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第七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辐射散热(radiation): 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
较冷物体的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
皮肤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
有效散热面积
(2)传导散热(conduction):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
低物体的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物体接触面积 温度差 物体的导热性 (良导体、不良导体)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
概念: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意义:是评价机体能量代谢水平的指标
国人正常的基础代谢率平均值(KJ/m2h)
基础代谢率(BMR):
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意义:是评价机体能量代谢水平的指标
1.BMR正常值:<±15%
摄入的O2量的比值 非蛋白呼吸商(NPRQ):糖和脂肪氧化时产生
的CO2量和消耗的O2量的比值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一)整体水平影响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1、肌肉活动(最显著)
2、精神活动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概念:进食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
蛋白质>糖>脂肪
4、环境温度 1. 20~30℃时,代谢率较为稳定。 机制:肌肉松弛 2. <20℃:能量代谢开始↑ 3. <10℃:显著增加 机制:寒战、肌肉紧张度↑ 4. >30℃:能量代谢↑ 机制:生化反应↑呼吸、循环↑
2)发汗(sweating): 汗腺主动分泌汗液过程。
Ⅰ汗腺分布:大汗腺,小汗腺 Ⅱ汗液成分:99%水,NaCl Ⅲ汗腺分泌: 精神性发汗
温热性发汗 味觉性发汗
中枢 神经支配 刺激 汗腺 意义
温热性发汗 下丘脑
精神性发汗 大脑皮层运动区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重点
1.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2.基础代谢 3.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值 4.机体的散热过程
熟悉
1.机体的产热过程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指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 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一)能量的来源 (二)能量的利用 (三)能量平衡
糖、脂肪、蛋白质→ADP → ATP

磷酸肌酸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能量代谢率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1、直接测热法 2、间接测热法
基本概念
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 O2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 与
>±20%→病理性变化
国人正常的基础代谢率平均值(KJ/m2h)
影响因素: (1)体表面积:成正比 (2)性别、年龄 (3)甲状腺功能: (4)体温:每升高1℃→BMR升高13%。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body temperature)
体温: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即核心温度。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 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二)调控能量代谢的神经体液因素 1、下丘脑对摄食行为的调控 2、激素对能量代谢过程的调节
四、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
概念: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 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 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 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
清晨、清醒、静卧半小时以上,未作肌肉活动,禁食 12小时以上,室温 20~ 25°C ,精神安宁、平静.
(一)体壳体温和体核体温
1.体壳体温:机体表层部分的温度 特点:其<核心温度; 外→内 温度梯度; 各部位差异大; 且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皮肤温度:皮肤温度与局部血流量 有密切关系
2.体核体温:机体核心部分的温度 特点:相对稳定
正常值: (1)直肠温度:36.9~37.9℃ (2)口腔温度:36.7~37.7℃ (3)腋窝温度:36.0~37.4℃ (4)食管温度、鼓膜温度
(三)人体体温的变化范围
T > 42℃→脑功能严重受损 T > 44-45℃→酶变性→死亡 T < 34℃→意识障碍; T < 28℃→心跳停止; 低温麻醉:浅低温(28-32℃)
中低温(20-28℃)
深低温(20℃以下)
二、机体的产热反应与散热反应
Fra Baidu bibliotek
维持体温
体热
血液循环
多余的
送到体表
体温恒定 散发到体外
体温恒定的维持:是产热和散热保持 动态平衡的结果
(一)产热反应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时:主要由内脏产热占56% 肝代谢最旺盛 活动时:主要由骨骼肌产热
2. 产热的形式
⑴战栗产热: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随 意的节律性收缩。
特点: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能 量全部转化为热量。 ⑵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通过提高组织
3.平均体温 概念:机体各部位温度的平均值 计算公式:
TMB = α ·Tcore + (1-α) ·TMS
TMB 平均温度 Tcore 体核温度 TMS 平均皮肤温度 α 体核部分所占的比例 1-α 体表部分所占的比例
(二)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1℃ 1.体温的日节律:昼夜周期性变化 2.性别的影响:女>男 0.3℃ 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排卵 日最低,排卵后升高0.3~0.6℃ 3.年龄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 4.运动的影响:
代谢率来增加产热的形式。 新生儿的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产热最强。
3.产热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
暴露于寒冷环境数周 甲状腺活动↑↑
T3、T4↑↑ 代谢率↑20~30%
产热量↑
(2)神经调节 寒冷刺激
下丘脑战栗中枢 交感N+ 前角运动N元 肾上腺髓质↑ 战栗 NE、E↑ 产热量↑
(二)散热过程
1.散热部位 2.散热的方式 外界温度<人体表层温度:辐射、传导、对流 外界温度≥人体表层温度:蒸发散热
(3)对流散热(convection): 通过气体流动进行热量交换的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 温度差 有效散热面积 风速的大小
(4)蒸发散热(evaporation) : 水分从体表汽化时吸收热量而散发体热
的散热方式 环境温度≥皮肤温度: 蒸发成为唯一有效
的散热形式
1)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概念:水分从皮肤和黏膜表面不断 渗出而被汽化的散热形式。 特点:与汗腺活动无关 蒸发量恒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