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鸡马立克氏病及与其他肿瘤病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海克菌属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禽类和哺乳动物。

该病在许多国家中被视为一种严重的动物卫生问题。

鸡马立克氏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或食物污染传播给动物。

该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呕吐、黏液性鼻涕、呼吸急促、下泌尿道炎症状、乳房肿胀、结节形成和粘膜
出血等。

在诊断鸡马立克氏病时,常采取以下方法:
1. 分离和鉴定海克菌属细菌:通过从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组织样本(如鼻咽分泌物、肺组织、腹腔液)中分离和纯化海克菌属细菌,并进行鉴定。

2. 血清学检测:通过测定动物血清中特定抗体的存在与否,以确定感染海克菌属细
菌的程度和阶段。

血清学检测通常使用ELISA或凝集试验等方法。

3. 组织学检查:通过组织切片检查,观察病变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
成和细胞凋亡等病变情况,有助于诊断鸡马立克氏病。

4. PCR检测:通过DNA提取和PCR扩增技术,检测样本中海克菌属细菌的基因片段,可提高对病原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综上所述,诊断鸡马立克氏病需要进行多项检测,包括分离和鉴定海克菌属细菌、血
清学检测、组织学检查和PCR检测等。

诊断鸡马立克氏病能够及时采取治疗和预防措施,
保障动物卫生和生产安全。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 (EL) 是一种由禽家畜的立克氏体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蜱类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组织传播给健康的动物和人类。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病史。

在动物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厌食、贫血、贫血、抽搐和神经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组织和脑脑液的检测。

血液检测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血液中的立克氏体抗体水平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或补体结合试验 (CFT) 来检测。

对于临床疑似病例,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测来确定是否感染了立克氏体。

除了血清学检测,还可以通过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 来检测病原体的DNA。

PCR 是一种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方法,可以在早期感染时就能检测到病原体的存在。

组织检测也是鸡马立克氏病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从感染部位或淋巴结获取组织样本,可以用镜检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检测病原体的存在。

这种方法对于早期感染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对于神经系统表现的病例,还可以进行脑脑脊液检测。

通过脑脊液的检测可以确定立克氏体是否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更确诊的依据。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病史。

血清学检测、PCR、组织检测和脑脑脊液检测是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的主要方法。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克雷伯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疾病。

该疾病主要感染家
禽和家畜,特别是鸡、鸭、鹅、猪等。

本文将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临床表现
1.感染后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可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导致诊断困
难。

2.中期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肝其他病征等,慢性感染返祖现象明显。

3.后期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瘀点等。

二、实验室检测
1.细菌培养:从临床病例的疫区或疑似病例的动物内脏、血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疑似
鸡马立克氏菌的克雷伯菌属细菌,培养与病原菌的特异性反应可得到病原学证据。

2.血清学检测:抗鸡马立克氏菌抗体在感染初期不是很显著,需连续双份血清检测,
可双份滴度比较或单份抗体滴度。

诊断标准:抗体滴度升高为4倍以上。

3.病理学检查:鸡马立克氏病常伴随有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如肝脾肿大、胆汁淤积、充血、灰白色肌纤维样丝状物、肝、胆汁道、脾、淋巴结、皮肤皮下组织及乳头下淋巴结
的单核细胞浸润等。

三、注意事项
1.鸡马立克氏病的毒力不如炭疽,故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2.鸡、猪、狗等动物多数为慢性携带者,且无明显症状,但仍可危害人体健康。

3.防范措施:饮用的自来水及其它生产活动的用水要消毒处理,不饮用未消毒的河、
池水;土地要进行环境治理;食品加工要注意卫生;避免与感染动物接触,并做好个人卫
生学常识的普及工作。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鸡马立克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主要影响家禽养殖业,给农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下面将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

1. 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的初发症状是食欲不振、乏力、发热,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和翔较黏稠。

感染严重时,鸡的面部和冠红肿、肌肉萎缩,甚至导致死亡。

2. 病理学观察:病理学检查是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

在鸡尸检时,可发现气管和肺部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表面有黄色分泌物,严重的病例可有部分坏死和溃疡形成。

3. 细菌学检测:将病鸡肺和脾等组织取样,进行细菌学检测。

采用荚膜溶破试验、荚膜沉积试验、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检测鸡体内是否存在鸡马立克菌。

4.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技术,从病鸡体内提取DNA,进行扩增和检测,确定是否存在鸡马立克菌的基因序列,进一步确认病原体。

5. 血清学检测:通过鸡马立克菌的免疫血清学试验,检测病鸡血清中是否存在鸡马立克菌特异性抗体,可用于鸡群免疫水平的评估。

6. 免疫组织化学: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鸡马立克菌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和数量。

7. 病原学检测:对于未明确鸡马立克菌感染的病例,还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测,包括对鸡马立克菌进行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的鉴定等。

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与防控 鸡马立克氏病的疫苗免疫 - 养鸡技术

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与防控 鸡马立克氏病的疫苗免疫 - 养鸡技术

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与防控鸡马立克氏病的疫苗免疫-养鸡技术马立克氏病(MD)是鸡群中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而且是具有高度接触性的肿瘤疾病,病原是马立克氏病病毒(MDV)。

目前,只有马立克氏病可以通过疫苗免疫预防肿瘤产生,所以应该掌握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疫苗免疫方法。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与防控鸡马立克氏病的疫苗免疫。

1、流行病学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所引起的鸡的一种传染病。

鸡群感染本病可使养鸡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淋巴细胞浸润和增生,病鸡或隐性感染鸡可以长期带毒排毒,羽毛囊上皮细胞可复制具有感染力的完全病毒。

这种完全病毒对外界有极强的抵抗力。

病毒随皮屑和脱落的羽毛污染垫料、粪便、尘埃、空气等,并能在室温下存活4~6个月。

病毒通过空气经呼吸道感染。

健康鸡与病鸡直接与间接接触,也能受到感染。

2、症状和病理变化马立克氏病可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

神经型:多见病鸡步态不稳、运动失调,然后出现一侧或双侧性的瘫痪,如翅膀下垂,腿不能站立,呈一腿向前而一腿向后姿势。

内脏型:急性发作时,几周内可见进行性消瘦、脱水、昏迷,直至死亡。

眼型:虹膜褪色,瞳孔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瞳孔变大。

皮肤型:皮肤上有肿瘤。

病理变化,肉眼可见周围神经及神经丛的病变,如腰荐神经、坐骨神经、肾神经、前肠系膜神经及内脏大神经等。

受侵害神经呈灰色或淡黄色、水肿样、失去横纹,比正常粗2~3倍;往往单侧受害,可检查对称部位,加以区别。

肿瘤可出现在卵巢、肝、脾,心、肾、肺、腺胃、肠、胰腺等内脏器官以及肌肉、皮肤等。

内脏的肿瘤尤为多见。

肝脾肿瘤可能呈弥散性,也可是结节状或单一的肿瘤。

肿瘤为灰白色,坚实,切面平滑。

腺胃变得钝厚而坚实。

心肾的肿瘤可为多个结节状或单个呈灰白色,凸出于表面。

卵巢无正常的叶状外表,被分叶的肿瘤所代替或呈菜花样。

肌肉肿瘤在胸肌中较为常见。

3、防控措施孵化室与育雏室应远离大鸡舍,并应处在上风位置。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鉴别诊疗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鉴别诊疗

四、防制: 1、该病的综合防疫方案:应以马立克氏病遗传性抵抗力的选育、生物安全措施、疫苗免疫、避免 早期感染和加强饲养管理等为主要防制手段。 2、冷冻活疫苗防制马立克氏病非常有效,安全性好,免疫力高,接种5天后可产生坚强免疫力。 3、 HVT 冻干苗用于胚胎免疫,效果确实,成本低廉。 4、在接种疫苗的最初2周内,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净化环境,防止超强毒力的马立克病病 毒的侵人,影响免疫效果。 5、病鸡无治疗价值,确诊后应尽早淘汰。
发病鸡睾丸肿大,有肿瘤增生
发病鸡卵巢菜花样肿瘤
发病卵巢等器官有许多灰白色肿瘤样增生
发病鸡肠有弥漫性肿瘤增生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鉴别诊疗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 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 一、流行特点: 1、鸡最易感,年龄越小越易感,通常多出现于2~5月龄的鸡群;雌鸡比雄鸡易感。 2、不同品种的鸡,对本病的抵抗力及感染后发病率有一定差异,一般认为肉鸡易感性大于蛋鸡,来 航鸡易感性大于本地鸡。 3、一些应激因素、饲养管理不良、维生素 A 缺乏、鸡球虫的存在等均可增加发病。 4、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传染源,鸡只不论直接或间接接触都能传播病毒。 5、病毒可通过空气、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传播,病鸡皮肤的羽囊上皮是含病毒最多的部位,身 上脱落下来的羽毛屑含有很多病毒,一旦被健康鸡吸入或吃入都会感染发病。此外,吸血昆虫也可 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三、剖检诊断要点: 1、神经型:病变神经(大腿坐骨神经、外周神经、背神经根)水肿、变粗,呈灰色或黄色,是本 病的特征。 2、内脏型:全身多器官有肿瘤。肝、脾、肾、心、肺、胰、肠系膜、腺胃、睾丸、卵巢、肾上腺 等组织可以见到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肿瘤(淋巴肿瘤)病灶。法氏囊和胸腺严重萎缩,小肠黏膜有肿 瘤性白斑。 3、皮肤型:病鸡翅膀、颈部、背部、尾上方和腿的皮肤上羽囊肿大,形成米粒至蚕豆大的结节及 瘤状物。最后淘汰或死亡。 4、眼型:侵害眼球虹膜,虹膜色素褪色,由橘红变为灰白色,称为"灰眼病",瞳孔边缘不整齐,瞳 孔缩小,视力丧失。单眼失明的病程较长,最后衰竭而死。

鸡常见病毒性肿瘤疾病类型、诊断及预防

鸡常见病毒性肿瘤疾病类型、诊断及预防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50 ·2021.15瘦等现象,不过此类型在死亡率方面比较高,尤其幼龄鸡一旦出现此类发病症状时,会逐渐衰竭而死。

1.4 病理变化(1)神经型。

出现病变的位置,其神经会肿大,出现黄白色或者灰白色,且神经纹路会逐渐消失。

(2)内脏型。

只要受侵害的器官,都可能出现不规律且呈现灰白色的肿瘤,不过在所有受侵害的器官中,卵巢处的病变会最为严重。

2 鸡白血病2.1 病原鸡白血病主要是通过白血病病毒引发的慢性传染类疾病,是由于血液中的血细胞与血母细胞无法控制并大量繁殖,促使鸡全身多处器官诱发肿瘤导致。

在临床类型较多,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白血病、髓性白血病及骨髓细胞瘤病等。

其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当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2 流行病学在自然条件下只会对鸡造成感染,感染途径为垂直传播,且发病期多为6~18月龄,对于不满4月龄及高于18月龄的鸡,很少患病,且发病率很低,散发性特征明显,通常不会变成流行性。

2.3 临床症状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通常大于14周龄的鸡会出现此病型,但在临床方面没有较为特征性的病状,出现此病型鸡多见下痢、鸡冠萎缩、贫血及消瘦等现象。

2.4 病理变化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被叫作“大肝病”,经常会在肝脏及脾脏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肿瘤。

3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疾病3.1 病原及流行特点主要是通过REV 引发的一种综合症状类型的疾病。

能通过水平传播感染商品鸡群,且呈现明显的散发性特征。

若鸡群曾注射过被REV 感染过的疫苗,还会使鸡群在免疫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抑制现象,或诱发鸡群出现生矮小综合征。

3.2 临床症状(1)急性网状细胞瘤。

该类型发病突然,经常是还没有看见症状就已死亡,鸡在死亡前会出现嗜睡状,发病致死率能达到100%。

(2)矮小综合征。

此类病症不是肿瘤性质的病变,鸡群会出现发育迟缓冠髯苍白、贫血及消瘦等现象[3]。

肉种鸡禽白血病与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的初步诊断

肉种鸡禽白血病与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的初步诊断

肉种鸡禽白血病与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的初步诊断肉种鸡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和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都是影响家禽养殖业的重要疾病。

当这两种病毒同时感染肉种鸡时,会导致严重的禽病疫情,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对肉种鸡禽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的初步诊断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将探讨如何进行肉种鸡禽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的初步诊断。

肉种鸡禽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肿瘤疾病,主要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

马立克氏病则是一种由黑头雏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引起的恶性淋巴瘤疾病。

这两种病毒都可以引起肿瘤、免疫抑制和其他系统性病变。

混合感染时,肉种鸡往往同时感染禽白血病病毒和黑头雏病毒。

这使得鸡的免疫系统更加受损,导致病情加重并增加禽病的传播。

初步诊断混合感染需要进行病死鸡的病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病理检查是通过对病死鸡进行尸检来观察特定病变和组织损伤的方法。

在肉种鸡禽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的情况下,常见的病理变化包括肿瘤、免疫抑制、神经麻痹和内脏器官的肿大等。

实验室检测是通过对病死鸡的组织和血液样本进行病毒检测来确定是否为肉种鸡禽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的混合感染。

通过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可以检测出禽白血病病毒和黑头雏病毒的DNA。

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抗原和抗体。

在初步诊断后,如果病鸡屠宰后进行混合感染的肉种鸡禽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的鉴别,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

鉴别主要依据PCR产品的大小和序列分析来鉴定患者携带的病毒株型。

还可以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来鉴定感染的程度和病变类型。

肉种鸡禽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的初步诊断需要结合病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以便对病情进行及时和准确的判断。

只有确诊了混合感染,才能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阻断疾病的传播。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 - 养鸡技术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 - 养鸡技术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养鸡技术鸡马立克氏病是肉鸡养殖中最常出现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鸡马立克氏病属于疱疹病毒科,患病鸡主要特征为淋巴细胞组织增生,同时脏器器官以及周边神经、肌肉组织的单核细胞浸润现象或肿瘤现象。

是一种接触性的传染病。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会引起鸡群大批死亡。

因此要对该病进行正常的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控该病发生和传播。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鸡是的易感群体,并且年龄越小的鸡越易感,尤其是初生雏鸡最为严重,母鸡比公鸡更易感。

不同品种的鸡都会感染此病,但是对该病的抵抗力以及感染后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该病通常在雏鸡阶段感染,中雏阶段发病。

饲养管理不良、营养物质缺乏、饲养环境卫生较差、寄生虫病,尤其是球虫病等都会增加该病的发病几率。

病鸡和带毒鸡是马立克氏病的传染源。

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播。

该病毒可附着在空气中的尘埃或者羽毛的碎屑上,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害鸡体。

还会通过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传播。

其中病鸡皮肤上的羽囊上皮中含有该病毒最多,因此,病鸡脱落的毛屑含有较多的病毒。

另外,体外寄生虫也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雏鸡在感染此病毒后不会立即发病,随着病毒在体内的大量繁殖,从而侵害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最后形成肿瘤,一般蛋鸡在90~150日龄时发病。

2、临床症状神经型。

这是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因受损害的神经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其中以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最易受到侵害。

坐骨神经受损时病鸡的腿会发生麻痹,表现为劈叉姿势,或者卧地不起;当臂神经受损时病鸡的翅膀下垂;支配颈部的神经受损时则会出现斜颈或低头的现象;迷走神经受损时鸡的嗉囊麻痹、肿大、扩张,食物不能下行,呼吸困难;腹部神经受损时则会表现为腹泻。

一般情况下病鸡的精神状态不受明显影响,有食欲,但是却因吃不到饲料,喝不到水而脱水和衰竭,有的病例会出现厌食、贫血、昏迷等症状。

鸡三种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鸡三种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担 心可 能影 响 鸭群 产蛋 , 次 疫 苗 接种 往 往被 养鸭 这
户 忽视 。
7 由于鸭对禽流感疫苗应答较低 , . 4 应加大疫苗 的 接种剂量。一般情况下 , 疫苗 的包装 ( 使用 ) 明用 说 量 多 是 针 对轻 型 的蛋 鸡 来 说 的 . 鸭接 种 时 . 定 在 一 要 增 加 剂 量 . 应 按 照 鸡 的 剂 量 , 则 抗 体 水 平 不 不 否 高, 不能有效保护。 比如 , 蛋鸡按 05 l 则建议蛋 . / m 只, 鸭 要增加 到 l l , m/ 肉种 鸭 的接种 剂量还 要加 大 。 只
产 前后 , 1~ 4周 龄 问 , 也 可 在 5周 龄 鸡或 5 即 82 但 0
2 鸡白血病 A V发病鸡出现鸡冠发育不 良、 . 2 L 皱 缩苍 白、 病鸡消瘦 、 下痢 、 腹部膨大。A B c D亚群 、 、、 的 白血 病多 在 蛋用 型鸡 诱 发 B淋 巴 细胞 肿瘤 , 常 通
周龄鸡见到这类肿瘤。
收稿 日期 :0 7 1 — 6 20 " 2 2
・・

. ・●・ _ -●-_..● . ● , - _ , _ , _ ・ .. ●‘

・-
●-●,.●-“.¨● .,. _ _ ● -
可 以适 当用药 物 进行 预 防 。 7 疫 苗预 防注意 事项 71 疫苗 的接种 程 序 不 应 固定 不 变 .一定 要 根 据 . 不 同的季 节及 周 围的疫情 来 随时调 整 。
瘤 的脏 器还 有 肾 、 、 腺 、 、 肺 性 心 骨髓等 , MD类 似 , 与 肿瘤可 呈大 小不一 的结 节状 或块 状 ,也 可呈 弥漫 型 如呈 弥漫 型肿瘤 , 患病 脏器 呈现 不均 匀 的肿大 。J 亚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是一种由鸡传染性白血病病毒(MDV)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鸡。

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粪便、尿液和皮肤间的直接接触传播,使得鸡在感染后出现免疫抑制、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损害等症状。

及早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对于遏制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及其特点,以便饲养管理人员对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及时应对。

一、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病情表现也有所不同。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1.急性型:鸡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不适,包括突然死亡、全身性麻痹、呼吸困难、肿胀的眼睛和湿性鼻涕等症状。

2.亚急性型:鸡病情发展相对缓慢,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食欲不振、死亡率增加以及恶性肿瘤的发生。

3.慢性型:鸡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长期携带病毒并逐渐发展为淋巴瘤或神经系统疾病。

以上症状仅为鸡马立克氏病可能表现出的一部分,而病毒对不同品种和年龄的鸡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饲养管理人员在发现鸡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对疾病做出进一步的诊断。

二、实验室检测1.病理学检测:经过病理解剖取得的组织标本可以通过镜下观察发现恶性淋巴瘤、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其他病变组织,从而初步诊断鸡马立克氏病。

2.病毒学检测:采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鸡血液、粪便、鳞状上皮细胞进行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鸡传染性白血病病毒的存在,并判断感染程度。

3.免疫学检测: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可以检测鸡血清中对鸡传染性白血病病毒的抗体水平,从而判断鸡的免疫状态及感染状况。

以上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对鸡马立克氏病进行诊断的主要方法,可通过综合应用来进行精准的疾病诊断。

饲养管理人员在采样操作时要注意卫生标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三、其他诊断方法1.疫情调查:通过对养殖场鸡群的疫情调查,如死亡情况、鸡群免疫状况以及疫苗接种情况等,对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

2019年第08期鸡马立克氏病(MD )是鸡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此病的特征是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和皮肤单核细胞浸润,是淋巴瘤性质的肿瘤疾病。

本病最早在美国曾有过暴发,以后在荷兰、英国和许多国家发现此病,现在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个养禽国家,对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在我国直至20世纪90年代,有不少地方发现本病的流行和危害。

后期开始对本病进行了研究,先后分离出了有良好致病力的京-1株强毒,研制出火鸡胞疹病毒(HVT )冻干苗和同源弱毒预防疫苗,填补了我国有关马立克氏生物药品的空白,又研究出简便易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这些成果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对控制本病减少危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病毒分离人工接种病毒后1~2d 或接触感染后5d ,就可以从鸡体内分离出病毒。

分离病毒的时间与使用的病料有关。

如果从脾脏分离病毒,可在感染后5~7d 进行;如果从血液分离,可在1~2周进行;如果从羽毛囊分离,最好在3周进行,分离方法是从上述病料获得的淋巴细胞、白细胞或含细胞的羽髓浸提液,直接接种到CES 培养细胞或DEF 单层上,每天观察细胞病变,一般在5~14d 出现。

也可以用感染鸡的肾脏直接制备细胞培养物,还可将病毒细胞培养物接种于4~5d 的鸡胚卵黄囊,30%以上的胚在绒毛尿膜上可产生典型的痘斑。

如果接种于1周龄以内的易感鸡雏,至少应观察2~10周,然后进行有无病毒感染的检查。

2血清学试验鸡马立克氏病的血清学试验包括检查病毒抗原和沉淀抗体两方面。

可以用荧光抗体法或酶抗体法检查鸡组织中的病毒抗原或肿瘤特异性抗原,或用免疫扩散试验检查羽毛囊抗原。

同样,这些方法也可用于检测血清抗体。

此外,还可以用病毒中和试验检查中和抗体。

显然以免疫扩散法最为简单易行。

用已知的阳性血清做免疫扩散试验来检查羽毛囊抗原,操作简便。

只要从受检鸡身上拔下几根含羽髓的羽毛,用玻璃棒做适当的挤压浸提后,就可作免疫扩散试验。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又称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CV)感染病,是一种由鸡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鸡、火鸡和鹌鹑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饲养家禽中。

这种疾病会给家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该病进行及时诊断和控制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

一、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消化道症状:家禽感染鸡马立克氏病后,常出现呕吐、腹泻、厌食、消瘦等消化道症状。

患鸡马立克氏病的家禽还常常出现排便异常,如粪便稀薄、呈黄白色等。

2. 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感染家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呈现头部抬高、颈部后弯等神经系统症状。

3. 呼吸系统症状:少数鸡马立克氏病感染家禽会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咳嗽等。

二、病理学改变鸡马立克氏病感染家禽后,病理学改变也是该病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典型的病理学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感染鸡马立克氏病的家禽的胃肠道黏膜会出现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

2. 肝脏病变:部分患病的家禽在病理学检查中可发现肝脏肿大、肝实质出血等表现。

3. 神经系统病变:严重感染的鸡马立克氏病家禽在病理学检查中可发现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病变。

三、实验室诊断对鸡马立克氏病进行实验室检测,是确定病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1. 病毒分离:通过将可疑样本接种入胚传染性嗜脂乳病毒细胞,观察细胞内的病毒是否能够复制和产生病变,从而实现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分离。

2. 血清学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方法检测家禽血清中抗体水平,来确定鸡马立克氏病的感染情况。

3. PCR检测: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通过扩增样本中的病毒核酸,来检测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存在。

四、病原学检测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原学检测主要是指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主要有:1. 病毒颗粒观察:在电镜下观察感染鸡马立克氏病的家禽的样本,如粪便、脑组织等,检测病毒颗粒的存在。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简称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可怕传染病,该病毒主要感染家禽,尤其是鸡。

马立克氏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准确、早期的诊断对预防和控制马立克氏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及其相关技术,以便于饲养员和兽医能够及时有效地诊断和防治该疾病。

我们来了解一下马立克氏病的临床表现。

患有马立克氏病的鸡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厌食、蛋产量下降、呆滞、精神萎靡、发蓝、呼吸困难、腹泻、贫血、肿腹、饮水增加、黄疸等。

这些临床症状并不都同时出现,但一旦发现鸡出现上述症状的任何一种或几种,就有可能患有马立克氏病。

所以,在诊断马立克氏病时,兽医应该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马立克氏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马立克氏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几项:1. 病原学检测采用病毒分离培养技术,通过禽类细胞株诊断病毒,是马立克氏病诊断的一项重要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病毒的核酸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PCR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非常高,可以用来快速鉴定病毒。

2. 抗体检测在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中,抗体检测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可以通过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中和试验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并可用于对马立克氏病的暴发情况进行监测。

3. 组织学检测组织学检测是通过组织病理学的方法,对鸡的相关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在病毒感染后,鸡的组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如血管扩张、出血、淋巴细胞增加等,这些病变都可以通过组织学检测来进行诊断。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结合以上几项检测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无论是采用病原学检测、抗体检测还是组织学检测,都需要通过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以保障诊断的准确性。

在饲养管理方面,饲养员还可以通过观察鸡舍环境、关注鸡的饮食情况和行为习惯等对鸡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一旦发现有鸡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应及时向兽医进行报告,并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

鸡肿瘤病的鉴别诊断和预防措施

鸡肿瘤病的鉴别诊断和预防措施

鸡肿瘤病的鉴别诊断和预防措施鸡马立克氏病、白血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是鸡的三大肿瘤病,近几年来肿瘤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它们可以造成鸡群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不仅影响鸡群的生产性能,比如死亡率和淘汰率增加、生长缓慢、产蛋率低、饲料消耗增加等,更易导致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继发感染及对疫苗免疫反应的抑制,导致免疫失败。

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临床上这三种病的混合感染越来越多,导致这三种肿瘤病的鉴别非常困难,容易出现误诊,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这三种病均表现为肝脏、脾脏、心脏、肺、腺胃、肾脏等全身各个内脏器官的白色结节性或弥散性肿瘤,肉眼很难区别是哪一种病毒引起的肿瘤。

因此,确诊只能依靠实验室诊断。

1流行病学雏鸡的早期感染是导致鸡群发病的主要原因,新进雏鸡饲养在被马立克氏病病毒、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污染的鸡舍内,使用被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污染的疫苗(尤其是鸡痘疫苗)等,都可导致雏鸡早期感染。

育成鸡或成年鸡感染一般不会引起发病,但可以成为一个外表健康的病毒携带者,并且长期向外界排毒,污染环境,导致后来批次雏鸡的早期感染。

1.1 鸡马立克氏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发病鸡肿瘤可遍及全身各个内脏器官,分为弥散性肿瘤和结节性肿瘤两种,感染鸡早在4周龄时就可发病,在1~2个月内持续不断有零星死亡发生,但多在2个半月龄后出现死亡高峰。

1.2 鸡白血病引起本病的病毒分为A、B、C、D、E、J等几个亚型,引起蛋鸡发病的以A/B亚型为主,肿瘤一般要在3月龄以上的鸡才能表现出来,J亚型病毒主要引起肉鸡骨髓样细胞瘤,多发生在开产前后,近年来蛋鸡也有发病越来越多的趋势。

1.3 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本病垂直传播、水平传播率不高,疫苗(尤其是禽痘疫苗和马立克氏疫苗)污染是该病目前流行的重要途径。

一般感染低日龄鸡,特别是新孵出的雏鸡,感染后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或免疫耐受,饲料转化率低,成年后生产性能低下,疫病不断,死淘率偏高。

鸡马立克氏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

鸡马立克氏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

中国动物保健2020.02疾病防治作者简介:张娜(1982.8—),女,山东章丘人,本科,中级畜牧师。

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多型性、高度接触性肿瘤疾病,其以外周神经淋巴样细胞浸润和增大为特征,可引起鸡群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本病可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法进行确诊,目前疫苗接种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严格的卫生条件有助于提高疫苗的效果。

马立克氏病;鉴别诊断;防治方法鸡马立克氏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张娜,李中利(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畜牧兽医局济南250200)鸡是马立克氏病毒唯一的自然感染宿主,全世界各地的鸡场都有发生。

除非是饲养在严格的无病原菌的条件下,否则所有的鸡都可能被传染。

亚临床状态下的病鸡生长率和产蛋率均下降,在经济上给养鸡户造成了很大损失。

下面笔者就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和防治方法进行介绍,旨在为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1流行病学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染性很强,很容易在鸡群传染。

鸡马立克氏病毒在鸡羽毛囊上皮细胞内成熟,生长成为有传染性的有包膜病毒,并从上皮细胞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病毒可以在鸡舍内铺垫物或灰尘里存活数月,病鸡脱落的羽毛、皮屑和鸡舍的灰尘是极好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通常是飞沫经呼吸道传染。

被传染的鸡将持续带毒很长时间,成为鸡场的重要传染源。

2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的潜伏期常为3~4周,病鸡一般在50日龄以后出现症状,70日龄后陆续出现死亡,90日龄以后达到高峰。

病鸡的典型临床症状为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羽毛杂乱无光彩。

随后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共济失调或双侧肢体麻痹,不能正常站立,常会呈现特征性的劈叉动作。

在疾病后期出现严重贫血,后期身体极度消瘦,最终衰竭死亡[1]。

3病理变化病鸡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外周神经肿大,多处外周神经特别是迷走神经、臂神经和坐骨神经肿大,纹状消失。

全身多处器官有肿瘤,肝、脾、肾、心、肺肠系膜、腺胃等组织可见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肿瘤病灶[2]。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Johne's disease)是一种由肠道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 paratuberculosis,MAP)引起的慢性肠炎性疾病。

这种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能感染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

其中,对于乳制品的生产以及肉、奶的消费安全而言,该病对家畜的危害非常大。

由于该病的潜伏期长、病情持续,同时症状也相对较轻,因此病例的诊断和控制都是非常困难的。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使用病史、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测等综合手段。

同时,由于该病的病程相对较长,在进行确诊之前,需要排除其他的肠道疾病。

1.病史病史是鸡马立克氏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尤其是从动物(如家畜)的繁殖、养殖历史、传染病易感性、环境污染、交通等方面考虑,是判断动物是否可能感染该病的重要参考。

该病的潜伏期长达数年,在潜伏期内动物表现正常,但其对细菌的抗体却已经生成,具有病菌携带者的诊断征象,因此在病例的早期,病史的收集和分析十分重要。

2.临床表现鸡马立克氏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通常可以分为三种表现类型:1)轻度型:动物基本无明显症状,部分动物只是因为在其他疾病时被偶然发现。

2)中度型:动物在进食仍然正常、体重稳步上升的情况下,发生慢性腹泻、痴呆、全身萎缩等症状。

3)重度型:动物因长期食欲不振而严重衰弱,表现为肌肉松弛、消瘦、腹泻、纳差等症状。

鸡马立克氏病病例的临床表现通常并不明显,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来观察和评估,这也是该病的救治和控制比其他疾病更加困难的原因之一。

3.实验室检测鸡马立克氏病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粪便检测和组织学检测。

1)血清学检测:鸡马立克氏病包括上呼吸道传染、消化道传染和淋巴器官传染等,因此在由于不间断和广泛感染的情况下产生的抗体可以飘浮在血液中,于是检验血清中的抗体就成为本病筛查和确诊的标志。

但抗体检测实际受到病程、动物免疫高度、态势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可简单地将其作为鸡马立克氏病的确诊标志。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杆菌属(Burkholderia mallei)引起的疾病,主要威胁马、驴等家畜,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方式传播给人类。

该病的发现者为德国兽医学家Johann Lukas Schönlein和Vetbauer,因此又称为“兽医师病”。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皮肤瘙痒、发热、关节疼痛、头痛、厌食、咳嗽等。

但是这些症状都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很难仅从症状就得出正确的诊断。

综合检查、实验室检测和病史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协助诊断鸡马立克氏病。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1.病史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中度传染性疾病,通常感染源是已经患病的马或者驴。

因此,如果病人有这样的动物接触史,就应该高度怀疑鸡马立克氏病,尽早诊治。

2.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是最常见的鉴定鸡马立克氏病的方法。

医生可以检查患者的血清,找到其是否含有对B.mallei的抗体。

如果血清呈现强阳性结果,说明患者的身体已经有良好的免疫反应,当前或曾经暴露于B.mallei。

3.病原菌检测病原菌检测是诊断鸡马立克氏病最可靠的方法。

实验室可以对患者的样本(如血液、尿液、分泌物)进行病原体检测,找到B.mallei并确定其抗生素敏感性以帮助选择正确的抗生素治疗。

此外,也可以使用细菌培养技术,将病原菌分离出来,进一步进行鉴定。

4.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能够识别鸡马立克氏病的肺炎和其他肺部并发症,特别是当病人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时,医生可以利用X光和CT扫描发现是否存在肺部问题。

总之,对疑似鸡马立克氏病的患者进行综合诊断和检查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防止疾病传播和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给患者及时用药,以后续的大量支持治疗予以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马立克氏病及与其他肿瘤病鉴别诊断能够引起家禽肿瘤病理变化的病毒性传染病第一种是MD,主要侵害外周神经,并在不同程度上侵害其他组织和内脏器官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原为疱疹病毒。

第二种由若干密切相关的RNA反转录病毒引起的一组白血病/肉瘤群,它是另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侵害法式囊和内脏器官。

第三种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性病毒群有关,在这群抗原上相关的含RNA的反转录病毒中,某些分离物在人工感染的鸡中可引起B细胞源和T细胞源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或淋巴瘤。

三种病剖检上均表现肿瘤变化,肉眼难以区分,但该三种病在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组织学上有较大区别,据此,可对临床肿瘤病进行准确定性。

MD引起的肿瘤病及特点神经型(古典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经,臂神经,腰荐神经,坐骨神经,迷走神经,神经变粗或呈结节状,多为一侧性,临床可见瘫痪,病侧肢体变细,麻僻下垂,素囊扩张。

内脏型:心肝脾肾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或弥漫性肿大,卵巢变大形成皱褶,法式囊萎缩或皱褶变平(镜下可见淋巴滤胞间存在多形态淋巴细胞)。

眼型:瞳孔周围锯齿状,有灰点或瞳孔消失。

皮肤型:毛囊变粗,囊内出现肿物。

组织学变化病变组织中可见到多种形态,大小不一,胞核浓染积聚的淋巴细胞,原有组织结构消失,侵害中枢神经,可见到非化脓性脑炎变化,由淋巴细胞组成的血管套。

侵害肝组织,正常结构破坏,见淋巴细胞,主要是小淋巴细胞呈肿瘤样灶状增生。

马立克的肿瘤是由多种细胞组成,其中淋巴母细胞是真正的肿瘤细胞。

病理发生病毒经空气→肺→被肺泡上皮吞噬细胞吞噬或复制→到达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法氏囊)3-6天达高峰→出现炎症反应伴有淋巴细胞和炎性细胞侵润→B淋巴细胞受到破坏→一过性免疫抑制→脾增生性炎,胸腺,法式囊萎缩。

6~7天,感染进入潜伏阶段。

细胞介导免疫在转变中起重要作用。

遗传有抵抗力的鸡,只在羽毛囊上皮细胞发生持续低度感染。

易感鸡在持久免疫抑制的同时,2~3周后,发生第二次溶细胞感染感染,此时,各内脏器官发生局限性病灶。

疫苗免疫改变了马立克病毒感染的致病性:极度缩短和消除了早期溶细胞性感染,降低潜伏性感染的程度,消除了晚期溶细胞性感染和免疫抑制。

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现状发病日龄偏低,30日龄可发病,特别是饲养期短的肉鸡,虽不表现肿瘤病变,但却表现免疫抑制,肉品质量差,损失也较大。

病程延长,从90日龄可到300日龄。

典型病理变化少见。

混合感染病例增多,常与淋巴白血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REV),骨髓瘤混感。

许多病历是由于感染REV导致对MD疫苗接种的不反应性导致免疫免疫失败而发病,这样的病理在诊断定性上可以见到两种肿瘤变化。

毒力逐渐增强,强毒型出现在60年代,超强毒出现在70年代后期,而特超强毒出现在90年代初,并流行至今,可感染成年鸡发病,而过去在成年鸡是有年龄相关抵抗力的。

感染鸡出现典型和急性型短暂麻痹,在随后存活的鸡中,大部分出现神经征候群并死于淋巴瘤和神经病变。

马立克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早期感染,1日龄雏鸡比14和26月龄易感性高1000-10000倍。

具有足够保护力的疫苗接种后的保护率1-2天20%,7天70%,14天90%。

接种疫苗后10天内的生物隔离最重要,包括孵化厅的消毒,早期感染是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免疫抑制病的垂直感染。

应激导致机体类固醇含量升高,抑制T细胞的活性。

超强毒的出现。

疫苗质量问题,疫苗的制造、运输、保管。

操作问题等。

稀释液:禁止冷冻和暴晒,变色后禁用。

不许加入其他物质,如抗菌素、化药、氨基酸制剂等。

扬州大学吴长新报道,将青霉素钾,硫酸链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加入稀释液中,观察对疫苗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显著减少活疫苗病毒的空斑数,使疫苗灭活。

免疫鸡群发病后的诊断用做疫苗的是不致病的自然弱毒或人工减毒的MDV,由疫苗激发的免疫有助于抑制病毒的繁殖并防止肿瘤的出现,但不能完全抑制病毒在鸡群中的传播,疫苗与野毒在鸡群中同时存在,又叫抗感染免疫。

所以所有代次的鸡群都要免疫,即使鸡群看起来很健康也不要放弃对MD的免疫。

由于MD疫苗接种的特殊性,给诊断带来难度,目前常用的血清学诊断不能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接种。

所以,羽毛囊琼扩实验不能作为MD感染的定性依据,如果是单纯感染MD 时,可以病理组织学定性,但如果是混合感染,在病原分离的基础上要通过单抗试验鉴定是疫苗毒还是野毒为准。

鸡马立克氏病疫苗的血清型分类的意义血清I型疫苗又叫同源弱毒疫苗,是指有毒力致癌性的I型MDV人工致弱的或自然低毒制备的,比较成功的是CVI988液氮苗,疫苗毒存在活细胞中,不受母源抗体干扰,3-5天产生抗体,抗体产生完整,与VVMDV的抗原同源性高,保护作用最强,如使用HVT出现免疫失败的地区,应考虑选用液氮马立克。

血清II型疫苗用无毒力的鸡疱疹病毒生产的疫苗,包括SB-1冰冻苗。

血清III型疫苗是无毒力的火鸡疱疹病毒生产的疫苗,即HVT,目前使用较多的冻干苗和冰冻苗,都是异源病毒疫苗,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运输方便易保存,但不能抵御超强毒的侵袭,在现有条件下,使用冻干HVT没有发病时,可坚持选用优质的HVT,注意保证PFU大于3000。

疫苗研究进展70年代初,出现了保护率高而又能制成冻干制剂的血清III型HVT(Fc126)疫苗。

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初HVT疫苗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疫苗。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以来由于HVT 疫苗屡屡发生免疫失败。

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均陆续分离到一些HVT疫苗不能很好保护的MDV超强毒株。

因此,出现了MDVII型(SB1或301B/1)和III型(Fc126)结合的双价苗,新的I型病毒疫苗(CVI988/Rispense),以及I、II、III型病毒组成的多价苗,它们都比HVT疫苗有更好的保护力。

有试验证明:保护协同作用不是由于双价或多价疫苗中病毒总量的增加,而是由于疫苗中存在不同型病毒引起更强的保护作用的免疫应答。

疫苗研究进展—双价疫苗有试验结果证明,实验鸡对MD越易感,攻毒的MDV毒力越强,则MD二价苗的免疫协同作用越显著,这说明MD二价苗不仅免疫效力显著高于MD单价苗,而且能使免疫鸡群更好地抵抗MDV强毒、超强毒的致瘤作用,能使对MD高度易感的免疫鸡得到较好的保护,有效地克服MD单价苗免疫失败的现象。

多价疫苗免疫机理实验表明:多价苗免疫组鸡的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免疫组织的粘膜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显著高于单价苗免疫的鸡。

因此,多价苗免疫后保护率较高的部分原因可能也与其能引起雏鸡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粘膜免疫组织的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阻止病毒侵袭和扩散而构成的防御感染的前沿屏障有关。

多价疫苗免疫后中枢及外周免疫器官的变化MD多价苗和单价疫苗免疫后,其体液免疫中枢法氏襄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中浆细胞、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免疫后20、40、60天时,多价苗与单价苗、单价苗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MD疫苗免疫20天后,多价苗免疫组盲肠扁桃体、肺支气管粘膜下淋巴组织及哈德尔腺中浆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40天后HVT苗与对照、多价苗与HVT苗之间也出现显著差异。

上述结果表明,MD多价疫苗免疫后,全身及消化道、呼吸道局部的体液免疫应答功能明显增强。

关于马立克疫苗的质量标准毒株:以同源的血清I型疫苗效果最好,特别是针对超强毒感染。

价次:根据当地感染现状,更新换代,双价疫苗和多价疫苗效果较好。

FPU含量:多项研究证明注射1000FPU足够,规定FPU不小于2000。

疫苗性状:细胞苗效果优于冻干苗。

作好疫苗安全性检查:出厂前检验,入关前检查。

注意疫苗外源性病毒的携带检查。

注意疫苗胚源性感染病如沙门氏菌,支原体感染的检查。

关于马立克疫苗的安全性近年来,垂直传染病如REV,LLA,CAA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其传染来源认为有种鸡问题,疫苗携带问题等。

生产胚源活苗所用的鸡胚要经过严格的检疫的SPF胚。

梅里亚公司在控制蛋传病方面采取了严格的措施,除使用SPF胚外,疫苗出厂前要进行十项检验,其中包括支原体,沙门氏菌,REV,LLA,CAA。

免疫剂量与抗强毒感染的关系国际公认1000PFU,并认为增加剂量和增加免疫次数均无必要,但随着MDV毒力增强和免疫失败的发生,使人们认为加大剂量会提高免疫效果,比较高的噬斑含量会使抗体产生的时间和数量先于强毒,梅里亚的单价CVI988噬斑含量为4000PFU,双价苗噬斑含量各为4000PFU 以上,同时具备生产厂和中检所的检验报告。

免疫剂量的试验试验是在MD阳性鸡场进行的,在1日龄进行首免,第1组鸡注射HVT疫苗1个免疫剂量,结果成活率为70.0%,第5组鸡注射HVT疫苗2个免疫剂量,成活率为87.0%,比第1组的成活率高17个百分点,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

表明在MD阳性鸡场用HVT疫苗免疫方法来控制该病流行是可行的,其免疫效果与首免时注射HVT疫苗的剂量有关。

紧急免疫试验第2组鸡在饲养过程中出现MD的临床症状和死亡时,立即用大剂量(3个免疫剂量)的HVT 疫苗进行紧急免疫,结果很快控制了病情,鸡群停止死亡,成活率达90.0%。

表明鸡群发生MD后及时用大剂量的HVT疫苗进行紧急免疫,对控制该病的流行和遏制鸡群死亡效果明显。

免疫次数的试验实验鸡首免时注射2个剂量的HVT疫苗;在饲养至50日龄时再进行二免。

功毒结果表明实验鸡未发现MD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成活率最高。

表明首免时不论注射1个免疫剂量还是2个免疫剂量的HVT疫苗,50日龄时再用HVT疫苗进行二免,会显著提高鸡群的成活率。

MD的两次免疫首先从欧洲开始,目前意大利仍在实施,我国也有多次报道,临床具有一定效果。

时间为7~10天注射第二次。

经过长途运输的雏鸡进行补强接种是必要的。

克服母源抗体的影响HVT和SB1受母源抗体干扰显著,Rispens株不明显。

联苗的使用:肉种鸡使用联苗,二价的保护率优于三价。

蛋种鸡在高污染地区可以使用二价或三价MD疫苗。

白羽蛋鸡对MD的易感性更高,相同品种中母鸡的发病率高于公鸡。

SB1诱发白血病的问题随着品种的优化以得到改善。

疫苗使用要求使用前要仔细观察疫苗外包装是否完整,破损疫苗禁止使用。

疫苗与瓶底分离的疫苗禁止使用。

瓶尖有少许疫苗是罐装过程所致,不影响疫苗质量。

疫苗浑浊是正常细胞团块所致,不影响疫苗质量。

疫苗缓冻后颜色发红是正常PH值,不影响使用效果。

禁止粗暴的取苗或把刚出罐的疫苗粗暴的丢到解冻的水盆里,因为在-196度的玻璃是非常脆的易破损。

一瓶疫苗连接几个注射器时,连接管要成Y型而不要成T型。

在注意器具消毒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消毒和人员的消毒,许多注射感染是因此发生的。

马立克疫苗现场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免疫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缓冻过程在45秒以内,水温要准确,抽苗用12号粗针头,注射用7号针头,一小时内注射完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