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带徒班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ppt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课件
20
(二)自然界及人体的五行分类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 五 五 五五 五 五五 五 五 五 五 五
味 色 化 气 方季 行 脏腑 体 官 志 液 脉
酸 青 生 风 东春 木 肝胆 筋 目 怒 泪 弦
苦 赤 长 暑 南夏 火 心小 脉 舌 喜 汗 洪 肠
甘 黄 化 湿 中长 土 脾胃 肉 口 思 涎 缓 夏
(1)脑: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髓海 (2)女子胞:主月经、养育胎儿 (3)骨:身体支架,髓之府 (4)脉:血之府 (5)髓:充脑养骨化血
30
4.五脏系统的对应关系
六腑 五体 五志 五官(窍) 五液 五华 五季
肝胆 筋 怒

泪 爪春
心 小肠 脉 喜

汗 面夏
脾胃 肉 思

涎 唇 长夏
33
2.六淫:淫:浸淫,侵害过度之意。指风、寒、暑、湿、燥、 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六邪”。六淫致病具 有以下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或两者同时受邪, 都是从外感受,故又称 “外感六淫”。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六淫致病 与季节气候有关。故又称“时令病”。如春季多温病,夏季 多暑(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处地区及环境有关。如久居 潮湿地区易感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易患燥热之病。
2.指导治疗:“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 问·至真要大论》)。 (1)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2)虚则补之 虚热证:滋阴清热,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助阳散寒,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3.药物性能分阴阳
药性 阴阳

四气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 2)归纳药性
•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 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 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 环境的相互关系。
•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

•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 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 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第一讲导论、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第三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第四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导论小结•第五讲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第六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第七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第八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第九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第十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第十一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第十二讲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第十三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第十四讲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二)、心的生理特征•第十五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第十六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二)、肺的生理特性•第十七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第十八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第十九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第二十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第二十一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第二十二讲六腑:胆、胃(一)•第二十三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第二十四讲六腑:膀胱、三焦•第二十五讲齐恒之腑:脑、髓、女子胞•第二十六讲齐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精室•第二十七讲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第二十八讲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第二十九讲形体官窍:官窍(目、耳、前阴、后阴);脏腑之间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关系•第三十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第三十一讲脏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第三十二讲气血精津液概述、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第三十三讲气:分类•第三十四讲血、精、津液(一):概念•第三十五讲津液(二):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气与血的关系•第三十六讲气与精、津液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三十七讲十二经脉(一):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第三十八讲十二经脉(二):流注次序、循行•第三十九讲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四十讲体质:基本概念•第四十一讲体质:形成(一)•第四十二讲体质:形成(二),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一)•第四十三讲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二)•第四十四讲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第四十五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风邪、寒邪)•第四十六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湿邪、火邪)•第四十七讲病因:外感病因-----疠气、内伤病因----七情(一)•第四十八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二)•第四十九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三)、饮食失宜•第五十讲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第五十一讲病因:病理产物-----瘀血、结石•第五十二讲病因:其它病因----胎传、环境、毒•第五十三讲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等•第五十四讲病机:概念、发病机理(一)•第五十五讲病机:发病机理(二)•第五十六讲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第五十七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一)•第五十八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二)、气血失调(一•第五十九讲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内生五邪(一)•第六十讲病机:内生五邪(二)•第六十一讲病机:内生五邪(三),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一)•第六十二讲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二),肺的病机•第六十三讲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肝的病机(一)•第六十四讲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二)•第六十五讲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胆的病机•第六十六讲病机:脏腑病机----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病机、齐恒之腑的病机•第六十七讲疾病的传变(一):概念、形式(一)•第六十八讲疾病的传变(二):形式(二)、影响因素•第六十九讲疾病的转归、养生•第七十讲预防与治则(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第七十一讲治则(二):正治、反治•第七十二讲治则(三):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第七十三讲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十四讲问题解答•第七十五讲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 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主讲:李德新•类型:生化医药摘要:弘扬传统文化,品味国医精粹。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课件
12
人体
六腑
四肢
五脏 五体
九窍
五脏





互统 体 这 影、 一 样 响肾 窍 , ,系 构 人 组统 成 体 成五 了 就 人大 心 以 体系 系 心 这统 统 为 个。 、 中 统五 肝 心 一大 系 , 的系 统 分 整统 、 别 体相 脾 由 。互 系 一
协统脏 作、一 ,肺腑 相 系13 一
按,尿清便溏,脉数……… • 再例如: • 八纲辨证:表证,实证,热证——属阳 • 里证,虚证,寒证——属阴
• 总之,无论望闻问切四诊,都应以分清阴阳为 首务,只有掌握阴阳在辨证中的规律,才能正 确分析和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
34
• (五)确立治疗原则
•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 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8
2、宋金元时期
• 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提出“火热论”,主张“六
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化火”,为 “寒凉派”。 • 张从正——提出“攻邪论”,主张“邪 去则正安”,为“攻下派”。 • 李杲——提出“脾胃论”,主张“内伤 脾胃,百病由生”,为“补土派”。 • 朱丹溪——提出“相火论”,主张“阳 常有余,阴常不足”,为“补阴派”。
容,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
本质特征。
14
• 2、辨证、论治的概念及关系
• (1)概念:
•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 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 (2)关系:
4
• 2、《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成 书年代与《内经》大体相仿,作者秦越人。全 书共有81个问题,以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 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 等内容,尤其在脉诊和 针灸治疗等方面优于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ppt课件

4.五脏系统的对应关系
六腑 五体 五志 五官(窍) 五液 五华 五季
肝胆 筋 怒

泪 爪春
心 小肠 脉 喜

汗 面夏
脾胃 肉 思

涎 唇 长夏
肺 大肠 皮 悲 肾 膀胱 骨 恐

涕 毛秋

唾 发冬
五、中医对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通过综合分析其症状、体征、推求病因。即“辨证求 因”。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又叫“审因论治”。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外因:六淫 内因:七情、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结石 不内外因:外伤、虫兽、金刃、跌扑损伤
(1)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志。 (2)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肺朝百脉,助心 行血、化血。肺为娇脏 (3)脾主运化、升清、统血。脾喜燥恶湿 (4)肝主疏泄,主藏血。肝为刚脏喜条达 (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
2.六腑的生理功能: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通为用,属阳。
(1)胆主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 (2)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3)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别浊。 (4)大肠主变化传导。 (5)膀胱主尿液气化、排泄。 (6)三焦主持诸气,为水液运行道路。
作用
升、浮(升 麻、浮萍、 桑叶)
阴 寒、凉(黄连 酸、苦、咸( 降、沉(石
、石膏等) 地龙、乌梅、 决明、牡蛎
五味子等) 、磁石)
四、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 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 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五行的特性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全套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全套PPT课件

钱 乙
了许多独特见解,中医理论体系有了突
破性进展。
2、代表医著
宋 . 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内因:七情内伤 外因:六淫 “三因学说” 饮食劳倦 不内外因 跌扑金刃 虫兽所伤 宋 . 钱 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论治先河
3、金元四大家学术概要
代表医家 刘完素 主要学术观点 用药特点 学派名称
叶天士(温热大师)
(五)、近代和现代
1、学术特点
(1) 继续集古代医学之大成;
(2) 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从中西医论争,渐至中西医 汇通,然后走向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2、代表医著 曹炳章著《中国医学大成》 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 整体观念的概念 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 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 是一个大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自然 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内 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谓之整体观念。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4.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和中医
基础理论的概念
中医理论体系 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基础理 论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中医学的概念
(3) 病理反应的整体分析 局部病变 分析 引发
全身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
局部病变--相关脏腑 分析
整体病理反应
局部病变--其它脏腑
如: 肝火
传心 —— 心肝火旺 —— 烦躁易怒 传肺 —— 肝火犯肺 —— 胁痛咯血 入胃 —— 肝火犯胃 —— 脘痛泛酸、呕血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课件
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 在其他脏腑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 成、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 能活动。
完整版ppt课件
26
●生理功能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 能。
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不同 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的机能 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
出整体统一性
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姓名 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派别
学术观点
代表著作
寒凉派 火 热 论 、 “ 六 气 皆 从 《 素 问 玄 机 火 化 ” “ 五 志 过 极 皆 原病式》 能生火”
攻下派 祛 邪 论 “ 邪 去 正 自 安 ”《 儒 门 事 亲 》
△病理方面 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
力,但有一定限度。
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 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
完整版ppt课件
38
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
昼夜疾病变化 昼安(稳定) 夕加(加重) 夜甚(严重、甚至死亡)
完整版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7
●病理方面
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 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
例:
胆汁上泛
黄疸、口苦。
肝病→胆 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
腹胀、腹泻。
△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பைடு நூலகம்能 失常的局部反应
完整版ppt课件
28
例:
目赤肿痛←肝火亢盛
舌体溃烂←心火上炎
成就: △ 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 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 △ 《伤》载方113首, 《金》载方262首, 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 △运用了理、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ppt课件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
学 思维方法的特点。
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
等四部分。
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
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精选编辑ppt
33
中医基础理论属中医学的专业 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学习本课 程对认识中医理论体系的全貌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今后学习 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中医临床各科及中医经典著作奠 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 中国医药学已被世界各国所承认。它将和现 代医学一起,为人类作出贡献。
精选编辑ppt
31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 本概念、基 本原理和基本思维方 法的学科,它是指导中医预防医 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精选编辑ppt
32
(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在外国人眼里也多是与京剧一样 的传统文化,外国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中 医学,也多是将其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 文化来看待,并非将其作为一门医学科 学来学习。这也许反映了中医学目前的 窘境。
精选编辑ppt
39
我们国家是将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 来开设的,中医院校的大学生们是学 习“医学”以做医生而非为学习传统 文化的。
精选编辑ppt
6
六 性质 淫

病机及 临床表现 治病特 点

精选编辑ppt
7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 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医学是植 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数千 年的学术渊源,以其博大精深的医 学内容,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丰富的哲学内涵,显著的临床疗效, 向世人展示着其特殊的魅力,为中 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突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有说“五四”)前的中国文 化。具有整体性、人文性(重伦理、修身)、承传性的 特点。
3
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人(生物、心 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 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医学的出发点和 归宿;人道主义 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气,运动,阴阳。 动态认识健康与疾病,指导防治与养生。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忧患意识,预防 思想。
《黄帝八十一难经》:理论著作,3卷,约成书于西 汉。
《伤寒杂病论》:临床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著。 宋·林亿等整理后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3卷,最早的药物著作。约成书于东
汉。药365,分上中下三品。
8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
继承经典: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王冰《次注黄帝素问》(号启玄子,曾任太仆令)
李杲(明之):金·真定(河北保定)人,脾 胃论,补土派
朱震亨(彦修):义乌人,相火论,养阴派 (丹溪)
10
朱丹溪
刘完素
张子和
李杲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明清(中期)
继承整理:
全书: 《四库全书》 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共万卷,康乾年
间)、《类经》、《名医类案》、《证治准绳》
丛书:《古今医统正脉》《医宗金鉴》
2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
文化:
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 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传统:历史沿传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 度、行为方式等。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致中和: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社会 和谐。
14
关于中医的科学性
英文science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识,学问,17世 纪传入我国,学者据“格物而后致知”译“格知”“格 致”。明治维新时(1868)日本学术界认为science 指“分科的学问”,译为“科学”,1893年康梁将其 引入中国。
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观 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 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 识体系。”《辞海》“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 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7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条件: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达,学术开 明。医家对以往医药实践进行系统整理。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 农本草经》等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 形成。
《内经》:理论著作。分《素问》和《灵枢》各9卷, 各81篇,大致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托名黄帝,《内 经》标志着从经验到理论。
创新发展:
温病学派: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温热病篇》薛生 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 纬》
温补学派、命门学说:薛己、张介宾、赵献可
李中梓“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乙癸同源”, 王清任《医林改错》
李时珍《本草纲目》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近代(1840-1949)
鸦片战争,西医传入,1859年全国教会医生 28,1936年教会医院426所。 “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 之争。 极度缓慢发展,中西汇通派唐宗海、朱沛文、 恽铁樵等,陆渊雷、谭次仲中医科学化思潮。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基础理论
1
绪论内容
★中医学简介(什么是中医?什么是科学?中 医科学吗?中医在科学中的位置?中医学的文 化特征?)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情况?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名称、成书年代、作者、 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和基本内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主要)特点? 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当前的“科学”不等于“正确”、“唯一”。
“科学”的关键是实证,方法强调还原。
朱清时:中医药是科学,但当前流行的狭义的“科学” 还不接受它。中医药是复杂性科学。是粗粒化的“15大写
创新: 晋·王叔和《脉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9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宋金元
背景:哲学流派争鸣,经济和科学技术蓬勃 发展
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
刘完素(守真):金·河间人,火热论,寒凉 派
张从正(子和):金·河南睢州人,攻邪论, 攻下派
中医—中国古代社会科学:①人社会属性②疾病的社会 原因③ 中医学在理论形成和发展中,受古代社会科学 (政治、法律、道德伦理、艺术、宗教)的广泛影响。 古代科学伦理规范使中医沿正确、健康方向发展。“仁 者爱人”、“医乃仁术”、“大医精诚”。
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是中国的生命科学。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3
现代中医发展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面向工农兵, 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指导方针。 1958年毛泽东在卫生部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 班总结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 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79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坚持中医、 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都要发展。 1997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 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 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服务。
5
中医-学与术交融的知识体系
一般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科学、技 术(应用)科学、工程科学。 医道:探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奥秘— —基础学科的特征。 医术:防治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应用学科的特征。 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
6
中医-知识、技艺和仁术的融合体
医者:司人性命,仁人之术也。 医者:意也,艺也——祛除疾病, 增添快乐的技艺。 中医是一个庞杂的综合体。
4
中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
中医—哲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中,吸收了古代朴素 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 学说的合理内核为基础,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
中医—中国古代自然科学:①中医学探 地质、生物、心理、解剖)为中医奠定科学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