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问答题
鱼我所欲也问答题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答: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3、本段中那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5、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舍生而取义(或“生而有不用也”,或“不为苟得也”,或“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或“患有所不辟也”)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结合本段内容说说贤者是怎样的人?是“不失本心”(或“舍生取义”)的人8、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或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10、“此之谓失其本心。
”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受“万钟”。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归纳《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是学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选《》,该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二、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一箪食()一豆羹()蹴尔()勿丧()()苟得()所恶()不屑()不为苟得()为宫室之美()三、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通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通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通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通四、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鱼我所欲也》阅读附参考答案
《鱼,我所欲也》,回答下面题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也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是亦不可已乎?【小题2】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的一项是()A.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也不是可以的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文: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
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答案【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A解析【小题1】A中“辟”通“避”;B中“辩”通“辨”;C中“乡”通“向”。
【小题1】“以”应为:“停止、放弃”。
【小题1】A中观点应是“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甚于死者”就是不正义的事业不义。
2、选段中说“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还说过几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能很好地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请用十个字以内概括这句话的意思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4、本文以“鱼”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大义”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在本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定了得到饮食可保生命与得到饮食将失去人格尊严。
两种不可调和的情况。
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此之谓失其本心。
”该句中的“此”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二、理解性默写1、能够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能够表明义胜于生命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能够表明君子应具有的美德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问题整理
《鱼我所欲也》问题整理1、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2节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3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批评见利忘义2、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3、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5、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心”指什么?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8、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9、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0、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1、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鱼我所欲也》测试题一、给下列字注音。
箪()羹()蹴()屑()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二者不可得兼( ) 2.故不为苟得也( )3.所恶有甚于死者( ) 4.故患有所不辟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6.贤者能勿丧耳( )7.蹴尔而与之( ) 8.万钟于我何加焉( )9.是亦不可以已乎( ) 10.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比较下列加点词意义的异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所欲有甚于生者( )蹴尔而与之( )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行道之人弗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今为亩室之美为之( )5.呼尔而与之(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六、综合练习。
1.课文中运用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句式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
试从课文中找出两句这样的句子,并默写出一句你以前学过的这样的句子。
2.本文中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七、阅读下面文言语段。
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题范文1份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题范文1份鱼我所欲也阅读答题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史,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被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敏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删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带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拉史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见而不受.夸为官宣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幂受,夸为妻要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夸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主::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2.下列甸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A.相与步于中庭B.苛政猛于虎也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管夷吾举于士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
‘所恶有甚于死”。
他通过_________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_________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鱼我所欲也》问答题
一、开篇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这是比喻论证。
用生活常理设喻,通俗易懂,自然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旨。
二、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排比修辞及其作用。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把几种见利忘义的行为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和感染力,使情感更加强烈,表达了作者对见利忘义的痛斥和对舍生取义的决心。
三、本文是如何对比论证的?生与死、鱼和熊掌、生与义的对比,“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例子对比。
增强文章说服力,使舍生取义的论点更加鲜明。
四、“本心”具体指什么?它与舍生取义有什么联系?本心指人的天性,也就是羞恶之心。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五、“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六、为什么行道之人和乞人宁死也不接受施舍的食物?因为施与者的态度带有羞辱的性质,接受“嗟来之食”会丧失人格尊严,羞恶之心阻止他们接受。
七、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哪一句与行道之人、乞人的品格相似?贫贱不能移。
八、文中举出行道之人和乞人的例子有什么目的?1、说明人人都有羞恶之心。
2、与后文“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形成对比,说明见利忘义的可耻。
九、“贤者”与“普通人”的共同点和区别在哪里?共同点:天生都有羞恶之心。
区别:面对生死考验和利益诱惑,贤者不丧失羞恶之心,普通人却往往丧失了羞恶之心。
十、孟子认为人应该有不受嗟来之食的傲骨,你赞成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历史上哪些人有这样的傲骨?赞成。
因为人应该有羞恶之心,要活的有尊严,不能接受侮辱性质的施舍。
贤者:陶渊明,宁可种豆南山,生活清贫,也不愿与封建官场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十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中“贤者”指什么样的人?作者说此话的目的是什么?它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贤者指品德高尚的人,面对生死考验和利益诱惑,能够不丧失本心,舍生取义的人。
《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集锦
《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集锦一、阅读理解题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鱼儿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能够游到大海。
其中一条小鱼告诉其他鱼儿,只有当他们克服自己的恐惧,勇敢地向前游,他们才能实现这个梦想。
问题:1. 小鱼们的梦想是什么?2. 为了实现梦想,小鱼们需要做什么?二、填空题根据给出的句子,在横线上填入最合适的词。
1. “鱼我所欲也,获豫章之颜色。
”中,“鱼我所欲也”是出自中国古代哪位名人的名言?2. 《鱼我所欲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所渴望的就像鱼一样”,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和追求梦想的渴望。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写“√”,错误的写“×”。
1. 《鱼我所欲也》是现代文学作品。
(√)2. 作者通过《鱼我所欲也》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
(√)3. 勇敢面对恐惧是实现梦想的前提条件。
(√)4. 《鱼我所欲也》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捕鱼的故事。
(×)四、写作题请你根据《鱼我所欲也》这句话,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于它所传达的意义和思考。
鱼我所欲也,这句简短而深刻的话语,激发了我对自由和追求梦想的思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大海,在那里孕育着无限的可能。
正如鱼儿们一直渴望着游向大海,我们人类也一直渴望着拥抱自由,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要达到大海,鱼儿们必须克服诸多困难和恐惧。
如果他们只在小溪里舒适地生活,他们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样,我们人类也不能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只有当我们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才能够迈向成功的道路。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鱼,也存在自己渴望实现的梦想。
然而,要让它成为现实,我们需要跳出常规思维,积极追求自己的目标,勇敢地面对困难,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游向属于自己的大海,实现梦想,获得豫章之颜色。
五、问题解答题根据你对《鱼我所欲也》这句话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1. 你觉得《鱼我所欲也》这句话的意义是什么?2.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于鱼儿们追逐大海的情况吗?请举例说明。
《鱼我所欲也》问答题
一、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排比修辞及其作用。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把几种见利忘义的行为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和感染力,使情感更加强烈,表达了作者对见利忘义的痛斥和对舍生取义的决心。
二、本文是如何对比论证的?生与死、鱼和熊掌、生与义的对比,“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例子对比。
增强文章说服力,使舍生取义的论点更加鲜明。
三、“本心”具体指什么?它与舍生取义有什么联系?本心指人的天性,也就是羞恶之心。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四、“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五、为什么行道之人和乞人宁死也不接受施舍的食物?因为施与者的态度带有羞辱的性质,接受“嗟来之食”会丧失人格尊严,羞恶之心阻止他们接受。
六、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哪一句与行道之人、乞人的品格相似?贫贱不能移。
七、文中举出行道之人和乞人的例子有什么目的?1、说明人人都有羞恶之心。
2、与后文“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形成对比,说明见利忘义的可耻。
八、“贤者”与“普通人”的共同点和区别在哪里?共同点:天生都有羞恶之心。
区别:面对生死考验和利益诱惑,贤者不丧失羞恶之心,普通人却往往丧失了羞恶之心。
九、孟子认为人应该有不受嗟来之食的傲骨,你赞成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历史上哪些人有这样的傲骨?赞成。
因为人应该有羞恶之心,要活的有尊严,不能接受侮辱性质的施舍。
贤者:陶渊明,宁可种豆南山,生活清贫,也不愿与封建官场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中“贤者”指什么样的人?作者说此话的目的是什么?它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贤者指品德高尚的人,面对生死考验和利益诱惑,能够不丧失本心,舍生取义的人。
目的:说明人人都有羞恶之心,我们不应该丧失它,应该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问答题测试答案
《鱼我所欲也》问答题测试(一)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写出与本文论点一致的两句古诗。
舍生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就义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2、什么是“义”?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3、孟子在文章开头是怎样提出他的主张的?有何好处?孟子在文章开头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4、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什么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不义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句话有何深层含义?(作者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
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6、怎样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这种思想有它的进步性。
《鱼我所欲也》试题精选与答案
《鱼我所欲也》试题精选与答案《鱼我所欲也》试题精选一、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列题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灾难(2)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5)贤者能勿丧耳丧:丢失(6)穷乏者得我得:通“德”感激2.第一段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这个论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由是则生而不用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B.蹴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C.所恶有甚于死者/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项燕为楚将,数有功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A.屋舍俨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故患有所不避也/且人患志之不立C.非独患者有是心也/是进亦忧,退亦忧D.同舍生皆被绮绣/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5.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B ) ( D )A. 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B. 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C. 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 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E. 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6.根据文段内容填空.(1)选段中,作者将生比作鱼,将__义____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_舍生取义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试题与答案
《鱼,我所欲也》测试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于我何加.焉()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三.简答题1.《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2.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本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或占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所以)不为.(做)苟得..(苟且偷生)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想要)莫甚于..(比… …更重要)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不仅)贤者有是.(这个,这样)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不丢掉)耳。
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食,一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吆喝着)而与.(给)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用脚踢)尔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与之,乞人不屑..(高位厚禄)..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
万钟则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我何加..(有什么好处)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我与.(同“欤”,语气助词)?乡.(同“向”,从前)为.(为了)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这样看来)亦不可以已.(停止,放弃)乎?此之谓.(叫)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一、一词多义:1.与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⑵呼尔而与之(给)2.而⑴蹴尔而与之(表修饰)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3.于⑴所欲有甚于生者(比)⑵万钟于我何加焉(对)4.是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这样)⑵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5.得⑴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6.为⑴乡为身死而不受(wèi为了)⑵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éi做,接受)⑶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wéi做,接受)二、通假字1.“辟”通“避”,躲避。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通过什么比喻来说明人之本性?A. 鱼B. 熊掌C. 仁义D. 礼乐2. 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能成为仁义之士,是因为:A. 社会环境的影响B. 教育的作用C. 人性本善D. 天命所归二、填空题3. “鱼,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_________者也。
”(答案:熊掌,生,熊掌)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句话说明了:(答案: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持不失。
)三、简答题5.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是如何论述“舍生而取义”的?四、论述题6. 请结合《鱼我所欲也》的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人性本善”观点的理解。
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 熊掌2. 答案:C. 人性本善二、填空题3. 答案:熊掌,生,熊掌4. 答案: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持不失。
三、简答题5. 答案:孟子通过比喻说明,鱼和熊掌都是人们所喜爱的,但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人们会选择熊掌,因为熊掌的价值高于鱼。
同样,生命和正义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但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孟子认为真正的仁人志士会选择正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体现了孟子“舍生而取义”的高尚情操。
四、论述题6. 答案: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这是人的本性。
孟子通过比喻和论证,强调了人之初性本善,但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们可能会丧失这种本性。
孟子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恢复和保持人的本性,以达到仁义的境界。
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练习题和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要内容和孟子的哲学思想。
《鱼我所欲也》相关试题.docx
《鱼我所欲也》相关试题导语:《》这篇文章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2)鱼,我所欲也:鱼是我喜欢的东西。
欲,想要,喜欢。
(3)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
(4)二者不可得兼: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
可得,同义词复用,能。
兼,同时得到。
(5)者也:语气词复用,与“也”相同。
(6)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需要的。
亦,这里同“固”,本来。
(7)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8)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宁愿)舍弃生命而去求得义。
而,连词,并列关系。
(9)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者,“所欲”是主语,“有”是谓语,“甚于生者”是宾语。
于,介词,比。
(10)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
苟得,苟且偷生的意思。
(11)死亦我所恶:死本来是我厌恶的。
《鱼我所欲也》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及答案《鱼我所欲也》(1)鱼是我想要的。
;熊掌是我想要的。
你不能两者兼得。
它也是一个放弃鱼,拿走熊掌的人。
,生活就是我想要的;正义是我想要的。
你不能两者兼得。
它也是一个放弃生命,追求正义的人。
生活也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不仅仅是生活,所以我不想要它;死亡也是我所憎恨的,我所憎恨的比死人还多,所以有点不对劲。
如果一个人只想要生命,为什么不使用任何能活着的人呢?让人比死人更邪恶,那么为什么不做任何可以阻止病人的事情呢?按理说,没有必要。
按理说,可以阻止患者做某事。
因此,欲望大于活人,邪恶大于死人。
不仅圣人有一颗心,每个人都有。
智者不能失去他的耳朵。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忠接受了它,却没有为礼义争论。
万忠怎么能给我添砖加瓦!为了宫殿的美丽和妻妾的崇拜,穷人认识我和你吗?住在乡下,死而不受苦,这是宫殿的美;村里人为尸体而死,不接受尸体。
现在它被妻子和妃嫔崇拜;这个国家为这具尸体而死,却没有得到它。
现在人们知道穷人是从我这里得到的;是还是不是?这叫做失去初衷。
1、用文学知识填空。
(1)孟子,名“可”,字为“子玉”,生于鲁国邹。
战国时期,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它与孔子一起被称为“第二圣人”和“孔孟”。
(2)《孟子》是一本记载孟克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现有七本书。
(3)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清制”,同时主张“民为贵,国为次,王为轻”。
他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强调心灵培育和意向等内在修养,成为宋代表演学者的心理基础。
2、常见的假词1。
因此,它遭受同样的“回避”和“回避”。
2.一万分钟不辩论礼义,但辩论等同于“歧视”。
3.了解穷人的人有同样的“美德”、“感激”和“两个”。
模态粒子,做4。
没有同一个乡镇的“方向”,这个乡镇就死了?事实证明,前三者在古代和现代有着不同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开篇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
用?
这是比喻论证。
用生活常理设
喻,通俗易懂,自然引出了舍
生取义的主旨。
二、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排比修
辞及其作用。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把
几种见利忘义的行为构成排
比,增强语势和感染力,使情
感更加强烈,表达了作者对见
利忘义的痛斥和对舍生取义的
决心。
三、本文是如何对比论证的?
生与死、鱼和熊掌、生与义的对比,“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例子对比。
增强文章说服力,使舍生取义的论点更加鲜明。
四、“本心”具体指什么?它与舍
生取义有什么联系?
本心指人的天性,也就是羞恶
之心。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有可能在关键时
刻舍生取义。
五、“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
“此”指代什么?
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的行为。
六、为什么行道之人和乞人宁死
也不接受施舍的食物?
因为施与者的态度带有羞辱的
性质,接受“嗟来之食”会丧
失人格尊严,羞恶之心阻止他
们接受。
七、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哪一句
与行道之人、乞人的品格相
似?
贫贱不能移。
八、文中举出行道之人和乞人的
例子有什么目的?
1、说明人人都有羞恶之心。
2、与后文“万钟不辨礼义而受
之”的行为形成对比,说明见
利忘义的可耻。
九、“贤者”与“普通人”的共同
点和区别在哪里?
共同点:天生都有羞恶之心。
区别:面对生死考验和利益诱
惑,贤者不丧失羞恶之心,普
通人却往往丧失了羞恶之心。
十、孟子认为人应该有不受嗟来
之食的傲骨,你赞成这一观点
吗?为什么?历史上哪些人有
这样的傲骨?
赞成。
因为人应该有羞恶之心,要活的有尊严,不能接受侮辱
性质的施舍。
贤者:陶渊明,宁可种豆南山,生活清贫,也不愿与封建官场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十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
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中“贤者”指什么样的人?作者说此话的目的是什么?它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贤者指品德高尚的人,面对生死考验和利益诱惑,能够不丧失本心,舍生取义的人。
目的:说明人人都有羞恶之心,我们不应该丧失它,应该舍生取义。
主张:孟子的“性善”主张。
十二、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舍生取义”有哪些新的内
涵?
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舍生”
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指舍弃
个人利益。
“取义”也不限于遵
守道义,也指保护公共利益。
比如雷锋精神也是舍生取义。
只有平时肯为公共利益舍弃个
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
犹豫地献出生命。
十三、珍惜生命与舍生取义是否矛盾?中学生应如何见义勇
为?
1、不矛盾。
舍生取义是生和义
发生冲突时候的选择,并非不
珍惜生命。
2、中学生要敢于同坏人坏事作
斗争,但是要讲究方法,运用
智慧,不可蛮干,避免对自己
造成伤害。
十四、写出关于舍生取义的名
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课外文言文:
一、嗟来之食
齐大饥⑴。
黔敖⑵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⑶之。
良久,有饿者,蒙袂⑷辑屦⑸,贸贸然⑹来。
黔敖左奉⑺食,右执⑻饮,曰:“嗟⑼!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⑽唯⑾不食嗟来之食⑿,以至于斯⒀也!”从而⒁谢⒂焉,终⒃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
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据《礼记》改写)
注释
⑴大饥:严重的饥荒。
⑵黔敖:春秋时期的贵族。
⑶食(sì):同“饲”,把食物给人吃。
⑷蒙袂(mèi):用衣袖遮着脸。
袂,衣袖。
⑸辑屦(jù):拖着鞋子。
屦,古代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⑹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⑺奉:同“捧”,这里指拿着。
⑻执: 端。
⑼嗟:喂,叹词,表示命令或呼唤。
⑽扬其目:瞪着他的眼睛。
⑾予:代词,“我”。
⑿唯:在句中起连接作用,“因为”。
⒀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恩赐。
⒁斯:此,这种地步。
⒂从:追上去。
⒃谢:道歉。
⒄终:最终。
译文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灾荒。
富人黔敖熬了粥摆在大路边,用来给路过饥饿的人吃。
过了很久,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
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他的眼睛,盯着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饥民谢绝了黔敖的施舍,最终饿死了。
曾
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小事情啊!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
二、孔子不饮盗泉之水
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盗泉: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孔子不喝“盗泉”水,因为他憎恶这个名字。
旧时人们用这句话,表示坚守节操,不污其行。
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
嗟来之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出自范晔《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
妻)》
四、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
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2即:假如。
3下人:迁
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
(1)蹴.尔而与之()(2)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4)其.弟子谏曰()
22.翻译句子。
(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
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分)
(四)答案:21.(1)用脚踢(2)优厚的俸禄(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五、《叔向贺贫》(选自《国语》)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
..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诸侯亲之,戎
狄怀之,以正晋国。
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一、解释加点字
1、是以()
2、难()
二、本文认为什么是值得庆贺的,什么是值得担忧的?你赞同吗?为什么?
三、栾武子是如何使晋国成为强国的?用原文回答。
答案:
译文: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空有晋卿的虚名,却没有它的财产,没有什么可以和卿大夫们交往的,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他掌管祭祀,家里却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美德,遵循法制,使自己的国家超越诸侯各国。
诸侯亲近他,少数民族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
一、因此灾难
二、作者认为贫穷而有德行是值得庆贺的,富有却无德是值得担忧的。
我赞同,因为俭朴可以培养美好的品德,这样人才受到别人的拥戴,才会远离祸患。
骄奢淫逸会败坏道德,失去人心,最终遭受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