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
古人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
古人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1. 引言1.1 概述本文探讨的主题是古人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
美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定义和意义。
古代人们对美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
通过分析古代对美的追求以及审美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美的认知和感知,同时也可以从中寻找到对当代审美观念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来探讨古人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讨论古人对于美的定义与意义,以及他们所制定的美的标准与价值观。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究古代审美观念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形式。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对当代社会对古人审美观念进行反思和继承,包括批判和质疑他们的观点,延续并发展他们所追求的理念,并对古代审美观念在当代价值观下的重塑和解读进行探讨。
最后,在结论中,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一些思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深入研究古人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分析其特点和意义,并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进行反思和继承。
通过这样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概念及其变化,了解不同时代审美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并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思想提供借鉴和启示。
另外,通过对古人审美观念的重新解读和重塑,我们也可以探索出适应当代社会需求和价值体系的新型审美观念。
2. 古人对美的追求:2.1 美的定义与意义:古人对美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
在古代,美并不仅仅是外貌和外表的特征,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东西。
古人认为,美是万物之中最高尚和完美的体现,是具有与道德相连结并能带来和谐、喜悦和启示的力量。
他们相信美能够提升人类情感和智慧,并且对个人品质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2 美的标准与价值观:古代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标准与价值观念。
通过审视诸多文化传统和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美的追求存在一定差异。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内容提要】西方审美现代性有这样三种范式:第一是针对古典美学理性、知识主义的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感性甚至非理性的范式;第二是反对古典美学道德主义的“外在”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审美独立的范式;第三是针对现代社会种种“异化”现实而呈现出来的用“审美之维”批判现代社会的范式。
关键词】范式审美现代性感性非理性审美独立审美批判西方现代美学虽然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是它超越于古典美学的“古典性”却大致呈现出这样三个比较集中的范式:一、针对古典理性、知识主义而来的感性、非理性主义范式西方传统文明的基调是理性知识主义,理性知识一直是人们的一个最高理想。
正如策勒尔所说:“希腊哲学在公元前6世纪就大胆地并几乎是猛烈地踩出了由神话通向理性的道路。
”[1](p336)充分地信任理性、用理性追求知识、智慧的认识态度是古希腊文明的基调。
德谟克利特只相信理性,在晚年为了认识真理不受感性的影响,竟故意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了,由此可见一斑。
人们问阿拉克萨哥拉一个人活着为什么比不活着好,他说因为活着可以研究天和整个宇宙的结构,可见知识价值取向的第一性。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理性知识作为最高的标准。
感性在柏拉图那里只是一匹“劣马”,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感性容易犯错误,所以他逃避想象,认为:“如若人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
”[2](p228)柏拉图认为文学艺术引起人情感的“感伤”与“哀怜”,与“真理”隔了三层,所以驱逐诗人。
亚里士多德不驱逐诗人,因为他认为人们看到艺术模仿一个事物之所以感到愉悦,是因为人们能从中想起它就是现实中的“某物”从而获得了知识。
中世纪更是把世俗的感性享受视为罪恶,用绝对理性信仰的禁欲主义和“彼岸”的许诺来压抑感性。
这种理性知识精神随着笛卡尔怀疑一切的“我思”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正如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中所指出的,笛卡尔精神滲透了一切知识领域,以致它不仅支配了哲学,还支配了文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它探讨人类对美的认知与感知,以及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在美学中,人们可以了解艺术和美的定义、特征、起源、发展、分类、价值评价、经典理论等相关内容。
美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跨越了哲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美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美学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理论有重大影响。
柏拉图强调理念世界中的“美”是超越个体感官的普遍真理;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个体经验和感知的重要性,提出“概念”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2.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文化和美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人们重新审视和推崇古典美学,大量重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作品和理论,在美学理论方面,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对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3. 近代美学:欧洲近代美学的发展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对美学理论有所影响。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理论,开创了近代美学的新篇章。
4. 当代美学:20世纪以来,当代美学在逻辑实证、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跨学科特点,与社会现实和文化形态密切相关。
二、美的概念与特征1.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审美体验的结果,既包括客观的艺术作品本身,又包括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心理活动。
美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古今学者关于美的定义各有不同,多从客观、主观、相对、绝对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阐释。
2. 美的特征:美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审美独立性与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更是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主客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是统一的,又充满多样性,因人类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
美学理论演变:古典美学、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
后现代美学的兴起背景与发展历程
01
后现代美学的兴起背景
• 信息化与全球化进程:文化多样 性的加剧 • 哲学思想的转型:解构主义与后 殖民主义的兴起
02
后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
• 20世纪中期:后现代主义美学与 解构主义美学 • 20世纪后期:消费主义美学与大 众文化美学
后现代美学的主要观念及其代表 人物
现05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比较 分析
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相似之 处与差异
01
相似之处
• 批判性与反思性:对传统美学观念的质 疑与反思 • 多元性与跨领域性:美学研究与多种学 科的结合
02
差异之处
• 美学观念的表现:现代美学强调个性与 批判,后现代美学强调否定与解构 • 美学价值观念的变迁:现代美学追求审 美价值,后现代美学关注虚无主义与消费 主义
03
雕塑艺术
• 立体主义雕塑:空间与 结构的美学突破 • 抽象雕塑:材料与技术 的美学创新
02
绘画艺术
• 印象派绘画:光与色的 美学探索 • 抽象绘画:形式与色彩 的美学实验
04
文学艺术
• 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 与象征主义的美学手法 • 后现代主义文学:元小 说与反讽的美学表现
03
后现代美学及其主要观念
• 解构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美学:否定与解构的美学观念 • 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美学:虚无主义与消费主义的美学价值观念
06
美学理论演变的影响与启示
美学理论演变对艺术领域的影响
01 艺术风格的变迁:从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再到后现代美学 02 艺术创作的创新:美学理论的发展推动艺术家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 03 艺术教育的改革:美学理论的变化影响艺术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就已经开始萌芽。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等物品明显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观念。
进入奴隶制时代,美学思想逐渐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派的美学观念。
2. 古典美学发展时期:先秦时期,尤其是老子和孔子等人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汉代时期,儒家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同时,道家美学也逐渐成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这个时期,中国美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强调道德、伦理、意境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玄学兴起,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对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时,美学思想逐渐多元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如王羲之、谢灵运等。
4. 唐代时期:唐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繁荣时期,美学思想更加丰富。
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时,美学观念逐渐世俗化,注重生活美学和艺术美学的融合。
5. 宋代时期:宋代美学继续发展,注重理性和感性的一致性。
理学兴起,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诗词、绘画、书法等领域的美学观念也更加成熟。
6. 元代时期:元代美学受到佛教、道教和理学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此时,戏曲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美学观念开始关注世俗生活。
7.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美学观念日益普及,文艺创作达到了高峰。
小说、戏曲、诗词等艺术形式的美学观念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8. 近代时期:近代美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学者们开始尝试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探索新的美学观念。
9. 现代时期:20 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美学体系。
美学观念逐渐关注人性、民族性、时代性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融合、创新的过程。
在每个时期,美学观念都受到了哲学、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理论基础。
东西方美学理论在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观念,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特点。
一、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文化传统下的美学思想。
在东方文化中,美学被视为一种哲学思辨,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体验。
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强调“意境”、“气韵”、“神韵”等概念。
诗人苏轼提出“诗以言志,画以言情”,强调艺术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深刻。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写意”、“意境”,强调画家的心灵境界和审美情趣。
日本的美学理论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
日本传统美学注重“和”、“雅”、“淡泊”、“自然”等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日本茶道、花道、园林等艺术形式体现了日本美学的精髓,追求简约、朴素、自然的审美标准。
印度的美学理论则更多地与宗教和哲学相结合,强调灵性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印度古典舞蹈、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体现了印度美学的特点,追求身心灵的统一和宇宙意识的觉醒。
二、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古典美学、启蒙美学、现代美学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理念”、“模仿”、“审美享受”等概念。
古典美学注重形式和规范,追求完美和秩序,强调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启蒙时期的美学理论强调理性和审美的关系,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
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审美经验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启蒙美学强调审美教育和审美理想的培养,追求审美情感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现代美学理论包括形式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和观念。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_叶朗_手打版
绪论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1、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 (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 (狭窄)(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包括哲学美学,审美发生学,心理学等。
有些在古代已得到发展,有些仅有萌芽。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已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并不是最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宽泛)作者: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审美意识史: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 (美学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我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时期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也就是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以及由这些范畴,命题构成的美学体系。
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总结--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意象论美学诠释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意象论美学诠释黄小丽温德朝内容提要宗白华整体上是在意象论范畴内交替使用意象、意境、艺境、艺术境界等不同概念的。
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象征的哲学,以仰观俯察为取象方式,以立象尽意为表意特征,易象和审美意象是象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互通互证。
他以散步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生命的节奏,以同情的直觉去审视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以此抵达意象的美学世界。
艺术家通过审美直觉、审美“同情”、审美“静照”、迁想妙得等主观能动作用创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星现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有无相乘、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澄怀味象、超以象外等美学风貌。
在近代美学背景下,宗白华意象论美学成功实现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为当代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关键词宗白华意象论美学中国美学20世纪初中西美学相遇后,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怀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积极探寻中国美学现代性之路。
他们在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美学意象和意境理论进行了阐释。
在诸大师的共同努力下,审美意象论初步实现了美学现代性转型,这也是最能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之一。
整体上看,宗白华关于美及美感特质、尚象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的创构生成、审美意象的美学形态、人生的艺术化等方面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与朱光潜相比,宗白华没有系统的思辨性论著,他的审美意象理论散见于不同文本中。
意象、易象与审美意向中国传统美学以意象论为本体。
可以说,意象是中国美学的元理论范畴,在中国美学整体架构中居于重要地位。
叶朗认为,“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①朱志荣认为,意象指称的是美的本体形态,意境是意象的境界。
“从感性形态、思想的延续性和普遍性看,选择意象作为中国美学的本体范畴更为合适。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主义美学
第一.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是18世纪在德国以G.W.莱布尼茨、C.沃尔夫 和A.G.鲍姆嘉通(1714~1762)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与英国 经验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思潮。莱布尼茨认为感觉经验靠不住, 不可能给人们带来永恒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永恒真 理,应当来自“理性的永恒法则”。而“理性的永恒法则”则 来自人内心的“天赋观念”。而尔夫把莱布尼茨的哲学通俗化 了,在美学思想方面,他特别提出了“完满性”的概念,认为 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满,一件事物要完满,必须符合该事物的概 念,而它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则在于它符合人的主观目的。 第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 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于1790年出版,以后席勒写《审 美教育书简》、谢林写《艺术哲学》,到黑格尔的《美学讲演 录》3卷于1838年全部出齐,标志了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全盛时 期。德国古典美学力图把经验派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派的先天理 性统一起来和调和起来。康德的美学,是要为感性经验中快与 不快的感情寻求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验理性原则。他所说 的“判断力”,就是指给特殊的感性事物寻求普遍规律的反思 判断力。席勒作为审美观照与艺术创造的“游戏冲动”,也是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统一与和谐。黑格尔关于“美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论断,更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马克思制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中:艺术像其他 高等的活动一样,从属于文化上的“上层建筑”或者统治阶级 的意思形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到: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 展成比例呃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 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者莎士比亚同现 代人相比。 但是后来变迁成: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总是以一直“现实的反 映“这个结论引自列宁的人生论立场。认为艺术是一种认识方 式。 事实上,正如穆洛夫斯基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在每 个关键的阶段都是在于其他的和相反的是想线索对话中得到发 展的。最初是反黑格尔主义,后来是反对克罗齐主义者和形式 主义者。马克思的辩证地吸收这一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方法也对 则一发展也适合。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更有其独特性。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为十八世纪与歌德齐名的一名文化巨人,席勒满腔热情地追求着人类的自由解放事业,坚持不懈地在艺术实践、艺术理论和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进行自由之途的探索。
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与现实中的国家政治状况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意义。
他的审美教育思想不但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更将美与人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美育来弥合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人性的分裂状态,突出了人性在个体现实生存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同时,席勒对人的感性的重视和对个体在现实世界的和谐生存状态的关注,使得他的思想不仅在美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价值,在政治学、社会学方面也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本文分四章对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梳理与阐释。
第一章梳理了席勒美学思想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理论来源。
席勒美学思想是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的美学思想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倾向,一种偏重理性的作用,重视逻辑思维推理,另一种则强调感性的作用,突出对感性经验的偏向。
这两种理论倾向一直存在于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各自极端发展并呈现出互相交融的特点,共同构成西方美学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主要传统。
席勒就是在西方美学思想的这种背景下,批判地吸收已有的美学思想成果和同时代的康德等人的理论精髓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
因此,席勒的美学思想既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的承接性,使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更加严密的内在逻辑性,他的思想又成为德国古典美学这根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同时,西方人性论思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源泉,卢梭和康德是他人性思想的直接来源。
席勒从人性入手开始对时代的问题进行分析,人性问题贯穿在他美学思想的始终,而这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的新的思考维度。
第二章阐述了席勒美学思想产生的德国现实社会状况。
现实是席勒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这是我们研究席勒美学思想的前提。
席勒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德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的研究有两大任务: 一是空间上展示中国古典美学的静态 结构; 二是时间上展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一个科学的中国古典 美学范畴体系,应该能同时宏观上实现这两大目标, 因此范畴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应 充分注意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体系性即是逻辑性。古典美学范畴关系的梳理要能 呈现出审美活动的客观结构。这个客观结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人类审美活动的 共有结构, 古典美学诸范畴理应能覆盖人类审美活动各重要环节, 勾勒出这一活动 的基本轮廓, 由此而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的共同规律。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 结构。古典美学范畴体系应该成为一座中国古典美学的微缩模型。具体地, 古典 美学关于艺术本质、艺术构成、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等各环节的基本思想应在这 里得到简明扼要的呈现, 而民族美学的整体特征也正是通过这个基本框架而获得 的。体系性即是历史性。古典美学范畴的梳理要能同时展示中国古典美学史的基 本过程。因此, 范畴间关系的排列, 不仅要照顾到人类审美活动的逻辑结构, 同时 也要照顾到诸范畴现实发生的时间顺序, 不能为逻辑而牺牲历史。
3.显现本学科特征。 使本学科自身的研究对象、方法自觉和完备起来, 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系统 的科学,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研究的又一基本任务, 而清醒、强烈的学科意 识是范畴体系研究者应具备的又一基本条件。因此,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的研 究就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于一大堆范畴中, 分清哪些是哲学范畴, 哪些是美学 范畴?为此, 我们既要追踪美学范畴, 更要在美学范畴和哲学范畴间划清界限。有 些人认为, “道”与“气”都是美学范畴, 对此我们不敢苟同。一方面, 我们承认, 这两个范畴对古典美学其它范畴有着十分重要、深刻的影响。比如“气”之于 “气韵”、“道”之于“意境”。但是, 我们还是不能把它们当作美学范畴, 因为 它们所表达的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 它们可以被借用到美学中表达某种思 想和见解, 但它们本身还不是美学范畴。要成为美学范畴, 它们就不能只是被偶然 地借用到美学中, 而应是相当稳定地被使用于美学中的概念。而且, 更重要的是, 在概念层次上, 它们的内涵应主要地、明确地反映人类审美活动某一方面的具体 内容。
浅谈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意义
中国艺术家与美学家所强调的表现还不只是一般的人类之情 他们还很重视个人内在胸臆的表现 注重个性与创新几乎是贯穿整 个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与美学史的核心问题 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里讲 一切写景 都是写情 中国古代美学家与艺术家强调 艺 术创作必须立 己 之意 抒 己 之情 或者说要创己之新意 抒己之真情 不必一味追随效仿古人 如果没有个人之新意与真情 即使法古 也难成佳作 因为古人亦是以立己之意与尚己之情为主 导 中国艺术家与美学家进一步指出 艺术创作之所以要以立意抒 情为先 根本在于艺术创作的动因便在于胸中实有 需吐之意 如 此才有艺术创作的冲动 中国美学所关心的 不是艺术作品本身的 构成 而是在对形式的考察之上 艺术品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是一种 提示与超越 是一种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深层语义的表象和精神的表 诉性
艺术理论 2007 04 美术大观 0 3 9
浅谈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意义
The Contemporary Meanings of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 文 / 张一涵
中国传统绘画是世界画苑里的一朵奇葩 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 瑰宝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 产生了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三大门 类 演变成工笔 写意两大表现形式 创造了以线条 笔墨为主的 绘画 凝结成讲求意境 气韵的艺术风格 以及独特的艺术品格 在世界美术史上 中国传统绘画可谓独树一帜 犹如一座巍然耸立 的高峰 令人仰止 但是 自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人接受了来 自西方的科学 哲学及美学影响后 中国人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是西 方人对中国人的影响 而忽略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现 代美学不仅可以从中国古典美学那里找到同质的因素 甚至完全可 以从中国古典美学那里寻求答案 从这个角度说 中国古典美学是 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建构的思想之源 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质 情感和 文化特性的根本表现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概说孙波摘要:何为“审美文化”?何为“当代审美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都有其理论的和现实的依据,都对“审美文化”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并有了完整统一的共识。
从追溯“美学”学科的渊源开始,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古、今,中、西乃至全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等)呈现出来的具有审美因子的社会感性文化。
”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应用理性的思维,从整个文化大背境中,从它的实际使。
“当代审美文化”则应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而当代性则是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美学; 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当代性美学作为传统与经典的表征,在当代无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受制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及“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倾向的无节制泛滥,人们的审美观受审美现实的引导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变化。
“美学”(德文Asthetik,英文Aesthetics)一词是1750年首次由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提出,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
这门学科是用以命名一门研究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新学科,和过去只研究理性认识的哲学学科有了区别。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学科”。
[1] 鲍姆伽通的《美学》发表在1750年,足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一门新学科,是比较晚近的事。
但这并不等于说,“美学”的历史只是从鲍姆伽通时代才开始的,“美学”一词使用的范围也绝不限于1750年以后有关美和艺术的哲学。
正如朱光潜所说“人类自从有了历史,就有了文艺;有了文艺,也就有了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孙波(1981-),女,贵州省安顺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初鲍姆伽通就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讲义一、19世纪西方美学19世纪的西方美学呈现多层面、多向度发展的趋势,流派繁多,观点纷纭。
(一)传统美学的延续1、理念说——黑格尔(1770-1831)《美学》、《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的生命在于显现”。
“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
艺术发展经过三阶段: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2、现实主义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别林斯基别林斯基(1811-1848):《文学的幻想》《智慧的痛苦》《艺术的概念》《论普希金》《给果戈理的信》。
“艺术是宇宙的伟大理念在它的无数多样的现象中的表现”,“活得最长久的艺术作品都是能把那个时代中最真实、最实在、最足以显出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理想的诗“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生活”,“理想的诗须与情感协调”,现实的诗“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赤裸的面貌来再现现实”;“诗人要在今天达到成功,单凭才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时代精神中的发展”;“熟识的陌生人”,“每个人物都要用他所属阶层的语言来说话”;现实美在内容而不在形式,“在诗里生活比在现实本身里还显得更是生活”,“(小说中)这些事实既然提升到理想,即洗净了一切偶然的和个别的东西,就比现实本身还更真实”,现实高于艺术,艺术高于现实。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况》、《列·尼·托尔斯泰伯爵的〈童年〉、〈少年〉和战争小说》等。
“美就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二)现代美学的前奏1、社会学派——丹纳(1828-1893),认为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种族、环境和时代。
“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而在艺术家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别人不同的趣味加以补足,许多成见在互相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最终形成艺术欣赏的客观标准。
中西美学史考研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笔记
中西美学史考研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笔记一、复习笔记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1)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
(2)这种看法过于狭窄①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②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导言: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了艺术和美的本质,以及其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作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美学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Immanuel Kant)的影响,强调了情感的自由发展和艺术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席勒的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及启示。
一、席勒的美学思想1.1 美的本质席勒认为美是自由表达情感和理性的完美统一。
他主张,美的本质在于对情感和理性的完美融合,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和展示。
艺术品具有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存在,能够唤起人类内在的情感共鸣。
1.2 自由的美席勒强调,真正的美需要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
只有个体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真实的情感和创造力。
他认为,过于受到束缚的个体难以真正体验到美的真谛,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才能够发挥其潜能和创造力。
1.3 艺术的作用席勒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使人们摆脱生活的庸俗和琐碎,追求高尚和纯粹。
通过艺术创作和鉴赏,人们能够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自我超越。
艺术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人类自身的追问和思考。
二、席勒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2.1 个体的自由发展席勒的美学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与价值。
在现实社会中,个体往往受到各种束缚和限制,难以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席勒认为,只有个体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追求真正的美和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2.2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席勒主张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个体的情感和理性。
艺术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去发现和表达真实的情感。
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艺术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2.3 艺术的社会作用艺术不仅仅存在于自我欣赏之中,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通过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我们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区别_古典主义在中国之现代命运及当下解读
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区别_古典主义在中国之现代命运及当下解读摘要:作为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股被遮蔽于主流之外的古典主义,一度被学界有意无意地低视、排斥而迟迟未能得到人们的深层阐发与主导性的梳理而长期处于低沉、尘蔽、缺失的边缘化境遇遭际的现代命运,甚为遗憾。
实质上,古典主义无论是作为一股文艺思潮抑或是一种审美理想,它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中始终占有至为重要的一席之地。
由此看来,“古典主义在中国”此一被历史时代所低视的现代命题之内在意脉,显然亟待当下学界展开多元阈维度的综观、廓清、勾勒及更高视点的解读。
关键词:古典主义;20世纪中国文学;梁实秋:欧文,白璧德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3-0075-06一现代中国百年文学多元新思潮彼此兴衰交替、中西文化于“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互渗的印迹,无疑成为中国学界文坛特有的文学现象。
中国现代之“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反思诚然是近年敞开并渐趋勃兴探析与挖掘的隐性文化现象表征。
这也是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文艺创作审美理想在意识形态上倾重于“中道”思想的嬗变与昭示。
因此,极有必要对“古典主义在中国”这一曾因误读而被遮蔽的命题展开制高点的重新发现、释读与再认识。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美学审美理想与西方“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彼此互渗、相互杂揉。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
“古典主义”作为现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股不容忽视的文艺思潮及一种审美理想,诚然不是所谓的一抹辉煌的残照。
曾繁仁曾诚挚地疏证了新古典主义美学与启蒙主义美学作为古典型的美,有着共同的美学理想――和谐。
周来祥则诉求于现代社会文化建构中意蕴深厚之人文精神的重塑与凸现,认为“和谐精神”对点亮现代社会之社会整体及一切个体的美的不可缺失性。
刘绍瑾教授也以一种明朗的批评辨识力颇具暗示性地指出,宏观意义上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价值建设,诚然要奠基于对那些通向现代的“古典”文化概念的拓展性清理。
现代舞和古典舞的区别是什么
现代舞和古典舞的区别是什么现代舞和古典舞的区别是什么现代舞和古典舞的区别是什么呢?这两种舞蹈在生活中都是很受人们欢迎的。
那么,下面就由店铺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现代舞和古典舞的区别吧。
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现代舞和古典舞的区别1、现代舞和古典舞的区别中国古典舞是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历代艺术家提炼、加工和创造,长期流传下来,具有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
一般有严谨的程式和规范的动作及技巧。
中国古典舞大多保存在戏曲艺术中,以手、眼、身、法、步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为其主要特色,是一门借鉴、汲取、综合戏曲、杂技、武术等艺术精华的表演艺术。
近几十年来,经过几代舞蹈家的辛勤探索和创造,使其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可观性,形成了强烈的民族风韵。
我国舞蹈院校通过教学探索和改革,在中国古典舞的民族风格、韵律、感觉和艺术的展现力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造就了一大批优秀舞蹈艺术人才。
现代舞在灵感与理论这两个方面,都是由大师打下的基础,她回到了自然的动作与节奏上,并提出了为后来的现代舞奠定基础的动作原理。
在美国,现代舞舞校”发扬光大;该校鼓舞了年轻的舞者们,向他们介绍了许多种类与风格的动作,并试图通过“音乐视觉化”去找到形式。
2、现代舞是什么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
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舞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3、现代舞的种类3.1、专业舞蹈;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踢踏舞;爵士舞。
3.2、时尚舞蹈;迪斯科;锐舞;街舞;芭啦芭啦;啦啦队舞;热舞劲舞;按照舞蹈的表现形式来划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化意义的简单阐述,着重从其现代化重塑与发展中简单阐述。
让大众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化体验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下面是yjbys店铺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总述:中国古典美学现代化意义的有关论文介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古典美学,就必须认识中国古典美学这一母体,必须基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之上。
那么为何要认识中国古典美学呢?因为中国古典美学记录着我们先哲在通往真理的阶梯上所经历的灵魂探险,它包含着真理的颗粒、因素,但还不是真理本身。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的谬误;二者在某些情况下还是相互转化的。
所以要辩证的全面的看待问题。
中国古典美学尤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其的内涵却是超越时空的界限的,这就要用现代意思来揭露其在现代化条件下所产生的现代化美学意义。
美学来源于哲学,但是美学的发展和演变有自身的内在演变规律。
对于古典美学的研究对象要有明确;对于古典美学的现代化研究对象也要有所明确。
经济决定上层基础,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社会的主体意识都是上层阶级服务。
从文化发展风尚的流行源头可以看到,回顾往昔,宫廷贵族豪门主导着社会下层占人口大多数的意识形态及社会风尚。
在《解构与建构: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换》中,就有探讨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现代意义的转变就是要结合人文的、社会的、科学的、历史的甚至民俗的学科交叉研究在现代生活当中的美学。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去孤立地以当代的文化视野和理论去考证、分析古典美学有什么现代意义,而要以历史的、美学的态度. 运用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知识恢复古典关学生发的情形和语境。
”在《解构与建构: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换》就有提及。
展望中国古典美学的未来,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性时期永恒的光辉是伫立在世界文艺上的珍宝。
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成为了历来学者探讨的方向。
周纪文《和谐文化与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问题》就提出了有关中国古典美学的三个方向问题:一是中国美学的民族化问题;二是当代美学的转型问题;三是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在编剧的时候要充分体现汤显祖原著的精神,所以我们在编剧的时候,一个大原则是只删不改。汤显祖的文词之美已经到了顶点,现在我们随便引用一些诗句,像是姹紫嫣红、良辰美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些都是非常美的诗句,都是汤显祖的《牡丹亭》里面出来的。昆曲的曲牌唱的都是诗,那种美我们把它保留着,它的唱词我们不可以动它,完全留下来。
主持人:能不能和我们谈谈您父亲在您心目当中的印象?
白先勇:我父亲是这样子的,他做事要求非常严格,对我们也是如此,管教很严,大概我想他最怕的是我们变成纨绔子弟吧,所以对我们拼命要念书,整天要查我们成绩单的,他那时候打电话回来,从前线打电话回来问我母亲的时候,讲完几句话就来查我们成绩单了,哪个好不好?所以对我们的教育是非常的严格要求。因为他自个儿从小是苦读出身的,所以他觉得念书很重要,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第二个方面我觉得他做事情非常言出必行,一定要把它做好,一种超强的意志力,要做得完善完美的这种精神。这是我对他的理解。
白先生,我知道您童年的时候曾经在大陆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知道小时候的事情您是不是还会记得?
白先勇:记得很清楚。我是六岁离开桂林的,后来相隔了差不多四十多年,再回到桂林的时候,走过那些桥、山,童年的回忆统统回来了,尤其幼年吃的桂林米粉都记得很清楚,幼年的记忆很鲜明的。我在上海也住过,所以重庆、南京、上海这些童年的记忆都相当得深。
可是只删不改听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费工夫,我们有一个编剧小组,差不多有四个,我是召集人,还有另外三个人都是专家,他们对汤显祖《牡丹亭》非常熟悉,我们前前后后磨了五个月,把五十五折浓缩为二十七折,围绕着它的主题就是一个情字,汤显祖这出戏就是一个情字。我想汤显祖处于晚明那个思潮,晚明那个时候宋明礼学发展到了已经快僵化的地步,礼教很森严的,所以汤显祖对这种僵化的礼教有一种反动,有一种反抗这种思潮在里头,他写这个《牡丹亭》也是在冲破这种礼教的束缚,他回归自然,解放人的真情,他主张情真、情深、情至,最后一个境界,到了情至的时候,就是说最高的时候,他可以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就是说情到了最高的时候,人为了情可以死,这还不够,他说还不够,为了情你还要活过来,死了以后还要活过来,这才到最高。所以我说这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悲喜剧,也是我们中国、我们这个民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过,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了回不来了,我们这个呢,杜丽娘活过来以后还继续地追求情,所以到最后的时候情得到最后的胜利。我们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编的,第一本我们说是“梦中情”,以惊梦这一折为主;第二本是“人鬼情”,杜丽娘死了以后变成鬼,还回到阳间,她还是继续追她的这个情;她回身了以后,夫妻间的新婚燕尔那种的情,我说是“人间情”。三本不同的情的层次、情的境界,情可以感动地府、感动朝廷,情可以穿越生死、打破时间、打破礼教。所以我讲这一出戏是对于情的最高的礼赞。
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提起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名字,可能你首先想起的会是他的小说,像《孽子》、《寂寞的十七岁》,还有《台北人》、《纽约客》,这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品。但是最近这位曾经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多年、常年受到西方文化熏陶的旅美华人的名字,却和一种非常传统非常古老的中国戏曲——昆曲联系在了一起。目前白先勇先生正带着他的青春版《牡丹亭》游走在中国高校的校园之间,而今天我们的大讲堂也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白先勇先生来为我们进行演讲。
这一次有点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集合了两岸文化跟戏曲界的精英,共同打造了这么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在中国大陆这方面,我们是跟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合作,他们有一班叫做小兰花班,平均年龄大概是二十五岁、二十六岁,生、旦、净、末、丑都很全,我们跟它合作。而且我还破例地请了他们最好的老师,是从南京省昆剧院请来张继青女士,从浙江昆剧院请了汪世瑜老师,进驻苏州,整整磨了一年,从头到尾。我选定了这两个男女主角,男主角叫俞玖林,女主角叫沈丰英,诸位可能看过他们的照片了,都说他们是一对金童玉女,我选中他们的。在台湾这方面呢,我们编剧、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还有书法、艺术,都是台湾的各行各业到顶的专家们参与的。
我们这次做青春版《牡丹亭》希望有几点:第一,我们希望训练出一大批青年演员来传承这个戏;第二,我们希望培养一大批青年的观众来观赏这个戏,来辅助这个戏,没有观众就没有这个演出,没有观众这个戏剧不会成长。而昆曲因为它是很高雅的艺术,需要大学生这样子的观众,所以我们走进校园的目的在这个地方,反过来我觉得当今中港台一体,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昆曲这么高度的艺术成就的我们传统文化,需要受这样的美育,因为昆曲它结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各种的综合艺术,而且揉造了变成最精确、精美、精致的这么一种艺术,拿来做大学里面的启蒙教育非常合适。 在西方,我在加州大学教学的时候,戏剧是很重要的一课,他们的莎士比亚剧从中学演到大学不停的,它各种的当代的剧也演,不过沙剧是一定要演的。莎士比亚是汤显祖同时代的作家,他们同一年死的,1616年,所以我们说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我觉得这句话也很对。所以我觉得这样高的成就的艺术值得我们去推广,值得我们保存,值得我们发扬,而且我觉得有深刻的教育跟文化的意义。
欢迎您白先生。
白先勇先生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因此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兴衰和世间沧桑,童年的记忆、青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他以后创作积淀了厚重的素材,中国古典小说和五四新文学作品的浸染使他成为当代著名的作家,而《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孽子》为他奠定了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白先勇,一个众人熟知的名字,近年来却因与中国传统文化——昆曲相遇,而再次风靡两岸三地。青春版《牡丹亭》旧曲新唱,彰显了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的经典结合。 他说昆曲是他一生的珍藏,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最美的艺术,他甘愿做传播中国文化的终生义工。
主持人:今天还是?
白先勇:今天更是,更“花”了。
主持人:“花”在哪儿了?和我们来分享一下。
白先勇:你看霓虹灯也更多了,高楼大厦,我想那些夜生活更加五彩缤纷,比从前,我觉得更加热闹。所以我想每个城市给我的感受都不同。
主持人:您第一次开始写作是在什么时候?
白先勇:其实那个时候是这样子,我在初中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师,李雅韵老师,我常记得他,他自己是个作家,他自己写小说、散文。我是中学生了、初中生了,我那时候上国文课,从小就特别喜欢国文,特别喜欢文学,他就鼓励我去投稿。中学时候我写了一篇散文,就马上登上当时还有一点点名气的《野风》杂志。哎呀,那个老师就说,那你就再写吧,写二十几岁你就变成作家了。我就信了他的话,写下去就会变作家。其实从初中那时候就开始涂涂抹抹的,我想其实那时候已经开始决定了我一生的追求。
我们这出戏为什么叫青春版?因为我们觉得那个情是永远青春,这个剧本身就是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杜丽娘只有16岁,它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我们叫青春版。第二个呢,昆曲本身的生命我们觉得它是历久不衰的,它可能有衰落的时候,但是它不会有死亡,它的生命的韧力到那个时候又会恢复回来。我们这个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空前盛况,我觉得可以印证这一点。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评定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第一次这样宣布,其它像长城、像苏州园林都是物质,这是非物质第一次宣布,评了19项,昆曲是首项,第一名,它表示说世界最高的一个文化机构评定宣布说我们中华民族曾经产生艺术成就最高的这样的一种表演艺术。
我们在制作这个戏的时候有个大原则,我们一定要遵从昆曲的古典美学,我们做的是一出昆曲,这很重要。昆曲它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有一套非常成熟的、非常严谨的美学,它基本上是抽象、写意、抒情、诗意的这么一套美学。那么我们第一遵从它的所谓四功五法,念、唱、做、打、武,那些程式我们遵从,因为它经过几百年来的锻炼,有它艺术上的高度,那个东西不能改,所以我们请了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都是正宗、正派的,他们来教这个。所以这一点我们守住。请大家不要误会说,我们青春版或者说现代,我们去把它古典的美学改成现代,不是这个意思,完全不是。
主持人:童年居住过的这些城市当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个?
白先勇:我想每个都有不太一样的感受。我再回来的时候,我觉得像桂林吧,那是我的家乡嘛,好像我的生命从那边开始的,所以真的是感到回到了自己的最原始的那种生命点的地方,所以那种感受不一样。南京跟上海我就有很不同的感受,南京给我一种历史的深度,千年古都了,从六朝一直下来,所以历史的这种深度特别,历史的沧桑。到了上海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我在上海住了三年,上海对我来说,小时候就觉得它是个“花花世界”。
我现在讲青春版还加上现代的,为什么这样子说?第一,我先要提出来说,因为我们的古典美已经达到这样高的高度了,你不可以随便去改,比如我们戏曲这个舞台来说,基本上是个抽象、写意的舞台,它以表演为主,我们不可以用很多实景来阻碍它的表演,这方面我们非常谨慎的,我们的态度是尊敬古典。但是,我们不步步因循古典,因为明清时代的审美观跟二十一世纪的观众到底有了很大的距离。而像我们这个舞台是西方式的,不是那个中国式的古典舞台,如何把这个五百年悠长历史一个很成熟的剧种搬到二十一世纪现代的舞台上面,而不让现代的那些元素来干扰它的表演,这是我们最在意的地方。现在的灯光都是用电脑控制的,当然我们可以运用它,但是是跟着它的音乐,淡出淡入这样子的,用得非常的谨慎的。所以我们另外一个原则就是说,我们利用现代,但绝不滥用现代,我想是这么一个原则。所以我们在整个的设计方面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原则来制作胡。
主持人:所以白先勇先生从九岁开始一直到今天,是和《牡丹亭》、和昆曲结下了很深的因缘的。我们也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您为我们进行今天的主题演讲:“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校园”。
白先勇:首先谢谢主持人给我这个机会,我很高兴到传媒大学来跟同学们探讨一下我们那个制作的方向,简单地介绍一下制作的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比较、相互渗透,而且特别要谈到昆曲。所以我也想问您一个问题,不知道您第一次看昆曲是在什么时候?那个时候的情况您还记不记得?
白先勇:记得很清楚,那是战后,大概是1945年底吧,那时候梅兰芳先生第一次——八年抗战他在香港——回国公演,在上海美奇大戏院,他跟俞振飞先生公演,演了四天的昆曲。咱们都知道他是一代宗师,京剧方面的,他其实昆曲的底子也很厚的,所谓昆乱不挡,他的昆曲底子也很厚,那么他那次正好唱了四天的昆曲,其中的一天有一折就是《牡丹亭》里面——《游园惊梦》,我正好就看到了。那时候我才九岁左右了,也不是很懂,不过那次给我的印象很深。我想说,如果我跟《牡丹亭》结上姻缘的话,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冥冥中也很奇怪,就从那个时候。如果我看的是别一折戏,也许我对昆曲的缘分就不是这样的了,我看的那个刚好是有《牡丹亭》的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