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春》(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
word1 / 1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难 点:细心品味,体会散文优美的语言。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一、问题导学1.第1、2小节总写了哪些景物?(山、水、太阳)。
2.写1、2小节有什么作用?写出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
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 3.第四段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用拟人的修辞写春花的竞相开放,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写出春花色彩的艳丽,用蜂闹蝶飞渲染百花争春的气氛。
然后由树上写到地上,突出“多”和“艳”。
4.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5.篇末的三个段落都运用了什么修辞?各赞美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七彩课堂》84页 二、拓展延深1.请写出描写春景的两个诗句2.最后三段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因为“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揭示了一个从小到大、逐渐成为喻,形象地写出春天将走向成熟和丰富,表明春天是新的、美的、富有创造力的.) 三、当堂训练“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①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拟人、比喻 ②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从触觉角度突出了春风柔和、温暖、和煦、柔情的特点。
) ③如何理解“杨柳风”?杨柳风,杨柳发芽变绿时候的风,也就是指春风。
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具有一种含蓄美。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补充:。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春》(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为上面文字按原文顺序排序________。
5.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巢( )清脆( )
6.解词。
卖弄——
宛转——
7.这段文字从________觉写春风的柔和,从________觉写春风的芳香,从________觉写春风的和悦,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
“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
3、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逼”字准确地描绘出春雨滋润下的小草极其青绿的色彩。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 趟儿。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天百花争奇斗艳的情状。
《 春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11课,《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词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通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词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春》ppt课件 第二课时
春雨图
1、作者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
一下就是三两天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一层薄烟 绵长
细密 轻盈
2、“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 “逼”字好在哪里? “逼’字生动活泼,富有动感,突出 雨中植物新而闪光,充满生机的特 点。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 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不是写春雨,能否删去? 不能。这句话虽未写雨景,却衬托 了雨夜的寂静和祥和。
你能仿照本文,通过视觉、听觉、味 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描写夏、秋、 冬任一季节中的某一景物吗?
要求:1、运用修辞手法; 2、100字左右。
4、这一段的写景顺序怎样?传达怎样的 气氛? 动静结合、由景到人、由近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 态?与前4幅自然春景图有何联系?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积 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2、“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何含义? 激励人们把握春光,奋发向上。
喜 爱 赞 美
盼春 盼……来……近……急切心情 总
(1 ) 春草图(草报春)
总体轮廓 山(朗润) 局 部 描 水(涨) 绘 太阳(红)
绘春
(2-7)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娃娃—新 姑娘—美
分
颂春
(8-10) 三个比喻句
总
青年—力
自学指导三:如何写景
二、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 触觉等; 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近 到远、从上到下等; 四、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颂春图 1、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的什 么特点?这三个句子可否调换位置?
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 表现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不能,因为这三个比喻句是从“娃娃”写到 “小姑娘”又写到“青年”,按照喻体由出 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形象 地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请诊断1.教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
此外,《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1.写作特点:(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就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体味本文深沉含蓄的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1.继续体味本文深沉含蓄的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分析,感受到了史铁生母亲深沉的母爱。
文章中,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强忍着眼泪说娘儿俩要“好好儿活”。
在文末“我”说和妹妹“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连接新知。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问题母亲说“咱娘儿俩”“好好儿活”。
面对生活困境,她是如何“好好儿活”的?2.探究过程(1)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当时生活中的困境。
(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母亲是如何应对这些困境的。
3.成果展示(1)面对儿子的重大变故,她没有被现实击倒,而是一直照顾儿子,想要儿子“好好儿活”;(2)面对瘫痪后暴怒、绝望、消极的儿子,她没有弃之不顾,而是处处为“我”着想,体贴“我”敏感的情绪,照顾“我”,想要开导我。
(3)面对自己身体病痛的折磨,她选择默默承受,不让孩子们担心,并仍然希望带瘫痪的儿子去北海看花。
在危重之际仍然挂念着两个孩子。
教师点拨:上节课我们说到,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是出于深沉的母爱。
请同学们深入思考,“看花”对于病重的母亲意味着什么?“看花”中有母亲怎样的期待?明确:看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包含着母亲对“我”振作起来的期待。
4.探究小结从母亲的生活环境来看,母亲是不幸的——儿子瘫痪一蹶不振、女儿未成年,自己也重病不起。
但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依然无怨无悔地关心照顾儿子、心心念念挂念着子女,希望儿子振作起来。
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通过文章中关键词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二)自主探究二过渡: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好好儿活”,“我”懂母亲的意思了吗?1.探究任务默读全文,找出表现“我”生活态度的语句,分析“我”的生活态度的变化过程。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14回忆我的母亲 - 第2课时课件
母亲带给“我”的这些影响,她的美好品质,在其他相关资料中也得到了 印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在母亲影响下所具备的美好品质。
资料链接
……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 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他晚上 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红星照耀中国》)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 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示例: ①这句话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②这句话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③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④这一句是对母亲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⑤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 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⑥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 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 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 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 深情融汇在一起。
1.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 种地了……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教给“我”生产知识)
2.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 刻的印象。(培养了“我”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 3.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 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启发了“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的观念) 4.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 勉。(支持、鼓励“我”走上革命道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第九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学校七年级语文指导教学书时间: 2020 年 9 月 26 日主备人:审核人: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描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生活经历,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学情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描写童年生活,刚上初中的同学们,非常留恋童年时代的美好生活。
学生们正处于少年时期,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并且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并且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的锻炼还不够,无法使语文阅读的高效积极开展开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更多采取以学生自主阅读研读为主,老师引导示范点拨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
并且教育孩子们要善学善用,既要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词句情韵,学习名家们圆熟的表达技巧,又要对人察己,善于从他人的成长中汲取人生精华,智慧地成长.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品味本文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1、课前准备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2、阅读《朝花夕拾》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导入语: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他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
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感知课文(三味书屋的生活)1、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4 古代诗歌四首 第二课时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是特定时节,“思”是题眼,“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3.个别读、听录音、齐读。
《天净沙.秋思》
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2、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3、诗中的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4、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环节2:教师点拨】
《次北固山下》
1.这首诗写了哪个季节哪些景物?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这里透露出自然规律,“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照应首联,表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集体备课活页纸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节次
第 周第 节
课题
4 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哪两句诗总写了北固山的景色。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示范公开课教学PPT课件第2课时【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曲笔讽刺
夕
拾 》
阅读成果
进行展示
消 除 与 经
典 的 隔 膜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阅读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
推荐你读一读《我的童年》, 这是是季羡林所作的文章,出自《季 羡林自传》。本书介绍了作者生活的 社会环境,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以及 小时候艰难的生活。
课程导入 阅读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 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 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 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 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 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五猖会》 直接揭露了封建教育内容和封建大家长对孩子的 荼毒,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比大人摇旗呐喊更有力。
课程导入 阅读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自主探究
我们通过《朝花夕拾》了解了童年时期的鲁迅先生,如果 让你给那时的他写封信你会写些什么呢?
方法点拨
1.回顾阅读心得,联系生活体验,把童年 鲁迅看成你的小伙伴。
课程导入 阅读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成果展示
这里哪还有文学家的影子,完全是 个贪玩的小孩子了,多么可亲可爱啊!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 们在这里弹琴……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 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 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 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品析《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论语》中“孝”,体会“孝”的思想内涵,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孝。
2.归纳、总结“孝”的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论语》其他的主题阅读中。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品析《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论语》中“孝”,体会“孝”的思想内涵。
2.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孝。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孝”的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论语》其他的主题阅读中。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调查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2.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加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和梯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通过本节课的读法指导迁移到《论语》其他主题其他章节的阅读中,让学生可以读整本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定主题──聚焦式阅读导语:上次作业大家阅读了《论语》“为政”“学而”两章中有关“孝”的内容,而且同学们有个有趣的发现。
任务一:读透文字,读出发现。
1.展示班级学生的发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阅读这三段文字,你还有哪些发现?预设:(1)这三句话都差不多。
(2)都在开篇提到了“孝”。
(3)都强调了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孝”。
【设计意图】通过三段文字的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孝”的重要。
点拨:《弟子规》《三字经》《论语》都是给什么人看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点拨认识到:孝要从小做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时训练第二课时1.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情各是怎样的?2.作者是如何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3.文章记写百草园的生活,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让“我”觉得做人之险。
你怎样看待文章中写的美女蛇的故事?4.三味书屋的后面也有一个园,作者重点写了这儿的什么内容?5.如何评价三味书屋中的私塾先生?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6.选段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7.本段用词准确,修辞形象,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8.“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本段依次描述了作者在这里翻砖找蜈蚣、、拔何首乌、四件趣事。
(每空不超过5个字)9.下面对本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写景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如“光滑”就是从触觉角度来写的。
B.作者写景注重详略,略写了整个百草园之景,详写了泥墙根一带。
C.作者写景注重顺序,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高到低,后一个“也不必说”写动物由低到高。
D.拔何首乌一事体现了儿童天真的好奇心,“又酸又甜”则表明作者亲自品尝过覆盆子。
10.请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课时训练答案1.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我无限热爱、留恋百草园。
三味书屋是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老先生也有些古板,但那儿也留下了很多我童年的快乐。
2.通过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美好、故事神奇、捕鸟有趣来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同时也深深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
4.写的孩子们在小园里玩耍的三件事:折腊梅花、寻蝉蜕和喂蚂蚁。
5.老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教学注重循序渐进的宿儒,严而可亲,具有开明思想;但他比较迂腐,受传统私塾教育影响较深,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一、走进作者心灵,理清作者感情线索。
1、默读课文,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的句子。
2、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从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
教师归纳: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3、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
例如,作者所忆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愠真爱”。
“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
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
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
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
再譬如第六件事。
“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
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
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
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4、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
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
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
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二、赏析写作特色。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预习提示,引导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结构。
(2)自然朴素的语言,深沉丰富的感情。
(3)神态及心理的逼真描写。
(4)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5)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三、拓展延伸,写作训练
1、教师:非常真挚而感人的师生情谊,成为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假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以后得知了蔡老师的音迅,而他此时已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准备给蔡老师写一张明信片,你能代魏巍写吗?在写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魏巍的成绩。
请看屏幕,请一学生朗读或教师读:魏巍,从1939年至1949年,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
建国后专事散文及小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
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
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
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2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的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
明信片都比较短,要特别注意内容的精要,而蔡老师和“我”已多年不见了,我在文学上已颇有建树,所以明信片应包含这样一些基本内容:1通过具体的情节或细节唤起老师对自己的回忆;2得体地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思念和感激之情;3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60字左右。
2、学生写作,然后交流。
具体写法不求一律,有创意的要肯定鼓励。
3、教师小结:在刚才同学的交流中,我听出了两点:一是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用具体的情节或细节来表现老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二是同学们对老师的感情还是很深的。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老师会爱我们的学生如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会爱他们的老师如自己的父母。
六、布置作业
从这堂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蔡老师的一颗挚爱学生的美好心灵,体会到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学到了要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也再一次的接受了“尊师”这一传统美德的熏陶。
课后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文章:以“以心发现心,以爱博得爱”为题,精心选材,注意详略安排,介绍一位你的老师,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13我的老师
回忆、
我喜爱、蔡老师
依恋、
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