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平均数的认识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3.1 统计(平均数)▏沪教版 (共24张PPT)
组员 A B C D
数量 9辆 7辆 14辆 5辆
(辆) 15
14 13 12
11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A B C
(组员)
组员
数量
(辆) 15 14 13 12 11 10
99
8
7 6 5 4 3 2 1
0
第二组
ABCD 9辆 10辆 5辆 12辆
A B C D(组员)
判断
(1)小胖、小亚、小巧平均每人吃了3块巧克力,
他们三人的平均体重有可能会是48千克。 ×
他们三人的平均体重在39千克到48千克之间。 √
(48+42+39)÷3 =129÷3 =43(kg) 答:他们三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
平均水深120厘米
浅水区 100cm
深水区 180cm
我身高145cm,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
巩固练习 2016年各季度小巧家用水量统计表
(辆) 15
14 13 12
11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A B C (组员)
(辆) 15
14 13 12
11 10
99
8
7 6
5 4 3 2 1
0A
BC
D(组员)
移多补少
(辆) 15
14 13 12
11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A B C (组员)
(辆) 15
平均数
不对,我扶起的是6辆。
4辆
5辆
6辆
5辆
你们平均每人扶起了5辆共享单车。
探究1 五3班也有两个小组参与了“共享单车 我来扶”的行动。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的认识》的第一课,主要讲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用途;2.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掌握平均数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平均数的基本性质;4.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平均数的知识点;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询问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看法;3.了解学生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应用场景。
讲解和练习1.用直观的案例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用途;2.介绍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3.讲解平均数的基本性质;4.练习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检查答案的正确性;5.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自主思考解决方法。
总结1.汇总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2.提醒学生平均数的应用还有很多,要多多关注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计算。
五、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2.自主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并应用平均数计算。
六、教学反思平均数作为一种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内在关系和规律,并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作用和意义。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注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教案 沪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沪教版教学内容:第五章:平均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引导。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教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解答。
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沪教版教学内容:第六章:平均数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2. 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不同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六、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这个问题?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引导。
七、新课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沪教版数学五上《平均数》教案
沪教版数学五上《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均数;2.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数据集的平均数;3.掌握平均数与数据集中其他数值的关系,以及平均数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平均数与数据集中其他数值的关系。
教学难点1.平均数的物理意义,即平均数作为中心点的含义;2.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如何计算平均数?以一个包含n个数的数据集为例,其平均数为:$$ \\bar{x} = \\frac{x_1 + x_2 + \\ldots + x_n}{n} $$其中,$\\bar{x}$ 代表数据集的平均数,$x_1, x_2,\\ldots, x_n$ 代表数据集中的n个数。
3. 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比较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它的计算方法是:1.如果数据集中的数据个数为奇数,那么中位数就是中间那个数;2.如果数据集中的数据个数为偶数,那么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相比之下,平均数更加能够反映出这组数据的总体特征。
在实际中,一些极端的数据可能会对平均值有较大的影响,而在这些情况下中位数可能更能反映出数据的总体特征。
4. 平均数与众数的比较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与中位数相比,众数与平均数的关系更加紧密,因为众数通常会对平均值产生影响。
如果数据集中存在多个众数,那么这个数据集就有多个众数。
5.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平均数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1.评估一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以及各个学生的成绩与平均值之间的关系;2.计算某个地区的平均温度,以及确定哪个月份的平均温度最高;3.计算某个销售部门的平均销售量,以及确定各个销售员的销售量与平均值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讲解法;2.互动式教学法;3.课件讲解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小组分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求出该问题的平均数。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1
熟练计算的能力
活动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语文小组:
序号
1
2
3
4
5
6
成绩(环)
7
10
6
7
6
9
数学小组:
序号
1
2
3
4
5
成绩(环)
9
9
5
8
9
问:那个小组打靶比赛的成绩好?
让全体学生试做,同时指名板演
生:可以比较每组平均1人的成绩。
这个求出的数据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平均数)。
出示课题:平均数
自己预习收集资料的能力
活动二
探究
知道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无实物可以对照。
3、谁还能写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平均数=总数÷个数
4、这次求平均数与以前学的平均分有什么不同?
(1)如:12个草莓平均分给4个人,平均每人可以分得3个。这里的“3个”是每个孩子实得的个数;而4个人共有要12个草莓,平均每个孩子有3个,这里的“3个”就是平均数,表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3个。)
(2)以上可见,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是一个“虚拟”的数。
教学
环节
环节目标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活动一
引入
通过具体的事例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一、情景导入:
1.让学生预习P33,带着问题事先查资料:(平均数的计算很简单,所以学生一般都能够知?
(由生在练习后汇报)
出示例题:
五年级语文小组有6名老师,数学小组有5名老师,在学校组织的打靶比赛中成绩如下: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ppt课件
(4+2+3)÷3 =9÷3 =3(个)
第二小组投篮的成绩
男生组
女生组
队员 一 二
队员 一 二 三
(4+2)÷2 =6÷2 =3(个)
(2+3+1)÷3 =6÷3 =2(个)
第三小组投篮的成绩
男生组
女生组
队员 一 二 三
队员 一 二 三 四
男生平均每人投中 3 个 女生平均每人投中 2 个
数学小组:8(个)
平均每班是42.5人。
(√ )
选择一
某小学五年级本周借书统计表
班级
五(1) 五(2) 五(3)
人数
40人 36人 44人
借书
30本 20本 10本
(1)平均每班借书多少本?( ② ) (2)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 ① )
①(30+20+10) ÷(40+36+44) ②(30+20+10) ÷3 ③(40+36+44) ÷3 平均每班多少人?
54g 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
只列式不计算
王芳利用4天假期看完一本故事书,情况如下: 第一天用0.8小时,看了20页; 第二天用1.5小时,看了55页; 第三天用 2 小时,看了70页; 第四天用1.7小时,看了65页。
1.王芳平均每小时看多少页?平均数=总页数÷总小时数 (20+55+70+65)÷(0.8+1.5+2+1.7)
第三小组投篮的成绩
男生组
女生组
队员 一 二 三
队员 一 二 三 四
男生平均每人投中 3 个
(4+3+2)÷3 =9÷3 =3(个)
平均数-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均数-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学会计算平均数;
3.查找资料,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计算平均数;
2.教学难点: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1.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定义。
2. 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一组数据:12,14,16,18,20,请学生们计算平均数;
2.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检查答案。
3. 实际应用
1.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们列举出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们讨论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场景,如求班级的平均分、求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气温等。
4. 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数,并互相检查答案。
5.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们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再次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场景。
四、教学评价
1.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计算平均数;
2.查找资料,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3.能够列举出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场景;
4.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逻辑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出示一组数字:“2, 6, 9, 3, 8”,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字的平均数。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随机选择一个小组向全班汇报答案。
2. 概念讲解•平均数是一组数字的总和除以数字的个数。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将一组数字相加,然后除以数字的个数。
•平均数可以反映整组数据的特征,能够提供一个代表性的值。
3.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指导学生按照步骤计算。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精确计算小数的方法。
4.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组数字,计算平均数,并在白板上展示计算过程和结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提供改进的建议。
5. 综合应用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学生个别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在白板上展示解决思路。
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解决方法。
6. 拓展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上与平均数有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学会了计算一组数字的平均数,并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在合作探究和综合应用环节,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册上与平均数有关的习题,并写出解题思路和答案。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沪教版五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31
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知道求平均数的一个基本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3、知道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它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意义与方法,
2、培养学生一定的估测能力,能对平均数的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培养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用途,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精心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1.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通过计算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内容及方法4.1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学习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然后学习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最后,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举例说明、学生自主探究。
5. 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场景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某班级100米的田径比赛平均用时多少秒?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如果时间不太一致,那该如何计算呢?5.2 学习内容讲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平均数的概念,比如:小明连续几天的步数分别是5000步,5500步,6000步,6400步,6800步。
那么他这几天的平均步数是多少呢?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求解:1.将小明多天的步数相加:5000+5500+6000+6400+6800=297002.将步数总和除以天数,即为平均数:29700÷5=59405.3 练习时间教师布置练习题目,可以在此周期间完成,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1:A、B两人背包中书本的重量如下表,请计算背包内书本的平均重量。
人名书本重量/千克A 1.0A 1.5A 2.0B0.8B 1.2B 1.6例2:小明要从A地到B地,第一天他开车行驶300公里,第二天行驶200公里,第三天行驶250公里,第四天行驶180公里,第五天行驶350公里。
问他这几天的平均行驶公里数是多少?5.4 运用实际问题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某超市一天5个时间段顾客数如下表,求每个时间段的平均顾客数。
时间段顾客数8:00-10:005010:00-12:007012:00-14:005514:00-16:006516:00-18:00806.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答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3.1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3.1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案:3.1 平均数年级:五年级上册学科:数学版本:沪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的第一节。
本节课主要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性质: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等于这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平均数时,要将所有数据相加得到总和,然后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2.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情景:小明有一袋糖果,他数了一下,共有20颗糖果。
他吃掉了5颗,又得到了3颗糖果。
请问,现在小明有多少颗糖果?2. 例题讲解:例题1:小明有一袋糖果,共有20颗糖果。
他吃掉了5颗,又得到了3颗糖果。
请问,现在小明有多少颗糖果?解题过程:计算小明吃掉糖果后的剩余数量:20 5 = 15颗糖果。
然后,计算小明得到糖果后的总数量:15 + 3 = 18颗糖果。
得出结论:现在小明有18颗糖果。
例题2:某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65cm、170cm等。
请问,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解题过程:将所有学生的身高相加得到总和:160 + 165 + 170 + = 4800cm。
然后,将总和除以学生的个数:4800 / 30 = 160cm。
得出结论: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160cm。
3. 随堂练习:练习2:某班级有25名学生,他们的体重分别为40kg、45kg、50kg等。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说课稿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平均数》是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教材内容。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教材内容概述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认识平均数、计算平均数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认识平均数: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计算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
•第二部分:计算平均数:介绍了两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逐个数相加平均和两个数的和再除以2。
•第三部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平均数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来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质量的小石头或小球,并随机分发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将分发的小石头或小球称重,并计算出平均质量。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感受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认识平均数在引导学生完成热身活动后,可以进入本章的第一个部分:认识平均数。
首先,老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假设有10个同学参加了一次小测验,他们的分数分别是75,80,85,90,92,82,88,90,93和95。
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这些分数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含义。
3. 计算平均数在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一定理解后,可以进入第二部分的内容:计算平均数。
老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示两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首先,介绍逐个数相加平均的方法,即将一组数逐一相加,然后再除以数的个数。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的和再除以2的计算方法。
通过举例计算,让学生掌握这两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包括: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提高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教学难点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平均数与总数、个数的关系。
2. 计算平均数时的计算方法,特别是数据较大时的计算。
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3. 示例:通过PPT展示计算平均数的示例,让学生跟随示例计算,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5. 应用:通过PPT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提高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板书设计1. 板书平均数2. 板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实例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提高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例、练习和应用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部分,尤其是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平均数(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 沪教版
平均数(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一个数列的平均数。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
2.计算一个数列的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如何应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用黑板上的图示、照片、实物或提问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的思考,掌握平均数的定义。
2. 讲解新知识1.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数值总和与个数的比值。
2.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的步骤:(1)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2)求出所有数据之和;(3)将数据之和除以总个数,得到平均数。
例如,计算数据:1,3,5,7,9的平均数,步骤如下:(1)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得到:1,3,5,7,9;(2)求出所有数据之和:1+3+5+7+9=25;(3)将数据之和除以总个数,得到平均数:25÷5=5。
3. 练习新知识让学生完成下面的练习:1.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1,2,3,4,5。
2.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12,14,16,18,20。
3.查找学生生日的月份,求出全班的生日月份的平均数。
4. 总结新知识请学生举出实际生活常见的应用平均数的例子,并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知道一组数的平均水平?2.你如何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5. 课堂作业完成《沪教版五年级数学》课本第三章《平均数》第58页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例题与实践,引导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在“总结新知识”环节中,老师提出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了有关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老师应该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练习和巩固。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课件
3
7
8
5
3
✔✘ =≈“答(幸20:28.=≈“7福答+÷(42幸24月(社:3328.6+9福+~÷人区47月7(社396)小++月~人区小87平9)+小+志月均小58愿平+每+志者均3个5愿)”+每月者÷活3个约)”(动月有÷活4.约0+6动.有752.+4人.66参7+人加7参+加8+9)
课本P34 练一练2、3
2 下表是小丁丁4月到9月阅读的文艺书的统计 表.小丁丁4月到9月平均每个月读了几本文 艺书?
小丁丁4月~9月阅读文艺书统计表
月份
456789
书(本) 1 3 1 6 4 3
3 5天参观漫画展的人数分别是18764,23027, 16403,21136,16627人.这五天里平均 每天有多少人参观漫画展?(用计算器计算)
37
23
58
上周平均每天有多少人到图书馆借阅图书?
(46+52+37+23+58)÷5
=216÷5 =43.2 (人)
?
答:上周平均每天有43.2人去图书馆借阅图书.
课本P34 练一练1
1 下表是4月~9月参加“幸福社区小小志愿 者”活动的统计表,4月~9月平均每个月 有几人参加“幸福社区小小志愿者”活动?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参加“幸福社区小小志愿者”活动情况统计表
月份
456789
参加人数(人) 2 3 7 8 5 3
1 下表是4月~9月参加“幸福社区小小志愿者”活动的统计表, 4月~9月平均每个月有几人参加“幸福社区小小志愿者”活 动?(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参加“幸福社区小小志愿者”活动情况统计表
月份
4
5
6
7
8
9
参加人数(人) 2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平均数的认识》这一数学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从中理解并学习相关的几个概念: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量得到的值。
2. 总和的概念:需要理解总和是指一组数所有数值的加和。
3. 数量的概念:需要理解数量是指一组数有几个数值。
4. 求平均数的方法:需要通过运算符号“÷”这个符号来表示除法,从而求得平均数。
本节课涉及的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有:1. 一组人的年龄数据;2. 一组数学成绩;3. 一组长度数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中归纳出平均数的定义。
②理解总和和数量的概念,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力目标①让学生具备观察、比较各种数据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②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思考、合作和创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②让学生了解与平均数有关的一些知识,提升他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与认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平均数的认识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编组读日历,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数轴上两个数的中间数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
如8和12的平均数是10。
2. 学习新知: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实际问题,并自主总结出平均数的概念。
实际问题1:小明、小红、小刚、小李、小王这5人的年龄分别是10岁、9岁、11岁、10岁、12岁,请你算出他们的平均年龄。
实际问题2:班里有10个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分别是70分、80分、90分、65分、87分、92分、78分、85分、89分、93分,求这些学生数学成绩的平均分。
实际问题3:请用设计好的标尺测量4个长度,统计出这些长度的平均值。
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观察,思考几位同学中,数据的总和与数的数量如何关联?如何求得这组数据的平均值?由此,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完整版)平均数的认识沪教版
平均数的认识【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31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知道求“平均数”的一个基本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3、知道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它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意义与方法,2、培养学生一定的估测能力,能对平均数的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培养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用途,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夹玻璃球的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师:老师这里有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我们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分到几个玻璃球?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要用除法来做?生:200÷5=40(个)平均分2、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玩夹玻璃球的游戏,先听清游戏规则(1、不能用手拿2、掉在桌上和地上的不算,时间:30秒钟。
好,谁愿意来做裁判,帮大家看时间?我也加入一组玩。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
按组汇报板书【教学策略说明: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是怎样的?2、师:就请大家把自己这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算一算.生:汇报各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
师:这些表示各个组平均每人夹玻璃球的个数叫作“平均数",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师:算出了平均数,现在可以比出夹玻璃球水平高低的名次了吗?3、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出示:同学们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4、通过第一个游戏和为集体舞比赛排名,谁能说说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总和÷个数=平均数5、例题教学师:同学说得很好,现在来看看这几座大桥,你们都认识吗?师:现在老师把五座大桥的长度告诉你们,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忙算出五座大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师:完成后翻开书P31进行校对并读一读书上是怎样介绍平均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的认识【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31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知道求“平均数”的一个基本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3、知道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它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意义与方法,2、培养学生一定的估测能力,能对平均数的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培养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用途,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夹玻璃球的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师:老师这里有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我们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分到几个玻璃球?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要用除法来做?生:200÷5=40(个)平均分2、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玩夹玻璃球的游戏,先听清游戏规则(1、不能用手拿2、掉在桌上和地上的不算,时间:30秒钟。
好,谁愿意来做裁判,帮大家看时间?我也加入一组玩。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
按组汇报板书【教学策略说明: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是怎样的?2、师:就请大家把自己这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算一算。
生:汇报各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
师:这些表示各个组平均每人夹玻璃球的个数叫作“平均数”,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师:算出了平均数,现在可以比出夹玻璃球水平高低的名次了吗?3、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出示:同学们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4、通过第一个游戏和为集体舞比赛排名,谁能说说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总和÷个数=平均数5、例题教学师:同学说得很好,现在来看看这几座大桥,你们都认识吗?师:现在老师把五座大桥的长度告诉你们,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忙算出五座大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师:完成后翻开书P31进行校对并读一读书上是怎样介绍平均数的。
师:(媒体上)在这道算式上,括号里的一组加法运算表示的是什么?5表示什么?得到的最后结果叫什么?师:这个平均数6584.6米又表示什么意思?那么这五座大桥的长度有没有等于这个平均数的?说明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是一个“虚拟数”。
师:再来看看我们一开始做的两组题,200÷5=40是平均分,40是一个什么数?而右边一列算出每组夹玻璃球的平均数是个什么数?6、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后我们来看这道题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56g,55g,54g,58g,55g,53g,54g先请同学估计一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生:试做并交流 (56+55+54+58+55+53+54)÷7=55 (g)师:请将平均数55与每个鸡蛋的实际重量比一比,结果怎样?这道题算出的平均数与条件中一些数据会一样,是不是平均数就变成实际数了?为什么?师:观察平均数和每个鸡蛋的重量,你发现了什么?7、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怎样来求平均数?还明白了哪些道理?【教学策略说明: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引出要“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让同学们根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1、选择题: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中是最矮的一位。
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1)他的身高是160 cm 。
(2)他的身高是160 cm 以下。
(3)他的身高是160 cm以上。
(4)他的身高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拓展题:有3包糖,第一包35个糖,第二包有40个糖,第三包有45个糖有3组小朋友,第一组12人,第二组有8人,第三组有10人怎样分糖,比较合理?四、总结: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不懂要问的吗?Ⅱ:教案设计说明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平均数”安排为统计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是由平均数的认识,平均数的计算和平均数的应用三个部分组成。
本课则是第1课时,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集中趋势,用途很广泛。
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本课的“平均数”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结果是不同的,要弄清“虚拟数”和“实际数”是教学的难点。
(一)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1、先让学生将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五个小组,引出200÷5=40(个)平均分的意义。
2、接着组织学生玩夹玻璃球的游戏。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按组汇报结果这个开头既很快的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又非常吸引学生,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游戏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引出问题——因为每组人数的不同,看夹球的总数比哪组夹玻璃球的水平高,有学生认为是不合理的,由此引发——“怎么比才合理”,通过学生的讨论问题最终获得解决的方法,“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2、让同学们根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
在两个生活实例的引导下,学生就比较内容能够得出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3、有了上面两道题的铺垫,书上P31的例题我就让学生去体验求平均数的完整过程与方法。
4、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后让我让学生来看这道题“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56g,55g,54g,58g,55g,53g,54g先请同学估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再计算”。
这道题是例题下的试一试,因为数字比较小而且较接近,所以我利用学生估测的结果和实际的平均数引发讨论出“平均数”是个虚拟数的的意义所在之处。
以实例来证明,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安排了基础题和拓展题,基本题就是选择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真正含义,也是检测本课知识目标是否达标的有效方法。
拓展题让学生悬念顿生,迫使他们自觉产生思维碰撞,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一般方法。
总之,这堂课力求使既定的三维目标都能达到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Ⅲ:教学反思“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统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等。
粗略地看,这部分内容好像无异于传统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但仔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通过这些知识所要传递的理念和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平均数的教学应该呈现出新的气象。
本学期,我就以“平均数的认识”开了一堂课,颇有感触。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对小学生来说,平均数是表示“集中量数”,这样的专业术语是难于理解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景:分小组在30秒内,玩夹玻璃球的游戏,然后统计每个小组夹玻璃球的总个数,最后进行比较哪组夹得多。
因为我将每组的人数安排的有多有少,所以学生在比较时提出看夹球的总数比是不公平的,引起争论,为解决问题大家经过讨论想起了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来比就公平的,从而我很自然的介绍了平均每个人的夹球数又叫做“平均数”。
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把握平均数的意义。
这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调动了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有趣的游戏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乐在其中,整个学习活动没有一位学生是等待状态的。
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对“平均数”得到多方面的感受。
二、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感受。
本节课在练习设计中,我大幅删减了纯粹的技能训练,每个练习题在保证基本的双基训练功能的前提下,都力图呈现各具不同的侧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在知识技能以外的其他方面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