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发展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1)
急诊医学的概念和我国急诊医疗体系
急诊医学的范围-急救
2. 院内急诊
急诊科的功能单位急诊室是接受院前急 救站或中心送来的或用其它方法到医院求 治的急性病、伤人员的第一线。危重症医 学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和 ICU他们的救治原则是一致的。
急诊医学的范围
三、灾害医学
灾害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 跨科的专业,包括急诊内科、外科、传染病学、 小儿科、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社会医学、营 养学等。
18世纪后期,那破仑的首席医生 Larrey认识到许多战伤伤员若能给予早 期治疗,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并提出对 伤员的基本救治原则是快速后送和途中 对伤员的积极处理,即为EMS的雏形。
196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Rockville博士发表了题为“意外死亡和 残疾,一个被忽视了的现代社会病”一文,特别强调急救中心在创伤 治疗中的确定性作用和ICU的继续治疗作用。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迈阿密、洛杉矶等地最早出现启用医护 人员的院前急救医疗体系,成立了急救中心。
1979年,世界灾害和急诊医学学会﹙WADEM﹚的成立,标志着国 际上急诊医学专科的创立。
1990年,澳大利亚悉尼利物浦医院提出了急救医疗小组(MET)的 概念。急救医疗小组:MET的基本成员为一位ICU医师和一位ICU护士, 一天工作24小时。
因此这门年轻的学科必然会显示出它的 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急诊医学的范围
急诊医学是一个广泛的学科,包括的内 容在宏观上有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 诊医疗体系管理学、急诊毒物学和灾害 医学。在微观上有复苏术、抗休克、昏 迷、脑血管意外、单个脏器功能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急腹症、多 发创伤、各种危象、急性中毒等。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正在 迅猛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第三阶段:电子仪器阶段。20世纪60年代,电子仪器设备蓬勃发展 ,心电示波装置、除颤器、人工呼吸机、血液透析机等相继出现,相 应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进一步提高。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现 代监护仪器设备的集中使用,促进了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
上一页
返回
织建立、管理体制、救治质量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性和指导性的支持。 北京、重庆、海南等大、中城市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急救中心。多所 综合性大医院开通了“绿色急救生命安全通道”,推动了我国EMSS 的进程与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EMSS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初步形 成了水陆空立体急救网络,急救中心拥有先进的急救装备和发达的通 信网络,能够承担重大意外灾害事件的应急指挥和救援任务,开展与 社会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
第二节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 一般拥有40 万人口以上的区域或城市应设置急救医疗机构。 • (二)主要参与人员 • 1. 最初目击者 即参与实施初步急救,并能正确进行呼救的人员。 • 2. 现场急救的医护人员 通常情况下,救护车上应配备1~2名合格的急
救人员,参与随救护车在现场和转运途中的救护工作。 • 3. 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 伤病员送到医院,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五)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研工作 • 急救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研工作。医疗单位要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1急诊:突然发生的急性疾病以及意外伤害。
2急诊医学:在急救医学的基础上,危重病医学,复苏医学,灾害学,急性中毒学,创伤学,急诊医学管理学等逐步发展,共同组成了现代急诊医学。
3院前急救:事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实行的初步急救,实施急救的地点可以是家庭,公共场所,社区,野外等,施救者可以使院前急救专业人员,院前急救辅助人员,全科医生,公民或者公民本人。
4反应时间:接到患者呼救信息至急救力量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为国际上用以衡量急救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化惯例,失去的反应时间不超过8分钟,郊区的反应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
5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急诊医学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6专科型ICU:专科建设的衍生和发展,是英语专科建设医院或者专业特色十分明显的学科。
收治某一专业分为内的危重患者。
综合性ICU:跨学科,面向全院的监护病房,其任务是收治多科为重患者,适应绝大多数医院。
7院内获得性感染:入院前无感染,入院后48~72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常见获得性肺炎,血源性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外科感染等等。
8心肺脑复苏术:心跳呼吸骤停后,是自主心脏和自主呼吸得以恢复并积极保护脑功能的急救技术。
9生存链:用来描述VF所致SCA患者复苏时间重要性的一个四环接链。
包括: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医疗系统,或者联系当地急救反应系统,呼叫120。
早期由目击者进行CPR,早期进行电击除颤,早期由医务工作者进行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
10黄金时间:发生伤病后的前四分钟。
11休克:是集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有效循环血量显著下降,不能维持机体脏器与组织的正常灌注,继而发生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一种危急重症。
12心源性休克:狭义上是指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引起的休克综合症,见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等,广义上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泵功能极度衰减退,心室充盈或者射血障碍,导致心排血量锐减,多重要脏器和周围组织灌注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代谢与功能障碍综合症。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1936年 法国最早建立EMSS 1968年 麻省理工学院提议建立“急症医疗系” 1970年 日本规定急救车标准 1972年 美国国会举行了建立急救医学体系听证会 1973年 美国总统颁布了急诊医疗体系(EMSS)法案 1980年 德国运用直升机运送伤病员,称“空中救护车”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院前急救模式
二 、医院急诊科
❖ 医院急诊科(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工作时间一周7天,一天24小时 ❖ 首诊负责制 ❖ 以“急”为中心,体现时间就是生命
ER
(一)医院急诊科的主要任务
❖ 急诊医疗 ❖ 急救医疗 ❖ 教学培训 ❖ 科研 ❖ 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护
❖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包含有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批 量伤(病)员的应急预案等。
❖ 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心搏骤停、过敏性休克、急性中毒、严重外伤等。 ❖ 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停水、停电、坠床跌倒等。 ❖ 批量伤(病)员的应急预案。
(五)急诊科的管理
3.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
❖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2.优化急诊工作流程 (1)救治流程 (2)抢救流程 (3)转归流程 3. 实行分级分区就诊 4. 定期评价与反馈
① 各种急危重症患者:休克、昏迷、循环呼吸骤停、严重心律失常、 急性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的生命垂危者。 ② 无家属陪同且需急诊处理的患者。 ③ 批量患者,如外伤、中毒等。
(五)急诊科的管理
2.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
❖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是为迅速、有序地对急危重症患者、批量伤(病)员开 展及时有效的救治而预先制定的实施方案。
急诊医学知识PPT课件
填塞止血法
用消毒的纱布、棉垫等敷料填 塞在伤口内,再用绷带或三角 巾加压包扎,松紧度以达到止 血为宜。
止血带止血法
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时,用止 血带或布条等物品在伤口近心
端结扎,阻断血流而止血。
包扎技术
环形包扎法
适用于颈部、腕部、额 部等处的包扎。
螺旋包扎法
适用于肢体粗细相差不 大的部位,如上臂、大
鉴别诊断
01 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急
性胆囊炎等。
询问病史
02 疼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
。
体格检查
03 注意腹部压痛、反跳痛等异常
表现。
实验室检查
04 血常规、尿常规、淀粉酶等。
影像学检查
X线、CT、超声等。
05
治疗策略
06 针对病因治疗,如抗感染、解
痉止痛等。
意识障碍患者评估与处理
评估意识水平
A(开放气道)
清理患者口腔异物,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推举下颌法开放气 道。
B(人工呼吸)
捏住患者鼻子,对患者口部吹气,吹气后松开鼻子,让患 者呼气。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方法
01
02
03
04
开启AED
打开AED的盖子,依据视觉和 声音的提示操作。
贴电极片
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裸露的胸部 皮肤上,通常一个贴在右上胸
吸道通畅,避免二次损伤。
CHAPTER 05
心肺复苏术(CPR)及AED使用
心肺复苏术(CPR)原理及步骤
原理
通过胸外按压形成人工循环,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 ,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C(胸外按压)
在患者胸骨下半部进行有力、快速的按压,频率至少100 次/分,深度至少5cm。
紧急医疗服务体系
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紧急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是指为应对突发危机和急救需求,集中配置并协调医疗资源以提供紧急医疗服务的一套系统。
一、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的定义与意义紧急医疗服务体系是城市、地区或国家层面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其旨在为突发意外、疾病爆发或其他紧急状况下的患者提供快速、优质的医疗援助。
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减少因突发情况引起的伤亡和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紧急医疗服务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性医疗网络,涵盖急救系统、救护车服务、急诊医疗机构、协调中心等。
其目的是通过快速响应、高效运作、专业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情况下的伤亡和延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
二、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的要素和运作机制1.急救系统急救系统作为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的核心,由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急救医疗机构和急救医务人员组成。
当患者出现危急情况时,通过拨打急救电话,急救中心将根据患者的病情紧急调度急救车辆和医务人员前往现场进行紧急救治。
2.救护车服务救护车是紧急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患提供紧急转运和急救治疗,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专业医疗救助。
现代救护车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救护人员,可以进行实时监护和紧急处理。
3.急诊医疗机构急诊医疗机构是紧急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对各类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和抢救。
急诊科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急诊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快速的处置。
4.协调中心协调中心起到统筹、调度和指挥作用,负责接受紧急呼叫、调度急救资源、指挥急救行动和对紧急事件进行监控和统计。
协调中心需要与急救车辆、急诊医疗机构等紧密配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
三、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1.建设紧急医疗服务网络要建设覆盖城乡的紧急医疗服务网络,确保紧急医疗救援的全时段、全覆盖。
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医院的紧急医疗技能培训,提高其对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的诊断和处理能力,减少病患转诊的延误。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麻醉性镇静剂(如芬太尼) 吗啡
肝素
氯化钾
镇静剂(如咪达唑仑、丙泊酚)地西泮注射液
二、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阶段
❖ 转运途中的监测
—气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监测 —生命体征 —各类管道
❖ 常见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理
—管道脱落或堵塞 —呕吐 —突发意识丧失
三、转运目的地患者交接-SBAR模式
❖ Situation(状况——发生了什么事?)
EICU
(二) ICU的布局
❖一、ICU的设置
❖(一)ICU的区域布局与设置 床单元设置
❖1.病室设置
室温、通风与噪声要求
❖
监护站设置
2.医疗辅助区域 治疗室、仪器室
❖
出入通道
❖3.污物处理区域
❖4.医务人员生活区域
v 床位设置
1.一般综合性医院综合ICU 床位数应占总床位数 的2%~8% 2.一般为8~12张床
动脉穿刺针 中心静脉导管包 压力延长管 压力传感器 有创压力监测仪 加压输液器 输液加热器装置 经皮起搏器
止血钳/止血带 创伤手术剪 外科敷料(海绵、绷带) 脊柱稳定装置
一、 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阶段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危重患者(成人)转运配置药物》
推荐药物
选配药物
静脉注射液体:
异丙肾上腺素
❖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目标及措施 1. 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2. 提高分诊准确率 3.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4. 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 5. 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6. 提高急诊患者救治效率,缩短平 均滞留时间 7. 规范护理文书 8. 保证护患沟通顺畅
红区 黄区 绿区
一级危急症患者 二级急重症患者
❖ 院际转运(intra-hospital transport):院际转运是发 生在不同医疗单位之间的危重症患者的转运。
急诊医学发展史
MODS近来研究热点有:
•SIRS/MODS过程中细胞凋亡,如 Fas及Fas-L与 细胞凋亡;
•SIRS/MODS时内皮细胞凋亡;
•炎性细胞旳凋亡;
•脏器实质/间质细胞旳凋亡;
•SIRS/MODS时有关炎症介质/细胞因子与细胞凋 亡旳关系,以及细胞核因子—κB对多种促炎症 基因转录调整影响等
MODS治疗进展
它是一门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监护 与治疗旳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性 特点,趋于从整体上探讨多种危重病旳发生机制、 发展过程、综合救治以及预后和转归。
重症监护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集中各有关专 业急诊知识和技术,对危重患者进行生 理功能监测和主动治疗旳专门单位,也 是对病人实施集中管理、强化监护与治 疗旳区域,是危重病医学理论旳实践场 合。
•1975年美国Baue 报道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 衰竭,并在尸检中找到证据。
•1977年Eiseman 等首先使用MOF这一名 称。
•1991年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ACCP )和 危重病医学会(SCCM)共同倡议将MOF 更名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MODS发病机制
•低灌流和缺氧学说 •免疫学说 •微栓学说 •内毒素学说 •急性代谢障碍学说
•特异性免疫抗炎(单抗)治疗
•血液净化(血液透析、灌流、血浆置换、 免疫吸附)
•皮质激素等调整NF—κB
急性中毒(概述)
中毒(poisoning)是指化学物进入 人体后,在效应部位积累到一定量产生 损害旳全身性疾病。
毒物起源:
•工业毒物 •药物 •农药 •有毒动植物
•职业性中毒 •生活性中毒
病因
治疗
•紧急处理
•清除毒物 清水洗胃,2%碳酸氢钠禁 用于敌百虫中毒,1:5000高锰酸钾禁 用于对硫磷中毒。
急诊医学科 学科概况
急诊医学科学科概况摘要:1.急诊医学科简介2.急诊医学科的发展历程3.急诊医学科的医疗服务体系4.急诊医学科的抢救设备与技术5.急诊医学科的荣誉与成就6.急诊医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正文:急诊医学科是我国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科室,主要负责处理紧急、危重的病人,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急救技能过硬的专业队伍。
本文将详细介绍急诊医学科的概况、发展历程、医疗服务体系、抢救设备与技术、荣誉与成就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急诊医学科简介:急诊医学科是医院的窗口单位,属于临床二级学科,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人抢救等功能于一体。
科室拥有留观病区与急诊ICU,年门诊量超过20 万人次。
医护人员队伍稳定,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急诊医学科的发展历程:急诊医学科经过10 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科的管理能力、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能力以及科研水平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016 年成为无锡市临床重点专科。
同时,科室在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快速抢救通道建立方面也成为区域中心。
急诊医学科的医疗服务体系:急诊医学科拥有健全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普通病房、卒中病房、创伤病房、急诊监护病房等。
科室的医疗服务覆盖了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需求。
急诊医学科的抢救设备与技术:急诊医学科拥有中央监护系统、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持续性床旁血液净化(CRRT)、电子胃镜、电子支气管镜等多种抢救设备。
科室在心肺复苏、中毒救治、创伤救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急诊医学科的荣誉与成就:急诊医学科现为急诊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职业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化学中毒救治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江苏省急性中毒救治基地。
是南京医科大学急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作为江苏省急诊医学中心,科室年急诊患者就诊总量超过25 万人次。
《急诊医学》PPT课件
急诊科人员配备
急诊科的人员配备应根据急诊科的规模、急诊工作量、 所设专科等条件确定人员编制,并参考国家卫生部医院急诊
科(室)建设方案所定标准执科主任。急诊专科固定医师与轮转医师
的比例以1:3为宜。
急诊科的设备:
急诊抢救室设备应包括心电图机、除颤 示波器、心脏起博器、心脏按压机、心电监 护仪、血压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吸 引装转置、供氧装置、喉镜、气管插管、简 易呼吸器、呼吸机、洗胃机和各种无菌备用 的基本手术器械等。
院前急救(120急救中心)
急诊科救护
重症监护病房救护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的任务: (1) 平时对呼救病人的院前急救; (2) 灾害或战争时对遇难者的院前急救; (3) 执行救护值班的特殊任务; (4) 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 (5) 普及急救知识。
院前急救的内容: 现场急救; 途中救护。
(二) 医院急诊科(室)急救 急诊科是急诊医疗体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急诊医学医疗、教研 的基地,是医院医疗工作的第一线, 是医院而向社会的重要窗口。
急诊科环境布局及秩序 (1) 自成一区,建设布局及人物流向合理,室内采光及 色彩设计符合卫生学要求。 (2) 建立绿色通道,设有醒目的急诊和分区标志。 (3) 病人就诊程序简捷、方便、合理、设施完善。 (4) 儿科单设。急诊传染病隔离病房独立成区。 (5) 急诊医疗各区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急诊 秩序。
危重病急救医学(critical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
是急诊医学的核心内容,其任务是承担危重病急 救患者的综合救治和研究。
危重病患者的救治场所是在重症监护病房 (intencive care unit,ICU)。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1 概述 2 内容
3
概述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 ) 是综合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各专科
的“生命绿色通道” 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 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适合平时的急诊 医疗工作,也适合大型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急救。
发展历程
• 随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建立了日益完备的城 乡急救组织。
• 院前急救中心(站)、医院急诊科、重症或专科监护病房三部分有机地联 系起来的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医疗机构。
• 目前,我国二级以上的医院均设有急诊科,地市级城市均有急救中心 或急救站,综合性大医院都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配备了一定的专业 队伍。
我国EMSS的发展和建设
4. 普及社会急救
政府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广泛宣传培训,普及急救技术,如徒手心肺复 苏、骨折固定、止血、包扎搬运等。意外灾害发生时,在专业人员尚未到达现场 时,现场人员能自救和互救。广大群众在各种场所遇到急诊时,有义务向就近医 疗机构或急救部门呼救。社会各部门、各单位接到呼救信息,必须从人力,物力、 财力和技术方面给予全力援助。
特点
即刻性
EMSS 连续性
系统性
层次性
应用
• 这四个特点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要是应对地震、水灾、 火灾、重大交通事故、楼房倒塌、爆炸等灾难事故造成的 群体伤员的紧急医疗救治。
抢救的四个步骤
步骤一
• 在事故现场或发病之初即对伤病员进行初步急救,先是人群自救 互救。
步骤二
• 随后带有抢教设备的急救员和救护组来到现场参加急救。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过程包括:现场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
护
一、院前急救(院外急救)
院前急救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标准 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 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 一、 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 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 发生时应急能力强 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社 会、经济效益
20世纪30-4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1981年 美国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 加拿大 英国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 日本 急救护理专家培训
国内
起步晚 近年来逐步受到重视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中明确指出 2005年—2010年,分步骤在急诊急救、重症监护等重点临床领域 开展急诊和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 目前 《急救护理学》 高校护理专业必修课 培训形式 :在职教育为主 培训内容: 理论教学 临床实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国内 急诊护理学 急救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早期 急诊只是医院门诊的一个部门 初级阶段 1980年—1983年 北京 上海 成立了急诊室、急诊科和急救 中心 20世纪80年代 各地相继成立专科 或综合监护病房 快速发展阶段 1983年 急诊医学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 1988年以后 国家教育部将《急救护理学》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 修课程 1989年 卫生部将医院建立急诊科和ICU作为医院等级评定的条件 之一 各级医院普遍设立了急诊科或急救科 设立了120急救专线电话 2003年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后 急诊医学与急危重症护 理学地位进一步提升
接诊救治
二、急诊科救治(院内急诊)
轮转型 急诊科无固定医生,各种急诊患
者均由各科派出在急诊室轮转的医生接诊 ,再交由各专科病房医生诊治
三、重症监护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一、院前急救(院外急救)
院前急救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标准 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
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 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一、前医疗救护 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
发生时应急能力强 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社
会、经济效益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主要目标:建立一个组织结构严密,行动 迅速,并能实施有效救治的医疗组织来提 供快速的、合理的、及时的处理,将患者 安全地转送到医院,使其在医院内进一步 得到更有效的救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近30年来,EMSS体系在国外迅速的发展, 法国最早组建EMSS,美国、日本、德国等许 多国家都先后完善了EMSS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院前急救
院外转运 急诊重症治疗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概念上强 调急诊的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系 统性,主要是应对地震、水灾、火灾、 重大交通事故、楼房倒塌、爆炸等灾难 事故造成的群体伤员的紧急医疗救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 成
2020/11/14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急 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2.了解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护士资质认证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国际
19世纪
南丁格尔
克里米亚战争救护
20世纪50年代 北欧脊灰流行
急诊医学发展 ppt课件
梁左 职业:著名喜剧作家。 终年:43岁死因:心肌梗塞
2001年5月19日深夜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中去世
2019/8/28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27
生命是宝贵的 现实是残酷的 只要努力 我们看得到希望
实例… … 实例… … 实例… …
2019/8/28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28
实例… …
2019/8/28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31
常见院外急症特点 :
起病隐袭 发病突然 表现特殊 病情易变 兼患多病 判断不易 处理困难
2019/8/28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32
院外急救的重要性
措施正确及时可---
-缓解病情 -降低死亡率 -减少后遗症
2019/8/28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2019/8/28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13
国际上急诊医学概况
美国
最初起源于公交道路交通事故的抢救,由联邦交通部 负责管理院前抢救工作,1972年通过了加强急救医疗法案。 急诊事物由福利保健部门管理。全国统一急救呼号为 “911”。院前急救大部分由消防队兼管。抢救半径为2.5km。 美国急诊医学的学术组织“急诊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ACEP)成立于1970年, 现在是很有权威的学术组织
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1997年4月11日,
猝
因心脏病突发猝死 海曼 职业:排球运动员 终年:31岁 死因:马凡氏综合症
死
海曼曾经是美国著名女排选手,被誉为美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在日
名
本松江体育馆举行的一次正式比赛中突发心脏病猝死,死因就是因为主动脉
【急诊急救】急诊医学发展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法案 。
1979年,世界灾害和急诊医学学会 ﹙WADEM﹚ 的 成 立 , 标 志 着 国 际 上 急 诊医学专科的创立。同年,国际上设立 急诊科为医学科学领域中的第23独立临 床学科。
对策 • 五、医院急诊科的运作与管理
二、中国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 服务体系发展简史
1、1980年10月,卫生部颁布“加强城市急救工作”文 件。
2、1982年3月,卫生部医政司召集若干急诊工作方面的 专家开了“咨询会”,草拟《医院建设急诊科(室) 的建议书》,并在同年10月委托上海医学会举办的“ 全国门、急诊工作学术讨论会”上征求与会代表的意 见。
• 二、中国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 史
• 三、急诊医学范畴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 • 四、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方向与
对策 • 五、医院急诊科的运作与管理
三、急诊医学范畴和急诊医疗 服务体系的任务
• ﹙一﹚急诊医学的范畴和任务
• ﹙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
1、急诊医学的范畴
3、1983年,卫生部颁布《城市医院建设 急诊科(室)的方案》。明确提出城市 综合性医院要成立急诊科。 4、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少数综合性 医院成立我国首批独立的急诊科。
5、1985年,全国15个大、中城市约50名急诊工 作者自动组织,在杭州举行首次 “急诊工作讨 论会”来全面讨论急诊工作,这次会议的一项 重要决议是建议成立全国急诊医学学会,推选 了筹备组。
6、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组建我国第一个急诊 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培训点。
7、1986年10月,由卫生部医政司赞助,在 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讨 论会。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诊医疗服务体系1.概念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非一个特定的机构,而是一个包括要求急救机构、医院急诊科(室)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或专科病房三个基本机构在内的有机联系起来的完整的现代化医疗系统,这三部分既各具独立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
其包括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急救组织、有监护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内急诊服务机构、重症监护病房。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了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历史演变过程。
3.院前急救的任务及具备条件。
4.医院急诊科(1)建制模式:独立型急诊模式、全科医学急诊模式、支援型急诊模式。
(2)设置与功能。
5.重症监护病房(ICU)(1)ICU的模式。
(2)ICU的规模、设施与设备。
(3)危重病人的监测项目。
(4)ICU的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1.急诊医疗网络的建设。
2.现代通信技术在EMSS在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4.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5.地区中毒控制中心。
6.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医疗中应用的展望。
院前急救的发展模式1.院前急救发展模式:独立型急救中心、依托型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
2.院前院内急救链(急救—一体化):急救中心收到在急、危、重症患者发出的呼救时,将医疗急救措施及时送到患者身边,立即进行迅速有效的医疗处理,然后将患者安全、迅速地转送到合适的接受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急诊科进行进一步诊治,包括根据病情再作出立即手术、转送EICU或专科病房的决定,以便使患者尽可能地脱离危险、恢复健康的整个急救过程。
上述过程需要由不同部门或单位组成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协同完成,并像生产流水线一样顺序接替,环环衔接良好,故称为急救一体化或院前院内急救链。
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控制1.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目的与目标。
2.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控制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 起步 第二阶段 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与徘徊 第三阶段 急诊体系完善腾飞与困惑
二、中国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 服务体系发展简史
1、1980年10月,卫生部颁布“加强城市急救工作”文 件。
2、1982年3月,卫生部医政司召集若干急诊工作方面的 专家开了“咨询会”,草拟《医院建设急诊科(室) 的建议书》,并在同年10月委托上海医学会举办的“ 全国门、急诊工作学术讨论会”上征求与会代表的意 见。
6、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组建我国第一个急诊 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培训点。
7、1986年10月,由卫生部医政司赞助,在 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讨 论会。
8、1986年11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急救医疗法》。
9、1987年5月,在杭州召开组建中华医学 会急诊医学会正式成立大会,标志着我国的 急诊医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10、1990年,急诊医学分会创设属于自己的 专业期刊——《急诊医学》杂志。
医院急诊
EICU
内容提要
• 一、国际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 史
• 二、中国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 史
• 三、急诊医学范畴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 • 四、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方向与
对策 • 五、医院急诊科的运作与管理
三、急诊医学范畴和急诊医疗 服务体系的任务
• ﹙一﹚急诊医学的范畴和任务
1990年,澳大利亚悉尼利物浦医院提出了 急救医疗小组(MET)的概念。急救医疗小组: MET的基本成员为一位ICU医师和训,内容不仅包括CPR,还包括 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和胸 腔闭式引流,应对所有住院患者提供全天候高级 复苏服务。
18世纪后期,拿破仑的首席医 生Larrey认识到许多战伤伤员若能 给予早期治疗,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并提出对伤员的基本救治原则是 快速后送和途中对伤员的积极处理 ,即为EMS的雏形。
1870年,开始伤员的后送,最 早的空运工具是热气球。
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遍使用直 升机作为医疗运输工具
20世纪40年代,开始建立接受 伤员的急救站。
因此他们存活下来的可能性非常小。
196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Rockville博 士发表了题为“意外死亡和残疾,一个 被忽视了的现代社会病”一文,特别强 调急救中心在创伤治疗中的确定性作用 和ICU的继续治疗作用。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迈阿密、洛杉矶等地最 早出现启用医人员的院前急救医疗体系,成立了 急救中心。
1993年,创建美国急诊医学院 ﹙AAEM﹚专门培养急诊医务人员。
2001年,AAEM开始正式招收 急诊护理专业学生。
内容提要
• 一、国际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 史
• 二、中国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 史
• 三、急诊医学范畴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 • 四、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方向与
• ﹙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
1、急诊医学的范畴
• 院前急救; • 院内急诊; • 危重病医学; • 灾害医学。
1968年,创建美国急诊医师学院﹙ACEP﹚专门培养 急诊医务人员。
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法案 。
1979年,世界灾害和急诊医学学会 ﹙WADEM﹚ 的 成 立 , 标 志 着 国 际 上 急 诊医学专科的创立。同年,国际上设立 急诊科为医学科学领域中的第23独立临 床学科。
急诊医学发展与急诊医疗 服务体系
温州市人民医院
王谦
社会发展需要急诊医学发展! 提高应急能力!
急诊医学是二级临床医学学科
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
内容提要
• 一、国际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 史
• 二、中国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 史
• 三、急诊医学范畴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 • 四、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方向与
3、1983年,卫生部颁布《城市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方案》。明确提 出城市综合性医院要成立急诊科。
4、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少数综合性 医院成立我国首批独立的急诊科。
5、1985年,全国15个大、中城市约50名急诊工 作者自动组织,在杭州举行首次 “急诊工作讨 论会”来全面讨论急诊工作,这次会议的一项 重要决议是建议成立全国急诊医学学会,推选 了筹备组。
11、1995年,经卫生部、人事部认定急诊医学 科为独立的二级学科,是由临床医学、基础 医学与许多学科相交叉、相渗透的、特殊的 、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医学专门学科。
12、2001年,升级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13、2002年,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医学院建立 全国第一个本科急诊医学专业。
14、2003年,浙江大学申请建立全国第一个 急诊医学博士授予点。
16、2009年卫生部颁发《急诊科 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 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 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 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急诊医学体系的完善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
院前 急救
18世纪90年代,拿破仑时代的医生多米内·吉恩·拉雷设计了这种“飞车 ”,并用它把战场上的伤员运送到野战医院。医生经常会在运输途中, 在这种马车里进行紧急手术。这种两轮马车由2匹至多匹马拉,内部空间 足以摆放两名躺在担架上的伤员。拉雷还成立了一个由医护人员和传令 兵组成的救护队,他们负责把急救品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在拉雷发明这 种救护车以前,伤员只能自救,或者等待战斗结束后,有人来救他们,
对策 • 五、医院急诊科的运作与管理
急诊医学
• 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随着社会 需求的不断增加,极大地促进了该学科 的发展,成为目前医学领域发展最为迅 速的临床学科之一。卫生部和地方卫生 行政部门近几十年来,把发展健全急救 机构,建立急诊网络,完善急诊医疗服 务体系,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国际急诊医学与急诊医 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