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
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有哪些
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有哪些1、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 法国著名诗人,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主要作品有诗集《长短诗集》、《孤独》、《命运》、《正义》、《幸福》等。
2、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1830-1904) 法国著名诗人,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叙事长诗《米瑞伊》(1859)是他的成名作。
其他诗集有《黄金岛》、《浪漫诗》等。
3、乔苏埃·卡尔杜齐(1835-1907) 意大利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
著有诗集《青春诗抄》、《轻松的诗与严肃诗》、《野蛮颂歌》等。
19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4、罗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 英国作家、诗人。
生于印度。
1886年发表第一本诗集。
其诗多以英国殖民者的军旅生活为题材。
主要作品有诗集《军营歌谣》、《七海》、《王国》,小说集《丛林之书》等。
19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5、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 比利时著名剧作家、诗人,后期象征派的中坚人物之一,191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代表作是剧本《青鸟》(1908)。
早年写诗,有诗集《暖室集》(1889)。
他的诗是有较强的现代精神的,被视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和开拓者,有时他的诗里有些潜意识的成分,并有将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融为一体的倾向。
6、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 印度近代著名诗人和作家。
从小醉心于创作,十四岁发表诗作。
一生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
他的诗歌继承了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格调清新,感情真挚,意境隽永,语言秀丽,充满深刻的哲理和浓郁的抒情色彩。
著名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采果集》、《情人的礼物》等;小说有《沉船》、《戈拉》等。
前苏联作家米哈伊尔
前苏联作家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凭借自己的小说巨著《静静的顿河》在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当年,评委会对他获奖的评语是“在描写顿河的史诗般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
肖洛霍夫于1905年出生于顿河畔的—户农民人家;父亲靠在买来的哥萨克土地上种粮食为生,他还是地主管家,管理着一家蒸汽面粉厂。
肖洛霍夫在家乡读完了小学中学后,参加了苏维埃政权工作,参加过国内战争,先后当过办事员、扫盲教师、征粮队队员等。
1922年这位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来到了莫斯科,当过搬运工、泥水匠、文书、会计。
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这期间他开始学习文学创作,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同年发表处女作小说《胎记》,此后发表了多篇小说,出版了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
1926年他回到了故乡开始《静静的顿河》的创作。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史诗性小说,为四部八卷本长篇巨著,第一部出版于1928年,第二部出版于1929年,第三部出版于1933年, 第四部出版于1940年。
这部作品所涵盖的时间从1912年延续到1922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为背景,以主人公葛利高里的个人经历为主线,以他家的遭遇为结构基础,再现了顿河地区哥萨克社会的历史性变迁,广泛深刻地表现了哥萨克人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同时也揭露了战争对人类的扭曲。
主人公葛利高里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卷入白匪,最后理想破灭,家破人亡,万念俱灰。
他的悲剧命运与中农阶层在革命进程中摇摆不定的特点,和哥萨克这一特殊社会阶层的传统观念,以及他所处的历史潮流息息相关。
在某种意义上,葛利高里的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
冷战时期,有两部苏联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部是帕斯捷尔纳克批评无产阶级革命暴力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另一部就是肖洛霍夫描写顿河地区哥萨克生活的史诗性巨著《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是谁
肖洛霍夫是谁肖洛霍夫是苏联时期非常杰出的文学家,曾经在1965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肖洛霍夫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肖洛霍夫的简介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1984年2月21日)出生于维约申斯克区顿河流域,苏联作家。
连任多届苏共中央委员,当过苏联作家协会书记,两次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
1922年前往莫斯科,加入“青年近卫军”,1923年与一位哥萨克的女教师玛丽姬·格罗斯拉夫斯卡娅结婚。
并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
1924年他回到顿河开始创作;1928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在苏联《十月》杂志上发表就声誉鹊起,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在德国销售量甚至超过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肖洛霍夫跃升为世界级作家。
1965年以《静静的顿河》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2005年命名为“肖洛霍夫年”。
肖洛霍夫的生平简介肖洛霍夫在1905年的时候出生在一个村庄之中,年轻的时候阅历很丰富。
11岁的时候,他肖洛霍夫前往莫斯科,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了之后,肖洛霍夫在苏维埃政权的统治下做事。
肖洛霍夫13岁的时候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近距离的参与战争让肖洛霍夫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心理已经开始成熟。
肖洛霍夫在14岁到17岁的这段时间为红军做了不少工作,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却在战后竭力帮助红军取得胜利。
肖洛霍夫17岁的时候再次前往莫斯科,并且成为“青年近卫军”中的一员。
一年之后,他与一位女教师成婚,并开始渐渐的在文学上展露头角。
他的三篇文章陆续在俄罗斯重要报纸《青年真理报》成功发表,自此以后,肖洛霍夫才真正开始了他的创作之旅。
肖洛霍夫在21岁的时候成功发表了他的成名作《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使得肖洛霍夫名声大噪。
从此开始了他不一样的创作人生。
从肖洛霍夫简介可以看出肖洛霍夫将他所经历的事情当成他创作的素材,他的成名作《静静地顿河》是他在顿河定居之后开始创作的,他是一个为生活而生的作家。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伊凡·布宁(蒲宁)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米佳的爱情》等。
蒲宁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曾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报社记者。
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
1901年发表诗集《落叶》获普希金奖。
1899年与高尔基相识后,参加知识出版社工作,这对他民主主义观点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从中篇小说《乡村》(1910)起,蒲宁的创作开始转向广泛的社会题材,著有短篇小说《古代人生》、《夜话》、《伊格纳特》等。
1909年当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
十月革命前的散文《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兄弟们》(1911)充满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和殖民主义的仇恨。
他的散文绘声绘色、简练生动。
他是一位出色的修辞学家和翻译家。
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侨居法国期间主要创作有关青年时代的抒情回忆录。
1933年,凭借作品《米佳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1] 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俄罗斯作家。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
代表作《日瓦戈医生》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
1890年2月10日生于莫斯科,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
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
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
1982年起,苏联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
1970年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米哈依尔·肖洛霍夫(Михаил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当选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家协会理事。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01 苏利·普吕多姆(1839年3月16日-1907年9月7日,法国)“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孤独与沉思》1902 特奥多尔·西奥多·蒙森(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国)“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罗马风云》1903 比昂斯滕·马蒂纳斯·比昂松(1832年12月8日-1910年4月26日,挪威)“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挑战的手套》1904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年9月8日-1914年3月25日,法国):“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金岛》;何塞·埃切加赖·伊·埃萨吉雷(1832年4月19日-1916年9月4日,西班牙)“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伟大的牵线人》1905 亨利克·皮乌斯·显克维支(1846年5月5日-1916年11月15日,波兰)“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第三个女人》《你往何处去》1906 乔祖埃·亚历桑德罗·卡尔杜齐(1835年7月27日-1907年2月16日,意大利)“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青春诗》1907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年12月31日-1936年1月18日,英国)“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老虎!老虎!》1908 鲁道尔夫·克里斯托弗·欧肯(1846年1月5日-1926年9月14日,德国)“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精神生活漫笔》1909 塞尔玛·奥蒂莉亚·洛维萨·拉格洛夫(女,1858年11月20日-1940年3月16日,瑞典)“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尼尔斯骑鹅旅行记》1910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年3月15日-1914年4月2日,德国)“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特雷庇姑娘》1911 莫里斯·波利多尔·玛丽·梅特林克(1862年8月29日-1949年5月6日,比利时)“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名录
比利时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
1912年
德国
盖哈特·霍甫特曼(1862-1946)
1913年
印度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
1915年
法国
罗曼·罗兰(1866-1944)
1916年
瑞典
卡尔·古斯塔夫·魏尔纳·封·海顿斯坦(1859-1940)
1917年
丹麦
卡尔·耶勒鲁普(1857-1919)
1965年
苏联
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
1966年
以色列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970)
瑞典
奈莉·萨克斯(1891-1970)
1967年
危地马拉
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
1968年
日本
川瑞康成(1899-1972)
1969年
法国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名录
1901年
法国
苏利·普鲁多姆(1839-1907)
1902年
德国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
1903年
挪威
比昂斯藤·马丁纽斯·比昂逊(1832-1901)
1904年
西班牙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
法国
弗里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
1905年
波兰
1953年
英国
温斯顿·丘吉尔(1874一1965)
1954年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
1955年
冰岛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奈斯(1902-1984)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颁奖词1901---2019
等。
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伟大的牵线人》《不是疯狂,就是神圣》等。
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1905年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波兰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第三个女人》《十字军骑士》等。
1905年作品《第三个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1906年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青春诗》、长诗《撒旦颂》、专著《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
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7年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
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08年鲁道尔夫•欧肯(1946~1926)德国哲学家。
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家的人生观》、《人生的主义与价值》、《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等。
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笔》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909年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童话《骑鹅旅行记》等。
1909年作品《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俄罗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五位作家(一)1933年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俄国作家《米佳的爱》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短篇小说:《韦尔卡》《娜塔利》《马德里特》《塔尼娅》《爱情法则》《呼气如兰》《旧金山来的先生》中篇小说《米佳的爱情》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二)1958年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苏联俄罗斯诗人、小说家《日瓦戈医生》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三)1965年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奇·肖洛霍夫,苏联作家《静静的顿河》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籍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米哈依尔·肖洛霍夫作品《静静的顿河》《新垦地》(旧译《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考验》《三》《钦差》《顿河故事》《浅蓝的原野》《他们为祖国而战》(四) 1970年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苏联作家《癌病房》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古拉格群岛》由作者的个人经历,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人的(由于是不同时期,分批处决,具体数字难以统计)集中营的情况,书中描述的情况令人发指。
2007年6月12日,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郊外的家中与时任总统的普京握手索尔仁尼琴曾明确表示,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1994年5月,索尔仁尼琴返回俄罗斯,通过为期56天的火车之旅重新认识这片土地。
他从俄罗斯远东马加丹出发,途经符拉迪沃斯托克,最后抵达莫斯科,行程超过8800公里。
俄前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想为索尔仁尼琴颁发俄罗斯最高荣誉圣·安德鲁勋章,遭对方拒绝。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 帕斯捷尔纳克
“多年来苏联批评家一直指责他太深奥、复杂、繁琐,远离当代苏联现实。我想他们指的是他的诗既没有宣 传性,也没有粉饰性。但如果指的是他的创作只写个人的世界,只说私人的语言,或所谓闭门谢客,刻意与他生 活的世界相隔绝,那这种指控是毫无根据的。”“俄罗斯文学史上所谓‘白银时代’的最后一位也是其中最伟大 的一位代表。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很难再想出一位在天赋、活力、无可动摇的正直品性、道德勇气和坚定不移方 面 可 与 之 相 比 的 人 。 ” — — 英 国 哲 学 家 以 赛 亚 ·伯 林
获奖记录
(以上参考自光明网、凤凰网 )
人物评价
“当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诗文学传统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真正诗人的声音,而且是位有社会意义的诗人的声音”。——高尔基
“我们当代诗歌界的巨匠”。——布哈林
“他会直接和你进入那些巨大、有趣且真实的主题。他的心里只有艺术。他爱人类,并为之痛苦,但他的痛 苦里没有泪水。”——作家亚历山大·阿菲诺格诺夫
帕斯捷尔纳克追求的是心灵与情感倾诉的艺术,拒绝为了应时和实用而创作。在创作中,他始终坚守着独立 的个性和主体意识,拒绝随波逐流;凡是他所描写的事物通常都是他本人直接看到、听到、触觉到、思考到的。 他很少受世俗的干扰,不会人云亦云,在从众和媚俗成为时尚的年月里,他拒绝随世沉浮,始终坚守着独立的自 我个性,保持着难能可贵的主体意识。
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如《最初的体验》《一个大字一组的故事》《第二幅写照:彼得堡》《无 爱》这些作品多角度地表现了作家青年时代对于外部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心理体验,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展开了深 入思考,以独特的诗学方式传达出对时代风云的沉思,高度关注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个性、特别是当代女......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者及获奖作品
年份(公元)获奖作者国籍获奖作品1901年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诗人法国《孤独与深思》1902年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历史学家德国《罗马风云》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戏剧家、诗人、小说家挪威《挑战的手套》1904年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诗人。
法国《金岛》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戏剧家、诗人西班牙《伟大的牵线人》1905年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小说家波兰《你往何处去》1906年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诗人、文艺批评家意大利《青春诗》1907年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小说家、诗人英国《老虎!老虎!》1908年鲁道尔夫·欧肯(1846~1926),哲学家德国《精神生活漫笔》1909年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作家瑞典《骑鹅旅行记》1910年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作家德国《特雷庇姑娘》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比利时《花的智慧》1912年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剧作家、诗人德国《群鼠》1913年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诗人、社会活动家印度《吉檀枷利—饥饿石头》1915年罗曼·罗兰(1866~1944)作家、音乐评论家法国《约翰·克利斯朵夫》1916年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诗人、小说家瑞典《朝圣年代》1917年卡尔·耶勒鲁普,作家。
丹麦《磨坊血案》亨利克·彭托皮丹,小说家丹麦《天国》1919年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诗人、小说家。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五位俄罗斯(苏联)作家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五位俄罗斯(苏联)作家诗人蒲宁是俄罗斯(苏联)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流亡在国外,作品出版没有受到任何压力,他怎么写就怎么出版,但他从此没有了祖国。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被瑞典人看中,这一事件引起了苏联当局甚至“全体”人民的愤慨,帕斯捷尔纳克不愿意得罪当局,放弃领奖而留在了俄罗斯大地。
1970年肖洛霍夫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在蒲宁获诺奖之前已经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肖洛霍夫是唯一一位既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又得到当局承认甚至器重的苏联作家,一直到去世,他都在苏联享受极高荣誉和待遇。
1974年索尔仁尼琴“每逢我国作家获得诺贝尔奖,首先把它作为政治事件看待。
” 索尔仁尼琴曾写道。
而索尔仁尼琴居然是戏剧性的1970年获奖,但直到1974年,流亡欧洲的索尔仁尼琴才领到了诺贝尔奖奖章。
“大概没有一个人像我那样给瑞典皇家学院和诺贝尔基金会带来如此之多的麻烦”。
1974年12月10日,索尔仁尼琴终于站在了瑞典皇家学院发表受奖演说,他毫不忌讳诺贝尔奖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自己,“它(诺贝尔文学奖)帮助了我,使我在残酷的迫害中没有屈服。
它帮助了我的声音的传播,使长达几十年之中对我的前辈一无所知的地方的人们也听见了。
它从外部给了我支持,没有它的支持我未必能够挺得住。
”“1970年是我需要诺贝尔奖金帮助解脱困境的最后一年。
”索尔仁尼琴曾说。
1987年布罗茨基1987年,加入美国国籍的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同索尔仁尼琴一样,他也是被苏联当局驱逐出境的。
1972年,作为麻烦制造者,布罗茨基只能离开祖国。
而早在1964年,布罗茨基曾被苏联法庭以“社会寄生虫”罪判处5年徒刑。
(石剑峰)。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人
2007年6月12日,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郊 外的家中与时任总统的普京握手。 索尔仁尼琴曾明确表示,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1994 年5月,索尔仁尼琴返回俄罗斯,通过为期56天的火 车之旅重新认识这片土地。他从俄罗斯远东马加丹出 发,途经符拉迪沃斯托克,最后抵达莫斯科,行程超 过8800公里。 俄前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想为索尔仁 尼琴颁发俄罗斯最高荣誉圣·安德鲁勋章,遭对方拒 绝。叶利钦2000年卸任时,索尔仁尼琴声称希望他遭 起诉。
(四)1970年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 琴,苏联作家。 代表作:《癌病房》 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 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古拉格群岛》由作者的个人经历 , 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 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分七大部 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 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 人的(由于是不同时期,分批处决, 具体数字难以统计)集中营的情况 , 书中描述的情况令人发指。
制作:运如轩
索尔仁尼琴与普京的关系最初也磕磕绊绊。他2002年 批评普京在打击俄罗斯寡头方面成绩甚微。不过,普 京后来逐渐认同索尔仁尼琴对西方的批评。索尔仁尼 琴则像普京那样主张俄罗斯应走自己的路,建立俄式 民主社会。 索尔仁尼琴2005年6月接受国家电视 台采访时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 急切的改革令这个国家损失15年时 间,“我们需要变得更好,所以我 们需要慢点走”。 普京2007年向索尔仁尼琴颁发俄罗 斯国家奖。索尔仁尼琴欣然接受。 他认为,普京是当代俄罗斯最伟大 的改革家之一。
(五)1987年
约瑟夫·布罗茨基,苏裔美籍诗人
代表作:《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 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8年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1
文学奖苏联,帕斯捷尔克(BorisLeonidovichPasternak1890-1960),小说《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克拒绝领奖帕斯捷尔纳克简介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全名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Pasternak,BorisLeonidovich)俄国、苏联作家,翻译家。
1890年2月10日生于莫斯科,1960年5月30日卒于莫斯科市郊。
其父母都是艺术家。
1909~1913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其间曾赴德国进修。
学生时代开始写诗,早期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和《在街垒上》,抒发对生、死及爱情的主观感受,富于哲理,艺术上接近象征派。
十月革命前夕同马雅可夫斯基交往密切,赞赏未来派,但反对其对传统的偏激态度。
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图书馆任职,同时积极创作,先后发表中篇小说《柳威尔斯的童年》、长诗《崇高的病》、《1905年》和《施密特中尉》,受到高尔基好评。
30年代初出版自传体小说《旅行护照》、诗体长篇小说《斯波克托尔斯基》和诗集《重生》。
1935年赴巴黎出席反法西斯作家大会。
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期间出版《在早班列车上》和《冬天的田野》两部诗集,其中不少诗篇取材于当时的战斗现实,表现普通苏维埃人的战斗和劳动生活。
1948~1956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是他后期代表作。
写一个外科医生兼诗人的主人公在十月革命前后约40年的坎坷经历,一方面称十月革命为“一举铲除……旧溃疡”的“空前壮举”,同时渲染革命过程中的种种失误和偏激行为。
它在国内遭拒绝后于1957年在意大利出版,并引起轰动,作者因“在现代诗和俄罗斯伟大叙事诗传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获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因此触怒当时的苏联政府。
作者于1958年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逝世22年后恢复名誉。
最后一部诗集《待到天晴时》流露出凄凉哀伤的情调,是诗人晚年心情的写照。
帕斯捷尔纳克同时是一位翻译家。
他掌握多种语言文字,对格鲁吉亚文、英文和德文尤为精通,一生兼事文学翻译。
世界上两个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人
世界上两个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人历史上曾有两个获奖者缺席拒绝领取这个奖。
这两个牛人都大名鼎鼎,分别是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和法国的大哲学家、作家萨特。
法国作家、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可能是迄今为止唯一自觉、自愿且发自内心拒绝诺贝尔奖的人,因为他需要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也可以说,萨特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用金钱和荣誉难以收买的人。
萨特萨特是战后法国哲学界、文学界的首要人物,他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了法国乃至全世界整整两代文学家和思想家。
萨特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50卷左右的论著。
其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
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带进小说和戏剧创作,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
他的戏剧创作成就高于小说,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恭顺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剧,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迫害,并对反种族歧视的普通人民的觉醒寄予深切的期待。
此剧体现了他主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
1961年,萨特重写了已经搁置七、八年之久的自传,书名改为《词语》。
写这部作品直接的原因是他这时没有钱用了。
他已经欠了伽利玛出版社的一笔钱,这是作为预付款给他的。
《词语》发表在《现代》杂志1963年10-11月号上,1964年1月伽利玛出版社出单行本。
它的出版获得评论界的好评,虽然有种种不同的理解,如有的认为这标志着作者又回到文学上来了,有的认为这是作者自欺的新表现,有的认为这是对其童年的谴责,有的认为这表现了一种彻底的悲观主义等等,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这是一部优秀作品,可以与文学史上的任何经典自传作品相媲美。
正是由于《词语》的巨大成功,促使瑞典皇家学院把196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萨特。
瑞典皇家学院授奖给萨特的理由是:“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诺贝尔文学奖十大遗珠盘点
诺贝尔文学奖十大遗珠盘点1、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2、乔治·奥威尔,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
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其代表作有《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
3、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西班牙文:Jorge Luis 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
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
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父亲豪尔赫·吉列尔莫·博尔赫斯(1874-1938)是位律师,兼任现代语言师范学校心理学教师,精通英语,拥有各种文本的大量藏书;母亲莱昂诺尔·阿塞维多(1876-1975)出身望族,婚后操持家务,但也博览群书,通晓英语;祖母弗朗西斯(范妮)·哈斯拉姆(1845-1935)是英国人,英语是她的母语。
4、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意大利新闻工作者,短篇小说家,作家,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他有句名言:“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ек)(1890 Борис Пастернек 1890 1960),苏联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 《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 妹》等。他因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Mikhail Aleksandrovich Sholokhov)(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 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也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且至今仍给予特殊关注 的作家。这不仅仅因为他给世界人民留下了 《静静的顿河》、《新垦地》(旧译《被开垦 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珍贵的文 学遗产,还因为他一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与我 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或直接或间接的 联系,并产生了一定影响。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Brodsky,1940~1996)苏 裔美籍诗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家庭,因不满 学校的刻板教育,15岁便退学进入社会。他先后当 过火车司炉工、板金工、医院陈尸房工人、地质勘 探队的杂务工等。业余时间坚持写诗,译诗。 1987 年,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 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 郁的诗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悼约翰·邓》、《韵文与诗》、《山丘和其 他》、《诗集》、《诗选》、《言语的一部分》、 《小于一》、《论悲伤与理智》等
伊凡·布宁(1870年10月22日-1953年11月8日) 俄罗斯人。中短篇小说的高手, 他的小说 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 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 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 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 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 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 作品: 《冬苹果》、《兄弟》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诗人蒲宁。
1920年,由于顽固的贵族立场和对苏联红军莫名的恐惧,他离开了苏联,开始了他后半生在国外的流亡生涯。
他的代表性作品是小说《乡村》,这部作品以苏联当时社会为背景,通过农民库兹玛的破产和四处流浪的不幸遭遇,突出反映了农民失去土地、失去自由和希望破灭的痛苦命运。
正是这部作品使他赢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理由是“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霍尔斯陶穆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一部《乡村》小说,使40岁的蒲宁名声鹊起。
在小说中,他抨击了那些有民族自大狂的农民,对那些乡愚的嘴脸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
作者虽未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农民的没落,只简述了两位主角的祖父被庄园主纵犬追逼而死,但这个情节耐人寻味,它暗示了一种先天的精神压迫,蒲宁以对这种精神压迫的描写来暗示自己对这种高压手段的鄙视。
蒲宁的这部作品完整地体现了俄国文学的本色——阴郁加残酷。
”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帕斯捷尔纳克。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以小说《日瓦戈医生》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日瓦戈医生》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穿越革命与战争历史的一生,通过刻画苏联革命与战争中的痛苦和爱情,通过展现对文艺与宗教的见解和追求,通过表现知识分子在苏联革命时代的选择与彷徨,超越了传统的革命道德的善恶是非观,深刻地道出了人类灵魂在苦难中的战栗和孤寂。
“受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思想的影响,帕斯捷尔纳克塑造了日瓦戈医生这个渴望革命带来的生活巨变,但却无法接受其流血的代价与自由知识分子形象。
”然而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这种拯救的希望越来越显得渺茫。
小说中的日瓦戈和杜莉萨,所有的普通人都无力改变历史的进程,只能在对美和诗的追求中找寻个人性的解脱和灵魂的救赎。
帕斯捷尔纳克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引起了苏联当局甚至“全体”人民的愤慨。
帕斯捷尔纳克不愿意得罪苏联当局,结果放弃了领奖。
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肖洛霍夫,1970年他以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70诺贝尔文学奖——受歧视和冷漠的中彩者
这是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获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通过外交途径写给瑞典文学院信中的一段话。由此足以可见这位冷漠的中彩者不仅受到歧视,而且处境十分狼狈,他原在打给瑞典学院的电话中说过,他个人愿意接受这份奖金,并打算亲临斯德哥尔摩。但事实上,他没能出席那次授奖仪式。他在1974年2月13日被驱逐出苏联国境,他的那份奖金也是在他驱逐苏联后补发的。
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出生在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物理数学系,同时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学习文学。同年应征入伍。1942年毕业于炮兵学校,后来但任炮兵营长,被授予大尉军衔,获过两次勋章。苏德战争期间,他给朋友写信攻击斯大林,流露出对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满。1942年5月,他所在部队进驻东普鲁士时,被苏联专政机关逮捕,被监禁了8年,刑满后被放逐到哈萨克斯坦。苏共二十大以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1957年索氏被“恢复名誉”,在一所中学教书,继续从事文艺创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部中篇小说就是作者八年劳改生活的体验。赫鲁晓夫读后,亲自下令将这部小说发表在全苏作协的机关刊物《新世界》上。小说主人公伊凡·杰尼索维奇是一位集体农庄的庄员,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上了前线,在战场上被德寇捕获,后又逃回部队。但部队对他并不象以往那么信任,要他供认叛节行为。他为了活命,承认是系敌方派遣,成了德国间谍,由此被判刑十年,送入特别劳改营。小说将主人公在劳改营中所受的凌辱、虐待和极端恶劣的生活环境集中在一天描写。文艺界吹捧这部作品具有“托尔斯泰在表现民族性格方面的艺术力量”。次年,苏联作家协会吸收他为作协会员。索氏紧接着又发表了短篇小说《克列切托夫卡车站事件》 (1963)、《玛特辽娜的家》和《为了事业的利益》(1963)。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摘自《静静的顿河》扉页
維誰宣
約?传
申追画
斯隨《
卡我哥
村 們薩
還克
世 纪
是 他 們
人 , 你
?追 年》隨 代
肖洛霍夫故居 静静的顿河
静
(二)创作生涯
静
的
• 《顿河故事》 :
顿 河
• 收入作者早期的短篇小说;
• 反映苏联内战时期顿河草原严峻而复杂的社
会斗争,将这种斗争浓缩到家庭
关系、个人关系方面表现,揭示
哥萨克的历史悲剧,歌颂英雄主
一
个
人
的
遭
遇
》
插
图
《 一个人的遭遇》 (1959 苏联)海报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静的顿河》
1、故事背景 2、情节内容: • 情节主线:葛利高里在
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摇摆 不定的人生经历及其与 娜塔丽亚和婀克西妮亚 的爱情婚姻故事; • 情节副线:社会斗争。
文肖 具洛
霍 夫 用 过 的
静静的顿河
3、人物形象: • 葛里高里: • 有哥萨克、特别是中农哥萨克的性格特征: • 善良、正直、忠厚、勤劳,有哥萨克的 传统观念,因此在两个阵营之间徘徊不定。 • 有“人的魅力”: • 不断思考、选择人生道路,严于解剖自 己、否定自己,执着、顽强地追求完善。
生 产 队 》
《被开垦的处女地》 (1940 苏联)海报》
• 《他们为祖国而战》
卫
国
战
争
海《
中
报他
的
们
肖
为
洛
祖
霍
国
夫
而
战
》
(
19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诗人蒲宁。
1920年,由于顽固的贵族立场和对苏联红军莫名的恐惧,他离开了苏联,开始了他后半生在国外的流亡生涯。
他的代表性作品是小说《乡村》,这部作品以苏联当时社会为背景,通过农民库兹玛的破产和四处流浪的不幸遭遇,突出反映了农民失去土地、失去自由和希望破灭的痛苦命运。
正是这部作品使他赢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理由是“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霍尔斯陶穆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一部《乡村》小说,使40岁的蒲宁名声鹊起。
在小说中,他抨击了那些有民族自大狂的农民,对那些乡愚的嘴脸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
作者虽未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农民的没落,只简述了两位主角的祖父被庄园主纵犬追逼而死,但这个情节耐人寻味,它暗示了一种先天的精神压迫,蒲宁以对这种精神压迫的描写来暗示自己对这种高压手段的鄙视。
蒲宁的这部作品完整地体现了俄国文学的本色——阴郁加残酷。
”
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帕斯捷尔纳克。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以小说《日瓦戈医生》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日瓦戈医生》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穿越革命与战争历史的一生,通过刻画苏联革命与战争中的痛苦和爱情,通过展现对文艺与宗教的见解和追求,通过表现知识分子在苏联革命时代的选择与彷徨,超越了传统的革命道德的善恶是非观,深刻地道出了人类灵魂在苦难中的战栗和孤寂。
“受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思想的影响,帕斯捷尔纳克塑造了日瓦戈医生这个渴望革命带来的生活巨变,但却无法接受其流血的代价与自由知识分子形象。
”然而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这种拯救的希望越来越显得渺茫。
小说中的日瓦戈和杜莉萨,所有的普通人都无力改变历史的进程,只能在对美和诗的追求中找寻个人性的解脱和灵魂的救赎。
帕斯捷尔纳克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引起了苏联当局甚至“全体”人民的愤慨。
帕斯捷尔纳克不愿意得罪苏联当局,结果放弃了领奖。
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肖洛霍夫,1970年他以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2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国内战争这一动荡历史时期为背景,•通过顿河地域哥萨克在战争和革命过程中的遭遇,反映出由于革命和战争的结果,人们在风尚、生活和心理状态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动。
主人公葛利高里体现了中农阶层在革命进程中摇摆不定的特点,也体现了哥萨克这一特殊社会阶层的传统观念,他的悲剧命运与这些特点和他所处的历史潮流息息相关。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的独特美学特征在于它打破了当时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粉饰苏联革命的弊端,他是写“白军对红军的斗争,而不是红军对白军的斗争”,也就是说,是从“人”的角度来审视革命,而不是从革命的角度来批评“人”,因而也就从深层意义上揭示了革命的荒诞性。
然而,这部小说居然逃过了苏联克格勃的审查,肖洛霍夫也成了
唯一一位既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又得到当局承认甚至器重的苏联作家。
一直到去世,他都在苏联享受极高荣誉和待遇。
第四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古拉格群岛》和《癌病房》等作品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他的谴责和批判,不仅仅注重其政治上的罪恶,而且触及到它的道德性的罪恶。
索尔仁尼琴认为:人类只有通过对耶稣基督的信仰,才能找回灵性,建立道德的根基;只有对上帝的信仰,才能作为人性道德的基础。
索尔仁尼琴1970年获奖,但直到1974年,流亡欧洲的索尔仁尼琴才领到了诺贝尔奖奖章。
索尔仁尼琴在领取诺贝尔奖的书面演讲词中清晰而坚定地表示:“我绝不相信这个时代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和良善的价值观,它们不仅有,而且不是朝令夕改、流动无常的,它们是稳定而永恒的。
而这个价值观,就是基督信仰,就是《圣经》中的绝对道德标准。
”
第5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约瑟夫·布罗茨,他于198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布罗茨基从1955年开始写诗,先后出版诗集《韵文与诗》(1965)、《山丘和其他》(1966)、《诗集》(1966)、《悼约翰·邓及其他》(1967)、《荒野中的停留》(1970)等。
由于诗歌中隐含的反苏内容,1964年,布罗茨基被法庭以“社会寄生虫”罪判处5年徒刑,送往边远的劳改营服苦役。
服刑18个月后,经过一些苏联著名作家和艺术家的干预和努力而被释放,获准回到列宁格勒。
1972年,作为麻烦制造者,布罗茨基被苏联当局驱逐出境,加入了美国国籍
怎么认识,建国以来至文革这段中国的历史,左倾的错误?
一个有封建传统的国家的新兴政权,必须走的集权化过程,主要作用是统一思想,削除广阔土地上的各种复杂的思想、割据的势力、及其残余的分子的手段。
这个过程,秦朝、唐、宋、明、清都有。
西方从人性的角度、个体的角度,放大个体灾难,一直拿他来攻击中国党和政府。
而不告诉你今天强大的国家,正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军事、科技、文化的巨大进步只字不提。
目的就是引起内乱,削弱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