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们的讲课风采

合集下载

民国振聋发聩的四篇著名演讲

民国振聋发聩的四篇著名演讲

民国振聋发聩的四篇著名演讲本文摘选了民国文化人的4篇著名演讲。

有讲精神的(陈寅恪),有讲风气的(蔡元培),有讲方法的(胡适),也有对青年提希望的(章太炎)。

虽然历史的车轮已经滚过了八九十年,今天再听,仍能感受到前贤的大言希声、谆谆教导宛如就在眼前耳边。

其中陈寅恪的演讲虽短,但主题至今仍不过时,甚至还是现代中国依然匮乏且急需的东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所以,我把这段演讲排在了第一位。

大家的演讲,思想性的内容较多,诸君可耐心一读。

----------------------------------------------第一篇: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

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

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案可查。

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CC)派去的,众所周知。

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

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我对于王国维即是如此。

王国维的学说中,也有错的,如关于蒙古史上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就可以商量。

我的学说也有错误,也可以商量,个人之间的争吵,不必芥蒂。

我、你都应该如此。

我写王国维诗,中间骂了梁任公,给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不以为芥蒂。

我对胡适也骂过。

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高考语文素养提升:民国大师们上课开场白,领略不一样的大师风采!

高考语文素养提升:民国大师们上课开场白,领略不一样的大师风采!

高考语文素养提升:民国大师们上课开场白,领略不一样的大师风采!穿越回民国上课,老师们的开场白,各有千秋,既见秉性,又现风格。

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幽默地介绍自己,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不同凡响,有的则是随意而为,好似信口开河,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

梁启超: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

”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

”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另外还对学生以兄弟相称,真是亲切啊。

梁启超说:“吾爱孔子,吾更爱真理。

”1929年,梁启超身体状况渐趋恶化,学生谢国桢和萧龙友劝他停止工作,多多休息。

梁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

”不久不治而逝。

1982年,谢国桢因病住院,犹坚持看书不已,萧龙友的儿子萧璋去看他,劝他养病期间不要看书,注意休息。

谢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师训不可违!”刘文典:“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刘文典与梁启超的开场白有同工异曲之妙,他是著名《庄子》研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

”讲到得意处,他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

沈从文:你们睡觉可以,不要打呼噜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好,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差一点得诺贝尔奖,可他的授课技巧却很一般。

他也颇有自知之明,一开头就会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

”这么很谦虚地一说,反倒赢得满堂彩。

他的学生汪曾祺曾评价说,沈先生的课,“毫无系统”,“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

听他的课,要会“举一隅而三隅反”才行。

闻一多:痛饮酒,熟读《离骚》也有人不仅文学成就大,课也讲得精彩,譬如大诗人闻一多。

民国大师上课的“奇葩”开场白

民国大师上课的“奇葩”开场白

民国大师上课的“奇葩”开场白民国时期的大师们,这些运用自如的智者,表达他们思想的方式和方法,也让人称奇。

而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奇葩开场白”。

这些大师们在开课或讲演的时候,往往会用一些不太寻常的开场白,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一些民国大师们的“奇葩”开场白,领略他们的风采。

1. 钱钟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先生今天也是这样,拿出自己最好的鸟“翻跟斗”给大家看。

钱钟书这位智者,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文化大家,被誉为“国学巨匠”、“华语第一学者”。

他所说的这句话,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幽默的性格特点。

2. 郭沫若:中国人民从来不是把青春献给了美好事业,而是在各种美好事业中浪费了他们的青春。

郭沫若,众所周知的诗人、书画大师、文化学者、革命家,被誉为“诗歌之星”。

这句话并非像表面那样简单,它贯穿了郭沫若一生对社会青年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3. 鲁迅:今天我想讲三件事情,第一是打虎,第二是打豹,第三是打狼。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事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还是得讲一讲。

鲁迅,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其作品的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世界。

这句话,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思想,既引人发笑,也让人深思。

4. 许地山:我们要像石头一样,碰到什么东西就蹭几下。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上的大师之一,他的代表作《袁中郎》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里程碑之一。

这句话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暗藏深意,寓意着要与艰难险阻拼搏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5. 梁启超:人生在世,眼见的事太少。

人类兴亡,匿于变幻之中。

梁启超,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华文化的复兴影响深远。

这句话形象生动,其实是他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这些民国大师的“奇葩”开场白,不仅展现出他们的生动风采,也反映了他们深刻的思考和思想的魅力。

这些语言的背后,是一份对人生和文化不懈探索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历久弥新地经久不衰。

民国第一狂人熊十力: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今日头条

民国第一狂人熊十力: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今日头条

民国第一狂人熊十力: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今日头条《民国大师系列(14)》熊十力: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文/马少华熊十力是一个狂人,这从他自己改的名字就能看出来:“十力”,是一个佛教术语,比喻佛祖拥有的十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而且这个人从小就表现出了狂人的潜质,曾口出狂言:“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颇有当年佛祖“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气概。

熊十力早年并没有投身于学术,而是立志革命,刚14岁时就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加入了革命军,抱着枪杆子四处打仗。

不过,多年的革命生涯,也让他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很多龌龊事,很多革命领袖,说的都是革命的大道理,但做的却都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让他非常痛心,经常“独自登高,苍茫望天,泪盈盈雨下”。

护法运动失败后,熊十力对革命彻底失望了,开始转而研究学问。

1920年,已35岁的熊十力拜师于欧阳竟无大师,开始研习佛法。

因他的特殊经历,他在佛法的研究上也与众不同。

1932年,熊十力出版了《新唯识论》,对佛教中的“唯识论”进行了大胆的解释,结果一出版就遭到了同门中人包括师傅欧阳竟无的驳斥。

面对同门中人的反对,熊十力的狂人本色被激发出来了,大骂师兄师弟们见识浅薄,自己的观点岂是他们这些井底之蛙能理解的。

而且《新唯识论》再版的时候,熊十力竟然署名“黄冈熊十力造”,要知道,只有菩萨写的书才能叫“某某造”,熊十力俨然把自己当成了菩萨,自然引起了同门中人的又一轮围攻。

不过,当时的学术界倒对他的书评价非常高,马一浮竟然将他跟龙树大师并列,认为其学说已经超越了古代的玄奘、道生等佛学大师,蔡元培更是称他为“二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

因蔡元培的赏识,熊十力被聘为北大教授,主讲唯识论。

到了北大,熊十力的狂人本色更加展露无遗,经常跟人言语相激,甚至大打出手。

有一次,熊十力跟梁漱溟讨论一个问题,两人都是研究佛学的大师级人物,谁也争不过谁,气得熊十力趁梁漱溟转身的时候,挥起拳头就打了他三拳,嘴里还骂道:“笨蛋!大笨蛋!”梁漱溟为人大度,知道他的脾气,就没跟他计较。

民国时的10位大师

民国时的10位大师

民国时的10位大师作为西学东渐和全盘西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几千年来被视为稀松平常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提高到了一个重要地位,并被冠以“国学”的称谓,国学大师因此应运而生。

那么,在民国时期都有哪些举足轻重的国学大师呢?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民国时期的十大国学大师。

NO.10 刘文典(1889—1958)研究领域:庄子研究、校勘学、目录学、唐代文化史主要任职: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西南联大教授、云南大学教授。

代表著作:《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说苑斛补》、《三余札记》等知名弟子:吴组缃人物评价:刘文典学识渊博,学贯中西,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校勘学大师,同时也是著名的庄子研究大师。

其代表作《庄子补正》被陈寅恪称为是能够“一匡当世之学风,而示人以准则”的庄子研究开山之作。

刘文典恃才傲物,狷介无比,继承了民国以来的狂生个性,曾自矜道:“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

第一个是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还不晓得!”NO.9 熊十力(1885—1968)研究领域:儒学、佛学、哲学主要任职: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复性书院、浙江大学等处。

代表著作:《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等知名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人物评价:熊十力是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

他最大的贡献是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的道德本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儒家”体系,影响深远。

熊十力与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并称为“新儒学八大家”,他本人则成为当之无愧的“新儒家”开山祖师。

NO.8 钱穆(1895—1990)研究领域:儒学、史学、宋明理学、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主要任职: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教授、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新亚书院创办人兼首任校长、中国文化学院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民国大师上课的“奇葩”开场白

民国大师上课的“奇葩”开场白

民国大师上课的“奇葩”开场白【摘要】民国大师上课的“奇葩”开场白引发轰动,学生们惊叹大师的独特风采。

大师言传身教,展示出高超的教学技巧,深蕴的学问令学生受益匪浅。

大师风趣幽默的教学方法备受称赞,使课堂氛围轻松活泼。

通过大师的教导,学生们不仅在知识上得到了提升,更在思维方式和态度上有所改变。

结论中,大师的独到之处与教学方法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思考,也使学生们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情。

在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与幽默的课堂中,学习变得更加愉快,教育的意义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体现。

【关键词】民国大师,上课,奇葩,开场白,轰动,学生,惊叹,大师,言传身教,风采,受益匪浅,风趣幽默,教学方法,称赞。

1. 引言1.1 引言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才华吸引着我们的眼球。

他们或许并非出类拔萃,却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一面。

而民国大师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心生敬畏的人物。

他的教学风格与众不同,常常会在上课的开场白中展现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葩”之处。

民国大师上课的开场白常常让学生们大跌眼镜,惊叹不已。

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配上夸张夺目的手势,将枯燥的知识点变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立刻引发了轰动,让学生们对课堂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通过大师言传身教展示风采,学生们不仅在知识上获益匪浅,更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性。

大师的风趣幽默教学方法备受称赞,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民国大师上课的“奇葩”开场白不仅展现了他独特的魅力和才华,更在教学中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收获成长。

2. 正文2.1 开场白引发轰动开场白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展示风采的重要机会。

在民国大师上课时,他的开场白常常引发了轰动,让学生们印象深刻。

这位大师每次上课都会用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幽默故事或者趣闻来开场,让整个教室热闹起来。

关于民国以来国学大师排名

关于民国以来国学大师排名

关于民国以来国学大师排名民国以来国学大师排名排行第一:王国维上榜理由:词学泰斗,戏曲学先锋,近代考古学的带头人,在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且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多种著述成为学界必读经典,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代表作:《人间词话》、《人间词》、《宋元戏曲史》、《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多收入《王国维遗书》。

集外旅日所作笔札,收入《王国维学术随笔》一书。

弟子:顾颉刚,赵万里,姜亮夫等排行第二:梁启超上榜理由: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长期活跃政坛,是对近代政治有深远影响的风云人物。

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宗教等领域都广有建树。

代表作:《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佛学研究十八篇》,多收入《饮冰室全集》。

弟子:徐自摩,蔡锷,胡适,谢国桢等排行第三:章太炎上榜理由:近现代朴学大师,小学大师,经学大师,史学大师,晚年潜心研究佛学,旅日期间曾苦学梵文,更以佛学解注老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其在小学一面,长于训诂,独步古今,后之学人唯有黄侃一人堪与匹敌。

经学方面,幼毕四书五经,出口能诵;诸子百家,信手拈来。

尤其对唐以前古籍颇为精通,可谓了如指掌,为学界所畏服。

代表作:《新方言》、《春秋左传读》、《訄书》、《检论》、《国故论衡》、《齐物论释》、《菿汉微言》、《国学讲演录》》等。

弟子: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同、黄侃,鲁迅,朱季海等。

排行第四:陈寅恪上榜理由:近代史学大师,尤精于唐史的研究,为史学界公认的泰斗,其父为近代著名学人陈三立,人称陈散原的便是,有《散原精舍诗》传世。

陈寅恪通晓多种语言,除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语以外,尤精于梵文、藏语、突厥语、西夏语、契丹语,同时他还精晓小亚细亚等多种业已消失的小语种。

据曹聚仁统计《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其所晓语言约有18种之多,堪为语言界奇迹,为世人叹服。

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政治史述论稿》等。

民国风度.ppt

民国风度.ppt
民国时期的那批 学人,有着与今天的 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 气质、胸襟、学识和 情趣。他们的个性或 迂或狷或狂,但内在 全不失风骨、风趣或 风雅,底子上都有一 个“士”字守着。总 而言之,是一批不失 “硬朗”而又“好玩” 的人。
一校之长,今安在
• • • • • • • • 周诒春:被遗忘的清华老校长 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 蒋南翔:两种传统之间 蒋梦麟:北大“功狗” 马寅初:硬朗的“兄弟我” 傅斯年:一天只有21小时 张伯苓:南开的“不倒翁” 马相伯:一老南天身是史
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
(1889.12.29-1962.5.19), 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第 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 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 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 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 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 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 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1]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 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 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 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 领导的制度。[2] 他与叶企孙、 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 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 对北大校史素有研究的北大教授陈平原说:“在历史 学家笔下,蔡元培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意中 压抑了其他同样功不可没的校长。最明显的例子,莫 过于蔡元培早年的学生蒋梦麟。” • 蔡元培曾坦承:“综计我居北大校长的名义,十年有 半;而实际在校办事,不过五年有半。”蔡元培在职 而不在校期间,代为处理行政事务的,经常是蒋梦麟。 • 在某次北大周年纪念时,傅斯年在演讲中称:“孟邻 先生学问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 生高明。”而他自己学问比不上胡适,办事却比胡适 高明。蒋梦麟听后笑言:“这话对极了。所以他们两 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不过是北大的’功狗’。” • 他执政北大,上任之初,叮嘱各院长:“辞退旧人, 我去做;选聘新人,你们去做……放手去做,向全国挑 选教授与研究的人才。”所以胡适赞扬蒋梦麟是一位 “有魄力、有担当”的校长。

《金岳霖先生》经典补充材料·民国教授风采一瞥

《金岳霖先生》经典补充材料·民国教授风采一瞥

民国教授风采一瞥金岳霖主张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一次在一个逻辑讨论会上,有人提到了当时享有盛名的哥德尔的一本书,金岳霖说要买来看看。

他的一位学生沈有鼎马上对金先生说:“老实说,你看不懂的。

”金先生闻言,先是哦哦了两声,然后说:“那就算了。

”师生的这段对话,对殷海光影响至深,他直至晚年仍然未能忘却。

冯友兰在西南联大教书,留有长髯,身穿长袍,颇有道家气象,其本人则倡人生哲学之多重境界。

一次,他去授课,路遇金岳霖,金问:“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答:“到了天地境界了。

”两人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

50年代,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冯友兰多次检讨交代,甚至不惜上纲上线,以有说无,但是主持人就是不让过关。

金岳霖由于素与政治无涉,在运动中过关较快,不久还被树为积极分子,组织上让他到冯家去做工作,以促进冯氏转变。

一进门,金岳霖就大声说:“芝生呀,你有什么对不起人民的地方,可要彻底交代呀。

”说着说着,扑上去和冯友兰抱头痛哭。

冯友兰第一次与毛泽东直接接触,是在1949年10月。

当时有许多人向毛泽东写信表态效忠,他也写了一封,大意说:我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国民党的忙,现在我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准备在五年之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毛泽东回信:“友兰先生:十月五日来函已悉。

我们是欢迎人们进步的。

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

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此复。

毛泽东十月十三日。

”黄侃一身傲骨,满腹牢骚,他睥睨学术界二三十年,目空一切!甚至对太炎先生的经学,有时也会批评一声,“粗!”一次马寅初去看他,谈到《说文》,他一概置之不理,再问,他便不客气地说:“你还是去弄经济吧,小学谈何容易,说了你也不懂!”王敬义每次离开梁实秋家的时候,总要偷偷在其门口留下一泡小便才去。

梁实秋对此一直装做不知。

有一天,王自己憋不住了,自我曝短,但又不乏得意之情地问梁实秋:“每次我都撒泡尿才走,梁先生知道吗?”梁微笑着说:“我早知道,因为你不撒尿,下次就找不到我家啦!”胡适在台湾,曾创作了一首“新三从四德”诗: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精校WORD版教育研究:民国最具影响力的九位教师

精校WORD版教育研究:民国最具影响力的九位教师

教育研究:民国最具影响力的九位教师这9位为啥能成为民国最具影响力教师?灼见辜鸿铭、胡适、鲁迅、梁启超、章太炎……真是大师级的人物,他们的课堂,融合了中西方思想,关注着近代中国与世界变迁,更带着自己独有的魅力。

民国的老师教学具有人文色彩,老师也有个性,潜移默化也影响了学生个性地彰显,是一种心灵愉悦的教育。

辜鸿铭北大著名怪人辜鸿铭先生,他虽然常年身着枣红马褂,拖着一条长辫,坚持复旧,保皇复辟,但在学问上亦是佼佼者。

学贯中西,名扬四海,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被外国人称为到北京可以不看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在辛亥革命后拒剪辫子,拖着一根焦黄的小辫给学生上课,自然是笑声一片,他也习以为常了,待大家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说:我头上的小辫子,只要一剪刀就能解决问题,可要割掉你们心里的小辫子,那就难了。

顿时全场肃然,再听他讲课,如行云流水,似天花乱坠,果然有学问,果然名不虚传。

他精通英、德、拉丁等多种语言,主讲西洋文学,后又主讲英诗。

(不过后来蔡元培先生解聘了他,他上课常带一个童仆为他装烟倒茶,他坐在椅上,慢吞吞地讲课,一会儿吸水烟,一会儿喝茶,学生们着急地等着他。

后来一学期竟只教了学生六首英诗。

)胡适胡适先生身上的头衔非常多,大家最熟知的就是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年轻时候的他,目光如炬,连眼镜也阻挡不住锋芒。

他在美留学期间就曾着意于演讲技巧的培养,甚至注意到演说前不要吃太饱,最好喝杯茶或小睡这样的细节。

执教北大后,他更是声誉日隆,很快成为最叫座的教授之一。

胡适先生讲课从不发讲义,自己也没有讲稿,讲课内容也很具特点。

柳存仁先生在其《记北京大学的教授》文中写道:胡先生在大庭广众间讲演之好,不在其讲演纲要的清楚,而在他能够尽量地发挥演说家的神态、姿势,和能够以安徽绩溪化的国语尽量地抑扬顿挫。

并因为他是具有纯正的学者气息的一个人,他说话时的语气总是十分的热挚真恳,带有一股自然的气,所以特别能够感动人。

在仰望中俯身——评《教出活泼泼的人——民国名家教育演讲录》

在仰望中俯身——评《教出活泼泼的人——民国名家教育演讲录》
苇 蒿苇
“ 人 ,就是 目的” ,康 德在 说这 句话 的时候 ,或 “ 教材” ,他们主 张打通 社会 与学校 的壁垒 ,推行 平
许并没有意识到 ,这筒 简单 单的 五个 字竟 是一个 时
民教育 ,甚至建议 学生读点 “ 无用 的东西 ” 。这些不 代 的教育注脚 。但这个 时代 ,却 不 在 当下——我 们 甘坐而 论道 的教 育先 哲们 ,研究 脑 科学 、心理 学 、 见惯 了 “ 航母 学校 ” ,见 惯 了 “ 集 团办 学” ,见惯 了 社会 学 ,在 “ 发 现一设 疑一假说一验 证” 的实证 主 “ 数字化生存” ( 分数 ) ,也见惯 了流水线下 的 “ 模式 义道路上 ,扎 扎实 实地 “ 做 ”教育——让 每一个 接
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u m・ 教师教育论坛 露 _
具 ”或 “ 手段 ” ,恰 是 教 育 的 旨归 。书 中 多 处 表 明 ,
正如书中的傅斯年强调 “ 教育如无相 当的独立 ,是办
对 “ 人”作为教育 主体 的重 新体 认 ,滥觞 于近 代 的 不好 的”那样 ,教育 的底气和风骨来 自其坚定的去行 西方教育思想 。从蒙 台梭利 ,到福禄 贝尔 ,乃 至 杜 政化 、去犬儒化和去媚俗化 。这一点对呼唤 “ 教育家 威 等 ,陶行知 、蔡元 培等 多次谈 及并对 其思想 进行 办学”的当下来说 ,对 学校 的学术委员会 、教 代会 、
教育 家 们 ,总有 种 别 样 的 风情 和 滋 味 。2 0 1 6年 1 要的 ,还是要 有 自己的独立 与 自由。在 “ 先 生”辈
人—— 民国名家 教育演 讲录 》一 书正 式 出版 。该 书 想”成了治身 、治教 、治学的价值共识 ,也成了后人 始 终围绕 着一个 “ 人”字 展开 ,而且 这人 不是 “ 工 评论 “ 他们 的背影 ,一个 民族 的正面”的关键 注脚 。

民国时的大学老师怎么上课?

民国时的大学老师怎么上课?

民国时的大学老师怎么上课?近日,《辽宁日报》头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发了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文中披露了一些高校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时随意抹黑现实,甚至丑化历史的现象。

他们总结了三类问题:缺乏理论认同;缺乏政治认同;缺乏感情认同。

此文一经登出,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议论纷纷。

那么问题来了,民国时期的大学老师是怎么上课的呢?国历新媒体倒还真的发现了一些……教材生动而肩负启蒙使命民国时期,大学老师的讲义可不仅仅是教案、PPT,他们大多学贯中西,是站在绝大多数国人之前看世界的一群人。

这些人,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因此,课堂上的他们,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传播何种思想。

他们的讲义,融合了中西方思想,关注着近代中国与世界变迁,最终形成了可以流传于世的著作。

比如以下这两部:1.杨昌济——《西洋伦理学史》1918年6月,杨昌济应蔡元培先生邀请,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

在此之前,他就积极投身教育,其教育观点“以直接感化青年为己任,意在多布种子,俟其发生”,在这个思想的主导下,他除了引导学生研究哲学,树立向上的人生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良社会、改良人心风俗之外,还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等问题,并促使中国出名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的成立。

1918年下半年至1919年上半年,他负责讲授两门学科,一门是必修课“伦理学”,一门是选修课“伦理学史”。

杨昌济讲授伦理学所用的教材是德国人利勃斯写的《伦理学之根本问题》;伦理学史则主要是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吉田静致的《西洋伦理学史讲义》。

这些书在近代中国扮演者文化传播的角色,深深影响了当时的青年人。

杨昌济在进行《西洋伦理学史》翻译时,毛泽东便把它工整地抄录下来,足足抄了7本。

杨昌济的伦理课,不只教授哲学,还时刻与学生沟通着现实问题,如职业选择不可跟风,一定要从事自己喜爱并且擅长的工作:据统计家言:美国大都会之商人,能昌盛其业,著名于当世者,百人中止三人,余皆中途破产或废业者;其故决非因命运不佳,亦非因意外之变,实以无商业之才具而强就商业之咎耳。

民国大师们的课堂轶事

民国大师们的课堂轶事

民国大师们的课堂轶事辜鸿铭拖着辫子上课民国奇人辜鸿铭,学贯中西,名扬四海,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被外国人称为“到北京可以不看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在辛亥革命后拒剪辫子,拖着一根焦黄的小辫给学生上课,自然是笑声一片,他也习以为常了,待大家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说:“我头上的小辫子,只要一剪刀就能解决问题,可要割掉你们心里的小辫子,那就难了。

”顿时全场肃然,再听他讲课,如行云流水,似天花乱坠,果然有学问,果然名不虚传。

辜鸿铭的课,学生最怕的不是背诵,而是辜鸿铭要求他们翻译。

学生一听要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译为英文,个个抓耳搔腮。

章太炎的弟子都是谁?章太炎的学问很大,想听他上课的人太多,无法满足要求,于是干脆上大课。

他来上课,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一时俊杰,大师级人物。

老头国语不好,由刘半农任翻译,钱玄同写板书,马幼渔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

老头也不客气,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幸亏有后一句铺垫,要光听前一句,那可真狂到天上去了,老头的学问真不是吹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他有资格说这个话.林语堂“相面打分”林语堂有一项绝招,就是以“相面打分”,他所教的英文课程,从来不举行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成绩,他便坐在讲台上,拿出学生名册,一一唱名,被点到的学生,依次站起,他如相面先生一般,略向站起的学生,看了一看,便定下分数,他对着没有十分把握的学生,就请对方到讲台前,略为谈上几句,然后定分。

有人问他,怎么能凭外表来打分数呢?他说:“假如使我只在大学讲台演讲,一班五十几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小部分连面都不认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十个考题给他们,而凭这十个考题,就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也不做!”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凭着他有超强的记忆力,让全班的学生,在几节课下来,自己便能直呼其名,然后他在课堂上,随时点指学生回答问题,因此,还未到学期结束之时,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程度,他心里早已有数,这就是他敢于“相面打分”的秘诀。

大师们的讲课风采

大师们的讲课风采

大师们的讲课风采作者:来源:《上海企业》2012年第02期民国的大师们已成为时代的绝唱,他们开课讲学,各有千秋,光彩照人,影响深远。

闲暇时看大师们的讲课风采,在读着有趣的同时,更令人深思。

著名文学理论家钱玄同的课上得特别好。

上课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深入浅出,条理清晰,不带书和纸,只带一支粉笔,而讲每一个字的起源,从甲骨、钟鼎、大小篆、隶,源源本本,手写口谈,把演变的经过,旁及各家学说,讲得清清楚楚。

张中行他们读书时,曾以口才给老师排名次,结果是胡适第一,钱玄同第二,钱穆第三。

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讲课前开宗明义:“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这虽然是大师的风格,常人难以企及,但这也从另一面说明,自由授课在当时的大学里是很受推崇的。

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叶公超讲课最有意思。

他上课从不讲解,只让坐在前排的学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读课文,到了一定的段落,他大喊一声“Stop”,问大家有问题没有。

没人回答,就让学生一直朗读下去。

有人偶尔提一个问题,他断喝一声:“查字典去!”这一声吼大有威力,从此天下太平,相安无事。

著名学者闻一多学问大,诗才横溢,又有深厚的中学功底,言辞犀利,考索赅博,课讲得非常精彩。

闻一多上课时,先猛吸一口烟,然后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别具特色,他的口才又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所以他的课堂每次都人满为患。

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是《庄子》研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

其心气个性跃然人前。

抗战时期,遇日机轰炸跑防空洞,有一次看见作家沈从文也忙着往防空洞里躲,很生气地大声喊道:“我跑防空洞,是为《庄子》,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跑什么?”轻蔑之情溢于言表。

民国教授风采—王国维

民国教授风采—王国维

民国教授风采—王国维王国维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于1877年12月3日(清末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州城,字静安,又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

1877年12月3日(清末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州城。

王氏家族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及学人辈出的海宁乡风,对王国维的成长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

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

自出生到1899年赴上海就读农学社及东文学社以前,他的童年、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海宁故乡度过的。

四岁时,母亲凌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蕴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顾,而他的读书生活,则主要受到其父王乃誉的影响。

王乃誉攻书画、篆刻、诗古文辞,博涉多才,著有游目录八卷,古钱考一卷及其它文稿,题画诗、画粕等数卷。

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家庭里,从小聪颖好学。

1883年,他七岁起,先后入邻塾从师潘紫贵(绶昌)及陈寿田先生就读,接受过塾师的启蒙教育,并在父亲王乃誉的指导下博览群书,涉猎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并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逐步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

[1] 1886年,王国维全家迁居城内西南隅周家兜新宅,此处后成为王国维故居纪念馆。

1892年7月,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

与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被誉为“海宁四才子”。

1892年,王国维入州学,名在第六十余名,同年赴杭应府试未取。

1893年,又赴杭应科试不第,1894年赴杭州考入崇文书院。

他自从考入州学后,并未用主要精力准备应试,而是从博览群书中产生了对史学、校勘、考据之学及新学的兴趣。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向中国输入,王国维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

虽然因为家贫而不能以资供其外出游学,他仍关心时事,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等等,至1897年,他在同邑陈枚肃家任塾师时,很不安心在家乡为人作家庭教师,由其父为之请人推荐留洋学堂,向往出国留学。

民国的课堂

民国的课堂

读《过去的课堂》有感西关小学刘德涛读《过去的课堂》有感学校开展“经典书”漂流活动,我选了《过去的课堂》一书,我认真阅读这本书,从每一个段落,细细品味。

我阅读的角度主要放在“民国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民国教师一个个人的独特做法,让我敬佩。

其一、民国课堂是有个性的课堂。

“个性”是民国课堂最鲜明的特征。

先看看几位民国教师的课堂——郭沫若这样回忆他的老师易曙辉先生,这位老师教“乡土志”,把嘉定城附近的名胜沿革很详细地教授了我们,同时还征引了历代文人的吟咏作为教材。

这种变革的做法,正如郭沫若所说的,对他后来有很大的影响。

金克木写到他的国文教员说: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学生自己懂得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

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

金克木写到他的自然课教员说:不拘守课本,带学生到附近的菜园讲十字花科植物,或者开辟学习基地。

于光远写到化学课,重点写了老师是如何教学生做化学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试管里液体是如何变化的。

让学生自己根据变化加以总结民国时期像这样的教师很多,正如木春所言——民国课堂没有千篇一律的、古板的教学方式,更不见程式化的“几步教学法”,而是灵动的、性情的、充满生命力的。

民国课堂之所以真正“向民”,一是好多民国教师出身于名牌大学或者“海归派”,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民国课堂其实是中西方教学结合的产物;二是民国教材没有统一的建构体系,即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编写什么,民国教材就是学生实用的教材,而现在我们学生学习的好多东西,将来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派上用场的又有多少?最近几年,好多地区要求学校编写校本教材,这是不是返归民国教材的一种延续?好多老师总在追索自己有个性的课堂,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学校要赋予所有老师的自由,即授课自由,最大限度地让教学贴近于学生的生活需求和生命需要。

其三、民国课堂是有敬畏的课堂。

课堂需要敬畏。

民国课堂的敬畏,不仅仅局限于“打竹板”,我们要看到民国课堂敬畏正面的一些东西。

一代宗师叶企孙: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

一代宗师叶企孙: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

一代宗师叶企孙: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本文导读:翻开历史的黄卷,我们会发现民国时期大师云集。

在那满地焦土的战争年代,他们为中国的成长书写着不可磨灭的篇章。

如今,人们仍在津津乐道于“两弹一星”的辉煌过往,然而鲜有人知道,包括著名的钱三强、赵九章、王淦昌、王大珩等在内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超过一半都曾受业于同一位大师。

事实上,中国电子技术、地震预报、气象预测、国防工业等诸多重要学科的肇始,亦离不开这个名字。

这个曾被历史遗忘了半个世纪的人正是叶企孙,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原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

“以西方科学谋求利国利民”1898年,叶企孙生于上海南市区的一个书香世家。

清末科举出身的父亲对聪颖过人的叶企孙寄予厚望,养教从严。

书香家风使叶企孙自小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基,也塑造了他的儒雅气质。

其父虽受传统文化熏陶,却在这清末乱世中保持着清醒头脑,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及应用,具有革新思想。

目睹大批仁人志士为了脚下的土地倒在血泊中,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幼的叶企孙在心里默默立下了一个志向,“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

”1913年夏天,15岁的叶企孙报考进入清华大学。

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座右铭——“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

君子之风跃然纸上。

在清华的学习生活,叶企孙惜时如金。

这个年仅十几岁的学生,当时已有多篇学术著作发表在学校的校刊上了。

然而叶企孙并不满足于个人的成长,他深知科学救国,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

他与同学一起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科学团体——科学会。

首个载入现代世界自然科学著作的中国名字5年后,叶企孙顺利通过毕业考试。

载着祖国厚重的希望,他远涉重洋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直接插入物理系三年级学习。

1920年9月,叶企孙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完成了普朗克常数值的精确测定,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

民国时期大学生风采

民国时期大学生风采

1今年4月,清华大学高调庆祝百年华诞,盛况空前。

清华校友胡锦涛先生在讲话中回顾了校史:“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

”史无前例的盛大校庆,在民间和互联网上引发了热议,议论的焦点是中国的高等教育。

校训与学术精神关于清华校训是8个字还是16个字的问题,也是网络争论中的话题之一,这是需要澄清的:2006年5月,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在一次演讲中,以24个字总结清华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不料以讹传讹,有人误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窜入校训,于是有了清华16字校训被腰斩的传闻。

历史上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典出《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915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即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提倡“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

他认为清华应该是培养君子的地方,勉励大家“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

此后,清华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并制作校徽。

梁启超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后三位均未列入清华百年“光荣榜”),开创了清华学术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后两年,国学院停办,同人为王国维先生树立纪念碑,陈寅恪撰铭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先生认为只有摆脱“俗谛”才能发扬真理,并以所撰碑文自豪。

立碑24年后(1953年),他在《对科学院的答复》这封著名的信中重申:“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并诠释说:“‘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概览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概览

版本三:为国学大师列名单
俞樾、孙诒让、杨守敬、王先谦、刘师培、严复、沈 曾植、王国维、 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 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 沈兼士、傅斯年、余 嘉锡、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马 一 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 郭沫若、唐君 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 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钱 穆、冯友兰、任中敏、 牟宗三、梁启超、康有为、梅光迪、马衡、钱基博 、刘 文典、胡小石、蒋廷黻、汪辟疆、翦伯赞 朱师辙、陈中 凡、侯外庐、 张舜徽、欧阳竟无、姜亮夫、王利器、程 千帆、钱仲联、张岱年、启功、季羡林、任继愈、饶宗颐 、南怀瑾、查良镛、钱钟书、梁漱溟

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机构(国立机构:北京 大学国学门)

北京大学国学门的影响似乎大于建树,下属各学会做的 实在事情比较多,真正具体的国学研究,反做得不尽如人 意。到国学门从事研究的研究生,人数也并不很多,1922 至1927六年之间,审查合格的研究生只有46人。 重要参考书目:陈以爱女士所著《中国现代学术机构 的兴起》一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这是一本征引 资料丰富、学风严谨的著作。
第四名:王静安
观堂乃天才,其早年治集部,用功虽浅, 而识则极高,其援引西说,又能自摅所见, 即此已足倾倒天下;便是今日,抱《人间 词话》而称学者,又岂少哉?而其最杰出 处,乃在史学,此亦世人所熟知,不劳吾 再费唾沫矣!
第五名:梁任公

任公亦浅人,其能胜人者,乃在心血 多人数斗,有特过人之弥满精力也。其于 中国学术之贡献,乃在为胡绩溪开路,实 在一极勇猛之先锋大将!
曾植王国维曾植王国维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沈兼士傅斯年余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郭沫若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穆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梁启超康有为梅光迪马衡钱基博牟宗三梁启超康有为梅光迪马衡钱基博刘南怀瑾查良镛钱钟书梁漱溟南怀瑾查良镛钱钟书梁漱溟伏羲黄帝嫘祖女神农尹吉甫仓颉姬昌周文王伏羲黄帝嫘祖女神农尹吉甫仓颉姬昌周文王姬旦周公姬奭召公孔子及七十二贤人孟子及弟子庄姬旦周公姬奭召公孔子及七十二贤人孟子及弟子庄子及弟子老子孙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尸子列子子及弟子老子孙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尸子列子文中子吕不韦屈原宋玉孙膑毛亨毛苌贾谊董仲舒文中子吕不韦屈原宋玉孙膑毛亨毛苌贾谊董仲舒王充桓谭向秀嵇康钟会葛洪慧远僧肇慧能周敦颐王充桓谭向秀嵇康钟会葛洪慧远僧肇慧能周敦颐张载二程邵雍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俞樾孙诒让杨守张载二程邵雍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俞樾孙诒让杨守敬王先谦刘师培严复沈曾植王国维辜鸿铭廖平黄侃敬王先谦刘师培严复沈曾植王国维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钱穆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钱穆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梁启超康有为梅光迪马衡钱基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梁启超康有为梅光迪马衡钱基三赵元任三赵元任四刘师培四刘师培五吴宓五吴宓七王国维七王国维八陈寅恪八陈寅恪九章太炎九章太炎十梁启超十梁启超民国时期思想大师卷民国时期思想大师卷十胡适民国时期文学大师卷

大师上课的个性

大师上课的个性

大师上课的个性
杨海亮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7
【摘要】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大师辈出、群星辉耀,而活跃在校园里的大师尤其夺目。

他们上课,不仅水平高,功底深,还有风格,见操守,个性十足,魅力独具。

陈寅恪上课,全讲自己的研究成果。

当年,他在讲授隋唐史时。

开讲前开宗明义:“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杨海亮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21
【相关文献】
1.大师上课的开场白
2.大师上课的开场白
3.看民国那些大师上课的风采
4.民国大师上课是如何开场的?
5.历史上的钢琴大师上课如何收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大师们的讲课风采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已成为时代的绝唱,他们开课讲学,各有千秋,光彩照人,影响深远。

闲暇时看大师们的讲课风采,在读着有趣的同时,更令人深思。

著名文学理论家钱玄同的课上得特别好。

上课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深入浅出,条理清晰,不带书和纸,只带一支粉笔,而讲每一个字的起源,从甲骨、钟鼎、大小篆、隶,源源本本,手写口谈,把演变的经过,旁及各家学说,讲得清清楚楚。

张中行等人读书时,曾以口才给老师排名次,结果是胡适第一,钱玄同第二,钱穆第三。

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讲课前开宗明义:“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这虽然是大师的风格,常人难以企及,但这也从另一面说明,自由授课在当时的大学里是很受推崇的。

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叶公超讲课最有意思。

他上课从不讲解,只让坐在前排的学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读课文,到了一定的段落,他大喊一声“Stop”,问大家有问题没有。

没人回答,就让学生一直朗读下去。

有人偶尔提一个问题,他断喝一声:“查字典去!”这一声吼大有威力,从此天下太平,相安无事。

著名学者闻一多才华横溢,又有深厚的中文功底,言辞犀利,考索赅博,课讲得非常精彩。

闻一多上课时,先猛吸一口烟,然后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别具特色,他的口才又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所以他的课堂每次都人满为患。

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是《庄子》研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我是不懂的,也没有人懂。

”其心气个性跃然人前。

抗战时期,遇日机轰炸跑防空洞,有一次看见作家沈从文也忙着往防空洞里躲,刘文典很生气地大声喊道:“我跑防空洞,是为《庄子》,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跑什么?”
也有课讲得一般,仍让人难忘的大师。

国学大师王国维上课时就不主动跟学生谈话,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

回到住所,钻进书房研究学术。

但是如果有学生登门拜访,不管是求教或是辩论,他从来都是一律接待,不分老幼尊卑,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甚至有东南大学的学生特意赴京求教,就住在王先生家里。

上课谱摆得最大的非章太炎莫属。

他学问大,想听他讲课的人非常多,因此他一般都上大课。

他来上课都有五六个弟子陪同,弟子是钱玄同、刘半农等人,都是一时俊杰,大师级人物。

章太炎讲课,这些人就在旁边端茶倒水。

章太炎也不客气,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前一句可真狂到天上去了,不过后一句却让听者很受用。

文学大师沈从文小说写得不错,但按现在的说法毕竟是文学青年出身,并且讲课毫无章法,加上口齿又不清,听他讲课简直不知所云。

因此他颇有自知之明,授课一开头就会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

”这么谦虚地一说,反倒让学生有了几分敬意。

大师们之所以被称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大师们的讲课风采,已成时代的记忆,体现出了他们有别于常人的真性情,也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一条心灵小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