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文化 傣族的壁画艺术有什么特点
傣族建筑特色
傣族建筑特色傣族,是中国南方一支古老的民族,他们居住在云南、广西、广东等地,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傣族的建筑也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融合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展现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
一、傣族建筑的基本特点傣族建筑充分考虑了南方湿润、高温的气候特点,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建筑风格独特。
傣族房屋多为木结构,屋顶多用石板或竹片铺设,墙壁则使用木质构件填充,给人一种自然、舒适的感觉。
傣族建筑一般呈方形或矩形结构,分为上、中、下三层。
下层用于存放物品和家畜,中层为起居空间,上层则是休息和贵宾接待的地方。
这种分层结构既能够适应傣族人的生活需求,又能够很好地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二、傣族建筑的装饰艺术傣族建筑在外观和室内装饰上都富有独特的风格。
外观装饰主要以彩绘和浮雕为主,尤其以雕花最为常见。
傣族人民将房屋的门窗和横梁等部位都进行精心雕刻,花纹繁复而又富有寓意,常常是花草、鸟兽和神话传说的形象。
室内装饰则以壁画和家具为主要表现形式。
傣族人民喜欢在屋内的墙壁上绘制各种图案和花纹,色彩鲜艳,寓意吉祥。
家具则采用木质材料,形状简洁而又典雅,常常以水豚皮、象牙、珠宝等装饰品点缀,展现了傣族人民对于生活品味和艺术追求的热爱。
三、傣族建筑的生态智慧傣族建筑不仅注重外观和装饰,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他们善于借助自然资源,利用环境的优势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首先,傣族建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材料资源。
云南地区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傣族人民善于利用木材进行建筑,既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傣族人还善于利用竹子、芦苇等天然材料制作墙壁和屋顶,使得房屋更加透气和防潮。
其次,傣族建筑在建造过程中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
他们喜欢选择宜居的地理位置,如邻近河流、山岳等地,以便获得充足的水源和自然资源。
同时,他们还注重土地利用的合理性,避免过度扰动土地,保持自然的景观特色。
最后,傣族建筑体现了傣族人民对自然的崇尚和尊敬。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佛寺壁画初探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佛寺壁画初探洛婕【内容提要】中国南传佛教的信众中,傣族是主要群体,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代表着中国南传佛教壁画这一宗教艺术的核心部分。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佛寺壁画最初由境外传入,后来慢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有别于其他东南亚国家南传佛教的壁画。
本文以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佛寺为研究对象,对佛寺壁画的题材和风格进行探讨。
【关键词】傣族佛寺壁画南传佛教【作者】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助理讲师。
学界专门研究傣族佛寺壁画的学术论著在数量上显得较为单薄,比起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壁画的研究论著要少得多。
从现有学术研究资料来看,对于当前佛寺重建,壁画流失的现代危机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对于壁画的历史社会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入研究较为缺乏,以寺庙为具体案例研究的系统调查报告数量也不足。
本论文以探讨傣族佛寺壁画的内容、题材、风格为主,在大量西双版纳地区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艺术美学的层面,对不同内容、不同创作手法、不同风格的傣族佛寺壁画进行划分。
一壁画种类所谓佛寺壁画,是指描绘于寺院墙壁或天花板上的艺术图画,即包括以绘画、雕刻及其他工艺手法在天然的墙壁或者人工的墙壁上绘制的画。
在佛寺壁画出现以前,傣族就习惯用绘画来展现世俗生活,张公觐认为:傣族社会在很早的时期就有画师。
傣语里的“章叠姆”一词,即是画师的意思。
通过这一词语的存在可看出,当时的傣族社会已拥有一批善于作画的行家。
①从傣族艺术的特征来看,受南传佛教影响非常深。
壁画是傣族主要的绘画艺术形式,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题材几乎都是宗教内容或与宗教活动有关的内容,有学者认为,傣族的整个绘画都可以称之为“经画”②。
傣族绘画从内容题材,到艺术风格都是一种充满了宗教热情和宗教色彩的宗教表现形式。
在建筑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上,傣族都以佛寺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傣族的建筑和绘画艺术,就是佛教的艺术。
③在西双版纳地区的佛寺建筑中,除了有大量的壁画外,还有用彩色颜料绘制于布面上的布画,大尺寸的挂于大殿寺内的柱子之间,小尺寸的则制作成幡状,插在佛龛附近。
傣族佛寺壁画的形制和空间分布——与藏族佛寺壁画比较
因此 ,本文想探讨的便是建筑形式与壁画艺
术之 间 的张力 。以及 由二 者之 间 的结合 与张 力 如 何形成了 “ 绘 画 ”这个 现象 。
一
、
傣 族佛寺 建 筑与 壁面 形制
图 1 傣族 佛 寺
傣 族壁 画艺术 与佛 教 的广为 传播 和崇 拜 是分 不开 的 。与佛 寺建 筑在傣 族 村寨 的普遍 构建 也是
2 0 1 5 年第 1 期第 2 4卷 壁 画 的形 制和 空 间分 布
— —
与藏 族 佛寺 壁 画 比较
刘 朦
( 云南大学 职业与继续教 育学院 ,云 南 昆明 , 6 5 0 0 9 1 )
【 摘
要】傣族佛寺壁画是从属 于墙壁的空间艺术,佛寺建筑以及壁面形制都在不同程度上规约
二 、壁 画 的空 间布 局
( 一)叙事题材与方法
魔鬼干扰》 、 《 天堂地狱图》 、 《 舞宴图》 、 《 迎奉 王子 归 朝 》等 。 由于 壁 面 多为 短而 长 的形 制 ,所 以 壁 画 往 往 能形 成 横 向 叙 事 模 式 ( 如图2 ) 。例
藏族佛 寺 壁画多 讲求连 续性 。西 藏 桑耶寺 大 如 : 《 大 比丘 的葬礼》包括病故 、出殡 、墓地 、 殿三 层 主尊为 毗卢遮 那佛 :“ 塑 像风规 一 如梵 制 . 火 葬 4个 场面 .画 面采 用横 行 连续 排 列 ,在 空 间
的 . 以至 于很 多 关 于壁 画 的研 究 论 文 中都 对 此 迹 。这些都表 明 ,壁 画是 一种古老 的艺 术形式 ,
问 题 熟 视 无 睹 。巫 鸿 先 生 在 《 时 空 中 的美 术 》 只是 随着 时 间 的前 进 。它 的创 作 地 点 由 山崖 、岩 中指 出 ,在大 部 分 的研 究 中往往 是 将 一 幅 画等 壁转 向室 内 的墙 壁 .作 画 的动 机 、意 义 也相 应 发 同于一个 图像 再现 ( p i c t o r i a l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 ,仅 生 了改 变 。在研 究 一 种 艺术 形 式 之 前 。有 必 要 适
傣族民间织绣艺术椎论
傣族民间织绣艺术椎论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傣族民间织绣艺术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更是传承和发扬了民族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对傣族民间织绣艺术进行探讨,了解其历史渊源、工艺特点以及当代传承发展现状。
一、历史渊源傣族民间织绣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元前221年。
在古代,傣族就以织布为生,采用丝、棉、麻纤维质料来编织,并且采用植物染料进行彩色织物的染色,使其色彩鲜艳绚丽。
傣族织女节的民间故事激发了傣族人对织绣技艺的向往与尊重,绢绣艺术也因此被奉为傣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傣族织绣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传承。
在明清时期,傣族织绣艺术更为繁荣,成为了国家的特产。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傣族织绣艺术也逐渐走向了民间化发展,口传心授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傣族民间织绣艺术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中外赞誉,成为了傣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工艺特点傣族民间织绣艺术以其独特的工艺特点而著称,其最大的特色是注重刺绣的线条和色彩的对比,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当地民间艺术气息。
傣族织绣艺术的线条精细而成熟,色彩鲜明而浓烈,绣工细腻而精湛。
尤其是在绣制面料上,傣族人民尤其注意面料的选择和色彩的搭配,以求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傣族绣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傣族绣工注重绣品的整体布局和构图,常以节日、民俗、自然风光等为题材,进行绣制。
绣品还常常遇到傣族传统文化元素,如太阳、月亮、花鸟等,以表现傣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傣族绣工还擅长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线条、色彩的搭配与对比,使刺绣作品更具有视觉张力与层次感。
三、当代传承发展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傣族织绣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和传承。
纵观当今社会,傣族织绣艺术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不仅成为了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大瑰宝。
从文化遗产视角谈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保护与传承
从文化遗产视角谈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保护与传承【内容摘要】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是一种“活态”发展的宗教艺术。
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影响和冲击下,正在发生着从未有过的变化和变异。
文章从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就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所具备的条件和价值、保护传承的目的与意义、保护传承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既是一种宗教艺术,又是一种民族艺术。
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活态”存在的艺术,它是否具备文化遗产的条件或要素呢?笔者从傣族南传佛教壁画具备的条件和价值、保护传承的目的与意义、保护传承的重点和难点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傣族南传佛教壁画具备的条件和价值从《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看,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称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所谓有形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样式、分布均匀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①依据这一概念和范畴,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无论是作为历史的、文物的特性,还是其本身拥有的文化的、艺术的价值,都具有有形文化遗产的价值。
无形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
”②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无形文化遗产的几个重要特征,来判断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是否具有无形文化遗产的属性。
无形文化遗产的最大特性是“活态”性。
它是指无形文化遗产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
在《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中这样指出:“各个群体和团体随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互相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曼宰龙佛寺僧舍外墙壁画探究
曼宰龙佛寺僧舍外墙壁画探究作者:赵云川安佳来源:《中国美术》2013年第05期[内容摘要] 在西双版纳小乘佛教寺庙壁画中,最为著名的是勐海县勐遮镇曼宰龙佛寺僧舍外墙壁画。
这幅壁画不仅见证了该地区傣族壁画的历史悠久,同时也代表了傣族本土[1] 壁画的较高水平。
本文将在田野考察的基点上,对该壁画的源起、内容题材、形式风格进行梳理和阐述。
[关键词] 小乘佛教壁画本土化独特性勐遮镇是勐海县相对较大的坝子,是傣族群众较为集中的居住区。
勐海县近300座佛教寺庙,其中勐遮镇就有80多座。
镇政府地处坝子中心即乌龟山脚下[2],沿着乌龟山共分布着该镇所属的5个村子——曼章岭、曼宰龙、召庄、凤凰村、曼垒,均为勐遮壁画相对集中且水平较高的所在;而曼宰龙佛寺僧舍外墙壁画是其中最具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准的壁画,是佛寺壁画中具有傣族本土文化特征的典型作品。
让我们走近壁画,走进壁画,去探索它形成的渊源。
一、壁画的前世今生据曼宰龙佛寺院碑铭所示,该寺建于公元748年,曾修复三次。
寺院由主殿、僧房、鼓房等组成。
目前在新建的主殿内外墙上有2007年由泰国佛教壁画画师茨昂艾等人所绘的佛传故事画。
僧房的内墙上还画有印度风格、斯里兰卡风格的佛传故事壁画。
这些壁画皆不在本文的讨论之中,这里只对绘制于僧舍外墙上的壁画进行分析。
该壁画被置于与佛寺主殿有廊檐连接的僧舍外墙上,距离地面有两米多高(图1)。
这种将壁画装饰于建筑走廊外墙上的形制,在勐海县佛寺中十分常见。
据文物部门考证,这些壁画始绘于清代,由到泰国留学回国之后还俗的傣族画工所画[3],距今有140多年的历史。
《勐海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曼宰龙佛寺壁画绘于傣历1230年(公元1868年),寺内的造像、绘画艺术集中反映了佛寺艺术的独特风格,尤其是佛寺的壁画,绘画艺术精湛,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西双版纳州内保存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壁画。
”[4]不过,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壁画,是1987年在原有清代壁画的基础上重新摹绘的。
傣族文化 傣族的壁画艺术有什么特点
傣族文化傣族的壁画艺术有什么特点>傣族是一个很信奉佛教的民族,无论是傣族文化还是傣族的生活习俗,都与佛教离不开关系。
今天我带大家看傣族的壁画,不用质疑,傣族壁画也融入了大量的佛教色彩,但也是傣族人民生活情感的真实写照。
栩栩如生的傣族壁画,不仅继承与发展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其他民族的优秀精华。
傣族壁画多见于佛寺壁画,是傣族佛寺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
傣族佛寺壁画是随着佛教活动的开展和佛寺的兴建而发展起来的。
在西双版纳现存和近年修复或兴建的佛寺中,均有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表现佛教故事的很多。
傣族佛寺壁画中出现了许多佛的形象,其形象和神态与中原敦煌壁画中释迦牟尼的佛像也十分相似,它们具有相同的面部,如额部宽阔、眉眼细长、薄唇、大耳。
在构图上,打破了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把一个完整故事的来龙去脉集中明确地在一幅画面上表现出来。
同时,构图疏密得当,主次分明。
在人物的造型上,既保持了结构的准确性,又作了艺术的夸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中国画传统的线的表现技法,线条流畅,生动活泼。
由于明亮的金色,饱和的石青、石绿、朱砂、黑色等各种矿物质原料填彩,并注意较好的应用了黑白对比、冷暖对比、大块色与小块色对比,使整个画面显得既鲜艳,又统一和谐,富于节奏感。
在壁画的边框装饰以及佛寺里外的屋顶、天花板、门窗的装饰上,大量采用了傣族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纹样。
傣族壁画的图案上,大多是孔雀、大象、小鹿、马、粮食、水果、植物、花卉等,其中大部分是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
在描绘方法上,先用硬纸板刻出模本,然后按照需要用金漆或银漆印在用红色或黑色作底色的墙壁、柱子、天花板以及门窗上,大多是采用单独纹样和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图案造型,民族味浓厚。
傣族人民性情温和、勤劳、勇敢、善良、人与人之间,家庭、邻里之间,相处和睦。
傣族能歌善舞,以及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大自然里,这本身就是一幅天然的优美动人的风俗图,再加之灿烂的文学艺术,为佛寺壁画提供了优秀的创作题材。
云南傣族图形文化特质分析
文化长廊云南傣族图形文化特质分析陈洁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学院姚志奇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学院李力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学院[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188-01文化特质即文化元素,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
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可以对其文化进行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并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扬。
云南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南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和与绚甸、老挝、越南接壤的地区。
这里天气炎热,绿树成荫,不但孕育了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也为傣族人民提供了美丽的生活环境。
傣族人民在这独特的自然环境中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模仿,逐渐绘制出了属于本民族特有的图形图案,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图形文化。
这些图形文化是傣族祖祖辈辈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是特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从根本上映射了傣族的文化、习俗、历史和宗教等特点。
“它们多数是感性的和形象的,充满着迷人的神秘色彩,蕴含着原始的生命冲动,包含着诸多可阐释、可解读的视觉语言。
也融入了历史演变、生命流逝、思想进化和审美追求的种种信息。
”——《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学》。
对傣族图形文化的特质研究分析对傣族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傣族图样类型丰富,用途广泛:从建筑到服饰,从吃穿用行到祭祀宗教都用图案图形表达着爱美、祈福的思想。
这些图案有的是二维的:它们被绣在衣服上,织在经幡中,烙在树叶(贝叶)上或体现在剪纸中;有的则是三维的:它们被刻在首饰上,雕在建筑中。
一条项链,一道横梁,甚至裙边垂下的一串缨络,都在以无声的造型和有声的碰撞反射出傣族人民爱美的心愿,传递着傣族独特的文化的信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傣族图形文化,它是一种“祈福纳祥”的欲求表达形式,通过把美丽的各种图案纹饰在建筑上、服饰上期望随时随地都得以吉祥如意。
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分析,由于云南傣族独特的居住环境以及特殊的宗教文化,使得傣族的图形文化具有宗教性,地域性和渗透性的特点。
傣族文化的渊源与特点
傣族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深圳是一座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许多少数民族也有着发展的空间。
其中,傣族是深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
虽然傣族和汉族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但是这种文化差异却是他们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探讨傣族文化的渊源与特点。
一、傣族民间传说与神话傣族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和传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魁望、赛野和玛嘎等民间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是傣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些神话传说,傣族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其中,魁望神话是傣族的核心神话之一,它是傣族王权祭祀儀式的源泉,也是傣族人民对于天地万物的尊崇之情的表达。
赛野神话则展现了傣族文化中的自然主义,通过这个神话,人们通过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还有一些玛嘎神话则是傣族历史、文化、智慧、劳动、习俗等的综合反映。
二、傣族服饰与民俗艺术傣族的服饰非常独特,以柔和、淡雅的色彩为特点,衣着讲究、体现了傣族的审美和文化特色。
傣族服饰和民俗艺术的特点一样,多样性、富于装饰,绚丽多彩。
傣族的服饰风格以金边、彩边装饰为主要特征,随着地域和职业的不同,服饰也会有所变化。
例如,在昆明地区,傣族妇女常穿长衫,饰有金属色彩的银耳环,手镯、金边的色彩与眉饰等。
而在深圳地区,傣族服饰多是色彩鲜艳、装饰丰富,比较适合于表演和舞蹈演出的等场合。
民俗艺术方面,傣族的刺绣、编织、木雕等手工艺品与工艺品也是一大特色。
这些艺术品的形式多样,用途广泛,例如,傣族的传统服饰、蒲扇、手镯、耳环等都是通过这些民俗艺术制作而成,富有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三、傣族音乐与舞蹈在傣族文化中,音乐与舞蹈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傣族音乐通常使用具有一定抒情性的乐器,例如竹笛、三弦和中长笛等。
傣族舞蹈的形式也多样,表现出傣族人民的风俗、历史、情感等多方面的意义。
傣族舞蹈以多人排列,动作优美、协调,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不同的舞蹈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康宋、水灯舞、莫盘莫等等。
浅谈傣族织锦纹样的装饰性特征 (2)
浅谈傣族织锦纹样的装修性特点摘要:傣族织锦纹样拥有激烈的装修性特点,傣族织锦艺人经过斜织机以经线和纬线的交叉、以色线的交叉构成图案。
并经过抽象、简化等平面化的设计原则,提取能够反应此事物最具特点、最有认知性的属性元素。
使图案中的动物、植物等形象在艺术办理手法上一致同来,形成疏密有致、变化一致的图案成效。
傣族织锦纹样特别丰富,色彩鲜亮,拥有激烈的视觉冲击力,并经过拥有丰富寓意的图形来表达,进而传达其独有的精神祈盼。
重点词:傣族织锦装修性平面性艺术特点傣族历史悠长,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壮傣语支,从族源上追忆属于古代越人族属,越人是我国古代南方最大的族系。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之一,主要散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境。
傣族织锦艺术积厚流光、久负盛名。
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青铜贮贝器上就雕铸有当时人们纺织的场面。
据原挖掘报告称:此贮贝器作铜鼓形,唯体积太小,有底有盖。
盖上铸 2.5 厘米至 6 厘米小铜人 18 个。
此 18 人中又个别男性,余为女性,此中纺织者共五人,此中一人捻线,四人用踞织机织布。
捻线者身侧挂一布袋,袋内有物,当属麻棉之类,织者四人均踞坐,低头专心织造,从图像上看又提综、打纬、引纬等动作。
同时据该贮贝器中图象考据:“人物应是唐朝之金齿、黑齿等部落之先人,亦即傣族之先民。
” [3] 近现代,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地域是傣锦的主要产地,此中西双版纳傣锦和德宏地域傣锦有着突出的艺术特点。
图1 晋宁石寨山出土的纺织贮贝器傣族织锦流传长远的制作工艺,今日仍拥有这样魅力。
不可以不归功于傣族织锦纹样激烈的装修性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傣族织锦纹样的丰富性傣锦纹样是经过斜织机以经线和纬线的交叉、以色线的交叉构成图案。
图案有独自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连续纹样则又分为二方连续纹样(纵式二方连续和横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
傣族织锦纹样特别丰富,按内容题材分类可分为:几何纹样、人物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建筑纹样、综合纹样等。
傣族刺绣习俗介绍
傣族刺绣习俗介绍傣族刺绣习俗介绍有关刺绣我们很熟悉,在我国古代女人们就喜欢刺绣,为自己为家人缝制好看的衣服或手帕之类的东西,傣族也有着自己的刺绣工艺,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傣族刺绣的简介傣族刺绣一般以白纱线为经,红、黑做纬织绣而成,图案由几种不同纹样连续构成。
刺绣配色大胆,常将亮度相同的色彩配色并置,瑰丽瞩目,纹饰多为大象、孔雀、狮、马、花、树、缅寺、人纹及一些菱形等几何图案。
材料多采用棉线或丝线,有时加入金线,更显灿烂。
花腰傣刺绣“男人看田边,女人看花边”,六、七岁的花腰傣女孩就能舞针弄线。
刺绣,对花腰傣女子来说,已成为追求美丽、塑造自己、展露情思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要你走进戛洒傣族村寨,或是在村头、或是在茂盛的大青树下、或是在凉风徐徐的江边沙滩上,时常能看到“小卜少”们围坐一起,刺绣纳凉、嬉戏欢笑。
在欢悦的氛纷中相互交流着刺绣的技艺,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美丽的情思”展示在自己灵巧的手指下。
傣族刺绣传承的价值一般而言,姑娘们绣制出来的布块,多用作裙摆,或镶于衣袖、或作绑腿、或作衣摆。
姑娘从学会刺绣的十三、四岁开始,直绣到十八、九岁成婚,若能绣制出一套精致的嫁装,那这姑娘就算得上十分成器。
而有的人家往往是母亲为女儿作嫁装,一件好的嫁装,妈妈缝绣得再勤快,也要花上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制好,因为每套亮丽的嫁装上,都点缀着世辈花腰傣人传承下来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审美,展示着花腰傣人铸造生活的独特能力。
傣族刺绣的图案结构精巧细密,色彩搭配适宜。
每件傣族刺绣绣品,都可称得上精美的艺术品,因为每幅图案中,都溶铸着姑娘们对爱情的一种美好向往,寄托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是傣族人传承下来的一种对生活、自然的崇拜,是傣族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对傣族文化的一种传承。
拓展:中国的刺绣种类京绣: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
京绣以材质华贵而著称,一般选用最好的绸缎为面料,而绣线除了以蚕丝所制成的绒线外,还以黄金、白银锤箔,捻成金、银线大量使用于服饰绣品中。
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文化意蕴
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文化意蕴作者:张秋影欧阳磊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4期【摘要】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色彩明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吸引力;绘画技法大方多变,线条、构图等非常成熟,使整个画面交融和谐;壁画题材丰富多彩,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傣族民间传说故事和历史故事。
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作为一种宗教艺术符号,不仅是傣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宣传南传上座部佛教教义,展现本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传承本民族的特色文化。
本文主要透过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这一宗教艺术表现形式,探究其哲学底蕴和审美意识,展现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傣族;南传佛教;壁画;哲学底蕴;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一、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界定壁画是“壁”与“画”的结合,即在墙壁或天花板上通过绘画(或相应的工艺手段)制作完成的画面。
它因基质和手段不同而有别于一般的纸质平面二维绘画。
这种特性决定了壁画是一种涉及多学科系统性设计的综合艺术。
一般说来,它主要依附于建筑本体存在而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并在建筑形体、空间和环境构成等因素形成综合效应的背景基础上传达画面的主题。
所以,壁画的建筑性、公共性与永久性是其主要特征,从而成为环境艺术的主要类型。
傣族南传佛教壁画,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宣传南传佛教教义的壁画,是经画的一种表现手段。
“经画,是指通过视觉形象,宣传经书内容的绘画。
”“经画的主要工艺手段有二,即壁画和布画。
壁画直接绘于墙面或板壁之上,常见的位置是佛龛两侧、须弥座背后、经台、隔扇、照壁、门厅、回廊、天花板以及其他木构件上。
”本文所论述的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主要指直接绘于佛寺墙壁会板壁上的的绘画。
有两种作画方法:一种是常见的线条勾勒填色法;一种是是佛寺独有的刻板漏印法。
“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艺术是一种以写实与装饰相结合、象征与寓意相统一、具体与抽象为调和,来主要宣示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并展示以傣族本土文化为特征的绘画性壁画。
傣族泼水节的美术艺术
傣族泼水节的美术艺术
《傣族泼水节的美术艺术》
傣族泼水节是中国傣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云南省傣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相互泼水以庆祝新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丰收幸福。
而在这个节日中,美术艺术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傣族泼水节的服饰和装饰都是非常精美的。
傣族人民会穿着华丽的传统服装,戴上五彩缤纷的饰物,同时身上也会用丰富的装饰物点缀,如绣花、腰带、项链等。
这些服饰和装饰都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气息,展现了傣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其次,傣族泼水节的壁画和绘画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傣族人民会在节日当天涂抹各种图案和花纹,如龙、凤、鱼、花等,这些图案和花纹都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而在傣族村落里,人们还会在墙上绘制壁画,内容多为传统的民族故事和神话,这些壁画以其充满民族特色的形式和鲜艳的色彩吸引了大批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此外,傣族泼水节还有许多美术手工艺品,如手工织布、刺绣、竹编等。
这些艺术手工艺品都传承了傣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着许多游客和收藏爱好者的目光。
傣族的手工艺品以其细腻精美的特点,成为了傣族泼水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傣族泼水节是一个充满了美术艺术的节日,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傣族人民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创造力,也为当地的艺术产业和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傣族泼水节的美术艺术,不仅是傣族人民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之一。
有关傣族绘画作品
有关傣族绘画作品
傣族绘画作品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傣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绘画艺术在傣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傣族绘画作品以其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这些作品通常以水墨或颜料作为媒介,在布、纸或木板上绘制。
傣族绘画作品通常以自然景观、动植物和人物为主题,展示了傣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傣族绘画作品的色彩鲜艳且充满生命力。
艺术家运用了傣族传统的色彩,如鲜艳的红色、翠绿色和金黄色,以及象征着吉祥和幸福的颜色。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傣族绘画作品充满了热情和活力,给人以愉悦和欢乐的感觉。
傣族绘画作品还展示了傣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他们常常以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为题材,通过绘画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这些作品常常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意味,描绘了傣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此外,傣族绘画作品中还经常出现傣族传统文化元素和民俗风情。
艺术家通过绘画展示了傣族传统节日、婚礼、舞蹈等场景,以及傣族传
统服饰、建筑和工艺品。
这些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了解傣族文化的窗口,展示了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总之,傣族绘画作品以其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在中国艺术界独树一帜。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傣族人民的独特视角和审美追求,还丰富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多样性。
傣族绘画作品无疑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欣赏。
《中国傣族蜡染画》美轮美奂
《中国傣族蜡染画》美轮美奂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且流行很广,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
-
傣族蜡染艺术是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
——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
艺术语言质朴、天真、粗犷而有力,特别是它的造形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进行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这种变化和夸张出自天真的想象,含有无穷的魅力。
图案纹样十分丰富,有几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来自生活或优美的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
——蜡染是古老的艺术,又是年轻的艺术,现代的艺术,它概括简练的造型,单纯明朗的色彩,夸张变形的装饰纹祥,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适合现代的审美要求。
-
-。
傣族佛寺壁画的造型特征——兼谈与汉传、藏传佛教壁画的差异
傣族佛寺壁画的造型特征——兼谈与汉传、藏传佛教壁画的
差异
安佳
【期刊名称】《艺术设计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本文以壁画造型中的变形心理和变形方法为主题,以傣族佛寺壁画为主线,探讨了中国三大佛教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在壁画造型上的差异。
并指出,傣族佛寺壁画的造型方式不像汉传、藏传佛教壁画那样有规范的“粉衣”和严格的章法。
其造型尽显创作中的随意、自由和表现上的朴实、自然。
这种特质,体现了特定文化背景下劳动者的生活理想、造型原则及其美学趣味。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安佳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717
【相关文献】
1.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寺院壁画艺术特色之比较——以瞿昙寺壁画为例 [J], 王青
2.傣族佛寺壁画的造型特征——兼谈与汉传、藏传佛教壁画的差异 [J], 安佳
3.略述傣族佛寺壁画中的“现代傣族画工表现型” [J], 赵云川;安佳;
4.略述傣族佛寺壁画中的“现代傣族画工表现型” [J], 赵云川;安佳
5.傣族佛寺壁画的形制和空间分布——与藏族佛寺壁画比较 [J], 刘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曼春满佛寺壁画
2017/07曼春满佛寺壁画文/吴婉希[玉溪师范学院美术系]【摘要】曼春满佛寺壁画是南传佛教壁画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呈现出本土化、民族化特征。
无论是从壁画的内容,还是佛寺建筑的形式,造型语言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关键词】曼春满佛寺;壁画;艺术特征西双版纳橄榄坝的曼春满佛寺是一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宗教建筑,史料记载该寺最早的修复时间于1742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寺内有精美的传统佛寺建筑、金水漏印、壁画等,是一级的南传佛教总佛寺。
它是由大殿、戒堂、佛塔、门亭、引廊等部分组成,属于塔寺的佛寺,总面积达2580平方米。
曼春满佛寺地处曼春满寨子中央,门前有广场,前方是三棵高大贝叶棕,四周低矮的传统傣族民居同高耸的金色寺塔形成强烈对比,使佛寺散发出一派祥和气氛。
曼春满佛寺壁画是上世纪90年代所画,位于西边的引廊墙面上,长有20米左右,高有1米,壁画后面是寺院僧舍。
一、壁画内容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奉南传上坐部佛教,因此佛寺及佛寺中所有的相关装饰都与南传上坐部佛教有关。
傣族佛寺壁画通常并不以讲经为主,而是讲述与佛教相关的一些传说和故事,曼春满佛寺壁画讲述了两个故事:(一)《召米爹转世》,这组壁画讲述的是傣族民间传说故事,召米爹是傣族传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本组壁画共有8幅,讲的是召米爹的来历和7次转世的故事,一张壁画就讲一个转世的故事。
1.召米爹一心向佛,却遭父母抛弃,但并没有报复伤害他的人;2.转世为生意人,坐船遇到灾难得到神仙相救,悟出多做善事的道理;3.转世为女人苏旺纳刹亚,被人伤害了却原谅了伤害她的人,只要求照顾好她的双亲;4.转世为地方首领,当好一个地方官;5.转世为普通人,以劳动和智慧谋生;6.转世为龙王补利当,强调信佛时要严于律己;7.转世为纳拉达神,奉行公正严明的行为准则;8.转世为布施行善的好人,如有需要,一切皆可舍弃。
(二)《维先达腊》,这是南传佛教表现得最多的佛本生故事。
孟连傣族民间壁画概述
孟连傣族民间壁画概述
陈少昆
【期刊名称】《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0(16)1
【摘要】孟连傣族民间壁画与小乘佛教有着渊源的历史,其体裁、内容多为反映佛本生、经书故事、佛主释迦牟尼、史诗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其画质朴、细腻而带有稚气,壁画多保存在佛寺的墙壁上,充满了朦胧而又神秘的宗教色彩.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陈少昆
【作者单位】孟连县文化局,云南,孟连,665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28.6
【相关文献】
1.浅谈孟连县傣族民间文学的价值 [J], 李斌
2.示范引领孟连新梦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走过60年 [J], 中共孟连县委员会;孟连县人民政府
3.傣族武术的历史渊源及其现状——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为例 [J], 赵华
4.傣族社会组织“贺新”的功能和当代价值--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为例[J], 张宏海
5.傣族传统广场舞的传承和发展——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为例 [J], 韩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傣族文化傣族的壁画艺术有什么特点
导语:傣族是一个很信奉佛教的民族,无论是傣族文化还是傣族的生活习俗,都与佛教离不开关系。
今天小编带大家看傣族的壁画,不用质疑,傣族壁画也
傣族是一个很信奉佛教的民族,无论是傣族文化还是傣族的生活习俗,都与佛教离不开关系。
今天小编带大家看傣族的壁画,不用质疑,傣族壁画也融入了大量的佛教色彩,但也是傣族人民生活情感的真实写照。
栩栩如生的傣族壁画,不仅继承与发展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其他民族的优秀精华。
傣族壁画多见于佛寺壁画,是傣族佛寺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
傣族佛寺壁画是随着佛教活动的开展和佛寺的兴建而发展起来的。
在西双版纳现存和近年修复或兴建的佛寺中,均有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表现佛教故事的很多。
傣族佛寺壁画中出现了许多佛的形象,其形象和神态与中原敦煌壁画中释迦牟尼的佛像也十分相似,它们具有相同的面部,如额部宽阔、眉眼细长、薄唇、大耳。
在构图上,打破了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把一个完整故事的来龙去脉集中明确地在一幅画面上表现出来。
同时,构图疏密得当,主次分明。
在人物的造型上,既保持了结构的准确性,又作了艺术的夸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中国画传统的线的表现技法,线条流畅,生动活泼。
由于明亮的金色,饱和的石青、石绿、朱砂、黑色等各种矿物质原料填彩,并注意较好的应用了黑白对比、冷暖对比、大块色与小块色对比,使整个画面显得既鲜艳,又统一和谐,富于节奏感。
在壁画的边框装饰以及佛寺里外的屋顶、天花板、门窗的装饰上,大量采用了傣族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纹样。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