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原理

合集下载

《城乡规划原理》总结

《城乡规划原理》总结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1、“城”和“市”的概念城:最初指用土垒成的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后来指由高墙围绕、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市: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2、固定居民点和城市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后期;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过渡时期3、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人类的影响第一次:改造原始材料;开始营造简陋居所第二次:商人、手工业者出现;聚居在集市附近4、城市形成的时间与地点产生地点:西亚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下游具体时间:约3500~3000 BC人类城市的历史:5000~5500年5、界定城镇的因素(农村与城市的区别体现在哪4个方面)产业构成(非农产业)人口数量(规模与密度)职能(工业、商业、交通、文教)地域特征(建筑密度、市政设施、公共设施)6、营寨城模式:提姆加得欧洲诸多名城的雏形7、曹魏邺城:规整的布局模式;功能分区的布局理念8、隋唐长安:宫城居中靠北9、古埃及卡洪城:明确的功能分区10、中外古代城市的区别:(1)城市等级体系中国:树枝状(中央集权)欧洲:散沙状(地方割据)(2)城市中心中国:宫殿、官府衙门(世俗社会)欧洲:教堂(神权社会)(3)城市功能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封建地主制)欧洲:经济中心(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4)城市在疆域中的分布中国:江河沿岸;地区中心(内向型,对内统治)欧洲:沿海港口(外向型,对外经商和扩张,获取资源、财富和领土)(5)城市商业形态中国:集中的市→商业街道北宋(开封城)欧洲:自由形成的集市、商业街11、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不同的空间扩展模式发达国家:内部更新改造发展中国家:外延性扩展12、世界城镇密集地带:美国东南部;美国西海岸;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太平洋地区;英国东南部;欧洲西北部;中国13、城镇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14、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时代: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15、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形式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的相应转变:1 2 3——2 1 3——2 3 1——3 2 1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2)功能城市化国家、社会、国民的财富随之增长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16、城市化发展轨迹注:诺瑟姆曲线起步阶段:低于30%,增长速度缓慢;加速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讲义0301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讲义0301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系知识框架:第一节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考点2: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1.城市规划的基本特点(1)综合性;(2)政策性;(3)民主性;(4)实践性。

2.城市规划的构成法律法规体系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一般可分为主干法及其从属法、专项法和相关法行政体系纵向行政关系横向行政关系工作体系城市规划的制定城市规划的实施考点3:城市规划的作用1.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2.保障社会公共利益;3.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4.改善人居环境。

考点4: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第二节我国城乡规划体系考点1: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一、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或者常委会批准的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主干法和基本法;二、法规。

在我国的立法体系中,法规是指由国务院批准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具有立法权的城市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地方法规。

三、规章。

规章通常以“部长令”、“省长令”、“市长令”等形式发布。

四、规范性文件。

是政府部门针对城乡规划开展过程中为有利于工作有序开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具体工作开展的细则。

五、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考点2:城乡规划行政体系1.城乡规划行政的纵向体系就纵向体系而言,是指不同层级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成。

2.城乡规划行政的横向体系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

考点3: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的构成一、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我国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组成。

其中城市规划、镇规划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二、我国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的构成1.城乡规划的实施组织2.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1)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2)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3.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1)行政监督(2)立法机构监督(3)社会监督第三节城乡规划的制定考点1: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制定城乡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考研《城乡规划原理(学术学位)》考试大纲

考研《城乡规划原理(学术学位)》考试大纲
3、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4、考题类型:1、名词解释;2、选择题;3、简答题;4、论述题。
5、考试内容与分数:名词解释占20%;选择题占30%;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20%。
三、主要参考书目
1、《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2、《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胡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5、《控制性详细规划》,夏南凯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
6、城市规划设计相关规范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专业类别:
■学术型□专业学位
适用专业:
城乡规划学
一、基本内容
(1)城市与城镇化
(2)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3)城乡规划体制
(4)城乡生态与环境
(5)城乡经济与产业
(6)城乡人口与社会
(7)城乡历史与文化
(8)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9)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10)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11)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2)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13)Fra bibliotek市工程系统规划
(14)城乡住区规划
(15)城市设计
(16)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17)城市规划管理
二、考试要求(包括考试时间、总分、考试方式、题型、分数比例等)
1、考试时间:3个小时
2、总分:150分

城乡规划原理

城乡规划原理

城乡规划原理
城乡规划原理是以城市规划和建设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主要涉及以下
几个方面:
一、统筹规划:即统筹城乡规划,强调统筹规划的可行性和统一性,
目的是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功能定位:即城市功能定位,依据城市现有资源状况和社会需求,以及面临城市发展未来发展方向,确定城市各项功能的定位。

三、结构设计:即城市空间结构设计,就是按照功能定位,设计城市
地理空间结构,对城市空间形成统一的结构,从而实现规划功能的有效实现。

四、环境设计:即城市环境设计,它的目的是使城市的建设得到优化,在合理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给人们更多的舒适与活力,实现城市景观美化。

五、管理维护:即城市管理维护,旨在落实和完善规划设计,确保规
划的落实,并不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确保持续的发展。

城乡规划原理

城乡规划原理

城乡规划原理
城乡规划原理是指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者应该遵循的原则。

它是确定城乡发展方向、确定城乡规划范围、选择合理的城乡结构模式和实施城乡规划的基本准则。

城乡规划原则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求城乡规划形成有效的城乡结构,满足城乡发展的需要。

在城乡规划中,应当根据城乡发展的规律,合理安排城市和乡村的发展空间,形成有效的城乡结构,使城乡发展的空间和功能得以发挥。

第二,要求城乡规划重视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因素,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城市发展的经济要素,加强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文化素质,促进教育发展等,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要求城乡规划重视生态环境因素,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生态破坏,建立和完善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要求城乡规划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过程中,应当根据城乡发展的实际,建立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实现规划的可操作性。

总的来说,城乡规划原则是城乡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城乡规划的重要依据。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实现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城乡发展的空间和功能得以发挥。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标准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标准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包括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技能,为未来的城乡规划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1. 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介绍城乡规划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

2. 城乡规划的技术和方法:介绍城乡规划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如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公共设施规划、景观规划等,以及各种软件和工具的应用。

3. 城乡规划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城乡规划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4. 作业和考试要求:学生应完成相应的作业和考试,包括案例分析、报告和考试等,以检验学生对城乡规划原理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城乡规划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让学生了解城乡规划的实际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评估课程评估包括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等。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等;作业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案例分析报告等;考试成绩则根据学生的卷面成绩进行评估。

评估标准应客观、公正、合理,以全面评估学生对城乡规划原理的掌握程度。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本课程可选用《城乡规划原理》等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目。

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目,以提高学习效果。

六、课程衔接和延伸本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与其他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衔接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城乡规划知识体系。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产生。

- 早期的城市通常围绕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或商贸中心发展起来。

2. 城市产生的条件- 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 政治因素:国家的形成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 社会需求: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定义1. 城市的定义概述-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密集的、包含多种功能的聚落,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通常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 城市的特征- 人口规模:城市通常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较高。

- 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集中地。

- 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 基础设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

- 文化特色:城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1. 古代城市- 特点:规模较小,以城堡或城墙为界限,政治和宗教功能突出。

- 代表: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等。

2. 中世纪城市- 特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出现行会组织和城市自治。

-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科隆、法国的巴黎等。

3. 近现代城市- 特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城市病问题。

- 代表: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

4. 当代城市- 特点: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趋势,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

- 代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上海等。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1.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

城乡规划原理复习考点及重点

城乡规划原理复习考点及重点

城乡规划原理复习考点及重点1.现代城镇定义包含的三个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2.按行政区划标准:我国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

3.城镇化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4.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6.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7.我国的法规系统构成:(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部门规章(6)地方政府规章(7)技术标准规范8.城乡规划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修订。

9.我国法定城乡规划类型10.规划依据:上位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相关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国家政规、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11.我国城乡规划运作体制的核心:程序合法、依据合法12.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3.“三区三线”: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14.城乡规划中的七条控制线:(1)红线(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

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2)绿线(城市绿线):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3)蓝线(城市蓝线):一般称河道蓝线,指水域保护区,即城市各级河、渠道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河道水体的宽度、两侧绿化带以及清淤路。

根据河道性质的不同,城市河道的蓝线控制也不一样。

(4)黄线(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2020年城乡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2020年城乡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掌握)1、城市化含义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世界各国先后开始从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社会,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意义:探索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预测其发展前景,对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以及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

对城市化过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有社会学的、人口学的、经济学的和地理学的不同概念。

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社会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

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的过程。

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既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每个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

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聚集的过程。

地理学角度: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专业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农业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城市向外围的扩展。

定义: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二层含义:人口集中过程和景观转变过程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又是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业产业,以及社区结构和空间形态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还应包括原有市区的结构重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计算公式:PU=U/P其中:PU--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P--总人口不同国家对城镇人口统计标准的设定不同,往往缺乏可比性。

3、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1)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元素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元素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元素一、引言《城乡规划原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涉及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规划等多个方面。

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城乡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二、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解城乡规划的历史和发展时,可以介绍我国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2.环保意识教育:在讲解城乡规划的环保理念时,可以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提高他们的环保实践能力。

3.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在讲解城乡规划的实践应用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关注城乡规划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在讲解城乡规划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可以强调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态度。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案例教学: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城乡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城乡规划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思政元素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以及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反馈与建议:鼓励学生提出对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城乡规划原理

城乡规划原理

城乡规划原理
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进行合理布局和发展的一种管理活动。

它是为了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协调,保障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进行的一种规划活动。

在城乡规划中,有一些基本原理是需要遵循和应用的。

首先,城乡规划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又不影响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在城乡规划中,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其次,城乡规划需要遵循人文关怀的原则。

人文关怀是指在城乡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精神需求,使规划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符合人们的期望和愿望。

此外,城乡规划还需要遵循科学规划的原则。

科学规划是指在城乡规划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再者,城乡规划需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公平公正是指在城乡规划中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求,不能偏袒某一方,要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使规划更加公平合理。

最后,城乡规划还需要遵循整体规划的原则。

整体规划是指在城乡规划中要考虑到城市和乡村的整体利益和发展需要,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利益,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符合整体利益的规划方案。

总之,城乡规划原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协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希望在今后的城乡规划中,能够更加严格地遵循这些原则,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期望。

城乡规划原理

城乡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考点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例题1(单项选择题):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的产物。

a.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b.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c.政治统治和商品交换d.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答案:b解析: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考点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n 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n 经济发展水平。

n 政治组织。

考点三: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的基本特征相关内容1 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2 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城市不仅是人口聚居、建筑密集的区域,它同时也是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

3 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过去城市传统的功能、社会、文化、景观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随着信息网络、交通、建筑等技术的发展,城市的未来将会继续发生变化。

4 城市具有系统性。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

例题2(单项选择题):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

下列哪项不属于城市巨系统:a.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b.空间环境子系统、要素流动子系统c.社会子系统d.建筑群子系统答案:d解析: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等。

考点四: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序号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 集聚规模差异(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2 生产效率差异(城市经济活动是高效率)3 生产力结构差异(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4 职能差异(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5 物质形态差异(城市具有比较健全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6 文化观念差异(城乡文化意识、风俗习惯、传统观念不同)例题3(单项选择题):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主要有()。

城乡规划的原理

城乡规划的原理

城乡规划的原理
城乡规划的原理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通过系统规划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城乡空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 综合协调:城乡规划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协调各类利益关系,避免城乡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

2. 人本导向:城乡规划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满足人民对于良好居住环境、便利公共服务等的需求,促进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3. 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水资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城乡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

4. 合理布局:城乡规划要根据城乡功能需求和空间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城乡用地,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

5. 整体规划:城乡规划要从整体上考虑城乡的发展,将城市与农村、不同地区之间形成相互补充、互利共赢的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之,城乡规划的原理是通过综合协调、人本导向、可持续发
展、合理布局和整体规划等方面的考虑,来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

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环节,既深化、细化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又对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其控制指导作用,确保了规划体系的完善和连续。

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

图纸比列为1/1000——1/2000。

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修建性详细规划就是对城市的地块建设进行总体策划,并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实施的规划,其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是开发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主要内容如下: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做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城市详细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城市规划编制完成后,一般由上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鉴定。

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有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简述城市居住用地分类?按照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定,居住用地(R)包括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

按层数、布局、市政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综合因素,分为3个中类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R1),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R2),设施较齐全,布局较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R3),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以需要加以改造的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危房、棚户区、临时住宅等用地。

居住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所占的比例25.0%—40.0%。

试论述城市居住用地选择用考虑哪些要求?1)自然条件良好。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良好,地势高,自然通风良好,风景优美。

尽可能利用贫瘠地,不占或少占高产良田。

2)环境卫生条件良好。

在污染源的上风上游,并考虑非常时期的防空、地面疏散避难、防汛的需要。

3)协调居住—工作—消费的关系,交通耗时最少。

尽可能接近工业区和工作场所,居住区内部应有合理的功能结构,并与城市多功能部分组成有机整体。

4)适宜的用地规模和用地形状,便与组织其他的生活设施。

5)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考虑新区和旧区之间的关系。

尽可能依托旧城,注意保护文物古迹,尽量利用原有设施,逐步改造,以逐步完善新城。

6)结合房地产需求。

在开发居住用地的时候,应在考虑城市居民对居住用地的需求、价位的承受能力的同时,考虑开发商的利益需求,平衡两者关系。

7)留有发展余地。

用地面积适当,有利于集中紧凑地布置;或采取组团式布局,取得相对平衡,但要留有发展余地。

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为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用地面积为51—230hm2居住区的三级结构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简述多层住宅的平面组合形式有哪些,并绘图说明。

1)平直组合:体形简洁、施工方便,但不宜拼接过长。

2)错位组合:适应地形、朝向、道路或规划的要求,但要注意外墙周长及用地的经济性。

可用平直单元错接或加错接的插入单元等方式。

3)转角组合:根据规划的要求,要注意朝向,可采用平直单元拼接,也可以加插入单元或采用转角单元。

4)多向组合:可用具有多方向性的一种组合单元;还可以采用套型为单位,利用交通联系组成多向性的组合体。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可分为基本构成要素和辅助构成要素。

基本构成要素是指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叫他尺度的构筑物(如墙体、柱或柱廊、高大的自然地形等)。

辅助构成要素是指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空间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如矮墙、院门、台阶、灌木和起伏的地形。

居住区外部空间一般可分为:住宅院落空间、住宅群落空间、居住区公共街区空间和居住区边缘空间。

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要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简述影响建筑自然通风效果的因素有哪些?1)建筑错列布置,以增大建筑的迎风面。

2)长短建筑结合布置和院落开口影响主导风向。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为满足居住区居民生活需要所配套建设的,与一定居住区人口规模相互对应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营利性设施两大类。

按内容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

类型主要设施商业设施小型超市、菜市场、旅店、饭店、邮电局、储蓄所等。

教育设施托儿所、幼儿园等文化运动设施社区会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各类型运动场、社区茶室、社区棋牌室、社区健身中心医护设施门诊所、卫生站、小医院(200—300床)社区设施社区水暖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物业管理公司、街道办事处幼儿园每班25座、幼儿园每班30座。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层数不宜高于3层。

会所:是指涵盖文体、休闲、商业、社区服务等多种功能进行综合的场所。

简述居民需求的发展趋势有哪些?1)生活方式休闲化—增强交往功能的综合性设施。

2)消费习惯的变化—新的商业形态的发展。

3)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完善的养老设施的需求。

4)学习终身化—对全方位社区教育的需求。

5)服务社会化—对完善社区服务的需求。

试论述居住区道路规划的原则有哪些?1)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组织形式。

2)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心,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病逝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4)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5)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6)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7)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的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应便与居民汽车的通行。

简述人车分行道路系统的到路网布局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进入居住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网两套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盈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居住区或住在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深入到各住户或住在单元背面的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型车行路的近端应设回车场地。

4)步行路应贯穿与居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在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柱在院落、住家私院的作用。

5)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采用举步立交的工程措施。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车行路网整体下挖并覆土,营造人工地形,建立完全分离、相互完全没有干扰的交通路网系统;也可以采用步行路网整体高架,建立两层以上的步行路网系统的方法来达到人车分行的目的。

车辆停放的布置方式与道路的关系分为:平行式、垂直式和斜列式。

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绿化覆盖率:是指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和总的用地面积之比,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不再重复计算。

道路绿地率:是指道路用地(道路红线)范围内的绿地和停车场内的绿地,如其中的花坛、行道树、草地等。

社区活动的类型及其特点有哪些?1)必要性活动在各种活动中,这一类型的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

因为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它们的发生很少受物质构成的影响,一年四季在各种情况下都可能进行,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2)自发性活动这些活动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

对于物质规划而言,这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部分宜于户外的娱乐消遣活动恰恰属于这一范畴,这些活动特别依赖于外部的物质条件,只有在失意的外部条件下才会发生。

3)社会性活动发生于公众开放空间中的社会性活动可以称之为“连锁性”活动,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由另外两类活动发展而来的。

这种连锁反应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处于同一空间,或相互照面、交臂而过,或者仅仅是过眼一瞥。

人们在同一空间中徜徉、流连、就会自然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

这就意味着只要改善公共空间中必要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间接地促成社会性活动。

由于社会性活动发生的场合不同,其特点也不一样。

外部空间的层次性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有空间、私密空间。

居住区户外景观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以植物配植与种植和局为主要内容。

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

居住区场地总体布局的工作内容有哪些?居住区场地总体布局是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环节,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工程项目的性质、特点和内容要求,明确场地的各项使用功能。

2)分析场地本身及四周的设计条件,研究环境制约条件及可利用因素。

3)研究确定场地组成内容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居住区场地分区规划。

4)分析各项组成内容的布置要求,确定其基本形态及组织关系,进行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和率低配置。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按与建筑的关系分为:环状式、尽端式和综合式。

居住区用地内道路用地面积确定的依据有哪些?1)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

2)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

3)小区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当小区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

4)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

5)再见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院落式组团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边1米,当小区有人行便道时,计算到人行便道边界;临市道路、居住区道路时计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角1.5米。

拆建比:是指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定额指标包括: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居住区造价包括:地价、建筑造价、室外市政设施、绿地工程和外部环境设施造价等。

一般不设梯的多层住宅的造价只有高层住宅的造价的1/2左右。

外部环境设施费用:绿化种植、道路铺砌、环境设施小品等建设费用。

城市规划快速设计:是设计者在规定的较短的时间内对规划用地的周边环境、规划用地的条件、设计任务进行理性分析和空间想象。

容积率:是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规划用地面积的比值。

它是表述地块开发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容积率为1以下时应考虑底层,1~2时可以考虑设置底层或多层;2以上可以考虑多高层混合;4以上可以考虑设置高层和超高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