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寒食帖
如何赏析苏东坡寒食帖
如何赏析苏东坡寒食帖
苏东坡的《寒食帖》是一幅极具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以下是如何欣赏它的方法:
1. 看线条:寒食帖的线条流畅而有力,展现了苏东坡的笔墨功力。
观察线条的变化和强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画面的气息。
2. 看色彩:寒食帖的色彩非常淡雅,以黑、白、灰三色为主,又夹杂着淡淡的绿色。
这种色彩的运用体现了苏东坡崇尚自然的艺术理念。
3. 看构图:寒食帖的构图独特,左侧是一只瘦骨嶙峋的树干,右侧是一束含苞待放的花枝,中间则是一个字。
这样的构图体现了苏东坡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4. 看文字:寒食帖的文字字迹清晰,墨色深浅有致,字体也独具特色。
观察文字的排列和大小,能够感受到苏东坡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文字艺术的追求。
在欣赏苏东坡的《寒食帖》时,不仅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艺术理念,还要注重细节的观察和对画面的情感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这幅作品的艺术魅力。
- 1 -。
书法赏析 《黄州寒食帖》
书法赏析-------【黄州寒食帖】(苏轼)13录音XXX 提到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不得不提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是由位居宋“四大家之首〞的苏轼所作。
他才华横溢,他的书法作品大都是建立在他渊博的文学根底之上的,类似于【黄州寒食帖】,不仅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名,而且其艺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苏轼在写这个作品时,正是被贬职流放,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
所以从作品中能够看出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愤激昂。
在开篇之时,行文工整,书写平缓,字体端正;到了中间局部,字体变大,笔画变粗,笔势急促,行文紧凑;到了结尾,又逐渐回归开篇的平缓,端正。
短短的几行字,显示了苏轼情感变化的特点。
特别是在中间高潮局部,感情犹如洪水扑来,一发不可收拾,到后面又逐渐重归平整,也可以看出苏轼的文学造诣之高。
在整体布局方面,前后文行距比拟开阔,中间局部与【兰亭序】相比行间距还是比拟开阔的。
如此布局,使得全文暗含浑厚、洪大的气势。
这对于仕途失意的苏轼来说,就是当时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也反映了他沉怨、郁愤的复杂心情。
在字体方面,苏轼的笔法,有楷书的规整,横平竖直,又有行书的流畅自然,潇洒飘逸。
在字形上,他的字宽博质朴,字体的包围结构方正伸展。
在构字上,笔画粗细不一,参差不齐。
同一个字,便能看出他的轻描淡写和浓妆艳抹,粗细相间。
在笔画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到他的字,有的是上密下疏,有的是上疏下密。
在笔法上,明显能看到苏轼的字侧锋较多,他在下笔时并非下笔立直,而笔锋是略像左侧斜出来的。
正是他的笔锋的这种侧重性,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气势纵横。
从字体、字形、笔法方面就能看出苏轼把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他写的不是字,是情感。
【黄州寒食帖】不只在字体、布局方面出神入化,它的书法艺术也别具一格。
前七行,苏轼的性情平和,书写也是中规中矩。
随着情感的逐渐升华,用笔也就随之沉着痛快,字形出现了正斜交替变化,用笔随意奔放、挥洒。
寒食帖鉴赏
1,鉴赏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变化万千。
世人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2,书写表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科技的发展,有人认为告别纸和笔的时代已经来临,于是对学习书法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现实证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习书法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诗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
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
《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文豪苏轼的书法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帖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造诣、书法技艺和思想深度,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组五言诗,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诗帖中,苏轼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书写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将内心的郁结和苦闷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
诗帖采用行书体,笔触流畅自然,起伏跌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帖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韵味,笔画的轻重、快慢、曲折等都恰到好处。
整篇诗文布局合理,字形大小富于变化,章法独特,充分展现了苏轼的书法功力和才华。
从文学角度来看,《黄州寒食诗贴》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诗文,更是苏轼在经历政治挫折和生活困苦后,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文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此外,《黄州寒食诗贴》也是苏轼书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代表作品。
他所推行的尚意之风影响深远,强调个性、情感和意境的表达,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篇章。
总的来说,《黄州寒食诗贴》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书法技
艺和文学才华,更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
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品苏轼〈寒食帖〉,领略千古书法之美》
《品苏轼〈寒食帖〉,领略千古书法之美》《品苏轼〈寒食帖〉,领略千古书法之美》在书法艺术的浩瀚星空中,苏轼的《寒食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这幅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杰作,承载着苏轼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与心境,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仍让人为之倾倒。
一、创作背景与历史价值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他写下了这两首饱含人生感慨的诗作并以书法的形式呈现,成就了《寒食帖》。
当时的苏轼,生活困苦,心境苍凉。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他的艺术才情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激发。
《寒食帖》不仅是苏轼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研究苏轼生平、思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史料。
它见证了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坚韧与豁达,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书法风格赏析1.字体形态《寒食帖》的字体形态独具特色。
苏轼的书法以丰腴雄浑著称,在这幅作品中,字体宽扁,左低右高,给人一种沉稳而不失灵动的感觉。
点画肥粗丰腴,却又不失力度,仿佛蕴含着苏轼内心深处的坚韧与不屈。
2.笔法运用苏轼在《寒食帖》中运用了丰富的笔法。
笔画粗细变化自然,起笔、行笔、收笔皆有法度。
中锋用笔为主,侧锋为辅,使得线条圆润饱满,富有立体感。
同时,苏轼巧妙地运用了提按、转折等笔法,使字体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3.布局结构从布局结构上看,《寒食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营造出一种和谐的韵律感。
整幅作品既有大气磅礴之势,又有细腻婉约之美。
三、情感表达《寒食帖》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苏轼情感的宣泄与表达。
诗中“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等语句,流露出苏轼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无奈。
而书法的线条与字体形态,则将这种情感进一步升华,让观者仿佛能感受到苏轼当时的心境。
四、对后世的影响《寒食帖》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启发了无数书法家的创作灵感。
寒食帖 书法赏析
寒食帖书法赏析《寒食帖书法赏析》在中国书法的浩瀚星空中,《寒食帖》就像是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
这帖啊,就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带着苏轼的情感,向我们缓缓走来。
你看那字的笔画,就好像是一个人在走路。
有的笔画长而舒展,就像一个人在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充满了力量和自信。
像“年”字的那一竖,直直地拉下来,仿佛是一个人挺直了脊梁,坚定地站在那里。
而有些笔画呢,又短而急促,就像是人在小步快走,有点局促不安的感觉。
这字里行间啊,就像是一个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笔画的长短粗细变化,就如同故事里的起起伏伏。
这《寒食帖》的布局也很有意思。
它不像有些书法作品规规矩矩地排列,倒像是一群人在聚会。
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有宽有窄,宽的地方像是人们在互相礼让,有了一定的空间感;窄的地方呢,就像是人们凑在一起窃窃私语。
整个布局给人的感觉不是那种刻板的整齐,而是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随性。
这难道不就像我们的生活吗?充满了各种变数和偶然。
从用笔的轻重来看,重的笔画就像是重重的叹息,像是苏轼把心中的郁闷和愁苦都灌注在笔尖,狠狠地压在纸上。
比如“破灶”这两个字,笔画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能看到他当时生活的困苦和内心的压抑。
而轻的笔画呢,像是轻轻的叹息,或者是一丝希望的闪现。
这就如同生活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还是会有一些微弱的光亮。
再看那字体的形态。
有些字歪歪斜斜的,这可不是苏轼写不好字哦。
这就好比一个人喝醉了酒,脚步有点踉跄,但却有一种别样的韵味。
这种歪歪斜斜反倒让字有了一种灵动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在风中摇曳,虽然不稳,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它和那些规规矩矩的楷书不一样,楷书像是正襟危坐的君子,而《寒食帖》里的字更像是放荡不羁的文人墨客。
这帖里的墨色变化也值得玩味。
浓墨之处,像是深沉的夜色,压抑而厚重,可能是苏轼在书写到自己内心最痛苦的地方,墨也变得浓稠起来。
淡墨之处呢,就像是清晨的薄雾,有一点朦胧,有一点希望的感觉,也许是他在困苦中偶尔看到的一点曙光。
《寒食帖》解读
苏轼《寒食帖》艺术特色《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
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在情感上,诗中自叙在黄洲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但觉萧瑟难受抑郁的心绪.始则慢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苍,字字含泪,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泻之于纸卷上,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
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
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
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此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在章法上,行笔恣意自然,不拘一格,全凭其情,亦如天成。
“情牵笔走,恣意而行”,充分体现了效法、知法、驭法、变法的苏东坡书法作品的书法要领,点、横、撇、捺不仅保留了“苏体楷书”的基本形态,而且富于变化,频生意趣整幅《黄州寒食帖》字距紧密,行间有疏有密,间有倚斜。
字的线条运动节奏和行距间变化的节奏,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或抑或扬、或顿或奔、或张或弛,或流畅、或艰涩、或凝重、或箫疏。
苏轼寒食帖原文及解释
苏轼《寒食帖》原文及解释一、创作背景《寒食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它是苏轼在寒食节时,因怀念故友而作的一首诗,记录了他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二、原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三、情感表达《寒食帖》是苏轼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中表达了他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浮沉、世事变迁的感慨。
整篇诗篇情感深沉、婉转,展现出苏轼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书法艺术《寒食帖》是一幅行书作品,笔法自然流畅,字体跌宕起伏,气韵生动。
苏轼运用丰富的笔法,将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随性、自由的美感,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五、历史价值《寒食帖》不仅是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更是一篇文学佳作。
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世态以及苏轼个人的情感世界。
同时,它也是研究苏轼思想、文学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之一,对于了解宋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总结《寒食帖》是苏轼创作的一幅优秀书法作品,通过诗篇表达了自己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身世浮沉、世事变迁的感慨。
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书法名帖《寒食帖》全文赏析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书法释文: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释文诠释: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
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
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
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
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苏轼《寒食帖》鉴赏
苏轼《寒食帖》鉴赏《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由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跌宕起伏,气势恢宏,一气呵成随意而写而无刻意为之。
《寒食帖》中帖字以手卷形式写出,字体扁而阔,点画相当凝重,横斜向上倾,以方笔侧锋变化为之,竖分垂露、悬针两种,垂直凝霜,如珠圆玉润,悬针如锥画沙,劲挺峭拔,撇笔雄厚简直,捺画不事张扬,作篆法秃锋,含蓄蕴藉。
用笔以侧为主,姿媚秀出,伸缩有节。
开篇气势夺人,跌宕多变,以每次的悬针画为一个小节,这种方式与王羲之字不同,也异于颜真卿字,成为苏轼自己的特点。
第二首字体变大,运笔加快,势如破竹,更加的酣畅淋漓,似乎作者要把郁积在心中情感如火山爆发一般的发泄出来。
整幅帖中字迹圆润婉畅,以意为先导,率性而为却又不失章法,洒脱奔放,随作者的心情跌宕起伏,每一笔每一画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露。
全帖前缓慢后激变,帖书也由小变大,有起有伏,汪洋恣肆,仿佛每个字都具有灵性,使整幅作品都具有神韵一般。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黄庭坚在《黄州寒食诗跋》中提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真卿)、杨少师(凝式)、李西台(建中)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以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为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这幅著名的书法作品。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行楷为主,融汇了晋唐楷书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
苏轼黄州寒食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明珠。
黄州寒食帖的内容是苏轼为了表达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而作的,书法极为工整美观。
整篇帖子共有12个字,分为两行,每行六个字。
字体端庄秀丽,笔画流畅有力,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恰到好处,整体呈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苏轼黄州寒食帖的字体特点是行楷,其特点是结构稳定,线条流畅,笔画饱满。
整个帖子的字体形态端正,每个字都写得非常工整,笔画精细,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苏轼的笔法独特,用笔有力,提筆起筆都非常有力度,而且每个字的笔画相互呼应,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此帖的纸张是宣纸,宣纸是中国传统的纸张,质地柔韧,吸墨性好,适合用于书法作品的写作。
苏轼在这幅作品中选择了一种白色纸张,使得字体更加凸显出来,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苏轼黄州寒食帖的题材是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用于纪念一个叫介子推的人。
苏轼在这幅作品中表达了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文字简洁,却寓意深远。
这幅作品通过字体、纸张和题材的选择,以及苏轼独特的笔法,将思念之情和传统节日相结合,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苏轼黄州寒食帖的赏析主要从字体、纸张和题材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苏轼的字体工整美观,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其次,纸张的选择使得字体更加凸显,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最后,题材的选择使得作品寓意深远,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总的来说,苏轼黄州寒食帖是一幅具有深远意义的书法作品。
通过对字体、纸张和题材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幅作品。
同时,苏轼的独特笔法和思念之情的表达,也使得这幅作品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上,苏轼黄州寒食帖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让我们一起感受其中的美妙吧!。
如何赏析苏东坡寒食帖
如何赏析苏东坡寒食帖一、苏东坡寒食帖的背景介绍1.1 苏东坡的生平概述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一生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骈文等多个文体,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擘。
1.2 寒食帖的创作背景寒食帖是苏东坡在他被贬谪至黄州期间创作的一幅长卷。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遭受到了严重的贬谪和困苦生活的折磨,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不仅勤奋工作,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寒食帖就是他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二、苏东坡寒食帖的艺术特点2.1 寒食帖的内容概述苏东坡寒食帖描绘了寒食节的风俗和民间活动,以及苏东坡自己的生活场景和心情。
帖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构图,展现了寒食节的热闹和苏东坡的孤独。
2.2 寒食帖的绘画技法寒食帖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以长卷的方式展开,整个帖子共有十二幅。
苏东坡运用了写意的绘画风格,注重形象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使整个帖子充满了生动、活泼的艺术感。
苏东坡的书法风格独特,寒食帖中的字体工整、端庄,线条流畅,气势磅礴。
他运用了隶书的笔法,以及自己的个人风格,使整个帖子的书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赏析苏东坡寒食帖的方法与技巧3.1 仔细观察整个寒食帖在赏析苏东坡寒食帖时,首先应该仔细观察整个帖子的内容和结构。
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帖子的主题和情感,进一步理解苏东坡的创作意图。
3.2 分析帖子中的绘画技法和书法特点在赏析苏东坡寒食帖时,还应该分析帖子中的绘画技法和书法特点。
可以通过对绘画风格、线条运用、字体特点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理解苏东坡的艺术表现手法。
3.3 理解帖子背后的文化内涵苏东坡寒食帖不仅仅是一幅画作,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赏析帖子时,应该对其中的文化背景和寓意进行深入理解,进一步领略苏东坡的思想和情感。
3.4 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和对照苏东坡的作品众多,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和对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赏析寒食帖。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赏析《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诬“谤讪朝廷”罪名贬谪到黄州时所书的五言诗作,是苏轼书法的代表作,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宋人尚意”的时代特色。
全帖共两首,凡17行,共129字,后有黄庭坚大行书跋,明董其昌小行书跋,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公元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号称“三苏”。
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与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平生酷爱写字,“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评“行草尤工”。
苏轼一生,因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屡遭贬谪,天涯海角,辗转奔波,但他为人豁达、豪逸,常奋笔疾书,以抒发心志和寄托情怀。
他把书法看成是“静中自是一乐事”,“聊寓其心,忘忧晚岁”的一种精神调剂。
当时他以杰出的诗人、书法家出名,随时有人登门求字,他习惯于随时挥洒,随手赠人,不计工拙,淡然处之。
苏轼对书法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其书法美学思想,散见于其诗文和词中。
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强调天然,强调字外功夫,把“意”摆在首位。
他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次子由论书》)“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苞舒醉墨堂》),并谦虚又不无自信地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其代表作《黄州寒念诗》就是在一种平淡无求的心态下,漫不经心随手抄录这两首诗而产生的千古名作。
苏轼才华横溢,志存高远,诗词、书画、文章冠绝当时。
但在忧患的宋朝一再碰壁,被诬贬到黄州。
到了第四个年头,黄州的春天,老是下雨,一下就是两个多月,而且雨势不减。
使得苦雨萧瑟,海棠花谢,“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茶,破灶烧湿柴。
”凄风苦雨,孤寂失意,使这位才华盖世的艺术家触景生情,百感交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黄州寒食诗两首,并用他那一手精妙绝伦的书法抄录下来,来表达他无可奈何,又鼓荡难抑的郁勃之气。
黄州寒食帖书法鉴赏
黄州寒食帖书法鉴赏
鉴赏:
《黄州寒食诗帖》起笔时平缓凝重,在沉重中又暗涌波涛,无论是点画线条还是字体的结构、大小,都随着作者情绪的起伏而急剧变化。
从“春江欲入户”开始苏轼将字写得越来越大,笔势也越来越急促。
到“破灶烧湿苇”一句,笔力尤为厚重,感情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抑制。
直到“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苏轼的情绪才渐趋平静,笔势也归于平缓,最后也以小似蝇虫的两个字收尾,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无奈与苍凉。
此帖是苏轼所谓造意、尚意非常典型的书法特点,所以它和其他的字就不太一样,有的字我们可以看出来属于写得比较规矩的,扁扁的比较平静地写下来。
这便是他书写自己的情感,特别是不平常的一种激情写出来的行书,确实是好!。
苏东坡《寒食帖》赏析。
苏东坡《寒⾷帖》赏析。
夸夸说 2019-04-12 20:23:37他是⽂豪中的⼤吃货,能⼀⼝⽓吃下300颗荔枝!他是⽂豪中的发明家,听说为了研制⼀种墨,不⼩⼼把⾃⼰家房⼦给烧了!他就是:苏轼苏轼像(赵孟頫画)苏轼,北宋书法四⼤家之⾸,他可算是整个宋朝写字最厉害的⼀个⼈,可是,字怎么会写的这么“丑”呢?▼苏轼就说了,我这个字很特殊啊,颜真卿那个叫颜体,柳公权的叫柳体,我这个字呢,叫⽯压蛤蟆体!苏轼是善于调侃嘲弄⾃⼰的,⼈⼈都在炫耀⾃⼰书法俊美的时候,他确说⾃⼰的书法是“⽯压蛤蟆体”,是被⽯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
▼《寒⾷帖》据说是苏轼唯⼀存世的书法作品,世⼈给予了它“天下第三⾏书”的美誉,其实是未经修饰的“草稿”。
⾏书与楷书不同,⾏书追求当下的随性与意外,把不受可以控制的情感流露作为重点,让书法线条随⼼情变化⾃由发展。
《寒⾷帖》《寒⾷帖》是苏轼在⼈⽣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到了湖北黄州,⽣活⾮常窘迫,每天开荒种地,⾃耕⾃⾷,⽆⽐寂寞。
⽽不久前陪伴⾃⼰从⼩到⼤的乳娘也突然过世。
这是谪居第三年的⼀个寒⾷节,阴⾬绵绵,看见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苏轼⼼中那个悲凉...于是,就写了这⾸诗▼⾃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我来黄州,已经过了三个寒⾷节了,年年都惋惜这春天都要过去了,但春天不容惋惜,春天还是⼀样逝去。
你看他叠字“年”,最后⽤⼀个点来表⽰,因为是⼿稿,苏轼也很随性,⼀个点就带过去了。
就像⼀个⾳符,像咱们看印刷字的时候,绝对看不到的韵律节奏。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今年的⾬特别多,让⼈愁苦,像是秋天⼀样萧瑟寒寥。
卧病的诗⼈,看故乡的海棠,从繁花盛开到萎谢凋零,红如胭脂⽩如雪的花瓣,⼀⼀坠落污泥。
“卧”“闻”⼆字,正是“⽯压蛤蟆”,扁平,难堪,破烂,这或许正是他亲⾝经验到的⼈⽣,正是他要讲述的⼈⽣。
“卧闻”苏轼的⽂章写得⼀等⼀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连皇帝看了都说这是稀世奇才!这个稀世奇才也不会收敛⾃⼰。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苏轼《黄州寒食帖》为手卷,纵25厘米,横539厘米,行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内容为苏轼贬官黄州第三年所写的诗文,共二十九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精品,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心情的真实写照。
此帖笔法纵横,墨色淋漓,在继承王羲之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造,法度谨严而气势奔放,给人以一种雄奇阔大的美感。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精品。
在黄州时的书法,其中,尤以寒食帖最有名。
此帖由于感情深挚,文词清丽,故诗词之外的书法独具一格。
通观全篇,章法自然,随意流走,似不经意,充分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特色。
与黄庭坚的风格截然相反,故有“苏黄”并称。
传说此帖是宋神宗在内府看到苏轼的手迹后,让他题跋的,因苏轼当时已经八十多岁,故而神宗叫苏轼的孙子来替爷爷写下题跋。
苏东坡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师欧阳询,又汲取六朝翰墨,自成一家,书法史上称为“苏体”。
此书法为苏轼晚年所书,正值壮年的他,意气风发,精力充沛,故落笔纵横,如清风出袖,迅疾而书,一气呵成。
通观全篇,起笔多尖锋,但收笔时变为圆收,使全字形成粗细变化,富有节奏感。
此帖前面的几首诗的用笔比较工稳,而后半部分诗的用笔则轻松活泼,错落有致,跌宕起伏。
在结构上,前紧后松,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我们看到,在该作品中,既有“天风海涛之势”,又有“龙跳天门,虎卧凰阁”之态。
其运笔之法正合乎草书的规律,提按起倒,穿插有致,既快捷又不失沉着。
纵观全作,无论是用笔的提按,点画的粗细,线条的刚柔,墨色的浓淡,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既不像怀素狂草那样一味强调运笔速度,而是注重内在节奏和韵律,从而达到“如风雨骤至,迷漫莫辨”的艺术境界,又没有王羲之行书平和简静、舒缓雅逸的气质。
整幅书法无懈可击,正如苏轼在此作跋中所云:“此书兼颜鲁公雄厚和柳吴兴流利二者之长,追维俗子,不识高人。
”可见是一位评论者对苏轼书法的极高评价。
《黄州寒食帖》充分体现了苏轼“点画皆有意”的艺术主张。
《寒食帖》书法艺术赏析
2019·12《寒食帖》是苏东坡遭受人生低谷时候凄苦生活的自叙,全文为行书二首,共17行207字,笔蘸浓墨,娓娓道来。
开篇行文字体较小,诗文写至后面时情绪似乎突然高涨,个个大字,跌宕起伏。
诗中“年”“中”“苇”“纸”四字皆用长竖牵丝,似乎述说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哀伤,全诗皆笼罩在潮湿破败的氛围中。
苏轼一生多次遭受贬谪,却愈发坚毅,正如他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伴卑田院乞儿”。
此篇书法墨色饱满,飞扬飘逸,若是让东坡再写一遍,只怕是再也写不出来了。
正符合他自己所提出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观点。
《寒食帖》几经流转,于元丰三年经河南县令之手转交给苏东坡的好友黄庭坚,黄庭坚见此稿便激动万分,览后遂题跋于诗后,并对此诗篇表达了极高的赞扬。
苏轼早年学习“二王”书法入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
在谈到他的书法创作时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这表明,他的书写风格重在写“意”,重在情绪的表达。
观这幅诗作,人们能感受到苏轼当时心中对自己境遇的不平与愤懑。
他将愁苦可怜的境遇,写得如此大气磅礴,神采飞扬。
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是名义上的团练副使,但是虚有其名,到处遭受监管。
《寒食帖》用笔主要以侧锋为主,结体前文扁而偏肥、到了后文苏轼又穿插使用了一些瘦劲细长的字形,打破了整篇的呆板局势,使得全文显得富有变化。
此诗帖极大地体现了苏东坡书法用笔的特点,据说苏轼写字喜欢把手腕按在桌上,所以字写出来都是斜斜的,黄庭坚调侃其字如石压蛤蟆,寒食帖的用笔特点就是这样多用扁侧。
这样显得超然而高古,朴拙而自然。
许多人觉得这是因为苏轼喜欢使用三指执笔法造成的,其实不然。
每个字的长短斜正,都是由书法家结合自己的审美观不假思索决定的。
整篇在字形大小和疏密变化也有许多巧妙的安排,此帖最多的一行有10个字,最少的一行有5个字。
字形大小差别对比很大,后文处的“春江欲入户”到“死灰吹不起”,字体逐渐在放大;写到自己“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时,“破灶”两个字又突然格外地大了起来,像是在极力描绘穷途末路、衣食无着的窘迫,令人不禁感到凄婉万分。
寒食帖书法作品赏析
寒食帖书法作品赏析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创作。
这幅作品以楷书书写,内容描绘了寒食节的风景和人们的生活,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和人文关怀。
整幅作品以长卷形式呈现,纸张宽阔,墨色浓郁,题字“寒食帖”端庄大气,简洁而又富有力量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墨色淋漓的山峦,以有力的笔势勾勒出远处山脚线条,结合运笔连绵起伏的山势,形成牢牢把握生命脉搏的感觉。
书法家运用真刚、虚软、浓淡等不同笔法写出极富变化的山势,使人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中。
接下来是描绘一座小村落的场景,人们在茅屋下共享天伦之乐。
房屋的线条简约而不失牢固,营造出安逸宜人的氛围。
颜真卿精心细致地刻画出村民的生活场景,有五六个村民围坐在一起,他们嬉笑着交流着彼此的故事,彼此之间的情感温暖而和谐。
这似乎是一副父老乡亲之间的画面,给人以亲切感和共鸣。
在作品的上方,画家描绘了一幅寒食节的风景,天空灰蒙蒙的,寒气袭人,人们披着厚厚的衣物,行走在寒冷的街头。
细看笔法,可以感受到颜真卿对细节的把握之精准,以及对整体氛围的把握之细腻。
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关注,更借此对民风民俗的描绘真实地展现了过去人们生活的情景。
整个作品的布局和构图都体现了颜真卿独特的眼光和创意。
他运用一种开阖式的布局,墨色浓淡交替,造成一种开放的感觉。
此外,他巧妙地运用笔墨的粗细来表现山水的不同远近,让观者在欣赏的同时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寒食帖以其优美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唐代人们寒食节的生活场景。
作品蕴含着书法家对传统节日和民俗的关注与传承,给当代人提供了重返历史的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寒食帖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道窗口,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州寒食诗帖》
--论书法的美
在笔法上,其笔画以浓墨大笔为主,点画丰满肥厚,一反北宋多以瘦劲为主的风格。
其笔法善用侧锋,下笔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充分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黄州寒食诗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其笔法,《黄州寒食诗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方圆兼备。
可以概括为落笔出峰而运笔圆润,这个特点贯彻在整个帖的字里行间。
细细观察每一个字,大多数情况下起笔都是以出峰开始,而在运笔过程中力求圆润,显得起伏不大,而动感十足。
二是回峰用得较少。
特别是横画非常突出。
很多横画是不假思索利用笔峰的右侧直接落笔在纸上挥运,显得更加自然天成。
如第一首诗的“春”、“去”、“苦”字和第二首诗的“知”、“破”字的横画,皆是如此。
三是铺毫用得很多。
纵观苏轼的这幅作品,几乎把毛笔的上中下三个部位都用得很好,尤其是铺毫用的最为精彩。
如第二首诗的“重”、“屋”、“寒”等字。
正因为铺毫使用的好,使苏轼的这幅字犹显示出沉闷、苍凉、凝重的意境。
其结字,《黄州寒食诗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扁平。
就苏字的整个特点来看倾向于扁的趋势。
但是这幅字把扁的结构用到了极致。
如“云”、“空”、“雨”等字。
二是长处精彩。
纵观苏字以短画为主而少长画。
而这幅作品把字的长画使用的非常有特点。
如“年”、“中”、“苇”、“纸”字的竖画、“破”字的撇、“过”字的走之等,给人行云流水之感。
三是错落。
苏轼在这幅作品中,使用错落的结字方式非常值得玩味。
如“惜”、“春”、“秋”、“有”、“头”等字。
《黄州寒食诗帖》以行书起笔,开始笔画字形规整,但随著情思起伏变化,用笔逐渐奔放,字形大小长扁出神入化,全然不可捉摸,反差对比强烈,配合字里行间的疏密错落,与墨色浓淡呼应,沉痛心情跃然纸上。
东坡放任情感走笔,用笔轻重交错,轻者如如飞燕掠空而过,重者沉著顿挫重如蹲熊,表现出声音节奏之美。
书写到后面,越发恣肆挥洒,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产生了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伴着“死灰吹不起”的心境,苏轼在手稿的结尾,仅写下了“右黄州寒食二首”便结束了——这在苏轼的传世作品中绝无仅有,恰如一首悲怆的乐章.意尽曲止,余韵悠悠。
正如苏轼所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