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

(2013-12-25 22:15:07)

转载▼

标签:

育儿

脏腑辨证是应用脏象学说理论,将四诊收集到的症状及体征加以分析归纳,以判断病变所在脏腑及病证类型的辨证方法。《内经》已有五脏辨证雏形;《金匮要略》将临床症状进行经络和脏腑归类,建立起了理、法、方、药治疗体系;《中藏经》和《备急千金要方》中较为系统的对脏腑辨证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但直到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才将其发展成为五脏(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的最大特点是将临床各种复杂的症状最终以五脏的某项功能失调加以概括和解释。由于人以五脏为中心,万变不离五脏;任何疾病,无论外感、伤寒、温病,还是内伤杂证总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脏腑的某项功能失调。所以,自从脏腑辨证诞生以后,就被后学重视,广为流传,成为了今天内伤杂证及外感疾病的重要的辨证方法。

中医儿科体系建立的标志是脏腑辨证的确立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小儿推拿其实是针对某一病机采用与儿科方药功效类似的手法治疗的一种外治手段。

一、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一)生理功能与特点

脾与胃居于中焦。二者以经络相连,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脾主统血、主四肢、在体合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色黄而应土;胃主受纳,主通降,脾胃为后天之本,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其中,脾主运化最为重要,是脾胃生理功能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运化水谷与运化水湿。由于运化水谷包括了对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气血的化生和糟粕的排泄的全过程,而气血充足是小儿出生后生长与发育的必要条件,气血的主要生成和来源主要在脾胃,故传统中医将脾胃誉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相对于小儿对气血的需求,脾的运化显得不足,于是,古人提出了“脾气多不足”的观点。这一理念在小儿调护与儿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十分重要。

(二)脾胃病证的辨证思路

1. 运化与升清功能失常生理上脾的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一旦脾失健运,水谷和水湿的运化将会失常。

(1)气血生成不足:表现为贫血、脾胃功能低下、全身虚弱、发育迟缓、毛发唇甲不荣、虚劳、消瘦、少气、倦怠、懒言等。

(2)积滞:主要为饮食停滞、或发展成为痰饮、气滞、血瘀等。

(3)自身运化功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呃逆等。

(4)水液停留:水溢于全身为肿,溢于局部为饮为痰。古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5)脾气不升、脏气不固:表现为各脏腑及器官位置下垂和头昏、乏力、动则喘喝、声音低怯、久泄等中气不足之征。

2. 脾不统血脾统血的功能为统摄血液,使血行脉中,不溢出脉外,其为病当表现为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衄血、紫癜等症。

3. 肌肉四肢不荣

(1)水湿内停:表现为肢体困重、头重如裹、痹症、肥胖、懒动。

(2)肢体失养:消瘦、四肢无力、萎证、慢惊。临床“治萎独取阳明”和“慢惊责之脾”来源于对脾虚导致气血不足、肢体筋脉失养这种生理异常的认识。

4. 窍道与唇四白受累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表明人之食欲、口味、口唇色泽变化可反应脾之功能盛衰。若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食欲好、口中和、口唇红润;反之,脾不健运,湿浊内生,则食欲不振、口淡乏味、口膩、口甜,唇色无华。

5. 中焦病证特殊的归类方法中焦脾胃实为一有机整体,其患病之时,有时很难确认是脾病还是胃病。传统中医根据脾与胃的生理与病理特点,总结出了中焦病证特有的归类方法,即实(热)在阳明,虚(寒)在太阴。如患儿表现为发热、口渴、口臭、烦躁、多汗、多食易饥、大便秘结等考虑为阳明(胃、肠)腑实或胃热证。而久泄、脱肛、长期脘腹疼痛、冷痛、泛清泛酸、四肢水肿等则考虑为脾阳虚病证。

(三)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1. 寒湿困脾

【临床表现】头身困重、疼痛、麻木,脘腹痞胀,食欲不振,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大便溏薄,皮肤晦暗发黄如烟薰,苔白膩,指纹滞

【治法】温中化湿

【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脾经、运内八卦、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推上三关、摩腹、揉脐、拿肚角。

2. 湿热蕴脾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溢乳、呕吐,大便不爽、秽臭,或有发热,汗出热不解,皮肤疹子、瘙痒,或见小便黄、身黄如橘子色,苔黄腻,指纹滞。

【治法】燥湿健脾清热利尿

【代表穴位与手法】清大肠、清脾经、清胃经、清小肠经、运内八卦、退下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

3. 食积胃肠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纳呆厌食,嗳气酸馊,恶心呕吐,矢气频频,泻下酸腐臭秽,舌苔厚腻,指纹滞。

【治法】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代表穴位与手法】清胃经、清大肠、捏挤板门、掐揉四横纹、补脾经、退六腑、揉天枢、捏脊。

4. 脾气虚

【临床表现】食少,饮食稍有不慎则便溏腹泻,食后脘腹胀满,肢体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无华,或见久泻不愈,舌淡苔白,指纹色淡。

【治法】益气健脾

【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脾经、清胃经、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推上三关、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

5.脾阳虚

【临床表现】气怯形寒,四肢不温,脘腹冷痛,得温则舒,面色少华,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水肿,舌淡苔白,指纹淡。

【治法】温中健脾

【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脾经、运内八卦、揉二马、揉一窝风、揉中脘、推上三关、摩腹、揉丹田、横擦腰骶、揉足三里。

6.脾气下陷(中气不足)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肢体倦怠乏力,或肢体痿软不能步,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脱肛,或胃下垂、肾下垂等,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指纹淡。

【治法】补中益气

【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脾经、补大肠经、推上三关、揉百会、揉气海、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

7.胃强脾弱

【临床表现】胃脘空豁感、疼痛,呕吐,泛酸、嘈杂,消谷善饥,烦渴,多饮,消瘦,少气懒言,大便先干后溏,舌苔薄白,指纹滞。

【治法】健脾和胃

【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脾经、清胃经,清补大肠经、揉板门、掐揉四横纹、捏脊。

二、肺系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一)生理功能与特点

肺居于胸中,在五脏中位置最高,与大肠有经络连属,互为表里。肺的质地柔嫩清虚。主要功能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主宣发与肃降。肺开窍于鼻,肺气上出于咽喉,外与皮毛相合,为人体之华盖与蕃蓠,外界的任何气候变化大多由肺直接感受并调节,故肺特别容易受大自然影响。为此,中医称肺为“清虚”之脏或“娇脏”;言其不能耐受寒热。(二)肺系病证的辨证思路

1. 气失所主,呼吸不调生理上肺主气包括主全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主全身之气即主治节,即对全身气机进行调节;主呼吸之气是肺特别重要的功能,通过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全身气体在肺交换。若肺病,气失所主,将产生全身气机紊乱和有关呼吸方面的病证。

(1)全身气机失调:如心悸、气短、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善太息、神识错乱、胸闷、胁肋胀满、头痛、头晕,右颊红赤。古人有“一脉不和,周身不安”之说,这对于分析一些非肺本脏的证候从肺论治提供了思路。

(2)呼吸失调:表现为咳嗽、喘证、哮证、鼾声等。

2. 肺气失宣宣发指肺气将水谷精微物质如雾露之态敷布于全身,也包括将卫气发散于体表以抗邪。宣发失调将使肺失去清虚之态,同时卫气不能敷布,则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受到损害。

(1)肺失清肃之态:出现咳嗽、气急、哮喘、清嗓、咽喉不利、鼻炎、鼻窦炎、梅核气等。(2)肺卫失调:易患感冒,反复感冒和各种过敏性疾病。

3. 肺失肃降肺的肃降功能指肺在宣发水谷精微的同时,将其中的水液敷布至全身。肺的位置最高,“肃降”成为必然,也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