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

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取决于他的人际环境。”因此,选择一个阳光健康的人际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发展影响深远。接近那些勤奋积极的人,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受他们的感染,也养成奋发向上的心态,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与那些自暴自弃、满腹牢骚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跟他们一样颓废消极,丧失斗志。

学会交往更为重要,有人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的成功方程。

成功=(努力+机会)人际关系,即,(1+1)0=1,(1+1)1=2,(1+1)2=4,(1+1)3=8。可见在个人努力和外来机会定值的情况下,人际关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了。

中国古代的儒家理论就是侧重研究和协调社会交往的理论,儒家认为,人是群聚动物,与一般动物的区别表现在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受社会规范或“礼”的约束。在交往中,人们运用“礼”来建立一种有机的秩序和联系,并通过教育、学习以及自觉实践来发挥“礼”在社会交往中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孔子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与人交往可以增广见闻促进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也就意味着“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都具有教育性”。

现代心理研究认为良好的教师交往可以使教师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可以使教师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师在与同事、领导、理论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交往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可以使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是,由于工作性质关系,我们有很多老师不重视人际交往,甚至患上了人际交往不适症。有的人往往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看不起自己、老跟自己过不去;有的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领导有眼无珠,不重视自己,产生失落感、冷漠感、无望感、不安全感,怨天尤人;有的多疑,对人怀有敌意,看问题主观、偏执,甚至导致人际关系恶性循环。有的人不善沟通,开口就得罪人,动辙得咎,社会适应不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成为教育上的幸福者,成为生活中成功人士,那就让我们从学会处世做起吧。

学校中师生沟通的主要方式

二、造成师生沟通障碍的主要成因和对策

1. 师生关系之间的互动由于不平等关系和不同心理角色的内在定位容易造成沟通障碍。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无论是学历、资历、年龄、辈份都高于学生,这样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如果沟通中不注意淡化、弱化这种关系,师生沟通中的学生常常会把教师作为“来管教的人”或者是“讲大道理的人”来对待,沟通效果自然就差了。如果是中学生,往往又正处于“逆反期”,出现沟通障碍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于师生沟通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采取的策略是:老师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心理地位,在沟通中以平等的、同伴式的关系出现。采取的沟通方式很多是非语言的:态度、言语、情景等都是需要注意的方面。因此,在幼师培养师资的时候,都会有要求:和孩子说话要蹲下来,其心理学意义就是降低老师的高度,与孩子平视,不仅是有利于观察表情、目光等非语言信息,更重要的是表示老师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对于中小学生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尽可能先请学生坐下来,避免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沟通关系的平等。当然,要让学生感受到沟通关系的平等,最主要的还是老师在沟通时的态度,给学生以真正平等的地位。

2. 师生之间沟通的态度、情绪、措辞、外表等原因给人以错误印象,容易造成沟通障碍。师生之间为了解决某些问题,特别是比较难处理的问题,态度、情绪、措辞、外表等许多非语言的信息给对方的印象是很重要的。

首先沟通的态度某种程度已经决定了沟通的成败。在学校师生沟通中常常可以看到:往往有的时候似乎还没有开始沟通,因为一些非语言的信息已经给了对方“来者不善”的感觉,就很容易造成另一方竖起盾牌,不愿意接受对方传递来的信息。如果教师在沟通时的态度表现盛气凌人,学生会很不舒服;如果学生在沟通时态度表现执拗,教师会感到难以切入,这样还没有开始沟通,就已经注定了沟通必定会失败。

如果讲注意到师生沟通需要创设“平等地位感”时,真诚沟通的态度是第一位的,在学校师生沟通中也不例外。

师生沟通时双方的情绪对沟通效果也会产生很大影响,教师要尽量避免在沟通前带着负面情绪,要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沟通前应平静一下自己的情绪,排除其他问题对情绪的干

扰,告诫自己在沟通过程中尽量减少情绪的波动。

师生沟通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措辞,避免容易引起误解的言语。师生沟通,学生相对是弱势地位,要保持沟通时地位的平等,除了场景、态度等,措辞也是保证沟通更有效的重要一环,也是直接可以表达出来的内容。表达前可以尽可能地多倾听,充分思考、斟酌措辞。

3. 师生之间沟通缺乏相互的倾听,对事件有自己预先的想法,对话题相互不感兴趣,判断错误、偏见,刻意创设情景,没有顾及对方的感受。教师把自己的想法替代学生的想法,学生自以为了解教师的想法等,很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有的时候,师生双方都有着良好沟通的愿望,也都注意了沟通的态度、措辞等方面,但缺少了倾听。沟通中缺乏真正理解对方表达的含义,更多注意的是自己预设的想法,容易对对方表达的内容产生偏见,出现错误的判断。心理学上对这样的现象称之为“不想听的听不见”,或者说“听不清”,沟通了半天,还是各自自己的想法,无法达成一致。虽然说沟通的目的并不一定要以达成一致为前提,但缺乏倾听的沟通对沟通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

有的时候,师生之间为了很好沟通,刻意创设情景,给人以“作假”的感觉,降低了沟通的真诚度。一方似乎十分“真诚”,不顾及对方的感受,给人以过于客气的感觉,另一方则感到非常别扭,而这一方仍没有觉察,有时还喋喋不休。这样的沟通会让人感到十分的“累”!效果自然也不会好。

师生沟通前创设情景是非常需要的,但应注意以自然、和谐为前提。在自然和谐的情景中,认真倾听对方的表达,感受到表达和所有非语言信息的内在含义,才能达到提高沟通有效性的目标。

4. 师生之间的认知和价值观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影响对事物的看法,对信息的接收和过滤就会受阻,容易造成沟通障碍。教师本身有其自己特定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学生也同样有着自己的家庭氛围好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家庭氛围、成长环境对形成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不言而喻,差异是一定存在的。师生之间如果缺乏理解,缺乏包容,沟通往往不在一个层面上,有“隔靴挠痒”的感觉。

教师的职业特征很容易造成极强的“职业责任感”,会对学生过于“负责”,学生就容易出现被“管束”的感觉。我们并非要教师不管,而是尽可能地让教师掌握“管哪些?”、“如何管?”即“管”的度:范围和深度,“管”的技巧与方法。如果教师充分了解自己,了解了自己的职业背景,对理解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会有很大帮助。

这是在哲学层面上的理解,只有这样,师生沟通中教师才能清晰地察觉自我的位置,表现出最好的倾听、最合适的态度和肢体语言,采用最合适的措辞和表达方式,达到最有效的沟通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