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finityPropagation算法介绍
expectation propagation算法基本原理
expectation propagation算法基本原理Expectation Propagation(EP)算法是一种贝叶斯推断方法,用于求解复杂高维概率模型的近似后验分布。
它是由Jordan 和Ghahramani于1994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处理具有隐变量或隐藏状态的概率模型。
EP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迭代地更新每个变量的局部期望来逼近全局期望,从而得到一个近似的后验分布。
EP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 初始化:为每个隐变量分配一个先验分布,通常是一个高斯分布。
这些先验分布可以是任意的,但需要满足归一化条件。
2. 计算局部期望:对于每个隐变量,计算其局部期望,即在给定其他隐变量的情况下,该隐变量的期望值。
这可以通过边缘化其他隐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来实现。
3. 更新隐变量:根据计算出的局部期望,更新每个隐变量的值。
这可以通过采样或者直接替换实现。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收敛。
收敛的判断标准可以是局部期望的变化小于某个阈值,或者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
EP算法的关键在于如何计算局部期望。
对于具有离散隐变量的情况,可以直接通过边缘化概率密度函数来计算局部期望。
然而,对于具有连续隐变量的情况,边缘化操作变得非常困难,因为需要对概率密度函数进行积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EP算法引入了一种称为“变分”的方法,将边缘化操作转化为优化问题。
具体来说,对于每个隐变量,定义一个关于其值的函数(称为因子),并最小化该因子与真实概率密度函数之间的差异。
这样,局部期望的计算就转化为优化因子的问题。
EP算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处理具有复杂结构和高维数据的概率模型,而不需要显式地计算边缘化操作。
此外,EP算法还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可以应用于多个隐变量的情况。
然而,EP算法的缺点是计算复杂度较高,尤其是当隐变量的数量较多时。
此外,EP算法的收敛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依赖于初始值的选择和迭代过程的稳定性。
尽管EP算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机器学习:Python实现聚类算法(二)之AP算法
机器学习:Python实现聚类算法(⼆)之AP算法1.算法简介AP(Affinity Propagation)通常被翻译为近邻传播算法或者亲和⼒传播算法,是在2007年的Science杂志上提出的⼀种新的聚类算法。
AP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全部数据点都当作潜在的聚类中⼼(称之为exemplar),然后数据点两两之间连线构成⼀个⽹络(相似度矩阵),再通过⽹络中各条边的消息(responsibility和availability)传递计算出各样本的聚类中⼼。
2.相关概念(假如有数据点i和数据点j)(图1)(图2)(图3)1)相似度:点j作为点i的聚类中⼼的能⼒,记为S(i,j)。
⼀般使⽤负的欧式距离,所以S(i,j)越⼤,表⽰两个点距离越近,相似度也就越⾼。
使⽤负的欧式距离,相似度是对称的,如果采⽤其他算法,相似度可能就不是对称的。
2)相似度矩阵:N个点之间两两计算相似度,这些相似度就组成了相似度矩阵。
如图1所⽰的黄⾊区域,就是⼀个5*5的相似度矩阵(N=5) 3) preference:指点i作为聚类中⼼的参考度(不能为0),取值为S对⾓线的值(图1红⾊标注部分),此值越⼤,最为聚类中⼼的可能性就越⼤。
但是对⾓线的值为0,所以需要重新设置对⾓线的值,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值,也可以设置成同⼀值。
⼀般设置为S相似度值的中值。
(有的说设置成S的最⼩值产⽣的聚类最少,但是在下⾯的算法中设置成中值产⽣的聚类是最少的)4)Responsibility(吸引度):指点k适合作为数据点i的聚类中⼼的程度,记为r(i,k)。
如图2红⾊箭头所⽰,表⽰点i给点k发送信息,是⼀个点i 选点k的过程。
5)Availability(归属度):指点i选择点k作为其聚类中⼼的适合程度,记为a(i,k)。
如图3红⾊箭头所⽰,表⽰点k给点i发送信息,是⼀个点k 选diani的过程。
6)exemplar:指的是聚类中⼼。
7)r (i, k)加a (i, k)越⼤,则k点作为聚类中⼼的可能性就越⼤,并且i点⾪属于以k点为聚类中⼼的聚类的可能性也越⼤3.数学公式1)吸引度迭代公式:(公式⼀)说明1:R t+1(i,k)表⽰新的R(i,k),R t(i,k)表⽰旧的R(i,k),也许这样说更容易理解。
基于仿射传播的拉普拉斯判别投影及应用09-0804
基于仿射传播的拉普拉斯判别投影及应用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有监督降维算法:基于仿射传播的拉普拉斯判别投影(affinity propagation based laplacian discriminant projection, APLDP)。
APLDP算法将仿射传播引入到传统的线性判别分析中,结合拉普拉斯特征映射(laplacian eigenmap),通过有监督学习可得到一种有效的线性判别转换矩阵。
样本的类别结构信息保存在基于范例样本点的拉普拉斯矩阵中,并可以对所得到的判别投影子空间加以控制。
在多个数据集上的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字:有监督学习;拉普拉斯映射;仿射传播;降维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Affinity Propagation based Laplacian DiscriminantProje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Abstract: A new algorithm, affinity propagation based Laplacian Discriminant Projection (APLDP),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or supervised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APLDP aims at learning a linear transformation which is an extension of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combining with affinity propagation.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the considered pair-wise samples within the same exemplar subset and the same class are as close as possible, while those exemplars between classes are as far as possible. The structural information of classes is contained in the exemplar based Laplacian matrices. Thus the discriminant projection subspace can be derived by controlling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Laplacian matrices. The performance on several data sets demonstrates the competence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Key words: supervised learning; laplacian Eigenmap; affinity propagation;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1 背景近年来,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领域,研究人员对降维(Dimensionality Reduction,或称维数约简)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
APSCAN
APSCAN:A parameter free algorithm for clusteringAPSCAN:一种不受参数影响的聚类算法关键字:Clusteringalgorithm:聚类算法DBSCAN: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Affinity propagation algorithm:邻近传播算法摘要:DBSCAN是一个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并且它在空间数据集中的有效性已经在现存的文献中得到了证明。
但是,DBSCAN算法存在两个明显的缺点:第一点:DBSCAN聚类算法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特定的参数。
一个参数是领域半径的最大值,另一个是在这样的领域内的最小数据点数。
事实上,这两个特定的参数唯一定义一个密度。
然而,如果没有充足的先验知识,这两个参数是很难确定下来的。
第二点:即便有了这两个参数,DBSCAN算法在那些有不同密度的数据集中的应用效果并不好。
以上的两个问题给DBSCAN算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带来了困难。
为了系统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不受参数影响的聚类算法,叫APSCAN。
首先,我们运用近邻传播算法来为数据集检测局部密度,并生成一个标准化的密度表。
然后,我们把第一对密度参数和标准化密度表中其他任何一对密度参数进行结合,并作为DDBSCAN(基于双密度的SCAN算法)的输入,来生成聚类的结果集。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运用从标准化的密度表中得到的不同密度参数,来获得不同的聚类结果。
最后,通过运用不同的输入参数,DDBSCAN算法可以得到一些结果,我们可以为这些结果建立一个更新的规则,然后就能综合这些聚类的结果,得到一个最终的结果。
本文中提到的APSCAN算法有两大优点:第一,APSCAN算法不必像DBSCAN算法一样要预先确定那两个参数;第二,APSCAN算法不仅能对拥有不同密度的数据集进行聚类,而且能够对这样的数据集保持非线性的数据结构。
简介:聚类是强大的数据挖掘方法之一,并且能运用于很多地方,比如图像分割、信息恢复和网络数据挖掘。
affinity propagation算法Matlab代码实现
%APCLUSTER Affinity Propagation Clustering (Frey/Dueck, Science 2007) % [idx,netsim,dpsim,expref]=APCLUSTER(s,p) clusters data, using a set% of real-valued pairwise data point similarities as input. Clusters% are each represented by a cluster center data point (the "exemplar"). % The method is iterative and searches for clusters so as to maximize% an objective function, called net similarity.%% For N data points, there are potentially N^2-N pairwise similarities;% this can be input as an N-by-N matrix 's', where s(i,k) is the% similarity of point i to point k (s(i,k) needn抰equal s(k,i)). In% fact, only a smaller number of relevant similarities are needed; if% only M similarity values are known (M < N^2-N) they can be input as % an M-by-3 matrix with each row being an (i,j,s(i,j)) triple.%% APCLUSTER automatically determines the number of clusters based on % the input preference 'p', a real-valued N-vector. p(i) indicates the% preference that data point i be chosen as an exemplar. Often a good% choice is to set all preferences to median(s); the number of clusters% identified can be adjusted by changing this value accordingly. If 'p'% is a scalar, APCLUSTER assumes all preferences are that shared value. %% The clustering solution is returned in idx. idx(j) is the index of% the exemplar for data point j; idx(j)==j indicates data point j% is itself an exemplar. The sum of the similarities of the data points to % their exemplars is returned as dpsim, the sum of the preferences of% the identified exemplars is returned in expref and the net similarity% objective function returned is their sum, i.e. netsim=dpsim+expref.%% [ ... ]=apcluster(s,p,'NAME',VALUE,...) allows you to specify% optional parameter name/value pairs as follows:%% 'maxits' maximum number of iterations (default: 1000)% 'convits' if the estimated exemplars stay fixed for convits% iterations, APCLUSTER terminates early (default: 100)% 'dampfact' update equation damping level in [0.5, 1). Higher % values correspond to heavy damping, which may be needed % if oscillations occur. (default: 0.9)% 'plot' (no value needed) Plots netsim after each iteration% 'details' (no value needed) Outputs iteration-by-iteration% details (greater memory requirements)% 'nonoise' (no value needed) APCLUSTER adds a small amount of % noise to 's' to prevent degenerate cases; this disables that.%% Copyright (c) B.J. Frey & D. Dueck (2006). This software may be% freely used and distributed for non-commercial purposes.% (RUN APCLUSTER WITHOUT ARGUMENTS FOR DEMO CODE)function [idx,netsim,dpsim,expref]=apcluster(s,p,varargin);if nargin==0, % display demofprintf('Affinity Propagation (APCLUSTER) sample/demo code\n\n');fprintf('N=100; x=rand(N,2); % Create N, 2-D data points\n');fprintf('M=N*N-N; s=zeros(M,3); % Make ALL N^2-N similarities\n');fprintf('j=1;\n');fprintf('for i=1:N\n');fprintf(' for k=[1:i-1,i+1:N]\n');fprintf(' s(j,1)=i; s(j,2)=k; s(j,3)=-sum((x(i,:)-x(k,:)).^2);\n');fprintf(' j=j+1;\n');fprintf(' end;\n');fprintf('end;\n');fprintf('p=median(s(:,3)); % Set preference to median similarity\n');fprintf('[idx,netsim,dpsim,expref]=apcluster(s,p,''plot'');\n');fprintf('fprintf(''Number of clusters: %%d\\n'',length(unique(idx)));\n');fprintf('fprintf(''Fitness (net similarity): %%g\\n'',netsim);\n');fprintf('figure; % Make a figures showing the data and the clusters\n');fprintf('for i=unique(idx)''\n');fprintf(' ii=find(idx==i); h=plot(x(ii,1),x(ii,2),''o''); hold on;\n');fprintf(' col=rand(1,3); set(h,''Color'',col,''MarkerFaceColor'',col);\n');fprintf(' xi1=x(i,1)*ones(size(ii)); xi2=x(i,2)*ones(size(ii)); \n');fprintf(' line([x(ii,1),xi1]'',[x(ii,2),xi2]'',''Color'',col);\n');fprintf('end;\n');fprintf('axis equal tight;\n\n');return;end;start = clock;% Handle arguments to functionif nargin<2 error('Too few input arguments');elsemaxits=1000; convits=100; lam=0.9; plt=0; details=0; nonoise=0;i=1;while i<=length(varargin)if strcmp(varargin{i},'plot')plt=1; i=i+1;elseif strcmp(varargin{i},'details')details=1; i=i+1;elseif strcmp(varargin{i},'sparse')% [idx,netsim,dpsim,expref]=apcluster_sparse(s,p,varargin{:});fprintf('''sparse'' argument no longer supported; see website for additional software\n\n');return;elseif strcmp(varargin{i},'nonoise')nonoise=1; i=i+1;elseif strcmp(varargin{i},'maxits')maxits=varargin{i+1};i=i+2;if maxits<=0 error('maxits must be a positive integer'); end;elseif strcmp(varargin{i},'convits')convits=varargin{i+1};i=i+2;if convits<=0 error('convits must be a positive integer'); end;elseif strcmp(varargin{i},'dampfact')lam=varargin{i+1};i=i+2;if (lam<0.5)||(lam>=1)error('dampfact must be >= 0.5 and < 1');end;else i=i+1;end;end;end;if lam>0.9fprintf('\n*** Warning: Large damping factor in use. Turn on plotting\n');fprintf(' to monitor the net similarity. The algorithm will\n');fprintf(' change decisions slowly, so consider using a larger value\n');fprintf(' of convits.\n\n');end;% Check that standard arguments are consistent in sizeif length(size(s))~=2 error('s should be a 2D matrix');elseif length(size(p))>2 error('p should be a vector or a scalar');elseif size(s,2)==3tmp=max(max(s(:,1)),max(s(:,2)));if length(p)==1 N=tmp; else N=length(p); end;if tmp>Nerror('data point index exceeds number of data points');elseif min(min(s(:,1)),min(s(:,2)))<=0error('data point indices must be >= 1');end;elseif size(s,1)==size(s,2)N=size(s,1);if (length(p)~=N)&&(length(p)~=1)error('p should be scalar or a vector of size N');end;else error('s must have 3 columns or be square'); end;% Construct similarity matrixif N>3000fprintf('\n*** Warning: Large memory request. Consider activating\n');fprintf(' the sparse version of APCLUSTER.\n\n');end;if size(s,2)==3 && size(s,1)~=3,S=-Inf*ones(N,N,class(s));for j=1:size(s,1), S(s(j,1),s(j,2))=s(j,3); end;else S=s;end;if S==S', symmetric=true; else symmetric=false; end;realmin_=realmin(class(s)); realmax_=realmax(class(s));% In case user did not remove degeneracies from the input similarities,% avoid degenerate solutions by adding a small amount of noise to the% input similaritiesif ~nonoiserns=randn('state'); randn('state',0);S=S+(eps*S+realmin_*100).*rand(N,N);randn('state',rns);end;% Place preferences on the diagonal of Sif length(p)==1 for i=1:N S(i,i)=p; end;else for i=1:N S(i,i)=p(i); end;end;% Numerical stability -- replace -INF with -realmaxn=find(S<-realmax_); if ~isempty(n), warning('-INF similarities detected; changing to -REALMAX to ensure numerical stability'); S(n)=-realmax_; end; clear('n');if ~isempty(find(S>realmax_,1)), error('+INF similarities detected; change to a large positive value (but smaller than +REALMAX)'); end;% Allocate space for messages, etcdS=diag(S); A=zeros(N,N,class(s)); R=zeros(N,N,class(s)); t=1;if plt, netsim=zeros(1,maxits+1); end;if detailsidx=zeros(N,maxits+1);netsim=zeros(1,maxits+1);dpsim=zeros(1,maxits+1);expref=zeros(1,maxits+1);end;% Execute parallel affinity propagation updatese=zeros(N,convits); dn=0; i=0;if symmetric, ST=S; else ST=S'; end; % saves memory if it's symmetricwhile ~dni=i+1;% Compute responsibilitiesA=A'; R=R';for ii=1:N,old = R(:,ii);AS = A(:,ii) + ST(:,ii); [Y,I]=max(AS); AS(I)=-Inf;[Y2,I2]=max(AS);R(:,ii)=ST(:,ii)-Y;R(I,ii)=ST(I,ii)-Y2;R(:,ii)=(1-lam)*R(:,ii)+lam*old; % DampingR(R(:,ii)>realmax_,ii)=realmax_;end;A=A'; R=R';% Compute availabilitiesfor jj=1:N,old = A(:,jj);Rp = max(R(:,jj),0); Rp(jj)=R(jj,jj);A(:,jj) = sum(Rp)-Rp;dA = A(jj,jj); A(:,jj) = min(A(:,jj),0); A(jj,jj) = dA;A(:,jj) = (1-lam)*A(:,jj) + lam*old; % Dampingend;% Check for convergenceE=((diag(A)+diag(R))>0); e(:,mod(i-1,convits)+1)=E; K=sum(E);if i>=convits || i>=maxits,se=sum(e,2);unconverged=(sum((se==convits)+(se==0))~=N);if (~unconverged&&(K>0))||(i==maxits) dn=1; end;end;% Handle plotting and storage of details, if requestedif plt||detailsif K==0tmpnetsim=nan; tmpdpsim=nan; tmpexpref=nan; tmpidx=nan;elseI=find(E); notI=find(~E); [tmp c]=max(S(:,I),[],2); c(I)=1:K; tmpidx=I(c);tmpdpsim=sum(S(sub2ind([N N],notI,tmpidx(notI))));tmpexpref=sum(dS(I));tmpnetsim=tmpdpsim+tmpexpref;end;end;if detailsnetsim(i)=tmpnetsim; dpsim(i)=tmpdpsim; expref(i)=tmpexpref;idx(:,i)=tmpidx;end;if plt,netsim(i)=tmpnetsim;figure(234);plot(((netsim(1:i)/10)*100)/10,'r-'); xlim([0 i]); % plot barely-finite stuff as infinitexlabel('# Iterations');ylabel('Fitness (net similarity) of quantized intermediate solution');% drawnow;end;end; % iterationsI=find((diag(A)+diag(R))>0); K=length(I); % Identify exemplarsif K>0[tmp c]=max(S(:,I),[],2); c(I)=1:K; % Identify clusters% Refine the final set of exemplars and clusters and return resultsfor k=1:K ii=find(c==k); [y j]=max(sum(S(ii,ii),1)); I(k)=ii(j(1)); end; notI=reshape(setdiff(1:N,I),[],1);[tmp c]=max(S(:,I),[],2); c(I)=1:K; tmpidx=I(c);tmpdpsim=sum(S(sub2ind([N N],notI,tmpidx(notI))));tmpexpref=sum(dS(I));tmpnetsim=tmpdpsim+tmpexpref;elsetmpidx=nan*ones(N,1); tmpnetsim=nan; tmpexpref=nan;end;if detailsnetsim(i+1)=tmpnetsim; netsim=netsim(1:i+1);dpsim(i+1)=tmpdpsim; dpsim=dpsim(1:i+1);expref(i+1)=tmpexpref; expref=expref(1:i+1);idx(:,i+1)=tmpidx; idx=idx(:,1:i+1);elsenetsim=tmpnetsim; dpsim=tmpdpsim; expref=tmpexpref; idx=tmpidx;end;if plt||detailsfprintf('\nNumber of exemplars identified: %d (for %d data points)\n',K,N);fprintf('Net similarity: %g\n',tmpnetsim);fprintf(' Similarities of data points to exemplars: %g\n',dpsim(end));fprintf(' Preferences of selected exemplars: %g\n',tmpexpref);fprintf('Number of iterations: %d\n\n',i);fprintf('Elapsed time: %g sec\n',etime(clock,start));end;if unconvergedfprintf('\n*** Warning: Algorithm did not converge. Activate plotting\n');fprintf(' so that you can monitor the net similarity. Consider\n');fprintf(' increasing maxits and convits, and, if oscillations occur\n');fprintf(' also increasing dampfact.\n\n');end;。
AffinityPropagation算法介绍
AffinityPropagation算法介绍AP聚类算法1。
分类和聚类1.1分类算法简介分类是寻找一个模型(或函数)来描述和区分数据类或概念,以便用模型预测类来标记未知对象类分类算法或训练集中的数据输入由数据库记录一个接一个组成。
每个记录包含几个属性以形成一个特征向量。
训练集中的每个记录也有与之对应的特定类别标签。
这种标签是系统的输入,通常是一些过去的经验数据。
特定样本可以采取样本向量的形式:(v1,v2,...,越南);c)这里vi表示字段值,c表示类别分类的目的是分析输入数据,并通过训练集中数据的特征(通常用谓词表示)找到每个类的准确描述或模型生成的类描述用于对未来的测试数据进行分类虽然这些未来测试数据的类别标签是未知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预测这些新数据所属的类别。
注意力是预测,而不是确定。
我们也可以对数据中的每个类有更好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获得了这门课的知识。
以下是对分类过程的简要描述:训练:训练集->特征选择->训练->分类器分类:新样本->特征选择->分类->决策常用的分类算法包括:决策树,K-最近邻,SVM,VSM,贝叶斯,神经网络等1.2聚类算法简介聚类是指根据“物以类聚”的原则将没有类别的样本分组为不同组的过程。
这样一组数据对象被称为集群,并且描述了每个这样的集群。
与分类规则不同,在聚类之前,我们不知道我们将分成哪些组,我们将分成哪些组,也不知道我们将根据哪些空间区分规则来定义组。
其目的是使属于同一个聚类的样本彼此相似,而属于不同聚类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
聚类分析算法可分为:划分方法、分层方法、基于密度的方法、基于网格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经典的K均值和K中心都是除法。
1.3分类和聚类聚类分析之间的区别也称为无监督学习或无监督学习。
聚类样本没有标记,需要通过聚类学习算法自动确定。
在分类中,我们知道目标数据库中存在哪些类,我们需要做的是标记每个记录属于哪些类。
各种聚类算法的比较
各种聚类算法的比较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样本划分为具有相似特征的不同组别。
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中被广泛应用。
有许多不同的聚类算法可供选择,每个算法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几种常用的聚类算法,以帮助选择最适合特定问题和数据集的算法。
1.K均值聚类算法:K均值算法是一种经典的聚类算法。
它将数据点分为K个不同的簇,使得同一簇内的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小,不同簇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
该算法计算复杂度较低,适用于大数据集。
然而,该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非常敏感,并且只能处理数值型数据。
2.层次聚类算法:层次聚类算法通过计算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将它们逐步聚类成树状结构。
该算法不需要事先指定聚类个数,并且可以处理各种数据类型。
然而,该算法在处理大数据集时计算复杂度较高,并且结果的质量受到相似性度量的影响。
3.密度聚类算法:密度聚类算法使用数据点密度来识别簇。
该算法可以处理不规则形状的簇,并且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不敏感。
DBSCAN是一种常用的密度聚类算法。
然而,该算法对密度参数的选择敏感,并且在处理高维数据时效果可能不好。
4.基于模型的聚类算法:基于模型的聚类算法将数据点建模为一些概率分布的样本。
该算法可以处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簇,并且能够进行概率推断。
高斯混合模型(GMM)是一种常用的基于模型的聚类算法。
然而,该算法对模型的选择和参数估计比较困难。
5.谱聚类算法:谱聚类算法通过矩阵分解来对数据进行聚类。
该算法可以处理非线性可分的数据,并且不需要事先指定聚类个数。
然而,该算法在处理大数据集时计算开销较大,并且对相似度矩阵的构建方法敏感。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聚类算法,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聚类算法可供选择,如affinity propagation、BIRCH、OPTICS等。
每种算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选择聚类算法时,需要考虑数据集的规模、维度、特征类型以及问题的特殊需求等因素。
自动聚类算法
自动聚类算法自动聚类算法是一种机器学习算法,它可以将数据集中的对象自动分类,以形成新的集合。
这些对象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或其他类型的数据。
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技术,它不需要标记或先验信息,但仍然可以从数据中发现模式和结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自动聚类算法,并讨论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1. k-均值聚类算法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迭代的算法,它将数据集分成k个不同的簇,使得每个簇中的数据点与该簇的质心之间的距离最小。
该算法需要指定k的值,即要分成的簇的数量。
一般来说,k的值通过试验和误差来确定。
该算法的优点在于计算简单、易于实现、速度快。
但它的缺点在于对异常值和噪声的鲁棒性较差,在数据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效果不佳。
2. 层次聚类算法层次聚类算法是一种逐步加密数据点的算法,它将数据点逐步组合成簇并形成树状结构,称为“聚类树”。
该算法有两个主要类型:聚合层次聚类和分裂层次聚类。
聚合层次聚类从底向上构建聚类树,每个簇开始只有一个数据点,逐步合并到更大的簇,直到形成一个大的簇。
分裂层次聚类从顶向下构建聚类树,开始为一个包含所有数据点的大簇,逐步分裂成较小的簇。
该算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预先指定簇的数量,易于可视化以及能够处理异常值和噪声。
但其缺点在于计算复杂度高,速度较慢,对大型数据集不适用。
3. DBSCAN聚类算法DBSCAN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算法,可以对任意形状的簇进行聚类。
该算法通过寻找数据点的“核心点”以及它们周围的数据点来定义簇。
其中,“核心点”是指一个密度大于某一阈值的数据点,在其附近半径内的所有数据点都被认为是同一簇。
该算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处理任意形状的簇,对噪声和异常值有较好的鲁棒性。
但其缺点在于对参数的依赖性较大,需要人为设定阈值,并且对数据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效果不佳。
4. GMM聚类算法GMM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概率模型的算法,它可以对数据分布于高斯分布的数据进行聚类。
GMM模型假设每个簇是一个高斯分布,并寻找最优参数来拟合数据集。
AFFINITYPROPAGATION算法介绍
{
(3)
由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当 s(k, k)较大使得 r(k, k)较大时,a(i, k)也较大, 从而类代表 k 作为 最终聚类中心的可能性较大;同样,当越多的 s(k, k)较大时,越多的类代表倾向于成为最终 的聚类中心。因此,增大或减小 s(k, k)可以增加或减少 AP 输出的聚类数目。 Damping factor(阻尼系数):主要是起收敛作用的。AP 聚类算法迭代过程很容易产生震荡, 所以一般每次迭代都加上一个阻尼系数 ( [0.5,1)) :
m e d ia n ( s ) 2
median(s) 2×median(s)
表 1.不同的 preference 得到的聚类数目比较 由表 1,我们可以看出,当 preference 越大时,得到的聚类数目越多。 当取不同的 (阻尼系数)值时,迭代次数和迭代过程中数据的摆动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下 面同样是对同一组数据集(200 个数据点)进行计算,取有代表性的两个值(0.5 和 0.9)进行 比较结果如下:
心(该聚类中所有对象的均值) ;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标准测度函
k
i 1 pCi
| pm
i
|2
(1)
其中,E 是数据集中所有对象的平方误差和,p 是空间中的点,表示给定对象,mi 是簇 Ci 的 均值(p 和 mi 都是多维的) 。换句话说,对于每个簇中的每个对象,求对象到其簇中心距离 的平方,然后求和。这个准则试图使生成的 k 个结果簇尽可能的紧凑和独立。 例 1:我们在二维空间中随机的生成 20 个数据点,将聚类数目指定为 5 个,并随机生成一 个聚类中心(用“×”来标注),根据对象与簇中心的距离,每个对象分属于最近的簇。初始 示例图如下:
AP 聚类算法
仿射传播AP
仿射传播AP(affinity propagation)是Frey 于2007年在Science 上首次提出的一种聚类算法,算法快速、有效,已经在人脸图像的聚类、“基因外显子”发现、搜索最优航线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它可以找到样本集合中具有代表性的范例样本,并对原始数据集加以分割。
仿射传播算法的输入是成对样本点之间的测度(,)s n m ,定义为:2(,).n m s n m V C =--‖‖ 原始样本集中的所有数据点都可能是潜在的范例样本,因而所有的(,)s m m 初始化时都是相同的。
在聚类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吸引度(,)r n m 和归属度(,)a n m ,需要通过竞争机制加以更新。
更新规则为:..(,)(,)max {(,)(,)}m s t m mr n m s n m a n m s n m ''≠''=-+..(,)(,)max {(,)(,)}m s t m mr m m s m m a m m s m m ''≠''=-+ ..,(,)min{0,(,)max{0,(,)}}n s t n n m a n m r m m r n m ''≠'=+∑..(,)max{0,(,)}n s t n m a m m r n m ''≠'=∑通过以上更新规则,样本点之间进行信息的互换,最终使得所选择的能量函数达到极小。
仿射传播算法也可以通过设置固定的迭代次数或者是局部的变化程度加以终止。
仿射传播算祛与K 均值算法同属于K 中心聚类方法。
经典的K 均值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且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因此,需要在不同初始化下运行很多次,以寻找一个最好的聚类结果。
然而,这种策略也只有在小的类数和某次初始化靠近好的结果时才有效果。
AP 算法则克服了这些缺点,其迭代过程不断搜索合适的聚类中心,同时也使得聚类的适应度函数(目标函数)最大化。
ap聚类算法原理
ap聚类算法原理Ap聚类算法原理Ap聚类算法(Affinity Propagation Clustering Algorithm)是一种基于消息传递的聚类算法,它是由Brendan J. Frey和Delbert Dueck于2007年提出的。
该算法通过自适应性地选择样本点作为聚类中心,并利用消息传递的方式更新样本点之间的相似度矩阵,从而实现聚类的目的。
Ap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样本点之间的相似度来构建网络图,然后利用消息传递的方式在网络图上进行迭代更新,最终确定每个样本点的聚类归属。
具体而言,Ap聚类算法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相似度计算:首先,需要计算每对样本点之间的相似度。
相似度的计算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如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等。
通过计算相似度矩阵,可以得到样本点之间的相似度关系。
2. 网络图构建:基于相似度矩阵,构建一个带权重的网络图。
在网络图中,每个样本点表示一个节点,相似度表示节点之间的边的权重。
网络图的构建过程中,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数damping,用于控制节点之间消息的传递强度。
3. 消息传递:在网络图上进行消息传递的迭代过程。
首先,每个节点向其他节点发送一个“责任”消息,表示该节点希望成为其他节点的聚类中心。
然后,每个节点根据接收到的“责任”消息和自身的相似度,更新自己的“可用性”值,表示该节点作为聚类中心的适合程度。
接着,每个节点根据接收到的“可用性”值和自身的相似度,更新自己的“归属度”值,表示该节点作为某个聚类中心的合适程度。
最后,每个节点根据接收到的“归属度”值和自身的相似度,更新自己的“偏好度”值,表示该节点作为聚类中心的优先级。
4. 聚类结果确定:经过多轮的消息传递迭代后,每个节点的“偏好度”值会趋于稳定。
根据节点的“偏好度”值和相似度矩阵,可以确定每个样本点的聚类归属。
具体而言,对于每个节点,选择与其“归属度”最大的节点作为其聚类中心,从而确定每个样本点的聚类归属。
亲和传播聚类算法的流程图及具体步骤
亲和传播聚类算法的流程图及具体步骤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亲和传播聚类算法的流程图与具体步骤解析亲和传播(Affinity Propagation)是一种非中心化的无参数聚类算法,它通过消息传递的方式在数据点之间进行交互,寻找“示例”数据点,即那些能代表一个簇的典型数据点。
采用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
第45卷 第8期2011年8月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U RNA L OF XI AN JIAOT ONG UN IVERSIT Y Vol 45 No 8Aug.2011收稿日期:2011 03 20. 作者简介:王羡慧(1980-),男,博士生,讲师;覃征(联系人),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673024);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00201110063);国防 十一五 预研资助项目.网络出版时间:2011 07 18网络出版地址:htt p://w w /kcms/detail/61.1069.T.20110718.1730.005.html采用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王羡慧1,3,覃征1,2,张选平1,高洪江4(1.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710049,西安; 2.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00084,北京;3.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830046,乌鲁木齐; 4.鲁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64025,山东烟台)摘要:针对K 均值聚类随机初始聚类中心导致的聚类结果不稳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该算法把每个聚类集成的成员个体结果看成是原始数据的一个属性,然后在其基础上对聚类成员个体的聚类结果进行加权集成,集成算法采用简单高效的仿射传播聚类,并且提出了直接集成、利用平均规范化互信息(NM I)和聚类有效性Silho uette 指标进行加权集成.最后,运用H ungarian 算法对仿射传播聚类集成的结果进行类别标签的统一和匹配.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与集成前的K 均值聚类及其他聚类集成算法相比,该算法能有效地提高聚类结果的准确性、鲁棒性和稳定性,建立起来的聚类集成算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而且简单有效.关键词:仿射传播;加权集成;K 均值聚类;H ungarian 算法中图分类号:TP1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987X(2011)08 0001 06C luster Ensemble Algorithm Using Affinity PropagationWANG Xianhui 1,3,QIN Zheng 1,2,ZH ANG Xuanping 1,GA O H ongjiang 4(1.Sch 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Xi an Jiaoton g Un iversity,Xi an 710049,China;2.Departmen 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 ology,T singhu 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 ina;3.S 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 eering,Xinjiang University,U rumqi 830046,Chin a;4.School of In 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Ludong University,Yantai,Sh and ong 264025,China)Abstract :The r esult of K means cluster is instable for random initial clustering center s.A clus ter ensemble algo rithm based o n affinity propagatio n is proposed,w here the r esult o f each cluster indiv idual is r eg arded as a pro perty of the orig inal data.Fo llow ing the new properties sets,the results o f each cluster indiv idual are carried out to a w eighted ensemble,and simple and efficientaffinity propagatio n cluster is chosen in the ensemble algor ithm.Furthermo re the direct ensem ble,the ensemble to w eighted ensemble fr om av erag e no rmalized mutual info rmatio n (NM I)and cluster validatio n indexes Silhouette are uniformly pro posed.Finally,H ungarian alg orithm is em ploy ed to unify and m atch the categ ory labels for the results of affinity propag ation cluster.The results o f ex perim ents 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data sets sho w the higher efficiency fo r im pr oving the accuracy ,robustness and stability of cluster results than the K means cluster ing be fore com bination and the other cluster ing ensem ble algor ithms.The cluster ing ensemble algo r ithm gets more ex tendable and flexible.Keywords :affinity pro pagation;w eighted cluster ensemble;K means cluster;H ung ar ian algorithm聚类分析是按照某种相似性测度(例如欧几里德距离)将多维数据分割成自然分组或者簇的过程,是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聚类分析已经成功应用于数据挖掘、图像分割、语音识别和信息检索等领域[1 3].K均值[4 5]算法是所有聚类算法中的经典算法之一,应用广泛.K均值聚类算法随机选取初始聚类中心,选取的点不同,聚类结果可能就不同.如果由初始聚类中心得到的分类严重偏离全局最优分类,算法就会陷入局部最优解.K均值聚类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的依赖性,导致了K均值聚类结果的不稳定性.通过聚类集成可以有效地提高K均值聚类的准确性、鲁棒性和稳定性[6 8].聚类集成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不同的聚类成员个体聚类结果得到更好的聚类集成结果.文献[9]最早明确定义了聚类集成问题,将聚类集成问题形式化为一个基于互信息的优化问题.然后,提出了获得高质量聚类集成结果的3种有效算法:基于聚类的相似度划分算法(CS PA)、超图划分算法(H GPA)和元聚类算法(M CLA).文献[7]提出了基于投票机制的聚类集成算法.但是,上面这一类算法都不具有可扩展性[10],因此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文献[10]提出了基于隐含变量的聚类集成模型,将聚类成员个体结果看成是原始数据的属性,在此处理方式基础之上建立聚类集成算法.这种新的视角,使得提出的聚类集成算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本文利用仿射传播聚类(AP)[11 13]的简单、高效和稳定,将其作为聚类集成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K均值聚类的准确性、鲁棒性和稳定性.1 聚类集成问题令数据集D={X1,X2, ,X N},N为数据点的个数.X i={x i1,x i2, ,x id}(i=1,2, ,N)为一个d维数据点.假设有M个聚类集成成员个体对数据集D进行聚类,得到M个长度为N的成员个体聚类结果,则聚类集成问题定义为G:{l i|l1,l2, ,l M} L*(1)式中:l i和L*是维数为N的向量;聚类集体l1,l2, ,l M分别是M个聚类集成成员个体l i的聚类结果;L*是l1,l2, ,l M通过集成方法G产生的聚类集成结果.本文借鉴文献[10]的思想,把每个聚类个体结果看成是原始数据的一个属性,然后在其基础上对N个M维的数据进行聚类,得到原始数据的聚类结果.通过此方法建立起来的聚类集成算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而且简单有效.由此,聚类集成问题转换为G :{y i|y1,y2, ,y N} L (2)式中:y i是维数为M的向量,其每一维的分量是聚类成员个体的聚类结果,y i总共有N个;L 是维数为N聚类集成结果,它是y1,y2, ,y N通过集成方法G 产生的聚类集成结果.原则上,G 可以选择任何聚类算法进行集成.AP是一种通过数据点之间的消息传递来发现聚类的新方法.与以往的聚类算法相比,AP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带有更低误差的聚类结果.因此, AP被成功应用于人脸图像聚类、基因表达数据中的基因识别、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识别和最优航空路线确定等问题中[11].因此,本文使用AP作为聚类集成算法来对聚类成员个体结果进行集成.2 仿射传播聚类AP把一对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作为输入,在数据点之间交换有真实价值的消息,直到一个最优的类代表点集合(称为聚类中心或exemplar)和聚类逐渐形成.此时,所有的数据点到其最近的类代表点的相似度之和最大.给定数据集合D={X1,X2, ,X N},X i={x i1, x i2, ,x id}(i=1,2, ,N)为一个数据点.AP算法以N个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矩阵S=[s(i,k)]N N 为基础进行聚类.本文选用欧氏距离作为相似度的测度指标,任意两点之间的相似度为两点欧氏距离平方的负数.例如,对于点X i和点X k,则有s(i,k)=- X i-X k 2i,k=1,2, ,N;i k(3) AP算法为每一个数据点k设定其参数选择p k (k=1,2, ,N)作为输入,初始s(k,k)=p k,(k=1, 2, ,N).p k越大,说明相应的数据点k被选中作为类代表点的可能性越大.AP算法初始假设所有数据点被选中成为类代表点的可能性相同,所以p k 取相同值p,即s(k,k)取相同值p.假设数据集合D的聚类标记为c={c1,c2, , c n},AP可以被看作一个搜索能量函数最小值的方法E(c)=-Ni=1s(i,c i)(4)2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45卷式中:聚类标记c i指数据点i的典型样例;s(i,c i)指数据点i和它的典型样例的相似度.AP算法中数据点之间有两种消息交换,分别定义为响应度矩阵R=[r(i,k)]N N和效用度矩阵A=[a(i,k)]N N.A P算法的循环迭代过程就是这两种消息交换迭代更新的过程,每种信息考虑了不同种类的竞争.AP的信息更新公式如下r(i,k) s(i,k)-maxs.t.k k{a(i,k )+s(i,k )}(5)IF i k,a(i,k) m in0,r(k,k)+s.t.i {i,k}max{0,r(i ,k)}(6) a(k,k) s.t.i k max{0,r(i ,k)}(7) AP算法在每一次循环迭代过程中,r(i,k)和a(i,k)被设置成为:(1- )乘以当前迭代过程中的更新值加上 乘以上一步迭代的结果.阻尼因子取值范围为[0,1],缺省值为0 5.假设当前迭代次数为t,信息更新为r(t)(i,k)=(1- )r(t)(i,k)+ r(t-1)(i,k)(8)IF i k,a(t)(i,k)=(1- )a(t)(i,k)+ a(t-1)(i,k)(9) a(t)(k,k)=(1- )a(t)(k,k)+ a(t-1)(k,k)(10) 3 基于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聚类集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聚类成员个体生成阶段和对聚类成员个体结果进行集成阶段.3 1 聚类成员个体生成在聚类成员个体生成阶段,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生成成员个体.文献[9]使用3种方法来生成个体: 通过同一算法在数据集的不同特征子集上进行聚类生成个体; 通过同一算法在数据的不同子集上进行聚类生成个体; 通过不同的聚类算法在同一个完整的数据集上进行聚类生成个体. Fred[6,14]利用K均值聚类的随机选择初始聚类中心来生成个体.本文利用K均值聚类的随机性,运行多次,每次随机选择初始聚类中心来产生不同的聚类个体.3 2 聚类集成算法按照式(1),文献[9]提出了3种基于图划分的聚类集成算法: CSPA将数据点作为图的顶点、成对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作为边的权重,利用图划分算法MET IS来得到聚类结果; H GPA将数据点作为超图的顶点、每个聚类成员个体的每个簇作为一条超边,利用超图划分算法H MET IS来得到聚类结果; M CLA将每个聚类成员个体的每个簇作为图的顶点、成对簇之间共有相同数据点的比例作为边的权重,利用图划分算法M ET IS压缩超边集得到元簇,最后根据数据点的比例来决定聚类结果.按照式(2),本文使用仿射传播聚类对聚类成员个体结果进行集成.表1为聚类集成G,表2为聚类集成G .聚类集成G表示将聚类集成成员个体的聚类结果l1,l2, ,l M通过集成方法G产生聚类集成结果.聚类集成G 表示将聚类个体结果看成是原始数据的一个属性,通过对y1,y2, ,y N使用集成方法G 产生聚类集成结果.表1 聚类集成G数据点聚类标签l1l2l M X1l1(X1)l2(X1) l M(X1)X2l1(X2)l2(X2) l M(X2)X N l1(X N)l2(X N) l M(X N)表2 聚类集成G数据点聚类标签l1l2l My i X1l1(X1)l2(X1) l M(X1)y1X2l1(X2)l2(X2) l M(X2)y2X N l1(X N)l2(X N) l M(X N)y N3 3 聚类成员个体聚类结果加权集成由于聚类成员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同聚类成员个体对最终聚类集成结果的影响力不同.现有的聚类集成算法将每个聚类成员个体的结果平等对待,这忽略了集成个体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对聚类成员个体的结果在聚类集成G 的基础上进行加权集成.假设聚类成员个体l i(i=1,2, ,M)的加权权重为w(l i),本文提出4种加权方法.(1)平等对待聚类成员个体,直接集成,即权值相等w1(l i)=1M(11) (2)利用聚类成员个体结果之间的规范化互信3第8期 王羡慧,等:采用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息[8 9]来表示聚类成员个体的差异度,然后利用平均规范化互信息来加权.假设有两个聚类成员个体的聚类结果为l (a)和l (b),则两者的规范化互信息表示为I (l (a),l (b))=k (a)h=1k (b )l=1n h,l lb nn h,ln (a)h n (b)l k (a)h=1n(a)h lbn (a)hnk (b )l=1n(b)llbn (b)l n1/2(12)式中:k (a)和k (b)分别为聚类结果l (a)和l (b)中簇的个数;n h,l 为同时位于l (a )的h 簇和l (b)的l 簇中数据点的个数;n (a)h 为l (a)的h 簇中点的个数;n (b)l 为l (b)的l 簇中点的个数.对于单个聚类成员个体l i ,其平均规范化互信息表示为I (l i )A =1M -1 Mj =1,j iI (l i ,l j )(13)利用I (l i )A 来加权,权值表示为w 2(l i)=I(l i)A /Mi =1I(l i)A Mi=1w2(l i)=1, w 2(l i )>0, i =1,2, ,M(14)(3)利用I (l i )A 的倒数来加权,权值定义如下w 3(l i )=1I(l i )A(Mi=11I(l i )A)-1Mi=1w 3(l i )=1, w 3(l i )>0, i =1,2, ,M (15)(4)聚类有效性Silhouette [15 16]指标可以用来评价聚类结果的质量,令聚类的Silhouette 指标值为S.本文利用Silho uette 指标值S 来加权,权值定义如下w 4(l i)=S(l i)/Mi =1S(l i)Mi=1w 4(l i )=1, w 4(l i )>0, i =1,2, ,M(16)3 4 聚类集成结果准确性评价聚类成员个体产生的聚类结果使用AP 聚类进行加权集成后,为了评价聚类集成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对聚类集成结果和数据的分类结果进行类别标签的统一和匹配.本文使用H ung arian [17]算法完成统一和匹配.聚类集成结果经过类别标签的统一和匹配后,可以使用M icr o Precision [18]测度来进行准确性评价.M icro Precisio n 测度P M P 定义如下P M P=1NQi =1ai(17)式中:Q 为聚类集成结果中类别的个数;a i 为分类正确的某一类数据点的个数.4 实 验4 1 实验数据集本文实验使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 CI )标准数据集[19],9个数据集信息如表3所示.表3 实验使用的U CI 数据集信息数据集样本数特征数类别数ir is15043ionospher e 351342w ine178133wpbc 198332bupa 34562g lass 21496balance sca le62543wdbc569302Image_seg mentat ion21001974 2 实验结果本文选择推荐的20个聚类集成成员个体进行集成[8],即M =20.聚类成员个体由K 均值聚类每次随机初始化聚类中心产生,聚类中心的个数为数据集的类别数.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所有的实验结果为运行50次的平均值.对比实验采用K 均值聚类算法、AP 算法、CSPA 算法、H GPA 算法、M CLA 算法.本文所提出的算法为A PE w 1、APE w 2、APE w 3和APE w 4,其中APE 代表基于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方法,w 1、w 2、w 3、w 4分别代表4种加权集成方法.表4列出了所有对比集成算法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为50次运行实验的均值和标准差.根据表4,比较APE 聚类集成算法和集成前的K 均值算法.由表4可知,在数据集ir is 、w ine 和balance scale 上,4种APE 聚类集成算法的聚类准确性明显优于集成前的K 均值算法;在数据集ion ospher e 、w pbc 、bupa 和w dbc 上,4种APE 聚类集4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第45卷成算法获得了和集成前K均值算法同等的性能;在数据集Image_segmentation上,APE w2和A PE w3的聚类准确性优于集成前的K均值算法,A PE w1和APE w4的低于集成前的K均值算法;在数据集glass上,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的聚类准确性都低于集成前的K均值算法.表4 不同聚类集成算法的实验结果数据集聚类准确度K均值CSPA H GPA M CLA APE w1APE w2APE w3APE w4APiris 0 81910 02710 87050 01810 60240 08990 89330 00000 89330 00000 89330 00000 89330 00000 89330 00000 89330 0000ionos pher e 0 71230 00000 67810 00000 58400 00000 71230 00000 71230 00000 71230 00000 71230 00000 71230 00000 70940 0000w ine 0 67470 01130 68030 00600 55080 08320 70220 00000 70100 00870 70220 00000 69690 01800 70100 00870 71910 0000w pbc 0 63640 00000 56060 00000 53540 00000 63640 00000 63640 00000 63640 00000 63640 00000 63640 00000 60100 0000bupa 0 55360 00000 56230 00000 50750 00530 55360 00000 55360 00000 55360 00000 55360 00000 55360 00000 55360 0000glas s 0 51780 00700 40930 02760 37500 04330 46640 03520 47420 02450 47640 02370 47240 02320 49120 03190 53740 0000balance scale 0 51050 01620 51420 02160 41330 00910 50060 03190 51150 05370 51870 04460 51390 06000 51370 05220 50080 0433w dbc 0 85410 00000 66960 00000 51490 00000 85410 00000 85410 00000 85410 00000 85410 00000 85410 00000 84890 0000Im age_ segmentation 0 52820 01160 43580 06460 54670 02520 52040 02160 48610 11580 53250 03310 52330 04550 48910 09750 4926010000由表4可知,在数据集iris、io nosphere、w pbc、glass和wdbc上,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都获得了优于CSPA、H GPA、MCLA或者同等的聚类准确度;在数据集w ine上,APE2w2和M CLA获得了此数据集上的最好聚类集成性能,APE2w1、APE2w4和APE2w3的集成性能略差,但仍优于CSPA和H GPA;在数据集balance2scale上,APE2w2获得了此数据集上的最好聚类集成性能;在数据集bupa 上,虽然CSPA获得了此数据集上的最好聚类集成性能,但是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都优于H GPA 且等于MCLA;在数据集Im ag e_seg mentatio n上,虽然H GPA获得了此数据集上的最好聚类集成性能,但是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都优于CSPA, APE2w2和A PE2w3优于MCLA.由表4可知,在数据集iris、ionosphere、w pbc、bupa、balance2scale和w dbc上,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都获得了与AP算法同等或更优的聚类准确度;在数据集Image_segm entation上,APE2w2和APE2w3优于A P算法,但是AP算法优于APE2w1和APE2w4;在w ine和g lass上,AP算法优于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根据表4,在数据集iris、ionosphere、w pbc、bu2 pa和w dbc上,4种APE加权集成算法获得了同等的聚类准确度;在数据集w ine、balance2scale和Imag e_seg mentation上,A PE2w2都获得了数据集上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中的最好性能;在数据集g lass上,APE2w4获得了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中的最好性能.综上所述,在大多数数据集上,A PE聚类集成算法都有效地提高了集成前聚类结果的准确性.与CSPA、H GPA、M CLA经典聚类集成算法相比,在大多数数据集上,APE能够获得更优的聚类集成结果.APE与AP算法相比,在较为复杂的高维数据集(io nosphere、w pbc、w dbc、Image_segm entation)上,通过引入集成学习,A PE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AP算法的聚类准确性,这说明APE对处理高维复5第8期王羡慧,等:采用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杂数据更有优势.4种APE加权集成算法中,APE2 w2在较多的数据集上获得了最优性能,这说明利用平均规范化互信息来加权集成是一种较好的方案.5结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该算法把每个聚类集成的成员个体结果看成是原始数据的一个属性,然后在其基础上对聚类成员个体的聚类结果进行加权集成,并采用简单高效的仿射传播聚类.通过此方法建立起来的聚类集成算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而且简单有效.当运行聚类分析任务时,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在大多数数据集上,本文所提算法有效地提高了集成前聚类结果的准确性,并且获得了优于或等于传统的CS2 PA、H GPA、M CLA的聚类结果.在U CI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集成前的K均值聚类及其他聚类集成算法相比,本文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聚类结果的准确性、鲁棒性和稳定性.参考文献:[1]XU R,WU N SCH D.Surv ey o f clustering algo rithms[J].IEEE T ransactions o n N eural Netw or ks,2005,16(3):6452678.[2]O M RA N M G H,EN G EL BR ECH T A P,SA LM ANA.A n ov erv iew of cluster ing metho ds[J].Intellig entData A naly sis,2007,11(6):5832605.[3]孙吉贵,刘杰,赵连宇.聚类算法研究[J].软件学报,2008,19(1):48261.SU N Jigui,L IU Jie,ZH AO L ianyu.Clustering algo2rithms resea rch[J].Journal o f So ftwar e,2008,19(1):48261.[4]M A CQU EEN J.Some met ho ds for classificatio n andanaly sis of multivar iate observat ions[C]M Pro ceedingsof the Fifth Berkeley Sy mpo sium o n M athematical St a2tistics and Pro bability.Berkeley,Califor nia,U SA:U2niver sity o f Califo rnia P ress,1967:2812297.[5]徐森,卢志茂,顾国昌.解决文本聚类集成问题的两个谱算法[J].自动化学报,2009,35(7):99721002XU Sen,L U Zhimao,G U G uo chang.T wo spect ral al2go rithms for ensembling do cument clusters[J].ActaA utomatica Sinica,2009,35(7):99721002.[6]FR ED A,JAIN A.Co mbining multiple cluster ingsusing evidence accumulation[J].IEEE T ransact ions onP attern A naly sis and M achine Intellig ence,2005,27(6):8352850.[7]ZHO U Z H,T A N G W.Cluster er ensemble[J].Know ledge2Based Systems,2006,19(1):77283. [8]罗会兰,孔繁胜,李一啸.聚类集成中的差异性度量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7,30(8):131521324.LU O H uilan,K O NG Fansheng,L I Yix iao.An analy2 sis o f diversity measur es in cluster ing ensembles[J].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 er s,2007,30(8):131521324.[9]ST REH L A,G HO SH J.Cluster ensembles:a know l2edge r euse fr amewo rk fo r combining multiple partit ions[J].T he Jo ur nal of M achine L ear ning Resear ch,2002(3):5832617.[10]王红军,李志蜀,成飚,等.基于隐含变量的聚类集成模型[J].软件学报,2009,20(4):8252833.WA N G H ong jun,L I Zhishu,CH EN G Biao,et al.Alatent var iable mode fo r cluster ensemble[J].Jour nalof Softw are,2009,20(4):8252833.[11]F REY B J,DU ECK D.Cluster ing by passing messa2g es betw een data points[J].Science,2007,315(5814):9722976.[12]F REY B J,DU ECK D.Response to comment on/clustering by passing messag es between data points0[J].Science,2008,319(5864): 2.[13]M EZ AR D puter science:where ar e the exem2plars?[J].Science,2007,315(5814):9492951. [14]FRED A.F inding co nsistent clusters in data partit ions[M].H eidelberg,Ger man:Springer,2001:3092318.[15]H RU SCH KA E R,CA M P ELL O R,F REIT A S A A,et al.A sur vey of evo lutio nar y algo rithms for cluste2 r ing[J].I EEE T r ansactio ns on Sy stems,M an and Cy2 bernetics:P art C A pplicat ions and Reviews,2009,39(2):1332155.[16]K A U FM AN L,RO U SSEEU W P J.F inding g ro ups indata:an intro ductio n to cluster analysis[M].N ewYo rk:W iley,1990:7264.[17]KU H N H W.T he H ungar ian method fo r the assign2ment problem[J].N aval R esear ch L og istics Quar ter2 ly,1955,2(2):83297.[18]M ODH A D S,SP A NG L ER W S.Feature weightingin k2means cluster ing[J].M achine Lear ning,2003,52(3):2172237.[19]F RA N K A,ASU N CIO N A.U CI machine learning re2posit or y[EB/OL].[2010212222].htt p:M archive./ml.(编辑杜秀杰武红江)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45卷。
基于改进AP聚类算法的人脸标注技术研究
基于改进AP聚类算法的人脸标注技术研究刘胜宇;刘家锋;黄庆成;唐降龙【摘要】利用网络新闻图像以及与图像相关的文字说明构造一个有人名标注的人脸库.人脸库中的人脸通过对新闻图像进行人脸检测得到,人名从与图像相关的文字说明中提取得到.通过一个聚类过程得到人脸与人名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通过一个合并聚类的过程可以识别出同一个人的不同名字.对AP聚类算法进行改进,实验表明相比于k-means与AP算法,改进的AP聚类算法能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图文互补的特性,从而得到更准确的人脸与人名对应关系.【期刊名称】《智能计算机与应用》【年(卷),期】2011(001)003【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网络新闻;人名;人脸图像;人脸标注【作者】刘胜宇;刘家锋;黄庆成;唐降龙【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40 引言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图像与文本相关联的数据,网络新闻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在这种图文并茂的数据中,图像与相关联的文本是相互补充的,利用这种图文互补特性可以挖掘很多重要信息。
如果能将网络新闻图像中出现的人物用其名字进行标注,就可以将图像检索[1-2]问题转化为文本检索[3]问题,从而可以很好地解决人物检索这一问题。
采取手工标注的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图像库越来越大,完全使用手工标注,工作量太大。
网络新闻数据如图1所示,图像右侧是与此图像关联的文字说明。
本文的基本任务是对新闻图像中出现的人脸用人名进行标注。
虽然人脸识别[4]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是很难对图1中的人脸进行识别。
因为图1中的人脸图像来源于网络,人脸的姿势、表情、光照等情况以及图像采集设备差别很大,比实验室条件下采集的图像数据要复杂很多。
各种聚类方法及举例
聚类,也被称为Clustering,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数据集分割成不同的类或簇。
每个簇内的数据对象的相似性尽可能大,而不在同一个簇中的数据对象的差异性也尽可能地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聚类方法及其简要描述:1. K-Means: K-Means聚类算法是最常用的聚类方法之一,它将数据点分为K个簇,每个簇的中心点是其所有成员的平均值。
例如,可以使用K-Means对顾客按照购买行为进行分组。
2. Affinity Propagation: 这是一种基于图论的聚类算法,旨在识别数据中的"exemplars" (代表点)和"clusters" (簇)。
例如,可以使用Affinity Propagation来识别新闻文章中的主题。
3. Agglomerative Clustering (凝聚层次聚类): 这是一种自底向上的聚类算法,它将每个数据点视为一个初始簇,并将它们逐步合并成更大的簇,直到达到停止条件为止。
例如,可以使用Agglomerative Clustering来对基因进行分类。
4. Mean Shift Clustering: 此算法根据数据的密度来进行聚类。
例如,可以使用Mean Shift 对天气数据进行空间分区。
5. Bisecting K-Means: 它是K-Means的衍生算法,通过不断地将当前簇一分为二来找到更好的聚类效果。
例如,可以使用Bisecting K-Means对文档进行主题分类。
6. DBSCAN: DBSCAN是一个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可以识别出任意形状的簇,并且可以处理噪声数据。
例如,可以使用DBSCAN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区域划分。
affinitypropagation参数
affinitypropagation参数
亲和传播(Affinity Propagation)是一种聚类算法,它基于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来寻找聚类中心。
以下是亲和传播算法的一些参数:
1. damping:阻尼参数,控制消息传递的收敛速度。
范围为[0.5, 1),默认值为0.5。
较小的值会减慢收敛速度,但可能会增加迭代次数。
2. max_iter:最大迭代次数。
默认值为200。
当算法迭代次数达到max_iter或收敛到指定的tolerance时,算法会停止。
3. convergence_iter:当算法连续多少次迭代未改善最佳的聚类结果时,算法将收敛。
默认值为15。
4. preference:数据点对自身作为聚类中心的偏好值。
较高的偏好值会导致更多的聚类中心,而较低的偏好值会导致较少的聚类中心。
默认值为None,表示不设置偏好值,算法会自动选择。
5. affinity:相似度度量的方法。
可以是预定义的字符串(如"euclidean"表示欧氏距离)或自定义的可调用对象。
默认值为"euclidean"。
6. verbose:是否打印详细输出。
默认值为False。
这些参数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集和需求进行调整。
在使用亲和传播算法时,根据数据的特点和目标,在调整参数时需要仔细考虑各个参数的影响,以获得最佳的聚类结果。
热点聚类算法
热点聚类算法热点聚类算法通常用于识别数据集中的热点区域或集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热点聚类算法:1. K均值聚类(K-Means):K均值聚类是一种常见的聚类算法,它将数据集划分为预定数量的簇,每个簇的中心代表簇的热点。
该算法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数据集。
2. 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 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能够识别数据中的簇以及离群点。
簇的密度较高的区域被认为是热点。
3. OPTICS(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OPTICS 是另一种密度聚类算法,它能够发现数据集中的簇以及簇之间的相对密度。
热点的识别基于数据点的相对密度。
4. Mean Shift:Mean Shift 是一种非参数化的聚类算法,它通过不断调整数据点的位置来寻找数据分布的高密度区域。
簇的中心被认为是热点。
5. Affinity Propagation:Affinity Propagation 是一种基于数据点之间的消息传递的聚类算法,它能够找到数据集中的簇,其中消息的传递反映了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
6. OPTICS-HC(OPTICS with Hierarchical Clustering):OPTICS-HC 是在OPTICS算法基础上引入层次聚类的版本,它可以更好地识别层次结构和热点。
选择适当的热点聚类算法取决于数据的性质、规模和特定的应用场景。
在应用算法之前,最好先了解数据的特点,并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合的算法。
近邻传播算法在非监督图像聚类中的应用
Microcomputer Applica tions V ol.27,No.2,2011开发应用微型电脑应用2011年第27卷第2期3文章编号:1007-757X(2011)02-0034-03近邻传播算法在非监督图像聚类中的应用钱丽丽,施鹏飞摘要:近邻传递算法的快速、有效性体现在处理大的聚类问题上。
采用图像低层特征,包括颜色、纹理和边缘特征,使用近邻传播算法初次聚类,将聚类结果的中心作为k-means 的初始中心进行二次聚类。
实验表明,二次聚类的正确率比一次聚类提高了将近10%,达到了95%。
关键词:近邻传播算法;聚类;k-means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志码:A0引言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数字图像等媒体数据库的规模急剧扩大,图像的应用和传播也越来越广泛。
图像已经成为描述和存储信息的常用载体,它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图像信息自身的无序化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对日益庞大的图像库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检索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性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像聚类就是在给出的图像集中,根据图像的内容,在无先验知识的条件下,将人们感兴趣的图像按其不同的需求进行分类。
图像聚类在搜索引擎中也有很大应用,如文献[1]采用了高效而且通用的聚类算法,它将MSN 图像搜索引擎的返回结果进行聚类。
文献[2]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文本以及图像间链接信息的聚类方法。
本文基于图像低层视觉特征(颜色、纹理、边缘),采用二次聚类方法。
首先用近邻传播算法(Affinity PropagationAlgorithm )对图像进行初次聚类,然后计算各类聚类中心,作为k-means 聚类的初始中心,进行二次聚类。
1图像特征提取图像聚类两个本质的问题是图像内容表示和图像相似性度量。
其中,图像可视内容的表示是图像聚类的基础,图像内容表示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图像聚类的性能。
本文采用的图像内容描述子,包括纹理谱描述子、图像边缘描述子和图像颜色描述子[3]。
AP聚类算法
AP(Affinity Propagation)算法不需要事先指定聚类数目,相反它将所有的数据点都作为潜在的聚类中心,称之为exemplar。
以S矩阵的对角线上的数值s (k, k)作为k点能否成为聚类中心的评判标准,这意味着该值越大,这个点成为聚类中心的可能性也就越大,(Q:这个是怎么算的)。
这个值又称作参考度p ( preference) 。
聚类的数量受到参考度p的影响,如果认为每个数据点都有可能作为聚类中心,那么p就应取相同的值。
如果取输入的相似度的均值作为p 的值,得到聚类数量是中等的。
如果取最小值,得到类数较少的聚类。
AP算法中传递两种类型的消息, (responsiility)和(availability) 。
r(i,k)表示从点i发送到候选聚类中心k的数值消息,反映k点是否适合作为i点的聚类中心。
a(i,k)则从候选聚类中心k 发送到i的数值消息,反映i点是否选择k作为其聚类中心。
r (i, k)与a (i, k)越强,则k点作为聚类中心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i点隶属于以k点为聚类中心的聚类的可能性也越大。
AP算法通过迭代过程不断更新每一个点的吸引度和归属度值,直到产生m个高质量的exemplar,同时将其余的数据点分配到相应的聚类中。
一开始就把所有数据点都看做可能的中心, 任意两个数据点i 和j之间存在两个信息量 a ( i ,j) 和r( i , j ), 前者表示i可以选择j作为其中心点的累积证据,后者表示j 可以作为i 中心点的累积证据; 每个点可以看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网络节点之间不断地传播前面的两个信息量, 直到一个好的聚类结果(各个类及其对应中心) 出现。
相似性传播聚类算法不要求指定聚类数和初始化中心,只需要输入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矩阵S 。
s( i , j) 表示i 归入以j为中心的类的可能性, 该值越大, i 越有可能归入该类中。
当i = j时, s( j , j ) 表示j作为类中心的可能性, 显然s( j , j ) 越大,j越有可能成为中心。
affinitypropagation 参数
affinitypropagation 参数AffinityPropagation 是scikit-learn 库中的一个聚类算法。
它基于样本之间的相似度进行聚类,不需要预设聚类的数量。
以下是AffinityPropagation 的主要参数:1. preference:一个1D数组,指定每个样本的首选聚类中心。
默认值为None,这意味着使用随机初始化。
较高的偏好值表示更愿意成为聚类中心。
2. affinity:一个字符串或函数,定义如何计算样本之间的相似度。
可以是以下值之一:"euclidean":对于欧几里得距离。
"manhattan":对于曼哈顿距离。
"cosine":对于余弦相似度。
也可以传递一个自定义函数,该函数接受两个样本矩阵并返回一个相似度矩阵。
3. memory:用于存储计算过程中的临时数据。
默认为当前工作目录。
4. max_iter:算法的最大迭代次数。
默认值为200。
5. verbose:如果为非零值,则打印进度消息。
默认值为0。
6. random_state:随机数生成器的种子。
默认值为None,意味着每次运行时都会获得不同的随机结果。
7. copy:如果为True,则在内存中创建数据集的副本。
默认值为True。
当你使用AffinityPropagation 时,重要的是要根据数据集的特性选择适当的相似度度量方法(例如,欧几里得距离、曼哈顿距离或余弦相似度)。
另外,可以通过调整preference 参数来影响聚类的数量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聚类算法1.分类与聚类1.1 分类算法简介分类(classification )是找出描述并区分数据类或概念的模型(或函数),以便能够使用模型预测类标记未知的对象类。
在分类算法中输入的数据,或称训练集(Training Set),是一条条的数据库记录(Record)组成的。
每一条记录包含若干条属性(Attribute),组成一个特征向量。
训练集的每条记录还有一个特定的类标签(Class Label)与之对应。
该类标签是系统的输入,通常是以往的一些经验数据。
一个具体样本的形式可为样本向量:(v1, v2, ... , vn; c)。
在这里vi表示字段值,c表示类别。
分类的目的是:分析输入的数据,通过在训练集中的数据表现出来的特性,为每一个类找到一种准确的描述或者模型,这种描述常常用谓词表示。
由此生成的类描述用来对未来的测试数据进行分类。
尽管这些未来的测试数据的类标签是未知的,我们仍可以由此预测这些新数据所属的类。
注意是预测,而不能肯定。
我们也可以由此对数据中的每一个类有更好的理解。
也就是说:我们获得了对这个类的知识。
下面对分类流程作个简要描述:训练:训练集——>特征选取——>训练——>分类器分类:新样本——>特征选取——>分类——>判决常见的分类算法有:决策树、KNN法(K-Nearest Neighbor)、SVM法、VSM法、Bayes法、神经网络等。
1.2 聚类算法简介聚类(clustering)是指根据“物以类聚”的原理,将本身没有类别的样本聚集成不同的组,这样的一组数据对象的集合叫做簇,并且对每一个这样的簇进行描述的过程。
与分类规则不同,进行聚类前并不知道将要划分成几个组和什么样的组,也不知道根据哪些空间区分规则来定义组。
它的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个簇的样本之间应该彼此相似,而不同簇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
聚类分析的算法可以分为:划分法(Partitioning Methods)、层次法(Hierarchical Methods)、基于密度的方法(density-based methods)、基于网格的方法(grid-based methods)、基于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s)。
经典的K-means和K-centers都是划分法。
1.3 分类与聚类的区别聚类分析也称无监督学习或无指导学习,聚类的样本没有标记,需要由聚类学习算法来自动确定;在分类中,对于目标数据库中存在哪些类是知道的,要做的就是将每一条记录分别属于哪一类标记出来。
聚类学习是观察式学习,而不是示例式学习。
可以说聚类分析可以作为分类分析的一个预处理步骤。
2. k-means算法k-means算法接受输入量k;然后将n个数据对象划分为k个聚类以便使得所获得的聚类满足:同一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高;而不同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低。
簇的相似度是关于簇中对象的均值度量,可以看作簇的质心(centriod)或重心(center of gravity)。
k-means 算法的工作过程说明如下:首先从n个数据对象任意选择k 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而对于所剩下其它对象,则根据它们与这些聚类中心的相似度(距离),分别将它们分配给与其最相似的(聚类中心所代表的)聚类;然后再计算每个所获新聚类的聚类中心(该聚类中所有对象的均值);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标准测度函数开始收敛为止。
一般都采用均方差作为标准测度函数.,其定义如下:21||(1)i k i i p C p m =∈E =-∑∑其中,E 是数据集中所有对象的平方误差和,p 是空间中的点,表示给定对象,i m 是簇i C 的均值(p 和i m 都是多维的)。
换句话说,对于每个簇中的每个对象,求对象到其簇中心距离的平方,然后求和。
这个准则试图使生成的k 个结果簇尽可能的紧凑和独立。
例1:我们在二维空间中随机的生成20个数据点,将聚类数目指定为5个,并随机生成一个聚类中心(用“×”来标注),根据对象与簇中心的距离,每个对象分属于最近的簇。
初始示例图如下:图1.随机生成的数据点及初始聚类中心示例图下一步,更新簇中心。
也就是说,根据簇中的当前对象,重新计算每个簇的均值。
使用这些新的簇中心,将对象重新分成到簇中心最近的簇中。
不断迭代上面的过程,直到簇中对象的重新分布不再发生,处理结束。
最终的聚类结果示例图如下:图2. 最终聚类结果示例图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终的聚类结果受初始聚类中心的影响很大,而且最后的簇质心点不一定是在数据点上。
K 均值算法试图确定最小化平方误差的k 个划分。
当结果簇是紧凑的,并且簇与簇之间明显分离时,它的效果较好。
对处理大数据集,该算法是相对可伸缩的和有效率的,因为它的计算复杂度是O (nkt ),其中n 是对象的总数,k 是簇的个数,t 是迭代的次数。
通常地,k<<n 并且t<<n 。
该方法经常终止于局部最优解。
然而,只有当簇均值有定义的情况下k 均值方法才能使用。
在某些应用中,例如当涉及具有分类属性的数据时,均值可能无定义。
用户必须事先给出要生成的簇的数目k 可以算是该方法的缺点。
K 均值方法不适合于发现非凸形状的簇,或者大小差别很大的簇。
此外,它对于噪声和离群点数据是敏感的,因为少量的这类数据能够对均值产生极大的影响。
3.AP 算法Affinity Propagation (AP) 聚类是最近在Science 杂志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聚类算法。
它根据n 个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进行聚类,这些相似度可以是对称的,即两个数据点互相之间的相似度一样(如欧氏距离);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即两个数据点互相之间的相似度不等。
这些相似度组成n*n 的相似度矩阵s(其中n 表示数据集有n 个数据点)。
AP 算法不需要事先指定聚类数目,相反它将所有的数据点都作为潜在的聚类中心,称之为exemplar 。
以s 矩阵的对角线上的数值s(k, k)作为k 点能否成为聚类中心的评判标准,这意味着该值越大,这个点成为聚类中心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个值又称作参考度p (preference)。
聚类的数量受到参考度p 的影响,如果认为每个数据点都有可能作为聚类中心,那么p 就应取相同的值。
如果取输入的相似度的均值作为p 的值,得到聚类数量是中等的。
如果取最小值,得到类数较少的聚类。
AP 算法中传递两种类型的消息(responsibility)和(availability)。
r(i,k)表示从点i 发送到候选聚类中心k 的数值消息,反映k 点是否适合作为i 点的聚类中心。
a(i,k)则从候选聚类中心k 发送到i 的数值消息,反映i 点是否选择k 作为其聚类中心。
r (i,k)与a (i, k)越强,则k 点作为聚类中心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i 点隶属于以k 点为聚类中心的聚类的可能性也越大。
AP 算法通过迭代过程不断更新每一个点的吸引度和归属度值,直到产生m 个高质量的exemplar,同时将其余的数据点分配到相应的聚类中。
在这里介绍几个文中常出现的名词:exemplar :指的是聚类中心。
similarity :数据点i 和点j 的相似度记为s(i, j)。
是指点j 作为点i 的聚类中心的相似度。
一般使用欧氏距离来计算,如为负值。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相似度值越大说明点与点的距离越近,便于后面的比较计算。
preference :数据点i 的参考度称为p(i)或s(i,i)。
是指点i 作为聚类中心的参考度。
一般取s 相似度值的中值。
responsibility: r(i,k)用来描述点k 适合作为数据点i 的聚类中心的程度。
availability:a(i,k)用来描述点i 选择点k 作为其聚类中心的适合程度。
两者的关系如下图:图3. 数据点之间传递消息示意图下面是r 与a 的计算公式:'''(,)(,)max{(,)(,)}(2)k k r i k s i k a i k s i k ≠=-+'''{,}'min 0,(,)max{0,(,)},(,)(3)max{0,(,)},}{i i k i k r k k r i k i k a i k r i k i k ∉≠⎧+≠⎪⎪=⎨=⎪⎪⎩∑∑由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当s(k, k)较大使得r(k, k)较大时,a(i, k)也较大, 从而类代表k 作为最终聚类中心的可能性较大;同样,当越多的s(k, k)较大时,越多的类代表倾向于成为最终的聚类中心。
因此,增大或减小s(k, k)可以增加或减少AP 输出的聚类数目。
Damping factor(阻尼系数):主要是起收敛作用的。
AP 聚类算法迭代过程很容易产生震荡,所以一般每次迭代都加上一个阻尼系数([0.5,1))λλ∈:(,)*(,)(1)*(,)(4)new old r i k r i k r i k λλ=+- (,)*(,)(1)*(,)(5)new old a i k a i k a i k λλ=+-AP 算法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先计算n 个点之间的相似度值,将值放在s 矩阵中,再选取p 值(一般取s 的中值)。
设置一个最大迭代次数maxits (文中设默认值为1000),迭代过程开始。
迭代的过程主要更新两个矩阵,代表(Responsibility)矩阵r=[r(i,k)],(n*n)和适选(Availabilities)矩阵a=[a(i,k)],(n*n)。
这两个矩阵初始化为0,n 是所有样本的数目。
r(i,k)表示第k 个样本适合作为第i 个样本的类代表点的代表程度,a(i,k)表示第i 个样本选择第k 个样本作为类代表样本的适合程度。
迭代更新公式如(2)(3)。
每次更新后就可以确定当前样本i 的代表样本(exemplar)点k ,k 就是使{a(i,k)+r(i,k)}取得最大值的那个k ,如果i=k 的话,那么说明样本i 就是自己这个cluster 的类代表点,如果不是,那么说明i 属于k 所属的那个cluster 。
当然,迭代停止的条件就是所有的样本的所属经过连续的convits 次迭代都不再变化,或者迭代超过了maxits 次。
AP 聚类算法迭代过程很容易产生震荡,所以一般每次迭代都使用公式(4)(5)。
例2:我们在二维空间中随机的生成20个数据点,将p 值设为s 矩阵的中值,将convits 值设置成20,maxits 值设置成1000,用AP 算法进行计算,最终聚类结果如下图:图4. AP 算法迭代过程示意图图5.最终聚类结果示意图在AP算法中,迭代次数和聚类数目主要受到两个参数的影响。
其中,聚数数目主要受preference值(负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