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大全)经典

合集下载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提纲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二、走进化学实验室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药液流出。

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防止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

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

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超详细笔记)

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超详细笔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2.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3.区别与联系①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能量变化)。

②化学变化常见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吸热产生沉淀,有气泡等。

注意:现象仅用于理解,具体区分用判断依据。

③常见物理变化:玻璃破碎,铁水铸成锅,汽油挥发,状态(固液气),形状改变。

常见化学变化:食物质烂、酿酒/醋、金属生锈,动植物呼吸,烧制陶瓷,物质燃烧,冶炼金属。

④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是,物理变化一定没有化学变化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

e.g.:密度,硬度,质量,颜色,气味、熔点,状态,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2.化学性质:需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

e.g.:可燃性,助燃性(支持燃烧),酸碱性,届蚀性,毒性,稳定性3.性质变化区分变化:对过程的描述,常用“生成”“得到”等词。

性质:固有的属性,常用“能”“可以”等词。

三、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①分别伸入燃着的小木条:O2燃烧更旺,CO2直立即熄灭②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O2 无明显现象,CO2变浑浊③分别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O2重新燃烧, CO2立即熄灭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燃烧1.点燃前就是我们肉眼见到的正常状态。

2.点燃时①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②木条横穿三层火焰.现象:与外焰接触部分最黑结论:外烧温度最高③产物的检验(1)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结论:燃烧产生水(H20)(2)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烧杯置在火焰上方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结论:燃烧产生二氧化碳(CO2)(3)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3.熄灭①熄灭有白烟(→点燃→白烟(就是石蜡固体小颗粒))二、呼出气体和空气成分1.收集呼出气体:排水法①集气瓶装满水,从侧面盖好毛玻璃片,集满后在水中盖好玻璃片,取出2.比较成分的含量①O2:分别伸入燃着的小木条现象:空气中燃烧时间比呼出气体中更长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高②CO2: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现象:只有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浓度)比空气中高③水蒸气(H20):向玻璃片上哈气现象:有水雾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高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不用手拿,不要近闻,不能品尝。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我们了解世界和应用科学技术有很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化学世界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的总结。

1.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世界的基本单元。

它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带有负电荷。

原子的核心电荷数等于质子的数目,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时,原子呈中性。

2.元素和周期表: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根据其原子数目和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分类。

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周期性的方式排列,使得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中。

有119个已知元素,其中92个是自然存在的。

3.化学键:化学键是化学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常见的化学键类型有共价键和离子键。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形成的,而离子键是由电子的转移形成的。

4.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

化学方程式是一种描述化学反应的方式,其中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

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发生化学变化。

5.物质的性质:化学研究的核心是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到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后表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反应活性等。

6.反应速率和平衡: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出现的数量。

反应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化学反应可能达到平衡,这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将保持不变,但反应仍在进行。

7.酸碱理论:酸和碱是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物质,碱是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在酸碱反应中,酸和碱相互中和形成盐和水。

8.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重要类型之一、在这种反应中,物质的电荷发生改变,其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物体内的呼吸和细胞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大全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大全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1认识化学
1.化学定义: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贡献:
①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②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3.绿色化学: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3.实验室药品取
①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按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不指明用量,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③处理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操作: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
现象和结论:两端接触外焰处先变黑(炭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分析原因:外焰部位的石蜡蒸气与充足的氧气接触,石蜡蒸气燃烧充分,放出的热量最多。
其他现象:燃烧时产生的黑烟为石蜡中碳元素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
操作:点燃蜡烛后,用干而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方法总结:
4.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比实验(控制变量)
呼吸作用: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呼出气体较吸入的空气而言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多。


分别伸入
燃着的小木条
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
澄清石灰水,振荡
对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干燥玻璃片比较


空气中的木条继续燃烧
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
5.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八步骤)
(1)提出问题,(2)猜想和假设;(3)制定计划(实验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包括观察记录到的现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考点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例】(2019江油中考一诊)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使废旧塑料变成燃料B.研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的新能源C.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D.综合应用自然资源【答案】C【解答】A.使废旧塑料变成燃料,属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错误;B.研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的新能源,属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错误;C.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物理研究的范畴,故正确;D、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目前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错误;故选:C。

【例】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下列措施属于“绿色化学”范畴的是()A.杜绝污染源 B.治理污染点C.深埋有毒物D.处理废弃物【答案】A【解析】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

其特点有:(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其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反应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练习】1.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纳米铜的性质B.C60的组成C.单晶硅的结构D.无人机的研发2.(2019江西中考样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已公布。

下列获奖科技成果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B.高性能铝合金架空导线材料与应用C.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配位D.基于硫磷混酸协同浸出的钨冶炼新技术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附、干燥等【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走进化学世界__知识点总结

走进化学世界__知识点总结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内焰部分呈黄色,焰心部分基本无变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水: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二氧化碳: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将燃着的火柴靠近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白烟是石蜡蒸气。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2/5。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观察实验的步骤、方法:实验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等;实验中:实验条件、伴随的现象(如:光、焰、烟、声、色以及沉淀生成、气体产出和热量放出等);实验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等。

二、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没有污染的化学,主要特点:(上册课本P32,了解即可)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4.产品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人体健康。

三、熟记28种元素符号和名称:(上册课本P75)名称氢氦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符号HHeCNOFNeNaMgAlSiPSCl名称氩钾钙锰铁铜锌银钡铂金汞碘铅(补充)符号ArKCaMnFeCuZnAgBaPtAuHgIPb巧记常见的元素符号书写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若由两个字母元素符号第一写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1、氢,H:“氢”字下面“工”字的倒转即“H”2、氦,He:在英语中“e”的发音可为“ai”,“hai”3、碳,C:煤的主要成份是碳,半块煤的形状象C4、氮,N:氮的汉语拼音“dan”中的第三个字母5、氧,O:地球的表面布满了氧气,地球的形状像O6、氟,F:氟的汉语拼音“fu”中的第一个字母7、氖,Ne:在英语中e的发音可为ai,nai8、钠,Na:钠的汉语拼音“na”9、镁,Mg:美(镁)观的汉语拼音“meiguan”中的第一个字母10、铝,Al:铝在地壳中是排第一多的金属;A是排在字母顺序表中第一位置。

第二个字母是汉语拼音“lǚ”的第一个字母11、硅,Si:河里的沙子的成份是二氧化硅,河里的流水象“S”,“i”是河里一粒粒的沙子12、磷,P:人的骨头含有白磷,骨头的形状象P13、硫,S:硫与流同音,流水像“S”14、氯,Cl:“氯”字中有“录”字上面有“彐”开口象C,第二个字母是氯的汉语拼音“lü”的第一个字母。

[全]中考初三化学《走进化学世界》必考知识点全总结

[全]中考初三化学《走进化学世界》必考知识点全总结

[全]中考初三化学《走进化学世界》必考知识点全总结单元知识架构知识整理一.认识化学1. 概念: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发展史:古代火的发现和利用;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现代化学纳米技术的发展和“绿色化学” 的提出。

3. 化学的用途:(1)农业上:生产农药和化肥,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医疗上:合成药物,治疗疾病。

(3)生活上: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4)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易错提醒】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

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四. 常见仪器的识别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药品的取用原则:2.固体药品的取用:(1)不定量固体药品的取用(2)一定量固体药品的取用3.液体药品的取用:(1)较多量液体药品的取用倾倒(2)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3)一定量液体药品的取用量取4.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①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

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不能将灯芯与玻璃仪器接触,以免容器炸裂。

②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严禁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③如遇酒精灯翻倒失火,可用湿抹布或细沙扑灭,不能用水冲。

④加热完毕要用灯帽盖灭火焰,不可以用嘴吹灭。

⑤添加酒精时,需将酒精灯熄灭并冷却至室温,酒精量不得超过容积的−2。

3。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方法。

本文将从物质的分类、反应速率、纯度和实验室常见设备这几个方面对该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分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有很多种,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可以将其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1.元素:元素是由一类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例如氢气、金属铁等。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3.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按照一定比例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例如空气、果汁等。

二、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物质的量。

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和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1.反应速率的计算: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关注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计算。

通常根据反应物的消失或生成来确定速率,速率可以用“反应物消耗的物质的量/反应时间”或“生成物生成的物质的量/反应时间”来表示。

2.受影响因素:浓度增加、温度升高、压力增加、催化剂存在和表面积增加都会增加反应速率。

三、纯度物质的纯度是指物质中所含纯物质的百分数。

纯度高的物质具有明显特点和一定的用途,通常要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的纯化处理。

1.物质纯度的检验方法:常用的检验方法有熔点检验、沸点检验、密度检验、净水检验等。

2.分离纯化方法:常见的物质分离纯化方法有蒸馏、结晶、过滤、蒸发、萃取等。

四、实验室常见设备在化学实验中,为了进行准确可靠的实验操作,需要使用到一些常见的实验室设备。

1.烧杯:烧杯是一种常见的圆形玻璃器皿,用于加热、冷却、溶解和混合反应物等。

2.烧瓶:烧瓶是一种具有长颈和圆底的玻璃容器,用于制备或加热液体试样。

3.显微镜:显微镜是一种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或细胞的光学仪器,常用于观察细胞结构、细菌和昆虫等微生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绪言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贡献: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四大发明中两项化学成就----火药和造纸术。

3、近代化学:道尔顿提出原子论,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5、化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的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用途与制法.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1、概念: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2、区别: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科学探究活动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2、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⑴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固、液、气),外观(颜色、烟、雾、浑浊、气泡)等⑵变化中:观察并记录反应中出现的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发光、放热、电、声、爆炸)变化以及其他现象。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的必背知识点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的必背知识点

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必背知识点一、化学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冰块融化、水蒸发等。

2. 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例如,燃烧、酿酒、金属生锈等。

3. 区别与联系: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毒性等。

三、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 蜡烛的燃烧现象:火焰分为三层:外焰 (温度最高)、内焰、焰心 (温度最低)。

燃烧过程中,蜡烛逐渐熔化,产生光和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 实验现象: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证明有水生成。

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蜡烛后,产生白烟,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白烟是未完全燃烧的石蜡蒸气。

四、人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比较1. 相同点:都含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2. 不同点:吸入气体中氧气含量较高。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较高。

3. 实验验证:使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含量,呼出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程度更高。

使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含量,吸入气体中木条复燃情况更好。

五、常见化学仪器及使用方法1. 反应容器: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2. 加热仪器:酒精灯 (使用时注意安全,如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3.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4. 取用仪器:药匙 (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 (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5.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等。

六、科学探究的方法1. 观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一、绪言: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得出的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二、课题1:1:胆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是蓝色的,其溶液也是蓝色的。

向其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NaOH)溶液会的蓝色沉淀产生。

(P6实验1—3)2: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份都是碳酸钙(CaCO3)。

加入稀盐酸(HCl)会有能澄清石灰水[Ca(OH)2溶液]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P6实验1—4)3:物理性质一般包括:顔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三、课题2:(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点燃蜡烛前: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其中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燃着时:①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②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附上一层水雾;证明有水生成。

③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会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3:熄灭后:点燃生成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起来。

因为这白烟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石蜡小颗粒。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用澄清石灰水区别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现象:呼出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则不会;结论: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少。

2:用燃着的木条伸入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现象:其中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熄灭了而在空气中燃烧不变;结论: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多。

3:对着玻璃片呼气。

现象:玻璃片出现一层水雾。

结论:吸入的空气比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汽含量少。

四课题3:(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直接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的味道。

中考化学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一、绪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铜。

绿色化学(也称:环境友好化学)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四、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原则:(1)取用原则(三不原则):不触,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闻,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尝,不得尝试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未指明药品的用量,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铺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实验室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愿试剂瓶中,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2、固体药品的取用和称量(1)固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从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污染。

粉末状及小粒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试管倾斜、送至试管底部、把试管直立);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立:试管横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在试管口处,把试管缓慢竖立起来)。

(2)固体药品的称量①称量前,先调零。

②称量时,左物右码。

先在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称量纸,将药品放在称量纸上称量;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要放在小烧杯中称量。

③称量未知质量的物质时,先加大砝码,再加小砝码,砝码需用镊子夹取,不能直接用手拿。

④读数,药品质量 = 砝码质量 + 游码读数,托盘天平的称量只能精确到0.1g。

⑤称量后,砝码放回砝码盒。

3、液体的取用和量取(1)取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以免腐蚀标签;试管稍稍倾斜,瓶口紧挨试管口边缘,缓慢地注入试剂。

(2)取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滴加。

现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滴加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胶头滴管在上,以免北试剂腐蚀;滴加完毕后,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点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点

第一单元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融化等。

3、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例如:木柴燃烧、铁生锈。

4、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而且还伴随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变化。

5、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

“能、可以、易、会、难”6、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7、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8、蜡烛燃烧火焰分为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最亮)、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体加热。

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8、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产生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9、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氧气可以助燃。

10、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

11、与人体吸入的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较多,氧气含量较少。

12、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13、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也液体。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14、废物处理: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15、取用固体一般用镊子,取用粉末状固体可以用钥匙。

16、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

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少量液体还可用滴管。

滴管取液后,应保持胶帽在上,不能平放或倒置;用过后要清洗干净再用。

17、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该灭,不可用嘴去吹;④万一洒出的酒精灯失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第一单元_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_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争论的对象。

化学是争论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近代化学理论的建立(1) 原子、分子理论:由道尔顿〔英国人〕、阿伏加德罗〔意大利〕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论。

(2)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由门捷列夫〔俄国人〕觉察。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实例常见现象 本质区分实质 联系矿石粉碎、水蒸发、碘升华、电灯通电发光,物质燃烧、铁生锈、呼吸作用、食物腐败变轮胎爆炸、汽油挥发、冰雪溶化、木炭、活性 质、风化。

炭的吸附等。

物质的状态、外形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 颜色转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等现象消灭 放热、发光等 是否有物质生成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确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愿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 实例 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复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除此在描述时常有“会” “能”“可以”等消灭。

如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会猛烈燃烧。

区分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其次节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根底的科学一、蜡烛● 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觉察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 H 25 32+33O225CO 2+16H O2探究步骤观看物质的性质、 结论与解释观看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 棉线 ,外壳 石蜡 。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归纳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出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出现水雾,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是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7、化学实验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燃烧匙、坩埚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

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1)用于粗略的称量,精确到0.1克,使用前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

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大全)经典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手拿容器的中上部,并使其稍微倾斜;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过滤 B.倾倒液体 C.点燃酒精灯D.移走蒸发皿【答案】B【解析】A.过滤操作中注意事项较多,可总结为: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液面低于滤纸边远、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烧杯尖嘴靠在玻璃榜上、玻璃棒下端靠在三层滤纸的中间、漏斗下端靠在烧杯的内壁上,无玻璃棒引流,故A错误;B.液体药品的取用时,瓶口紧挨、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故B正确;C.酒精灯使用中经常要注意:二查二禁一不可,包括查灯芯是否齐整、酒精是否适量、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就酒精、不可吹灭等,故C错误;D.移走加热的蒸发皿需要用坩埚钳完成,以防烫伤,故D错误;故选B。

3.节约原则,即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4.下列图示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B【解析】A、取用固体药品时,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应用药匙取用,故错误;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正确;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错误;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故错误。

点睛:固体药品的取用原则有如下三条:5.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牛奶变酸、水利发电B.干冰升华、钢铁生锈C.酒精挥发、蜡烛熔化D.光合作用、木炭燃烧【答案】B【解析】A、牛奶变酸有新物质酸性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水力发电是通过水的流动做功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熔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吸入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氧气和有机物,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用铁、铝制作炊具B.氢气用作填充气球C.酒精作燃料D.用铜制作导线【答案】C【解析】【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详解】A、用铁、铝制作炊具是利用铁、铝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氢气用作填充气球是利用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酒精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D、用铜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金属、氢气、酒精、铜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赏中华诗词,品生活之美。

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本诗句中的烽火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诗句说的是一夜下了很多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本诗句写的是狂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本诗句主要是写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8.下列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有①试管②集气瓶③瓷质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A.①④⑤⑥⑦B.①③⑥⑦C.①③⑤⑥⑦D.①②③⑤⑥【答案】B【解析】:①试管②集气瓶③瓷质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瓷质蒸发皿、燃烧匙、石棉网;集气瓶、量筒不能用于加热;烧杯可垫石棉网加热.故选B9.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铁杵磨针B.胆矾研碎C.死灰复燃D.木已成舟【答案】C【解析】A 、铁杵磨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 、胆矾被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 、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D 、葡萄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C 。

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10.使瓶口紧挨着容器口,边倒边看,让液体沿器壁缓缓地流入容器底部。

11.醋酸CH 3COOH 是一元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现取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和醋酸溶液等质量,分别放在甲乙两只烧杯中,各加入相等质量的镁粉,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为6:5.则甲乙烧杯中的反应情况可能是( )A .甲和乙中金属都过量B .甲和乙中酸都过量C .甲中酸过量,乙中镁过量D .甲中镁过量,乙中酸过量【答案】C【解析】【详解】A 、甲和乙中金属都过量,则两种质量相同的酸完全反应,因此设酸的质量都为m ,生成的氢气分别为x 、y ,则:2442H SO +Mg==MgS 9O H x+82m ↑ 982=m x m x=4933222CH COOH +Mg CH COO Mg+H ()1202m y↑=1202=m y m y=60显然二者的质量比不是6:5,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 、甲和乙中酸都过量,说明镁完全反应,镁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应该相等,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 、镁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应该相等,而甲中酸过量,则镁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多;乙中镁过量,则镁没有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少,因此可以符合6:5,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D 、镁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应该相等,而甲中镁过量,则镁没有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少;乙中酸过量,则镁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多,因此不符合6:5,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金属与酸反应情况的分析,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量的分析计算。

12.如图所示,龙龙同学采用手握试管外壁的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则将双手移开一会后,烧杯内导管处的现象(画圈部分)是 ( )选项A B C D大图A.A B.B C.C D.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将导管的末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如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放开手一段时间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题目要求选择双手离开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应观察到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所以应选C项。

13.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关于化学物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B.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C.你的身体就是你摄入的化学物质做成的D.看不见的东西都不属于化学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选项说法正确;B.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选项说法正确;C.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我们摄入的物质也不例外,选项说法正确;D.世界上的物质包括看的见和看不见的都是化学物质,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14.实验室里将白磷放在水里保存,据此对白磷性质作出如下推测,不准确的是A.它易与氧气反应B.它遇水不反应C.它难溶于水D.它比水重【答案】A【解析】与水反应或易溶于水的物质不能保存在水中,将白磷放在水里保存,所以白磷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白磷肯定在水底,就像钠在煤油里保存,说明白磷比水的密度大,白磷保存在水中说明要隔绝空气保存,则白磷易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但是不能说明它易与氧气反应。

故选A。

15.下表列举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 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A、对火焰为什么向上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故A错误;B、用火柴梗在火焰中心1-2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的变色情况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故B 正确;C、对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故C错误;D、对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的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故D错误。

故选B。

16.李林同学在不同季节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春天花朵瓣成花瓣B.夏天粮食酿成美酒C.秋天水果榨成果汁D.冬天冰砖凿成冰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粮食酿酒有新的物质酒精生成,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B。

17.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答案】B【解析】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

故选B。

18.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树根“变”根雕B.葡萄“变”美酒C.玉石“变”印章D.机器人“变”形【答案】B【解析】【详解】A、树根“变”根雕,本身的物质没有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B、葡萄“变”美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C、玉石“变”印章,本身的物质没有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D、机器人“变”形,本身的物质没有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