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开题报告范文

合集下载

高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高导热绝缘材料是电力设备中很重要的一类材料,其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绝缘材料、电感器、电容器等电力设备中,尤其是在高电压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高导热绝缘材料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电力材料领域的热点之一。

当前,在高导热绝缘材料中,具有较大热导率、优良绝缘性能和高强度的高分子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

但是,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材料的导热机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电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高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导热机理,并找出导热性能与电学性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综合评价化学交联、物理交联和纳米填料等方法对高分子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2.通过制备一系列高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对其导热性能、力学性能及电学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

3.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共振等方法,对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导热机理进行研究。

4.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高分子复合材料模型,模拟其导热性能,探究导热性能与电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意义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该研究可以为开发高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该研究可以为制备高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提供技术支持。

3. 该研究可以为高导热绝缘材料的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使用以下几个方法:1.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共振等方法分析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微观机理和结构。

2.使用热分析技术对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

3.使用电学测试系统对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进行测试。

4.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五、研究进度本研究的主要进度如下:1.已经完成文献调研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正在进行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3.下一步将进行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导热机理的研究。

高分子凝聚态制备、结构与性能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凝聚态制备、结构与性能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凝聚态制备、结构与性能的开题报告
题目:高分子凝聚态制备、结构与性能
研究背景:
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例如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纤维素制品等。

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使
用寿命。

因此,了解高分子的制备方法、结构和性能对于材料科学领域极为重要。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高分子凝聚态制备、结构和性能方面的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高分子制备方法的研究。

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包括聚合物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化学修饰方法等,制备高分子材料,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2.高分子结构的研究。

探究高分子材料的化学结构、分子结构和物理结构,分析影响高分子结构的因素,并研究高分子结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高分子性能的研究。

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并分析这些性能与高分子结构和制备条件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实验方法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验室制备实例以及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高分子制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研究意义:
该研究可以深入挖掘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也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高分子材料开题报告范文

高分子材料开题报告范文

高分子材料开题报告范文篇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开题报告题目名称:蛋白质改性仿人发学院名称:材料学院班级:高分子材料学号:学生姓名:王海龙指导教师:徐强开题报告PVA材料的试制XX01544219XX9 年 12月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王海龙班级:高分子072设计题目:蛋白质改性仿人发PVA材料的试制设计内容:1、根据所需材料的功能性,确定聚合物的种类及性能要求。

2、选择制备聚合物需要的材料、助剂,并分析选择的依据。

3、制定材料制备的工艺路线(确定实验条件,试验方法),分析实验的依据。

4、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所得聚合物,画出实验分析的数据或曲线,证实工艺的成功。

并分析所得产物的结构、性能。

5、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分析产物在性能、结构分析中可能出现目录一、文献综述................................................. ................................................... . (1)二、课题研究................................................. ................................................... . (2)2.1研究目的和意义................................................. (2)2.2研究方案................................................. ................................................... (2)2.2.1原料选择................................................. . (2)2.2.2工艺路线................................................. . (3)1) 纺丝原液制备 ................................................ .. (4)2) 湿法纺丝凝固浴组成 ................................................ .. (6)3) 后处理 ................................................ ................................................... .. 92.2.3以硫酸钠水溶液为凝固剂的湿法纺丝工艺参数 (12)2.2.4研究目标................................................. ..................................................132.2.5纤维性能表征................................................. (14)三参考文献................................................. ................................................... . (17)一、文献综述聚乙烯醇(筒称PVA)纤维是由德国化学家W.O.Herrmarm 和W.WHachnel博士于1924年合成的,该聚乙烯醇纤维不具备必要的耐热水性,实用价值很小。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化工及高分子材料)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化工及高分子材料)

一、选题依据(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生产需求状况, 国内外现今存在的问题, 说明选题目的、意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1 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聚合物通常作为绝缘体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研究人员 发 现 某 些 聚 合 物 本 身 具 有 导 电 性 。 但 直 到 1976 年 . 美 国 宾 夕 法 尼 亚 大 学 的 Macdiarmid等报道了不导电的聚乙炔用微量碘掺杂可变成导电聚合物之后,科 学家才对本征型导电聚合物发生兴趣。至今,只有氮化硫可算是纯粹的本征型 导电材料。其他许多导电聚合物几乎均需用氧化还原、离子化、电化学等手段 掺杂才具有较高的导电性。近年来,本征型导电涂料的研制主要集中在:聚苯 胺、聚乙炔、聚苯硫醚、聚吡咯、聚噻吩、聚喹啉等。在众多的高分子材料中, 聚苯胺有原料易得、合成简便、耐高温、抗氧化性能良好及掺杂机制独特等众 多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导电聚合物。
1.4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随着环保呼声越来越高,水性涂料成为首选,但聚苯胺本身为难溶、难熔 聚合物,因此有必要改善聚苯胺的水溶性,拓宽导电聚苯胺在水性树脂领域里 的使用范围。水溶性导电PANI的研究就成为导电PANI的又一研究热点.
有机磺酸(如十二烷基苯磺酸、对甲基苯磺酸等)同时含有极性和非极性基 团,掺杂聚苯胺,不仅能够提高聚苯胺的溶解度,而且环境稳定性也优于小分 子无机酸的掺杂。
可是,大多数有机溶剂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随着环保呼声越来 越高,水性涂料成为首选,但聚苯胺本身为难溶、难熔聚合物,因此有必要改 善聚苯胺的水溶性,拓宽导电聚苯胺在水性树脂领域里的使用范围。水溶性导 电PANI的研究就成为导电PANI的又一研究热点.
1992年,Liu等首先以聚苯乙烯磺酸(PSSA)为模板,FeCl3为氧化剂合成了 可溶于水的PSSA掺杂的PAn。此后Angelupoulos等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深入地研 究了水溶性聚合物酸掺杂PAn的制备,并申请了专利。Shannon等以过硫酸铵和 过硫酸钾为氧化剂,研究了PSSA掺杂PAn的制备和性质;Samuelson则以辣根过 氧化酶作氧化剂,也合成了水溶性的PAn, 刘学习等在聚苯乙烯磺(PSSA)掺杂 PANI的合成中,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胺(APS)为氧化剂,在PSSA的水溶液中合 成了完全可溶于水的导电PANI,电导率达0.156 S/cm.任斌等使用高分子聚 乙烯醇(PVA)水溶液为基体,合成了水中可溶的导电PANI/PVA复合材料.

聚丙烯开题报告

聚丙烯开题报告

聚丙烯开题报告聚丙烯开题报告一、引言聚丙烯是一种重要的合成塑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对聚丙烯的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聚丙烯的特点和潜力。

二、聚丙烯的性质聚丙烯是由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质。

首先,聚丙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以在高温下保持较好的物理性能。

其次,聚丙烯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硬度,同时具备较低的密度,因此在轻量化材料的开发中具有潜力。

此外,聚丙烯还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适用于各种工业领域。

三、聚丙烯的制备方法聚丙烯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催化剂聚合法和溶液聚合法。

催化剂聚合法是将丙烯单体与催化剂在高温下反应,生成聚丙烯。

该方法具有反应速度快、产率高的优点,但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和压力。

溶液聚合法是将丙烯单体溶解在溶剂中,通过引入引发剂使其聚合。

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并且可以控制聚合反应的速率和分子量。

四、聚丙烯的应用聚丙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包装行业中,聚丙烯袋、聚丙烯薄膜等成为常见的包装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撕裂性。

在汽车工业中,聚丙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内饰件、车身零部件等,以提高汽车的轻量化和燃油效率。

此外,聚丙烯还用于制备纤维、管材、电线电缆等。

五、聚丙烯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尽管聚丙烯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聚丙烯在高温下容易软化和变形,限制了其在高温环境下的应用。

其次,聚丙烯的力学性能相对较差,需要通过添加剂或改性来提高其强度和韧性。

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改进聚丙烯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开发更多的应用领域,并研究环境友好型的制备方法。

六、结论聚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合成塑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聚丙烯的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深入了解了聚丙烯的特点和潜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聚丙烯需要克服一些挑战,并不断寻求创新,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聚氨酯的合成、改性和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聚氨酯的合成、改性和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聚氨酯的合成、改性和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聚氨酯作为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在合成、改性和应用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聚氨酯具有诸多优越的性能,如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优异的耐热、耐寒能力和抗腐蚀性能等,因此聚氨酯在航空、航天、汽车、建材、涂料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聚氨酯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对聚氨酯的改性和应用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本论文将从聚氨酯的合成、改性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为聚氨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聚氨酯的合成研究以聚氨酯的制备技术和工艺条件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和不同的反应条件,探索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和机理,并优化制备过程中的条件参数,以提高聚氨酯的合成效率和品质。

2.聚氨酯的改性研究以聚氨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改性方法,如引入新的基团、调整反应条件、混入填料等方法,对聚氨酯进行改性,并研究改性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改性机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3.聚氨酯的应用研究以聚氨酯在建材、涂料、粘合剂等领域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结合聚氨酯的特性和不同的应用需求,探索聚氨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方法和实际应用效果,并对聚氨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查阅法、实验室合成实验法、物理性能测试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系统、全面的研究方法,来达到聚氨酯的合成、改性和应用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意义聚氨酯作为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聚氨酯的合成、改性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旨在从聚氨酯的合成、改性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为聚氨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推动化工材料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研究进度安排1.聚氨酯的合成研究:完成文献资料查阅、实验室试制和实验结果分析等工作。

2.聚氨酯的改性研究:完成文献资料查阅、改性实验设计和改性效果评价等工作。

典型高分子材料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的开题报告

典型高分子材料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的开题报告

典型高分子材料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典型高分子材料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背景:高分子材料是一类由多种有机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包括塑料、纤维、胶粘剂、涂料、橡胶等领域。

作为材料科学的重要分支,高分子材料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常见的无损分析手段,它利用核磁共振现象研究物质结构和特性。

在固态NMR研究中,以13C、1H和15N为主要核心进行研究。

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本研究拟以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酯(PEI)等典型高分子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固态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其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动态性质及其与其它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意义:1. 深入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为材料设计和制备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基础数据。

2. 探究高分子材料与其它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发展高分子材料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3. 建立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研究方法:1. 样品制备:PE、PS、PEI等典型高分子材料将通过合成方法制备,用于后续实验。

2. 固态核磁共振实验:利用高分辨率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对样品进行NMR扫描、谱图处理等实验操作。

3. 数据分析:对实验获得的NMR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性质,并探究其与其它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预期成果:1. 高分辨率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体系。

2. 对典型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及其与其它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

3. 面向材料设计和制备的数据和资料。

参考文献:1. Martin R.A., Hinderberger D., Suter D., Spiess H.W. (2013). Solid-State Polymorphs of Poly(Ortho-Phenylene Terephthalamide) Revealed by NMR Crystallography. Macromolecules, 46(18), 7489-7500.2. Mathew A.P., Blümich B. (2011). A primer on NMR crystallography for soft matter.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40(3), 1835-1846.3. Mafra L., Chizhik S., Spiess H.W. (2007). Towards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Powders with Solid-State NMR Spectroscopy. Chemical Reviews, 107(6), 2386-2418.。

功能型生物高分子材料聚羟基苯烷酸酯的生物合成研究的开题报告

功能型生物高分子材料聚羟基苯烷酸酯的生物合成研究的开题报告

功能型生物高分子材料聚羟基苯烷酸酯的生物合成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聚羟基苯烷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PHA)是一种重要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友好的代表材料。

目前PHA的生产主要以微生物发酵为主,如何提高产量和质量,优化生产过程,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对PHA的生物合成进行研究,包括PHA的结构特点,生产微生物的筛选和培养优化,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控制和加工应用等内容,旨在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聚羟基苯烷酸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微生物发酵;生产优化;工艺控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生物高分子材料成为研究热点。

聚羟基苯烷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PHA)作为一种天然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可加工性,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

PHA是由微生物在营养缺乏或富余条件下,以内源性物质为碳源进行合成的一种聚酯类生物高分子材料。

PHA具有多种结构、性质和用途,如PHA-3、PHA-5和PHA-6等。

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优化微生物发酵和生产过程,提高PHA的产量和质量。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PHA结构特点介绍PHA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和用途,探讨不同类型PHA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 生产微生物的筛选和培养优化以革兰氏阳性菌R. eutropha、革兰氏阴性菌P. aeruginosa和放线菌N. Inodes等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筛选和培养优化的方法,评估不同菌株在PHA生产中的优劣。

3. 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控制研究影响PHA生产的因素,如碳源、氮源、pH等,了解它们在微生物发酵和PHA生产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优化生产过程,实现工艺控制。

4. 加工应用探讨PHA在医疗、食品、塑料、纺织等领域的应用,开发新型应用领域,为PH 为的工商业应用提供创新思路。

功能高分子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

功能高分子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

功能高分子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高分子聚合物微球是一种具有微米级尺度和高度可控性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高分子聚合物微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生物传感、催化剂载体等领域。

而其制备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当前的热点之一。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一种制备功能高分子聚合物微球的新方法,并研究其在药物输送、生物传感等方面的应用。

1. 制备方法的研究本研究将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法制备高分子聚合物微球,其中包括模板法、反相微乳液法、乳液聚合法等。

优选制备方法,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以获得具有良好形貌和高度可控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微球。

2. 药物输送的研究本研究将研究所制备的高分子聚合物微球在靶向药物输送方面的应用。

通过改变微球的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使其具有更好的药物包载能力和适应性,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3. 生物传感的研究本研究将探讨所制备的高分子聚合物微球在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

通过修饰微球表面,使其对生物分子具有高度的识别能力和选择性,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灵敏检测及分析,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高分子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并有望推动其在药物输送、生物传感等领域的应用。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入探究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为新材料的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四、研究方法1. 制备方法的研究本研究将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法制备高分子聚合物微球,在模板法、反相微乳液法、乳液聚合法等制备方法中进行比较,然后优选最佳制备方法,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

制备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稳定剂、单体、交联剂以及在制备过程中的温度、pH 值等。

2. 药物输送的研究将采用常见的口服药物——氨氯地平为药物模型,将其包载在微球中,并通过改变微球的表面性质、尺寸等因素对药物输送性能进行优化,并对其药效进行评估。

3. 生物传感的研究将选择糖类、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为检测对象,利用所制备的高分子微球作为传感器具体研究微球的识别能力和选择性,以期得到更加灵敏的生物传感器。

《高分子材料工程开题报告:辣椒碱的精制工艺2400字》

《高分子材料工程开题报告:辣椒碱的精制工艺2400字》
[8]景作亮,邓启亮,杨南,等.辣椒碱的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2004,3:26-27.
[9]王聪,王建超,杨国平,等.辣椒碱的制备及其抗癌活性研究进展[[J].医药综述.2009,15(20):3166一3169.
[10]李延红,余顺火.辣椒碱的提取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2016,10:70-72.
[6]MeralO, Alpay M, Kismali G, et al. Capsaicin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 by cytochrome c release in gastric cancer cells[J].TumourBio1.2014,35 (7):6485一6492.
[4]Hayman M, Kam PCA. Capsaicin: A review of its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J].Current Anaesthesia&Critical Care.2014,19(5一6):338-343.
[5]Antonious GF, Meyer JE, Snyder JC. Toxicity and repellency of hot pepper extracts to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J]. J Environ Sci HealthB.2016,41(8):1383一1391.
2.国内外研究动态
辣椒碱和辣椒二氢碱是辣椒中引起辛辣味的主要化学物质,低浓度的产品形式如辣椒精、辣素作为食品添加剂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中。而当它们进一步纯化后,便具有许多生理活性,且具备强而持久的消炎镇痛作用。内服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缓解胃肠胀气,改善消化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外用可以治疗牙痛,肌肉痛,风湿病和皮肤病等疾病,对治疗神经痛有显著疗效,用它做成软膏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带状疱疹、跌打损伤等神经痛有显著疗效;对牛皮癣、秃发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与吗啡合用可以延长镇痛时间,减少成瘾性;在军事上可作为制造催泪弹,催泪枪和防卫武器的主要原料。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国内外辣椒碱的应用将会迅速扩大并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高分子材料微观结构及性质的积分方程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材料微观结构及性质的积分方程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材料微观结构及性质的积分方程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将探究高分子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积分方程理论进行模拟和分析,进一步深入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文中将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探讨其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质,分析其特殊的应力-应变行为,进而探索高分子材料的相关应用。

通过积分方程理论的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高分子材料物理性质的问题,为未来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微观结构,物理性质,积分方程理论,应用【引言】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材料,由于其在化学合成、物理性质和应用方面的优越性能,已经成为当今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

高分子材料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是高分子材料研究的重要问题。

微观结构决定着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对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应力-应变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特性与应用。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探讨其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质,并采用积分方程理论进行模拟和分析,为未来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研究内容】(一)高分子材料基本概念和分类本研究将首先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例如高聚物、共聚物、交联聚合物和聚合物复合材料等。

我们将解释不同类型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特性,为后续的模拟和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二)高分子材料微观结构高分子材料微观结构是决定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重要因素。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探讨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包括单体分子结构、高分子链的结构和高分子链之间的作用力等,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基础。

(三)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质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质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

我们将探讨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质,如机械性质、热力学性质等。

特别是弹性模量、刚度和抗拉强度等重要性质将作为研究重点。

(四)积分方程理论模拟和分析为进一步探索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和应用,我们将采用积分方程理论进行模拟和分析。

医用高分子在医疗器械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医用高分子在医疗器械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医用高分子在医疗器械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高分子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材料,其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医用高分子具有诸多优点,如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可制备成多种形状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支架、植入物、人工关节、缝合线等医疗器械的制造中。

医用高分子的应用在改善病人的生命质量、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1. 医用高分子的种类、性质和制备方法2. 医用高分子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以心血管支架、植入物、人工关节、缝合线为例)3. 医用高分子制造医疗器械的过程中的质量控制4. 医用高分子在医疗器械中的未来发展方向三、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调研:主要针对医用高分子的种类、性质和制备方法、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文献调研。

2. 专家访谈:通过采访医疗器械相关领域的专家,了解医用高分子在制造医疗器械中的具体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情况。

3. 实验研究:针对医用高分子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进行相关实验研究,以验证其在医疗器械中的性能和效果。

四、预期成果:1. 对医用高分子的种类、性质和制备方法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2. 深入了解医用高分子在制造医疗器械中的应用情况。

3. 提出医用高分子在医疗器械制造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4. 对医用高分子在医疗器械中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认识。

五、可行性分析:医用高分子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选取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研究难度和意义。

通过此项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医用高分子在医疗器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平,推进其在医疗器械应用领域的广泛应用。

高分子材料结构图像分析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材料结构图像分析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材料结构图像分析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及日常生活中,其物理、化学性质受到它们的分子结构、形态、组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控制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以及开发新的材料,需要对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然而传统的表征方法如XRD、NMR等仅能在宏观与微观两个范围进行分析,无法满足对高分子材料微观纳米结构的直接观察和研究。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直接观测高分子材料微观结构的方法和工具。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设计和开发一个高分子材料结构图像分析系统,能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获得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图像,并利用图像分析算法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以实现对样品的结构特征的量化研究。

三、研究内容1、设计高分子材料结构图像分析系统硬件平台设计一套高分子材料结构图像分析系统的硬件平台,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组成,能够满足对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快速高精度成像和图像采集。

2、开发高分子材料结构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平台开发一套高分子材料结构图像分析系统的软件平台,能够实现对高分子材料微观结构图像的分析、处理,并提取特定结构的分子参数如分子间距、取向分布、晶粒尺寸等参数。

3、结构参数建模与分析将采集到的高分子材料微观结构图像进行3D建模,再利用结构分析算法进行分析,得出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参数,如结晶度、有序程度、位错密度等参数,为后续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四、研究意义1、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角度和手段,更加深入地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为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

2、推进我国高分子材料研究与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碳纳米管/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碳纳米管是自然界中最坚硬、最耐高温、最导电的材料之一,其应用领域广泛,例如材料科学、电子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由于碳纳米管的独特性质,在制备复合材料时,将其与高分子材料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和热稳定性能。

因此,制备碳纳米管/高分子复合材料对于提高材料性能、拓展材料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旨在制备碳纳米管/高分子复合材料,并研究其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和热稳定性能。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选取合适的高分子材料和碳纳米管制备复合材料。

2.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手段,研究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分散性。

3. 利用万能试验机研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例如强度、韧性、硬度等。

4. 通过四探针法测试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5. 利用热重分析仪(TGA)研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三、研究方法1. 碳纳米管的制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碳纳米管。

2. 复合材料的制备将碳纳米管与高分子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通过热压成型法制备碳纳米管/高分子复合材料。

3. 实验装置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万能试验机、四探针法测量系统、热重分析仪等。

四、预期结果1. 制备出具有一定分散性的碳纳米管/高分子复合材料。

2. 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硬度等力学性能得到了提高,并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3. 碳纳米管/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

五、研究意义1. 研究结果可为碳纳米管/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其在领域内的应用提供基础。

2. 本研究拓展了碳纳米管/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方向,有助于优化材料的性能和拓展其应用场景。

3. 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多种表征手段和测试方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分子屏蔽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屏蔽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屏蔽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高分子屏蔽材料的研究【背景】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材料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建筑、航空、宇航、电子等领域。

其中,在电子领域,高分子材料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如高分子屏蔽材料。

高分子屏蔽材料主要是用来屏蔽电磁干扰,保护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升级,对高分子屏蔽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对高分子屏蔽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高分子屏蔽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及应用,以期提高高分子屏蔽材料的应用效果。

【内容】1.高分子材料分类及性质分析;2.高分子屏蔽材料的制备方法;3.高分子屏蔽材料的性能分析;4.高分子屏蔽材料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5.高分子屏蔽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

【方法】1.文献阅读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屏蔽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质等;2.实验法:通过实验对不同高分子屏蔽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进行测试;3.调研法:通过调查企业的实际需求,了解高分子屏蔽材料在电子设备应用领域的实际情况。

【预期成果】1.对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屏蔽材料进行分类及性质分析,提高对高分子材料的认识;2.掌握高分子屏蔽材料制备方法及性能,为高分子屏蔽材料在电子设备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3.研究高分子屏蔽材料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该领域的创新提供指导。

【拟定时间】约12周。

【参考文献】1. 高分子材料的分类与性能展望,李文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

2. 高分子屏蔽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张三,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年。

3. 高分子屏蔽材料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王五,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20年。

高分子杂化发光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杂化发光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化学键组装多元稀土/无机/有机/高分子杂化发光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多元稀土材料在发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白光LED、荧光材料、生物探针、传感器等领域中。

但是多元稀土材料的制备和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如高温条件下的复杂合成方法、发光层厚度的控制、稳定性和光学性能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开展多元稀土材料的研究意义重大,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课题旨在通过化学键组装多元稀土/无机/有机/高分子杂化发光材料,以期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多元稀土发光材料。

【2. 研究内容和方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基于多元稀土离子在杂化材料中的复杂相互作用机制,设计和制备多种多元稀土/无机/有机/高分子杂化发光材料,并对杂化材料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

具体方案如下:(1)选择适合多元稀土材料的有机和无机配合物,用合成化学方法制备多元稀土离子的有机和无机配合物,并进行表征;(2)将多元稀土离子的有机和无机配合物与高分子材料进行化学键组装,制备多元稀土/高分子杂化材料;(3)将多元稀土离子的有机和无机配合物与无机颗粒进行表面修饰,制备多元稀土/无机杂化材料;(4)将多元稀土离子的有机和无机配合物与有机分子进行配位组装,制备多元稀土/有机复合材料;(5)对制备的多种多元稀土/无机/有机/高分子杂化发光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复杂相互作用机制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3. 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预期可获得以下成果:(1)开发一种新型的多元稀土/无机/有机/高分子杂化发光材料,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2)探究多元稀土离子在杂化材料中的复杂相互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发和优化多元稀土发光材料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为新型多元稀土发光材料在白光LED、荧光材料、生物探针、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4. 研究计划进度安排】时间|任务-|-第一年|进行稀土离子的有机和无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分析,初步探究多元稀土材料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高分子合金膜材料研制及其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合金膜材料研制及其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合金膜材料研制及其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高分子合金膜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

这类材料不仅在传统领域如包装、建筑、电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也在新兴领域如太阳能电池、高强度材料、生物医学器械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因此,对高分子合金膜材料的研发和性能研究,具有较高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旨在研究高分子合金膜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力学、热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研制高分子合金膜材料:选取不同种类的合成树脂和添加剂,以特定的合成工艺制备高分子合金膜材料。

2. 材料性能测试:对高分子合金膜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材料强度、韧性、热稳定性等方面的测试,并探索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3. 优化材料性能:对制备的高分子合金膜材料进行性能优化,探究添加剂和合成工艺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

三、研究进度及预期成果目前,已经完成了对高分子合金膜材料制备工艺的初步探究,初步确定了合成树脂和添加剂的配比比例,并制备了试样进行初步测试。

接下来的研究任务是进一步优化配比比例,探究不同合成工艺的影响,以及进行更加全面的材料性能测试。

预期成果为开发出一种性能优异的高分子合金膜材料,并提出相应的制备工艺技术和性能优化方案。

四、论文结构本研究报告共分为六部分,主要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实验部分、结果分析及结论和参考文献。

其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高分子合金膜材料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内容和方法部分介绍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实验部分包括材料制备、材料性能测试等实验细节;结果分析及结论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相应的结论;参考文献列出了本研究所引用的资料。

高分子及其复合湿敏、气敏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敏感特性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及其复合湿敏、气敏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敏感特性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及其复合湿敏、气敏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敏感特性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及意义高分子材料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涉及到许多领域,如新材料、新能源等。

由于高分子材料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分子内键结的松弛程度较大,因此具有出色的物理、化学、机械及电学等性能,成为了一种研究热点。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不断对材料的品质及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湿敏、气敏材料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及可控性,能够在环境参数变化时发生特定的物理、化学反应,故在环境监测、化学传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中的湿敏、气敏性能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制备条件、掺杂物种类和含量等,为开发高效的湿敏、气敏材料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本研究旨在设计、制备及探究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湿敏、气敏特性,对相关材料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围绕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湿敏、气敏性能展开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内容:(1) 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采用合适的合成工艺制备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其中复合材料可由纳米粒子、多孔材料、导电材料等多种材料组成。

(2) 湿敏性能测定:采用一定的浸泡方法,测定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在不同湿度下的电阻变化情况,并分析湿敏特性。

(3) 气敏性能测定:采用气体曝气法等实验方法,测定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对不同气体的电学响应,并分析气敏特性。

(4) 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制备条件、掺杂物种类及含量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 预期结果及意义(1) 设计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性能的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并得到其湿敏、气敏性能的检测结果。

(2) 分析研究湿敏、气敏材料的敏感特性及其影响机理,探究其优化改进方法和应用前景。

(3) 为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特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技术支持及数据参考,对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分子界面行为与性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界面行为与性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界面行为与性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 高分子界面行为与性质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很多不同的领域,包括建筑、食品、医药、能源等等。

而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行为和性质对于材料的应用和性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高分子界面行为和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高分子界面行为的影响因素、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质以及高分子材料的界面间相互作用等方面,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和相关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1. 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研究高分子材料表面的化学、物理性质以及表面结构、形貌等方面,探讨高分子材料的表面相互作用机制。

分析表面分子上的官能团、表面微观形貌的几何结构、材料表面的氢键、离子键等电化学作用对高分子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

并量化表面粘附力、表面疏水性、表面动态力学性质等参数,并探讨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2.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质研究通过表面断应力测试和动态表面应力测试,探究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质特征,如表面张力、固体表面活性剂浓度、表面能量、表面松弛程度、表面粘性等参数。

此外,对表面释放出的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材料表面的化学吸附、表面活性剂状态以及表面化学反应等反应机制。

3. 高分子材料的界面层结构和相互作用机制通过研究异相材料的交界面现象、相互作用机制和结构特点,探讨高分子材料界面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如聚合物吸附、扩散和结晶等,从而实现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调控和性能提升。

研究方法:1. 界面力和粘附力研究利用表面压力仪、粘滞仪和接触角仪进行研究2. 表面化学研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分析工具,以分析分子吸附现象、化学反应机理,探讨材料表面相互作用机制3. 材料结构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对材料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研究计划进度:第一年:完成高分子材料表面性质基础研究,探究表面化学、物理性质等特征,初步研究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机制。

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建模和计算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建模和计算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建模和计算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是将纳米颗粒加入到高分子基体中制备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

由于纳米颗粒在高分子基体中的尺寸和浓度均比传统复合材料中的微粒小很多,具有更好的力学、光学和导电性能。

此外,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因此,对该类材料进行建模和计算以预测其性能和探究其制备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数值模型,探究其在不同压力、温度和颗粒浓度下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为该类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 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2. 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建模与计算3. 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建模与计算4. 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建模与计算四、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观察和表征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态。

2. 模拟方法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模型,模拟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应力应变关系,预测该材料的力学性能。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模型,模拟其在不同温度和颗粒浓度下的热力学性质,预测该材料的热力学性能。

采用电子输运方程和矩阵算法建立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电模型,模拟其在不同颗粒浓度下的导电性能,预测该材料的导电性能。

五、预期成果建立高分子-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热力学、导电模型,并通过模拟计算预测该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变化规律,为该类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子材料开题报告范文篇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开题报告题目名称:蛋白质改性仿人发学院名称:材料学院班级:高分子材料学号:学生姓名:王海龙指导教师:徐强开题报告PVA材料的试制XX01544219XX9 年 12月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王海龙班级:高分子072设计题目:蛋白质改性仿人发PVA材料的试制设计内容:1、根据所需材料的功能性,确定聚合物的种类及性能要求。

2、选择制备聚合物需要的材料、助剂,并分析选择的依据。

3、制定材料制备的工艺路线(确定实验条件,试验方法),分析实验的依据。

4、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所得聚合物,画出实验分析的数据或曲线,证实工艺的成功。

并分析所得产物的结构、性能。

5、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分析产物在性能、结构分析中可能出现目录一、文献综述................................................. ................................................... . (1)二、课题研究................................................. ................................................... . (2)2.1研究目的和意义................................................. (2)2.2研究方案................................................. ................................................... (2)2.2.1原料选择................................................. . (2)2.2.2工艺路线................................................. . (3)1) 纺丝原液制备 ................................................ .. (4)2) 湿法纺丝凝固浴组成 ................................................ .. (6)3) 后处理 ................................................ ................................................... .. 92.2.3以硫酸钠水溶液为凝固剂的湿法纺丝工艺参数 (12)2.2.4研究目标................................................. ..................................................132.2.5纤维性能表征................................................. (14)三参考文献................................................. ................................................... . (17)一、文献综述聚乙烯醇(筒称PVA)纤维是由德国化学家W.O.Herrmarm 和W.WHachnel博士于1924年合成的,该聚乙烯醇纤维不具备必要的耐热水性,实用价值很小。

1939年,日本樱田一郎、矢泽将英,朝鲜李升基将这种纤维用甲醛处理,制得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该纤维具有柔软、保暖等特性。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从日本进口一套维纶生产线。

20世纪∞年代初期:均处于半停产状态。

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PVA生产企业逐步呈现活力。

4)20世纪90年代中期:PVA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5)20世纪90年代后期:PVA行业出现了阶段性停滞,发展欲望受到抑制。

6)21世纪初至XX年:PVA行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局面。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各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引进国外先进装置和改扩建,使我国PVA及其纤维工业在产量、质量、科研、品种开发和用途开拓、节能降耗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目前我国聚乙烯醇纤维的生产方法基本上以湿法纺丝和含硼碱性芒硝纺丝法为主,干法纺丝和聚醋酸乙烯醇解直接纺丝还未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国际上日本山浦等公司已经开始采用高规整度聚乙烯醇的乙二醇溶液进行凝胶纺丝;国际上,聚乙烯醇纤维主要利用聚乙烯醇具有水溶、乳化、螯合和化学交联的能力,开发出各具特色和用途的功能性纤维、特色化纤维和弹性纤维等数十种产品,如:水溶性纤维、中空纤维、阻燃纤维、离子交换纤维、陶瓷纤维、超高强高模纤维、高强高模纤维、中强中模纤维、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涤纶或乙烯乙烯醇共聚物/锦纶双组份纤维等等,应用领域涉及服装、床上用品、工业、农业、食品、包装、建材增强材料、水利、渔业、医药卫生等方面。

我国聚乙烯醇产品结构设计呈直链单一结构,比例也不合理,只有棉型、毛型、牵切纱和强力丝等几种,近几年虽然开发出水溶性纤维、高强高模纤维和阻燃纤维,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不论产品品种、质量、规1模和应用领域都存在较大差距。

二、课题研究2.1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站在循环经济的视角,把废弃毛发(如羊毛、猪毛、牛毛、人发等)高值化再利用。

达到资源化处理,高值化加工,纤维化再生,多元化利用的目的。

探讨一条废弃毛发清洁、绿色、全量化加工和利用的途径。

2.2研究方案2.2.1原料选择2篇二: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碳纤维/NR/CR复合材料结构性能的研究学生姓名:孙峻航学号: 092074238系部:材料工程系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指导教师:张保卫二零一三年六月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及其研究工作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在完成论文时所利用的一切资料均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本人签名:年月日毕业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碳纤维/NR/CR复合材料结构性能的研究系部:材料工程系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号:092074238 学生:孙峻航指导老师:张保卫(副教授)专业负责人:李歆 1.设计论文的主要任务及目标主要任务:设计采用不同含量的碳纤维来改性NR/CR,对比研究没加碳纤维时NR/C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实现目标:改性后获得的NR/CR复合材料的各个力学性能较纯NR/C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提高。

2.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1)基本要求1)撰写格式规范、工整,章节内容明确,字数1~2万;2)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的前沿动态以及本课题的创新点; 3)数据真实可信、图表准确,分析合理; 4)结论具有代表性及再现性; 5)外文翻译准确,且与课题有关。

(2)主要内容1) 碳纤维的表面处理和烘干;2)处理好的碳纤维加入NR/CR时混炼的程序;3)比较改性后的NR/CR和纯NR/CR的力学性能 3.参考文献[1]谢富霞,李拥军,李吉宏,等.偶联剂改性炭黑对橡胶性能的影响[J].橡胶工业业,1996,43(6):335-338.[2]杨清芝.现代橡胶工艺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194.[3]卫建军,宋进仁,刘郎.碳纤维表面处理对短炭纤维增强炭基复合材料强度的影响[J].炭素技术,1999(2):24一27.[4]王作龄编译. 海绵橡胶. 世界橡胶工业,XX,27(2):22.[5]许嘉敏.碳纤维表面改性及其表征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0, (1):66.[6]李润民,贺福.碳纤维的表面处理研究一碳纤维表面自由能及其退化浅析[J].纤维复合材料,1993,(1):17一20. 4.进度安排论文各阶段名称起止日期 XX.3.1-XX .3.20 XX.3.21-XX.4.6 XX.4.7-XX.5.8 XX.5.9-XX.5.10 XX.5.13-XX.6.5 XX.6.6-XX.6.12 XX.6.20-XX.6.221 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开题报告。

2 备料,制定实验方案。

3 依照方案进行前期实验。

4 进行宏观取舍,优化方案。

5 进行后期实验,制备成品,进行性能测试。

6 整理数据,编写实验论文。

7 论文审阅,修改,进行论文答辩。

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论文碳纤维/NR/CR复合材料结构性能的研究摘要:本文采用NR/CR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混合胶,然后按不同含量的加入碳纤维(碳纤维先放至硫酸里,再烘干4小时),不同含量的碳纤维对NR/CR混合胶的性能的影响,再炼胶过程中加入炭黑,氧化锌,硬脂酸,促进剂,硫磺。

本文研究了一定比例下的NR/CR按1比1(各自50克),不同的碳纤维含量(测5组,分别加入0.5克,1克,1.5克,2克.....4克,碳纤维放入之前要放到硫酸里脱水保存,在取出烘干,在用炼胶机进行炼胶混合,期间分别加入上述几种添加剂,直至成品,在用硫化仪测试硫化曲线,测试完后用平板硫化机进行硫化至成品,最后测试成品的拉伸性能,撕裂性能,硬度,并用电子显微镜测出其结构。

关键字:碳纤维,NR/CR,性能,结构篇三: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非等温固化动力学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T1133-7 邢峰XX0330712指导教师签名(校内)指导教师签名(校外)年月日石墨稀以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特别是石墨炼具有很高的力学性能,作为增强体材料添加到聚合物基体中可以大大提升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

石墨稀的制备有很多方法,但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大量生产出结构稳定的石墨稀,不能满足石墨炼作为填料在聚合物材料中的需求。

另一方面,石墨烯在聚合物材料中的分散性和增强/增初机理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石墨稀的制备。

首先釆用插层氧化法制备出氧化石墨,然后采用微波固相热解剥离氧化石墨制备石墨稀;(2)对石墨稀表面进行偶联剂处理,使石墨烯能更好的分散在基体树脂中,提高其与基体的结合能力;(3)寻找合适条件和工艺,制备石墨稀/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并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4)通过分析改性石墨稀的表面结构和观察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研究石墨稀对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提出石墨稀的增强增軔机理。

2 本课题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据了解,现在科学界对石墨烯/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对其增强性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献上大量报道的树脂膜中添加石墨颗粒或者是氧化石墨,这种膜的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由于石墨颗粒和氧化石墨等的力学性能与石墨烯相差甚远,因此制备出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远不如预期,甚至还低于未添加这些填充体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因此制约了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环氧树脂(EP)作为常用的树脂基体,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能、力学强度、耐热性和介电性等特点,但其固化后含有大量环氧基,交联密度过高,故所得制品呈脆性,并且耐冲击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较差;而石墨烯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并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