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
小儿推拿
小儿脾胃病的推拿调理及临床应用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五脏特性万全提出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
”这一论述明确提出小儿五脏特性是: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1. 脾常不足1.1 生理方面:脾(胃)的形态和功能尚未完善成熟,而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水谷精微,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相对较多,且日渐增多,故而脾胃的形态和功能与日渐增多的需求相较,在生理上就常显不足。
1.2 病理方面:在小儿脾胃运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基础上,加之小儿乳食不知自节,稍有喂养失当,则易为乳食所伤而患伤食、食积、呕吐、腹痛、泄泻、疳症等脾胃病症。
2. 肺脏娇嫩2.1 生理方面: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肺气的充足需脾气的充养,小儿“脾常不足”,抗病功能较弱,难以充养肺气,故肺气亦不足,卫外不固,此即生理之肺脏娇嫩。
2.2 病理方面:生理上肺的卫外功能相对不足,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稍有护养失宜,则每易为外邪、时疫之邪所侵,不论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受,均易先犯于肺,而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
3. 肾常虚3.1 生理方面:肾为先天之本,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及骨髓、脑髓、发、齿、耳等的发育都与肾有关。
小儿先天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充盛。
即为肾常虚。
3.2 病理方面:由于先天肾精未充,故小儿常见与先天肾气不足有关的疾病,如五迟、五软、遗尿、解颅等。
后天患病之后,日久则较成人更易发生肾气虚衰之症。
4. 肝常有余4.1 生理方面:肝属木,旺于春,主生发少阳之气,生理的肝常有余是指小儿生发之气旺盛的特征。
同时由于肝肾同源,生理上肝得肾水济济而不过于亢盛。
4.2 病理方面:小儿易动肝风。
5. 心常有余5.1 生理方面:心主神明,心属火,属阳,小儿体属纯阳,生长发育迅速,心阳自然有余。
5.2 病理方面:小儿患病心火易炎,邪易内陷心包,上扰神明,临床表现出现烦躁不安,甚至蒙蔽心包,发生神志昏迷。
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备课讲稿
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2013-12-25 22:15:07)转载▼标签:育儿脏腑辨证是应用脏象学说理论,将四诊收集到的症状及体征加以分析归纳,以判断病变所在脏腑及病证类型的辨证方法。
《内经》已有五脏辨证雏形;《金匮要略》将临床症状进行经络和脏腑归类,建立起了理、法、方、药治疗体系;《中藏经》和《备急千金要方》中较为系统的对脏腑辨证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
但直到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才将其发展成为五脏(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最大特点是将临床各种复杂的症状最终以五脏的某项功能失调加以概括和解释。
由于人以五脏为中心,万变不离五脏;任何疾病,无论外感、伤寒、温病,还是内伤杂证总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脏腑的某项功能失调。
所以,自从脏腑辨证诞生以后,就被后学重视,广为流传,成为了今天内伤杂证及外感疾病的重要的辨证方法。
中医儿科体系建立的标志是脏腑辨证的确立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小儿推拿其实是针对某一病机采用与儿科方药功效类似的手法治疗的一种外治手段。
一、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一)生理功能与特点脾与胃居于中焦。
二者以经络相连,构成表里关系。
脾主运化、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脾主统血、主四肢、在体合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色黄而应土;胃主受纳,主通降,脾胃为后天之本,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
其中,脾主运化最为重要,是脾胃生理功能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运化水谷与运化水湿。
由于运化水谷包括了对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气血的化生和糟粕的排泄的全过程,而气血充足是小儿出生后生长与发育的必要条件,气血的主要生成和来源主要在脾胃,故传统中医将脾胃誉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
相对于小儿对气血的需求,脾的运化显得不足,于是,古人提出了“脾气多不足”的观点。
这一理念在小儿调护与儿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十分重要。
(二)脾胃病证的辨证思路1. 运化与升清功能失常生理上脾的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一旦脾失健运,水谷和水湿的运化将会失常。
小儿推拿中的八纲辩证
小儿推拿中的八纲辩证八纲辩证是中医辩证的纲领。
通过四诊得到的宝贵资料,根据疾病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的正气强弱等加以分析论证,总共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称为八纲辩证。
任何一个疾病都可以用八纲辩证的方法分析和概括。
第一:阴与阳阴阳是八纲辩证的总纲,任何疾病都可以分为阴证或阳证。
阴证:凡是符合阴的属性的症候,如里证、寒证、虚证,一般表述为:面色暗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形寒肢冷,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细弱。
阳证:凡是符合阳的属性的症候,称阳证。
如表证、实证、热证,一般常见:面色偏红,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粗痰鸣,口干喜饮,大便秘结或有臭味,小便短赤,舌质绛红,苔黄或黄黑芒刺,脉浮数或宏大。
第二:表与里病变的位置,泳衣表明病势深浅轻重。
表证:在肌表如皮毛、肌肉、经络、关节等处。
凡是外邪侵犯肌表,病症反应在机体浅层而出现怕冷、发热为主的证候,一般常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项强,鼻塞流涕,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里证:凡病情深入脏腑、气血等反映出来的证候,称为里证。
一般常见高热不怕冷,汗出潮热,神昏烦躁,口渴,胸闷腹疼,大便秘结或泄泻,呕吐,小便短赤或不利,舌质红,苔燥黄,脉沉数。
第三:寒与热病变的不同性质,反应人体阴阳盛衰。
寒证:寒邪侵入人体导致代谢活动的证候。
一般常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神疲倦卧,脘腹疼痛,得暖则减,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而润,脉迟。
热证:热邪侵入人体导致代谢过度亢进引起的证候。
一般常见:壮热恶寒,面红目赤,烦躁,口渴喜冷饮,尿少而赤,手足热,咽喉肿痛,四肢关节红肿,皮肤疮疡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或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咽燥口干,舌质红,脉细数。
第四:虚与实反应人体邪正盛衰,反应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
虚是正气不足,实是邪气有余。
虚证:正气不足、衰退、松弛的证候,一般常见:气短懒言,身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或萎黄,两颧带红,头晕心悸,自汗盗汗,腹痛喜按,食少便溏,小便清长而频数,舌质淡嫩,舌净无苔,脉沉迟或细数无力。
小儿推拿课件:脏腑辩证
肝风内动
• 阴虚风动证 • 成因:热病后期,肝肾阴液耗损未复 • 临床表现:虚热证+筋脉失养 • 虚热——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形体消瘦 • 筋脉失养—— 成因:慢性失血或生血不足 • 临床表现:血虚证+筋脉失养 • 血虚——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淡苔白 • 筋脉失养——手足震颤,肌肉颤动,肢体
吐后痛减 • 滞——嗳腐吞酸,厌食,泻下不爽,便如
败卵,或大便秘结 • 舌——舌苔厚腻
胃病寒热虚实辨别表
证候 胃寒 胃热 胃阴虚
食滞胃 脘
疼痛性 质 冷痛
灼痛
隐痛
胀痛
呕吐物 清水 吞酸 干呕 酸腐物
口味
口淡不 渴 渴喜冷 饮 口咽干 燥 口中腐 臭
大便 便溏 秘结 干结 酸臭
舌象
舌淡苔 白滑 舌红苔 黄 舌红苔 少 苔厚腻
麻木,关节拘急不利
寒滞肝脉
• 是指寒邪凝滞肝脉所表现的证候 • 成因:外寒侵袭肝脉 • 临床表现:外寒证+肝经寒证 • 肝经寒证——少腹坠胀冷痛,得热则缓,
干呕 • 舌舌苔白润。
肝胆湿热
• 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 • 成因:感受湿热邪 • 嗜食肥甘及饮酒 • 脾胃湿热,蕴结肝胆 • 临床表现:湿热证+肝失疏泄 • 湿热——纳呆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爽,小
臭,嗳气,腹胀
肠虚滑脱
• 大肠阳气虚衰,不能固摄所表现的证候 • 成因:多因久泻久痢不愈导致 • 临床表现:阳气虚+大肠失固 • 阳气虚:腹痛,喜热喜按,甚则脱肛,舌
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弱。 • 大肠失固:利下无度,大便失禁。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
• 脾的生理病理 • 1、脾主运化,主升清 • 2、脾主统血 • 3、脾主肌肉 •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
小儿推拿三字经原文
小儿推拿三字经原文徐谦光名宗礼,字谦光,号秩堂公。
奉萱堂侍奉母亲治病。
药无缘母亲服药即吐,无法治疗。
推拿恙用推拿治疗母病,不药而愈。
自推手从此开始用推拿为人治病。
辨诸恙辨明证候,确定推拿治法。
定真穴找出治病的有效穴位。
画图彰画图明示各穴的部位,以备后人学习。
上疗亲对上治疗双亲或长辈之疾。
下救郎对下解救百姓孺婴之患。
推求速推拿应速度快,以每分钟200次左右为宜,速度快可加强气血进行,消除病邪,推大人从应快且重,推小儿应快而轻。
惟重良推拿注重良方,辨证取穴、手法轻重适当,即可见效。
独穴治独穴是指只取一个穴位治病,久推,以取效为度。
大三万16岁以上为大人,推按3万次,约相当150分钟,成人皮坚、感觉较钝,推拿次数宜多,时间宜长,临床不必拘泥定数。
小三千5岁至15岁为小,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未发育成熟,推拿次数宜少。
婴三百4岁以下为婴,婴儿气血脆弱、皮肤较嫩,感觉灵敏,推拿次数更要减少。
加减良推拿次数,应根据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灵活运用。
分岁数区分病人年龄大小。
轻重当看明病的轻重,选用适当手法进行治疗。
从吾学自从我学习、动用推拿治病以来。
立验方不断总结经验,创立用独穴治病的有效良方。
宜熟读对已有的良法,应熟读牢记。
勿心慌临床施治认真仔细,切勿粗心大意。
治急病治疗急厥霍乱等一些急性病,一穴良以独穴为佳。
大数万用独穴为大人治病,推拿的时间要长,大约需要推拿数万次。
立愈恙只要取穴正确,用足够的推拿时间,病可立愈。
幼婴者指4岁以下的小儿。
加减量按照年龄、病情、决定推拿次数的多少。
治缓症治疗兼症、痨伤或外感内伤等一些慢性病,`各穴量辨病取穴,推数要足。
虚冷补虚冷者为气亏当用补法,热嗽者为痨;血亏当用清补法。
热清当热病当用清法治疗。
大察脉大人应诊脉,察色,脉主何症,色主何脏,理宜详按医理运用四诊八纲,详细辨证。
浮沉者浮主表症,轻手可得,沉主里症,推筋着骨。
表里恙辨明是表症还是里症。
`迟数者三至为迟,迟为冷;六至为数,数为热,以辨别寒热。
小儿推拿辨证要点
小儿推拿辨证要点小儿推拿,作为中医传统的一个分支,是针对儿童的特殊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而研究的一种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常常能够通过手法刺激,来调整体内的气血、神经系统、脏腑等多种生理机能的平衡,并且有效地改善小儿的体质,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而且推拿还可以缓解小儿身心不适,使之保持精神愉悦状态。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小儿推拿的辨证要点。
一、注意体形,辨证推拿在对小儿进行推拿之前,医生要先观察小儿体形,辨明病情。
比如,减肥后出现的小儿、患有发育迟缓等症状的小儿、体形较为丰满的小儿,都需要医生根据体形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法及推拿部位。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小儿体内的能量平衡,增强小儿体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注意五常,辨证推拿在中医理论中,五常即色、味、形、气、意,是表现人体机能状态的常见表现。
在通过推拿治疗小儿时,医生需要结合儿童的五常症状,辨别出体表的特点、经络的走向、气血的循环等各种因素。
比如,黄疸型小儿需要用手推着小儿的肝脏和胆囊;肝郁脾虚型小儿需要用手推拿着小儿的手臂、胆经和脾经。
这样的操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儿身体机能的康复,减轻病情症状。
三、注意气血,辨证推拿鲜血与清气,两者都是小儿身体机能的重要养料。
比如,在推拿治疗发热的小儿时,医生需要处置小儿出现的肝火燥热、心火攻肺等症状,缓和小儿的身体状况,增强体内的正气,使小儿能够更好地处置自己的身体状况。
四、注意脏器,辨证推拿小儿的各个器官之间因为机能、形态大小不一样,在气血运行、身体生长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别。
在推拿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小儿的器官结构差别,针对不同病症选用不同手法,防止因误用手法而导致伤害小儿身体机能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小儿推拿治疗,需要考虑小儿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辨证推拿,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儿身体健康的响应。
但是在实践中,医生需要对孩子的身体状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具有相应的临床医疗技术技能,才能够使小儿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保持身体健康。
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
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脏腑辨证是应用脏象学说理论,将四诊收集到的症状及体征加以分析归纳,以判断病变所在脏腑及病证类型的辨证方法。
《内经》已有五脏辨证雏形;《金匮要略》将临床症状进行经络和脏腑归类,建立起了理、法、方、药治疗体系;《中藏经》和《备急千金要方》中较为系统的对脏腑辨证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
但直到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才将其发展成为五脏(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最大特点是将临床各种复杂的症状最终以五脏的某项功能失调加以概括和解释。
由于人以五脏为中心,万变不离五脏;任何疾病,无论外感、伤寒、温病,还是内伤杂证总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脏腑的某项功能失调。
所以,自从脏腑辨证诞生以后,就被后学重视,广为流传,成为了今天内伤杂证及外感疾病的重要的辨证方法。
中医儿科体系建立的标志是脏腑辨证的确立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小儿推拿其实是针对某一病机采用与儿科方药功效类似的手法治疗的一种外治手段。
一、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一)生理功能与特点脾与胃居于中焦。
二者以经络相连,构成表里关系。
脾主运化、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脾主统血、主四肢、在体合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色黄而应土;胃主受纳,主通降,脾胃为后天之本,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
其中,脾主运化最为重要,是脾胃生理功能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运化水谷与运化水湿。
由于运化水谷包括了对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气血的化生和糟粕的排泄的全过程,而气血充足是小儿出生后生长与发育的必要条件,气血的主要生成和来源主要在脾胃,故传统中医将脾胃誉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
相对于小儿对气血的需求,脾的运化显得不足,于是,古人提出了“脾气多不足”的观点。
这一理念在小儿调护与儿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十分重要。
(二)脾胃病证的辨证思路1. 运化与升清功能失常生理上脾的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一旦脾失健运,水谷和水湿的运化将会失常。
(1)气血生成不足:表现为贫血、脾胃功能低下、全身虚弱、发育迟缓、毛发唇甲不荣、虚劳、消瘦、少气、倦怠、懒言等。
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
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3)细心详细心诊察病情,辨证取穴,认真施治,无不生效。
眼翻者肝开窍于目,肝风内动出现两眼窜视,斜视或直视,常见于急慢惊风等症。
上下僵目睛向上下左右斜视或直视转动不活,揉二马揉二马穴,大补肾中水火,有滋阴潜阳之功;捣天心捣小天心穴,此穴在手掌坎宫穴下。
翻上者两眼上视,眼球上翻,捣下良向下捣小天心;翻下者两眼下视,眼球翻下,捣上强向上捣小天心;左捣右眼球右翻,向右捣之;右捣左眼球向右翻,向左捣之;若对眼,向两旁捣之。
阳池穴阳池穴属阳,在手背面手腕下约1寸(小儿约2寸)的前臂凹陷中,头痛良头痛者,取阳池穴左右揉之,以愈为止。
风头痛因外感风寒引起两太阳穴痛者,蜂入洞食、中指入鼻孔,左右旋左右旋转不必拘数。
立无恙可祛风寒,立刻去病。
天河水天河水穴通心、膻中,舌为心之苗,若心火旺盛,此穴能清心火。
口生疮心脾为母子关系,口生疮多因心脾蕴热,推天河水可清热泻火。
遍身热脾生肉,心生火,手心热脾火旺,应清补脾、清天河水主之。
多推良凡有效之穴,多推为好。
中气风皆因内伤而外感风邪,气虚痰生。
男女逆逆推,男推右手,女推左手。
右六腑右手六腑穴属热,去风开郁化痰;男用良男推此穴,立刻见效,愈后不复发。
左三关左手三关穴属热,去风开郁化痰,但必须逆用。
女用强女用左三关有效,治此病男女逆用,方有良效。
独穴疗凡言独穴,不可用二穴,用则有害,互相牵制。
数三万用独穴必须推的时间长,少则不验,但不必拘泥3万数。
多穴推若病情复杂,必须采用多穴,分清主穴配穴,恰当配伍。
约三万治缓症推拿时间要长,并非一次而愈。
遵此法诸病遵此推法。
无不良诸症无不见效,不可妄自更改穴位。
遍身潮遍身潮热而皮肤不滑润,是汗脉未动,分阴阳以两大拇指,从掌根向两旁分推,为分阴阳,能分寒热,平气血。
拿列缺列缺穴在掌根腕踝两侧的凹陷处,用拇、食二指相对用力拿之。
汗出良汗出即愈。
五经穴即五指根纹来回推之,开脏腑寒火,肚胀良治腹胀便结效佳。
水入土运水入土自小指根向坎宫推之,土者指脾胃,水者指肾水。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辨证,就是在综合分析四诊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疾病的病因,明确病变部位,确定病证的病机,判断邪正的消长、疾病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加以归纳概括。
儿科辨证方法基本与成人相同,但由于小儿疾病的特点,某些辨证方法在儿科更为常用,其证的临床表现也与成人有所差异。
本节仅介绍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
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以此来分析、归纳疾病的部位、性质的辨证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通过八纲辨证来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机体与病邪斗争的情况。
一般顺序是:先辨别表里,找出病变部位,然后辨别寒热、分清病变性质;再进一步辨别虚实,了解人体正气的盈亏与病邪的盛衰;最后再分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
下面把八纲分成四组介绍。
(一)阴阳阴阳,即八纲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都可以用阴阳二纲加以概括,是观察分析疾病发生变化的纲领。
一般来讲,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反之,阴虚则阳盛,阳虚则阴盛。
1.阴证是机体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出现的病证,以虚寒证为代表。
阴证的产生,有因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者,更多的则是因先天不足、后天虚损而出现的证候。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或晦黯,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语声低怯,呼吸表浅,喜热恶冷,形寒肢冷,纳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无力或细弱,指纹沉而淡红。
2.阳证是机体阳气亢盛,脏腑功能亢进,导致阳亢热盛的证候,以实热证为代表。
阳证的产生,有外感热邪或风寒化热,有伤于热食、热药,或各类疾病脏腑阳气偏亢者。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红目赤,精神兴奋,烦躁不安,语声粗浊,喜冷恶热,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喜饮,大便秘结或有奇臭,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或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有力或洪大,指纹紫滞(二)表里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轻重深浅的两个纲领。
在人体,凡皮肤、毛窍、肌肉、经络等为外属表,凡五脏六腑、髓海为内属里。
59辨证要点小儿推拿探秘
分清:病、症、证
病,即疾病,是疾病发展全过程的病理概括。如感冒、腹泻。
症,即症状,是疾病发展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病理现象。如喷 嚏、嗳气。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脾胃气虚、风
寒犯肺。
疾病是一个过程
证侯
——症状
小儿推拿常用的辨证方法
脏腑辨证——定位
八纲辨证——定性
一 脏腑辨证——疾病定位
五脏局部配穴
脏腑 部位
常用穴位/操作
脾 腹部
腹、脐、天枢、中脘
肝 胁肋 心 头面 肺 胸背
搓摩胁肋 囟门、百会、太阳 天突、膻中、肺俞
肾 下腹、腰骶 丹田、肾俞、命门
二 八纲辨证——疾病定性
小儿推拿常用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定性 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证候归类的八个纲领。
根据四诊搜集和掌握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 从而辨别疾病性质的寒热、病变部位的浅深、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 证类别的阴阳作为辨证的纲领的方法,称之为八纲辨证。
小儿推拿常用的辨证方法
脏腑辨证——定位
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 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 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疾病归经——脏腑辨证基础
脏腑辨证方法:儿童常见疾病归经施治
1、运用小儿推拿治病,首先应按五脏进行病证归类,来确立主 病之脏; 2、据主病之脏确定五经推治的主次关系,脾病主推脾经、肺病 主推肺经,这一原则又称为“归经施治”; 3、这是推五经(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要领之一。
二、八纲辨证
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
(一)寒、热
小儿推拿7——推五经穴
小儿推拿7——推五经穴推五经,小儿推拿保健大法,少生病,少吃药推脾经、推肝经、推心经、推肺经、推肾经统称为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
五行脏腑经络图推脾经、推肝经、推心经、推肺经、推肾经统称为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
根据脏腑虚实灵活运用补、清之法。
肝、心经一般宜清不宜补,脾、肾经一般多用补法。
小儿推拿五经穴小儿推拿五经穴小儿推拿五经穴及上肢穴一、脾经(脾常不足,宜补不宜清)1.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
亦称脾土。
2.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在拇指正面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统称推脾经。
3.应用:1).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廋、精神萎靡、消化不良等证。
2).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所致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证。
小儿脾胃虚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邪甚者方可用清法。
清补脾经二、肝经(肝为将军,只清不补)1.位置:食指末节螺纹面,亦称肝木。
2.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
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统称推肝经。
3.应用: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常与清心经、掐揉小天心、推六腑合用。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须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滋肾养肝法,以防动肝火。
补肝经清肝经三、心经(心多有余,宜清不宜补)1.位置:中指末节螺纹面。
2.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统称推心经。
3.应用:清心经能清热推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魂、面赤口疮、小便赤短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合用。
本穴宜用清法,不易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证,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清心经四、肺经(肺为娇脏,可清可补)1.位置: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2.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
小儿推拿与五脏六腑xin
五脏生理功能
主气: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 。 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将代谢产物和多余 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 排出体外; 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 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 肾主水: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 谢的功能。
肝主疏泄: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人动 :血运于全身,人静:血归于肝。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 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脾主升清:脾以升为顺,水谷精微由脾气上升至心肺、头目花生气血。 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小儿推拿与五脏六腑
滕州艾草堂小儿推拿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脾位于中焦,膈膜之下, “形如镰刀”。 肺,位居胸中,左肺两叶,右肺三叶,位置最高。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 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状如豇豆。
五
五脏生理功能
心:1.主血脉 2.主藏神 肝:1.主疏泄 2主藏血 脾:1.主运化 2.主升清 3.主统血 肺:1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肃降 3. 主行水 4.朝百脉 肾: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 气化 2.主水 3.主纳气
五脏生理功能
心 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心 主神志: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小儿推拿基础知识
❖ 5.肝系疾病 惊风、抽动症、多动症、磨牙、眨眼频繁,神阙 静振法、足部镇惊穴,循推肝经(下肢内侧正中线),加清 肝经、清心经,搓摩胁肋,点风府,摩囟门,掐总筋,掐揉 五指节。
目前国内发展比较充分,影响较大的小儿 推拿流派,主要有
❖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
❖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山东
❖ 孙三小儿推拿流派
❖ 北京的小儿捏脊流派(冯氏)
❖ 上海的海派儿科推拿
❖ 湖南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
❖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
学术特点非常明显:
第一、偏重望诊及五脏辨证,李德修潜心于望诊,患者入 室,举目一视,即能说出病情。
小儿推拿学
王莉莉
引言
儿童是“纯阳”之体,自古小儿患疾, “只推拿,不服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 而抵御“外邪” 。小儿得病,多为肝火旺、 脾胃虚所致。用推拿按摩之术施以调理即 可。滥用药物,抵挡一时,免疫更为低下, 一有“风吹草动,便又卷土重来”,防不 慎防。 预防重于治疗。
课程安排
7月14日
❖ 随着现代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很多家长都 开始信任和采用纯绿色疗法——小儿推拿, 目前,已成为国际儿童保健、治疗的重要方 法之一。
❖ 一、发展简史
隋唐以前,推拿无成人与小儿之分。《千金要方》中说: “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明代中期形成独立的学术体系
明末清初,形成小儿推拿流派,将推拿的发展推向了继隋唐 之后的第二个高潮。
❖ 止咳穴:位于行间与太冲之间的一条直线。用按揉或推法。 治各种咳嗽。
《小儿推拿广意》脏腑常规治法歌诀与处方
《小儿推拿广意》脏腑常规治法歌诀与处方歌诀:心经有热作痴迷.天河水过作洪池.心若有病补上膈.三关离火莫延迟.穴位与操作:退心经热病.掐总筋.以天河水为主.推肾经.退六腑.推脾土.推肺经.运八卦.分阴阳.揉小天心.二人上马.掐五指节。
歌诀:肝经有病患闭目.推动脾土效最速.脾若热时食不进.再加六腑病除速.穴位与操作:退肝之病.以脾土为主.运八卦坎重.推大肠.运五经.清天河水.飞经走气.凤凰单展翅.按弦走搓摩.歌诀:脾经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效必应.心哕还应胃口凉.略推温热即相称.穴位与操作:退脾土之病.以脾土为主.推三关.运八卦艮宫宜重.推肺经.分阴阳.推四横纹.天门入虎口.揉斗肘.歌诀:肾经有病小便涩.推动肾水即清澈.肾脉经传小指尖.依方推掐无差忒.穴位与操作:退肾经之病.以肾经为主.推三关.退六腑.二人上马.运八卦兑重.分阴阳.运水入土.打马过天河.猿猴摘果.赤凤摇头.天门入虎口.揉斗肘.歌诀:胃经有病食不消.脾土大肠八卦调.妙诀神仙传世上.千金手段不须饶.穴位与操作:退胃经之病.以脾土、肺经为主.其法与脾经同.加运八卦艮巽重.歌诀:大肠有病泄泻多.可把大肠久按摩.调理阴阳皆顺息.此身何处着沉疴.穴位与操作:退大肠之病.以大肠为主.运土入水.推脾土.运八卦艮乾重离轻.揉龟尾、脐,推肺经.推外间使.分阴阳.按弦走搓摩.歌诀:小肠有病气来攻.横纹板门推可通.用心记取精灵穴.管教却病快如风.穴位与操作:退小肠之病.以横纹板门为主.揉精灵穴.推肺经.推脾土.歌诀:命门有病元气亏.脾土大肠八卦推.再推命门何所止.推临乾位免灾危.穴位与操作:退命门之病.以脾土大肠八卦为主.推三关.分阴阳.推肺经.运土入水.天门入虎口.揉斗肘.飞经走气.歌诀:三焦有病生寒热,天河六腑神仙悦.能知气水解炎蒸.分别阴阳真妙诀.穴位与操作:退三焦之病.以天河六腑为主.揉小天心.推脾土.运八卦.运五经.掐五指节.按弦搓摩.天门入虎口.揉斗肘.。
常用儿童五宣穴位按摩方法(五指与五脏关系)
常用儿童五宣穴位按摩方法(五指与五脏关系)常用儿童五宣穴位按摩方法(五指与五脏关系)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示: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示: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示: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示: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注:本内容系从网上搜集整理,花点时间,留个记录,且能给来访者提供一下方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2013-12-25 22:15:07)转载▼标签:育儿脏腑辨证是应用脏象学说理论,将四诊收集到的症状及体征加以分析归纳,以判断病变所在脏腑及病证类型的辨证方法。
《内经》已有五脏辨证雏形;《金匮要略》将临床症状进行经络和脏腑归类,建立起了理、法、方、药治疗体系;《中藏经》和《备急千金要方》中较为系统的对脏腑辨证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
但直到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才将其发展成为五脏(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最大特点是将临床各种复杂的症状最终以五脏的某项功能失调加以概括和解释。
由于人以五脏为中心,万变不离五脏;任何疾病,无论外感、伤寒、温病,还是内伤杂证总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脏腑的某项功能失调。
所以,自从脏腑辨证诞生以后,就被后学重视,广为流传,成为了今天内伤杂证及外感疾病的重要的辨证方法。
中医儿科体系建立的标志是脏腑辨证的确立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小儿推拿其实是针对某一病机采用与儿科方药功效类似的手法治疗的一种外治手段。
一、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一)生理功能与特点脾与胃居于中焦。
二者以经络相连,构成表里关系。
脾主运化、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脾主统血、主四肢、在体合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色黄而应土;胃主受纳,主通降,脾胃为后天之本,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
其中,脾主运化最为重要,是脾胃生理功能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运化水谷与运化水湿。
由于运化水谷包括了对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气血的化生和糟粕的排泄的全过程,而气血充足是小儿出生后生长与发育的必要条件,气血的主要生成和来源主要在脾胃,故传统中医将脾胃誉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
相对于小儿对气血的需求,脾的运化显得不足,于是,古人提出了“脾气多不足”的观点。
这一理念在小儿调护与儿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十分重要。
(二)脾胃病证的辨证思路1. 运化与升清功能失常生理上脾的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一旦脾失健运,水谷和水湿的运化将会失常。
(1)气血生成不足:表现为贫血、脾胃功能低下、全身虚弱、发育迟缓、毛发唇甲不荣、虚劳、消瘦、少气、倦怠、懒言等。
(2)积滞:主要为饮食停滞、或发展成为痰饮、气滞、血瘀等。
(3)自身运化功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呃逆等。
(4)水液停留:水溢于全身为肿,溢于局部为饮为痰。
古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
(5)脾气不升、脏气不固:表现为各脏腑及器官位置下垂和头昏、乏力、动则喘喝、声音低怯、久泄等中气不足之征。
2. 脾不统血脾统血的功能为统摄血液,使血行脉中,不溢出脉外,其为病当表现为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衄血、紫癜等症。
3. 肌肉四肢不荣(1)水湿内停:表现为肢体困重、头重如裹、痹症、肥胖、懒动。
(2)肢体失养:消瘦、四肢无力、萎证、慢惊。
临床“治萎独取阳明”和“慢惊责之脾”来源于对脾虚导致气血不足、肢体筋脉失养这种生理异常的认识。
4. 窍道与唇四白受累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表明人之食欲、口味、口唇色泽变化可反应脾之功能盛衰。
若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食欲好、口中和、口唇红润;反之,脾不健运,湿浊内生,则食欲不振、口淡乏味、口膩、口甜,唇色无华。
5. 中焦病证特殊的归类方法中焦脾胃实为一有机整体,其患病之时,有时很难确认是脾病还是胃病。
传统中医根据脾与胃的生理与病理特点,总结出了中焦病证特有的归类方法,即实(热)在阳明,虚(寒)在太阴。
如患儿表现为发热、口渴、口臭、烦躁、多汗、多食易饥、大便秘结等考虑为阳明(胃、肠)腑实或胃热证。
而久泄、脱肛、长期脘腹疼痛、冷痛、泛清泛酸、四肢水肿等则考虑为脾阳虚病证。
(三)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1. 寒湿困脾【临床表现】头身困重、疼痛、麻木,脘腹痞胀,食欲不振,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大便溏薄,皮肤晦暗发黄如烟薰,苔白膩,指纹滞【治法】温中化湿【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脾经、运内八卦、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推上三关、摩腹、揉脐、拿肚角。
2. 湿热蕴脾【临床表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溢乳、呕吐,大便不爽、秽臭,或有发热,汗出热不解,皮肤疹子、瘙痒,或见小便黄、身黄如橘子色,苔黄腻,指纹滞。
【治法】燥湿健脾清热利尿【代表穴位与手法】清大肠、清脾经、清胃经、清小肠经、运内八卦、退下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
3. 食积胃肠【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纳呆厌食,嗳气酸馊,恶心呕吐,矢气频频,泻下酸腐臭秽,舌苔厚腻,指纹滞。
【治法】消食导滞健脾和胃【代表穴位与手法】清胃经、清大肠、捏挤板门、掐揉四横纹、补脾经、退六腑、揉天枢、捏脊。
4. 脾气虚【临床表现】食少,饮食稍有不慎则便溏腹泻,食后脘腹胀满,肢体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无华,或见久泻不愈,舌淡苔白,指纹色淡。
【治法】益气健脾【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脾经、清胃经、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推上三关、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
5.脾阳虚【临床表现】气怯形寒,四肢不温,脘腹冷痛,得温则舒,面色少华,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水肿,舌淡苔白,指纹淡。
【治法】温中健脾【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脾经、运内八卦、揉二马、揉一窝风、揉中脘、推上三关、摩腹、揉丹田、横擦腰骶、揉足三里。
6.脾气下陷(中气不足)【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肢体倦怠乏力,或肢体痿软不能步,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脱肛,或胃下垂、肾下垂等,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指纹淡。
【治法】补中益气【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脾经、补大肠经、推上三关、揉百会、揉气海、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
7.胃强脾弱【临床表现】胃脘空豁感、疼痛,呕吐,泛酸、嘈杂,消谷善饥,烦渴,多饮,消瘦,少气懒言,大便先干后溏,舌苔薄白,指纹滞。
【治法】健脾和胃【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脾经、清胃经,清补大肠经、揉板门、掐揉四横纹、捏脊。
二、肺系病证的辨证与治疗(一)生理功能与特点肺居于胸中,在五脏中位置最高,与大肠有经络连属,互为表里。
肺的质地柔嫩清虚。
主要功能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主宣发与肃降。
肺开窍于鼻,肺气上出于咽喉,外与皮毛相合,为人体之华盖与蕃蓠,外界的任何气候变化大多由肺直接感受并调节,故肺特别容易受大自然影响。
为此,中医称肺为“清虚”之脏或“娇脏”;言其不能耐受寒热。
(二)肺系病证的辨证思路1. 气失所主,呼吸不调生理上肺主气包括主全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主全身之气即主治节,即对全身气机进行调节;主呼吸之气是肺特别重要的功能,通过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全身气体在肺交换。
若肺病,气失所主,将产生全身气机紊乱和有关呼吸方面的病证。
(1)全身气机失调:如心悸、气短、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善太息、神识错乱、胸闷、胁肋胀满、头痛、头晕,右颊红赤。
古人有“一脉不和,周身不安”之说,这对于分析一些非肺本脏的证候从肺论治提供了思路。
(2)呼吸失调:表现为咳嗽、喘证、哮证、鼾声等。
2. 肺气失宣宣发指肺气将水谷精微物质如雾露之态敷布于全身,也包括将卫气发散于体表以抗邪。
宣发失调将使肺失去清虚之态,同时卫气不能敷布,则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受到损害。
(1)肺失清肃之态:出现咳嗽、气急、哮喘、清嗓、咽喉不利、鼻炎、鼻窦炎、梅核气等。
(2)肺卫失调:易患感冒,反复感冒和各种过敏性疾病。
3. 肺失肃降肺的肃降功能指肺在宣发水谷精微的同时,将其中的水液敷布至全身。
肺的位置最高,“肃降”成为必然,也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1)成痰成饮:肺的肃降(也包括宣发)功能失调,水液不能敷布全身,局部壅塞而将成为痰或饮,因而古人谓“肺为储痰之器”。
临床上胸痛、胸闷、咳嗽、哮喘、不能平卧,及各种痰涎等可考虑为肺病与痰饮。
(2)肃降无力,水溢肌肤,可以形成水肿。
4. 皮毛病变:生理上皮毛之荣华有赖肺气之宣发,一旦肺有疾病,皮毛将失去滋养,表现为皮肤干燥、无泽、搔痒,或易过敏,易长疮疡等。
5. 鼻窍失养或壅堵:表现为不知香臭、嗅觉减弱,鼻塞、鼻干燥,流涕不止,头昏,头痛,健忘等。
(三)肺系病证的辨证与治疗1. 风寒束肺【临床表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痰稀薄、无汗,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散寒解表宣肺止咳【代表穴位与手法】清肺平肝、掐揉二扇门、点小天心、揉外劳宫穴、揉掌小横纹、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揉耳背高骨、拿风池、拿风府、拿合谷。
2. 风热犯肺【临床表现】恶风、发热、鼻塞、浊涕、咳嗽、痰黄、口渴、咽喉不利、有汗,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
【治法】疏风清热【代表穴位与手法】清肺平肝、点肺俞、揉掌小横纹、清天河水、拿曲池、拿颈夹脊、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揉耳背高骨、拿肩井、分推肩胛骨、拿列缺。
3. 燥邪伤肺【临床表现】口干,鼻干或痒、咽干、耳干,干咳无痰,咽喉不爽;或恶风发热,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指纹浮而滞。
【治法】肃肺润燥【代表穴位与手法】清肺平肝、揉二马、清天河水、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揉耳背高骨、点揉天突、推下天柱骨、揉膻中及乳旁乳根。
4. 风湿袭表【临床表现】全身酸胀困重,头痛且重,恶寒发热,有汗而热不解,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口不渴,苔白滑,脉濡。
【治法】发散风湿疏通经络【代表穴位与手法】清肺经、清大肠经、推上三关、运内八卦、清补脾经、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揉耳背高骨、捋脊与推背俞穴、拿风池并颈夹脊、拿肩井。
5. 痰热壅肺【临床表现】咳嗽、气喘息粗,痰多、粘稠、色黄、不易咯出,鼻流浊涕,咽痛口渴,伴有发热头痛,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臭秽稀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指纹色紫。
【治法】清肺泻热化痰。
【代表穴位与手法】清肺经、运内八卦、揉掌小横纹、清天河水穴、拿肩井、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分推腹阴阳。
6. 痰湿阻肺【临床表现】咳嗽重浊、咳声不扬、声嘶,鼻塞,气喘息粗,痰多、粘稠色白,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滑,指纹滞。
【治法】燥湿化痰【代表穴位与手法】清肺平肝、运内八卦、揉掌小横纹、退六腑、揉天突、揉丰隆、肃肺、揉膻中、开璇玑。
7. 肺阴虚【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阵咳连声,咽干口燥、欲饮、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滞【治法】滋阴润肺【代表穴位与手法】清补肺经、补肾经、揉二马、水底捞明月、清天河水、推揉膻中穴、揉肺俞穴。
8. 肺气虚【临床表现】自汗畏寒,反复感冒,咳嗽气短,声低气怯,懒于言语,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补益肺气【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肺经、补脾经,推上三关、揉肺俞、拿肩井。
三、心系病证的辨证与治疗(一)生理功能与特点心位于胸中,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神和主血脉;心开窍于舌,在体为汗,其华在面,其色赤而应火。
由于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为整个人的生命活动,狭义的神则指人的觉醒、思维和意识状态,它们都为心所主,即心关乎人的生命和思维意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