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渐

合集下载

杜甫《漫兴九首》原文及赏析

杜甫《漫兴九首》原文及赏析

漫兴九首[唐] 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作品赏析其一:[注释](1)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2)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3)癫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译文]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者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其七:[注释](1)糁[音“伸”]:谷类磨成的碎粒。

(2)点:点缀。

青钱:铜钱。

[译文]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地一个叠着一个。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意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

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

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

渐——丰子恺-赏析

渐——丰子恺-赏析

【作品原文】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陂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巨富的纨?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

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

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

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

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

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

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原文、赏析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原文、赏析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原文别后不知君远近。

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创作背景:这首写别后相思愁绪之词,当为欧阳修早期所作,是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闺中思妇离情别绪的作品。

译文自从分别之后,不知你已经到了何方?眼里心中都是凄凉与愁闷,生出不尽的忧愁!你越走越远,最后竟断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宽阔,鱼儿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处去打听你的消息?昨夜里大风吹得竹林处处作响,传递着深秋的韵律,每一片叶子的声响都似乎在诉说着怨恼。

我有心斜倚着单枕,希望梦中能与你相遇,可惜梦做不成,无奈灯芯,又在秋风中燃成烬。

注释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

秋韵:即秋声。

此谓风吹竹声。

攲(qī):倚、依。

烬(jìn):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赏析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它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

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

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

“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

“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

张籍《凉州词》原文及赏析

张籍《凉州词》原文及赏析

凉州词[唐] 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作品赏析【注释】: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

张籍在凉州词中表达了他对边事的忧愤。

诗一开始就写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边城暮雨雁飞低。

”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而不是在晴朗的天空中高高飞翔,这给人以一种沉重的压抑感,象征中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

诗人抓着鸿雁低飞这一景象下笔,含义深邃,意在言外。

远景写得阴沉抑郁。

近景则相反,富有朝气:“芦笋初生渐欲齐。

”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

近景的色彩鲜明,情调昂扬,和远景的幽深低沉刚好形成强烈的对照。

以上两句所写一抑一扬,一暗一明的景色,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芦笋的蓬勃生机给边境带来春色,荒漠的大地上也看到人的活动了:“无数铃声遥过碛。

”看!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颈上的悬铃不断摇动,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给人以安谧的感觉。

诗人以诉之听觉的铃声让人产生视觉的骆驼队形象,从而触发起一种神往的感情,这样便把听觉、视觉和意觉彼此沟通起来,写得异常巧妙,极富创新精神。

这就是美学上所说的“通感”手法。

但联系下面一句,这种感情便起了突变。

无数铃声意味着很多的骆驼商队。

如今它们走向遥远的沙漠,究竟通向哪里去呢?诗人不由怀念起往日“平时安西万里疆”丝绸之路上和平繁荣的情景。

“应驮白练到安西。

”在这“芦笋初生渐欲齐”的温暖季节里,本应是运载丝绸的商队“万里向安西”的最好时候呀!言外之意是说,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

句首一“应”字,凝聚了多么辛酸而沉痛的感情!这首《凉州词》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油画,远近景的结构,层次分明,明暗的对比强烈。

画面上的空间辽远,沙漠广阔,中心展现着一列在缓缓行进的骆驼商队,诗的思想感情就通过这一骆驼队的行动方向,集中表现出来,从而收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寓虚于实的艺术效果。

《踏莎行 候馆梅残》原文及翻译赏析

《踏莎行 候馆梅残》原文及翻译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及翻译赏析《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及翻译赏析1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古诗简介《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

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

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

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

全词笔调细腻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

翻译/译文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注释⑴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⑵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

薰,香气侵袭。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

⑶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⑷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⑸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⑹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⑺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赏析/鉴赏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诗词赏析: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意思

诗词赏析: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意思

诗词赏析: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意思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意思你越走越远而且书信也越来越少,到如今已经音信全无,让我到哪里去询问你的消息?《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它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

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

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

“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

“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

“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

“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

“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词作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划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

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思妇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梦终未成,而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

“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迷、黯淡。

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刘熙载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此语精辟地指出了欧词婉约深沉的特点。

艾青诗集赏析

艾青诗集赏析

艾青诗集赏析引言艾青(1920年-1996年),原名戴九芸,笔名艾青,江苏扬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倡导人道主义为特点,对当时社会状况以及人性和人类命运都有独到的洞察和思考。

本文将对几首艾青的代表作品进行赏析。

作品一:《鲁艺的奴隶们》这首诗是艾青创作于1947年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关怀和对压迫和剥削的愤慨。

诗中写道:“地瓜藤条捆梁柱,鲁艺学院的老师新郎新娘。

”这两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出贫苦农民被迫以自己的劳动来维持富人的生活的残酷现实。

整首诗通过对人与人关系和社会现象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作品二:《雨巷》《雨巷》是艾青最著名的一首诗,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杰作。

诗中运用了大量鲜明的意象描写,将生动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诗中描述了在雨巷里行走的人们,他们身着破旧的衣衫,疲惫不堪,但仍然满怀希望地前行。

这首诗通过对贫苦人民的写实描绘,表达了对他们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作品三:《剩女的寂寞》这首诗是艾青创作于1957年的代表作之一,以女性视角展现了女性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困境。

诗中写道:“剩女们没有了脸色,像草根和马家的被窝,没有了脸色。

”这两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了剩女们在封建观念下的被边缘化和忽视。

整首诗通过对女性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传统和社会压迫的不满和批判。

作品四:《湖渐》这首诗是艾青创作于1956年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湖水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诗中写道:“水在湖之间流淌,渐渐不像水,像湖水。

”这几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湖水的描写,抒发出对人生易逝和无常的思考和警示。

结论艾青以独特的视角和才华横溢的笔触,创作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诗歌作品。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性、社会现象以及生命的深刻思考。

通过赏析艾青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他对社会不公、人性命运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关怀。

柳永的《蝶恋花》注释赏析

柳永的《蝶恋花》注释赏析

柳永的《蝶恋花》注释赏析柳永的《蝶恋花》注释赏析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

[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品赏析【注释】:[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双调,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

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

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这是一首怀人词。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

“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

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

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

入渐知微 见微知著——丰子恺散文《渐》赏析

入渐知微 见微知著——丰子恺散文《渐》赏析

入渐知微见微知著——丰子恺散文《渐》赏析渐,出自古典名人丰子恺之手,是丰子恺著名的散文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

《渐》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出作者的渴望引人入胜,借以勾勒出一个精彩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真实生活。

本文以《渐》为核心,对丰子恺著名的散文作品进行赏析,探究古代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内涵。

《渐》以“渐入佳境”为主题,描述了丰子恺自己的渐变心境。

作者从几个方面,如事物的变化、情感的变化、社会的变化等,把细微的变化加以描述,层层渐入,最终到达一个淡然的状态,对外界的现象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观察,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从而发出了深思的声音。

在《渐》中,丰子恺特别强调事物本质的变化。

例如篇中写到“渐入佳境,徐徐阴阳,渊深莫测”,“阴阳”在道家哲学中是指两种基本物质的一种关系,同时也是指男女之间的关系。

丰子恺在这里通过联想的方法把这两种关系联系起来,以此来表现了他对事物本质的体会和理解。

同时,丰子恺在文中还重复提及“虚实无常”,从句中可以看出,他认为事物只有不断变化才能体现其本质。

此外,在《渐》中,丰子恺还运用了一种微妙的暗喻,表达对社会深层次变化的体会。

在文中,作者描述了“横行无忌”的社会现象,其间,他也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把社会现象与个人体验相结合,突出了社会变化的丰富性。

最后,丰子恺在《渐》中抒发出了他深刻的生活感悟。

文中有一句话“众声喧哗渐入佳境,寥寥纷纷,淡淡自然”,和其他的词句一样,“渐入佳境”又是一个象征。

它表示丰子恺即便在喧嚣的社会中,也仍然能够以一种淡定的心态去面对,而不被外界所左右,从而获得自我满足。

综上所述,《渐》是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作者通过其中对事物本质的变化、社会现象的表现、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充分彰显了古代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内涵。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原文及赏析3篇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原文及赏析3篇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原文及赏析3篇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原文及赏析1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释】⑴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暮秋景物渐呈苍老深暗之色,菊花开时报来了将要降霜的信息。

黄花,指菊花。

⑵小窗低户:指简陋的房屋。

⑶微路,小路。

⑷敧(qī)斜:倾斜,歪斜。

⑸山翁:《晋书·山简传》载山简好酒易醉。

作者借以自称。

⑹何事:为什么。

⑺坐看:空看、徒欢。

⑻流年:指流逝的岁月。

⑼拚(pàn判)却:甘愿。

⑽华:同花,指在闲居中空白了鬓发。

⑾徙(xǐ)倚:徘徊,流连不去。

⑿沧海:此指临近湖州的太湖。

作者时居汴山,在太湖南岸。

⒀平昔:往日。

⒁遍:这里是“走遍”的意思。

⒂天涯,天边,喻平生飘荡之远。

⒃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写辞官归隐家园。

化用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庭院间的小路。

据晋代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记载,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归里,院中辟有三径,只与求仲、羊仲往来。

后来遂以“三径”作为隐士居所之称。

松竹,代指山林隐居处,含有贞节自持之意。

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宫回家,于园中辟三径,惟与求仲、羊仲往来。

后常用三径喻隐居生活。

⒄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这里化用三国时魏国蔡琰《悲愤诗》。

“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悲风,悲凉的秋风。

冉冉,指大雁缓缓飞行的样子。

新雁,指最初南归之雁。

边马,指边地的军马。

胡笳,古代塞外民族的一种乐器。

此处指军中的号角。

⒅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化用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她词作中的佳作,此词不仅展现了她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革命精神,还深刻反映了她作为女性革命家的内心世界。

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2、注释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四面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非常不放在心上。

殊,很,甚。

未,不。

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译文]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出典]北宋欧阳修《踏莎行》注: 1、《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春山外。

2、注释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注云:“候馆,楼可观望者也。

”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薰:指草香。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盈盈:泪水充溢貌。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行人:此指心上人。

3、译文1: 馆舍庭院里的梅花已经凋残,小溪柳树枝条迎风飞舞。

微风吹着青草,摇动行人的马上辔头。

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思念的人儿柔肠寸寸,千回百转;任那透明的泪珠流过化过妆的脸。

画楼太高,不要凭倚高栏,因所见到的情景更令人伤感。

眼前眼界到处是春山,而那位心上的人,却在春山更远处。

译文2: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4、欧阳修生平见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5、这是一首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的词作,是欧阳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此词写离情。

梅残、柳细、草熏、风暖、暗示着离别。

征人之路,渐行渐远;闺中人的愁绪,愈益深重,直教人揪心落泪,肝肠寸断。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赏析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①芙蓉楼: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

②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③寒雨:寒冷的雨。

④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⑤平明:清晨。

⑥客:在这指辛渐。

⑦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⑧孤:独自,孤单一人。

⑨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译文:寒冷连绵的雨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子。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今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块一样清雅、纯洁。

译文1: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清正廉明,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译文2: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韵译】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是诗人谪贬江宁丞时的作品,原作二首,这里所选诗为其第一首。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故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辛渐是诗人的挚友,此次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芙蓉楼送辛渐》全文与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全文与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全文与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内容为:“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的开篇“寒雨连江夜入吴”,描绘了一幅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的画面。

“寒雨”不仅点明了时节和气候的寒冷,更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这连绵不断的寒雨,在夜晚悄然潜入吴地,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重之感。

“平明送客楚山孤”,到了清晨,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辛渐,只留下楚山孤影。

“平明”承接上句的“夜”,表明时间的推移。

而“楚山孤”三个字,将诗人送别友人后的孤独感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那屹立的楚山,仿佛也因为友人的离去而显得格外孤寂,实际上是诗人内心孤独的投射。

“洛阳亲友如相问”,这一句笔锋一转,从眼前的送别场景联想到远方的洛阳亲友。

诗人设想,如果洛阳的亲友们询问起自己的近况。

“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诗人给出的回答。

他告诉亲友们,自己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无瑕。

这里的“冰心”和“玉壶”,都是象征着诗人高洁、纯净的品格和操守。

他以此表明,无论身处何地,遭遇何种境遇,自己都坚守着内心的正直和纯洁,不为世俗所染。

从整首诗来看,王昌龄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寒雨、楚山等自然景象,既烘托出了离别的哀愁,又映衬出了诗人的孤独。

而最后一句的自白,则将诗人的精神境界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这首送别诗不仅仅局限于离愁别绪,更展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

在艺术手法上,此诗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离别的痛苦,而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内心的表白来传达情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同时,“冰心在玉壶”这一经典的比喻,生动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人生境遇。

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友情的珍视,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以及对自身清白的坚守。

对于现代人来说,《芙蓉楼送辛渐》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作品赏析---渐

作品赏析---渐

人生哲学的巧妙抒写——丰子恺散文《渐》赏析丰子恺好以哲理禅学入文,其文多有淡泊雅致、宁静致远的韵味。

抗战期间,他辗转流离,苦心经营的缘缘堂也毁于日寇的兵燹与战火中,但丰子恺的文章依然呈现出童真天籁之气,读来回味绵长,品之而愈觉有味。

《渐》文以时间的生动叙写为主体,展示了个体生命在流转过程中的变迁和演进。

写作者首先抓住时间无形而不易为人所知、所感的特性,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时间流逝的残酷和境遇周转对人性的暗中‚腐蚀‛。

他说:‚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

‛‚变更‛‚犹如从斜坡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

‛换而言之,‚渐‛的巧妙在于它能让人不感知时间的前提下,或享受生命的乐趣,或逐渐沦为尘埃中的渣滓。

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力量!其次,丰子恺注意到了哲理的抒写不可单纯以说教来硬性灌输,所以,他能够用实例列举来展示于冥冥中掌控人生遭际的时间流变。

他说:‚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有如此惊人的叙写和发现,我们真要惊异于写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感慨于他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见解了。

再次,丰文将时间与空间做对照,言时间之更加诡秘而微妙的玄幻色彩。

空间因有其直观性,可以在某一端、一点做整体或个体认定,但时间却无可把握。

所以,乘车者可以牺牲暂时的空间安乐而让位于人,而乘‚社会‛或‚世界‛大车的人,却少有明达之士。

这样,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自然彰显出来:在时间流逝的长河里,我们要享有‚大人格‛、‚大人生‛。

在这样一种境界里,时间之‚渐‛便无法左右个体生命的呈现姿态,人也就‚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为了说明此种哲理的深刻性,文章还引用白居易的诗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诗歌鉴赏】王昌龄《别辛渐》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别辛渐》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别辛渐》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昌龄《别辛渐》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别辛渐》原文
别馆不景气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看。

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

王昌龄《别辛渐》译者
待更新
王昌龄《别辛渐》赏析
《别辛渐》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
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
》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
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藏了诗人对下层
人民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诗人宽敞的视野和灵秀的胸怀。

王昌龄在文学创作方式上擅于以
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就是边塞诗所最为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洁的技巧,于
这情境之外又不断扩大出来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在最为朴实无华的主题之中融汇出来横
跨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索;最具有代表的就是《薛仁贵》。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钱塘湖春行》“渐”和“才”字赏析

《钱塘湖春行》“渐”和“才”字赏析

《钱塘湖春行》“渐”和“才”字赏析《钱塘湖春行》“渐”和“才”字赏析引导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中的这两句诗中“渐”和“才”字颇有意思,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两个字。

赏析钱塘湖春行颈联的“渐”和“才”字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

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钱塘湖春行尾联写了什么?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解析1.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2.近观:草才刚刚没过马蹄、花越来越多,越来越繁华、鸟在争着筑巢早春的草生命力旺盛,表现出初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3.《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以早春水涨云舒、莺歌燕舞、乱花绿草等美好的景物来抒写自己喜爱西湖早春和赞美西湖早春生机勃勃,可见作者是以乐景写乐情,来表达对早春的喜爱之情.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文赏析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

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

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

《雨不绝·鸣雨既过渐细微》诗词翻译及赏析

《雨不绝·鸣雨既过渐细微》诗词翻译及赏析

《雨不绝·鸣雨既过渐细微》诗词翻译及赏析《雨不绝·鸣雨既过渐细微》诗词翻译及赏析《雨不绝·鸣雨既过渐细微》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前言】《雨不绝》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前六句写雨中景物,后二句写雨际行舟,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对江舸逆浪、夔人冒险营运的担忧之意。

【注释】⑴《杜诗演义》:先之以鸣雨,继之以微雨,故题云《雨不绝》。

⑵鸣雨:雷雨。

边连宝:大雨易绝,细雨难绝。

大雨过而继以细雨,则倍难绝。

谚所谓雨后毛不晴也。

⑶映空:犹阴空,天色昏暗。

《通俗文》:日阴曰映。

飏(音扬),飞扬。

如丝飞,指细雨绵绵。

⑷长条:指柳树枝条,例如庾信诗“河边杨柳百尺枝,别有长条踠地垂”(《杨柳歌》),以及杜甫绝句“隔户杨柳弱嫋嫋,狂风挽断最长条”。

有人认为“长条”指雨,恐非。

仇兆鳌注:草不沾污,见雨之微。

风虽乍稀,雨仍未止也。

⑸“舞石”句用典。

舞石将乳子,见于《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一,绀而状燕,因以名山。

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

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

旋应:很快。

将:带领。

这句是用传说中石燕来形容风中的雨点。

⑹《杜律演义》:莫自湿,劝神女莫久行雨,而自湿其衣也。

仇注:舞燕将子,记暮春雨。

行云湿衣,切巫山雨。

这里也用了一个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序:昔者先王(指楚怀王)尝游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⑺舸(音葛):船。

何:何其。

匆促:匆忙、仓促。

⑻“未待”句是说,未等水流平稳,就逆流而归。

【翻译】喧哗的雨已经过去、逐渐变得细微,映着天空摇漾的是如丝的细雨飘飞。

石阶前小草沾了泥并不脏乱,院子里柳条上的风也陡然变得稀少起来。

诗词赏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意思

诗词赏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意思

诗词赏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意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意思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际,本已气肃天清的万物,加此一番秋雨,更是清至极处。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赏析]这是柳永写羁旅失意客中思家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铺写深秋景象,“霜风”三句,以领字“渐”导引,表达出时间之推移并展开空间的层次和深度。

“长江水无语东流”更增无穷伤感,耐人寻味。

下阕直抒乡愁。

“想佳人”这几句,叹已之飘泊,以悬想对方之思我比较,相思没有落空,感情缠绵悱恻。

思妇几次把别人的船只误认为是丈夫的,几至神魂错乱。

此种盼望丈夫归来入痴入迷的执著,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柳永是较早把游子羁旅情怀纳入词中的人。

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归。

陈廷焯称此词为古今杰构,是耆卿集中仅见之作(《词则·大雅集》),王国维更以此与苏轼《水调歌头》媲美,认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由此可见它在词史上的地位。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王国维更以此与苏轼《水调歌头》媲美,认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由此可见它在词史上的地位。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

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哲学的巧妙抒写
——丰子恺散文《渐》赏析
丰子恺好以哲理禅学入文,其文多有淡泊雅致、宁静致远的韵味。

抗战期间,他辗转流离,苦心经营的缘缘堂也毁于日寇的兵燹与战火中,但丰子恺的文章依然呈现出童真天籁之气,读来回味绵长,品之而愈觉有味。

《渐》文以时间的生动叙写为主体,展示了个体生命在流转过程中的变迁和演进。

写作者首先抓住时间无形而不易为人所知、所感的特性,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时间流逝的残酷和境遇周转对人性的暗中‚腐蚀‛。

他说:‚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

‛‚变更‛‚犹如从斜坡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

‛换而言之,‚渐‛的巧妙在于它能让人不感知时间的前提下,或享受生命的乐趣,或逐渐沦为尘埃中的渣滓。

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力量!
其次,丰子恺注意到了哲理的抒写不可单纯以说教来硬性灌输,所以,他能够用实例列举来展示于冥冥中掌控人生遭际的时间流变。

他说:‚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有如此惊人的叙写和发现,我们真要惊异于写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感慨于他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见解了。

再次,丰文将时间与空间做对照,言时间之更加诡秘而微妙的玄幻色彩。

空间因有其直观性,可以在某一端、一点做整体或个体认定,但时间却无可把握。

所以,乘车者可以牺牲暂时的空间安乐而让位于人,而乘‚社会‛或‚世界‛大车的人,却少有明达之士。

这样,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自然彰显出来:在时间流逝的长河里,我们要享有‚大人格‛、‚大人生‛。

在这样一种境界里,时间之‚渐‛便无法左右个体生命的呈现姿态,人也就‚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为了说明此种哲理的深刻性,文章还引用白居易的诗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诗歌将时间之短与空间之狭对比列说,从思维的两度性上对人生的价值做了更深层解说。

文章的说理,层次井然有序,由易而难,由常人可感知的事例到抽象的社会人生,完全从阅读者的认知规律上进行抒写。

然而,这样明晰的写作思路却是始于娓娓道来的平易语言,丝毫没有雕琢痕迹和显露于外的人工匠气,让我们不得不钦佩、赞赏丰子恺超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深刻的思想内蕴。

人生的大话题是不容易进行个体性的单独传导的,因为人人都有一本人生的经书,倘使以己有之感悟强加他人,必然收到难以应验的说理效果。

也正是因为比喻和正反例证的巧妙使用,本文才呈现出如此绵厚悠长、读之不厌的特性来
每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感受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每一个作家,都用自己的笔把自己眼中的生活展现给我们。

读完丰子恺的散文,感觉仿佛与作者进行了一次长谈,在他的娓娓叙述中,了解他眼中的社会、生活、人生。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丰子恺的那篇《渐》,于细微之处引发出耐人寻味的思考;在对生命的探求中,蕴含着一种浓郁的禅意和哲理;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丰子恺在《<丰子恺画集>代自序》中说过‚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

‛小中见大,是他一直保持的艺术风格。

在《渐》中,丰子恺提到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成长为青年、成人,最后变成老头子的过程;提到了四季枯荣、交替的过程。

这是再平常不过的生命和自然规律,可是丰子恺却从中看到了时间毫无痕迹地前进,告诉我们所谓的恒久不变,只是我们被造物者所欺而形成的幻觉。

他总是能够睹微知著,从生活中一个平常、细微的地方,阐发自己对社会、生命的一些思考。

从乘火车的旅客,想到我们这些乘坐社会或世界这个‚大火车‛的人,进而对‚大人格‛、‚大人生‛进行了思考,得出了‚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这样耐人寻味的结论。

宇宙之大,见于苍蝇之微,这也许就是丰子恺的独到之处。

于平凡细微之处,洞察生命的本质,往往更让人觉得隽永深刻。

由于受宗教的影响,丰子恺的很多作品都带有宗教色彩,在对人生、生命的探求中,流露出一种禅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渐》中,丰子恺通过时间的‚渐‛逝,告诉我们世界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生命是一种无常的存在,恒久不变是世人被时间的‚渐‛变蒙蔽了双眼后产生的幻觉。

人们‚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生命短暂无常的本质,为‚渐‛所迷的世人,忙于争权夺利,甚至因此而互相争斗、残杀。

丰子恺如同一个超然出世的禅者,一语道出生命的本质,在人生和世界的‚大火车‛上,‚大家都要下去的‛;他诉我们,‚大人格‛、‚大人生‛才能不为‚渐‛所迷,才能‚纳须弥于芥子‛。

如果世人都能参透这一点,世人自可变明达,社会自可变和平。

这之中蕴含着生命和生活的哲理,让人读过之后,仿佛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洗去了物欲社会覆盖在心头的灰尘,洗去了权利社会的喧嚣,还心灵一方平静安乐的净土。

丰子恺对生命的这些富有哲理和禅意的思考,十分耐人寻味,让人读来觉得深刻而又毫不晦涩,这得益于他亲切朴素的语言风格。

即使是要阐发一个深刻的哲理,他采取的也不是一个说教者的姿态,而是像一个亲切的老友一般,与你促膝而谈。

在《渐》中,他像话家常般,谈如花的少女渐变成老太婆;谈纨绔子弟渐变成乞丐、偷儿;谈四季交替;谈农夫抱牛;谈旅客乘车……而我们,就在这如老友般亲切的谈话中,跟随着他的视角,参悟生命的本质。

丰子恺在质朴自然、没有矫饰的语言中,阐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理解,正是这种毫不矫饰的语言,才让那些思考显得更加耐人咀嚼,更加隽永深刻。

例如《渐》中有这样一句话:‚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斗争,而与火车中一样地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亲切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甚至还能读到一丝脉脉的温情。

丰子恺对和谐社会、美好人性的期望,就蕴藏在这真挚朴实的语言中,我们从中不难读出他对社会、人性的真挚的关怀。

无论是写儿童还是忆师长,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生命,丰子恺都能从平凡琐碎中细致入微地发掘出耐人寻味的思考;而那些思考都自然深刻,颇具哲理和禅意,让我们从中领略生命的真谛。

在平实自然而又亲切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丰子恺的艺术世界,平淡而又真挚。

在《渐》的结尾,丰子恺引用的英国诗人的诗中,有这样一句,‚一粒沙里见世界‛。

倘若把《渐》看做是丰子恺众多散文作品中的一粒沙石,我想透过这粒沙,我们也能大致了解他的散文世界的艺术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