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思想家思想总结
教育思想家的总结与体会
教育思想家的总结与体会教育思想家的总结与体会教育思想家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之一。
他们致力于探索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方法,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理论,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在我看来,教育思想家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思想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发展和教育的深刻洞见。
他们对人性、知识、价值观等问题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本质和需求,进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例如,康德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理论揭示了人的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罗素的教育理论强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这些思想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启迪了教育的智慧。
其次,教育思想家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是对教育实践的指导。
例如,蒙台梭利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活动性。
杜威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这些方法和策略在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教育思想家的思想和理论具有普世的价值。
尽管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需求,但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原则是不变的。
教育思想家通过对人的本质和社会的要求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普适的教育原则和价值观。
例如,爱因斯坦强调科学的重要性,奠定了现代科学教育的基础。
孔子提出的"教育人"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核心理念。
这些普世的价值观和原则为我们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多元的教育体系提供了指导。
最后,教育思想家的思想和理论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而教育思想家的思想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指导。
例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为培养健康的人格和人际关系提供了指导。
巴斯德的科学教育思想为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基础。
国外教育思想家及理论总结
国外教育思想家及理论总结国外教育思想家及理论总结国外教育思想家涵盖了众多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们对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几位代表性的国外教育思想家及其理论进行总结。
1. 约翰·杜威(John Dewey)约翰·杜威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之一。
他提出了“学以致用”和“经验主义”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他主张将教育与社会结合起来,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
2. 玛丽亚·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玛丽亚·蒙特梭利是意大利教育家,她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蒙特梭利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材料和环境,以鼓励儿童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她的教育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海伦·凯勒是美国作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她是一位聋哑人。
凯勒通过不懈努力和坚强意志,克服了残疾的困境,展示了无限的潜力和才能。
她的故事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强调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4.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马丁·路德·金是美国的人权活动家和社会领袖,他倡导非暴力抗议和公民不服从。
其思想与教育密切相关,他提倡教育应该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他坚信教育是改变社会的重要力量,通过教育可以消除不平等和社会不公。
5. 杰出的教育改革者(Education Reformers)除了个别的教育思想家外,还有许多杰出的教育改革者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了贡献。
例如,约瑟夫·兰开斯特(Joseph Lancaster)和安德鲁·贝尔(Andrew Bell)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他们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学习,这称为“群组教学法”。
陶行知教育思想总结
陶行知教育思想总结陶行知(1879年-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提倡开放、自由、探究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总结,详细介绍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全面提升。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陶行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他反对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主张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提出疑问。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陶行知教育思想注重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品德教育、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等。
他提出“综合教育”的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全面素质。
他强调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陶行知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民主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还要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他反对传统的权威主义教育,主张建立民主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让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能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成果体现在创办独立学校和教育研究方面。
他在中国创办了多所学校,包括云南南伦学校和感应学校等。
这些学校积极贯彻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陶行知还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撰写了大量关于教育问题的著作,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总结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和评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2、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被轻视和忽略。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3、孔子提倡“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4、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地域、种族、性别,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思想总结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以人
为本”、“教育为本”的理念,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师德师风、提倡素质教育等。
首先,梁启超强调“以人为本”、“教育为本”的理念。
他认为,
教育的中心不是课本、教材,而是学生本身。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以人为本”,认为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其次,梁启超倡导实用主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梁启超非常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强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倾听他们的声音,关心他们的成长,以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来影响学生。
最后,梁启超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主张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
公民。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教育以人为本、强调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师德师风以及倡导素质教育等特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中国民主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提倡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的素质培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陶行知提倡的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儿童的主动学习和创造力。
他主张给予儿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在积极探索中学习和成长。
其次,陶行知强调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关注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他主张通过体育、健康教育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以及通过情感教育等方式,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再次,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教育除了培养学科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他主张通过启发式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后,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应该与社会环境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联系。
他主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让儿童能够了解社会,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注重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倡导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鲁迅教育思想总结
鲁迅教育思想总结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化评论家、革命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先进人才培养观、教育方法论和教育目标等方面。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鲁迅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先进人才,他认为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必须培养出一批具有进步思想、卓越才华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要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的细微差别,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他同时强调要以培养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为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传统观念和权威主义束缚。
其次,鲁迅的教育思想注重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他反对空洞的书本知识,主张通过亲身实践和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知识和经验应该同时并进,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他提倡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鲁迅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他们能够成为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最后,鲁迅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全人的发展。
他主张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辨证思维,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自主生存和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人获得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的能力。
总之,鲁迅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先进人才培养、实践经验、人格培养和教育价值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董仲舒是中国汉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教育思想的贡献深远。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养性、治国安邦,以及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董仲舒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修身养性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修身是指修养心性,培养正直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
养性是指修炼身体,培养稳定平和的情绪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董仲舒强调,只有在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身心健康、道德高尚的目标。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董仲舒主张根据自然的规律生活和发展,倡导顺应自然、保护环境,不盲目追求功利,而是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的升华。
董仲舒注重政治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政治智慧和能力的人才,使其能够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董仲舒强调君主的德行和明智决策对国家的重要性,主张将德治放在第一位。
他提出了“明主”、“道德状元”等概念,强调德行对于领导者和政府来说至关重要。
他还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君主和官员的才能和智慧,使其能够正确地处理国家事务,建设良好的政治体制。
董仲舒重视教育的实践性。
他认为,书本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变成有用的智慧。
他提出了“实学”、“实道”等概念,强调要将知识贯彻于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运用知识。
他认为,只有将道德真正应用于行为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真正作用。
董仲舒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他认为,儒家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灵魂,要通过学习经典来理解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他提出了“三经新义”的观点,即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解释和理解,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他还提倡将经典的思想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推动经典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人修身养性、与自然和谐相处、政治智慧和德治、实践和经典学习等方面的内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333教育学思想家总结
333教育学思想家总结教育学思想家是指对教育问题有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的学者或理论家,他们对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下面将对几位著名的教育学思想家进行总结,探讨他们的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位教育学思想家是古希腊的柏拉图。
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理念分层说,认为人的本质由三个层次组成:欲望层、感情层和理性层。
他主张教育应该通过启发理性层,使人逐渐脱离感情和欲望的束缚,追求智慧和真理。
柏拉图的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制度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培养公民德性和提升个人修养的有效手段。
第二位教育学思想家是基督教教育的奠基人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认为,教育应该以信仰为基础,通过培养道德和品行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他主张教育需要针对个体的优点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对基督教教育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信仰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
第三位教育学思想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皮科。
皮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他将教育与真理、人性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人的个性为出发点,通过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皮科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成为了教育界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第四位教育学思想家是启蒙时代的教育家洛克。
洛克强调个体的感知和经验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体验能力和创造力,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公民。
洛克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理念也成为了现代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位教育学思想家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提出了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他主张从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来塑造健全人格。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3篇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一)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我体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陶行知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心智和品德,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他主张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纳入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一理念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仍然非常重要,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不同的天赋和潜力,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方式。
其次,陶行知提出“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品德,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一观点非常重要,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素养,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再次,陶行知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主张教育要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结起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德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现代教育所需要借鉴和发展的地方。
通过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方式的改进的必要性,同时也受到启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二)陶行知教育理论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体系。
徐特立教育思想总结
徐特立教育思想总结徐特立(1893-1937),中国教育家、教育思想家。
他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下面是对徐特立教育思想的总结。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徐特立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他认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二、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徐特立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他反对死板的教条主义,主张把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和成就感。
三、强调实践教学徐特立强调实践教学,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应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四、强调个性化教育徐特立主张个性化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他主张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
五、注重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升徐特立认为,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他主张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
他提出了“五个能力”理论,即知识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要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总之,徐特立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强调实践教学,个性化教育和教师的素质提升。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育思想家的总结语录摘抄
教育思想家的总结语录摘抄教育思想家们的总结语录是对于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精辟概括,这些语录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洞察力。
下面是一些著名教育思想家的总结语录的摘抄,希望能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爱好者有所启迪。
1. 阿甘斯·孟德尔- “教育是光芒与成长的结合,是培育心灵与造就智慧的艺术。
”- “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2. 约翰·杜威- “教育应该是一个积极的体验,而不是被迫的义务。
”- “学习不应该只关注记忆和测试,而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罗伯特·冯特- “教育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是改善社会和促进人类进步的关键。
”- “每个人都潜藏着无限的天赋,教育应该发掘并培养这些潜能。
”4. 杰奎琳·金斯利-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 “教育应该关注整个人的发展,包括身心灵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5. 蒙台梭利- “教育应该是孩子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个体。
”6. 鲍勃·迪伦- “学生不是一个空白的容器,而是一个火焰等待被点燃。
”- “教育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7. 约翰·洛克-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道德良心、合理判断力和对真理的追求的公民。
"- "人的学习能力是无穷的,只有通过合理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8. 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多凡德-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成就人格和道德。
"- "一个好的教育是给予学生翅膀,使他们能够飞翔。
"9. 赫尔曼·胡尔伯特- "教育是解放和改变命运的钥匙。
"- "只有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目标。
"10. 约翰·弗代克森-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而不是让他们只会应试。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总结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总结陶行知和杜威是两位教育领域的重要思想家,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针对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分别展示他们的主要观点和对教育的贡献。
首先,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格,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场景。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教育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实际的经验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
他强调学习要贴近实际,注重学生的观察、感知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陶行知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
相比之下,杜威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他提倡的“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杜威认为学生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指导者,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思考。
杜威的教育思想还强调学习和生活的整合,他认为学习不应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合作和解决问题。
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他们都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差异,并通过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来帮助学生成长。
他们都强调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经验。
总的来说,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都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
我国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我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教育理论和主张,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我对我国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总结,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儒家在教育思想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教育为先”的观念,强调了“教育为人”的目标,主张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激励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
他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另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是孟子,他强调培养人的性情和理性,认为养育是最重要的事情。
他提出了“知止而后有定”的教育原则,强调人应该把握一个度,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成功,而要追求德行的完善。
明代的教育家杨继盛提出了“心理教育”的概念,主张教育应该从“匡性”、“调情”、“启心”和“整体”的角度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近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近代中国的教育家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
最具代表性的是陶行知,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提倡“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另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是张伯苓,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人道主义精神,有利于自由创造,有利于社会合作。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
同时,近代的教育家还包括了发展教育理论和方法,如顾颉刚提出的“生活化教育”和蔡元培提倡的“综合教育”,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在当代,我国的教育家们纷纷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思想。
胡先骕提出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另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是钱学森,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倡“探索型学习”,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精神三个方面。
下面将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简单总结。
首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理智、有情感、有判断力、有良好的品质和道德的人。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包括智力、体育、艺术等方面。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
他认为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通过实践来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爱的教育和教育精神。
他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情。
他主张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互相尊重和理解。
他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和行为来影响学生,传递正面的价值观。
他提倡教育要有高尚的品质和精神,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具有内涵和品质的人。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强调爱的教育和教育精神。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对世界范围的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培养有创造力和质量的新一代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鲁迅教育家思想总结200字
鲁迅教育家思想总结200字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鲁迅的教育家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鲁迅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满足人民的需求,解决社会问题。
他指出:“好的教育不能仅
仅是让个别学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是应该使更多的人获得发展的机会。
”他主张教育应该具有普惠性,为每一个人提供
平等的教育机会,消除贫困和社会不公。
其次,鲁迅关注教育的人文精神。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独立、进取的人,而
不是追求高分和升学率。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辨能
力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公民。
再次,鲁迅强调教育的实用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与社会实际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职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最后,鲁迅呼吁教育要有批判精神和自由思想。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精神,引导他们对社会进行分析和评价,不盲从于权威和传统观念。
他认为学生要有勇气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批评和反思,不被人云亦云。
总的来说,鲁迅的教育家思想是一种综合而全面的思想体系,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人文精神、实用性和批判精神。
他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孟子老子思想总结
孔子孟子老子思想总结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和老子(估计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均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哲学家。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他们的思想的总结:一、孔子思想:孔子强调道德和个人的修养。
他提倡“仁”,这意味着对他人的关怀和善良。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经历的事情。
他认为,人们应该恪守道德原则,遵循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来塑造自己的品格。
他强调了上进心和追求完美的重要性,并认为通过教育、自律和正确的行为,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
二、孟子思想: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孟子强调天性与良知。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具有与生俱来的善良本能。
他强调个体的自律和正直,并主张人们应该根据天理来行事。
他提出了“仁政”的概念,即通过以仁义为核心的政策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政府应该保护人民的利益,并提供良好的条件来实现个人的发展。
他还主张君主应该是一个民主和仁慈的领导者。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广泛奉为儒家经典。
三、老子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自然和虚无。
他认为道是存在于宇宙和人类中的原始力量,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柔和、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事物,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过度的权力和欲望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个人的困扰。
他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概念,即通过无私和无欲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宗教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道家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尽管孔子、孟子和老子的思想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强调人的责任感、道德修养和个人的自我完善。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现代中国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在个人修养、社会伦理还是政治治理方面,这些思想的精髓都为人们提供了指导和启示,对于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孔子思想主张总结
孔子思想主张总结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他对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主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一、仁爱与人伦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认为“仁者爱人”,强调尊重他人,培养善良的品德。
他提倡在人际关系中发扬“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道德规范,强调各个角色之间要相互关心、理解和扶持。
二、天命与明君孔子主张君主应该是一个有德行和智慧的人,他认为天命的存在需要通过明君的治理来实现。
他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以德治国,通过正确的道德行为和良好的治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最重要的是自身修养和完善,他提倡修身养性,追求人格的完善与升华。
他认为人们应该亲近美德,远离邪恶,通过自我教育来优化个人素质。
他还主张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只有家庭和睦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四、教育与文化孔子被尊称为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体系。
他提倡实事求是、以学为本,认为教育是改变个人和社会的关键。
他主张以礼治教,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使之成为有用于社会、有道德修养的人。
五、礼制与道德孔子提倡礼制,他认为礼仪是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
他主张人们应该遵守社会礼仪,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并减少冲突和纷争。
孔子追求高尚的品德,认为道德修养是每个人应该追求和努力的目标。
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道德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通过提倡仁爱、明君、修身齐家治国、教育与文化、礼制与道德等方面的理念,提出了一种人伦观和社会治理理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道德修养、人际关系、教育和治理等方面的思考与倡导,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会伦理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引言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姓荀,名卿,字子荀,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
他的学说以儒家学派为基础,强调的是道德修养和儒家教育体系中的道德教育。
本文将对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他的思想。
荀子的教育观点1.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贪婪无欲望的。
他相信人性本恶,是基于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根据荀子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克服人性的恶,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和道德价值观。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还包括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的道德规范。
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家庭生活、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关系密切。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础,而社会则是国家治理和天下安宁的基础。
只有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都能达到道德规范,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3.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制定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行和品质。
他强调学习和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尤其是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和培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行为的改变,而不仅仅是知识和理论的传授。
4.成人教育和自我修养:荀子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事情,成人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和自我修养。
他强调通过学习和修养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荀子认为成人教育和自我修养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才能达到道德的完美。
5.教育与社会进步:荀子认为教育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和造就人才,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荀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荀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实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荀子教育思想在现实社会的几个方面的意义总结:1.培养公民素质:荀子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和谐发展的关系。
古希腊三杰教育思想总结
古希腊三杰教育思想总结古希腊的三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西方教育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希腊,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教育思想中的先驱者,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教育法”的教育方法。
苏格拉底主张知识的真理可以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进行探索。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他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这种过程既包括个人的思考,也需要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
其次,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并发展出自己的哲学体系。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性和道德品质,他主张通过哲学的学习和思考,使人的灵魂接近于真理和美善的境界。
他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观念论”的教育理论,认为真理和理想不是通过感觉和经验得到的,而是通过思维和理性的活动得到的。
柏拉图主张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智慧,他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阶段:体育阶段、音乐阶段和哲学阶段。
最后,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实践和个体发展。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才兼备,并达到幸福的境界。
他主张教育应该从个体的兴趣和潜能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两种教育方法:一是德育,即通过习惯养成和道德教育,培养人的品行和品质;二是智育,即通过知识和学术的培养,提高人的智力和才能。
他认为良好的教育应该满足人的需求和风采,帮助人实现个体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综上所述,古希腊的三杰教育思想家对于教育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格拉底的提问式教育法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柏拉图的观念论强调通过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培养人的理性和道德;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教育法强调通过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达到个体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相同点:1.其教育思想都以社会的目的作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
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
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
他主张“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型的社会生活”,“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为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
”这就是杜威所谓“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所体现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
2.把道德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任务。
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视为全部教育目的的核心。
认为全部教育应围绕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这一根本的问题,因而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无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为此还规定了“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认为这些内容应体现在教学之中。
杜威指出:“如果教育制度没有认识到它的道德责任,它就是不忠实的和盗用公款的,它就没有做到设立者对于它的要求”。
“学校的社会性,总的说来乃是衡量学校道德工作和价值的尺度。
”他正确地提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育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道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形成能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的一切观点。
在道德教育上,赫尔巴特与杜威都认为,没有道德教育,教育目的就是一句空话。
不相同点:教育目的的差异
赫: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目的和必要目的;并强调必要目的的重要性。
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安分守纪以及毫无怀疑和和反抗现有制度的人。
杜: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
1实现教育目的的两种不同方法。
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方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赫尔巴特把管理看作是防止儿童反社会倾向的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强有力手段。
提出了惩罚、监督,建立严明的规章制度等管理措施,以及通过约束,限定,制裁等以性格训练法为主的德育方法,体现了一整套以从外界施加压力为主的教育方法。
杜威则提出了“学校生活、教材与教法三位一体”的教育方法。
他批评那些用教师和私人感情投资,同学问竞争,为将来的成功而拼搏的此类以刺激引起儿童行为动机的方法,认为这是基于培养自私自利为出发点,十分有害。
他指出,儿童生来就具有要施舍,要做事,要服务的本能倾向,教育应该加以利用,转向为社会服务的方向。
”他认为把重点放在矫正错误行为,而不是看重培养积极的服务习惯,是教育上的病态。
杜威的主张反映了一种积极诱导,引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以达成教育目的的教育方法。
2.为实现教育目的进行课程教材研究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之最后目的在于德性,而达到终极目的的最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使学生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
他把兴趣分为二大类共六种,自然的兴趣有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历史的兴趣包括情性的,社会的,宗教的,由此设立适应多方面兴趣要求的学科。
赫尔巴特的课程体系反映了对学生进行充分知识训练和工
业化社会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
杜威则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的教育观念出发,提出:“从做中学,经验中学,行动中学”的教学理论,主张根据儿童现有的直接经验来进行教学。
他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烹饪,缝纫,手工等应成为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它能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搬到学校教育中来,他反对提供学生经验之外的知识,反对高、低年级的分科教学。
3.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教学阶段划分与教学法设计
赫尔巴特把“兴趣”分为:“注意、期待、探求、行动”四个阶段,主张教学依次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程序进行,并相应采取“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综合教学法”等不同方法。
杜威则研究了教学中人的思维过程,提出“思维五步说:置疑、提问、假设、推断、验证,”由此教学采取“暗示、经验、假设、整理、验证”五个步骤,并主张打破分科和班级,按专题融合各学科知识的单元教学方法。
一、教育目的的差异
赫: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目的和必要目的;并强调必要目的的重要性。
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安分守纪以及毫无怀疑和和反抗现有制度的人。
杜: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
三、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
赫: 提出多方面兴趣和课程设置的观点。
将教学阶段做了明显的划分:清楚,联合,系统,方法。
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过分公式化。
杜:从实用经验主义出发,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强调课程适应社会。
四、师生双边教学活动的侧重点不同。
赫:侧重于道德教育,强调教学服从道德教育,教师对学生具有强制性。
这表现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保守性。
杜:侧重于以儿童为中心,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五、对儿童的管理态度。
赫:通过威胁,监督,命令,惩罚,来达到教育顺利进行的目的。
但同时,主张权威,慈爱的作用。
杜:学校组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
同时,不放任。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
教育性教学原则是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来的,依据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广泛研究,他认为,知识与道德有内在联系。
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愚蠢的人是不可能有德行的。
因而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先有知识,先手一般教育。
因而,教育性教学的含义就是: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赫尔巴特根据其心理学理论,确认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他所说的“教育性教学”,就是说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育不能离开教学。
赫尔巴特写道:“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又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
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
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是其最高目的。
这样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表明赫尔巴特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并且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教学的客观规律,它给我们以启示:一、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着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得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效果。
二、教师必须注意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见效,前提是教师对自己是否严格要求,教师不仅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去教育学生,而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
教师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
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学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育。
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实践证明,教学应该具有教育性。
裴斯塔洛奇和卢梭对第斯多惠的影响:
1805年至瑞士参观斐斯塔洛齐的学校之教法,喜爱斐氏的教学,因其教学法是活的,启发学生的兴趣,而确定了他努力的方向。
福氏从瑞士回来至模范学校教书,自己收了四十名儿童(9至11岁),他按照斐斯塔洛齐主观教学法,每周一次带儿童到郊外让儿童自由玩耍,特别引导他们接近大自然,由栽培花草、树木来培育儿童的爱心,由图画的教学来启发心智,线的平面关系、立体的空间关系,由简单进入复杂,让幼儿去发现和了解,这些教学法获得大家的好评。
福氏决心将自己的一切奉献于教育界,又更增加他的信心去研究卢梭──爱弥乐的教学法──“经验是来自儿童”,福氏思考斐氏和卢梭、亚伦多的教育,并且由教育生涯中知道人类教育的意义──哲学的思想。
教育是什么?基础教育是什么?理想的教育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都是思索的中心课题。
福氏对斐斯塔洛齐教育法非常感动,他觉得这种教育法才是真正给予人类幸福。
但福氏并不盲从,他辨别斐氏教育法的优、缺点,特别研究户外游戏,了解游戏是发展儿童精神、情绪、身体的强大力量,观察全神贯注做游戏的幼儿、儿童、少年、青少年,可以发现他们充满着高贵的神情和强壮的体力,游戏陶冶了优良的精神,在散步中发现大自然对人类的益处,培养人们高尚、安静、思考力各种优良的精神,所以,人类当常常和大自然共同生活。
赫尔巴特与第斯多惠的比较:
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