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品种南农49321和南农113822与其衍生新品种的亲缘关系及其育种价值分析X

合集下载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简介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简介

Hereditas (Beijing) 2021年5月, 43(5): 522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简介国家大豆改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oybean Improvement, NCSI, 网址:/)是农业农村部设立的12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之一,作为主要队伍之一加盟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心下设12个分中心(北京、哈尔滨、吉林、长春、铁岭、石家庄、郑州、杭州、呼伦贝尔盟、广东、安徽、黑龙江垦区)。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科学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王绶教授在金陵大学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大豆科学育种计划。

到20世纪30~40年代,中央大学金善宝教授、金陵大学马育华教授相继发展了大豆遗传育种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期,马育华教授在南京农学院重新建立了大豆育种计划。

1981年经农业农村部批准成立了南京农学院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室,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的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室。

1984年盖钧镒教授在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资助下,开始了我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的搜集、保存和研究,搜集、研究了中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7000余份。

1985年农业农村部批准成立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1998年农业农村部批准建设国家大豆改良中心。

2011年经农业农村部批准,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基础上拓展建立农业农村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综合性),牵头组建农业农村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依托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吉林省农科院、山西省农科院和广西自治区农科院等国内大豆专业研究院所建立学科群体系。

围绕大豆产业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以提升大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满足大豆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为目标,通过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建立了以综合性实验室为龙头,专业(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科学观测实验站为延伸,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站)体系,逐步形成支撑和引领现代大豆产业发展的学科体系。

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其育种利用研究

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其育种利用研究

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其育种利用研究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蛋白质作物之一。

它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被广泛用于人类食品、家畜饲料、生物柴油和工业用途等方面。

大豆的品种遗传多样性是其在不同地区适应性和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讨论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其其在育种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一、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的意义大豆是一种高度多态性植物。

它有数百个品种,每个品种之间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性状表现。

这种多样性使得大豆可以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生长在北方的农田中,或南方的稻田中,甚至在沙漠、高寒和海拔较高的地区中生存。

此外,大豆的品种遗传多样性还表现在其适应性、抗性、产量、味道和营养价值等方面。

因此,了解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对于开发新品种、提高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

形态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形态测量、比较解剖学和颜色测量等,可以对大豆的形态特征、植株区别和生长习性等方面进行描述和记录。

生化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电泳和免疫印迹等,可以对大豆种子的蛋白质和酶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DNA分子标记技术,可通过核酸序列差异分析大豆基因的遗传变异。

遗传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群体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用于研究大豆种群中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进化。

三、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对育种利用的研究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对育种利用有重要影响。

育种利用主要是通过杂交和选择等手段,选择出新的品种,用于增加大豆产量和改良种质。

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为育种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例如,在选择亲本时,多样性更丰富的个体往往能够产生更多的变异性后代,并且这些后代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抗性等特征;此外,遗传多样性还可以用于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

例如,利用分子标记的信息,可以追踪优良特征和基因,在育种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杂交。

大豆遗传基础与品种改良研究

大豆遗传基础与品种改良研究

大豆遗传基础与品种改良研究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具有广泛的用途。

由于其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营养价值等特点,大豆在食品、饲料、医药、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全球主要大豆生产国之一,中国在大豆遗传基础和品种改良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一、大豆遗传基础研究1. 大豆遗传多样性大豆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与其长期的栽培历史和优良的遗传基础有关。

通过对全球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研究人员发现,大豆基因组有着非常高的变异程度,汉字名称大豆品系超过1万个,已经成为全球最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之一。

这为大豆的后代选择和遗传改良提供了充足的遗传资源。

2. 大豆基因组测序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大豆基因组测序的研究也日益成熟。

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了对大豆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这为大豆育种和遗传改良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确和全面的基础数据。

3. 大豆基因特点研究大豆品种不仅在遗传多样性上存在差异,而且它们在形态、生理及生化特性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品种大豆的外观、遗传、分子水平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了大豆植株高度、叶片大小、粒子形态、蛋白质含量、二氧化碳吸收等基因特点,这将有助于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让大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大豆品种改良研究1. 优良品种选育在遗传基础的研究基础上,研究人员开始了对大豆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

他们通过对品种的杂交、选择、培育等手段,培育出了优良大豆品种。

这些优良品种在产量、品质、耐病性和适应性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提升,为大豆的生产发展和生产者经济利益带来了重大的贡献。

2. 利用遗传技术进行品种改良遗传技术是近年来大豆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

蛋白质、脂肪等基因的功能研究及其在转基因技术中的应用,使得人们能够精确地控制大豆品种的部分性状,实现对大豆的高效改良。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和转染技术,科学家们成功地改善了大豆种子质量、耐逆性等性状,为大豆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黄大豆的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

黄大豆的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

黄大豆的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黄大豆(Glycine max)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作为食品、饲料和燃料原料。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对黄大豆产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农民的收益,黄大豆的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成为了当前种植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黄大豆的遗传改良是通过人工干预和选择改变黄大豆的遗传性状,以期望获得更高的产量、更好的抗病性、抗逆性和更好的品质特性。

遗传改良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

在传统育种中,育种人员通过人工授粉、选择、杂交和后代选择等手段,改良黄大豆的性状。

这涉及到对黄大豆遗传变异的利用,通过挑选具有优异性状的个体,并将它们用于下一代的交配,逐步累积有利基因,达到改良的目的。

这种方法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繁杂的操作,但在黄大豆品种改良的历史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分子育种作为一种新的育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黄大豆的遗传改良中。

分子育种主要依赖于分子标记,以更好地了解黄大豆基因组和特定性状的基因定位。

基因定位可以帮助育种人员更有效地选择优良基因,加快育种过程。

此外,分子育种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或基因转化等技术实现对黄大豆遗传物质的精确改变,通过增加或去除特定基因来改变黄大豆的性状。

新品种选育是黄大豆遗传改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遗传改良,育种人员可以培育出具有更高产量、更好的抗病性和抗逆性的新品种。

此外,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长。

因此,在新品种选育中,育种人员还要考虑黄大豆的口感、口感、营养价值和外观等因素,以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实现高产、高品质和抗逆性的综合性状,黄大豆的新品种选育通常需要综合利用多种遗传资源和遗传改良方法。

首先,育种人员需要收集和保存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黄大豆种质资源。

这些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不同的适应性。

然后,通过人工杂交和筛选,选取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后代选择,以逐步加强所需性状。

大豆新品种南农50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新品种南农50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新品种南农50高产栽培技术作者:吴才君茆光华朱洪文来源:《新农业》2022年第12期摘要:南农50是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利用中黄13/郑9805杂交选育的大豆新品种(参试名称为南农0409),201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定名为南农50,审定编号为苏审豆20190001。

南农50大豆籽粒外观性状好,抗性较好、高产、稳产。

适宜在江苏省淮南地区作夏播或秋播大豆种植。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农50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大豆;南农50;栽培;技术南农50是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利用中黄13/郑9805杂交选育的大豆新品种。

该品种高产、稳产,籽粒外观性状好,抗性较好。

播种前进行精选,剔除青秕粒、破瓣、病斑粒、虫蚀粒和其他杂质。

并做好晒种。

播前利用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根腐病。

南农50全生育期104天左右,在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播种。

可以穴播或者机播,若穴播,每穴3粒,行距30厘米左右。

出苗后要及時查苗补缺、间苗定苗等。

播种深度3~5厘米。

高肥力水平地块,南农50密度为15万株/公顷左右,用种60~65公斤/公顷;中等肥力水平地块,密度为18~620万株/公顷,用种75~680公斤;低肥力水平地块,密度为22.5万株/公顷,用种90公斤/公顷以上。

播前施种肥(复合肥氮∶磷∶钾=15∶15∶15)150~225公斤/公顷作为基肥,并施足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使土层疏松肥沃,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苗期追施尿素75~105公斤/公顷,始花期施氯化钾75~105公斤/公顷。

播后1~2天,播后苗前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封闭除草。

在南农50大豆出苗后,在大豆1~3片复叶、杂草2~5叶期进行防除。

每亩用24%克阔乐30毫升+12.5%盖草能乳油30~35毫升,对水40~50公斤喷施,可同时防除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

种衣剂拌种防治根腐病、病毒病和地下害虫危害。

幼苗期采用理化诱抗技术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用可降解色板(黄、蓝、紫色)诱杀蚜虫,用单波段LED杀虫灯+性诱剂诱芯装置诱杀斜纹夜蛾、桃柱螟等。

大豆遗传育种与改良研究

大豆遗传育种与改良研究

大豆遗传育种与改良研究大豆作为我国传统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人们发现大豆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抗病性、产量、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开始进行大豆的遗传育种与改良研究。

第一部分:大豆的基本情况大豆属豆科植物,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和植物油来源。

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大豆的生产和消费一直都非常旺盛。

我国大豆生产和出口始于20世纪初期,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豆产量、品质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第二部分:大豆的遗传育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科学家们开始进行大豆的遗传育种工作。

大豆的遗传育种主要包括多种方法,如交配杂交、自交系选育、重组DNA技术等,其中交配杂交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在遗传育种过程中,科学家们首先需要确定遗传性状和性状表现形式。

然后,通过选择更好的表现出遗传性状的单代选择,选出目标物种。

接下来,进行复交和选择,直到得到一个新品系。

这个新品系具有优良的性状,例如高抗性,更高的产量。

第三部分:大豆的改良研究大豆的改良研究主要针对大豆的品质和利用方向。

在品质方面,大豆并不是一种优质的豆类,营养状况和别的豆类相比稍差。

因此,为了提高大豆的品质,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改良方法。

例如,基于茱萸酸、异黄酮、异色素等物质对大豆的健康功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科学家们采用基因转化技术来提高大豆中这些物质的含量,增加大豆的维生素、矿物质含量,提高其营养价值。

在利用方向方面,大豆的利用范围已经远远不限于粮食了。

大豆作为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植物油和多糖来源,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化妆品和生物燃料等领域。

同时,大豆的种子、茎、叶和花等各个部分都能够提供有用的化学物质,如异黄酮、黄酮类化合物、色氨酸、亚油酸、枸橼酸、芦丁等,对于中国医学和保健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原材料和思路。

第四部分:大豆的展望大豆的遗传育种和改良研究在解决大豆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大豆的利用方向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育种研究

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育种研究

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育种研究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自然栽培历史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内外学者一直在进行大豆遗传多样性和育种研究。

一、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有助于了解其进化历史和品种特性,并为养分利用、疾病抗性等有关重要性状的育种提供基础。

目前,基于分子标记的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检测已经成为了主流研究方法。

采用不同类型的分子标记,如RAPD、SSR、SNP等,能够有效地检测到遗传多样性,并用于构建遗传多样性图谱和进化分析。

其中,SSR分子标记被广泛应用。

SSR是一类短重复序列,在大豆中有很多这样的序列,常用于构建遗传多样性图谱。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利用SSR分子标记,对中国普通大豆的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普通大豆栽培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能够被利用于大豆育种和资源保护。

此外,在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中,还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及其对大豆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例如,根据一项研究,富集土壤中的磷酸盐能够影响大豆对土壤中病原菌的抗性,同时也对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为大豆育种和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了解大豆进化历史和适应性提供了依据。

二、大豆育种研究大豆育种研究是为了改良大豆已有品种的性状,或育出具有新性状的品种。

在大豆育种研究中,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

MAS方法是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与有关性状紧密相关的基因,从而辅助育种人员进行选择。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利用MAS方法选择对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高表现基因的大豆品种,成功育出了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大豆新品种。

另一方面,大豆耐逆性育种也是研究热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环境压力的增加,对大豆耐逆性品种需求也不断增强。

对大豆的耐逆性育种主要涉及到耐旱、耐高温和耐盐碱等方面。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产生了抗旱和耐高温的大豆。

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

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

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摘要】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育种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野生大豆作为大豆的近亲,具有丰富的遗传资源和独特的抗逆性,对大豆育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从野生大豆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出发,探讨了利用野生大豆资源进行育种及其在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

通过对野生大豆新品种特点的分析,揭示了其在大豆育种中的潜力和优势。

结合野生大豆创新育种技术的优势,展望了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的前景。

总结了野生大豆资源对大豆育种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大豆育种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大豆生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

【关键词】关键词:大豆育种、野生大豆资源、新品种、特点、创新育种技术、意义、前景1. 引言1.1 大豆育种的重要性大豆作为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是人类主要的植物蛋白来源之一。

大豆育种是改良和提高大豆品质、增加产量和抗逆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育种改良,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适应性强、产量高、抗性强的新品种,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大豆育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育种改良,可以提高大豆在抗病虫害方面的表现,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育种改良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升大豆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育种改良还可以增加大豆的耐逆性,提高其对干旱、盐碱等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扩大大豆的种植范围和产量。

大豆育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良,才能实现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

利用野生大豆资源进行育种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为大豆育种带来新的可能性和活力。

1.2 野生大豆资源价值野生大豆是大豆的原始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多样性,是大豆育种中极为重要的资源。

野生大豆不仅具有丰富的优良基因、抗逆性和适应性,还具有许多潜在的利用价值。

关于大豆育种技术的商榷新版7

关于大豆育种技术的商榷新版7

jgyj
4
早熟品种:合丰37 高油品种:合丰42 矮杆品种:合丰42
87d 23.03% 合1667
五积温带
北纬50度 合丰50:22.85%
合丰47:22.85% 合1549
合93-88
耐瘠品种:合丰17 合丰29
合丰36
合丰41
抗灰斑病品种:合丰28、29、30、32…… 抗病毒抗灰斑病品种:合丰33 合丰45 合丰34 合丰45
合丰22× Rampage
合丰27 北丰9× 合丰34 合丰43
抗灰斑病
抗灰斑、丰产 中熟、顶荚多 中熟、秆强、顶荚、特多
jgyj
10
(3)可连续改良、实现育种目标 合丰34× 美国扁茎大豆 多荚性
合交94114F3 ×合丰35
合丰51 (4)可集中围攻,获得目标性状
秆强、早熟
秆强、多荚、早熟
合丰23 ×亚有限结荚习性亲本配11个组合,在多组 合的分离 中选择目标性状,在合丰23×克4430-20组
1987—1997年
1984—2007
合丰35
21年累计推1.8亿亩
849万亩
1998—1999年 全国推广面积第一位
合丰45
800万亩
2006—2007 全国推广面积第一位 合丰号品种年最大推广面积1900万亩
1952—2007年 累计推广面积4.2亿亩,平均年推广面积726.6万亩 1980—2007年 累计推广面积3.54亿亩,平均年推广面积1311.1万亩
jgyj
13
二、关于育种目标 高产、抗病、优质、适应性广——永恒的目标
各地都有当地的具体目标,目标应落实到具体性状上。
1、高产 直接产量性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难 度大 间接产量性状:植株高度、分枝数、株型、抗倒性、抗病 性——较容易 产量——主要应看群体产量 群体产量是由直接产量性状与间接产量性状构成的, 因此目标设计要有重点。

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

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

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大豆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主食,也是世界上四大重要油料作物之一。

在我国,大豆的种植历史已经有上千年,在全国各地都有大面积的种植。

大豆不仅可以用于食用和加工,还可以提取植物油和蛋白质。

因为大豆植株茂密、生长期短、适应性强,因此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传统的大豆品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种植过程中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比如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低、产量不高等。

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野生大豆作为大豆的亲缘种,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和特性,通过与野生大豆进行杂交育种,可以获得更高产量、更好的品质、更强的抗逆性的新品种,从而推动大豆产业的发展。

野生大豆资源非常丰富,根据国际植物基因组计划(IPGRI)的统计,全世界有400多个不同种类的野生大豆植物,分布在亚洲、非洲、南北美洲等地,其中尤以中国的野生大豆资源最为丰富。

中国野生大豆拥有的优良基因和特性能够为大豆的育种提供丰富的资源。

对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利用,可以为大豆产业带来许多新的机遇。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杂交育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通过野生大豆的基因和特性与栽培大豆进行组合,可以引入新的遗传变异来增加栽培大豆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也可以通过杂交育种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由此可见,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是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通过对野生大豆的深度研究,人们发现了许多有益的遗传资源。

比如一些野生大豆植株对病虫害具有天然的抵抗性,可以通过杂交传递到栽培大豆中,从而提高栽培大豆的抗病能力。

一些野生大豆植株对环境逆境的适应性更强,可以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来提高栽培大豆的逆境抗性。

野生大豆植株的种子形态、颜色、大小也有很大的变异,可以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来改善栽培大豆的种子品质。

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可以大大提高大豆的品质和产量,为大豆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野生大豆的利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利用好野生大豆资源,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

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

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摘要】野生大豆是育种中重要的资源之一,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潜在的育种价值。

本文首先介绍了野生大豆资源的分类与分布,以及其在育种中的潜力。

接着探讨了利用野生大豆资源进行育种的方法,以及成功育出的新品种。

随后分析了野生大豆对现代农业的意义,强调了其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上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指出,野生大豆资源是育种的重要基础,新品种具有推广和应用的潜力,并展望了未来利用野生大豆资源的发展前景。

通过充分利用野生大豆资源进行创新育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优良的品种,推动农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野生大豆资源、育种、新品种、遗传多样性、农业意义、利用方法、展望、推广、应用价值1. 引言1.1 利用野生大豆资源的重要性利用野生大豆资源进行育种是重要的,因为野生大豆是大豆的近亲,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抗逆性等优良性状。

利用野生大豆资源可以为大豆育种提供丰富的遗传变异,有助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野生大豆资源还可以为育种人员提供新的基因型,拓展大豆的遗传基础,为大豆育种带来新的突破。

野生大豆资源还可以帮助大豆抵御各种病虫害和环境胁迫,提高大豆的耐逆性,从而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

利用野生大豆资源进行育种可以为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有助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大豆的抗逆性,推动大豆产业的发展。

1.2 野生大豆在育种中的潜力利用野生大豆资源进行育种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改善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表现,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充分挖掘野生大豆植株中的优良基因,结合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加速培育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选择和保障。

野生大豆在育种中的潜力不容忽视,对于提高农作物抗逆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产品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野生大豆资源的分类与分布野生大豆是大豆植物的野生近缘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非洲、北美洲和太平洋诸岛等地区。

大豆超高产品种类型的设计与选育

大豆超高产品种类型的设计与选育

大豆超高产品种类型的设计与选育
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而超高产品种的选育则是
大豆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大豆超高产品种的选育过程中,需要进
行种质资源收集、性状筛选、遗传分析和育种技术的研发等多种工作。

首先,需要收集来自各地的大豆种质资源,包括不同地区、不同
品种和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大豆种类。

通过大豆种质资源的筛选和比较,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如高产、高蛋白、耐逆性和抗病性等。

接着,通过遗传分析的方法,研究大豆优良性状的基因类型和数量,了解大豆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遗传特点,为后续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在育种技术方面,主要探究大豆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发育特征,
利用基因转化、基因组编辑等技术手段进行基因改良。

通过新的杂交
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培育具有更高产量、更高营养价值、更高抗逆性、更强病虫害抗性的大豆超高产品种。

总之,大豆超高产品种的选育涉及种质资源的筛选、遗传分析和
育种技术的研发等多个方面,需要科学精准的操作和研究方法。

随着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豆超高产品种的类型也将逐步得到丰富和
优化。

中国大豆部分获奖品种与其祖先亲本间 SSR标记的多态性比较和遗传关系分析

中国大豆部分获奖品种与其祖先亲本间 SSR标记的多态性比较和遗传关系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973”课题(G1998010203)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JCXGZO5)。

张博:女,1976年生,硕士研究生。

Email :<bozhang@>.**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 :<qiu_lijuan@>.收稿日期:2002-07-01接受日期:2003-03-18农业生物技术学报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2003,11(4):351~358·研究论文·中国大豆部分获奖品种与其祖先亲本间SSR 标记的多态性比较和遗传关系分析*张博邱丽娟**常汝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摘要:利用SSR 技术对12个获奖的大豆()育成品种及其祖先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目的是对大豆优良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准确评价,为亲本选配、后代遗传变异程度及杂种优势水平的预测提供指导。

分析结果显示育成品种位点的等位变异数(154)低于祖先亲本(173),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0.70、1.41)均低于祖先亲本(0.74、1.53),对数据进行测验,差异均不显著。

表明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与祖先亲本相比,尽管差异不明显,但遗传基础有变窄的趋势。

位点的多态性比较表明,位于O 连锁群上的位点Satt173的多态性较高,适于分析不同的大豆品种。

而位点Satt279(连锁群H )的多态性较低,不适合作为相似品种间的SSR 分析。

用SSR 得到的数据进行遗传相似系数的计算和聚类分析表明,中国育成品种和祖先亲本均匀分布在两大类中,其分布与地理来源关系密切。

实验选用分布在大豆19个连锁群上的31个SSR 核心引物,所得结果与前人得到的结论一致,说明在分析遗传关系较近的品种时,选用较少的位点也能较好的反映大豆品种(系)间的遗传关系。

新审定的大豆品种

新审定的大豆品种

22一、苏豆17苏豆17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鲜食夏大豆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作鲜食夏大豆种植。

1.特征特性 植株直立,有限结荚习性,抗倒伏性较好。

幼茎基部绿色,叶片卵圆形,紫花,灰毛,鲜荚绿色。

落叶性好,不裂荚。

干籽粒椭圆形,种皮和子叶均为黄色,百粒重28.9克。

江苏省区试平均结果:出苗至鲜荚采收期86.8天;株高54.8厘米;主茎13.6节,有效分枝3.7个;单株结荚40.1个,标准荚率59.2%;每公斤标准荚316.4个,2粒标准荚长6.1厘米、宽1.4厘米;百粒鲜重81.4克,出仁率50.5%;口感品质香甜柔糯。

经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 3株系和SC 7株系。

2.产量表现 2016~2017年度参加江苏省鲜食夏大豆区域试验,两年平均鲜荚亩产量749.8公斤,平均鲜籽粒亩产量378.9公斤;2018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鲜荚亩产量666.5公斤,鲜籽粒亩产量340.5公斤。

3.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

一般在6月15~30日播种,晚播不迟于7月20日。

每亩定植1.0万株左右,行距50厘米,株距12厘米左右。

一般每亩用种量7公斤左右,迟播适当增加播种量。

(2)肥水管理。

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纯氮3公斤、五氧化二磷2.5公斤、氧化钾2.0公斤;初花期视苗情每亩追施纯氮2.5公斤左右。

花荚期注意抗旱排涝,保持土壤湿润。

(3)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播前使用土壤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播后及时防病治虫除草,花荚期注意防治大豆食心虫,采收前15天内禁止用药治虫。

(4)适时采收。

当籽粒充实饱满、豆荚呈青绿色时采摘青荚。

收获期遇雨易诱发紫斑病,应注意及时收获。

二、南农413南农413是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育成的中晚熟鲜食夏大豆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作鲜食夏大豆种植。

·大豆良种·新审定的大豆品种绿色农资护庄稼,颜值更靓质更优。

1983—2010年北京市大豆育成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

1983—2010年北京市大豆育成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3, 39(9): 1693−1700 /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 E-mail: xbzw@本研究由农业部保种项目(NB2010-2130135-25-05)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1BAD35B06-2-9)资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邱丽娟, E-mail: qiulijuan@, Tel: 010-********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liuzhangxiong@Received(收稿日期): 2012-12-12;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3-06-04;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3-07-01.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30701.1329.003.htmlDOI: 10.3724/SP.J.1006.2013.016931983—2010年北京市大豆育成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刘章雄1 孙 石1 李卫东2 陈立军3 常汝镇1 邱丽娟1,*1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 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河南郑州 450002; 3北京市种子管理站, 北京 100088摘 要: 追溯北京市1983—2010年90个大豆品种的系谱信息, 计算其亲本间及品种组合间亲缘系数(coefficient of parentage, COP)并据此聚类, 旨在探讨北京市育成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特点。

结果表明, 19个品种的父母本间存在亲缘关系, 占品种总数的21.11%; 90个品种间共组成4005对组合, 其中63.62%存在亲缘关系, COP 平均值为0.031, 表明大部分品种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五个新审定通过的大豆品种

五个新审定通过的大豆品种

五个新审定通过的大豆品种
佚名
【期刊名称】《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审定编号:苏审豆200902。

品种来源与类型:由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以南农493—1/NJ93—2长花序突变体,于2005年育成,属淮南中早熟夏大豆品种。

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淮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总页数】2页(P44-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1
【相关文献】
1.新审定的大豆品种 [J], 苏作
2.新审定通过的大豆品种 [J],
3.新审定高产大豆新品种 [J], 王书平
4.新审定通过的大豆品种 [J], 苏作
5.新审定通过的大豆品种 [J], 苏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10个重要家族的遗传相似性和特异性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10个重要家族的遗传相似性和特异性
Abstract: Analysis of the affinity relationship and genetic similarity among cultivars is important for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161 SSRs covering the entire soybean genome were analyzed for the genetic diversity, similarity and specificity of 10 important families composed of 179 cultivars using PowerMarker Ver. 3.2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otally 1697 alleles, averaging 10.5 per locus, ranging from 5 to 24 with average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of 0.832, ranging from 0.545 to 0.943 in the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SSR cluster analysis, the 179 cultivars were clustered into six groups, eleven subgroups, with a tendency that the cultivars in a family tended to be grouped into a same cluster.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 = 0.67) between coefficient of parentage (CP) and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 (GSC) of the population. The CP and GSC values of A295, A133, A122, and A231 families were relatively low, which means that the genetic bases of the four families were relatively broad. In contrast, the CP and GSC values of A291, A201, A084, and A002 families were relatively high, indicating their genetic bases were relatively narrow due to more cultivars obtained from pure line selection. The CP and GSC values between the A019 family from Northeast China and other nine families were the lowest among all pairwise combinations of families. The genetic specific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existed much more complementary alleles, specifically existent and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
wwwcqvipcom31主推品种抗倒伏性能较弱稳定性较好均产水平?突出的品种也丰产能?可达105thm稳产水平?低于9000归入此类经综评测试确定丰优126新隆优1号丰两优kghm2综合抗逆性能较好地域总体评价达良好以上的品香1号丰两优4号和皖稻89等5个品种为沿江江南稻区种丰产能?超105thm2以上单项显示的品种可破格定中籼稻生产选择辅助应用品种以弥补主推品种覆盖?足位
Apuya[8]利用 60 个 F2 群体构建了第 1 张包含 11 个R FLP 标记, 由 4 个连锁群构成的大豆遗传连锁图谱, 随后许多国 外 学 者 利 用 R FLP 标 记 、R APD 标 记 、AFLP 标 记 、SSR 标 记 、同 功 酶和 形 态 学 标 记 构 建 了 许 多 大 豆 遗 传 图 谱 。Keim[9] 利用栽培大豆品系 A81- 356022 和野生大豆 PI468916 杂交 形成的 F2 的群体, 构建了一张含有 150 个 R FLP 标记、26 个 连锁群的大豆遗传图谱, 覆盖大豆基因 组 长 度 为 1 200cM。 至 1993 年, Keim 将该图谱完善至含有 490 个 R FLP 标记和 R APD 标记、20 个连锁群, 覆盖大豆基因组长度达 3 000cM。 1993 年 , Lark[10]使 用 132 个 R FLP 标 记 、同 功 酶 标 记 和 形 态 学 标 记 构 建 了 含 有 31 个 连 锁 群 的 大 豆 遗 传 图 谱 , 同 年 , Shoemaker 和 Olson[11]报 道 利 用 杂 交 群 体 构 建 了 一 个 由 25 个连锁群组成, 含有 365 个 R FLP 标记、11 个 R APD 标记、3 个经典标记和 4 个同功酶位点的遗传图谱, 约覆盖大豆基 因组 3 000cM, 这是目前以 R FLP 标记为主的饱和度最高的 大 豆 基 因 组 图 谱 , 被 认 为 是 大 豆 的 “公 共 图 谱 ”。Shoemaker 和 Specht[12]将 来 源 于 不 同 群 体 的 各 种 标 记 整 合 到 一 个 图 谱 上 , 他 们 用 近 等 基 因 系 Clark×Harosoy 杂 交 得 到 的 F2 群 体 构 建 了 一 张 含 有 13 个 经 典 标 记 、7 个 同 功 酶 标 记 、110 个 R FLP 和 8 个 R APD 标 记 的 遗 传 图 谱 。这 些 早 期 的 分 子 遗 传 图 谱 主 要 是 以 R FLP 为 主 , 但 是 在 大 豆 中 R FLP 缺 乏 多 态性, 或者是利用 R FLP 探针检测亲本基因组带型较复杂, 因此发展了 SSR 标记或微卫星标记来构建图谱。 2.2 基于 SSR 标记为主的大豆遗传图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a i J uny i, Q iu J iaxun and Zhao T uan jie (Soybean R esea rch In st itu te, N an jing A g ric U n iv, N an jing 210095)
ABSTRACT A n ana lysis of genetic rela tion sh ip of N annong49321 and N annong113822 w ith their 27 deriva tive cu ltiva rs w a s conducted. T he tw o cu ltiva rs show ed being w ith good ag ronom ic p erfo rm ance and h igh com b in ing ab ility. T he coancestry coefficien ts w ere ca lcu la ted to ana lyze the genetic rela tion sh ip a2 m ong the tw o cu ltiva rs and the 27 deriva tive cu ltiva rs. T h ree of the 27 cu ltiva rs w ere derived from cro sses w ith bo th N annong49321 and N annong 113822 a s their ancestries. Bo th the b reed ing p rog ress and the fou r exp erim en ts of hyb rid iza tion ind ica ted the h igh com b in ing ab ility of the tw o cu ltiva rs, and tha t of their deriva tive cu ltiva rs p robab ly had inherited from the tw o ancesto rs. N annong 49321 and N annong 113822 and their deriva tive cu ltiva rs cou ld be u sed in fu tu re soybean b reed ing p rog ram in H uang2H ua i va lley and sou thern Ch ina. Key words soybean; cu ltiva rs; p ed ig ree; coancestry coefficien t
南农88- 48 (0. 38)
黔豆1号 (0. 50)
南农4932 1
南农73- 935 (0. 75)、苏协18- 6 (0. 50)、苏协1号 (0. 50)、 苏协19- 15 (0. 50)中豆19Fra bibliotek(0. 25)
中豆20 (0. 13)、豫豆18 (0. 13)
72- 9→中油77- 30→多枝176 (0. 13)、皖豆6号 (0. 13)
AN ANALY S IS O F GENET IC RELAT IO NSH IP O F NANNO NG493-1 AND NANNO NG 1138-2 W ITH THE IR D ER IVAT IVE CUL T IVARS AND THE IR PO TENT IAL IN FUTURE BREED ING
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 卷
来自其中一些主要亲本材料。中国南方大豆产区从 1923~ 1995 年共育成 86 个品种, 其中南 农 49321 和南农 113822 分别于 60 年代初及 70 年代初育成, 后用南农 49321 和南农 113822 为亲本再育成的新品种达 27 个, 到 1995 年, 累计推广面积约有 350~ 400 万 hm 2, 成为南方 大豆区最重要的亲本。 作者分析了南农 49321 和南农 113822 的来源、特点以及两品种与衍 生新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并从新品种的育种实践和杂交试验的研究理论两方面论证它们的 优良配合力特点, 旨在探求南农 49321 和南农 113822 两材料作为优良育种亲本的原因, 为 进一步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衍生品种中, 有 3 个兼含有南农 49321 及南农 113822 的血缘, 它们是中豆 19, 中豆 20, 豫豆 18, 表 3 列出南农 49321、南农 113822 及其衍生的 27 个新品种之间的共祖先度。表中的 数据可供在这群品种间选配亲本时参考, 凡要求双亲间差异大的可选配共祖先度低的两个 亲本, 反之可选共祖先度高的两个亲本。
南农 113822 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增产效果显著, 产量潜力大, 在长江流域五省比当地品种均有较大的增产作用。一般 生产条件下单产可达 2 250 kg hm 2。 (2) 地域适应性广, 产量稳定性好, 在正常气候条件下, 比当地品种有较大的增产幅度。 对土壤肥力要求不严格, 具有较好的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 (3) 生育期短, 成熟早, 在长江流域的夏大豆品种中属早熟类型。 (4) 综合性状优良, 表现为株型紧凑, 分枝粗短收敛, 茎秆粗壮, 耐肥抗倒, 根系发达, 生 长旺盛, 籽粒大, 百粒重 20~ 22 g, 与一般的长江流域夏大豆相比, 每荚粒数较高, 瘪粒百分 率低, 熟相好, 蛋白质含量在 43% 以上。 (5) 有限结荚, 株高 80 cm 左右, 紫花, 棕毛, 草黄荚, 黄种皮, 黄子叶, 种子椭圆形, 种脐 黑色, 有时外溢呈黑斑。 南农 113822 因其丰产、稳产、适应性好, 成为 80 年代长江流域协作区夏大豆区域试验 的对照品种之一。 该品种的主要不足是感染大豆花叶病毒病 (SM V )。
以南农 49321 为亲本直接选育出 8 个大豆新品种, 以这些衍生品种为亲本又育成 10 个 品种 (表 1) , 其系谱大致可分为 4 类 (图 1)。从育成品种与南农 49321 的共祖先度看, 苏协和 南农系列品种及其衍生品种含南农 49321 的血缘高, 苏豆和中豆系列也含较高的南农 49321 的血缘, 其中南农 732935、苏 7209、通豆 1 号的系谱中均有两个以上的亲本含南农 49321 的 血缘, 与南农 49321 的共祖先度高。以这些衍生品种为亲本育成的品种与南农 49321 的共祖 先度为 0113 或 0125。
育种实践表明, 新品种常出自少数亲本及其组合。70 年代, 占美国中北部地区生产面积 6518% 的 11 个大豆品种及占南部地区大豆面积 8219% 的 9 个大豆品种的主要亲本只有 17 个。 盖钧镒等[1]分析了中国 1923~ 1992 年育成的 564 个大豆品种的系谱, 发现许多新品种
Ξ 国家主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 (项目编号: 96200220221221) 收稿日期: 1996210229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oancestry coeff icients w ith N annong 493- 1 in parentheses
以南农 113822 为亲本直接选育出 8 个大豆新品种, 以这些衍生品种为亲本又育成 4 个 品种 (表 2) , 其系谱较简单, 大致可归为 6 类 (图 2) , 与南农 113822 的共祖先度较高。 这 12 个新品种中有 7 个于八五期间 (1991~ 1995) 育成, 即中豆 8 号、南农 8624、中豆 20、豫豆 18 号、浙春 3 号、宁镇 3 号和川豆 2 号, 表明南农 113822 进一步利用的潜力很大。
1 南农 49321 和南农 113822 的来源与特点
南农 49321 是从种质材料 5218 中经单株选择于 1962 年育成的。 该品种属南方夏大豆 品种, 其突出优点是丰产性好, 综合农艺性状优良, 1960 年淮南 8 点夏大豆区试结果表明, 49321 增产幅度 4%~ 78% , 平均达 3318% , 表现最优; 南农 49321 为有限结荚, 植株高大, 株 高 78 cm 左右, 主茎和分枝粗壮, 耐肥, 直立不倒, 紧凑, 灰毛, 白花, 灰白荚, 黄种皮, 黄子叶, 种子球形, 脐色浅, 种皮有光泽, 大小一致, 外观较佳, 百粒重 17 g 以上。 适合在长江中下游 夏、秋大豆区种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0 (1) : 1~ 8 J ou rna l of N anj ing A g ricu ltu ra l U n iv ersity
大豆品种南农 49321 和南农 113822 与其衍生新品种 的亲缘关系及其育种价值分析Ξ
盖钧镒 邱家驯 赵团结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南京 210095)
宁镇 1 号 (E)
荆沔 209 (F )
宁镇 1 号和荆沔 209 间的共祖先度 f EF = (1 4) × (f AC + f AA + f BC + f BA ) , 其中 f AC、 f AA、f BC、f BA 决定于各自两者间的亲缘关系, 如两亲间无任何关系, 其共祖先度为 0, 可得 f AC = f BC= f BA = 0, 设起始的共同祖先的近交系数 F = 1, 自交共祖先度 f AA = (1 2) × (1+ FA ) = 1, 这样根据各材料的系谱资料, 可得 f EF = (1 4) × (0+ 1+ 0+ 0) = 0. 25; 同样可得宁镇 1 号 与南农 113822 的共祖先度 f EA = (1 2) × (f AA + f AB ) = (1 2) ×[ (1 2) × (1+ FA ) + 0 ]= 0. 50。
南农 113822 是从地方品种“奉贤穗稻黄”中经单株选择于 1975 年育成的。 该品种在 1973~ 1975 年参加长江流域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苏五省夏大豆区域试验, 3 年 73 点次 试验结果表明 113822 平均产量最高, 适应于长江流域从上游四川雅安至下游江苏南通的夏 大豆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