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同人群对春节看法的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不同人群对春节看法的调查

普陀二中八年级(5)班王天前

一、研究背景:

过去,每每进入腊月,因着对“年”的渴盼,原本灰蒙蒙的街上开始增添生气,以至空气中也多了许多喜庆的味道。大人们抖掉冬季的懒散,打扫庭院,擦洗门窗,购置年货。孩子们也终日蹦蹦跳跳,一边唱着儿歌,一边乖巧地帮大人做事,让心灵逐步进入亢奋。“年”也就在这忙碌与企盼中慢慢踱步,在孩童们扳着手指头的焦渴中蹒跚而来。可是如今,没有了利用农闲空出的大量时间,没有了由于物质相对匮乏产生的集中式的消费,没有了通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人组成的社区,再加上城市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居住环境的私密与个性化等外在因素,人们突然发现不但热热闹闹的“年味”没有了,连通过燃放烟花爆竹、互相串门聚会等方式热闹、欢乐一下的机会和场合也没有了。为此,我走在大街小巷,企图寻找我想要的春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与生活习惯的影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文献检索、调查访问、实地查看等。

四、关键词:不同人群春节看法调查

五、调查内容:

新年从春节前开始,一直到过了元宵,整个年才算过完。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这些“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春节传统习惯,人们还能习惯吗?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些传统的习惯正在被一些新的过年方式所取代。作为文化的载体,春节必然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节日,不断注入现代文明和时代元素的节日。

春节期间的这些禁忌,你还遵从吗?

全国各地传统上关于春节的禁忌不完全相同,但也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禁忌,比如春节不理发,出嫁的女儿不回家,大年初一不看病等等。

然而,在如今这些禁忌对于现如今的许多人来说,已没有实际的“约束力”了。

大年初二,我在“剪·爱”美发店看到,不大的店里坐着十来个前来理发的人,几个美发师忙得不可开交。

在如今看来,正月不能理发之类的说法有谁会在乎呢,现在理发、烫发是为了美丽漂亮,是一种时尚行为,过去的那些习俗在现代人的眼中都是些迷信说法。

一位老奶奶告诉我,以前过年时,要把能搬的东西都搬出去,先扫房顶,再扫墙,然后打扫炕和地面,完了再把擦干净的桌椅板凳搬进屋。请人写副好对联,贴在门框上,祈求来年生活富裕,全家身体健康。晚上,一家人上澡堂洗澡、理发。可是,现在她和老伴住进两室一厅的房子,平时请钟点工帮忙打扫卫生,过年时多请几个,三下五除二就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根本不用自己动手。另外,如今家里都有热水器、浴霸,再不用像以前过年那样,还要上澡堂排队洗澡。有些年轻人连对联也懒得贴了,觉得粘上了回头难清理。其实,大家都想明白了,祈求老天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不如自己努力干。

出门在外过年,新年俗你感觉好吗?

今年春节,我的姑姑一家三口在年初二就踏上了外出旅游的行程:一家人随着旅行社,直赴广西桂林。在温暖、风景宜人的桂林山水里,他们将过一个旅游的春节。

像我的姑姑家一样,旅游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春节的选择。据云南省旅游局提供的消息,云南省在今年的春节黄金旅游周期间接待数日渐攀升,日接待游客近百万人,尤其西双版纳、丽江等重点风景名胜区,一时人满为患。

事实上,传统上的春节是没有外出旅游之说的。在一些地方里,大年初一还有不外出的禁忌。但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了一些人过年的新的“习惯”。

鞭炮禁令今放开,你还会玩吗?

我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防火压力。因此,今年放鞭炮时,一些大人既担心孩子被炸着,又担心会不会引发火灾;连点鞭炮时也不像小时候那么自信了,经常还没点着,就跑开了,惹得家人笑个不停。还是有些小孩子胆大。

虽然,蕴涵着5000年的中华文化春节,正向世界性节日迈进,聚会、舞龙、放爆竹、贴春联……本应是传统春节放之四海皆准的凝聚形式,从纽约的唐人街到巴黎的凯旋门,从澳洲的墨尔本到南非的开普敦,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舞龙、放爆竹、贴春联,可是,在国内,传统春节最主要的形式却因并不十分充分的理由已被遗忘,那么,春节还有多少特色和内涵?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日益失去传统文化内涵的春节还有多少年味?没有年味的春节还算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吗?我一点不觉得是社会进步的使然。相反,没有传统意味的春节已不受青少年的欢迎了。倒是非常传统的西方的圣诞节虏获了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

如今,时代向前推进了,生活也好起来了,不少人对于过年好像早已无所谓了。他们有足够的热情和能力去追逐时尚,对圣诞节、情人节有更大的兴趣,而且动辄就可以搞个“PARTY”。孩子们对过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企盼,因为他们平日里的各种欲望太容易得到满足,即使手里有了在老年人看来愕然的一笔“压岁钱”,也不知道怎么花才更快乐。只有老人,才对过年依然有着强烈的守盼。在老人眼中,唯有过年,才可以使全家团圆,儿女子孙才有机会回到他们身边。那年春节晚会上一曲“常回家看看”为什么使许多老人热泪盈眶?因为这首歌唱出了那一代人的心声。

但是,过年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应该轻待。过年的起源说,不是把“年”说成是一种吃人不吐骨头的凶物吗: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吃人的动物叫年。这年只有在腊月三十晚上才出来吃东西,初一子时回山。他的食物是以人为主,年三十儿这一天晚上人人自危。为了预防年的伤害,全家人要聚在一起熬年,年来的时候,以全家之力为之一搏。而熬到子时,年走了,平安了,大家放鞭炮以示庆贺,大吃大喝,以祝生命的延续和再生,以庆三百六十五天的平安,人和人相见均问好,走亲戚,探访亲戚是否平安,并带去祝福。过年也是过去有仇的人和好的最好时节。因为生命平安,还说什么仇恨呢?

除此之外,年文化包括相当多的内容,如乞求丰收,敬奉祖先,家人团聚……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年”文化的积淀。因此,年文化极大地增强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过年的方式多种多样,只是方式再变化,传统的节日永远不会丢失。年味像固化的山,年俗像流淌的河,年不应该仅仅是日历牌上的一张纸,而应是承载着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和内涵的一个重大节日。有学者认为,春节对现代都市人来说依然热闹、照旧忙乎,但从前那种过年的感觉却成了难觅的记忆。电话、短信和网络等拜年形式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拜年形式就终结了。不论过年的方式怎么改变,我们过年的传统习惯不会改变。

现在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不会在为吃一顿好的,穿一件好看的衣服而期盼高兴了,传统的东西也在一点点的流逝。也许我们没有感觉,直到有一天,我们的内心空荡起来,想要抓住什么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把传统遗失了。年年过年年年过,年年过年过好年,让年过得丰富起来,让日子过得富裕起来,让年文化更丰富一些吧。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今天,我们更要把过年文化中的精华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让这属于中国人的年,过得更中国化一些吧,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大过年,过大年,过年大……

附:调查问卷:

(共三十人,其中青少年10人,成年人10人,老年人10人)

1、你记得今年的春节是几月几号吗?

A、1月28日(3人)

B、1月29日(23人)

C、1月30日(4人)

D、1月31日(0人)

2、你是如何过春节的呢?

A、在家里休息(13人)

B、去亲友家拜年(10)人

C、外出旅游(3人)

D、其他(4人)

3、如果春节在一年之中的任何一个日子,你希望是几月几号?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