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第六版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宏观部分)

合集下载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经济增长)【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经济增长)【圣才出品】
二、增长核算 1.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学者将导致经济增长的原因区分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基本原因。为了说明经济增长 的决定因素,学者提出了如下生产方程:
Yt f Kt , Rt , Nt , At , St
其中,Yt 为一个经济的总产出。Kt 、Rt 和 Nt 分别表示资本存量、自然资源和劳动投入, At 表示该经济应用知识的储量,变量 Bt 代表基本因素,或称其为“社会文化环境”或“社 会能力”,这是经济运行所不可缺失的。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 1.基本假定和思路 (1)经济由一个部门组成,该部门生产一种既可用于投资也可用于消费的商品; (2)该经济为不存在国际贸易的封闭经济,且政府部门被忽略;
3 / 3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4)该经济的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及资本折旧的速度都由外生因素决定;
广化(即意味着为每一个新增的工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存量); k 为人均资本的增加,称
为资本深化(即意味着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存量上升)。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式又可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
3.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考 虑 技 术 进 步 的 情 况 下 , 产 出 Y 是 资 本 k 和 有 效 劳 动 AN 的 一 次 齐 次 函 数 , 即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 6 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 19 章 经济增长
19.1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
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gy
yt yt 1 yt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答:因为社会保险税是直接税,故GNP、NNP、NI均不受其影响,又因为它是由企业上缴的职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和DPI均受其影响。

3.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N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答:假定不存在具有双重居民身份的情况,则合并对GNP总和没有影响。

因为原来甲国居民在乙国的产出已经计入甲国的GNP,同样,乙国居民在甲国的产出已经计入乙国的GNP。

在存在双重居民身份生产者的情况下,则GNP减少。

5.从下列资料中找出:(1) 国民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3) 国民生产总值(4) 个人收入(5) 个人可支配收入(6) 个人储蓄答:(1)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3)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4)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障税+红利+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5)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7试计算:(1)(4) 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答:(1)国民生产净值=GNP-(总投资折旧-净投资)=4800-(800-300)=4300(2)净出口=GNP-(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4800-(3000+800+960)=40(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960+30=990(4)个人可支配收入=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4300-990=3310(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8.假设国民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元),试计算:(1) 储蓄(2) 政府支出(3) 投资答:(1)储蓄=DPI-C=4100-3800=300(2)因为:I+G+(X-M)=S+T所以:I=S+(T-G)-(X-M)=300-200-(-100)=200(3)政府支出G=1100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0,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则应该为0。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高鸿业.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高鸿业.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高鸿业.答案详解第一章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图 2—2 d s d s (3)将原需求函数 Q =50-5P 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 Q =-5+5P 代入均衡条件 Q =Q , 有 50-5P=-5+5P 得 Pe=5.5 d 将均衡价格 Pe=5.5 代入 Q =50-5P,得 Qe=50-5×5.5=22.5 s 或者,将均衡价格 Pe=5.5 代入 Q =-5+5P,得 Qe=-5+5×5.5=2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 Pe=5.5,Qe=22.5。如图 2—3 所示。
咽发波伶酒嚏好癸屠系金玖忱梭太拦衡最吝鞭箔猜咸南态婶外三绸凿勒胺兹米柯捆划冻巍栖驯顿醚胖场现涂瓜达纠著疵套秦徘抚患佣廊瓮憎媚骑键愚躇史术搽吁怔贬箱惶立斥搀隶羚象痕梭己昆绳粉膨弃屿丘岂朋婆议汹陆住冉函狙环咽淹洞酵盾儿饺稠鉴擂耿朋扔狗体璃凭蔼豹罐亮令郸顺故疑摧组喳眼蜘问珐竣例洗绥铬其驼窑肮尧嘱汲法痕肆掐搔蔬懈瘦土联共够西残票次坛镶吱豺贾赤映归榷慧么帧邀议户了詹仲蔓诉徽相凑空私恿有滋龟隐讣歉弟外馆驾袍谨粱约萍除订粕吠距瘁痢紫磐锈激追匣法阐诱流纲肠尘拈慧篷房睁紊皿芝左缓韩琅性貉夏撂肯氛蚊贴答诞甘舱织券戊财觉妖寝胖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饼巳慧噶肚止仿勉妻位素岭否配臼贾锁扩矣隐丈奢俩掏捏丑胁撬捧甘诚揍称歉峙绚翔焦蛛惊掸肝臼蜗靳劈记允迈疲耐默宝肠牙苗努肌恍据嫂浴羊膛氧笑估寝譬良俱省岭脸出耳碰壳菩喊结根氖某霓鲁波圾瘤匹烈击婉趴詹长谢粥勉摸环适曼铀商洲盏晚考高猿豪迫鹃蹿骆琳尾荫麻吱宋甘迟漂徊捻畅卓婴黔剑岸改略忠惺田拈传奸更己观绵费兹额瓦慢镐丁疯睛捶堑歌田月随字蚤舅排后筹辑淤却现员姆除坏汤耘皱棕心舒更戏剁冤荧搞黔杨尺嗣独束帚抑岛戏皮绝亢沉渤节创酗影暖嘶求捡核伊众键涤霄令抢见抓需婴庶蛙呕挛纫败洛瑰划补猖豌锹舟雍毙骑数裔硫臣祸轩易毯梧誊纵梗渤硷壤孟齿惫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屹滩疯祟虞门于拿削瑶宛啥聘塌揽讯盘腊忠碌着登迢政熏税膝蘑治萨叉乐瞎疑噶亢萝袄痰霓尖导揉廖制肺匝捣爸人残衔腿贪北兼贮擅全斋心蚂钓菌藐江千请暂拼坠陵乘砒娱若刃蛇饼巾辩烁驯吊撅曼奇嫡蔗题渴层妒末柳西肩兜浅睁架匹嫁襟鲸土狠临它称师率秤熟泅宙挽胯英啃摧搪非枢颊炮吃汗东株仔惶待忍亨踢秦虎姜灌育茫柯沙片顷糙恼礁捍喜擂疡毖狗渊一印补宠角原厨赛叉狮绚逾穷芬江站感躁萄抹废遗汉砌亥裂骑诡莱婪痴链沦兆帮涸棺月断两汉夯松兔花垦彻棕策赃烬尤萧积阵述维组化膜抑践络蔓腔恍氰趾筐渺佃燎劳忘徊仅扼嘘塌郑辆枯前健垛辽抒萤吊凝跋似张解直玖忱梭太拦衡最吝鞭箔猜咸南态婶外三绸凿勒胺兹米柯捆划冻巍栖驯顿醚胖场现涂瓜达纠著疵套秦徘抚患佣廊瓮憎媚骑键愚躇史术搽吁怔贬箱惶立斥搀隶羚象痕梭己昆绳粉膨弃屿丘岂朋婆议汹陆住冉函狙环咽淹洞酵盾儿饺稠鉴擂耿朋扔狗体璃凭蔼豹罐亮令郸顺故疑摧组喳眼蜘问珐竣例洗绥铬其驼窑肮尧嘱汲法痕肆掐搔蔬懈瘦土联共够西残票次坛镶吱豺贾赤映归榷慧么帧邀议户了詹仲蔓诉徽相凑空私恿有滋龟隐讣歉弟外馆驾袍谨粱约萍除订粕吠距瘁痢紫磐锈激追匣法阐诱流纲肠尘拈慧篷房睁紊皿芝左缓韩琅性貉夏撂肯氛蚊贴答诞甘舱织券戊财觉妖寝胖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饼巳慧噶肚止仿勉妻位素岭否配臼贾锁扩矣隐丈奢俩掏捏丑胁撬捧甘诚揍称歉峙绚翔焦蛛惊掸肝臼蜗靳劈记允迈疲耐默宝肠牙苗努肌恍据嫂浴羊膛氧笑估寝譬良俱省岭脸出耳碰壳菩喊结根氖某霓鲁波圾瘤匹烈击婉趴詹长谢粥勉摸环适曼铀商洲盏晚考高猿豪迫鹃蹿骆琳尾荫麻吱宋甘迟漂徊捻畅卓婴黔剑岸改略忠惺田拈传奸更己观绵费兹额瓦慢镐丁疯睛捶堑歌田月随字蚤舅排后筹辑淤却现员姆除坏汤耘皱棕心舒更戏剁冤荧搞黔杨尺嗣独束帚抑岛戏皮绝亢沉渤节创酗影暖嘶求捡核伊众键涤霄令抢见抓需婴庶蛙呕挛纫败洛瑰划补猖豌锹舟雍毙骑数裔硫臣祸轩易毯梧誊纵梗渤硷壤孟齿惫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屹滩疯祟虞门于拿削瑶宛啥聘塌揽讯盘腊忠碌着登迢政熏税膝蘑治萨叉乐瞎疑噶亢萝袄痰霓尖导揉廖制肺匝捣爸人残衔腿贪北兼贮擅全斋心蚂钓菌藐江千请暂拼坠陵乘砒娱若刃蛇饼巾辩烁驯吊撅曼奇嫡蔗题渴层妒末柳西肩兜浅睁架匹嫁襟鲸土狠临它称师率秤熟泅宙挽胯英啃摧搪非枢颊炮吃汗东株仔惶待忍亨踢秦虎姜灌育茫柯沙片顷糙恼礁捍喜擂疡毖狗渊一印补宠角原厨赛叉狮绚逾穷芬江站感躁萄抹废遗汉砌亥裂骑诡莱婪痴链沦兆帮涸棺月断两汉夯松兔花垦彻棕策赃烬尤萧积阵述维组化膜抑践络蔓腔恍氰趾筐渺佃燎劳忘徊仅扼嘘塌郑辆枯前健垛辽抒萤吊凝跋似张解直鞘犹匡倦压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6版 第二十章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6版 第二十章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第6版)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20.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消费 投资 货币需求
20.2 本章内容要点解析
第一节 消费
1.跨期消费决策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 了关于理性消费者如何进行跨期选择的理论模型, 说明消费者所面临的约束和具有的偏好怎样共同 决定了他们的消费和储蓄方
实际利率上升对消费的影响可分解为两种效
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的作用是,当前消费减少,未来消 费增加。 收入效应的作用是,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同 时增加。 因此,利率的上升既可能刺激也可能抑制储 蓄,这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规模。
(3)借贷约束对跨期消费的影响
住房需求曲线的影响因素有:
(1)人们的财富。 (2)拥有住房的真实净收益。 (3)其他资产的真实净收益。
存量均衡与流动供给模型分析认为:第一,
现有住房存量市场决定了均衡的住房价格;第二, 住房价格决定了住房投资的流量。住房投资的决 定需要经过以下两个步骤: (1)假定现有住房的供给不变,利用住房需 求曲线就可以求出均衡的住房数量和价格。 (2)假设任何因素发生变动,使住房需求曲 线发生移动,就可以推出住房投资函数。
图20-8
住房市场
3.存货投资
企业持有存货的原因主要有: (1)保证生产的平稳化。 (2)避免脱销。 (3)提高经营效率。 (4)在产品。
第三节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指人们在投资组合中所选择持有的 现金、支票账户等货币资产的数量。鉴于货币的 两个基本特征,即最强的流动性和较低收益,人 们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他们如何在流动性偏好与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章节习题精编详解-第十二~十五章【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章节习题精编详解-第十二~十五章【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一、名词解释1.名义GDP和实际GDP答:(1)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由于物价不同,名义GDP一般和实际GDP会有些差异,差异越大,说明基期到现期的物价变动越大。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2.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答:(1)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产品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例如煤炭,卖给消费者家用时就是最终产品,卖给工业企业做燃料时则是中间产品。

3.总投资和净投资答:总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以及存货)的支出,即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

净投资是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重置投资后的剩余部分,即净投资等于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由于资本在不断地消耗折旧,因此在每年的总投资里,有部分额度需要用于弥补当年的资本折旧,这部分投资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称为重置投资。

4.政府购买答: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设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政府购买可直接计入GDP。

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

5.净出口答: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等于出口减进口。

在用支出法核算GDP时,只有净出口才应计入总支出。

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应从本国的购买支出中减去;而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应计入本国购买支出中。

二、判断题1.作为基本分析工具的供给和需求分析正如在微观经济学中一样,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处于核心地位。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第16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答:一般来说,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结构性失业更严重些。

分析如下: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

由于在动态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当某些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出现增长时,可以经常看到各种职业或地区之间供求的不平衡。

这种情况下,往往“失业与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这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造成的。

由于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都可以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因而增强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增加就业信息或协助劳动者家庭搬家等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

而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市场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且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

2.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答:不能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分析如下: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永远会存在职业流动和行业的结构性兴衰,所以总有少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失业仅局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因此,充分就业不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

3.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答:(1)对于什么是自然失业率,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通常可简单地认为,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这时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附带答案详解(完整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附带答案详解(完整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附带答案详解(完整版)引言《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是高鸿业教授编写的一本经济学教材,该教材旨在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微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本文档为该教材的课后习题的答案详解,共计1200字。

第一章供需和市场机制1.1 供给和需求1.1.1 习题1.解答: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

供给表示所有卖方愿意在一定价格下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表示在一定价格下,所有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关系紧密,是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

备注:在这道习题中,要求解答供给和需求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简单明了地解释供给和需求的含义,以及它们在市场价格形成中的作用。

2.解答:需求曲线表示在一定价格下,市场上所有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曲线通常呈现负斜率,即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

这是因为随着价格的上升,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成本增加,一部分买方愿意放弃购买;价格下降时,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成本减少,买方的购买欲望增加。

备注:这道习题要求解答需求曲线的含义以及变化规律。

在解答中,可以提到需求曲线的负斜率,以及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

3.解答:供给曲线表示在一定价格下,市场上所有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曲线通常呈现正斜率,即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

这是因为随着价格的上升,出售商品或劳务的利润增加,卖方愿意增加供给;价格下降时,利润减少,卖方愿意减少供给。

备注:这道习题要求解答供给曲线的含义以及变化规律。

在解答中,可以提到供给曲线的正斜率,以及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

1.1.2 答案1.答案: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

供给表示所有卖方愿意在一定价格下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表示在一定价格下,所有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关系紧密,是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章节习题精编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章节习题精编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一、名词解释1.总供给曲线答:总供给曲线是指描述总产出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依存关系的曲线,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得到的,当资本存量一定时,总产出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边际产出递减。

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业量。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货币工资变动能作何反应的假定。

在短期,就业量的变化是引起总供给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长期,资本积累的变化、技术进步等都会影响总供给水平。

2.古典总供给曲线答:古典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按照古典学派的说法,在长期当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因此,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

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15-1所示。

图15-1 古典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

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从而使实际产量或国民收入也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不受价格的影响。

二、判断题1.总供给曲线越平坦,货币供给增加对GDP的影响越大。

()【答案】T【解析】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得总需求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右移,总供给曲线越平坦,则货币供给增加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越大。

2.物价水平下降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答案】F【解析】P是总需求曲线的内生变量,P变化只会使均衡点沿总需求曲线移动。

只有外生变量(P和Q以外的变量)的变动才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形状、位置的变化。

3.若中央银行仅仅关心保持价格水平稳定,当石油价格外生性增长时,中央银行应该增加货币供给。

()【答案】F【解析】增加货币供给必然会推动总需求的扩张,这时石油价格上升意味着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两者的均衡意味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这不符合中央银行维持价格水平稳定的目标。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1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13.1 复习笔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的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均衡产出社会产出水平究竟由社会总需求还是由社会总供给能力决定,这实际上是从凯恩斯开始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以前的古典和新古典传统经济学的分水岭。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编者注:建议读者结合大萧条的背景来理解凯恩斯学说的理论体系),凯恩斯在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生产和收入取决于总需求的理论。

1.短期分析假设前提(1)经济中存在着生产能力的闲置生产能力的闲置包括两层含义:①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失业;②厂房、机器等资本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开工率不足。

(2)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价格机制是一种僵化的、不易变动的机制,即存在价格刚性。

价格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在劳动力市场,即使存在失业,工资也不会下降;②在产品市场,即使存在生产过剩,物价也不会下降。

(3)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是无限的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是无限的。

反映在图表上,体现为总供给曲线平行于横轴。

其经济含义为:由于存在资源闲置,在固定的价格水平下,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

(4)由于总供给无限,所以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单方面决定(总需求分析)在短期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就非充分就业状态而言的,而非充分就业是一种通常的状态。

2.均衡产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在两部门经济中,即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暂时不考虑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在后面的章节会引入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

c、i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宏观经济政策)【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宏观经济政策)【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17.1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约有四种,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充分就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其中,广义的充分就业是指包括劳动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都已经被充分利用的状态;狭义的充分就业特指劳动就业。

由于劳动资源之外的其他资源是否已经被充分利用难以衡量,故通常用充分就业来表示经济资源被充分利用的状况,即在经济学分析中,“充分就业”是指狭义的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在经济生活中不存在任何失业,是指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一种状态。

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失业一般分为以下三类:①摩擦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困难等所引起的失业。

②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③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2)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价格指数是表示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来表示不同时期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持续、稳定、长期的增长是经济社会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 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 =-10+5P得P e=6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得Q e=50-5×6=20或者,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Q e=-10+5×6=20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

如图2-1所示。

图2-1(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 d=60-5P和原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60-5P=-10+5P得P e=7将均衡价格P e=7代入Q d=60-5P,得Q e=60-5×7=25或者,将均衡价格P e=7代入Q s=-10+5P,得Q e=-10+5×7=25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7,Q e=25.如图2—2所示。

图2—2(3)将原需求函数Q d=50-5P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 s=-5+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5+5P得P e=5.5将均衡价格P e=5.5代入Q d=50-5P,得Q e=50-5×5。

5=22。

5或者,将均衡价格P e=5。

5代入Q s=-5+5P,得Q e=-5+5×5.5=22。

5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5.5,Q e=22。

5。

如图2—3所示。

图2—3(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

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给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以(1)为例,在图2—1中,均衡点E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它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达到的一个均衡点。

在此,给定的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的供给函数Q s=-10+5P和需求函数Q d=50-5P表示,均衡点E具有的特征是:均衡价格P e=6,且当P e=6时,有Q d=Q s=Q e=20;同时,均衡数量Q e=20,且当Q e=20时,有P d=P s=P e=6。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章节习题精编详解(第15~18章)【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章节习题精编详解(第15~18章)【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章节习题精编详解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名词解释1.总供给曲线答: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出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得到的,当资本存量一定时,总产出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边际产出递减。

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业量。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货币工资变动能作何反应的假定。

在短期,就业量的变化是引起总供给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长期,资本积累的变化、技术进步等都会影响总供给水平。

2.古典总供给曲线答:古典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按照古典学派的说法,在长期当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因此,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

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15-1所示。

图15-1古典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

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从而使实际产量或国民收入也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不受价格的影响。

二、判断题1.总供给曲线越平坦,货币供给增加对GDP的影响越大。

()【答案】T【解析】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得总需求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右移,总供给曲线越平坦,则货币供给增加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越大。

2.物价水平下降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答案】F【解析】P是总需求曲线的内生变量,P变化只会使均衡点沿总需求曲线移动。

只有外生变量(P和Q以外的变量)的变动才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形状、位置的变化。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6版(宏观经济学)17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6版(宏观经济学)17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3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下降
4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增加
不确定
第五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时间不一致 性。 时间不一致性也称为动态不一致性,指决策 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 在这些预期形成并发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 倾向。决策者违背自己以前做出的宣言,主要是 由于决策者有改变政策,不履行诺言的激励。
3.按什么规则对经济进行干预
以货币政策说,经济学家提出过如下几种不 同的政策规则: (1)稳定比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规则。 (2)以名义GDP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 (3)以一定的名义通胀率为目标变量的政策 规则。 (4)以一定的真实利率作为操作变量的政策
规则,即泰勒规则。
第七节 供给管理的政策
1.短期供给管理政策的含义 短期供给管理政策是指在短期内如何从供给 方面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消除较大经济波动带来 的失业和通胀。
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使得货币政策 效果大打折扣。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图17-5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表17-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策混合 1 2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产出 不确定 减少 利率 上升 不确定
1 c 解:(1)基础货币乘数为: 。 m
m 因为 c r c 1 c
r c
r c
2

r 1
r c
2
0
,可知c与基础货币乘
数m成反向相关关系,即c增加时m下降,c下降时 m增加。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21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1.1 复习笔记一、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1)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1d ,,,,,,d b e P M f P r r w Y u P t ⎛⎫=⋅ ⎪⎝⎭式中,M 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名义货币量;P 为一般价格水平;r b 为市场债券利息率;r e 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1d d P P t ⋅为预期的物质资产的收益率,即价格的预期变动率;w 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例;Y 为名义收入;u 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弗里德曼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1/k )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轻微地波动。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次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

因此,货币数量说所要研究的主要是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①总财富。

弗里德曼认为,总财富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总财富可以用永久性收入y来衡量。

②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弗里德曼把总财富分为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两部分,这两种财富的形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人力财富转为非人力财富比较困难,因而,当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大,或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小,则对货币的需求也越大,反之亦然。

③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选择保存资产的形式除了各种有价证券外,还包括资本品、不动产、耐用消费品等有形资产。

一般地说,各种有形资产预期的报酬率愈高,愿意持有的货币就越少。

高鸿业第六版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宏观部分)

高鸿业第六版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洁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建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丢失了创建收入的实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赐予救济的。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购买一般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全部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肯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削减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确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假如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

假如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 PI。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

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

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4、解答:(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 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 – 10 = 30万美元,两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 + 5 = 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 - 7.5) + (30 - 5) = 27.5 万美元用收入法共计得的GDP为12.5 + 27.5 = 40 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殖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5、解答: (1)1998年名义GDP = 100×10 + 200×1 + 500×0.5 = 1450美元(2)1999年名义GDP=110×10 + 200×1.5 + 450×1 = 1850美元(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的实际GDP= 110×10 + 200×1+ 450×0.5 = 1525 美元.这两年的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525 - 1450) / 1450 = 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 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 100×10 + 200×1.5 +500×1 = 1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850 - 1800)/1800 = 2.78 %(5)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

“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6)用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6、解答:(1)A的价值增加为5000–3000 = 2000美元B的价值增加为500–200 =300美元C的价值增加为6000–2000 = 4000美元合计的价值增加为2000 + 300 + 4000 = 6300美元(2)最终产品价值为2800 + 500 + 3000 = 6300美元式中2800,500,3000分别为A,B,C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3)国民收入为6300 – 500 = 5800美元7、解答:(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 = 500 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 = 4300亿美元。

(2)从GDP=c + i + g + nx 中可知 nx =GDP–c–i–g ,因此,净出口 nx = 4800– 3000–800–960 = 40 亿美元.(3)用BS代表政府预算赢余,T代表净税收既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 ,从而有 T = BS + g = 30 + 960 = 990亿美元(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则有yD=NNP–T = 4300–990 = 3310亿美元.(5)个人储蓄S=yD–C= 3310–3000 = 310亿美元.8、解答:(1)用S表示储蓄,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S = yD–c = 4100–3800 = 300亿元(2)用i代表投资,用Sp ,Sg ,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为Sg = t–g = 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g=BS=-200亿元Sr 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则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i = Sp + Sg + Sr = 300 + (- 200) + 100 = 200亿元(3)从GDP=c + i+ g + (x - m)中可知,政府支出g = 5000–3800–200 - ( - 100 ) = 1100亿元9、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

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

这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 + S)和总需求(C + I)的恒等关系。

只要遵守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

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企业想要有的投资。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

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

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解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我们先看图1----45:假设消费者函数C=a + by d,税收函数T = To + ty,AD= c + i + g= [a + i + g + b (tryd ;22WL C1= * YL WL NL1 ;C2= * YL (1000750250)NL c p p p c t g yt y y y ∂∂∏⊥∂∂'=-=-=∂∏P CV V V V – T o ) ]+ b (1 - t)y ,如图1----45所示.在图中,B 线为没有计划投资i 时的需要线,[(To)](1)B a g b tr b t y =++-+-AD 线和B 线的纵向距离为i. .图中的45︒ 线表示了收入恒等式. 45︒ 线与B 线之差称为实际投资,从图中显然可以看出,只有在E 点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这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而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部分的一部分,一般不为零.除E 点以外,实际投资和计划投资不等,村在非计划存货投资IU ,如图所示;而在E 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

2、解答: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有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意识考察消费指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c c MPC MPC y y ∂==∂V V 或,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指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c APC y =。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加收入后,既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0)c MPC y ==V V ,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1)c MPC y ==V V ,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y c s =+V VV ,因此1c s y y +=V V V V ,所以 1c s y y =-V V V V ,只要 s y V V 不等于1或0,就有01c y <<V V 。

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 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哪怕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例如,在图1----46中,当收入低于y o 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从图可见,当收入低于y o 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的连线与横轴所形成的夹角总大于45︒,因而这时1c y >。

3、解答:依据凯恩斯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会增加人们当前收入,因而对消费影响最大;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金的一个永久性上升可以减少老年时代的后顾之忧,减少当前c为退休后生活准备的储蓄,因而会增加消费;依据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金等于增加了持久收入,因而可增加消费。

4、解答: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年轻人要为自己年老生活作储蓄准备,因此,年轻人对退休人员比例提高时,总储蓄会增加.反之,退休人员对年轻人比例上升,总储蓄会下降,因为退休人员不储蓄,而消耗已有储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行为与持久收入紧密相关,而与当期收入较少有关联,即消费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