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摘要:(四)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一六王毕,四海一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族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而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 C.夫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于多于九土之城郭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下列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剽(piāo)掠不霁(jì)何虹嫔嫔媵(téng)嫱 B.缦(màn)回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xuán) C.椒(jiāo)兰架梁之椽(yuán)尽态极妍(yán) D.囷囷(qūn)钩心斗角(jiǎo)直栏横槛(jiàn) 6.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荧荧,明亮的样子. B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远听,远远听见. C 而望幸焉 : 幸,封建帝王到某处. D 骊山北构而西折 : 北,向北,“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 燕赵之收藏② 秦人视之不甚惜③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④ 杳不知其所之也⑤宋何罪之有⑥人非生而知之者⑦牛何之⑧多于南亩之农夫 A ①⑦ ②⑥ ③⑧ ④⑤ B ①③⑧ ②⑥ ④⑦ ⑤ C ①⑤⑧ ②⑥ ④⑦ ③ D ①⑧ ②⑥ ③⑤ ④⑦ 8.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 悦亲戚之情话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 六王毕,四海一 C 园日涉以成趣 D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3)天气(4)像明亮的星星一样闪亮(5)可惜 5、一词多义取:(1)掠夺,夺取(2)掠夺,夺取(3)提取(4)夺取,攻下(5)通“娶”(6)着(7)采用,选取(8)拿,与“舍”相对族:(1)族灭,灭亡(2)家族(3)类(4)筋骨交错聚结处(5)众,一般的毕:(1)灭亡(2)尽力,竭力(3)结束(4)全(5)结束(6)终究幸:(1)宠爱,宠幸(2)宠爱,宠幸(3)幸亏(4)希望(5)宠幸(6)幸而,幸亏举:(1)被攻占(2)尽,完(3)举起(4)成功(5)推举(6)举行,发动(7)全,整个(8)举止流:(1)河流(2)淌(3)水流,河流(4)流放(5)淌 6、特殊句式(1)被动句(2)判断句(3)状语后置(二)课文初探: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学案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闫龙一、学习目标 1、 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 2、 2、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和借古讽今的风格。

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翻译:六国消灭,天下统一。

蜀山秃顶,阿房矗起。

覆盖三百多里,隔断了天上的阳光。

从北面的骊山建起,折向西面的咸阳。

渭水和樊川,缓缓地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回廊像腰带曲折,屋檐像鸟嘴高啄。

依随着地势环抱呼应,围绕着中心向外开拓。

曲曲的,弯弯的,好像一格格的蜂房,一圈圈的水涡,不知有几千几万个院落。

长桥像龙卧水上,可哪有风起云涌?复道像虹贯空中,怎没见雨霁斜晖?四周围高低起伏,分不清东西南北。

台前正歌声热闹,春光融融;殿后却舞袖清凉,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一。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翻译:妃嫔媵嫱,公主帝女,出了六国的宫殿,拉上辇车,来到秦国。

早上唱啊晚上弹,为供秦王的欢娱。

化妆时打开明镜,像闪闪星辰;梳头时披散秀发,像朵朵绿云;渭河泛腻,是脂水倾盆;烟雾弥漫,是椒兰香熏。

雷霆震耳,是宫车过门;隆隆地由近而远,不知向哪里停轮。

不同的身材,不同的容貌,摆出各种姿势,久立远盼,等候皇帝驾到,有的三十六年都没见到一面。

《阿房宫赋》导学案及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及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作者: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

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2、阿房宫: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

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

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阿房宫赋》导学案(有答案)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阿房宫赋》导学案(有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 组名: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积累“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2、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法指导】1、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的《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它们在立论上既有共同特点又有独创性。

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独创性是: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作者、背景、文体见《学习指导》P78【课前预习】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下列习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妃嫔.()尽态极妍.()管弦呕哑..()()2、解释重点词语。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阿房宫赋》导学案(有答案)

高三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阿房宫赋》导学案(有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 组名: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积累“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2、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法指导】1、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的《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它们在立论上既有共同特点又有独创性。

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独创性是: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作者、背景、文体见《学习指导》P78【课前预习】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下列习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妃嫔.()尽态极妍.()管弦呕哑..()()2、解释重点词语。

《阿房宫赋》学案(一)参考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一)参考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答案(一)1 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2 骊山北.构而西..折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3 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4 盘盘焉.焉:……的样子.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量词,座,所.6 复道行空..行空:横跨半空.7 不知西东..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8 歌台暖响.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9 而气候..不齐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10. 辞.楼下殿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11. 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12. 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13. 为.秦宫人为:成为.14.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黑发.15. 雷霆乍.惊乍:突然.16. 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动词,往,到.17.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18. 齐楚之精英..精英:出类拔萃的人.19. 金块.珠砾.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阿房宫赋》学案答案(二)一、学习第三四段,解释加点的词语.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2 秦爱纷.奢纷:多,繁华.3 人亦念.其家念:顾念.4 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5 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南亩:田间.6 多于周.身之帛缕..周:全.帛缕:借代衣物.7 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8.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9.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如果.爱:爱护.10.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11. 谁得.而族灭也得:能够.12. 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1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四、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

阿房宫赋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答案

(一)识记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ē shǔ wù lí màn qūn wō jì yìng qiáng niǎn huán piāo chēng lǐyǐ zīzhū chuán yǔ sù jiàn cēncīōuyā yǎo jiāo2、重点词语解释(1)萦绕;(2)曲折的样子;(3)随着,依着;(4)乱纷纷的样子;(5)掠夺,强取;(6)支撑;(7)奢华,想念;(8)假使,爱护;(9)能够;(10)雨后初晴;(11)相同;(12)深远;(13)忽然3、词类活用(1)数词做动词,统一;(2)方为名词做状语,向北,向西;(3)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4)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5)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6)名词作状语,乘车;(7)名词作动词,唱歌,演奏;(8)(9)答案待商榷(10)名词作动词,放了一把火,成为焦土;(11)名词作动词,灭族,灭亡;(12)为动用法,为…哀叹;意动用法,以…为鉴(13)名词做状语,向远处;(14)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经营的东西4、古今异义(只解释了文中的意思)(1)延伸(2)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勾连,相邻的屋角相互对峙,好像兵戈相斗。

(3)天气(4)像明亮的星星一样闪亮(5)可惜5、一词多义取:(1)掠夺,夺取(2)掠夺,夺取(3)提取(4)夺取,攻下(5)通“娶”(6)答案待定(7)采用,选取(8)拿,与“舍”相对族:(1)族灭,灭亡(2)家族(3)类(4)筋骨交错聚结处(5)众,一般的毕:(1)灭亡(2)尽力,竭力(3)结束(4)全(5)结束(6)答案待定幸:(1)宠爱,宠幸(2)宠爱,宠幸(3)幸亏(4)希望(5)宠幸(6)幸而,幸亏举:(1)被攻占(2)尽,完(3)举起(4)成功(5)推举(6)举行,发动(7)全,整个(8)答案待定流:(1)河流(2)淌(3)水流,河流(4)流放(5)淌6、特殊句式(1)被动句(2)判断句(3)状语后置(二)课文初探: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完整word版)《阿房宫赋》导学案(附注评译)

(完整word版)《阿房宫赋》导学案(附注评译)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

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鉴古讽今的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1、杜牧介绍:唐才子传杜牧辛文房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属文。

大和二年韦筹榜(韦筹榜:该榜的状元是韦筹,称韦筹榜。

)进士,与厉玄同年。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策蹇:骑跛足驴。

)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dǐ)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

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缙jìn笏:把笏插在腰带上。

)朗诵之。

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悰更历将相,而已困踬(zhì)不振,怏怏难平。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毫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

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

时淮南称繁盛,不减京华,且多名妓绝色,牧恣心赏,牛相收街吏报杜书记平安帖子至盈箧。

后以御史分司洛阳,时李司徒闲居,家妓为当时第一,宴朝士,以牧风宪(风纪法度),不敢邀。

牧因遣讽李使召己,既至,曰:“闻有紫云者,妙歌舞,孰是?”即赠诗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阿房宫赋》第四课时答案 导学案

《阿房宫赋》第四课时答案 导学案
(5)使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二、虚词
(1)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
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
(2)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并列连词,又)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
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
三、课堂训练
一、一词多义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2)、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借古讽今,历史教训,警示后人,讽谏统治者
6、整合全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阿房宫赋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一、牧之杜樊川小杜小李杜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抒情七绝《江南春绝句》《山行》二、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三、参见《讲义》与《细解》第二课时二、1、写作目的:杜牧借此赋讽谏唐统治者要以秦为戒,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依据: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各段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前两段侧重铺陈描写分别从建筑规模和宫中生活情况描写阿房宫,突出其建筑的宏伟豪华和宫中生活的荒淫奢靡。

后两段侧重抒情议论,以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导致亡国来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为了突出写作意图,作者在构思上采用了以宾衬主,层层逼进的写法,秦为主,六国为宾;有六国之灭,才有秦阿房之兴;而阿房之兴,已隐含秦亡之因。

六国与秦之亡,皆因不“爱其人”,结论必然是不“爱其人”者必亡。

而秦没有借鉴六国灭亡的教训,更加速它的灭亡。

这正是作者用意之所在。

构思缜密,结语警策,极具说服力。

三、1、作用(1)展现历史背景(2)提挈全篇为下文伏脉(一亡一兴,关键何在?一因一果,让人深思)(3)暗示文章主题语言:落笔不俗,字字千钧,突兀有力,先声夺人,体现了本文语言高度凝炼的特点。

呼应: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作者以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顺序介绍阿房宫。

特点及修辞参见《讲义》P190-191[品味]与[体会]3、作者主要运用了铺陈夸张的手法宫人生活,极具表现力。

通过宫女梳妆场面,尽情渲染夸张,写出了宫内生活的奢靡荒淫;又通过宫女争相献媚望幸,反映了秦统治者的荒淫与残暴。

第三课时1、杜牧改变了汉赋铺写部分只叙不刺的缺点,加进了明显的贬斥批判的语言。

如:(1)“蜀山兀,阿房出”一语讽刺了为建造阿房宫滥砍乱伐。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透视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揭露其动掠行径。

(3)反问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更是痛斥统治者不该如此残酷搜刮民脂民膏而又如此恣意浪费。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参考答案【知识整理】一、实词(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⑦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5)使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遣,动词)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用,驱使,动词)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者,名词二、虚词(1)焉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③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⑥犹且从师而问焉(相当于“之”)(2)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并列连词,又)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如果、假使)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3)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助词,用于句首,引起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个)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2)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意念上的被动,举,拔,攻占。

此处为被攻占的意思)四、下面四句话中的四个“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答案为C项,该项为连词,假若,假使;其余三项为使今动词,叫,让。

阿房宫赋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晚唐时期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著名的“文赋”和古文大家。

古文方面,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

在“赋”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2、写作背景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吐番、南诏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3、解题“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阿房宫,秦始皇营造的宫殿。

规模宏大,奢华壮观。

传说后被项羽烧毁。

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4、赋: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chī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chī摛文指赋的形貌。

(1)在形式上多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用华丽的辞藻描写事物。

(2)在内容上多采用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的手法。

5、字音:缦回不霁何虹妃嫔媵嫱焚椒兰辘辘杳不知尽态极妍摽掠鼎铛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在庾之粟粒横槛呕哑参差6、解释下列词语意思:六王毕隔离天日钩心斗角骊山北构而西折气候不齐辇来于秦朝歌夜弦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精英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韩魏之经营可怜焦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族秦者秦也二、梳理文章内容,概括每段大意1、第一段铺叙2、第二段铺叙3、第三段对比4、第四段总结三、学习课文,分析内容: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1)阿房宫赋建造的历史背景,。

(2),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的写法。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阿房宫赋》【学习目标】1.理解“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构思特点。

3.欣赏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

4.背诵课文。

问题一:秦始皇当年修建的阿房宫,随着“”,已化为焦土,现实中的阿房宫我们再也无法感知。

但是,唐代文人杜牧用他的大手笔,为我们构建了一座永恒的阿房宫,让我们观赏,让我们沉思。

问题二:“赋”是一种文体,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之间的文体。

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铺采摛文”,是指赋的形式特点,即。

问题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答案: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二是,三是写。

写建筑,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问题六:这是什么手法?必修教材中我们学过哪篇课文也运用这种写法?这是一种的手法。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过秦论》。

问题七:比较《过秦论》与《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什么?1.“”――视宫女为玩物,表现宫女人性的被践踏“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宫女人数之众,令人咋舌,成百上千的宫女去伺候一个秦氏皇帝,这难道不是对宫女人性的漠视吗?关于宫女的描写,还有两处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宫女的身份和来历,“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她们原是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原也是金枝玉叶,可她们亡国破家,形同奴隶!另一处是“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些宫女离乡背井,如果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或许还是亡国破家之后的一点安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一语文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了解文体“赋”的特点
3.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4.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课题及作者
1.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一种文体。

2.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其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尤以七绝著称。

与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

著有《樊川文集》。

(二)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

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三)注音
1. 骊.山(lí)4. 初霁.(jì)7. 鼎铛.(chēng)10. 栏槛.(jiàn)
2. 缦.回(màn)
5. 媵嫱
..(yìngqiá
ng)
8. 俪迤
..(lǐyǐ)
11. 庾.之粟粒(yǔ)
3.囷.囷(qūn)
6. 剽.掠(piāo)
9. 锱铢
..(zhīzhū)
12. 架梁之椽.(chuá
n)
2
二.课内学习(一)解释加点字
1. 六王毕.(灭亡)
2. 蜀山兀.,阿房出.(光秃,出现)
3. 覆压
..三百余里(覆盖)
4. 直走.咸阳(趋向)
5. 钩心斗角
6. 囷囷
..焉(曲折回旋)
7.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高耸,座)
8. 不霁.何虹(雨过天晴)
9. 明星荧荧
..(明亮的样子) 10. 杳.不知其所之也(遥远)11. 尽态极妍.(美丽)
12. 剽.掠其人(抢劫、掠夺)
13. 弃掷逦迤
..(连续不断)
14. 取之尽锱铢
..(极细微)
15. 庾.之粟粒(仓库)
16. 函谷举.(被攻占)
17. 而望幸.焉(皇帝驾临)
18. 隔离
..天日(遮蔽)
19. 倚叠
..如山积累)
20. 高低冥迷
..(分辨不清)
(二)一词多义
1. 一四海一(统一)
一肌一容(全部)
3.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假使)2. 缦廊腰缦回(像腰一样)
缦立远视(久久地)4.焉盘盘焉(…的样子)
而望幸焉(她)
(三)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2. 可怜焦土
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古义:可惜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今义:同情(四)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说明活用类型,并解释
1. 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
2. 未云何龙(龙,出现龙)
3. 不霁何虹(虹,出现虹)
4. 辇来于秦(辇,乘辇车)
5. 鼎铛玉石(名状名动)
6. 金块珠砾
7. 族秦者(族,灭族)
8.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
9. 朝歌夜弦(朝、夜、歌、弦)
10.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五) 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类型。

1.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判断句)
3
2.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判断句)
3. 函谷举。

(被动句)
4. 多于南亩之农夫。

(介词结构后置)
5. 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
(六)翻译句子
1.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五步一栋楼,十步一座阁。

走廊宽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

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宫室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横卧在渭水上,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
3.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绿云缭绕,原来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原来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香料。

4.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

5.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守卫的士兵一声叫喊,函谷关被攻占,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却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了
(七)文本理解
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描写阿房宫的阿房宫有那些特点
规模之大、宫殿之多,结构复杂。

壮阔
4
2.课文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阿房宫,并请试举一例分析。

对偶、比喻、夸张、排比、对比。

3.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写此有何用意?
指出灭亡的原因是没有爱护百姓,
写作目的:借古讽今,劝谏当今皇帝要爱护百姓,不要大兴土木。

以防重蹈历史覆辙。

三、拓展阅读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属.文。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
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①。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
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

其人,王佐才也。

”因出卷,搢笏朗诵之。

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兵法戎机,平昔尽意。

尝以従兄悰更历将相,而已困踬不振,怏怏难平。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毫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
以别之。

【注释】①薄施尘露:效绵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

1.解释加点字词
(1)初未第.(中举)(3)吴武陵策蹇进谒.曰(拜见)
(5)仆.敢不薄施尘露(谦称)(2)善属.文(写文章)
(4)向.偶见文士十数辈(从
前)
(6)识者以拟.杜甫(比)
2.与“侍郎以.峻德伟望”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是( D )
A 以.览观江流之胜
B 不以.物伤性
C 以.手阖门 D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3.翻译句子
(1)更否,则请以赋见还!
如果还觉得不行的话,就请求把见到的赋返还。

5
(2)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杜牧刚强正直,有奇异的节操,敢于议论朝廷的大事,指斥弊端尤其严厉。

4.概括杜牧为人为文的特点。

刚正、豪迈。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擅长写文章。

当初考试没有及第时,来到京城,当时的主考官是侍郎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他报告说:“侍郎您凭借着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声望,为明智的君主选拔人才,我不敢不效绵薄之力。

刚才遇见十几个文人进士,眉飞色舞,非常高兴地在一起读一卷文书,看他们读的文书,竟然是进士杜牧的《阿房宫赋》。

杜牧这个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

”于是拿出文卷朗诵它,崔郾听了大加赞赏。

吴武陵说:“请求您给予这个人状元。

”崔郾说:“已经有人了。

”吴武陵说:“如果不行,就请求及第第五名。

如果还觉得不行的话,就请求把见到的赋返还。

”吴武陵的言辞面容激动严厉。

崔郾说:“读书人中大多说杜牧粗疏旷达,不拘泥于细节,然而我尊敬地依照您所指教的,不敢再改变。

”后来崔郾又举荐他为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上表举荐他做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做了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被任命为侍御史,多次升迁到左补阙,历任黄、池、睦三州的刺史,以考功郎中的身份负责起草诏令,升迁为中书舍人。

杜牧刚强正直,有奇异的节操,敢于议论朝廷的大事,指斥弊端尤其严厉。

死时五十岁,临死前自己撰写墓志铭,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大多焚烧。

他的诗作感情豪迈,言语大多惊人。

认识他的人把他和杜甫相比,把他们称作“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