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和地理环境单元练习题
1.1节人口分布 同步知识拓展-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地理第二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课时训练一、选择题读世界人口随纬度和距海远近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多分布在()A.热带沿海B.温带沿海C.极地地区D.内陆地区2.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大洋洲读“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A.北半球中低纬B.北半球中高纬C.南半球中低纬D.南半球中高纬4.图中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纬度低,海拔高,人口稀少B.②地气候湿热,人口稀少C.③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稠密D.④地交通便利,人口稠密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5.从纬度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低纬度地区B.中纬度地区C.中低纬度地区D.高纬度地区6.从海陆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沿海地区B.内陆地区C.山区D.平原7.从地形条件分析,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高原B.丘陵C.平原D.山区“胡焕庸线”是由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该线揭示了中国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密度的差异。
下表为1982-2010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数据统计表,读下表完成下列小题。
8.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相比,说法正确的是()A.西北半壁常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南半壁B.西北半壁的常住人口数量超过了东南半壁C.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增长率高于西北半壁D.东南半壁常住人口数量减少,西北半壁增加9.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特征基本稳定,主要影响因素是()A.自然环境条件B.社会历史条件C.经济发展水平D.政府的政策2020年“十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坐着高铁看中国》系列报道,选取代表性铁路线路(下图),全景展示“十三五”规划成就和中国之美。
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下册必修第二册2
2.1 城乡空间结构一、单选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焦点,建养老院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办法。
读2019年我国城市养老院数量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城市养老院数量的总体分布特点是()A.东部少,西部多B.西南多,东北少C.北方多,南方少D.沿海多,内陆少2.不同城市的养老院数量多少,取决于()A.人口迁入数量B.人口老龄化程度C.社会经济条件D.公园绿地面积3.若在城市新建一所养老院,最适宜选址在()A.人口聚集的住宅小区B.交通便利的市区干道旁C.设施齐全的商业区内D.环境优美的高新区附近利物浦是英国传统工业城市,为改善卫生环境和营造公共空间,19世纪该城市陆续在城区分散布局多座城市公园。
到20世纪,为提高公园之间的连通性,该城市将部分濒临废弃的建设用地置换成绿地,打造了一条与河岸带大致平行的“公园丝带”(如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与集中连片布局相比,分散布局城市公园最突出的优势是()A.扩大休闲空间B.利于营造不同特色C.改善河岸环境D.便于市民就近抵达5.20世纪,该城市置换成绿地的用地类型最可能是()A.交通用地B.工业用地C.住宅用地D.河滩荒地共享单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下图是广州市区部分共享单车某一周骑行次数的时间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6.获取共享单车空间位置信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地理信息系统B.卫星遥感技术C.全球导航卫星系统D.数字地球技术7.该区域使用共享单车骑行人次最多的是()A.亲友聚餐B.上下班(学)C.景点游览D.超市购物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贯穿安徽、江苏、上海和浙江三省一市。
自2018年正式启动建设以来,上海、杭州、合肥等9个城市在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上呈现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下图为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位置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8.上海市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核心的区位优势是()①交通位置最佳①生态环境最优①人力资源最足①科技实力最强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9.G60科创走廊的发展有利于长三角地区()A.减轻交通运输压力B.降低基础设施投入C.提高城市等级水平D.增强技术竞争能力10.制约“成渝实验区”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A.交通不便B.自然资源C.耕地资源少D.人口众多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城区图。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迁移
概念
迁移空间范围
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 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跨越国界
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 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 区定居的现象
跨越国内行政 区域界线
主要类型 永久性移民、 在本国就业的 外国人、国际 定居难民等
由农村到城市
课前篇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5.下列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的是( )
A.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C.定居移民增多,短期流动工人减少
D.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自主预习
解析第4题,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组织性、大规 模的移民为主,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第5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 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 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答案4.B 5.A
课堂篇主题探究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题1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19年春节出行报告》显示,从1
月28日(小年)开始至2月4日(大年三十),深圳、北京、上海、广州、
东莞、成都、苏州、郑州、杭州、佛山十个城市人口流出最多,成
为“春节空城”。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春节期间该十个城市人口变化主要属于( )
课前篇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1949年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据此完
成6~7题。
6.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主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其特点是极不平衡。
世界上大约90%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各大洲的分布状况也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从各国看,目前中国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的开发都会影响人口分布。
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经济、社会、历史和科技都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
社会、历史方面,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分布因对土地的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科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
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其属性包括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
时间属性是指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空间属性是指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跨越国界;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线。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历史、科技和自然环境等方面。
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
2.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2)环境条件的适宜程度和承载能力。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检测卷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
单元检测卷(一)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
据此完成1~2题。
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千米范围内D.距河2千米内人口最多2.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水能资源分布②矿产资源分布③地形地势状况④取水便利程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人口洛伦兹曲线是指某区域人口累积百分比所对应的面积累积百分比的点所组成的曲线,如果人口的区域分布是均衡的,那么人口洛伦兹曲线是一条平分坐标轴的直线(见图中“绝对均衡线”)。
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
据此完成3~4题。
3.在上图全国平均线中,M至N区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C.青藏地区 D.西南地区4.山东省近年来人口分布集中程度表现为( )A.极度集中 B.分布不均程度增强C.趋于均衡 D.与全国平均状况日趋接近读某年三大城市群人口迁移情况对比图,完成5~6题。
5.三大城市群中( )A.京津冀的人口增速最快B.长三角的人口增量最多C.珠三角的人口净迁入率最高D.长三角人口迁出率最高6.导致京津冀和珠三角人口净迁入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产业结构 B.环境承载力C.国家政策 D.科技水平下图为我国2010年各省份的人口迁入率空间格局图(人口迁入率=迁入人口数量/区域总人口数量)。
读图完成7~8题。
7.我国各省份的人口迁入规律主要表现为( )A.中部省份迁入率总体上高于西部省份B.南方省份迁入率总体上低于北方省份C.发达省份迁入率高于落后省份D.东北地区迁入率低于珠三角地区8.影响西藏与浙江人口迁移率的因素主要是( )A.旅游、教育 B.政策、经济C.宗教、资源 D.交通、气候由婚姻而引起的人们居住地的变动称为婚姻迁移,是人口迁移中的重要方面。
2019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知识点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学生用书P19]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地域文化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生产工具、服饰、饮食、语言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
【思考】1.荷兰风车、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墨西哥玛雅古迹、瀑布是否属于文化现象?提示:荷兰风车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那达慕大会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墨西哥玛雅古迹在古代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现在侧重于精神财富,以上三项都属于文化现象。
瀑布不是人类创造的,不属于文化现象。
2.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而且以上宗教建筑风格不同。
这些习俗和建筑风格可以称为什么?提示:地域文化。
材料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形成基础。
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材料二四合院结构示意图。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
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华北地区,其中以北京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有房屋、中间有院子的住宅结构,其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者有二三进和东西跨院,有的还有后花园。
四合院由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
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门朝南开;有的大门前后有影壁,进门左转进入前院,院子南侧为倒座,旧时为佣人的住处。
经垂花门进入中心庭院,分布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正房,也叫上房,为主人起居室和卧室,一般为一明一暗。
中间为堂屋,是家庭住房的中枢,也是接待客人和家人相聚的地方,两边为卧室。
正房的前方左右两侧为厢房,也叫下房、配房,一般用作书房、餐室或晚辈住房。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回廊相连。
结合材料探究:(1)某地域内的文化景观是当地________的指示物。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第1章 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北京近两年人口减少的原因是()1.(2)深圳持续保持人口吸纳力对其产生的显著影响有()①促进工商业发展②劳动力过剩③缓解老龄化④提高城市化水平A. 经济发展停滞B. 交通拥堵严重C. 就业压力过大D. 政府主动抽疏人口【答案】D【解析】(1)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经济发展较快交通拥挤不是人口减少的原因当地企业多就业岗位多就业压力并不是很大北京政府主动抽疏人口导致近两年人口减少故选D【答案】C【解析】(2)人口迁移到深圳能够促进深圳工商业发展缓解老龄化现象和提高城市化水平①③④对深圳本地人口较少经济发达迁移的外来人口并不会导致劳动力过剩②错故选C2.(1)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2.(2)下列举措最有利于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是()A. 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水资源B. 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升水环境承载力C. 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对于土地承载力提升明显D. 从总量上讲西藏的水资源可以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1)西藏地区土地承载力最弱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土地资源A错误发展旅游对于提升水环境承载力不明显 B错误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土地承载力从0.05提升到0.17 提升不明显 C错误西藏水资源相对充足可以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D正确故选D【答案】C【解析】(2)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鼓励生育和大力提高消费水平都会上地带来很大压力 A、B、D错误推进生态旅游有利于保护土地生态提升承载力 C正确故选C3.(1)造成广大务工人员“人户分离”的主要原因有()①旧城的危房改造②经济的快速发展③严格的户籍管理④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3.(2)“人户分离”现象包括两种形式是指“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 下列地区中“有人无户(籍)”现象相对普遍的是()3.(3)“七人普”中通过细致划分普查区域、运用大数据比对核查等方式确保普查登记真实准确、不重不漏在下列技术中为细致划分普查区域提供资料的主要技术是()A. ②③B. ①②C. ②④D. ①③【答案】A【解析】【答案】C【解析】【答案】B【解析】4.语言是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的宁化县地处福建省西部其宁化大致分成四片(如图所示)不同片区之间的方言基本不能交流各片区内部基本可以交流同一片区、不同乡镇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7\sim 9 题造成宁化方言复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 气候湿热B. 水系众多C. 地形破碎D. 森林密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宁化大致分成四片不同片区之间的方言基本不能交流各片区内部基本可以交流所以造成宁化方言复杂的主要自然原因应该是地形故C正确5.(1)石家庄市实施“零门槛”落户政策的主要目的是()5.(2)人才落户优惠政策的实施对石家庄的主要影响是()5.(3)为吸引落户人员定居石家庄市需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A. 吸纳高端科技人才B. 扩大城区建筑面积C. 减轻农村就业压力D. 增加迁入人口数量【答案】D【解析】【答案】B【解析】【答案】B【解析】6.(1)海南省吸引“候鸟老人”的首要因素是()6.(2)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促使当地()A. 经济因素B. 养老设施C. 婚姻家庭D. 气候条件【答案】D【解析】(1)由材料可知“候鸟老人”是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居住地的老人经济因素、养老设施婚姻家庭不会成为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的首要因素而气候条件是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首要因素夏天海南省炎热时他们坐飞机去气温较为适宜的地区去避暑冬天时他们回到海南省避寒故选D【答案】B【解析】(2)B项老年人口的迁入势必带动该区域以服务老年人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医疗保健行业等故B项正确A项、C项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在环境承载力基础上人们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影响二者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丰歉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因此这两个数据在一定时期内是具备稳定性的不会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故A项、C项错误D项与正常情况下相比海南省大量的老年人口迁入势必增加当地的资源消耗如水资源等故D项错误故选B7.(1)下列属于图中人口迁移拉力的有()①生活成本低②发展空间小③广阔的发展空间④优质的公共服务7.(2)“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是()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B【解析】(1)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低、物质回报实惠、安稳的生活属于人口迁入一线城市的阻力发展空间小属于人口迁移的推力一线城市发达的经济条件、优质的公共服务、广阔的发展空间均属于人口迁移的拉力而超高的房价属于阻力综上可知属于人口迁移拉力的有③④ B项正确故选B【答案】D【解析】(2)“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大多属于技术人才的迁移人才的迁入有利于迁入地科技实力的增强进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D项正确故选D8.人口容量的特点是()①不确定性②确定性③相对确定性④相对不确定性.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A【解析】人口容量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9.(1)由图可以判断我国()9.(2)16~20岁的农民工比重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9.(3)我国50岁以上农民工的比重变化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A. 农民工总量不断减少B. 31~40岁农民工数量基本不变C. 农民工平均年龄上升D. 农村输出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答案】C【解析】(1)该图能反映农民工年龄结构变化无法反映农民工总量变化 A错误31~40岁农民工是比例稳定而非数量稳定 B错误无法从图中判断农村输出农民工数量是否增加不断增加也不符合现实 D错误由图可知农民工占优势的40岁以上人群年龄在不断攀升由此可以确定平均年龄在不断上升 C正确故选C【答案】B【解析】(2)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水平不断进步农村中的新生代受教育的年限延长整体学历也有大幅提升造成16~20岁的青少年外出务工比重有所减少故选B【答案】C【解析】(3)农民工平均迁移距离不断扩大的可能性较低因为在我国农民工的迁移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且随着老年农民工的增加这部分人的技术水平往往总体较低因而迁移愿望减弱往往会缩短迁移距离在家乡就业 A错误 C正确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数量会增加但从目前来看很难改变东部是农民工主要输入地的状况B错误中西部地区会随着农民工年龄增加农民工回流但这部分人不一定会选择农村就业且农村年轻人也在流失无法判断农业劳动力数量增加 D错误故选C10.如图为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总数的统计图图中五地数据相比正确的判断是()A. 上海市的人口死亡率最低B. 宁夏的人口死亡率最高C. 江苏年净增加人口数量最多D. 西藏的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答案】C【解析】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11.(1)广东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原因有哪些?11.(2)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迁出区、人口迁入区分别是什么?11.(3)湖南成为广东最热门回家省份的原因是什么?11.(4)广东大量人口迁入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答案】(1)位于沿海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前景好公共服务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收入高能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等【解析】(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广东经济迅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多生活水平高工资待遇高所以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答案】(2)迁出区中部地区迁入区北、上、广、深等沿海发达地区【解析】(2)主要是根据材料二分析据图可知我国人口迁出区主要是中部地区而人口迁入区主要是北、上、广、深等沿海发达地区【答案】(3)湖南距离广东较近交通便利缩小了外出务工人员的距离湖南劳动力较多经济较落后外出打工有利于提高收入【解析】(3)主要从两个省份之间的距离及经济差距等方面回答湖南距离广东较近交通便利缩小了外出务工人员的距离湖南劳动力较多经济较落后外出打工有利于提高收入【答案】(4)为广东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广东的产业结构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解析】(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有有利于迁入地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迁入带来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经验、加快了生产方式的交流和发展、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等12.(1)深圳市常住人口(2010年)深圳市10年间人口增长率一直较高主要原因是()12.(2)深圳市常住人口(2010年)深圳市非户籍人口比重大主要影响因素是()12.(3)深圳市常住人口(2010年)深圳市提高未来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途径是()A. 出生率较高B. 自然增长率较高C. 死亡率很低D. 人口大量迁入【答案】D【解析】深圳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深圳市10年间人口增长率一直较高主要原因是人口大量迁入机械增长率较高【解析】深圳市非户籍人口比重大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答案】D【解析】深圳市提高未来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科技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13.(1)图中出现的人类大陆名称是()13.(2)D处形成孤岛的原因是()A. 欧洲B. 亚洲C. 非洲D. 北美东部【答案】A, B【解析】根据大洲轮廓判断 A为欧洲 B代表南亚 C代表东亚和东南亚 D代表亚欧大陆内部故AB正确【答案】A, C【解析】结合图中人类密集区的大陆形状 D处深居亚欧大陆的内陆环境承载力低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稠密区 D处不临海寒流强大 D处位于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所以利用高山冰川融水发展绿洲农业形成人口稠密区所以A、C正确14.(1)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特点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有()14.(2)根据图Ⅱ判断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其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A. 海拔1000m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地区人口集中B. 海拔200m以下的平原人口占50%左右C. 距海岸200km范围内人口分布较多D. 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亚洲【答案】A, C【解析】A、读图Ⅰ可知海拔200米以下的人口比重为56.5% 500米以下的人口占比24% 1000米以下的人口占比11.6% 故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地区故正确B、读图Ⅰ可知海拔200米以下的人口比重为56.5% 故不符合题意C、读图Ⅲ可知人口主要分布在距海岸200km范围内的沿海地区故正确D、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欧洲故不符合题意【解析】读图Ⅱ可知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南北纬高纬度地带和南半球的40°﹣60°主要是由于纬度高气候酷寒自然条件恶劣且南半球的40°﹣60°地带主要为海洋人类无法生存 BC正确15.(1)结合材料一概述农民工定居意愿的主要特点15.(2)结合材料二简述农民工定居意愿的规模偏好与省内偏好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15.(3)评价农民工跨省流动对迁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1)愿意定居的农民工比例最高不愿意定居的农民工比例最低愿意在省会定居的比例最高愿意在省内定居的比例高于在省外定居的比例【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表述即可【答案】(2)大城市和省会的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水平更高发展前景更好大城市和省会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民工对省内城市归属感更强、认同度更高便于跟家人联系【解析】(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交通和通信、婚烟和家庭、教育水平、医疗条件等【答案】(3)有利影响提供劳动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到积极作用不利影响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解析】(3)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
2019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5第一讲 人口与环境1.人口分布及特点(1)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区域分布:⎩⎨⎧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无人长期定居: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2.人口分布的规律(1)纬度分布:⎩⎨⎧集中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稀疏区⎩⎨⎧ 南北纬60°以上的寒冷地带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干热地带赤道两侧的湿热地带(2)海陆位置: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沿海地带人口稠密:世界人口约有一半分布在距离海 岸 200千米以内的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人口稀疏(3)地形: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平原地区分布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多在高原和山地南美洲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间谷地则形成一些 人口稠密的大城市(4)城乡分布: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在农业社会,绝大部分人口散居在乡村地区随着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集聚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1)气候:主要通过气温、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
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
(2)地形:地形条件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一般来说,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高山和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甚至无人定居。
(3)水资源:稳定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
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水源、便利的水运等,沿岸地区往往人口较为稠密。
在干旱地区,人口集聚区多依水源地呈点状、线状或片状分布。
(4)土壤:不同土壤由于自然肥力、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
例如,黑土分布区土壤肥沃,往往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5)森林、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也影响到人口分布。
4.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章末综合检测试卷(两套,含答案解析)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评(两套)第一套 (1)第二套 (13)第一套(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下表(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完成1~2题。
1.表中()A.天津年净增人口数最低B.吉林的人口死亡率最高C.湖南人口增长表现为“三低”D.广西年净增人口数最高2.北京市人口最高容量()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B.首要影响因素是科技水平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答案:1.C 2.D解析:第1题,结合湖南省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的数值可判断出其人口增长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在五省级行政区中吉林省的净增人口数最低,湖南省的净增人口数最高,湖南省的死亡率最高。
第2题,北京市人口最高容量大于现有的总人口数,小于人口合理容量,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其首要影响因素是资源。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4.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A.①B.②C.③D.④答案:3.A 4.D解析:第3题,由图中信息及图名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第4题,由图可知,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最大。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人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
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
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B人类大陆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达B.自然条件优越C.城镇化水平高D.工业发展最早6.D处没有形成人类大陆,但却形成了一个人口孤岛,其原因是()A.位于太平洋中部B.降水丰富,农业发达C.位于亚欧大陆中部D.位于日本群岛上答案:5.B 6.C解析:第5题,B为南亚地区,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化中心之一,人类在此居住的历史悠久,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热带季风气候),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1)1、人口分布 (1)2、人口迁移 (8)3、人口容量 (14)第二章城镇和乡村 (22)1、城乡空间结构 (2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30)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36)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 (4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43)2、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49)3、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56)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 (62)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62)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70)3、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78)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8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8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91)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下图是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
据此回答1~2题。
1.人口密度较大的大洲是( )①美洲②亚洲③欧洲④大洋洲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①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②终年干燥的地区③一年旱雨季分明的地区④一年四季分明的地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B 2.A[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和其他地区相比,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密度比较大。
第2题,在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人口稀少。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亚洲内陆荒漠区以及北美西部高山区,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据此完成3~4题。
3.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B.气候湿热C.资源匮乏D.地处内陆4.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3.B 4.D[第3题,亚马孙河流域虽然地势平坦开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湿热的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因此人口稀疏。
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章末检测(含解析)
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章末检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读下表,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各纬度带人口数量最多的是()A.40°N~60°N B.20°N~40°NC.0°N~20°N D.0°N~20°S2.北半球温带地区比南半球温带地区人口数量多,最主要原因是()A.北半球温带地区温度和降水适宜人口居住B.北半球温带开发早C.北半球温带比南半球温带陆地面积大D.南半球温带地区海陆相间分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连续三年下降。
下图是我国返迁人口与流动人口年龄性别结构金字塔图(返迁指流动人口返回原籍地工作生活的行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判断可知A.流动人口40~50岁男性数量最多B.返迁人口40~50岁男性比重最大C.流动人口30~35岁女性数量最少D.返迁人口与流动人口变化一致4.下列影响流动人口返迁回乡的主要因素有①乡村基础设施②产业结构调整③城市人口政策④城市环境质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读蒙古国2010年人口国际迁移迁往国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5.由图可知蒙古人口迁往国家分别以学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是()A.中国、捷克B.俄罗斯、中国C.韩国、美国D.捷克、俄罗斯6.蒙古的国际人口迁移,将()A.使蒙古的人口数量减少B.促使蒙古向知识型社会迈进C.缓解捷克、中国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D.促进韩国、美国的郊区城市化据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末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计)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7.上海和贵州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明显不同,其直接原因主要是()A.贵州人口死亡率很高B.贵州人口大量迁出C.上海人口出生率很低D.上海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小8.如果按常住人口统计,上海人口的增长率与贵州差别并不大,这说明两省区()A.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相同B.人口迁移特点相同C.人口容量相同D.机械增长特点明显不同下图为2012年我国和美国人口迁移年龄分布图。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1.1 人口分布
课下自学(P8)“胡焕庸线” 腾冲
黑河
第 33 页
2.分析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讨 论该线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内 在联系。
①该线直观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线 的东南侧人口稠密,线的西北侧人口稀疏。 ②此线成为地理研究和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 依据。该人口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 重合,线东南侧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充 沛,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线西北侧位于非 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降水较少,地形以高 原山地为主,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C.气候和科技
D.地形和科技
【答案】 5.C
【答案】 6.A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区位 【解析】 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地区主要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
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高寒 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人口稀少;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主要位
,不适宜人类居住,故C项正确。于我国季风区,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条件优越,人口稠密,故A项正确。
左右的亚洲,面积
仅占地球陆地面积
的 30%!
欧洲地区
东亚地区
南亚地区
观察全球夜间灯光图,你能说出世界人口分布总体特征吗。
第 10 页
单位
(亿)
16
中 国
印
14.1 度
14
13.4
截止2018年,世界上人口过亿国家有13个!
思考:
12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哪个大洲
10
最多?世界上是发达国家多还是
发展中国家多?
客观基础
第 22 页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 密。越是干燥的地区,水对人口分 布的影响就越大。
一、自然因素——水源
客观基础
1.2 人口迁移(同步练习)(附答案)—湘教版(2019)地理高一下学期必修第二册
1.2 人口迁移(同步练习)一、选择题(本题有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读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2题。
1.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省际流向可能是()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山东C.从广东流往北京D.从上海流往四川2.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B.甲地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乙地较高的经济水平D.甲地优美的环境每年10月,王先生都会从太原飞到海口,次年4月再从海口飞回。
每年,我国有上百万这种“候鸟”养老模式的老人群体。
据此完成3~4题。
3.此类人口流动的原因与下列选项相似的是()A.三峡库区百万大移民B.我国20世纪60—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C.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D.美国东北部老人向“阳光地带”迁移4.针对这种“候鸟”现象,目前海口地区急需()A.提供更多就业机会B.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C.整治环境污染D.加快大户型房产开发下图为某地某年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统计图。
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6.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中,有明显相关的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是具有热带海滨风景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同时也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和全国最长寿的地区(平均寿命80岁)。
三亚市别称鹿城,又被称为“东方夏威夷”,位居中国四大一线旅游城市“三威杭厦”之首,拥有全海南岛最美丽的海滨风光。
据此完成第7~8题。
7.春节期间,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海南三亚,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省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8.近年来,迁入海南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多,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因素B.历史因素C.政治因素D.宗教习俗美国和墨西哥是陆上邻国。
下图示意两国国界线两侧不同景观。
2021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第二节人口迁移 ( 第二课时) 提升题
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必修II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二课时)提升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根据联合国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绘制的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趋势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图示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B.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2.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近年来,西亚、北非地区由于战乱不断、持续动荡等原因,大批难民外涌。
德国是目前为止接收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
下图是难民迁移路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有关图中所示的难民迁移,说法正确的有()①属于国内人口迁移②是西亚、北非的难民迁往欧洲③主要目的是躲避自然灾害④主要影响因素是政治因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难民大量涌入德国,对德国产生的影响是()A.缓解社会矛盾B.减轻交通拥堵C.加剧人口老龄化D.加大环境的压力报告显示,某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7.6%,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
下图为该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关于该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及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流向西部的农民工数量多于流向东部B.流向东部的农民工占流动农民工的比例最低C.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地区D.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上升6.缓解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用工荒”,以下措施合理的是() A.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B.吸引海外移民,鼓励生育C.减小投资规模,改善工业布局D.降低生活水平以减少生活成本图示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正数表示人口净迁入,负数表示人口净迁出)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练习题一、单选题读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图(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读图回答下题。
1.曲线③所代表人口迁移现象,在下列城市中已有所体现的是A. 伦敦B. 巴西利亚C. 新德里D. 墨西哥城2.图中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的分别是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②①③④D. ①②④③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下列题。
3.“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D.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4.“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的问题C.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D.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
目前阿拉斯加州人口有60多万,人口密度为0.42人/km2,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
读下面“美国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完成下列题。
5.阿拉斯加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 )①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②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③位于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④地势较低,交通便利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6.影响阿拉斯加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 自然资源B. 科技水平C. 地区开放程度D. 生活消费水平巴西是南美洲国土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国家。
巴西原首都为里约热内卢。
为开发内地,1956年开始,经过三年零七个月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新首都城市--巴西利亚在荒地上建成。
预计到2030年,巴西利亚城市人口将达到2000万人。
图1为巴西地形分布示意图,图2为巴西人口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题7.巴西利亚和里约附近均为巴西人口较密集区,其相同成因为A. 地形B. 气候C. 海陆位置D. 发展历史8.巴西利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可能是A. 生物多样性减少B. 环境污染加剧C. 下渗量增加D. 垂直分异显著下表示意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
据此完成下列题。
9.青海、西藏可承载人口少的原因是( )A. 资源匮乏B. 土地面积小C. 生态脆弱D. 气候干旱10.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承载人口数量远超其过去预测的极限,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 消费水平降低B. 矿产资源增多C. 科技水平提高D. 耕地资源增多如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
读图回答小题。
11.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数量增加B. 科学技术进步C. 消费水平提高D. 土地资源减少12.提高山西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A. 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B. 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C. 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D. 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
反之,可能出现“人口负债”。
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读图,回答下列题。
13.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较高的现象,下列年份中“婴儿潮”较明显的是( )A. 1950~1960B. 1960~1970C. 2000~2010D. 2040~205014.关于上图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 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就业机会少导致的B. 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C. 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婴儿潮导致的D. 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15.有人认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较30年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是当前生育政策调整的考虑因素之一,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增加可能得益于( )①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②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极大改善③地区开放程度的极大改善④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测)。
据此完成小题。
16.下列关于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A. 湖北省比河北省晚B. 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晚C. 季风区比非季风区早D. 东北地区比西北地区早17.上海最先实现人口“零增长”的原因不包括A.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B.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C. 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大D. 地方户籍政策限制多18.到203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先后实现人口“零增长”,由此可以推断出A. 2030年社会养老负担最轻B. 省际人口迁移对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没有影响C. 我国总人口“零增长”将出现在2030年D. 2030年后我国人口数量可能会减少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9.2010—2011年该城市A. 管辖范围扩大B. 人口密度约增加40%C. 等级有所降低D. 新生儿约200万20.统计时段内,该城市A. 户籍人口比例不断下降B. 人口迁移以迁入为主C. 平均通勤距离不断缩小D. 在区域内影响力下降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
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的估算(万人)2010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1 788.5~1 870 1 841.5~1 935 1 894.5~2 000(1)读图甲,说明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
(2)根据上海2010年的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
读图乙,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
(4)运用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22.下图为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江苏省人口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2)江苏内部的人口迁移流向主要为苏北人口向苏南迁移,影响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3)苏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南京,但常住人口数量远不及南京,主要是受因素的影响。
(4)分析人口迁入对苏南地区的影响。
23.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 1 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小的地区之一,简述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
(2)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的地区之一,据分析研究西藏地区人口压力还在不断加大,简述西藏地区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的原因。
(3)我们应如何判断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答案】1. A2. D3. C4. B5. C6. A7. B8. D 9. C 10. C 11. C 12. A 13. B 14. B15. A 16. D 17. C 18. D 19. A 20. B21. (1)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低,老年人口比重高,处于严重老龄化阶段。
(2)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
有利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需求旺盛。
不利影响:住房、就业等压力大。
(3)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度增加,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出现了人口增加的变化趋势。
(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
为提升人口容量,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展,其人口容量就越大。
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22. (1)不平衡、南部人口密度大,北部人口密度小。
(2)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3)政治(4)缓解劳动力不足(或提供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区域文化、科技等方面交流;增加资源、环境、就业、住房、交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压力。
23. (1)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人口的环境容量大。
(2)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的增多等。
(3)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应考虑该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