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部编版2021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九)(word版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阅读训练(九)
(一)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①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

大圣人孔子在为我们勾勒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的同时,也提出了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准: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担当精神,是我们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②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担当精神呢?
③担当是一种责任。

玄奘西去印度,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始终牢记取经的职责,行程五万余里,终于将佛教圣经带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

【甲】由此可见,责任是我们拥有担当精神的首要条件,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有志之士身处困境时,都是依靠责任感克服重重困难,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的。

④担当是一种勇气。

鸦片祸国之际,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勇气挺身而出,披肝沥胆,虎门销烟;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毅然拒绝他人劝他逃跑的建议,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勇气直面保守派的屠刀,以鲜血捍卫了自己的变法思想。

由此可见,勇气是我们拥有担当的重要条件,我们只有有了勇气,才能更好的保家卫国。

⑤担当是一种境界。

古往今来,有许多义士仁人,心怀天下苍生,向我们诠释着担当的境界。

虽然遭遇贬谪,范仲淹依然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乙】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由此可见,境界能使我们的担当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当我们从“小我”的世界走出,拥有放眼天下的胸怀时,我们所做的一切就会被注入时间的防腐剂,流芳千古。

⑥担当是生命水平高下的水银柱,是引领我们书写美好人生的旗帜。

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先人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人,必须要有所担当!
1.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A. 君子的担当。

B. 若想成为君子,就必须有所担当。

C. 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D.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2.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的【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饱受摧残,但不忘自己的使命,依然坚持写作,创作出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

②在痛苦失意中,李白并没有丧失信心,依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虽然茅屋被秋风吹破,境遇困苦的杜甫仍心怀天下,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虽然有高官厚禄的诱惑,庄子还是选择在濮水边悠然垂钓,享受山林中晴岚落日的美好。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
3.选文第⑤段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A.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C.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D.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4.下列对本文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分总的结构,采用设问的方式有问有答的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有担当精神,最后得出结论“做人,必须有所担当”。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观点,然后从三个方面正反论证怎样才能有担当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C.文章第③④⑤段是并列关系,论证担当精神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D. 文章第①段引出中心论点“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第②﹣⑤段论述了怎样才能有担当精神,第⑥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二)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

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

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

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

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

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读书可以防止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淡泊。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

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

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
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

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

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

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

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B.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C.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

D.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

2.下面的两则材料如果作为论据,应该放在文章的哪一段()
①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司马迁遭受宫刑,愤而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②读《唐诗三百首》,让自己徜徉在古人所营造的多种情思的画卷中;读《水浒传》任自己游走在各路英雄好汉的世界里。

A.②③
B.③④
C.②⑤
D.③⑤
3.文中第③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C.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D.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4.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这一种论证方法。

B.第②段“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句中加点词“是”指的是“在生活中体悟”。

C.在第⑤段省略号处,还可以补充上这样的事例——“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D.本文语言生动诙谐,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享受归零的乐趣
①人生有一种乐趣,叫做“归零”。

何谓“归零”?也就是清空过去,把自己心灵的一切清空,不背任何包袱,简单生活,轻松快乐地面对一切,让自己的未来从零开始,就像大海一样把自己放在最低点来吸纳百川。

这好比用计算器计数,算完一道题最好回到零的状态,再
算第二道题,如果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算,肯定算出一笔糊涂账。

如果这道题的数字很多,算了一部分,也最好归零,再算另一部分,免得中间计算出错而前功尽弃。

这又像在纸上写字,写满一页,自然翻到第二页,从“空”处接着写,如果仍在本页写后面内容,最后肯定会连自己都看不懂到底写的是什么。

②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总是活在过去。

其实,昨天正确的东西,今天不见得正确;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在不见得可行。

留恋过去的人难以面对现状,他将会陷入无休止的抱怨与牢骚中。

不懂得忘记过去,那么他也不可能创造将来!当一个人的发展遭遇某种瓶颈时,总会感受到一种难以摆脱的压抑和烦躁,主动寻求排解和减压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以“归零”的方式放弃从前,关上身后的那扇门,你就会发现另一片美丽的花园,找到另一番工作的激情和生活的乐趣。

“归零”的乐趣就在于让你忘记过去的成功和失败,学会从零开始,让人生的每一天都显得那么新鲜美好。

③世界球王贝利在20多年的足球生涯里,曾经参加过1364场比赛,共踢进1282个球。

他还创造了一个人在一场比赛中射进8个球的辉煌纪录。

他超凡的技艺令成千上万的球迷为之心醉,甚至还让球场上的对手拍手称绝。

他不仅球艺高超,而且谈吐不凡。

当他个人进球记录满1000个时,有人问他:“您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笑了,意味深长地说:“下一个!”他的话语含蓄幽默,耐人寻味,就像他的球艺一样精彩。

④拥有“归零”的心态,你才会不断吸收各种新的营养去滋养生命。

一个杯子是空的,它才可以装上水或者沙子,如果这个杯子是满的,你就无能为力了。

“归零”心态是一种对自我的不断挑战。

在攀登者的心目中,下一座山才是最有魅力的;攀越的过程最让人沉醉,因为这个过程充满了新奇和挑战,自己的潜能也得到了最大发挥,还有比这更有诱惑力吗?许多人总是最在乎完美的结果。

我认为,人生真正的超越,应该注重从零开始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你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在每天迈出那新的一步上,而不是总关心自己已经走了多少步,以及计算还差多少才能达到完美的终点!
⑤学会让自己的过去“归零”,这是一种懂得享受人生的崇高境界。

9永远不是终点,再上一个台阶,必须从零开始。

人活到99岁又归于零,从而成为长寿的百岁老人;每天24小时,新的一天又从零开始。

“归零”的心态,将使你永远拥有新的人生目标,并不断激励你攀登新的高峰,在崭新的成功中获得无穷的人生乐趣。

⑥著名诗人冰心说得好——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

一个人只有摆脱了历史的束缚,才能不断迈步向前,才能使自己永远心静如水,宠辱不惊,一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1.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B.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D.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在第②段横线处补一个事实论据,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A.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因朋友的一句:“你的画画得真不错,还是过去的样子。

”让他很震撼,
后果断辞去工作,离开台湾转去美国留学,决定从零开始。

B.某著名教师报编辑梁恕俭,本在山东某地中学教语文,不拘成法,大胆创新,“每课一诗”让他名声大噪,但他却毅然辞去工作,选择了“北漂”,最终凭自己的实力闯进了报社。

C.台湾著名书法家曹秋圃坦然面对弟子吴慈的超越,从中悟出自己的不足,重新研习书法,终成一代名师,并开办了著名的“澹庐书房”,在台湾名噪一时。

D.爱迪生曾因一场大火毁了实验室而庆幸万分,这样他便可以改变思维方式,重新探索。

3.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归零”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归零”是把自己心灵里的一切清空,让过去的所有归于零,不背任何包袱,简单的生活,轻松快乐的面对一切。

B.“归零”可以让我们忘记过去,特别是失败,让自己的未来从零开始,轻装上阵。

C.“归零”心态可以让我们重新开始,不断学习,永不满足,实现人生真正的超越。

D.“归零”是一种人生境界,适时“归零”,会使自己宠辱不惊,心胸开阔,一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提出论点:人生有一种乐趣,叫做“归零”。

B.第③段球王贝利的事例告诉我们:有一种归零的心态,才永远有新的目标,才能攀登新的高峰,才能获得成功的无穷无尽的乐趣。

C.第④段画线句要告诉我们的是:“归零”心态让人永不满足,是一种对自我的不断挑战。

D.第⑥段总结全文,阐述了“归零”的积极意义。

(四)比,是一门学问
①“比”是一个会意字,即拿一物或一类物,与另一物或另一类物进行比较。

比,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

在学校,同学们之间比成绩,比品德;在社会上,人们之间比地位,比权势;在超市里,人们比质量,比价格……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从比的字形看,它是一把双刃剑。

善于用“比”这把剑的人会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不善于用的人则可能伤害到自己。

因此,如何比,是一门学问。

③客观理性地比,带给我们的是启迪和成功。

只有理智地比,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

④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迅速被大家熟知的莫言,就值得我们学习:在其写作生涯中,他的内心就有“两个要点”,其一是分析一些知名作家,研究其大红大紫的成功因素;其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在农家生活中找灵感,让文风愈加独成一派:现今很多作家将赚钱和功利放在首位,成为所谓的“市场作家”,什么畅销,就写什么;还有的作家为了搏关注,沉迷于风花雪月、野史风韵。

莫言就是善“比”的典型,知道自己应该比什么。

是销量、关注度、名利、掌声,还是文学著作本身的意义?相信莫言内心总有一把标尺。

⑤缺乏理性地“比”,带给我们的是人生的空白和遗憾。

和别人进行比较后,自己仍没受到任何启迪和进步,这样的“比”就是盲目的,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事例,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诉人们,秦朝实力雄厚,阿房宫的建造更是雄伟壮丽,秦始皇满以为这样就会稳坐江山千余载,不曾想,一个陈涉起义就让一切土崩瓦解了。

“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后代统治者比而不鉴,所以悲剧才会不可避免地重复上演,令人扼腕叹息。

⑥不顾实际地“比”,带给我们的是诱惑和伤害。

现在有些学生就存在着一种不良风气——攀比,且愈演愈烈。

媒体也偶有报道过一些学生举办豪华聚会,开着名车,穿着名贵礼服,排场浩大。

这些学生比的不是成绩和素质,而是吃喝穿戴、时尚享乐、排场,无不让人惋惜。

校园里应该是最纯洁的圣地,可攀比之风,丧失了本来的纯真、质朴和善良。

⑦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摒弃不恰当的比,选择理性的比。

对待生活,我们应努力将比变成自我奋进的动力,使比成为我们顺利到达成功彼岸的助推器。

⑧该“比”的时候,我们绝不怯懦;不该比的时候,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

善比者,比是一种促进,一种提升;不善比者,比是一种累赘,一种牵绊。

⑨总之,“比”是一门学问。

只有善“比”者才能知足常乐,才能体会心远地自偏之境界的美妙。

“比”出思想,“比”出境界,“比”出风采,才是我们应该达到的人生高度!
1.下列正确表达了本文的观点的一项是()
A.比,是一门学问。

B.客观理性地比,带给我们的是启迪和成功。

C.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摒弃不恰当的比,选择理性的比。

D.只有善“比”者才能知足常乐,才能体会心远地自偏之境界的美妙。

2.本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B.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C.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D.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④⑤段正反对比,突出强调了“应该摒弃不恰当的‘比’,选择理性的‘比’”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第⑤段的事实论据说明了“缺乏理性地‘比’带给我们的是人生的空白和遗憾”的道理。

C.“不善于用的人则可能伤害到自己”句中的副词“可能”一词删掉不影响整个句子意思的表达。

D.第⑤⑥段都是先提出论点,然后举例加以论证。

提纲挈领,便于读者快速把握论点,理清作者思路。

(五)读书的“体”与“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

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
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

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

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

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

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

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

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

“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

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

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

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

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陷于斤斤计较。

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1.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诉求。

B.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2.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从“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不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3.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答案
(一)1.D 2.B 3.C 4.D
(二)1.B 2.D 3.C 4.C
(三)1.C 2.D 3.B 4.A
(四)1.C 2.A 3.C
(五)1.B 2.D 3.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