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

合集下载

太阳能污泥干化工艺的真实处理能力与能耗

太阳能污泥干化工艺的真实处理能力与能耗

阳光下的迷失——太阳能污泥干化工艺的真实处理能力与能耗一、又一个“革命性”的技术最近,山东的一家环保公司在各种媒体上对其太阳能干化进行了高强度宣传。

几乎所有的网站、论坛都被该公司的销售员们给做上了小广告。

用“福航太阳能干化”一词上谷歌搜,能搜出88000条来。

多个视频都以一串颇具震撼性的口号开始:“中国污泥干化产业的先驱”、“新能源污泥处理技术的领航人”、“福航环保开创污泥处理产业革命”、“日处理污泥200-2000吨”……该公司的标准版新闻稿称:“福航环保自主研发太阳能与热泵结合技术污泥干化系统”、“利用太阳能作为主要能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耗能小,运行管理费用低,蒸发1t 水耗电量仅为60-80kW·h,而传统的热干化技术需耗电为800-1060kW·h”……总之,这又是一个号称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干化技术!仅凭该文强加给传统热干化离谱的电耗这一点,笔者就对该公司宣传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不禁打上了个的问号。

前一时期,笔者已经对几个自称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污泥处理技术进行过剖析,最终发现这类技术其实都名不副实。

过度的不实宣传,是会产生误导的,因为基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以“新技术”之名忽悠项目,除了可能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外,也有违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二、国际上太阳能干化的设计参数太阳能污泥干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有关这一技术的历史,可以参考同济大学顾忠民等《太阳能污泥干化在欧洲的应用》(2008) 一文。

国内对这种技术的研究也是近两年才开始的,同济大学赵磊等《太阳能温室内污泥主要干燥参数的变化》(2009)、同济大学刘敏等《太阳能干燥污泥的中试研究》(2010) 的论文代表了目前的研究成果。

此外,国内已有大约20多个有关太阳能污泥干化的专利。

山东福航的专利是以该公司董事长王某个人名义申报的,这几项专利都是在2010年以后才申请注册的。

国外对太阳能干化的研究比较成熟,提供这种技术的厂家很多,差异性不大,工程上已积累了数十个项目的经验,并已开发了多个数学模型。

2007~2014年中国区域地表辐射特征研究

2007~2014年中国区域地表辐射特征研究
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对各类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大, 而各类常用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人类的开采使用中日渐枯竭,并且由于常规自然资源 的使用也会对大气状况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天气、气候变化,进而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因此, 寻求更为清洁且储存量大的可持续能源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话题[1]。太阳发射到达地面的能量没有地 域界限,无论陆地或是海洋,无论山地或者岛屿,都可接受到,并能够直接开发利用,易于采集,且无 须开采和运输,开发利用太阳发射的能量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太阳能也是最为清洁的能源之一, 在生态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的当今,这一点是尤为珍贵的;此外,每年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约相当 于 130 万亿吨煤所储存的能量,其总量当属于如今世界上开发利用的最大能源;根据太阳产生的核能速 率估算得到,氢的储量足够维持上百亿年,然而地球寿命大约为几十亿年,相对这个意义而言,太阳的 能量可以称为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2]。
太阳发射的能量以短波辐射的形式到达地表,而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源,这 也是天气、气候形成和各种物理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可开发利用的重要自然资源。太阳辐射驱动 全球气候形成、为区域天气预测提供参考、促使地表水汽蒸散、保证植物光合作用等;此外,人类生活 太阳能系统、各类光能利用等离不开太阳辐射[3]。
Liepert 和 De 等[10] [11]学者研究发现,欧洲西部地区太阳辐射逐年下降,太阳辐射强度下降趋势较 大的区域往往存在较大型城市或城市群,城市现代化发展加剧空气污染,使得大气颗粒物、水汽、云量 等增加,从而导致对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加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即 为所谓的全球“变暗”。Wild 等[12]根据地面辐射观测资料研究发现,32 个网格中绝大多数网格的太阳 辐射是上升的,约占 81%。Pinker 等[13]利用卫星资料探究了 1983 年至 2001 年间全球范围内地表太阳辐 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面太阳辐射总体上是增加的,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变亮”。

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台站信息表

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台站信息表
1960.1—2000.12
1960.4-1961.2 1965.9-12 1966.8 1967.3-1969.12 1974.1-1975.12
54161
长春
吉林
2
4354
12513
2368
1959.1—2000.12
1967.2 1982.1-12
54292
延吉
吉林
3
4253
12928
1768
45070
1961.1—2000.12
1967.6 1968.7-1972.4 1993.1-4
55591
拉萨
西藏
1
2940
9108
36487
1961.1—2000.12
1967.9 1968.4-1970.12 1985.9
56029
玉树
青海
3
3301
9701
36812
1960.4—2000.12
58847
福州
福建
2
2605
11917
840
1961.1—2000.12
1968.12
59082
韶关
广东
2448
11335
693
1961.1—1990.12
59287
广州
广东
1
2310
11320
410
1973.3-1978.7
56043
果洛
青海
3
3428
10015
37190
1993.1—2000.12
56137
昌都
西藏
2
3109
9710
33060
1961.1—2000.12

2002年中国地面气象资料年册

2002年中国地面气象资料年册

2002年中国地面气象资料年册2002 Annual Surfac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China前言气象要素是构成和反映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基本要素,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的。

在各种地面观测平台上,用仪器及目力对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进行测量和观测,就称为地面气象观测,其观测记录是研究大气运动的基础数据,也是农业、水利、交通、建筑等各行各业规划、设计、生产和服务中必须参考的自然环境依据。

地面气象资料出版物是刊载以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及其加工成果为主的刊物,是为有关学科和应用部门提供基本气象资料的主要手段。

单要素年册为地面气象资料出版服务的系列产品中的新成员,与您共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关注,与气候有关的资料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天气气候与国民经济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密切。

愿我们的气象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您提供更全面更完美的气象信息服务。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资料室责任编辑:朱燕君资料审核:王孝芬、孙化南终审:王颖国家气象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说明本年册出版了全国地面观测基本站和基准站中194个站点的地面气象记录(台湾省资料暂缺),内容为在逐日观测数据基础上统计的月、年主要气象要素的基本资料,其中包括了气压等11个要素的月(年)平均(总量)或极值,它反映了该年各地区的主要气象状况。

资料来源于国家气象中心质量检验的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基本气象观测记录报表》的信息化资料。

一、统计项目本年报统计了11个主要要素的月、年平均(总量)值或极值,具体如下:1.气压:月、年平均气压2.气温:月、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3.相对湿度:月、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4.总云量:月、年平均总云量5.日照:月、年日照总时数,平均日照百分率6.蒸发:月、年小型和大型蒸发量7.积雪:月、年最大积雪深度8.降水:月、年降水总量,一日最大降水量,大于等于0.1mm、10mm、25mm、50mm、100mm、150mm降水日数9.风:月、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10.地温:0cm月、年平均地温、极端最高地温,极端最低地温,5cm、10cm、20cm平均地温11.天气现象:月、年晴、阴、雨、雪、雷暴、雹、雾、大风、霜日数;霜、雪、雷暴初终期二、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全国地面气候资料(1961~1990)统计方法》有关规定。

国内地面、气象辐射、酸雨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编制说明

国内地面、气象辐射、酸雨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编制说明

附件10:国内地面、气象辐射、酸雨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编制说明1.格式使用范围本标准格式规定了国内固定陆地测站的地面分钟、小时和日观测资料,气象辐射站分钟、小时观测资料,酸雨日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运行状态和设备信息、地面台站元数据的编码格式、编报规则和代码。

本标准格式适用于国内固定陆地测站地面分钟和小时观测资料,气象辐射站分钟和小时观测资料,酸雨观测资料的编码和传输,移动探测平台的观测资料可参考本格式编报。

2.格式研制思路(1)地面观测资料国内地面国家站、区域站、公路交通站观测后会根据业务要求上报分钟、小时和日观测资料以及描述性数据两种数据。

对于分钟、小时和日观测的气象要素,为了与国际接轨,讨论后决定使用WMO推荐的表格驱动码BUFR格式编报,在WMO标准模板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地面观测业务规定进行扩充,形成了地面小时观测资料模板,并根据我国自动站业务规范,编写了分钟资料BUFR模板。

对于运行状态信息和台站元数据等描述性数据,使用扩展性强的XML格式编报。

(2)气象辐射观测资料根据自动辐射站小时数据文件格式、基准辐射站分钟数据文件、正点基准辐射数据文件和基准辐射站采集状态信息文件中观测数据上报的需求,讨论后确定气象辐射资料采用BUFR格式编报,根据国内气象辐射观测业务规定将辐射资料分成分钟和小时两个BUFR模板,气象辐射状态信息合并到地面状态信息XML文件中上报。

(3)酸雨观测资料根据《酸雨观测规范》,酸雨观测站每日进行酸雨采样,测量后,上报单站日酸雨观测数据文件,内容包括初测和复测的酸雨PH值,K值数据,及各要素台站级和省级质量控制码。

基于上述研制思路,国内地面、气象辐射、酸雨观测数据格式包括2种格式,7个模板,分别为地面分钟观测资料BUFR模板、地面小时观测资料BUFR模板、辐射分钟观测资料BUFR 模板、辐射小时观测资料BUFR模板、酸雨观测资料BUFR模板、地面自动站状态和设备信息XML格式和XML schema模板、地面台站元数据XML格式和XML schema模板。

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2001-2002

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2001-2002

13 福建
33 34
58737 建瓯 58847 福州
北纬
39 °48 39 °05 39 °26 40 °06 37 °47 35 °39
纬度
东经
′ 116 °28 ′ 117 °04 ′ 118 °53 ′ 113 °20 ′ 112 °33 ′ 111 °22
2001年
观测场
月均总辐射量(MJ/㎡)
8 龙 22 50742 富裕
江 23 50873 佳木斯
24 50953 哈尔滨
9 上海 25 58362 上海
26 58144 清江
10 江苏 27 58238 南京
28 58265 吕泗
11 浙江
29 30
58457 杭州 58665 洪家
12 安徽
31 32
58321 合肥 58531 屯溪
′2.50 240.86 285.15 525.75 529.29 678.57 513.20 563.81 594.76 482.71 338.60 283.38 265.80 5301.88
′ ′ ′1107007.6857.0.320
183.58 219.52 395.95 406.09 642.09 510.19 540.64 550.48 476.44 345.86 266.25 210.05 218.20 310.58 501.14 550.38 728.02 599.36 629.27 628.27 453.54 336.20 240.76 190.33 237.47 298.93 515.77 511.26 691.35 584.13 600.82 533.66 364.13 333.96 264.40 201.92

2002年我国沙尘暴的若干特征分析X

2002年我国沙尘暴的若干特征分析X

2002年我国沙尘暴的若干特征分析Ξ方宗义 王 炜①(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摘 要利用2002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 的再分析资料对2002年3、4月沙尘暴发生频率以及相应的月和候的环流形势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东亚大槽发展和加深是造成该年沙尘暴偏北路径多的主要成因,并且是影响华北、东北甚至华中的一种主要环流形势。

东北低涡维持期间生成的副冷锋次天气尺度系统,可以产生强局地沙尘暴。

使用GMS 25的卫星观测资料的亮温数据,对沙尘暴在冷涡天气下的沙尘输送情况进行了分析。

给出了沙尘暴在向下游输送沙尘时的空间分布,特别指出了在东北冷涡强烈发展的形势下,沙尘可以向东北方向输送,影响东北、远东,甚至更北的地区。

关键词:沙尘暴 特征分析 卫星亮温分析引 言沙尘暴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现象。

它是在天气系统的影响下,地面大风在富含沙粒的地区卷起大量沙尘,使能见度小于1km 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有关研究文献表明,强风、沙源和热力不稳定是形成强沙尘暴的三大因子。

20世纪末以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较高,是土地荒漠化加剧和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的结果。

沙尘暴的频繁爆发又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对沙尘暴进行研究。

方宗义等针对1993年5月5日的黑风暴,对中国的沙尘暴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卫星遥感监测研究[1]。

周自江用1954~2000年中国681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近47年中国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我国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是沙尘暴和扬沙的主要影响区。

北京是春季多沙尘暴型地区。

3~5月沙尘暴、扬沙日数分别占全年总出现日数的52.6%和67.2%[2]。

钱正安等研究了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的分布及变化趋势,他们认为我国北方沙尘暴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南疆盆地南缘及内蒙古中部等三个地区。

沙尘暴的发生频数在60~70年代波动上升,80~90年代明显减少,2000年以来又急剧增加,未来几年可能将处在新一轮沙尘暴活跃期[3]。

全国各地辐照量及气象参数

全国各地辐照量及气象参数

2 -12.7 10.911 4.172 6.739
3 -3.5 14.762 5.558 9.026
4 6.7 17.265 7.310 9.955
5 15.0 19.527 8.287 11.276
6 20.1 19.855 8.990 10.829
7 23.0 17.632 8.492 8.540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伊宁
月份 Ta Ht Hd Hb H Ho Sm Kt
1 -10.0 7.131 3.004 4.127 13.736 12.860 165.8 0.554
2 -7.0 10.451 4.364 6.087 16.215 18.041 177.4 0.579
7 32.7 23.387 8.059 15.248 19.998 40.475 322.1 0.578
库车 库车
库车 库车 库车
月份 Ta Ht
1 -8.4 8.918
2 -2.2 12.018
3 7.4 14.993
4 15.2 18.250
5 20.8 22.243
6 24.5 23.875
7 25.9 23.112
14.761 40.420 227.6 0.421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月份 Ta Ht Hd Hb H Ho Sm Kt
1 -19.8 6.221 2.861 3.360 12.543 12.928 163.3 0.515
2 -15.4 9.501 4.028 5.473 15.364 17.010 187.9 0.558
4 18.9 18.975 10.261 8.613 18.769 33.857 266.0 0.560

2001年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

2001年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

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 ANNUAL SOLAR RADIATION DATA OF CHINA2001年国家气象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前言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源,也是地球气候形成的最重要因子。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在对大气运动规律研究、气候预测、农作物产量评估、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是国家气象中心定期出版的气象资料产品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关注,与气候有关的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天气气候与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密切。

愿我们的气象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您提供更全面更完美的气象信息服务。

本期责任编辑:王颖资料审核:孙化南杨燕茹终审:王颖目录(LIST)前言(Intrduction)说明(Explanatory Note)z北京(Beijing)54511 北京(Beijng) (1)z天津(Tianjin)54527 天津(Tianjin) (2)z河北(Hebei)54539 乐亭(Leting) (3)z山西(Sanxi)53487 大同(Datong) (51)53772 太原(Taiyuan) (4)53963 侯马(Houma) (51)z内蒙古(Naimenggu)50527 呼伦贝尔盟(海拉尔)(Hailaer) (5)50834 索伦(Sulen) (52)52267 额济纳旗(Ejiniqi) (6)53068 二连浩特(Erlianhaote) (7)53336 乌拉特中方旗海流图(Hailiutu) (52)53543 伊克昭盟东胜(Dongshen) (53)54102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Xilinhaote) (53)54135 通辽(Tongliao) (54)z辽宁(Liaoning)54324 朝阳(Chaoyang) (54)54342 沈阳(Shenyang) (8)54662 大连(dalian) (55)z吉林(Jiling)54161 长春(changchun) (9)54292 延吉(Yuanjie) (55)z黑龙江(Heilongjiang)50136 漠河(Mohe) (10)50468 黑河(Heihe) (11)50742 富裕(Fuyu) (56)50873 佳木斯(Jiamusi) (56)50953 哈尔滨(Haerbing) (12)z上海(Shanghai)58362 上海(Shanghai) (13)z江苏(Jiangsu)58144 清江(Qingjiang) (57)58238 南京(Nanjing) (14)58265 吕泗(Lusi) (57)z浙江(Zhijiang)58457 杭州(Hangzhou) (15)58665 洪家(Hongjia) (58)z安徽(Anhui)58321 合肥(Hefei) (16)58531 屯溪(Tunxi) (58)z福建(Fujian)58737 建瓯(Jianou) (59)58847 福州(Fuzhou) (17)z江西(Jiangxi)57993 赣州(Gangzhou) (59)58606 南昌(Nanchang) (18)z山东(Shandong)54764 烟台(Yantai) (19)54823 济南(Jinan) (20)54936 莒县(Juxian) (60)z河南(Henan)57083 郑州(Zhengzhou) (21)57178 南阳(Nanyyang) (60)58208 固始(Gushi) (61)z湖北(hubei)57461 宜昌(Yichang) (61)57494 武汉(Wuhan) (22)z湖南(Hunan)57649 吉首(Jishou) (62)57687 长沙(Changsha) (23)57874 常宁(Changning) (62)z广东(Guangdong)59287 广州(Guangzhou) (24)59316 汕头(Santou) (25)z广西(Guanxi)57957 桂林(Guailing) (26)59431 南宁(Nanning) (27)59644 北海(Baihai) (63)z海南(Hainan)59758 海口(Haikou) (28)59948 三亚(Sanya) (29)59981 西沙(Xisha) (63)z重庆(Chongqing)57516 重庆(Chongqing) (30)z四川(Sichuan)56146 甘孜(Gangzi) (64)56173 红原(Hongyuan) (64)56196 绵阳(Miangyang) (65)56385 峨眉山(Emeishan) (65)56666 攀枝花(Panzhihua) (66)57602 泸州(Luzhou) (66)z贵州(Guizhou)57816 贵阳(Guiyang) (32)z云南(Yunnan)56651 丽江(Lijiang) (67)56739 腾冲(Tengcong) (67)56778 昆明(Kunming) (33)56959 景洪(Jinghong) (34)56985 蒙自(Mengzi) (68)z西藏(Xizang)55228 噶尔(Geer) (35)55299 那曲(Naque) (68)55591 拉萨(Lasa) (36)56137 昌都(Changduo) (37)z陕西(Shanxi)53845 延安(Yanan) (69)57036 西安(Xian) (38)57245 安康(Ankang) (69)z甘肃(Gansu)52418 敦煌(Dunhuang) (39)52533 酒泉(Jiuquan) (70)52681 民勤(Minqing) (70)52889 兰州(Lanzhou) (40)z青海(Qinghai)52754 刚察(Gangcha) (71)52818 格尔木(Geermu) (41)52866 西宁(xining) (42)56029 玉树(Yushu) (71)56043 果洛(Guolu) (72)z宁夏(ningxia)53614 银川(Yinchuan) (43)53817 固原(Guyuan) (72)z新疆(Xinjiang)51076 阿勒泰(Aletai) (44)51133 塔城(Tacheng) (45)51431 伊宁(Yining) (46)51463 乌鲁木齐(Urumuqi) (47)51567 焉耆(Yanqi) (73)51573 吐鲁番(Tuolufan) (73)51628 阿克苏(Akesuo) (74)51709 喀什(Kashi) (48)51828 和田(Hetian) (49)52203 哈密(Hami) (50)z台湾(暂缺)(Tianwan)附录(Appendix)…………………………………………………………………… (75-76)说 明<<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的资料来源于气象辐射信息化资料,其资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台湾省资料暂缺外),能较准确地、全面地反映我国太阳和地球的辐射基本状况,有助于了解我国全年不同时段内的能量收支情况,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2002年北京PM_10_时间序列及其成因分析_孙杰

2002年北京PM_10_时间序列及其成因分析_孙杰

2002年北京PM 10时间序列及其成因分析孙 杰1,高庆先2*,周锁铨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44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变化影响中心,北京 100012摘要:以北京2002年的 (PM 10)日平均值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为例,根据小波分析的原理,利用Matlab 小波分析工具,对逐日 (PM 10)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和重构,分析了该地区 (PM 10)的年变化规律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2002年北京PM 10污染季节性变化强,春季最严重,冬季次之,夏、秋季节较好;全年共有4个突变点,均出现在沙尘暴或强沙尘暴期间,并指出沙尘天气是北京 (PM 10)发生突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形成原因及气象资料分析,将2002年PM 10重污染天气过程分为沙尘型和排放累积型2类,并阐述了形成各类PM 10重污染天气的气象原因.关键词:PM 10;时间序列;小波分析;沙尘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07)06-0083-04Analysis for PM 10Concen tra tion Usin g Time Series Method and Its Formation in Be ijin g ,2002SUN Jie 1,GAO Qing -xian 2,ZHOU Suo -quan11.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Meteorological Di saster,Nanjing Universi 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2.The Center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 mental Sciences,Beijing 100012,ChinaAbstract :Based on average daily PM 10mass concentrati ons and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f Beijing in 2002,the daily PM 10ti me series were decomposed and reconstructed,and yearly change trend of PM 10time series and the jump features of the variations analyzed,according to wavelet analysis principle and usi ng Matlab wavelet analysis tool.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M 10pollution has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 in Beijing in 2002;and four mutation points were found,all of which were during the sandstorms or strong sandstorms,and so the dus t weather should be the main factor for mutations of PM 10mass concentration.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and meteorolog ical data,the process of heavy PM 10pollution in 2002is divided into two types,i.e.dust pollu tion type and emissions accu mulation type.The reasons for formation of the two types were briefly discussed.Key words :PM 10;ti me series;wavelet analysis;sand dust收稿日期:2007-07-13 修订日期:2007-05-10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资助项目(CCSF2006-27)作者简介:孙杰(1981-),男,江苏大丰人,硕士研究生,sunjie19811217@.*责任作者,gaoqx@c 目前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已由SO 2和TSP 转变为P M 10[1].据2002年 环境状况公报 统计,我国有63 2%的城市颗粒物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GB 3095-1996),且以P M 10为主.PM 10成分复杂,来源广泛,其人为源包括燃料燃烧、汽车尾气和建筑施工等;自然源为沙尘等,特别是在沙尘天气条件下,P M 10的主要组分为沙尘粒子.影响 (PM 10)的气候因素有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植被的覆盖度,以及天气和气候因素等[2].研究表明,大气中 (PM 10)随着天气与气候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变化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3].对PM 10时间序列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其浓度时间曲线[4],程承旗等[5]利用谱分析和滑动平均法分析了厦门市2001 2002年的PM 10时间序列.对 (PM 10)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的研究尚缺乏快速直观的分析方法[6].小波分析被认为是近年来工具及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利用Matlab 小波分析工具可以对时间序列的局部进行分析,获得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但是其在大气污染物的研究上尚不多见[7].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数据,笔者利用第20卷 第6期环 境 科 学 研 究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Vol.20,No.6,2007Matlab 小波分析工具对2002年北京市大气中 (PM 10)变化的趋势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与讨论,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PM 10重污染的成因.1 原理小波分析是泛函分析,Fourier 分析,样条分析,调和分析和数值分析的结合.在近20年的发展中,小波变换作为一种应用数学技术,在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语音分析、模式识别、量子物理及众多非线性科学等领域应用广泛.利用小波分解时间序列,随着层次的增加,低频部分含有的高频成分信息随之减少,余下的为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即对应着最大尺度小波变换的低频系数.因此,通过对小波分解后的最高层低频系数进行重构,对所得序列的判断即可获取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小波分析的第1层和第2层高频系数均包含信号的高频成分,所以能清楚地反映出时间序列突变特性.由于在信号中突变的时间间隔非常短,包含高频成分,因此在捕捉高频成分的前2层的重构系数中,在突变点的位置,系数幅值较大[8].Daubechies 小波由于具有良好的时频分析性能,目前已在许多工程领域中得到应用.因此,笔者研究时采用Daubechies (db)小波.2 PM 10污染根据 北京环境状况公报 ,1999 2002年的 (PM 10)年均值分别为180,162,165和166 g m 3,远超过国家空气质量(GB3095-1996)二级标准,且改善不大.由图1可知,北京2002年 (PM 10)年均值超标66%,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超标最大的月份为4月,超标109%.区域背景站(定陵) (PM 10)年均值为115 g m 3,已超标15%.图1 2002年北京 (PM 10)的年变化趋势Fig.1 Trend of (PM 10)in Beijing,2002(PM 10)存在夏季低,秋冬季高的规律[9].从北京市2002年 (PM 10)的数据可知,该地区也基本符合该规律,表现为6 8月低,10 12月有所上升,这种上升趋势约持续到次年5月.3 (PM 10)的时间序列分析3.1 年变化规律(PM 10)时间序列具有一定的年、日变化规律[10].陈柳等[4]利用Matlab 小波分析工具对 (PM 10)时间序列的研究结果表明:小波分析对P M 10时间序列的研究有效、可行,与传统方法相比,其直观性更强、计算速度更快.笔者采用db1小波对北京2002年 (P M 10)时间序列进行4层小波分解,利用小波系数重建公式,对第4层低频系数进行重构,通过所得序列即可判断 (PM 10)时间序列的年变化规律.2002年 (PM 10)时间序列散点图和第4层低频系数的重构序列见图2.由图2可知,2002年 (PM 10)的年变化规律为:1 4月大,5 10月小,11 12月大.其中 (P M 10)1 2月变化较平稳,3 4月有所上升,4 5月呈下降趋势,5 10月变化平稳,11 12月先上升后下降.图2 2002年北京 (PM 10)变化散点图及年变化规律Fig.2 The scattering plot and its annual trend of PM 10massconcentration in Beijing,20023.2 突变特性(PM 10)时间序列的突变部分是比较重要的信息,其往往是严重空气污染的状态点,其对分析 (PM 10)时间序列的突变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突变的主要特征是序列在时间和空间存在着局部变化.根据序列变化的速度快慢,选择合适的分解尺度,就能充分发挥小波变换良好的局部分析功能,从而方便84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20卷地解决 (PM 10)时间序列突变的问题.为检测出 (PM 10)时间序列的突变,所选的小波必须很正则(有规律),这时的小波可实现更长的冲击滤波器.笔者选用db1小波具有很好的正则性[5].用db1小波对2002年北京市 (P M 10)时间序列分解3次,所得第1层和第2层高频系数的重构信号曲线图见图3.图3 北京2002年 (PM 10)突变特性Fig.3 The mutati on characteristic of PM 10massconcentrations in Beijing,2002在d 1和d 2的重构系数中,系数幅值大的点为突变点.从图3可知,有4个明显的突变点,即3月16日,3月21日,4月8日和12月4日, (PM 10)依次为0 757,0 942,0 995和0 598mg m 3,均为严重污染.据2002年的 沙尘天气年鉴 可知,PM 10发生突变的这几天均处于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发生期间.因此,沙尘暴的发生是影响北京大气中的 (PM 10)发生突变的重要因素.4 PM 10重污染天气过程原因分析重污染天气是指空气污染指数(API) 201,即空气质量达到4级及4级以上污染程度的统称.根据重污染天气的不同成因和污染特征可分为沙尘型和排放累积型.排放累积型重污染是指在持续不利于扩散气象条件下,人为排放污染物大范围积累,最终PM 10达到重污染水平.沙尘型重污染天气是指在沙尘暴或大风扬沙天气下造成的重污染.这2种污染型是北京重污染天气的主要成因.2002年重污染天气共出现19d,占全年总天数的5 2%.且主要集中在3 4月.污染最严重的为3月21日和4月8日,均出现在2次强沙尘暴期间.4.1 重污染天气季节分布特征2002年北京PM 10重污染天气发生具有季节分布特征.排放累积型重污染天气主要出现在10 12月,1月有时也会出现.沙尘型重污染天气主要集中出现在3 5月,11月偶有发生,其余月份没有.6 9月没有重污染天气发生.春季是沙尘型重污染天气高发季节,也是一年中重污染出现最多的时期.2002年北京 (PM 10)年均值为0 165mg m 3,而春季平均值为0 217mg m 3,高出全年平均值31 5%;秋末冬初是排放累积型重污染天气高发季节,也是一年中重污染发生的第二高峰期.4.2 重污染天气的形成原因4 2 1 沙尘型重污染天气成因北京2002年沙尘型重污染的地面天气形势主要为2种:地面冷锋型和冷高压前部偏北大风型.这2种天气形势很容易将外地沙尘输送到北京.因此,北京沙尘型重污染天气的形成主要受到外来沙尘影响,其次也受到本地扬沙的影响.春季是沙尘型重污染天气的高发季节,由于春季北方地区的植被覆盖稀疏,土壤干燥疏松,遇到较频繁的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易给北京带来沙尘粒子并引起本地地面扬沙,引发重污染天气.夏季由于雨水多,对空气颗粒物的冲刷作用明显,并且土壤较湿润,植被茂盛,很难产生局地地面扬沙,同时有利于形成沙尘的天气形势很少,因此基本没有沙尘天气.秋季由于尚有植被覆盖,而且气旋和锋面系统不强,冷空气强度不大,也不易发生沙尘天气.冬季虽然冷空气较强,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频繁,但由于上风向沙漠地区和北京周边地区土壤封冻,且有冰雪覆盖,也较少发生沙尘天气.4 2 2 排放累积型重污染天气成因排放累积型重污染天气的出现主要归结于: 人为排放污染物的强度大; 持续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是重污染形成的根本原因.京津地区作为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具有利于污染物局地累积而形成高浓度的潜在条件;其次,在不利于扩散的天气条件下,在合适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其他地区(山西和河北等)累积的污染物通过边界层输送到达北京,与本地累积的污染物一起形成重污染[11].孟燕军等[12]对影响北京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面天气系统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北京排放累积型天气形势发现,其地面主要天气类型为均压场和鞍型场.陈朝晖等[13]对2000年一次PM 10重污染过程的气象分析发现,均压是造成 (P M 10)累积的主要天气形势.对2002年排放累积型重污染天气形势进行分85第6期孙杰等:2002年北京PM 10时间序列及其成因分析析,得到了相同结论,典型日为10月10日和11日的污染;同时,如华北地形槽和华北倒槽等也是北京出现重污染天气的主要天气形势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北京特殊的地理和地形条件决定的[12].5 结论a.利用Matlab中的小波分析工具分析2002年北京 (PM10)时间序列,得到其年内变化规律为: 1 2月较平稳,3 4月上升,4 5月下降,5 10月平稳,11 12月先上升后下降.全年共有4个突变点,均出现在沙尘暴或强沙尘暴期间.b.北京P M10污染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污染最严重,冬季次之,夏秋季节较好.c.北京重污染天气主要有沙尘型和排放累积型2类.前者主要发生在春季(3 5月),后者主要出现在冬季.参考文献:[1]任阵海,高庆先,苏福庆,等.北京大气环境的区域特征与沙尘影响[J].中国工程科学,2003,5(2),49-56.[2]Xavier Querola,Andres Alastueya,Sergio Rodri gueza,et al.P M10andPM2.5source apportionment i n the Barcelona M e tropolitan area,Catalonia,Spain[J].Atmos Envi ron,2001,35:6407-6419.[3]茆长荣,尚广萍.合肥市城市PM10污染成因及控制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4):87-92.[4]陈柳,马广大.小波分析在P M10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06,24(1):61-64.[5]程承旗,何华伟,马廷.厦门市2001 2002年P M10浓度时间序列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11-13.[6]郑美琴,卢振礼.日照市区P M10污染物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29(3):414-417.[7]陶澍.应用数理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8]胡昌华,李国华,刘涛,等.基于MA TLAB6 x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小波分析[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9]Yang Kuangling.Spatial and seas onal variation of PM10massconcentrations in Taiwan[J].A tmos Environ,2002,36(21):3403-3411.[10]M E !∀#∃.大气污染预报与控制[M].申亿铭译.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11]牛仁亮,任阵海.大气污染跨区影响研究:山西大气污染影响北京的案例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孟燕军,程丛兰.影响北京大气污染物变化的地面天气形势分[J].气象与环境,2002(4):42-47.[13]陈朝晖,程水源,苏福庆,等.北京一次重污染过程的大尺度天气型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2):99-105.(责任编辑:孙彩萍)86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20卷。

中国近50年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变化趋势特征

中国近50年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变化趋势特征

看( 见图 1 和表 1), 中温带
11 个, 暖温带 14 个 、 北 亚 热 带 8 个、 中 亚 热 带 5 个、 南亚热带 7 个 、 青藏高原 4 个 . 从城市看, 主要省际 大城市 26 个 、 其他城市 23 个 .
2. 2. 2. 小波分析 为了进一 步 识 别 时 间 序 列 的 周 期 成 分 及 其 在 时域上的分布, 利 用 Morlet 小 波 对 太 阳 直 接 辐 射 和 散射辐射进行周期性分析 . 计算方法详见参考文献
图1 图 地面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观 测 站 点 和 气 候 界 线 分 布 示 意 Ⅰ 为中温带, Ⅱ 为暖温带, Ⅲ 为北亚热 带, Ⅳ 为 中 亚 热 带, Ⅴ
[ 24] . 小波分析是一种时 、 频多分辨率分析方法, 是 一个时间和频率的 区 域 变 换, 因而能有效的从信号 中提取信息, 通过伸 缩 和 平 移 等 运 算 功 能 对 函 数 或 信号进行多尺度细化 . 在实际应用时常将连续小波 变换离散化 . 小波方差随尺度 a 变化过程称小波方 反映 了 波 动 的 能 量 随 尺 度 的 分 布, 能量显著 差图, 对应 的 尺 度 就 是 给 定 时 间 序 列 存 在 的 主 要 周 期 成分 .
[7 — 11] [6]
多年来观测资料的研究不多 . 由于以往实际观测资 , 研究结果有所不 可比性差, 揭示地区差异性和特殊性不够深入 . 同, 本研究突出以下 特 点:1 ) 将 资 料 进 行 归 一 化 处 理, 使分析结果具有 可 比 性 、 代 表 性;2 ) 在 全 国 部 分 已有直 接 辐 射 和 散 射 辐 射 观 测 站 点 中, 增补了至 2009 年的实际观测资料, 使这部分站点资料具有较 长年代和较好的连 续 性 和 系 统 性;3 ) 分 析 内 容 更 着 重于揭示地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

太阳能光伏电站设计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十年地面气象站经典数据)

太阳能光伏电站设计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十年地面气象站经典数据)
三·符号含义 1.“/”为记录缺测。 2.“空白”为无观测记录。
按照辐照资源,全国大致可分为五类地区: 一类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3,200-3,300,辐射量在6680~8400 MJ/m2;6680≤Eg 二类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3,000-3,200,辐射量在5852~6680 MJ/m2;5852≤Eg<6680 三类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2,200-3,000,辐射量在5016~5852 MJ/m2;5016≤Eg<5852 四类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1,400-2,200,辐射量在4190~5016 MJ/m2;4190≤Eg<5016 五类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1,000-1,400,辐射量在3344~4190 MJ/m2。Eg<4190
总辐射 6834.53 1898.48
5.20
青海
西宁
总辐射 5672.01 1575.56
4.32
宁夏
银川
总辐射 5733.90 1592.75
4.36
新疆
阿勒泰
总辐射 5363.27 1489.80
4.08
新疆
塔城
总辐射 5764.08 1601.13
4.39
新疆
伊宁
总辐射 5333.11 1481.42
3.55
江苏
吕泗
总辐射 4878.43 1355.12
3.71
浙江
洪家
总辐射 4724.14 1312.26
3.60
安徽
屯溪
总辐射 4442.35 1233.99
3.38
福建
建瓯
总辐射 4840.84 1344.68
3.68
江西
赣州
总辐射 4518.17 1255.05

太阳能集热面积

太阳能集热面积

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太阳能集热面积设定及分析计算:1、关于辐照量全国各地的辐照量都是不同的,差别非常大,根据各地辐照量的强弱不同,全国分为五类地区,根据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2001年)中年总辐射数据,以一类地区西藏的拉萨为例,全年辐射量为7320MJ/m2,而五类地区的重庆全年辐射量为3430MJ/m2,相差一倍之多,可见差别甚大。

附表一:全国各省太阳能资源分类情况广东从化属于我国三类太阳能辐照度地区,年太阳辐射量水平面为4200~5000MJ/㎡,年日照时数为1400h~2200h以上。

2、太阳集热器的定位太阳集热器与建筑同方位,为正南;其倾角为30°。

3、太阳能系统集热面积的确定根据国标GB/T 18713-2002规定,直接系统集热器采光面积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AC ——直接系统集热器采光面积,㎡;Qw ——日均用水量,㎏;tend ——储水箱内水的终止温度,℃; Cw ——水的定压比热容,4.18KJ/(㎏·℃); ti ——水的初始温度,℃;JT ——当地春分或秋分所在月集热器受热面上月均日均辐照量,KJ/㎡;f ——太阳能保证率,无量纲;根据系统使用期内的太阳辐照量、系统经济性及用户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无特殊情况时,应取1)ηcd——集热器全日集热效率,无量纲;根据经验值取0.40~0.55; ηL——管路及储水箱热损失率,无量纲;根据经验值取0.15~0.2; ① 选择春分所在月三月50°集热器受热面上月日均辐照量30 MJ/m 2; ② 温升45℃(从基础水温10℃升温到55℃); ③ ηcd——集热器全日集热效率,取值0.57; ④ f ——太阳能保证率取值为1;⑤ ηL——管路及储水箱热损失率,取值0.15; ⑥ Qw ——日均用水量,12000㎏。

按上式进行计算:设计太阳能集热器采光面积:S =12000×1×4.18×(55-10)×1÷30000÷0.5÷0.85 =203(m 2)按上式进行计算,系统选用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集热器面积为203平方米。

中国气象辐射日值资料台站信息表

中国气象辐射日值资料台站信息表
内蒙古
53543
东胜
3
199201-最新
内蒙古
53545
伊金霍洛旗
195706-199112
197002-197004
内蒙古
54102
锡林浩特
3
199001-最新
内蒙古
54135
通辽
3
196001-最新
196004-196102;196509-196512;196608;196703-196712;196801-196912;197401-197512
宁夏
53614
银川
2
195901-最新
195912;196708-197212
宁夏
53817
固原
3
198501-最新
青海
52754
刚察
3
199301-最新
青海
52818
格尔木
1
195707-最新
196909
青海
52866
西宁
2
195901-最新
青海
56029
玉树
3
196004-最新
197303-197807
辽宁
54342
沈阳
1
195707-最新
辽宁
54494
凤城
196106-199012
辽宁
54662
大连
3
196301-最新
196601;196607-197002;197106;198010-198012
内蒙古
50527
海拉尔
2
196002-最新
196711;196804-197112;197801-198112

中国气象辐射观测站总辐射表稳定性统计分析

中国气象辐射观测站总辐射表稳定性统计分析

摘 要 利 用 中国 辐 射 台站 元 数 据 集 ,收 集 整 理 了 1990- 2012年 全 国业 务 用 总 辐 射 表 计 量 性 能 参 数 。对 全 国 辐 射 观 测 站 的 总 辐射 表 的 稳 定 性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统 计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中 国 台 站 业 务 观 测 使 用 的 国 产 总 辐 射 表 稳 定 性 56.1 满 足 WMO 高 质 量 的要 求 ,其 中 63.4 满 足 良好 质 量 的 要 求 ,76.8Ko满 足 中 等 质 量 的 要 求 。 91 满 足 我 国 总 辐 射 表 计 量 检 定 规 程 1年 稳 定 性 在 5 以 内 的要 求 ,94.8 满 足 2年 稳 定 性 在 8 以 内 的 要 求 。国 产 总 辐 射 表 的 稳 定性 基 本 满 足 使 用 要 求 ,且 其 长 期 稳 定 性 状 态 良好 。 同时 分 析 处 理 形 成 了新 的 标 记 明 显 误 差 和 疑 问 的 总辐 射 表 灵 敏 度 统 计 分 析 结 果 的辐 射 台站 元 数 据 集 ,对 全 国辐 射 数 据 的应 用 和 质 量 评 估 起 到 借 鉴 作 用 。 关 键 词 总 辐 射 表 ;稳 定性 ;灵 敏 度 ;数 据 集 中 图 分 类 号 :P413 DOI:10.19517/j.1671-6345.20l70139 文 献 标 识 码 :A
的性能 越 高 、稳 定性 越好 ,得 到 的辐射 观测 数据 质量 就 越 高 。辐射表 的稳 定性 用灵 敏 度 的年变 化率 来 表 示 ,所 以灵 敏 度 变 化 率 是 衡 量 一 台 总 表 稳 定 性 的 重 要指标 。灵敏 度 的准确 性直 接影 响 到观测 资料 的准 确性 。如 果灵 敏度 误 差 较 大 ,就 会 对 辐 射 资 料 的 准 确性 产生 较大 的影 响 ,可见 灵 敏 度 是 辐 射 资 料 准 确 性 的 重 要 影 响 因 素 。

2002年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

2002年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

2002年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2002 Annual Solar Radiation Data of China前言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源,也是地球气候形成的最重要因子。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在对大气运动规律研究、气候预测、农作物产量评估、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是国家气象中心定期出版的气象资料产品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关注,与气候有关的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天气气候与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密切。

愿我们的气象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您提供更全面更完美的气象信息服务。

本期责任编辑:王颖资料审核:杨燕茹终审:王颖国家气象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说明《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的资料来源于气象辐射信息化资料,其资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台湾省资料暂缺外),能较准确地、全面地反映我国太阳和地球的辐射基本状况,有助于了解我国全年不同时段内的能量收支情况,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本刊出版的《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是源于1993年起全国气象辐射观测站换用新型遥测辐射仪且同时执行新的《气象辐射观测方法》后的观测资料,并使用1997年5月所制定的《全国气象辐射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对各省上报的气象辐射报表(气表-33)进行信息化后形成的气象辐射信息化资料。

本刊物中的资料已经过全面检查及人机质量审核等工作环节,确保所出版的辐射要素与气表-33内的要素资料值基本一致。

本刊物包括了全国98个气象辐射观测站中的17个一级站、33个二级站(刊于P1~P50)日、旬、月、年的总辐射爆辐量和净全辐射爆辐量,48个三级站(刊于P51~P74)日、旬、月、年的总辐射爆辐量。

详见附录。

一、统计项目本年报仅作了旬总量、月总量、年总量的统计工作。

北京等7个气象台站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的准确度评估

北京等7个气象台站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的准确度评估
0=
= 式( 5) 中 , T
0 T B, T ot E B, P
B, T ot 是宽带 (
0. 3~ 3 m ) 的太阳辐射总
透过率。如果该透过率可准确确定 , 可依据式 ( 5) 从 地面探测的太阳短波总辐射标定太阳总辐射表, 即 确定大气上界总辐射表的检测值 E B, P = E GSR, P 0 T B, T ot
[ 6]
系统能量收支的最重要项目之一, 对气象科学、 环境 科学、 太阳能开发利用、 农林等部门都很重要。近年 来, 全球地 表太阳辐射的 变化引起 人们广泛 关注。 M art in 等[ 1] 应用地基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 1990 年 以来全球总辐射的变化趋势 , 发现北半球总辐射呈 现从 变 小 ( dimming ) 至 变 大 ( brightening ) 态 势。 Pinker 等
辐射的变化趋势 , 结果表明: 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呈下 降趋势, 而散射辐射呈增大趋势。此外 , 我国一些学 者还研究从我国气象台站的总辐射观测资料反演云
1
原理与方法
当太阳天顶角较小( 如小于 50#) 时, 沿太阳入射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 2006CB403702, 2006CB403701)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0333029, 40475014) 共同资助。 2007 03 21 收到 , 2008 01 15 收到再改稿。
波长大气柱总光学厚度,
波长大气漫射透过率, R s, 为大
气的半球反射率函数。对无云的大气, 大气总光学 厚度由气溶胶、 分子散射和吸收光学厚度组成, 分别 表示为
a,
式( 9) ~ ( 10) 中 , E 0, T rue为太阳常数 WRR 值。本文 先计算宽带 ( 0. 3~ 3 m ) 透过率 T B, To t, 再 根据式 ( 7) 确 定全 波段的 透过率 T W, To t, 根据 式 ( 8) 确定 E 0, P 。 本文将推算的太阳常数对 WRR 的偏差视为总 辐射表的探测准确度。这要有一个前提条件, 即透 过率的计算无误差。从式 ( 1) ~ ( 3) 可以看出: 地面 上太阳总辐射密切依赖于众多的大气和地表参数, 包括与波长有关的气溶胶光学厚度、 折射率和谱分 布、 大气分子散射与吸收光学厚度以及地表反射率。 要从地基探测的太阳总辐射准确标定总辐射表, 或 直接应用该 表的地基探测结 果评估它的探 测准确 度, 观测条件一定要满足一个基本要求: 地面上总辐 射对有关的大气与地表输入参数的误差不敏感, 以 保证 宽带透 过率 T B, To t 可 准确确 定。下 面依 据式 ( 1) 、 图 1 和图 2 分析合适的观测条件。图 1 表示地

大气辐射学2

大气辐射学2

1930年,M. M. Milankovitch
开始较系统地研究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对气候变迁的影响,
1930年,M. M. Milankovitch
轨道偏心率(0.0005--0.0607),平均周期约9.8万年; 黄赤交角(22°2′--24°30′),平均周期约4.1 万年; 分点岁差(-0.05--0.05),平均周期约2.2万年. 影响日地距离、公转速率、季节长度、接收的太阳辐射量 首次计算了60万年间不同纬度、不同季节的日照变化, 发现接近夏至点时,日照出现极地的异常分布高于赤道处的现象。 在异常时期,因极地的反射率高,全球热量平衡低于平均值。 认为下半年热量的减少对冰川发育起决定性作用,发现4个低温期与 欧洲的4次冰期对应。 ● 后人对冰岩芯及深海沉积物的研究,给这一假说以有力的支持 近百万年来全球气候存在约10万年、约4.2 万年、2.3万年的准周期
• 1906 12 23 43.50 85.00 新疆沙湾南 近东西 8.0 峰段 +1.5a
• 1920 6 5 23.50 122.70 台湾东部海中 不明 8.0 降段 +2.8a
• 1920 12 16 36.70 104.90 宁夏海原
混合 8.5 降段 +3.3a
• 1927 5 23 37.70 102.20 甘肃古浪
0
200
400
600
Y e a r (K yr B P )
800
1000
岁差
z近似于陀螺的运动; z周期为2.3万年。
过去100万年的岁差
Precession
0 .0 6 0 .0 4 0 .0 2 0 .0 0 -0 .0 2 -0 .0 4 -0 .0 6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
2002 Annual Solar Radiation Data of China
前言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源,也是地球气候形成的最重要因子。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在对大气运动规律研究、气候预测、农作物产量评估、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是国家气象中心定期出版的气象资料产品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关注,与气候有关的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天气气候与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密切。

愿我们的气象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您提供更全面更完美的气象信息服务。

本期责任编辑:王颖
资料审核:杨燕茹
终审:王颖
国家气象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说明
《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的资料来源于气象辐射信息化资料,其资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台湾省资料暂缺外),能较准确地、全面地反映我国太阳和地球的辐射基本状况,有助于了解我国全年不同时段内的能量收支情况,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本刊出版的《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是源于1993年起全国气象辐射观测站换用新型遥测辐射仪且同时执行新的《气象辐射观测方法》后的观测资料,并使用1997年5月所制定的《全国气象辐射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对各省上报的气象辐射报表(气表-33)进行信息化后形成的气象辐射信息化资料。

本刊物中的资料已经过全面检查及人机质量审核等工作环节,确保所出版的辐射要素与气表-33内的要素资料值基本一致。

本刊物包括了全国98个气象辐射观测站中的17个一级站、33个二级站(刊于P1~P50)日、旬、月、年的总辐射爆辐量和净全辐射爆辐量,48个三级站(刊于P51~P74)日、旬、月、年的总辐射爆辐量。

详见附录。

一、统计项目
本年报仅作了旬总量、月总量、年总量的统计工作。

二、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依据1996年出版的《气象辐射观测方法》中的有关规定。

1、旬总量:为本旬各日总量的合计值。

若本旬内缺测记录≥3天,不作旬统计,
该旬总量为缺测。

2、月总量:为本月各日总量的合计值。

若本月缺测记录≥10天,不作月统计,
该月总量为缺测;若本月缺测记录≤9天时,日总量月合计的计算按如下方法:
(1)日总量月平均=实际总和/实际观测天数(缺测天数除外),取小数3位,第4位四舍五入。

(2)日总量月合计=日总量月平均×该月全部天数
3、年总量:为本年各月月总量的合计值。

若本年缺记录≥1个月时,不作年统计,
该年总量为缺测。

4、单位与精度
本刊中的辐射数据为爆辐量,即一段时间(如一日)辐照度的总量或称累计量。

单位为MJ/m2(兆焦耳·米-2,精度取二位小数,即0.01 MJ/m2)。

三、符号含义
1、“/”为记录缺测。

2、“空白”为无观测记录。

区站号:54511 北纬:3948 东经:11628 观测场海拔高度:31.3米Page:1
年总辐射量:4904.8 MJ/m2
说明:2002年9月辐射量缺项,按8月和10月的日平均辐射量线性插值求出。

区站号:54527 北纬:3905 东经:11704 观测场海拔高度:2.5米Page:2
年总辐射量:5210.14 MJ/m2
乐亭区站号:54539 北纬:3926 东经:11853 观测场海拔高度:10.5米Page:3
年总辐射量:5218.88 MJ/m2
区站号:53772 北纬:3747 东经:11233 观测场海拔高度:778.3米Page:4
年总辐射量:4998.93 MJ/m2
海拉尔区站号:50527 北纬:4913 东经:11945 观测场海拔高度:610.2米Page:5
年总辐射量:4927.39 MJ/m2
额济纳旗区站号:52267 北纬:4157 东经:10104 观测场海拔高度:940.5米Page:6
年总辐射量:6530.10 MJ/m2
二连浩特区站号:53068 北纬:4339 东经:11158 观测场海拔高度:964.7米Page:7
年总辐射量:6210.84 MJ/m2
区站号:54342 北纬:4144 东经:12327 观测场海拔高度:44.7米Page:8
年总辐射量:4841.08 MJ/m2
区站号:54161 北纬:4354 东经:12513 观测场海拔高度:236.8米Page:9
年总辐射量:5001.43 MJ/m2
漠河区站号:50136 北纬:5258 东经:12231 观测场海拔高度:433.0米Page:10
年总辐射量:4346.01 MJ/m2
黑河区站号:50468 北纬:5015 东经:12727 观测场海拔高度:166.4米Page:11
年总辐射量:4770.74 MJ/m2
区站号:50953 北纬:4545 东经:12646 观测场海拔高度:142.3米Page:12
年总辐射量:4537.13 MJ/m2
区站号:58362 北纬:3124 东经:12129 观测场海拔高度:6.0米Page:13
年总辐射量:3906.64 MJ/m2
区站号:58238 北纬:3200 东经:11848 观测场海拔高度:7.1米Page:14
年总辐射量:4421.41 MJ/m2
区站号:58457 北纬:3014 东经:12010 观测场海拔高度:41.7米Page:15
年总辐射量:4044.85 MJ/m2
区站号:58321 北纬:3152 东经:11714 观测场海拔高度:27.9米Page:16
年总辐射量:4300.39 MJ/m2
区站号:58847 北纬:2605 东经:11917 观测场海拔高度:84.0米Page:17
年总辐射量:4281.90 MJ/m2
区站号:58606 北纬:2836 东经:11555 观测场海拔高度:46.9米Page:18
年总辐射量:4180.37 MJ/m2
烟台区站号:54764 北纬:3730 东经:12115 观测场海拔高度:32.6米Page:19
年总辐射量:5360.44 MJ/m2
区站号:54823 北纬:3636 东经:11703 观测场海拔高度:170.3米Page:20
年总辐射量:4850.01 MJ/m2
区站号:57083 北纬:3443 东经:11339 观测场海拔高度:110.4米Page:21
年总辐射量:4755.72 MJ/m2
区站号:57494 北纬:3037 东经:11408 观测场海拔高度:23.1米Page:22
年总辐射量:4070.61 MJ/m2
区站号:57687 北纬:2813 东经:11255 观测场海拔高度:68.0米Page:23
年总辐射量:3679.53 MJ/m2
区站号:59287 北纬:2310 东经:11320 观测场海拔高度:41.0米Page:24
年总辐射量:4219.83 MJ/m2
汕头区站号:59316 北纬:2324 东经:11641 观测场海拔高度:2.9米Page:25
年总辐射量:5208.80 MJ/m2
桂林区站号:57957 北纬:2519 东经:11018 观测场海拔高度:164.4米Page:26
年总辐射量:4051.16 MJ/m2
区站号:59431 北纬:2238 东经:10813 观测场海拔高度:121.6米Page:27
年总辐射量:4375.56 MJ/m2
区站号:59758 北纬:2002 东经:11021 观测场海拔高度:13.9米Page:28
年总辐射量:4927.24 MJ/m2
三亚区站号:59948 北纬:1814 东经:10931 观测场海拔高度:5.9米Page:29
年总辐射量:6097.08 MJ/m2
区站号:57516 北纬:2935 东经:10628 观测场海拔高度:259.1米Page:30
年总辐射量:3334.79 MJ/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