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1认识内能 教案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2.1认识内能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2.1 认识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来源:讲解内能的来源和变化,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内能的转化:介绍内能的转化现象,如热传递和做功。
4. 内能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5. 内能的应用:举例说明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来源和转化,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来源、内能的转化以及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来源和转化以及内能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
2. 讲解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3. 讲解内能的来源:讲解内能的来源和变化,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4. 讲解内能的转化:介绍内能的转化现象,如热传递和做功。
5. 探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6. 内能的应用:举例说明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题目,让学生当场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单位:焦耳(J)3. 来源:做功和热传递4. 转化:热传递和做功5. 影响因素:温度、质量和状态6. 应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热现象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内能与机械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和状态有关。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 认识内能.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1 认识内能.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而幼儿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之一。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习和成长,我设计了一节幼儿园课程——“认识内能”。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的方式,通过让孩子们亲手触摸不同温度的物体,感受内能的存在,并了解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内能的概念和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和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内能的测量和内能的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冷水、玻璃棒、温度计、气球、沙子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色纸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温度,比如热水和冷水,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温度的不同。
2. 演示:用玻璃棒搅拌热水和冷水,让孩子们观察玻璃棒的温度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 操作:让孩子们用手触摸热水和冷水,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内能的存在。
4. 学习:讲解内能的概念和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
5. 实践:用气球和沙子做一个简单的内能转换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实验结果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和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内能的测量和内能的转换。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内能的概念和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但是,在实践环节中,由于孩子们的手指头比较嫩,触摸热水时可能会感到疼痛,下次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气球。
拓展延伸:内能的测量和内能的转换是内能学习中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内能的测量和内能的转换,例如使用热气球升空实验来让孩子们了解内能转换的原理。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1《认识内能》实验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提高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善于质疑的精神。
1.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九年级学生对内能的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帮助他们理解内能的本质。
2.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虽然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进行内能相关实验时,仍需加强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3.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覆盖内能的概念、测量方法、改变方式等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评讲: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讲,解答学生的疑惑。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内能的知识点。
1.回顾:引导学生回顾内能的概念、测量方法、改变方式等知识点。
1.观察作业:请同学们在生活中寻找与内能相关的现象,例如热水冷却、食物加热等,观察并记录这些现象的内能变化过程。要求撰写一篇观察报告,内容需包括现象描述、内能变化分析以及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2.实践作业: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热传递和做功对内能的影响。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数据以及实验结论,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1.提问: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物体内能有关的现象,比如冬天搓手取暖、热茶冷却等。那么,这些现象与物体内能有什么关系呢?
沪粤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章《第1节 认识内能》教案
教案:沪粤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章《第1节认识内能》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章第1节《认识内能》2. 详细内容:a. 内能的定义及概念b.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c.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d. 内能的转化和传递e. 生活中的内能现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内能的转化和传递过程。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内能的转化和传递过程的理解。
2. 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玻璃瓶、热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描述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时水温升高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物体分子运动的能量总和。
讲解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如焦耳(J)和卡路里(cal)。
3. 实例分析:分析内能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演示热传递现象,如将热水倒入冷水中,观察热水温度降低、冷水温度升高的过程。
4. 随堂练习:a. 内能的定义是什么?b. 内能的单位有哪些?c. 内能与温度有何关系?5. 内能的转化和传递:讲解内能如何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电能等,以及内能如何在物体之间传递。
6.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热传递实验,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内能变化。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内能的转化和传递。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与测量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4. 内能的转化和传递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举例说明一个内能转化的过程。
3. 计算:一个物体温度从20℃升高到40℃,内能增加了多少?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1《认识内能》教学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1《认识内能》教学案《认识内能》教学案【教学目标】(1)在类比中领悟分子动能和势能,能连贯叙述内能的定义。
(2)能简单描述物体温度变化与其内能改变的关系。
(3)在给定的内能改变的简单生活情景中,能正确指出所采用的改变内能的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内能及相关定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教学过程】一、实验与问题1、观看老师做的实验,记下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物体从高处下落到低处,重力做了功,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那么在上面的使用中是什么对活塞做功,是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呢?要回答好上面的问题我们就要学习内能和改变内能的方法等知识。
二、新课教学(一)认识内能1、阅读课本交流后回答下列问题:(1)课本上用___________方法研究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2)你能用此方法复述一下分子动能________________和分子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能的定义: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3、内能的单位:焦耳(J)4、哪些物体有内能?(想一想)(1) 0℃的物体有内能吗?(2)“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可能为零,但内能不为零”这句话对吗?为什么?5、物体的内能跟温度的关系课本上两个例子说明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是:(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反馈(交流与讨论):你对物体的内能是怎样认识的呢?教师归纳总结。
练习:1、物体的内能是()A、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B、物体所含一切能量的总和C、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D、物体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2、下例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B、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C、温度为零时物体没有内能D、放在水平地面上不动的物体内能为零(二)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方法(交流讨论)1、你是根据_______________来判断物体内能改变的。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 认识内能.教案
12.1 认识内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具:烧杯||,墨汁等||。
教学过程1.复习复习机械能的知识||。
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分子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3.进行新课(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1认识内能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的12.1节,主要涉及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内能的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
2. 了解影响内能的因素,能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内能的因素。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内能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源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内能的因素。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温度、质量和状态对内能的影响。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与内能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现象。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内能的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内能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焦耳(J)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的原因。
(2)列举生活中与内能相关的实例,并说明其原理。
2. 答案:(1)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的原因:冬天外界温度低,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感觉冷;夏天外界温度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感觉热。
(2)实例:烧水时,水温升高,内能增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实验、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内能的因素。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 认识内能.教案
教案: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 认识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定义,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让学生掌握国际单位制中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3. 内能与温度:让学生了解温度对内能的影响,知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4. 内能与质量:让学生了解质量对内能的影响,知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5. 内能与状态:让学生了解物体状态的变化会影响内能,如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内能的概念、单位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单位和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冬天手握热水瓶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热水瓶里的热能是如何传递到手中的。
2. 概念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单位讲解:讲解内能的单位是焦耳,让学生掌握国际单位制中内能的单位。
4. 影响因素讲解:讲解温度、质量、状态对内能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物体状态的变化会影响内能。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内能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内能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能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内能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单位:焦耳影响因素:温度、质量、状态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下列现象:冬天手握热水瓶,感觉热能传递到手中;把冰块放在室温下的水中,冰块慢慢融化。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1认识内能教案
教案: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2.1认识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以及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内能的计算:讲解内能的计算公式以及相关参数。
3.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增加和减少的方式,如热传递和做功。
4. 内能与温度:介绍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包括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计算公式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三角板、热水瓶、鸡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热水瓶中的热水冷却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热量的传递方式。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定义、单位和与机械能的区别。
(2)讲解内能的计算公式,包括相关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如热传递和做功,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介绍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讲解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的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计算公式3. 内能的改变方式4.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鸡蛋的内能。
答案:根据鸡蛋的质量和温度,利用内能的计算公式,计算出鸡蛋的内能。
2. 题目:解释为什么热水冷却过程中,热量的传递方式是热传递。
答案:热水冷却过程中,热量通过空气和瓶子壁传递给周围环境,属于热传递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1 认识内能
教案: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1 认识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可以通过热量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内能的转化: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能够分析内能的变化。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内能的转化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将一个热水袋和一个冷热水混合的杯子放在桌子上,让学生感受热传递的过程,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板书,详细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内能相关的例题,如:一个物体吸收热量后,内能如何变化?一个物体放出热量后,内能如何变化?让学生通过例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热水袋和一个冷热水混合的杯子,热水袋的温度高于冷热水混合杯子的温度,请分析热水袋和冷热水混合杯子的内能变化。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可以通过热量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内能的转化: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沪粤版9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1 认识内能_教学设计
《认识内能》教案【设计思想】本文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只是记住相关知识点,很难将其灵活运用。
而且这样的课堂往往使学生觉得学习毫无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逐渐减弱,不利于学习本门学科。
我在课前对教材进行充分研读,利用已有知识和宏观概念认识微观知识,本节知识点涉及到生活中的大量运用,再结合分析学情后发现,这些生活中设计到的大量实例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学生对其非常熟悉,甚至是亲身经过的。
为此,本文设计了一条以生活中学生的亲身经历的事件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全文围绕这条主线以板块形式展开相关知识,做到以生活走进科学,再从科学走向生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守纪,聪明活泼,热爱学习,有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
学生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
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学困生面比较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过程中注重各种方式激发兴趣。
【设计思路】首先通过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内能.整体探究究和分组探究究相结合,选取几个小组进行对照实验研究,以讨论与实验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模式【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分子动理论的知识,通过与宏观世界中的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比较,推论微观世界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和势能。
让学生体验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一科学方法。
接着教材结合实例用分子动理论推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物体具有的内能越多,为学生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及判断内能的改变打基础。
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教材用两个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启发,让学生用身边的两个物体做实验,探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物体【案例描述】一、什么是内能教师:.媒体展示汽车,火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1、都需燃料燃烧。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1认识内能教学设计
3.内能的测量和实(二)教学难点
1.内能概念的抽象性,学生难以直观地理解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
2.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影响的区分,容易混淆。
3.实验操作中,准确测量内能变化和观察实验现象。
4.将内能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内能的概念、特性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
1.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是物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能量。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通过比较内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与外界作用时的能量。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1认识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学会区分内能与机械能,了解内能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3.掌握改变内能的方式,如做功和热传递,并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物体的温度变化、热胀冷缩等。
-例如,让学生比较热水袋和冷水袋加热后的温度变化,探讨加热过程中内能的变化。
3.分析与应用题:请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内能知识解释以下现象,并说明内能在其中的作用:
-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比穿深色衣服感觉更凉爽?
-冬天为什么要把门窗关紧,以保持室内温暖?
4.拓展阅读题:推荐学生阅读与内能相关的科普文章或视频,了解内能在科技、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内能的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认识内能教案2023-2024学年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教案:12.1 认识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定义,即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让学生掌握内能的单位,即焦耳(J)。
3. 内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让学生理解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知道内能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宏观运动和形状有关的能量。
5. 改变内能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即做功和热传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让学生掌握内能的单位,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能够分析内能的变化。
4. 让学生理解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知道内能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宏观运动和形状有关的能量。
5. 让学生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影响因素、改变内能的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冬天手摸热水杯的感觉和夏天手摸冷饮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感觉背后的原因。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内能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
3. 单位讲解:讲解内能的单位,让学生掌握内能的计量方法。
4. 影响因素讲解:讲解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通过实例讲解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6. 改变内能的方式:讲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即做功和热传递。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内能、分析内能的变化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新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1《认识内能》教学设计
-设计实验,如酒精灯加热水,观察温度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内能的改变。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内能的微观机制,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是分子运动的能量。
3.问题驱动的探究活动,解决难点:
-提出问题,如“如何改变物体内能?”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发现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4.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内能中的应用,理解能量转换和能量传递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达成学习目标:
1.观察: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2.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热传递和做功对内能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内能改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案例分析和思维导图,加深理解:
-教师呈现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能相关的知识点,形成系统化认知。
5.互动式教学,促进师生交流:
-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式以及能量守恒定律在内能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过程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对自然界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自觉性。
12.1认识内能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12.1 认识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可以通过热量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内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5. 内能的转化:内能在物体内部的传递和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内能变化。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
难点:内能的转化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温升高?这涉及到什么物理概念?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以及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
通过举例、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规律。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道关于内能计算的例题,如:一个质量为1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100℃,求水内能的增加量。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以及内能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内能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内能的概念及其单位。
2. 解释为什么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100℃,内能的增加量。
答案:1.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单位是焦耳(J)。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1认识内能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第十二章12.1节后的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以巩固内能的概念、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等相关知识。
-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仔细审题,理清思路,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可以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
-介绍做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解释做功和热传递的本质区别,帮助学生区分两种内能改变方式。
3.内能的计算及热量的单位换算。
-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介绍热量单位焦耳,并进行单位换算的演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内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有何区别?”等。
-实验报告要求简洁明了,能够反映出学生对内能知识的掌握。
4.家庭作业:观察并记录家中一天内的热现象,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内能改变原因。
-家长协助学生完成观察记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此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物理现象的习惯。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内能在生活中应用的短文,例如内能在烹饪、取暖等方面的应用。
-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字数在300字左右。
-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内能的改变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学生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所需材料。
-对学生完成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沪粤版9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1认识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我会拿出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面装有一些水,然后在一个角落里用酒精灯加热瓶子。随着瓶子受热,水开始冒出气泡,我会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并提问:“为什么加热瓶子,水会冒气泡?”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内能的存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内能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他们从同伴身上学习优点,发现问题。此外,我还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他们在物理学习中不断进步。
5.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中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让学生在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中,发现不足,提高自我。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他们在物理学习中不断进步。
接着,我会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内能?内能与我们常见的热量、温度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系统地介绍内能的概念、内能与热量、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内能的转化和传递方式。我会使用生动的例子和图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内能的本质。
首先,我会解释内能是物体分子、原子内部运动的能量,它与物体的温度、状态和组成有关。然后,我会讲解内能与热量之间的关系,强调热量是内能传递的一种方式,而温度则是反映内能大小的一种指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例如,通过比较冷热水混合后水温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内能是如何传递的。此外,结合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探究内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化,从而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2.1认识内能 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2.1认识内能教案同或相似推知未知事物也可能有某种属性,这种方法叫类比法,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曾在哪些地方用到过类比。
(请学生阅读窗口内容或看课件)小结:物理学中,把物体内部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的高低,都具有内能。
(课件展示)1、认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启发学生思考内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再请学生阅读回顾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使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到,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的动能越大,当物体的体积不变时,分子的势能是不变的,则物体的内能越大;反之,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小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课件)(二)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师讲述:既然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那么只要改变物体的温度就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判断。
(1)用力压打气筒的活塞让学生触摸并描述压缩前后筒壁的温度的变化,并判断筒壁的内能是否发生变化。
(2)将一杯开水放在冷水中让学生触摸水放入前后的温度,并作描述,判断水的内能是否发生变化。
2、学生实验:给每组一根铁丝,请同学们互相讨论,想出各种办法来改变它的内能,并进行实验,再将实验情况记录下来。
小结;列举同学们所用的各种做法:如一类为弯折、磨擦、敲打等,另一类为晒、烧烫等。
前者是通过做功的方法,后者是通过热传递的方法来改变内能的。
(课件展示)3、请学生阅读图12-3、12-4,(或看课件)并知道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改变内能的。
再让学生任选身边的两个物体来进行实验。
并将实验过程下来,以便能孰悉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课件)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
4|、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展示课件或看课本图12-5)总结热传递是怎样改变内能的5、做功改变内能,(播放课件)总结做功是怎样改变内能的6、通过演示(或讨论、思考)让学生了解“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是完全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认识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体积、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教学重难点
1.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演示实验:如图做实验,可得到现象: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口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为什么试管口会出现白气?
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
方案二: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内能
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观察并思考:飞来的足球具有什么能?如果足球缩小到分子大小,它是否还具有动能和势能呢?
讨论得出: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
演示并分析: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出示挂图:冰山和铁水图片(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铁水有内能同学们容易得出,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1)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
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总结:
决定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质量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也就是分子的数量越多,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体积在质量一定时,物体的体积越大,分子间的势能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种类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结构不同,在温度相同时,它们的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不同二、怎么改变物体的内能
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这段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进行:
(1)教材图12-3所示两幅图片是为了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图片、阅读图下文字,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内能可以采取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2)还可以设计一个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准备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并实际操作,改变铁丝的内能。
学生可能会想出许多办法,如用热水烫、用酒精灯烧、来回弯折铁丝的某一部位、用锤子敲打铁丝的某一部位、把铁丝在砂布上来回摩擦等。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展示时,对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表现出来的睿智和能力,要予以鼓励和激励,对各种不同方法,要引导学生梳理归类,使学生明确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活动1 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主要介绍用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学的关键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素材,如简单易行、效果新奇的实验和常见的生活事例。
这部分内容对进一步学习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也具有重要作用。
这里也可以分为两个环节进行:
(1)亲自实验,感受体验。
可以采用图16.2-5所示的实验,如果前面引入“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时没有采用“改变铁丝的内能”实验,可以在这里运用。
总之,要尽量多做实验,让学生亲自做实验。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图12-4(b)所示的实验中,如果实验室没有乙醚,可以用硝化棉代替。
本实验也有用酒精或火柴头的,但效果都不太好,乙醚又具有一定毒性,所以硝化棉是很好的替代品。
可以找一些瓶装酒瓶口上的封口薄膜,最常见的为白色,也有玫瑰色的,其主要成分就是硝化棉。
实验时,可取一块黄豆大小的这种封口薄膜,放入活塞筒底部作为点燃物,通常压缩一次即可点燃,且火光明亮,可见度大。
如果找不到,还可以自制硝化棉,具体方法见章末课程资源。
另外,酒精、火柴头、乙醚和硝化棉,都是为了显示空气被压缩后温度升高了,属于实验效果显示器。
如果条件许可,把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筒内,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
教学中可以把这种设计思想介绍给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