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高一上全册古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
部编版必修一(高一上册)古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班级:姓名:教材古文目录: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三、赤壁赋/苏轼四、登泰山记/姚鼐古文理解性默写一、《劝学》理解性默写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二、《师说》理解性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理解性默写练习(《劝学》+《师说》)(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0课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劝学》1.孔子日“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劝学》中写青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胜于蓝;冰,是水变成的,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悬念,吸引人读下去。
3.《劝学>中写直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可能恢复到挺直的状态,以此论证学习可以让人的本性得到根本的改变,进而论证学习不可以停下来。
4.《劝学》中,荀子说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通过火烤把它加工成车轮,也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阐述学习可以修身养性。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引出君子无过,在于博学。
6.《劝学》中写直木为轮,不能再变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能智明无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而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学习及反思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8.《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
《师说》理解性情境性默写填空
《师说》理解性默写填空1.《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与《师说》中哪两句意思相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的两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习,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韩愈赞赏李蟠博学多才,不受当时不良风气的影响的句子【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7.《师说》中,表明老师的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8.说明人不是天生就明白知识道理,所以会遇到很多困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9.“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0.有了疑惑却不从师学习,其导致的结果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1.强调老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老师代表着道理知识的两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从师学习不在乎他的身份地位,年龄大小【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13.感慨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不复存在,人们的疑惑问题难以解决的两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4.《师说》中交代圣人超出常人,越来越圣明的原因是【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15.交代普通人资质平庸,越来越愚昧的原因的两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6.交代李蟠热爱学习,精通典籍的两句【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7.关于学习从师这件事,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态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8.一般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师学习,而自己却截然相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9.交代年龄大的人,一般懂得道理早于年龄小的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0.交代出生晚的人,也有可能懂得道理早于出生早的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1.《师说》开篇提出什么论点,然后交代了老师的哪些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高中语文新教材部编版理解性默写部分版11篇
8.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 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 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9.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 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 沙?
10.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 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 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五)《赤壁赋》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
子是:
。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
子是:
。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 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 绝峨眉巅。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 氛的句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子:
。
8.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 长终。
少 9.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0.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 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集训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集训1.【2016全国1卷】《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2017全国3卷】《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4.【广东省深圳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荀子在《劝学》中,以君子之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又以“木”“金”为喻,认为“_________________”,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5. 【2019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6.【2020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荀子·劝学》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测试】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8.【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劝学》《师说》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0课《劝学》《师说》同步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自学检测(一)理解性默写1.“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则)知明而行无过(也)”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4.荀子在《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这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5.荀子《劝学》中认为“骐骥一跃”也不足十步远,“驽马十驾”的“不舍之功”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
6.荀子在《劝学》中说让远方的人看见自己,就“登高而招”,即使“臂非加长也”,也会有好的效果。
7.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8.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虽有槁暴”,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 使之然也”,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二)重点字词解释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符合)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接近、靠近)砺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劝学》理解性默写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荀子·劝学》中“”,“,”表达的思想一致。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9.《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0.《荀子·劝学》中“,”,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1.12.,”,那么就能达到“圣心一备焉”的境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1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14.荀子《劝学》中写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句子是“,”。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5.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6.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17.荀子的《劝学》中,“,”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8.《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同殆”。
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9.荀子在《劝学》中以蟹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用心专一重要性的句子“,”。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0.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古文默写分课练习系列0124(《劝学》+《师说》+《赤壁赋》)(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文默写分课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附:参考答案10.《劝学》(荀子)一、情境式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重点:“受”“砺”“利”)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重点:“生”“假”)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重点:“德”“得”)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重点:“小流”“江海”)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重点:“埃”“黄”)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重点:“鳝”“躁”;句中无“而”)二、直填式1.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重点:“骐骥”“跃”“驽”“驾”)2.朽木不折/金石可镂(重点:“朽”“镂”)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点:“跬”“至”)4.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重点:“渊”“蛟”)5.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重点:“舆”“致”)6.假舟楫者/而绝江河(重点:“楫”“绝”)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重点:“须臾”“尝”“跂”)8.臂非加长也/而闻者彰(重点:“臂”“彰”)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重点:“有”“槁”“暴”“挺”)10.木直中绳/其曲中规(重点:“中”“曲”)10.《师说》(韩愈)一、情境式1.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重点:“常”)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重点:“术”“攻”)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重点:“卑”“盛”“谀”)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重点:“读”“惑”)5.圣益圣/愚益愚(重点:“益”)6.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重点:“惑”“终”)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重点:“也”)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重点:“受”)9.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重点:“庸”“知”)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重点:“矣”“欲”)二、直填式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重点:“固”)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重点:“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重点:“亦”)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重点:“贱”)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重点:“愚”)5.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重点:“焉”)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重点:“授”“读”“惑”)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重点:“若”“似”)8.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重点:“齿”“及”)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贤”)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重点:“艺”“拘”)16.《赤壁赋》(苏轼)一、情境式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重点:“清”“徐”)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点:“诵”“窈窕”)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重点:“露”)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重点:“袅袅”“缕”)5.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重点:“渺渺”“兮”“予”)6.山川相缪/郁乎苍苍(重点:“缪”“苍苍”)7.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重点:“舻”“旌”“蔽”)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重点:“酾”“槊”)9.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重点“盈”“卒”)1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蝣”“沧”“粟”)1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壑”“潜”“嫠”)1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重点:“戌”“既”)二、直填式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重点:“徘徊”)2.纵一苇之所如(重点:“纵”“苇”)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重点:“冯”“御”“遗”)4.击空明兮溯流光(重点:“击”“溯”)5.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重点:“慕”“诉”)6.固一世之雄也(重点:“固”)7.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重点:“麋”“匏尊”“属”)8.哀吾生之须臾(重点:“须臾”)9.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重点:“挟”“遨”“抱”)10.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重点:“逝”“盈”)1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12.且夫天地之间/虽一毫而莫取(重点:“毫”)13.惟江上之清风/目遇之而成色(重点:“惟”)1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重点:“无禁”“竭”)15.不知东方之既白(重点:“既”)。
《劝学 》理解性默写+重点实词虚词-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一、理解性默写1.《荀子·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3.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4.《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5.5.《荀子·劝学》中的“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7.7.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8.《荀子·劝学》中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9.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10.10.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111.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12.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师说》理解性默写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 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 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 。 1_______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9、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 愚益愚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 说》中“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一致。 12、(大纲全国卷)韩愈在《师说》中说: 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 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 焉 小学而大பைடு நூலகம்,吾未见其明也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 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 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 群聚而笑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 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 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 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 说“ ____ ,___,____,____, ”,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 一样,本末倒置,“ _____,_____”。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劝学》学习指导(理解性默写+文言知识点+写作素材)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0课《劝学》学习指导一、理解性默写1.在《荀子·劝学》中,以蟹为例,说明虽然先天条件优越,但不努力也不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2.《荀子·劝学》中的“”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这说明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
”《荀子·劝学》中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4.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5.《荀子·劝学》中的“,”,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劝学》中则说“,”。
7.《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在《荀子·劝学》中,阐述人只有经过博学和自信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句子是“,”。
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0.《荀子·劝学》中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反省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11.《荀子·劝学》中“,”用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12.《荀子·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3.《荀子·劝学》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
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后来成为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
14.《荀子·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绩,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统编版全五册)
第04练必修上册《劝学》《师说》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高中语文72篇理解性默写汇总
部编版高中语文72篇理解性默写汇总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劝学》篇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XXX《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XXX《师说》中“,”这句话与XXX《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XXX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研究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研究的一句:“,。
”7.在文中强调研究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XXX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XXX劝学中的“,。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9、“,。
”经由过程“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颠末人工改造,能够改动原先的状况。
10、XXX《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研究收获大的道理。
11、“”是说正人的先天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跨越常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研究能够补偿本人不足的原理。
1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XXX在《劝学》中说“,。
”14、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师说》篇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XXX。
”这与XXX《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研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1.《劝学》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
”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11.《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
12.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17.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反之则会取得成功,。
”
18.《劝学》中点明人要实现自己境界的提升就要不断积累的句子是“,,。
”
19.“,,”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20.“”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劝学》答案
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学不可以已。
3.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水为之,而寒于水。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师说》
1.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2.《师说》中,作者用,的例子,论证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4.李蟠不拘时俗的从师学习的态度及做法是:,。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
6.韩愈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7.在《师说》中,韩愈列举了孔子从师谦逊的态度:孔子认为,众人中,至少一人能比我强点,我就能拜他为师的句子是:,。
8.《师说》中,用“嗟乎!”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赞扬了“古之圣人,,”的正确态度。
10.在《师说》中,韩愈将讨论的焦点引到以“道”为师的态度上,并且发出强烈感叹的句子是,。
1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拜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师,是理所当然的句子是:,。
12.《师说》中,作者对教师职能的定义是,。
1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1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一句同义。
15.《师说》中明确的指出了从师学习应不分身分高低贵贱年龄长幼的是,。
16. 《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错误态度。
17. 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
,。
18.韩愈在《师说》中感慨,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与当时士大夫这类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
19.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20.《师说》中,之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师说》答案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7.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9.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