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份表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朝代详细年份顺序表

中国历史朝代详细年份顺序表

中国历史朝代详细年份顺序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出处中国历史朝代详细年份顺序表秦: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12年2、二世胡亥3年3、子婴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

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12年。

2、惠帝盈7年。

3、少帝8年。

4、文帝桓23年。

5、景帝启l6年。

6、武帝彻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始元,l3年。

8、宣帝询本始,25年。

9、元帝爽初元,16年。

lo、成帝骜建始,26年。

ll、哀帝欣建平,6年。

12、平帝珩元始,5年。

l3、孺子婴居摄,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建武33年。

2、明帝庄永平l8年。

3、章帝炟建初l3年。

4、和帝肇永元17年。

5、殇帝隆延平1年。

6、安帝佑永初19年。

7、顺帝保永建l9年。

8、冲帝炳永加l年。

9、质帝钻本初l年。

lo、桓帝志建和2l年。

ll、灵帝宏建宁22年。

12、少帝辨光熹1年。

l3、献帝协初平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l9o 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黄初7年。

2、明帝睿太和13年。

3、齐王芳正始14年。

4、高贵乡公髦正元7年。

5、常道乡公奂景元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章武3年。

2、后主禅建兴4l年。

【VIP专享】中国历史上(元朝、明朝、清朝)皇帝帝号、王朝纪年、公元年份、干支对照简表

【VIP专享】中国历史上(元朝、明朝、清朝)皇帝帝号、王朝纪年、公元年份、干支对照简表
元朝皇帝帝号、王朝纪年、公元年份、干支对照简表
帝号及皇帝
元世祖忽必烈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3根常蚓料 学本教活.了 据见身: 生,师的2、解 问的体巩鸟 总看活形作 用蛔 题线的固类 结雌动态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 摸对 学动状习人 节蛔生结4、、收 一人 后物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蚯集 摸体 回并颜步关 重的动、学、蚓鸟 蚯的 答归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在类 蚓危 问纳。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平的害 题线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面体以形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玻存 表及动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璃现 ,预物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巩蚯上状 是防的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怎学固蚓和, 干感主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样生练引牛鸟 燥染要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区回习导皮类 还的特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分答。学纸减 是方征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蚯课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蚓前回运的 润;4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的问答动原 的4蛔,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前题蚯的因 ?了虫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端并蚓快及 触解寄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和总利的慢我 摸蚯生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后结用生一国 蚯蚓在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端线问活样的 蚓人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题环吗十 体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让并为珍 近习会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小学引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结生出么鸟 面和起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利明蚯?类 处适哪构虫系察:的特的特用确蚓等 ,于些特适。蛔章形殊形征板,这资 是穴疾点于可虫我态结式。书生种料 光居病是寄的们结构,五小物典,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结的型以 还活5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鸟结的爱 是如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类构线鸟 粗形何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适特形护 糙态预之结的,肠相是系习于点动鸟 ?、防一构现你动适否统。飞都物为结蛔。和状认物应与的行是。主构虫课生却为和”其结的与题、病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征境小理三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理适为方引些2鸟,育同师.知应单面导鸟掌类结了;?生识的位学你握日构解2互.。办特生认线益特了通动手征观识形减点它过,抄;察吗动少是们理生报5蛔?物,与的解.参一了虫它和有寄主蛔与份解结们环些生要虫其。蚯构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最新清朝年份对照表

最新清朝年份对照表

戊午
康熙
已未
康熙
庚申
康熙
辛酉
康熙
壬戌
康熙
癸亥
康熙
甲子
康熙
乙丑
康熙
丙寅
康熙
丁卯
1643 1644 1645 1646 1647 1648 1649 1650 1651 1652 1653 1654 1655 1656 1657 1658 1659 1660 1661 1662 1663 1664 1665 1666 1667 1668 1669 1670 1671 1672 1673 1674 1675 1676 1677 1678 1679 1680 1681 1682 1683 1684 1685 1686 1687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雍正 雍正 雍正 雍正 雍正 雍正 雍正 雍正 雍正 雍正 雍正 雍正
戊辰 已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已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已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1688 1689 1690 1691 1692 1693 1694 1695 1696 1697 1698 1699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1714 1715 1716 1717 1718 1719 1720 1721 1722 1723 1724 1725 1726 1727 1728 1729 1730 1731 1732 1733 1734

各朝代年份+都城+统治名族+开国皇帝

各朝代年份+都城+统治名族+开国皇帝

【注:网络整理所得,仅供参考】备注:根据最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夏朝应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是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当然夏商周断代工程被人讽刺是“系统性编造历史”,“一群老混蛋最后找到的最大的证据是几片远古篱笆遗址”。

需要说明的是,汉高祖既非邦的庙号,也非谥号。

作为汉朝开国皇帝,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

但自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称邦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

邦死于公元前195年,终年62岁(虚岁),葬于长陵,谥号高皇帝。

王莽既无庙号也无谥号,虽然自称新朝皇帝,但后来姓君主并没有对王莽进行追封,所以王莽也是封建王朝进行之中唯一一个没有追封庙号的君主,但王莽在位时为前代多个皇帝追封庙号,庙号也从他这一代开始泛滥。

“前”既然是在朝的后边,为什么不叫“后”而叫“前”?前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国中是前,十六国里有两个,氐族苻健的前和羌族苌的后。

后是反前建立的,也自称,故以前后区分。

“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且像功达《氐族研究》所称,还是“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

“先”通常指始皇建立的朝之前,特指春秋、战国时期。

北燕的第一代皇帝是高句丽人高云(高句丽王族,高云的祖父高和,是高句骊族群的分支。

慕容宝收以为养子,赐姓慕容,因又名“慕容云”,称帝后恢复原姓高),实际的建立者是鲜卑化的汉人跋(太祖文成皇帝)。

慕容泓在前燕时期慕容俊在位时被封为济北王。

慕容泓在位时虽未正式称燕王或燕帝,且原本有意归附慕容垂,惟建立年号已表示有独立于其他政权之意,故一般以慕容泓为西燕之建立者。

西蜀,有时亦称后蜀、谯蜀,由汉人谯纵建立的政权,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十六国之一,其统治地区大抵以盆地为围。

北后来和汉族融合为汉族。

命令鲜卑贵族改姓汉姓,与汉族主通婚,学习汉语,穿汉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清朝年份对照表

清朝年份对照表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1830 1831 1832 1833 1834 1835 1836 1837 1838 1839 1840 1841 1842 1843 1844 1845 1846 1847 1848 1849 1850 1851 1852 1853 1854 1855 1856 1857 1858 1859 1860 1861 1862 1863 1864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1872 1873 1874 1875 1876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 顺治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康熙
清朝年份对照表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已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已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已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宣统 宣统 宣统 宣统
丁 戊 已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已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已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已 庚 辛

清代科举及第简表

清代科举及第简表

清代科举及第简表科考年代状元榜眼探花会元备注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傅以渐吕缵祖李奭棠李奭棠----探花四年丁亥科(1647)吕宫程芳朝蒋超李人龙----三甲201名六年己丑科(1649)刘子壮熊伯龙张天植左敬祖----二甲10名九年壬辰科(1652)邹忠倚张永祺沈荃张星瑞----二甲48名九年策试满洲进士壬辰科麻勒吉折库纳巴海麻勒吉----状元12年乙未科(1655)史大成戴王纶秦鉽(shì)秦鉽----探花12年策试满洲进士乙未科图尔宸贾勤索泰贾勤----榜眼15年戊戌科(1658)孙承恩孙一致吴国对张贞生----二甲65名16年己亥加科(1659)徐元文华亦祥叶方蔼朱锦---二甲67名徐元文(一作陆元文)华亦祥(一作鲍亦祥)18年辛丑科(1661)马世俊李仙根吴光陈常夏---三甲137名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严我斯李元振秦弘沈珩---二甲1名前二人均为顺治十八年辛丑科进士,本科补殿试六年丁未科(1667)缪彤张玉裁董讷黄礽绪---二甲39名九年庚戌科(1670)蔡启僔(zūn)孙在丰徐乾学宫梦仁该年会员为康熙十五年丙辰科二甲5名12年癸丑科(1673)韩菼王度心徐秉义韩菼----状元王度心后改名王鸿绪15年丙辰科(1676)彭定求胡会恩翁叔元彭定求----状元18年己未科(1679)归允肃孙卓茆荐馨马教思---二甲8名21年壬戌科(1682)蔡升元吴涵彭宁求金德嘉---三甲1名24年己丑科(1685)陆肯堂陈元龙黄梦麟陆肯堂----状元27年戊辰科(1688)沈廷文查嗣韩张豫章范光阳---二甲1名30年辛未科(1691)戴有祺吴昺(bǐng)黄叔琳张瑗---二甲5名33年甲戌科(1694)胡任舆顾图河顾悦履裴之仙---二甲4名36年丁丑科(1697)李蟠严虞惇姜宸英汪士竤---二甲1名康熙39年庚辰科(1700)汪绎季愈王露王露----探花该科状元为康熙36年丁丑科进士本科为补殿试42年癸未科(1703)王式丹赵晋钱名世王式丹----状元45年丙戌科(1706)王云锦吕葆中贾国维尚居易---三甲125名48年己丑科(1709)赵熊诏戴名世缪沅戴名世----榜眼51年壬辰科(1712)王世琛沈树本徐葆光卜俊民---二甲1名52年癸巳恩科(1713)王敬铭任兰枝魏廷珍孙见龙---二甲3名本科为圣祖六旬万寿恩科54年乙未科(1715)徐陶璋缪曰藻傅王露李锦---二甲8名57年戊戌科(1718)汪应铨张廷璐沈锡辂杨尔德---二甲35名60年辛丑科(1721)邓钟岳吴文焕程元章储大文---二甲38名雍正元年癸卯恩科(1723)于振戴瀚杨炳杨炳----探花本科为世宗登极恩科二年甲辰科(1724)陈惪华王安国汪德容王安国----榜眼惪(即:德)五年丁未科(1727)彭启丰邓启元马宏琦彭启丰----状元八年庚戌科(1730)周雨澍沈昌宇梁诗正沈昌宇----榜眼澍(上下结构shu)11年癸丑科(1733)陈倓田志勤沈文镐陈倓----状元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金德瑛黄孙懋秦蕙田赵青藜---二甲7名二年丁巳恩科(1737)于敏中林枝春任端书何其睿---二甲3名本科为高宗登极恩科四年己未科(1739)庄有恭涂逢震秦勇均轩辕诰---二甲31名七年壬戌科(1742)金甡(shēn)杨述曾汤大绅十年乙丑科(1745)钱维城庄存舆王际华蒋元益---二甲8名13年戊辰科(1748)梁国治陈柟汪廷屿郑忬---二甲8名16年辛未科(1751)吴鸿饶学曙周沣周沣----探花17年壬申恩科(1752)秦大士范棫(yù)士卢文弨(chāo)邵嗣宗---二甲10名本科为太后六旬万寿恩科19年甲戌科(1754)庄培因王鸣盛倪承宽胡绍鼎---二甲15名22年丁丑科(1757)蔡以台梅立本邹奕孝蔡以台----状元25年庚辰科(1760)毕沅诸重光王文治王中孚---二甲48名26年辛巳恩科(1761)王杰胡高望赵翼陈步瀛---二甲7名本科为太后七旬万寿恩科乾隆28年癸未科(1763)秦大成沈初韦谦恒孙效曾---二甲2名31年丙戌科(1766)张书勋姚颐刘跃云胡珊---二甲65名34年己丑科(1769)陈初哲徐天柱陈嗣龙徐烺---二甲7名36年辛卯恩科(1771)黄轩王增范衷邵晋涵---二甲30名本科为太后八旬万寿恩科37年壬辰科(1772)金榜孙辰东俞大猷孙辰东----榜眼40年乙未科(1775)吴锡龄汪镛沈清藻严福---二甲5名43年戊戌科(1778)戴衢亨蔡廷衡孙希旦缪祖培---三甲14名45年庚子恩科(1780)汪如洋江德量程昌期汪如洋----状元本科为高宗七旬万寿恩科46年辛丑科(1781)钱棨陈万青汪学金钱棨----状元钱棨连中三元49年甲辰科(1784)茹棻邵瑛邵玉清侯健融---二甲11名52年丁未科(1787)史致光孙星衍董教增顾钰---三甲3名54年己酉科(1789)胡长龄汪廷珍刘凤诰钱楷---二甲1名乾隆55年值清高宗八旬万寿,改为恩科,正科提前在本年举行55年庚戌恩科(1790)石韫玉洪亮吉王宗诚朱文翰---二甲15名58年癸丑科(1793)潘世恩陈云陈希曾吴贻咏---三甲27名60年乙卯恩科(1795)王以衔莫晋潘世璜王以鋙会元为嘉庆六年年辛酉恩科(1801)三甲103名;本科为高宗禅位仁宗之恩科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赵文楷汪守和帅承瀛袁櫆(kuí)---三甲13名四年己未科(1799)姚文田苏兆登王引之史致俨---二甲12名六年辛酉恩科(1801)顾皋刘彬士邹家燮马有章---三甲165名本科为高宗九旬万寿恩科七年壬戌科(1802)吴廷琛李宗昉朱士彦吴廷琛----状元十年乙丑科(1805)彭浚徐颋(tǐng)何凌汉胡敬---二甲22名13年戊辰科(1808)吴信中谢阶树石承藻刘嗣绾---二甲嘉庆14年己巳恩科(1809)洪莹(草头应为两个"火"字)缪金城张岳崧孔传纶---二甲14名本科位仁宗五旬万寿恩科16年辛未科(1811)蒋立镛吴毓英吴廷珍朱壬林---二甲49名吴毓英原名王毓吴19年甲戌科(1814)龙汝言祝庆蕃伍长华瞿溶---二甲2名22年丁丑科(1817)吴其濬(即:浚)凌泰封吴清鹏庞大奎---三甲14名24年己卯恩科(1819)陈沆杨九畹胡达源费庚吉---二甲28名本科为仁宗六旬万寿恩科25年庚辰科(1820)陈继昌许乃普陈銮陈继昌----状元陈继昌连中三元道光二年壬午恩科(1822)戴兰芬郑秉恬罗文俊吕龙光---二甲21名本科为清宣宗登极恩科三年癸未科(1823)林召棠王广荫周开麒杜受田---二甲1名六年丙戌科(1826)朱昌颐贾桢帅方蔚王庆元---二甲103名九年己丑科(1829)李振钧钱福昌朱兰刘有庆---三甲55名12年壬辰恩科(1832)吴钟骏朱凤标季芝昌马学易---三甲24名本科因清宣宗五旬万寿,改正科为恩科;正科推迟到下年举行13年癸巳科(1833)汪鸣相曹履泰蒋元溥许楣---二甲17名15年乙未科(1835)刘绎曹联桂乔晋芳张景星---二甲57名16年丙申恩科(1836)林鸿年何冠英苏敬衡夏子龄---二甲38名因太后六旬万寿,设恩科18年戊戌科(1838)钮福保金国均江国霖王振纲---二甲75名20年庚子科(1840)李承霖冯桂芳张百揆吴敬羲---二甲21名道光21年辛丑科值清宣宗六旬万寿,改为恩科,正科提前在本年举行21年辛丑恩科(1841)龙启瑞龚宝莲胡家玉蔡念慈---二甲5名24年甲辰科(1844)孙毓桂周学濬(即:浚)冯培元焦春宇---三甲9名25年乙巳恩科(1845)萧锦忠金鹤清吴福年蒋超伯---二甲79名本科为太后七旬万寿恩科27年丁未科(1847)张之万袁绩懋庞钟璐许彭寿---二甲30年庚戌科(1850)陆增祥许其光谢增邹石麟---二甲49名咸丰二年壬子恩科(1852)章鋆杨泗孙潘祖荫孙庆咸---二甲46名本科为清文宗登极恩科三年癸丑科(1853)孙如仅吴凤藻吕朝瑞吴凤藻----榜眼六年丙辰科(1856)翁同龢孙毓汶洪昌燕马元瑞---二甲47名九年己未科(1859)孙家鼐孙念祖李文田马传煦---二甲24名十年庚申恩科(1860)钟骏声林彭年欧阳保极徐致祥---二甲75名本科为文宗三旬万寿恩科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徐郙(fǔ)何金寿温忠翰李庆沅---三甲50名二年癸亥恩科(1863)翁曾源龚承钧张之洞黄体芳---二甲10名本科为清穆宗登极恩科四年乙丑科(1865)崇绮于建章杨霁廖鹤年---三甲143名七年戊辰科(1868)洪钧黄自在王文在蔡以瑺(cháng)---二甲60名十年辛未科(1871)梁燿枢高岳崧郁崑李联珠---三甲59名燿(即:耀;碑文作"耀"字)13年甲戌科(1874)陆润庠谭宗浚黄贻楫秦应逵---三甲58名谭宗浚原名谭懋安光绪二年丙子恩科(1876)曹鸿勋王赓榮(即:荣)冯文蔚陆殿鹏---三甲121名本科为清德宗登极恩科三年丁丑科(1877)王仁堪余联沅朱赓扬刘秉哲---三甲2名六年庚辰科(1880)黄思永曹贻孙谭鑫振吴树芬(一作棻)---二甲30名九年癸未科(1883)陈冕寿耆管廷献甯本瑜---二甲19名12年丙戌科(1886)赵以炯邹福保冯煦刘培---三甲33名15年己丑科(1889)张建勋李盛铎刘世安许叶芬---二甲10名16年庚寅恩科(1890)吴鲁文廷式吴荫培夏曾(一作增)佑---二甲87名本科为清德宗亲政恩科18年壬辰科(1892)刘福姚吴士鉴陈伯陶刘可毅(原名刘毓麟)---二甲46名20年甲午恩科(1894)张謇尹铭绶郑沅陶世凤---三甲140名本科为太后六旬万寿恩科光绪21年乙未科(1895)骆成骧喻长霖王龙文陈海梅---24年戊戌科(1898)三甲79名24年戊戌科(1898)夏同和夏寿田俞陛云陆曾(一作增)炜---二甲54名29年癸卯科(1903)王寿彭左霈杨兆麟周蕴良---二甲49名光绪27年辛丑值清德宗三旬万寿,原定改为恩科,正科则推迟一年于次年(壬寅)举行,但因北京贡院于庚子被毁,二科均暂停,至本年始合并补行30年甲辰恩科(1904)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谭延闿---二甲35名本科因太后七旬万寿,改正科为恩科。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②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有关,也是由其小农经济 地位与立场决定的。
❖ (5)资产阶级 ①态度: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改革 科举,倡导实业救国,发起戊戌变法运动。
►[拓] 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近代面临的两大任务:一是争取民 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首要任务;二是实现社会进步,实现近代化,即政治民主 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补] 近代条约体制的确立、公使驻京的实现、觐见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得中国近 代外交体制开始取代传统宗藩体制。总理衙门的设立、向外派使的尝试、利用公法 知识维护自身国权等行为,表明晚清政权开始较为主动地开展外交活动。第二次鸦 片战争时,清政府与英法两国激烈交涉的主要焦点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项, 它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的无知无能。
社会阶层 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
❖ ②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经济特权加紧侵略,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 缝中艰难产生。
❖ ③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转向被迫对外开放; “理藩”外交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
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
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政 治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封建压迫和西方侵略激化矛盾 ②过程:爆发——金田起义;高潮——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 征;转折——天京变乱;防御——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玕颁布《资政新

2019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2019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鸦片战争之后,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人的 “ 师夷长技以制 夷”思想为最早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觉醒的最早表现, 所以答案选 B 项。 A 项明末清初时期民族危机尚未发生; C、 答案:B D 两项均晚于 B 项。
2.(2017· 黄冈期末)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 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 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 “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 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这说明 A.部分国人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 D(1840-1894)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与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一、通史整合,归纳阶段特征
--1840——1894年的中国
西 方 工 业 文 明 的 冲 击
①中国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 进一步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第二次鸦 甲午 民地半封建社会 加深 鸦片 半封建社会 战争 ②中国人民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但由于阶级的落后性和时代局 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片战争 限性,都以失败告终; 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 沦为列强的市场和产地, 自然经 被迫卷入济体系 民族资 刺激了 西方的经济附庸,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 济开始 本主义 有利于 ②内忧外患的促动和欧风美雨的刺激,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产 运动 解体 的产生 生,开始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步伐。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第二讲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41919第三讲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1919491840年1856年1851年1894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利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沦为列强的市场和产地被迫卷入济体系理论上学习技术实践上引进技术洋务派中体西制度上学习西方早期维新思想社会生活洋布西餐西装西式住宅新式交通大众传媒传入中国一通史整合归纳阶段特征18401894年的中国1860年1870年中国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但由于阶级的落后性和时代局限性都以失败告终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后期——两税法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摊丁入亩”
补充: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历史趣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在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前,双方就礼仪问题进行 了激烈的争执。乾隆帝得知对方不愿向自己行跪拜礼时, 发怒的说:“似此妄自骄矜,朕意深为不惬,已令减其 供给,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经过一番 争论,双方作出了让步,即单膝跪拜。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建立与明清易代
清朝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明朝灭亡:1644年,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 占北京,明思宗自缢。
清军入关: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 迁都于北京。
• 2、主要矛盾: •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
势力不断削弱。 • 3、演变趋势: •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点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影响:造成社会恐怖气氛,文化凋敝,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中 国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材料一: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 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使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 查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 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材料二: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 ‘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表(皇帝年份明细表)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表(皇帝年份明细表)

国历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现地名
山西夏县 河南商丘 陕西西安 河南洛阳
陕西咸阳 陕西西安 陕西西安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四川成都 江苏南京 河南洛阳 江苏南京 山西临汾 陕西西安 四川成都 甘肃武威 河北邢台 辽宁朝阳 陕西西安 陕西西安 河北定州 甘肃榆中 甘肃平凉 青海西宁 山东益都 甘肃酒泉 陕西靖边 辽宁朝阳 甘肃张掖 河北临漳 山西长子 四川成都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1115-1234
1206-1368 1368-1644 1616-1911
建康 建康 平城 洛阳 邺 长安 邺 长安 大兴 长安 汴 洛阳 汴 汴 汴 成都 成都 扬州 金陵 杭州 长乐 长沙 兴王府 荆州 太原 开封 临安 皇都 太和城 兴庆府 会宁 中都 开封 大都 北京 北京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 后,皇朝自此完。
北周
隋朝
唐朝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前蜀
后蜀
杨吴
南唐
吴越
闽国
马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北宋
南宋
辽国
大理
西夏

元朝 明朝 清朝
502-557 557-589
386-534
534-550 535-556 550-577 557-581 581-618 618-907 907-923 923-936 936-947 947-950 951-960 891-925 925-965 892-937 937-975 893-978 893-945 896-951 905-971 907-963 951-979 960-1127 1127-1279 907-1125 937-1254 1032-1227

清朝公元干支年份对照表

清朝公元干支年份对照表

清朝公元干支年份对照表顺治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644年1645年1646年1647年1648年1649年1650年1651年1652年1653年干支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顺治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纪年1654年1655年1656年1657年1658年1659年1660年1661年干支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康熙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662年1663年1664年1665年1666年1667年1668年1669年1670年1671年干支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康熙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公元1672年1673年1674年1675年1676年1677年1678年1679年1680年1681年干支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康熙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公元1682年1683年1684年1685年1686年1687年1688年1689年1690年1691年干支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康熙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四十年公元1692年1693年1694年1695年1696年1697年1698年1699年1700年1701年干支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康熙四十一年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六年四十七年四十八年四十九年五十年公元1702年1703年1704年1705年1706年1707年1708年1709年1710年1711年干支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康熙五十一年五十二年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五十五年五十六年五十七年五十八年五十九年六十年公元1712年1713年1714年1715年1716年1717年1718年1719年1720年1721年干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干支壬寅雍正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723年1724年1725年1726年1727年1728年1729年1730年1731年1732年干支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雍正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公元1733年1734年1735年干支癸丑甲寅乙卯乾隆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736年1737年1738年1739年1740年1741年1742年1743年1744年1745年干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乾隆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公元1746年1747年1748年1749年1750年1751年1752年1753年1754年1755年干支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乾隆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公元1756年1757年1758年1759年1760年1761年1762年1763年1764年1765年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乾隆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四十年公元1766年1767年1768年1769年1770年1771年1772年1773年1774年1775年干支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乾隆四十一年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六年四十七年四十八年四十九年五十年公元1776年1777年1778年1779年1780年1781年1782年1783年1784年1785年干支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乾隆五十一年五十二年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五十五年五十六年五十七年五十八年五十九年六十年公元1786年1787年1788年1789年1790年1791年1792年1793年1794年1795年干支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嘉庆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796年1797年1798年1799年1800年1801年1802年1803年1804年1805年干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嘉庆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公元1806年1807年1808年1809年1810年1811年1812年1813年1814年1815年干支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嘉庆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公元1816年1817年1818年1819年1820年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道光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821年1822年1823年 1824年1825年1826年1827年1828年1829年1830年干支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道光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公元1831年1832年1833年 1834年1835年1836年1837年1838年1839年1840年干支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道光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公元1841年1842年1843年 1844年1845年1846年1847年1848年1849年1850年干支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咸丰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公元1851年1852年1853年1854年1855年1856年1857年1858年1859年1860年1861年干支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同治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公元1862年1863年1864年1865年1866年1867年1868年1869年1870年1871年1872年1873年1874年干支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光绪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875年1876年1877年1878年1879年1880年1881年1882年1883年1884年干支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光绪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公元1885年1886年1887年1888年1889年1890年1891年1892年1893年1894年干支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光绪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公元1895年1896年1897年1898年1899年1900年1901年1902年1903年1904年干支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光绪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公元1905年1906年1907年1908年干支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宣统元年二年三年九年公元1909年1910年1911年1917年干支己酉庚戌辛亥丁巳。

清朝嘉庆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清朝嘉庆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嘉庆十四年
公元1809年
嘉庆十五年
公元1810年
嘉庆十六年
公元1811年
嘉庆十七年
公元1812年
嘉庆十八年
公元1813年
嘉庆十九年
公元1814年
嘉庆二十年
公元1815年
嘉庆二十一年
公元1816年
嘉庆二十二年
公元1817年
嘉庆二十三年
公元1818年
嘉庆二十四年
公元1819年
嘉庆二十五年
公元1820年
年号
公元
嘉庆元年
公元1796年
嘉庆二年
公元1797年
嘉庆三年
公元1798年
嘉庆四年
公元1799年
嘉庆五年
公元1800年
嘉庆六年
公元1801年
嘉庆七年
公元年
嘉庆九年
公元1804年
嘉庆十年
公元1805年
嘉庆十一年
公元1806年
嘉庆十二年
公元1807年
嘉庆十三年
公元1808年

清朝乾隆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清朝乾隆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1794年
乾隆六十年
1795年
年号
公元
乾隆元年
1736年
乾隆二年
1737年
乾隆三年
1738年
乾隆四年
1739年
乾隆五年
1740年
乾隆六年
1741年
乾隆七年
1742年4年
乾隆十年
1745年
乾隆十一年
1746年
乾隆十二年
1747年
乾隆十三年
1748年
乾隆十四年
1749年
乾隆十五年
1750年
乾隆十六年
1751年
1780年
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
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
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
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
乾隆五十年
1785年
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
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
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
乾隆五十四年
1789年
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乾隆五十六年
1791年
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
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
乾隆五十九年
1766年
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
乾隆三十三年
1768年
乾隆三十四年
1769年
乾隆三十五年
1770年
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
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
乾隆四十年
1775年
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
乾隆四十二年
1777年
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朝代表 清皇帝在位时间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朝代表 清皇帝在位时间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上)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1861年总理衙门建立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60—90年代洋务运动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清帝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护法运动开始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8月1日南昌起义8月7日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广州起义1928年井冈山会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抗战伪满洲国成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一二▪九运动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2月12日西安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平型关大捷南京大屠杀1938年台儿庄战役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40年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百团大战1941年皖南事变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双十协定签字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淮海战役开始平津战役开始1949年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开始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1976年四五运动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世界历史大事年表(14—20世纪初)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4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487—1488年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1492年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1497—1498年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16世纪早期印度莫卧儿帝国建立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1566—1581年尼德兰革命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7世纪初荷兰侵入印度尼西亚;法、英、荷开始在北美掠夺殖民地;德川幕府开始统治日本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17世纪英法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1689年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17世纪后半期法国路易十四改革17世纪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18世纪中期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18世纪中后期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和约瑟夫改革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1789年7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792年9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793年6月—1794年7月法国雅各宾专政1794年法国热月政变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1804年海地宣布独立;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1810—1826年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1815年维也纳体系确立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1849年 1848年欧洲革命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1865年美国内战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70—1871年普法战争1870年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1871年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1871年3月—5月巴黎公社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881—1899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19世纪80年代法国最终确立了对越南的统治1889年第二国际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1922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19.3.1 朝鲜“三一”运动1919.3 共产国际成立1919.1—6 巴黎和会1920—1922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921.11—1922.2 华盛顿会议1922.10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1922.12 苏联成立1925.10 洛迦诺会议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件1933.1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1935.7—8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5.10—1936.5 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1936.7—1939.3 西班牙反对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938.9 慕尼黑会议1939.9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6 法国投降1941.6.22 苏徳战争爆发1941.12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6 中途岛战役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3.12.1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1943.11—12 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1944.6.6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2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1945.5.8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7—8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1945.9.2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1945.10 联合国成立1947.8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1948 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1953 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4.7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1955.4 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56 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1956.10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9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1960 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20世纪60年代初至1973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20世纪60年代中期“七十七国集团”产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出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1967 欧洲共同体成立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71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2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1973 美国在《关于结束越南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上签字第四次中东战争1979 中美建交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1989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1993 欧洲联盟建立1994 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形成1997 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1999 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约三万年山顶洞人进入氏族公社时代距今七千至五千年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距今约四五千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春秋后期孔子在世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前202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中国各朝代年份表

中国各朝代年份表

中国的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东汉(25年到220年)25年东汉建立73年班超出使西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避之战三国(220年到280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建立,魏亡西晋(265年到316年)280年东晋灭吴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年到420年)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南北朝(420年到589年)420年南朝宋建立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581年到618)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统一南北方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627年-649年贞观之治713年-741年开元盛世755年-763年安史之乱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五代(907年到960年)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北宋(960年到1127年)960年北宋建立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南宋(1127年到1276年)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元(1271年到1368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元灭南宋明(1368年到1644年)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结束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6世纪中期戚继光抗日倭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清(1636年到1911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73年三藩叛乱开始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运动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四、近代史民国(1912年到1949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1928年井冈山会师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1940年百团大战1941年皖南事变1947年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

清朝年份对照表

清朝年份对照表

雍正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乾隆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已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已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已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已亥 庚子 辛丑
1688 1689 1690 1691 1692 1693 1694 1695 1696 1697 1698 1699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1714 1715 1716 1717 1718 1719 1720 1721 1722 1723 1724 1725 1726 1727 1728 1729 1730 1731 1732 1733 1734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 光绪宣统 宣统 宣统 宣统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已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已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
道光 道光10 道光 道光 道光 道光 道光 道光 道光 道光 道光 道光20 道光 道光 道光 道光 道光 道光 道光 道光 道光 道光咸丰 咸丰 咸丰 咸丰 咸丰 咸丰 咸丰 咸丰 咸丰 咸丰 咸丰 咸丰同治 同治 同治 同治 同治 同治 同治 同治 同治 同治 同治 同治 同治12 同治光绪 光绪

清朝年号纪年表

清朝年号纪年表

清朝年号纪年表
清朝的年号纪年表如下:
顺治皇帝:
1. 顺治元年(1644年)- 顺治十年(1657年)
康熙皇帝:
1. 康熙元年(1662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雍正皇帝:
1. 雍正元年(1723年)- 雍正十三年(1735年)
乾隆皇帝:
1. 乾隆元年(1736年)- 乾隆六十年(1796年)
嘉庆皇帝:
1. 嘉庆元年(1796年)- 嘉庆廿五年(1820年)
道光皇帝:
1. 道光元年(1821年)- 道光二十七年(1850年)
咸丰皇帝:
1. 咸丰元年(1851年)- 咸丰十年(1861年)
同治皇帝:
1. 同治元年(1862年)- 同治十三年(1874年)
光绪皇帝:
1. 光绪元年(1875年)-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宣统皇帝:
1. 宣统元年(1909年)- 宣统三年(1911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朝建立初期的顺治元年至康熙六十年(1644年-1722年)之间,还有一些其他年号并行使用。

例如,崇德、弘光、宝历等年号也被使用,但不被普遍承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96年~1820年 24年 铲除和珅 1821年~1850年29年 1851年~1861年 10年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起义、英法 联军烧圆明园 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 听政、洋务新政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甲午海战、维新变法 、义和团、八国联军 1912年2月12日退位、 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 祥驱逐出宫
祺祥/ 同治1862年~1874年 12年 1875年~1908年33年
载湉 zǎi tián醇亲王奕譞xuān 之子(道光之孙) 光绪 1871—1908年37岁
溥仪(醇亲王载沣之子)
1906—1967年61岁
宣统
1909年~1911年 2年
1644年10月30日-1912年2月12日共267年,康乾盛世占133年到1795年。共9代10帝
庙号 太祖 努尔哈赤
姓名
在世时间 1559—1626年67岁 1592—1643年51岁
年号 天命
在位时间 1616年~1626年10年
事件 创立后金、统一女真 、萨尔浒之战、兵败 宁远而亡 1636建立大清、松锦 两次决战 清入关、追剿李自成 、张献忠、统一全国
太宗 皇太极(八子)
天聪/ 崇德1627年~1643年16年人物 李成梁、袁崇焕源自多尔衮、孝庄文皇后和绅
曾国藩,李鸿章,左 宗棠
世宗 高宗 仁宗 宣宗 文宗 穆宗 德宗
胤禛(yìnzhēn)(第四子) 1678—1735年57岁 弘历(第四子) 1711—1799年88岁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颙琰(yóng yǎn)(第十五子) 1760—1820年60岁 旻mín宁(第二子) 奕詝yì zhǔ (第四子) 载淳chún 1782—1850年68岁 1831—1861年30岁 1856—1874年18岁
世祖 福临(第九子)
1638年--1661年23岁
顺治
1644年~1661年17年
圣祖
玄烨(第三子)
1654--1722年68岁
康熙
康乾盛世、智擒辅臣 鳌拜、平定三藩叛乱 1662年~1722年 60年 、收复台湾、驱逐沙 俄势力、平息蒙藏动 乱、储位两立两废 1723年~1735年12年 1736年~1795年59年 《四库全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