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哲学的巧妙抒写

——丰子恺散文《渐》赏析

丰子恺好以哲理禅学入文,其文多有淡泊雅致、宁静致远的韵味。抗战期间,他辗转流离,苦心经营的缘缘堂也毁于日寇的兵燹与战火中,但丰子恺的文章依然呈现出童真天籁之气,读来回味绵长,品之而愈觉有味。

《渐》文以时间的生动叙写为主体,展示了个体生命在流转过程中的变迁和演进。写作者首先抓住时间无形而不易为人所知、所感的特性,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时间流逝的残酷和境遇周转对人性的暗中‚腐蚀‛。他说:‚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变更‛‚犹如从斜坡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换而言之,‚渐‛的巧妙在于它能让人不感知时间的前提下,或享受生命的乐趣,或逐渐沦为尘埃中的渣滓。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力量!

其次,丰子恺注意到了哲理的抒写不可单纯以说教来硬性灌输,所以,他能够用实例列举来展示于冥冥中掌控人生遭际的时间流变。他说:‚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有如此惊人的叙写和发现,我们真要惊异于写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感慨于他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见解了。

再次,丰文将时间与空间做对照,言时间之更加诡秘而微妙的玄幻色彩。空间因有其直观性,可以在某一端、一点做整体或个体认定,但时间却无可把握。所以,乘车者可以牺牲暂时的空间安乐而让位于人,而乘‚社会‛或‚世界‛大车的人,却少有明达之士。这样,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自然彰显出来:在时间流逝的长河里,我们要享有‚大人格‛、‚大人生‛。在这样一种境界里,时间之‚渐‛便无法左右个体生命的呈现姿态,人也就‚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为了说明此种哲理的深刻性,文章还引用白居易的诗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诗歌将时间之短与空间之狭对比列说,从思维的两度性上对人生的价值做了更深层解说。

文章的说理,层次井然有序,由易而难,由常人可感知的事例到抽象的社会人生,完全从阅读者的认知规律上进行抒写。然而,这样明晰的写作思路却是始于娓娓道来的平易语言,丝毫没有雕琢痕迹和显露于外的人工匠气,让我们不得不钦佩、赞赏丰子恺超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深刻的思想内蕴。人生的大话题是不容易进行个体性的单独传导的,因为人人都有一本人生的经书,倘使以己有之感悟强加他人,必然收到难以应验的说理效果。也正是因为比喻和正反例证的巧妙使用,本文才呈现出如此绵厚悠长、读之不厌的特性来

每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感受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每一个作家,都用自己的笔把自己眼中的生活展现给我们。读完丰子恺的散文,感觉仿佛与作者进行了一次长谈,在他的娓娓叙述中,了解他眼中的社会、生活、人生。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丰子恺的那篇《渐》,于细微之处引发出耐人寻味的思考;在对生命的探求中,蕴含着一种浓郁的禅意和哲理;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丰子恺在《<丰子恺画集>代自序》中说过‚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小中见大,是他一直保持的艺术风格。在《渐》中,丰子恺提到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成长为青年、成人,最后变成老头子的过程;提到了四季枯荣、交替的过程。这是再平常不过的生命和自然规律,可是丰子恺却从中看到了时间毫无痕迹地前进,告诉我们所谓的恒久不变,只是我们被造物者所欺而形成的幻觉。他总是能够睹微知著,从生活中一个平常、细微的地方,阐发自己对社会、生命的一些思考。从乘火车的旅客,想到我们这些乘坐社会或世界这个‚大火车‛的人,进而对‚大人格‛、‚大人生‛进行了思考,得出了‚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这样耐人寻味的结论。宇宙之大,见于苍蝇之微,这也许就是丰子恺的独到之处。于平凡细微之处,洞察生命的本质,往往更让人觉得隽永深刻。

由于受宗教的影响,丰子恺的很多作品都带有宗教色彩,在对人生、生命的探求中,流露出一种禅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渐》中,丰子恺通过时间的‚渐‛逝,告诉我们世界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生命是一种无常的存在,恒久不变是世人被时间的‚渐‛变蒙蔽了双眼后产生的幻觉。人们‚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生命短暂无常的本质,为‚渐‛所迷的世人,忙于争权夺利,甚至因此而互相争斗、残杀。丰子恺如同一个超然出世的禅者,一语道出生命的本质,在人生和世界的‚大火车‛上,‚大家都要下去的‛;他诉我们,‚大人格‛、‚大人生‛才能不为‚渐‛所迷,才能‚纳须弥于芥子‛。如果世人都能参透这一点,世人自可变明达,社会自可变和平。这之中蕴含着生命和生活的哲理,让人读过之后,仿佛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洗去了物欲社会覆盖在心头的灰尘,洗去了权利社会的喧嚣,还心灵一方平静安乐的净土。

丰子恺对生命的这些富有哲理和禅意的思考,十分耐人寻味,让人读来觉得深刻而又毫不晦涩,这得益于他亲切朴素的语言风格。即使是要阐发一个深刻的哲理,他采取的也不是一个说教者的姿态,而是像一个亲切的老友一般,与你促膝而谈。在《渐》中,他像话家常般,谈如花的少女渐变成老太婆;谈纨绔子弟渐变成乞丐、偷儿;谈四季交替;谈农夫抱牛;谈旅客乘车……而我们,就在这如老友般亲切的谈话中,跟随着他的视角,参悟生命的本质。丰子恺在质朴自然、没有矫饰的语言中,阐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理解,正是这种毫不矫饰的语言,才让那些思考显得更加耐人咀嚼,更加隽永深刻。例如《渐》中有这样一句话:‚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斗争,而与火车中一样地谦让,和平,也未可知。‛亲切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甚至还能读到一丝脉脉的温情。丰子恺对和谐社会、美好人性的期望,就蕴藏在这真挚朴实的语言中,我们从中不难读出他对社会、人性的真挚的关怀。

无论是写儿童还是忆师长,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生命,丰子恺都能从平凡琐碎中细致入微地发掘出耐人寻味的思考;而那些思考都自然深刻,颇具哲理和禅意,让我们从中领略生命的真谛。在平实自然而又亲切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丰子恺的艺术世界,平淡而又真挚。

在《渐》的结尾,丰子恺引用的英国诗人的诗中,有这样一句,‚一粒沙里见世界‛。倘若把《渐》看做是丰子恺众多散文作品中的一粒沙石,我想透过这粒沙,我们也能大致了解他的散文世界的艺术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