民的整 体 素质 、修 存在 价值 养 ,实 则 是有 必要 。笔者 思 量 ,多 了 “ 唱 ”的 形式 是 无坏 的 , 合 “ 歌赛 ”之所 以存在 , 必 有它 的 存在 之 理 ,某 位 哲学 家 也 即便 它 是来 自西方 的形 式 , 吸 收艺 术 的多元 化 营 养 ,中 西交 流和 青 说 过 “ 在 即有 合理 性 ” 。青 歌 赛秉 着 “ 存 为社会 输 送 优秀 音 乐人 接 轨 ,促 进本 民族 的文艺 发展 是很 好 的 。 才 ”的宗 旨,从 多个 角 度 都促 进 了人 们 社会 生 活 中音 乐 事业 的 良 第 二 , 加 入 了 “ 生 态 ” 的演 唱 。这 也 是 整 场 “ 歌 赛 ” 原 青 性 竞争 ,体 现 了其存 在 的 巨大价 值 。笔 者认 为其 动人 之 处有 二 : 最 感 动笔 者 的 。近 几年 来 “ 原生 态 ”这 个词 在 中 国 的音 乐界频 繁 其 一 ,促 进 新 型创 作 歌 曲的 优质 出 炉 。首 先 创 作 曲调 上 , 出现 , “ 生态 ” 民歌 更 是在 声乐 界掀 起 …股 热浪 ,尤其 是 在 民 原 更 动 人 、更 具有 意义 、更 能打 动 人心 ,加 强 了学术 的 “ 声乐 ”与 族 声 乐这 一 块 。一 场 争论 —— 看 法 各异 、褒 贬 不 一 。有人 认 为 , 大 众 的联 系 。 以第十 一届 青 年 歌手 大 奖赛 专 业组 民族 唱法 金 奖得 没 有 绝对 意 义上 的 “ 生 态 ” ,把 田野 劳作 的农 民 ,拉上 舞 台 , 原 主 雷佳 演 唱 的一 首 《 山颂 》 为例 ,其音 调 , 与江 苏 民歌 《 江 茉莉 他 的歌离 开 了赖 以生存 的 田野 环 境 ,还 能 叫 “ 生态 ” 吗 ?也有 原 花 》有 几分 相 似 ,尤 其 是前 奏 部分 。也许 很 多人 对 这 现 象 并不 人 认 为 , “ 一 原生 态 ”仅 仅 是一 种 唱法 。对于 这 些 ,笔者 也 略有 所 认 同 ,或 说 有 “ 袭 ”之 嫌 ,亦 或 开 玩 笑 说 ,年 日之 后 《 山 思 ,暂 不论 “ 生态 ” 作 为 一 种 唱 法 的 对错 与 否 ,先 来 谈 谈 别 抄 江 原 颂 》 若成 为 “ 民间 民歌 ”,与 江 苏 《 茉莉 花 》 ,或 有 成 为音 乐 学 的 。笔 者认 为 ,原 生 态 民歌 是人 民群众 在 长期 的 生产 生 活实 践过 术 语 中的 “ 同宗 民歌 ”之 嫌 ,说这 些 话 的人 定 是有 其 道理 的。笔 程 中创造 的,有 民间 口头 传 唱 ,未 经过 专业 艺 术加 工 的歌 曲,它 者 不然 ,是将 其 放在 褒扬 的角 度 , 以这 一例 , 来说 明创作 歌 曲越 应 是 具有 浓 郁 的地 方特 色 及地 方 风 情 的 ,它不 仅仅 是 一种 唱 法 。 来越 “ 民歌风 ”,这 是 一种 好 事 ,旋 律动 听 至极 ,也 凸显 了我 国 把 “ 生态 ”这 一 现象 放 在 “ 歌赛 ”的大 舞 台 ,我 们更 应 该把 原 青 丰 富 的民族 民间音乐 财 富 。 它 看 做 民族 民 间音 乐文 化 的瑰 宝 来对 待 ,原汁 原 味 的民歌 ,更能 再 是 ,创 作 歌 词 的经 典 化 。 也 以 《 山颂 》 为 例 。笔 者 在 唤 起 人 内心 深处 最 为真 挚 的 乡土 亲 近感 和 民族 认 同感 、 自豪 感 。 江 听 到这 首歌 曲时 ,真 是深 深 的迷 恋 。尤其 是那 样 佩 服着 它 的词 作 也 帮 助更 多 的人 了解诺 大 的 中华 民族 。我想 ,观众 中更 多的人 除 者 。 词为 “ 影摇 红 梅花 j 弄 、梅 花 三 弄 , 弄 不尽 的长 相 思 , 烛 了欣 赏 “ 生态 ”演唱 的美 ,更 多 的会 是他 们 整体 演 出 的感 动 , 原 那是 我 中 华 。忆 江南 、采 桑 子 ,想 你 塞北 长 城 飞马 , 我爱 听你 的 这 样 美好 的 民族 , 这样 美 好 的歌 ,对 内心是 多 么大 的 陶 冶 !而他 月下 笛 、渔 歌 子 ,更 爱看 你 的雄 风 扬 、浪 淘沙 。啊 !中华 ,你 可 们 自己,代 表 自己的 民族站 在舞 台,又 会觉 得 是多 么 的荣耀 。 听 到游 子 吟 ,你可 看 见蝶 恋 花 ,啊 !中华 ,你 是 东 风 的~ 枝 ,满 在 第 十 四届 青歌 赛 上 ,我 们 也看 到 了整 个 比赛 流程 的转变 , 江 红 , 醉 天 下 。霜 天 晓 角 阳 关 三 叠 、 阳 光 三 叠 ,叠 不 尽 的 长 相 这 些不 予 以讨 论 。 尤为 要 指 出 的是在 民族声 乐 唱法 组加 强对 中 国 思 , 那 是 我 中 华 , 忆 香 山、 红 叶 情 , 想 你 雪 原 一 剪 梅 ,我 爱 听 歌 剧 的 表 演 和 演 唱 ,演 员 的表 现 力 得 到 了加 强 ,不 只 是 强 调 唱 一 你 的 水 龙 吟 、 清 平 乐 , 更 爱 看 你 的 沁 园 春 、 碧 莲 花 香 。啊 !中 功 , 也要 重视 参 赛选 手 对 作 品 的的诠 释 能 力 ,增 强 了参赛 选手 的 华 , 你 可 听 到游 子 吟 , 你可 看 见 蝶 恋 花 , 啊 !中 华 ,你 是 东 风 文化 底 蕴要 求 。 的 一 枝 , 满江 红 , 醉天 下 。 ”细 分 析 这 歌 词 , 真 是 美 ! “ 相 长 结 语 思 ” “ 江 南 ” “ 桑子 ” “ 歌 子 ” “ 忆 采 渔 水龙 吟 ” “ 平 乐 ”等 清 前 文就 已提到 “ 歌赛 ”的历 时之久 ,及其 存 在于 社会 的褒 青 . 歌词 内容 的取 角和 意境 ,是 借文 人 “ 调 曲牌 ”, 早在 古 时 “ 词 词 贬各 异 。笔者 也 有些 自身 的看 法 ,尤 其 是作 为 一名 普通 的声乐 教 调音 乐 ”本 是 伴乐 来演 唱 的 ,这 在 音 乐学 角度 的中 国传 统 音乐 范 育 工作 者 。 以下 所 说 的话 ,也 恳请 无必 让我 承担 责任 。 畴里 的 “ 人音 乐 ” ,放 在 这是 多 么 的合 适 ,加 强 了整 首歌 曲的 文 “ 歌 赛 ”现 象 , 日渐 成 为 “ 乐 演 唱 ”水 平 评 断 的 一 个 青 声 审美 性 ,也 提 高 了乐 曲 的 艺术性 ,与古 典 文学 结 合 的词 创 作 ,确 很 重要 的标 准 ,笔者 也 承 认是 有些 如 此 ,但 绝 非全 是如 此 。作 为 也是 一 很好 的发 展趋 势 j 个 名声 乐 教师 ,给 学生 倡 导 的是 : “ 歌赛 ”那仅 是 一个 舞 台 , 青 其 二 , 音 乐 素 质 的 加 强 。参 赛 选 手 除 了要 唱 好 自 己的 歌 曲 虽 是散 着 “ ”, 于得 于 失 ,却 总要 耗 些 “ ” , 即为耗 财 、 耗 光 热 ’ 之外 ,还有 “ 唱练 耳 ” “ 视 音乐 基 本 素质 ”的环 节 。 “ 乐素 质 力 、耗 神 等等 ,如作 为 一 名师 者 ,太 过 耗神 ,是无 心 思教 学 的 ! 音 的人 文 关怀 ”的加 入 ,是 有助 于 “ 声乐 演 唱 ” 的修炼 和 修养 ,是 请 不要 以 此 ”作 为你 学 习 “ 唱 ”的 唯一 日标 。这种 学 习 “ ‘ 歌 声 种 必 要和 必然 ,试想 一 位 传播 音 乐 的 “ 声音 导 入者 ”, 无法 理 乐 ”, 即 为 参 加 “ 歌 赛 ” “ ・ 成 名 ” 的现 象 ,绝 非 一 二 三 青 举 解 人 物 的心 情 、背 景 ,音 乐 处理 的 高低 强 弱 ,怎 么 能真 正 动人 ? 例 ,也必 要 引人 审思 和 审视 。 尤 以第 十 四届 “ 人文 关 怀 ”的 “ 秋 雨 ”现 象 最 为 感人 ,精 彩 余 古人有云 : “ 凡音 之 起 , 有 人 心 生 也 ,人 心 之 所 动 ,物 使 的点 评 ,不 仅 能让选 手 学 到 东西 , 也能 让观 众 受 益 。虽 然 ,这 一 之然 也 。感 于 物而 后 动 , 故行 于 声 ,声 相应 ,故声 变 ,变 成方 , “ 精彩 ”的 出现 ,导致 很 多人 忽 略 了选 手 的演 唱 ,热 衷 于去 听 余 为之 音 。 比音 而乐 之 ,及 敢 戚 旄 , 谓之 乐 。 ”再 云 : “ 不 如 丝 大 师 的点评 ,似 有 “ 宾夺 主 ”之 嫌 ,但整 体 却也 精彩 绝伦 。 喧 竹 ,竹 不如 肉。 ” “肉”之 人 声 ,所 带来 的 悦 耳动 听 ,不 是硬 要 二 、推陈 出新 那般 “ 高超 ”的演 唱 才 能满 足 , “ 音 ”是 心 之所 动 ,情 之所 生 乐 创 新 是 这 时代 社 会 的 常 谈 , 青 歌 赛 里 也 有 。近 两 届 “ 歌 耶 。 青 赛 ” 的创 新性 ,着 实令 人 眼前 一 亮 ,首 先在 第 十三 届 情歌 赛 上 ,
“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与教学研究
“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与教学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与教学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探讨了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特点,然后分析了民歌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
接下来探讨了民歌的演唱与教学策略,并讨论了跨文化交流和传承保护的重要性。
在展望了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与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本文旨在为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民歌的魅力、推动民歌传承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多元一体,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教学研究,跨文化交流,传承保护,发展趋势,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音乐传统。
少数民族民歌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和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
研究背景部分主要探讨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与教学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中国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和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与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与教学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措施,以期为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一体格局的确立,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和教学也日益受到关注。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与教学,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还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深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与教学,探讨其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的角色和影响,对于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当代民歌艺术面临的现状及对发展的思考
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轻松、快节奏的娱乐方式,民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 。
传播渠道的有限性
传统民歌的传播方式多为口传 心授,这种方式的传播范围有 限,难以扩大影响力。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民歌 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性,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
一些民歌艺术表演者缺乏对新 媒体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03
当代民歌艺术的发展策略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
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
通过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保护其多样性和完整性,为传承和发 展奠定基础。
建立民间音乐数据库
建立民间音乐数据库,实现数字化保存,方便学术研究和公众欣 赏。
加强民间音乐教育
民歌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交流与合作
• 国际音乐节:通过国际音乐节等平台,促进各国民歌艺 术的交流与合作,展示民歌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跨国合作项目:鼓励跨国合作项目,将不同国家的民歌 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具国际特色的民歌作品。
民歌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 传统元素的创新:挖掘传统民歌中的元素,结合现代音乐 风格,进行创新性的编排和演绎。- 民歌与流行音乐的融 合:将民歌元素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有时代感 和流行性的音乐作品。
02
当代民歌艺术面临的挑战
文化差异的冲击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文 化差异较大,导致民歌的传承
和发展面临困难。
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影 响使得一些传统民歌文化难以
保持独立性和原生态。
新的音乐元素和风格的冲击, 使传统民歌的受众群体逐渐减
少。
娱乐方式的多元化
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如流行音乐、摇滚乐、电子音乐等,与民歌的表演形式 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民歌艺术受到冷落。
浅谈民族唱法的艺术特点及其走向
浅谈民族唱法的艺术特点及其走向作者:刘芸洁来源:《新课程·教师》2017年第02期(江西省奉新县第二中学)一、什么叫“民族唱法”现如今民族唱法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方面是戏曲、曲艺、民歌具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演唱方法的总称。
同时也包含新民歌、新歌剧和西方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形式多样,种类丰富。
另一方面是指以上几种或多种传统唱法(民歌、曲艺、戏曲)的互相融合,就是新的民族唱法。
新民族唱法还要求重视声音融合度的统一和语言发音标准及清晰,字正腔圆,强调多种共鸣体的运用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形成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风格。
二、民族唱法的分类民族唱法大致有传统民歌唱法、原生态唱法、新民族唱法几种类型。
传统民族唱法有民歌唱法、戏曲唱法两种。
1.民歌唱法指民间艺术家、民间演唱者的演唱,他们的演唱风格自由、多种多样,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主要根据当地老一辈演唱者口耳相传的地方音乐即兴表演,并在演唱过程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旋律或者即兴加入自己创编的旋律,用相对舒适的发声方法和表演演唱技巧,演唱比较淳朴、自然、咬字清晰、感情真切,这些来自老百姓中的歌唱是我国民族唱法的瑰宝,也是民族唱法能够日益发展的源泉。
2.戏曲唱法:戏曲演唱方法是民族传统音乐中十分重要的演唱方法。
它在歌曲的艺术演唱结构或.演出形式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特别在唱法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并自成“流派”,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最为重要的特征。
三、民族唱法产生的“趋同”现象及解决措施历届的“青歌赛”令人关注。
但是却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困惑。
似乎全国唱民歌的只有宋祖英、阎维文了,这些日益严重的“趋同”现象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有着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因素,从客观方面到主观方面,从社会问题到个人问题都需要及时解决。
(一)基本原因对“民族唱法”的认识是不是全面,看法是不是正确,这直观地影响了民族唱法是不是能够茁壮成长,它来源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当中,也就是传承着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民族唱法的精髓,又符合当代音乐文化前进的脚步,同时带有十分显著的民族特色,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歌唱方法,而正是观念上的这种偏差,成为现在“民族唱法”出现问题最基本的观念原因。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中国民族声乐经历了⼏千年的发展演变、融合创新,不断趋于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演形式。
⼗⼀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开放的不断深⼊,经济发展使⼈们的⽣活⽔平得到了⼤幅度提⾼。
使得当下国⼈越来越注重精神⽣活的追求,在众多的艺术追求形式当中,⾳乐已经成为⼈们⽣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粮,国⼈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追求和审美认知在不断地提升。
⼀、当代民族声乐的基本特点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同民族、不同⽂化内含以及特定关联地域、语⾔、历史形态的声⾳的⾳乐艺术。
相较于器乐⽽⾔,声乐是⼀门独特的“歌唱艺术。
”它包括传统的或现代的民歌、戏曲、曲艺等演唱,产⽣于劳动⼈民长期的社会⽣活和劳动实践之中,是劳动⼈民集体创作的结晶。
1.地域性。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特点,⾸先体现在地域性上。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化艺术特点,⽽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化,民族⽂化艺术具备了显著的地域特征。
传统民族声乐中的民歌是在继承传统戏曲、曲艺、民间民歌⼩调精髓的基础上,⽤科学的发声⽅法和符合⼴⼤⼈民审美要求、欣赏习惯的歌唱形式歌唱的⼀种⾳乐艺术。
民歌即是在不同民族地域孕育产⽣和发展的,是民族声乐地域性特征的体现。
2.科学性。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对声⾳的概括为⼋个字:“通、实、圆、亮、纯、松、活、柔。
”民族声乐汲取戏曲艺术的精华,取美声唱法之所长,为民族唱法之所⽤,在⽓息的运⽤,共鸣的训练等⽅⾯进⾏⼤胆的借鉴和融合。
3.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中国特⾊的演唱风格,包括声⾳类型、情感表达、语⾔、表演等多个⽅⾯。
体现我们的声乐特⾊上,要继承、借鉴戏曲表演程式,丰富民族声乐的舞台表演,展现民族声乐特有的舞台魅⼒。
在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关系上,⾦铁霖认为“美声唱法要民族化,即美声唱法的演唱应该⾯向⽼百姓,在语⾔风格上向⽼百姓靠拢,让⽼百姓听得懂、喜欢听。
当代通俗歌曲民族化的现象与趋势
| 文化艺术当代通俗歌曲民族化的现象与趋势□周利/文中国通俗歌曲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并以自然朴实、优美独特的音乐表现,展现出音乐文化的魅力。
现如今,通俗歌曲与民族民间音乐不断融合,使原本具有包容性的通俗歌曲呈现出民族化、多元化发展特点,反映出当代中国通俗歌曲从作词、作曲到演唱的独特性。
本文简要阐述了通俗歌曲的概念,结合中国通俗歌曲发展历程,分析当代通俗歌曲民族化的现象与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明确通俗歌曲民族多元化发展方向。
我国通俗歌曲在发展中始终与民族音乐紧密结合,通过借鉴和融合大量的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元素,并运用传统民族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将音乐与听众、民风以及情感发展到一个更大的空间。
随着时代的进步,通俗歌曲已经发展到被大众喜闻乐见的鼎盛时期,社会群体对于通俗歌曲的发展也提出许多看法,在其实践发展中,通俗歌曲的创作形式和演唱风格都出现了多元化、民族化趋势,通过研究通俗歌曲民族化的现象与趋势,对促进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通俗歌曲的概念所谓“通俗歌曲”,即是指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的“流行歌曲”,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通俗易懂、易于表达和流传的音乐。
与传统民间歌曲、古典歌曲有所不同,通俗歌曲主要流行于群众之中,歌词内容生活化,容易被大众认可。
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对通俗音乐进行定义,一是广义上的通俗歌曲,是从古至今被大众接受的音乐类别和体裁,包括传统民间歌曲,西洋歌曲等,如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贝多芬创作《c小调第五交响曲》等,这类歌曲统称为“通俗歌曲”。
二是狭义上的通俗歌曲,通常是指当代社会所流行的,且具有一定商业性的歌曲,其曲调歌词贴近现实生活,比较倾向于简单化,往往使用通俗唱法来演唱,如知名歌手邓丽君、周杰伦、刘欢等,以及美国歌手LadyGaga、日本歌手Misia和英国歌手Ed Sheeran等所演唱的歌曲[1]。
2 中国通俗歌曲发展概述通俗歌曲在中国有至少九十余年的发展历史,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从央视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看原生态民歌
从央视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看原生态民歌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对于原生态民歌的认识,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对原生态民歌的影响,文化传媒、专业机构对原生态民歌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如何保护、传承与发扬原生态民歌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青歌赛传承与发扬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一原生态民歌的含义与特点对于“原生态”这个词是何时产生的,人们没有准确的答案,也就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只能说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来的。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樊祖荫教授认为:“‘原生态民歌’意思就是所唱民歌是原汁原味的,保持原来的生态状态;按照其原来所处的生存状态,不经过改编、加工的纯民族音乐。
具体到概念上就是有别于学院派的来源于民间的自然唱法。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田联韬认为:“原生态民歌是产生于民间,由乡土生活中民众自己演唱的民歌。
”榆林“歌王”王向荣对原生态民歌的理解很朴素,他认为:“‘原生态民歌’是那些没有经过修饰的民间歌曲,就是情绪好的时候喊得高一点,情绪低的时候喊得低点,嗓子好的时候喊得漂亮点,嗓子不好的时候声音就嘶哑点。
”很多观众觉得“‘原生态民歌’真实地反映老百姓的心声,‘虽然土’,但是很淳朴,很直接,能真正反映乡土农民的真实情感”。
原生态民歌是紧贴人民生活的,是老百姓内心很自然地表达出来的情感,其中的“原汁原味”不仅反映在曲调上,而且更多体现在表演形式与风格上。
中国民歌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就像一幅民族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其中原生态民歌带给人们的是真实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生活,是民族传统文化富有强烈生命力的表现。
就像壮族的大歌、百色的嘹歌、苗族的飞歌、瑶族的盘歌、羌族的酒歌等,它们多用在节日、喜庆、迎送、农闲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这就是原生态民歌的一种对生活形式的体现,反映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向往。
比如,民间在喝喜酒、闹洞房的时候,人们就会唱歌,一会儿是独唱,一会儿是对唱,有时候是合唱,曲调变化不大,但歌词都是现编的,非常有趣,场面十分热闹。
民族声乐艺术历史发展演变
民族声乐艺术历史发展演变摘要: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分为古代、20世纪及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并论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艺术特点及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旨在探索现代化社会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取向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演变历程;现代化发展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1.古代时期的民族声乐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在声乐艺术的发展初期与宗教、社会劳动等活动相关,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民族歌曲的产生和发展是古代时期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的艺术文化,是民族音乐的基础,因此,与人们的生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后,经济和文化发展步入正轨,为声乐艺术的完善和进步提供了物质和环境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诗》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文化艺术及思想风貌,在秦汉时期的中国传统艺术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其中歌曲和舞蹈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表演,并且歌舞成为社会中的主流文化[1]。
唐宋时期的诗词演唱是这一时期的艺术鼎盛表现,明清时期的民歌、戏曲及歌舞更是民族声乐在中国古代时期的成熟表现。
2.20世纪的民族声乐20世纪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碰撞,使中国民族声乐在继承我国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西方声乐演唱中的优秀成分,继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声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民族声乐的创作思维方式及创作形式也取得了进步发展。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经历了较多的动荡和波折,传统声乐的实用性也逐渐转向审美性的发展。
声乐艺术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比器乐更容易流传及接受,并且能够更直观地展示出现实社会生活的状况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是人们进行抗争和表达的重要方式及渠道。
首先,延安时期的民族声乐发展处于较为严峻的政治环境及历史主题中,因此,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需要为政治服务,革命性质的民族声乐表演使声乐演唱形式进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