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拼音历史

合集下载

汉语拼音的由来

汉语拼音的由来

汉语拼音的由来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

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

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

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

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记式图案式数字形式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所以,您知道了吧?汉语拼音的出现,是为了将汉字“拉丁”化。

孰先孰后,泾渭分明嘛汉语拼音由来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

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

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

转载:汉语拼音的由来及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发展过程

转载:汉语拼音的由来及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发展过程

转载:汉语拼音的由来及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发展过程《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源于近代以来在中国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创制的,其目的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

当时的苏联政府把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工中扫除文盲也列为苏联本国的工作任务,于是,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

瞿秋白写成《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

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

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书面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

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过后,首先在华工中推行,出版书籍47种,刊印10多万册,许多华工学会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读书写信。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

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

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据统计,从1934年到19 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总共有300多个。

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还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热情赞助。

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其中说:“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

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

这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一份革命宣言。

毛泽东对于当时新文字运动给以极大的赞赏。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汉语拼音运动是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语文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回溯汉语拼音运动的发展历程,剖析其中的重要事件、成果与意义,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

为了统一全国的语言文字,并进行有效的普及教育,汉语拼音运动应运而生。

汉语拼音运动始于1906年,由语言学家赵元任等先驱倡议发起。

他们认为,拼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汉字的拼音化则是实现文字改革的关键。

在他们的推动下,汉语拼音方案逐渐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

在汉语拼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事件值得铭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8年的汉语拼音方案公布。

这一方案采用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式,为汉字的拼音化奠定了基础。

1982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也是汉语拼音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为拼音的规范使用提供了依据。

汉语拼音运动的成果与意义不言而喻。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极大地规范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消除了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在交流中的障碍。

汉语拼音运动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拼音的普及教育,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望未来,汉语拼音运动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汉语拼音的使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对于汉语拼音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汉语拼音教育的普及和优化,以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汉语教育的推广,汉语拼音也将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

未来,汉语拼音可能会成为连接世界各地华人的重要纽带,通过它来实现更广泛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汉语拼音运动是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成果与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拼音的起源由来

拼音的起源由来

拼音的起源由来
拼音起源于1955年一-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

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

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

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

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

汉语拼音的认识

汉语拼音的认识

汉语拼音的认识汉语拼音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系统,用于表示汉语语音的发音。

它是中国最为常用的写作工具之一,具有重要的教学、交流和研究价值。

本文将介绍汉语拼音的历史发展、拼音的构成规则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汉语拼音的历史发展汉语拼音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

当时中国面临着现代化的需求,包括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文化交流等。

为了解决汉字的繁复和发音的问题,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使用拉丁字母来标记汉语的发音。

最早的汉语拼音系统是由美籍华人约翰·祖碧琳于1858年创立的“官話罗马字”,但此系统并未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直到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也就是现在大家通常使用的“实用音标”。

二、汉语拼音的构成规则汉语拼音的构成规则相对简单明确,主要包括拼音字母、声调和音节构造。

1. 拼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使用了拉丁字母的大部分字母,同时根据汉语语音特点进行了一些修正和创造。

其中,有些字母只有基本的音标功能,如a、b、c等;有些字母则分为不同的发音形式,如x、q、j等;还有一些语音上不存在的字母,则被重新定义为声母或韵母,如ü、ê等。

2. 声调:汉语拼音通过使用声调符号来标记汉字的声调。

汉语中有四个声调,分别以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表示,并通过数字1、2、3、4来表示。

3. 音节构造:汉语拼音方案中每一个汉字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音节构成,每个音节都包括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

有些音节还可以加上一个声调符号表示声调。

三、汉语拼音的重要性汉语拼音在实践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重要性和作用。

1. 语言学习:对于学习汉语的非母语学习者来说,汉语拼音是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

通过拼音系统,学习者可以更加准确地学习和掌握汉语的发音,并且提高听说能力。

2. 教育教学: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汉语拼音是学龄儿童最早接触到的汉字书写工具。

它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发音和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是认识汉字

汉语拼音是认识汉字

汉语拼音是认识汉字汉语拼音是认识汉字的一种工具,它在现代汉语学习和使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拼音是将汉字的音与形进行对应的一种方式,通过拼音,人们可以通过声音来认识和记忆汉字。

下面将从拼音的起源、发展以及在汉字学习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拼音的起源和发展。

拼音作为一种汉字音译工具最早出现在明朝,当时为了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官方编纂了《汉语拼音方案》。

然而,直到1958年,中国人民政府才正式颁布并实施了现代汉语拼音方案。

这个方案在拼音字母的选择、读音规则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使拼音成为了一个较为系统和规范的文字拼读工具。

拼音在汉字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对于汉字学习的初学者来说,拼音是他们认识和掌握汉字的第一步。

拼音能够将汉字的音与形进行对应,使初学者能够通过拼音的帮助来快速获取汉字的发音和意义。

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通过识别和朗读拼音来学习汉字的构造和含义。

这种用拼音来认识汉字的方法,能够提高学习者对汉字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汉语。

其次,拼音在汉字学习中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字的准确性和速度。

拼音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和书写相应的汉字。

特别是对于一些多音字和生僻字来说,拼音的运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因为不熟悉字形而出现的错误。

通过拼音的帮助,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书写汉字,提高写字的准确性和速度。

另外,拼音还在汉字输入和信息搜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我们经常需要使用电脑、手机等设备进行汉字的输入和信息搜索。

而拼音输入法则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输入方式。

通过输入拼音来找到所需的字词,不仅方便快捷,而且避免了繁琐的键盘操作。

拼音输入法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汉字输入方式,使人们在信息检索和文字交流中更加便利。

总之,汉语拼音作为一种汉字认知工具,在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在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音与形、提高写字的准确性和速度、以及方便汉字的输入和信息搜索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汉语拼音的来历

汉语拼音的来历

汉语拼音的来历Origin of Chinese Pinyin (reprint再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

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

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

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

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

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

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了赞成拉丁字母的讲话。

他说,“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我很赞成。

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

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

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

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

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

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

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

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

”(转引自郑林曦《论语说文》)。

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

汉语拼音什么时候发明的

汉语拼音什么时候发明的

汉语拼音什么时候发明的关键信息1、汉语拼音发明的时间:1958 年。

2、发明的背景和目的。

3、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4、汉语拼音在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引言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8 年正式公布。

它的发明对于推广普通话、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1 汉语拼音发明的历史背景在汉语拼音发明之前,汉字的注音方式主要有直音法、反切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简便、准确的汉字注音方法。

111 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和语言学家开始探索汉字注音的新途径。

在借鉴国际音标和西方语言注音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汉语拼音的雏形。

112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普及教育、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加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汉语拼音的制定工作被提上日程。

12 汉语拼音发明的目的汉语拼音的发明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121 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122 提高识字效率,帮助广大民众尤其是儿童更快地掌握汉字。

123 便于国际交流,使汉语能够更好地与世界其他语言进行沟通。

2、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21 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注音符号,便于国际通用和计算机输入。

22 音素化的注音方式,能够准确反映汉语的语音特点。

23 声调符号的标注,使读音更加清晰明确。

211 汉语拼音方案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遵循了语音学的原理和规律。

212 它的简洁性和易学性,使得广大民众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

3、汉语拼音在教育领域的作用31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准确认读汉字、学好普通话。

32 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11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公平。

4、汉语拼音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41 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拼音历史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拼音历史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拼音历史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简称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语言文字的中国拼音方案,是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转写系统,它的规则和使用范围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和改进。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演变过程。

1. 拼音的起源(Introduction to Pinyin)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发音是非常复杂和规律性较弱的。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的读音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各地方言相对独立,学习和使用汉字的语音变得十分困难。

因此,为了方便汉字的学习和教学,拼音方案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 早期拼音方案(Early Pinyin Systems)早在19世纪末,中国的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就开始探索拼音方案的制定。

1892年,汤若望神父提出了最早的拼音方案,但由于各地区的差异以及技术限制,这个方案未能在中国广泛推行。

20世纪初,国内外的学者纷纷制定了各自的拼音方案,如华英拼音、乱头字母拼音等。

然而,这些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字母的数量和读音的对应不准确等。

3.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Standardization of Pinyin)为了解决拼音方案的多样化和混乱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56年成立了一个拼音工作委员会,开始制定统一的汉字拼音方案。

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论证,1958年发布了第一个正式版本的汉字拼音方案。

该方案以汉字的发音为基础,通过拉丁字母、音标和声调符号等方式来表示汉字读音。

方案的主要特点包括:不区分词性的拼写、使用声、母、韵母等音标、标注不同声调等。

4. 拼音方案的不断改进(Improvements to Pinyin)自1958年发布以来,汉语拼音方案经历了多次修改和改进。

每一次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汉字的发音和减少歧义。

在1979年和1986年,相继发布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的汉语拼音方案。

这些版本主要调整了声母和韵母的拼写方式,使得拼音更加规范和准确。

汉语拼音的来历

汉语拼音的来历

汉语拼音的来历Origin of Chinese Pinyin (reprint再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

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

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

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

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

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

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了赞成拉丁字母的讲话。

他说,“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我很赞成。

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

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

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

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

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

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

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

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

”(转引自郑林曦《论语说文》)。

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

拼音的知识点总结

拼音的知识点总结

拼音的知识点总结一、拼音的历史与发展拼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现代汉语拼音的发展是在20世纪初期开始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因为传统的汉字书写方式复杂,阻碍了汉语的推广和发展。

因此,为了促进汉语的普及和传播,中国一直在探索汉语拼音的编制和实践。

直到1955年,中国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全国推广普通话的方案》。

这个方案规定了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普通话标准。

自此之后,拼音开始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拼音并不只是为了促进汉语的普及和传播,它也在推动汉语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在现代信息传播的时代,拼音也成为了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拼音的音节拼音是声调文字,每个汉字的拼音由一个或几个字母组成。

它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

声母是指汉字中具有辅音特点的部分,而韵母是指具有元音特点的部分。

声调则表示了汉字的语调。

在汉语拼音中,有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4个声调。

这些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构成了汉字的读音。

三、拼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汉语拼音的过程中,老师们通常会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通过歌曲、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拼音。

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拼音的组合练习,来巩固学生的拼音知识。

此外,也可以通过字母在汉字中的应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拼音。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可以通过手机软件等多种途径学习拼音知识。

通过这些互动式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加轻松愉快地掌握拼音知识。

四、拼音的应用汉语拼音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报纸、杂志、书籍和网络等各种媒体上都会使用拼音来标注汉字的读音。

同时,学校教育中也要求学生在书写汉字时要加拼音,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发音。

同时,在国际交流方面,拼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外学习和传播汉语时,拼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拼音,外国人可以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汉语的发音规则。

同时,它也促进了汉语在国际上的普及和传播。

总之,拼音作为一种声调文字,对于汉语的学习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汉语拼音历史

现代汉语拼音历史

现代汉语拼音历史现代汉语拼音系统所采纳的字母符号与汉语具有异质性,属于完整不一样的文字符号系统,注音字母则仍旧是汉字,既从内在属性上解决了现代性问题,又固守了文化的民族性。

一从拟定到宣告:经过拉丁化和民族化之争,显现于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的研制是从谈论北京话的音位系统开始的,因为这是拟定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前提,不然什么音一定为之设计字母,什么音又不必为之配置字母,26个拉丁字母够不够用,字母不够又怎样解决,等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无从谈起。

当时,报纸、杂志特别是一些语文性质的期刊所刊登的很多文章就反应了这一热忱谈论的情况。

这些文章都是环绕成立民族共同语与制定汉语拼音睁开的,促进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

历史有时有惊人的相像之处。

民国初年,制定中国第一个法定的拼音方案——国语注音字母的时候,在字母形式问题上曾发生过极其激烈的争辩。

当时有各种各种的字母方案,但是主要的争辩可以归纳为拉丁化拼音字母与民族形式字母之争,最后是采纳了篆体楷化笔划简单的独体古汉字作为国语的注音字母。

在汉语拼音运动盛行之初(1892),中国人开始是从拉丁化字母下手拟定汉语拼音字母的,但后期民间创制的各种拼音方案,其字母形式已经转向以汉字笔划式为主,所以国语注音字母获得社会上绝大部分人的认可,能够说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民族形式的字母有一个致命的短处,它不吻合世界文字发展的主要趋势,不可以适应国际沟通的需要,也不便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应用。

所以国语注音字母宣告并使用几年以后就掀起了一个拉丁化拼音运动,产生了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很多有名的拼音方案。

建国之初,在汉语拼音的研制中拉丁化与民族化之争重又盛行,因为用民族形式字母构成的国语注音符号已通行了几十年,几千年的汉字情结在社会上根深蒂固,依据汉字创制新拼音字母的梦想在许多人心中向来是比较激烈的,甚至有些政府领导人也拥有这样的想法。

于是,从1952年起文改会开始了以制定汉字笔划式拼音字母为主的研究工作。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拼音历史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拼音历史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拼音历史【--推荐】现代汉语拼音体系所采用的字母符号与汉语具有异质性,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字符号体系,注音字母则仍然是汉字,既从内在属性上解决了现代性问题,又坚守了文化的民族性。

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的研制是从讨论北京话的音位系统开始的,因为这是拟订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前提,否则什么音必须为之设计字母,什么音又无须为之配置字母,26个拉丁字母够不够用,字母不够又如何解决,等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无从谈起。

当时,报纸、杂志特别是一些语文性质的期刊所登载的许多文章就反映了这一热烈讨论的状况。

这些文章都是围绕建立民族共同语与制订汉语拼音展开的,促使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

历史有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民国初年,制订中国第一个法定的拼音方案——国语注音字母的时候,在字母形式问题上曾发生过极其激烈的争论。

当时有各种各样的字母方案,但是主要的争论可以归结为拉丁化拼音字母与民族形式字母之争,最后是采用了篆体楷化笔画简单的独体古汉字作为国语的注音字母。

在汉语拼音运动兴起之初(1892),中国人开始是从拉丁化字母入手拟订汉语拼音字母的,但后期民间创制的各种拼音方案,其字母形式已经转向以汉字笔画式为主,所以国语注音字母得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可以说是 __必然。

但是民族形式的字母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不符合世界文字发展的主要趋向,不能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也不便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应用。

所以国语注音字母公布并使用几年之后就掀起了一个拉丁化拼音运动,产生了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许多有名的拼音方案。

建国之初,在汉语拼音的研制中拉丁化与民族化之争重又兴起,因为用民族形式字母组成的国语注音符号已通行了几十年,几千年的汉字情结在社会上根深蒂固,根据汉字创制新拼音字母的愿望在不少人心中一直是比较强烈的,甚至有些政府 __也持有这样的想法。

于是,从1952年起文改会开始了以制订汉字笔画式拼音字母为主的研究工作。

26个汉语拼音字母的历史演变

26个汉语拼音字母的历史演变

26个汉语拼音字母的历史演变
汉语拼音是一种用于标注汉字发音的文字系统,由26个字母组成。

这些字母的历史演变经历了许多阶段,下面将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关键变化。

A [1]
汉字拼音系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拼音方案中并没有字母"A"。

然而,随着字母"A"在国际通用拼音标记中的流行,它被引入了汉语拼音系统,并成为汉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

C [2]
在最初的拼音方案中,字母"C"的发音与现代拼音方案中的发音有所不同。

在过去使用的方案中,字母"C"读作“ts”或“ch”。

j, q, x [3]
汉语拼音中的字母"j","q"和"x"分别用于标识带有辅音/ɕ/(英语中无对应发音)、/tɕ/和/s/音的拼音。

这些音在拼音方案的早期版本中可能使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但经过演变,现在统一使用了字母"j","q"和"x"。

V [4]
在现代拼音方案中,字母"v"也用于标识某些音。

然而,在此之前的方案中,并没有使用这个字母。

由于一些汉字的读音与这个字母的发音接近,因此引入字母"v"作为汉语拼音的一部分。

以上是26个汉语拼音字母的一些历史演变。

拼音方案的变化和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标注汉字的发音,并在国际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

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

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汉语注音,指的是将汉字按照音节的划分进行标注,以便读者正确发音的一种写作方式。

在汉字的发音中,有很多字在音节上存在相似性,因此将其划分为音节是十分必要的。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

汉语注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人们通过对汉字的研究,探索出了汉字的发音规律,形成了一些音节的划分方式。

这些划分方式并不统一,可以说是各自为政。

在这个阶段,汉语注音还是以传统的声韵学为主导,注音符号虽然存在,但并不普及。

到了20世纪初,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人们对汉字注音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教育部组织了一场改革汉字注音的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制定了一个新的汉字注音方案——广州话注音符号。

这个方案在注音的方式上与传统的声韵学有所不同,它更加接近现代汉语的发音规律。

广州话注音符号采用了大量的简化字母和符号,使得汉字注音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然而,广州话注音符号并没有得到普及的机会就停留在了实验阶段。

随着汉字注音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开始对现有的注音方案进行改进。

1958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一个新的汉字注音方案——汉语拼音。

这个方案是在广州话注音符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成的。

汉语拼音采用了更加简洁的拼音符号,每个拼音符号代表一个音节,使得汉字注音更加准确和规范化。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出标志着汉语注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的简洁性和准确性使得其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习和使用汉语拼音,它已经成为国际间交流的桥梁。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汉语注音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注音方案,如注音形码和注音音调符号等。

这些方案试图通过更详细的标注方式来精确表示汉字的发音。

总之,汉语注音经历了从声韵学到广州话注音符号再到汉语拼音的发展历程。

汉语拼音的推出标志着汉语注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种简洁准确的注音方式,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汉语注音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汉语拼音的由来

汉语拼音的由来

汉语拼音的由来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

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

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

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

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记式图案式数字形式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所以,您知道了吧?汉语拼音的出现,是为了将汉字“拉丁”化。

孰先孰后,泾渭分明嘛汉语拼音由来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

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

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

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

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

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
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汉字注音方式是使用象形的方法,即通过图画的形状表示发音。

然而,由于汉字本身的意义和发音关系复杂,仅仅使用图画的形状无法准确表示发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探索更加准确的注音方式。

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广韵》的出现。

《广韵》是唐代的一部重要字典,其中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和发音。

它通过使用韵书来表示音韵的信息,为后来的注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宋代,词典编纂者开始使用注音符号来表示发音。

这些注音符号主要使用汉字的部首和笔画来表示发音的声调和声母。

然而,这种注音方式仍然比较复杂,使用笔画的方式不够直观。

到了明代,注音符号开始简化。

明代学者许多贤主编写了《字音解例》等注音著作,使用了更加简化的注音符号,例如使用带点的字旁来表示声母。

这种简化的注音方式为后来的汉语注音提供了基础。

在现代,汉语注音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最著名的注音方式是汉语拼音,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58年制定的官方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使用拉丁字母来表示汉字的发音,简洁明了,方便学习和使用。

汉字拼音的推行大大提升了汉语的国际传播能力。

除了汉语拼音外,还有其他注音方式,例如注音字母和吴语注
音等。

这些注音方式在特定地区或特定方言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图画到注音符号,再到汉语拼音的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不断提高了注音的准确性和易用性,使汉字的发音更加清晰明了。

汉语拼音发展历程

汉语拼音发展历程

汉语拼⾳发展历程2017年1⽉14⽇,著名语⾔学家周有光⽼先⽣以112岁⾼龄仙逝,媒体以“汉语拼⾳之⽗”为其⼀⽣盖棺定论。

不过,在笔者看来给周⽼这个头衔有些⽋妥,甚⾄可以说是对语⾔学界和周⽼的⼤不敬。

平⼼⽽论,对⼤多数华⼈来讲周有光是⼀个陌⽣⼈。

如果不是因为其仙逝,媒体报到他的⽣平和对推动汉语拼⾳普及的历史功绩,他可能仅仅被圈内⼈熟知。

突然发布⼀条“汉语拼⾳之⽗”去世,⼤家除了深切缅怀,估计也不会产⽣质疑。

因为,对于⼀个陌⽣⼈⽽⾔,我们的反映都是平静的。

笔者算不上学者,算不上饱读诗书的⼈,但不巧在2016年读了⼏本关于民国时⽂化名流的书。

为了了解那个群星璀璨、⼤师辈出的年代,笔者多次请教度娘,得到了⼀些跟汉语⾔学有关的信息碎⽚。

诸如刘半农、钱⽞同等⼈,他们在上个世纪上半叶的⼆三⼗年代就对中国语⾔⽂字做过不少研究,并取得了奠基⽯般的成果。

对中国语⾔⽂字做变⾰,要追溯到新⽂化运动。

正是这场⽂化运动,⽩话⽂逐渐成为⼤众喜闻乐见的⽂化和新思想的载体。

为了更好地推⼴⽩话⽂,势必要对中国⽂字和语⾔做⼀些变⾰。

激进者甚⾄⼀度倡导废除汉字,在⽂字和⽂学⽅⾯全⾯西化。

⽽最终在汉字和语⾳改⾰⽅⾯取得彪炳史册成就的,就有刘半农和钱⽞同。

正是在他们的努⼒下,中国的⽂字和语⾳有了今⽇汉语的雏形。

刘半农(1891年5⽉29⽇-1934年7⽉14⽇),江苏江阴⼈,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化运动先驱,⽂学家、语⾔学家和教育家。

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亥⾰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

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作,积极投⾝⽂学⾰命,反对⽂⾔⽂,提倡⽩话⽂。

民国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学的⼤学院学习实验语⾳学,民国⼗年(1921年)夏转⼊法国巴黎⼤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学博⼠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坦丁·伏尔内语⾔学专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拼音历史现代汉语拼音历史现代汉语拼音体系所采用的字母符号与汉语具有异质性,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字符号体系,注音字母则仍然是汉字,既从内在属性上解决了现代性问题,又坚守了文化的民族性。

一从拟订到公布:经过拉丁化和民族化之争,展现于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的研制是从讨论北京话的音位系统开始的,因为这是拟订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前提,否则什么音必须为之设计字母,什么音又无须为之配置字母,26个拉丁字母够不够用,字母不够又如何解决,等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无从谈起。

当时,报纸、杂志特别是一些语文性质的期刊所登载的许多文章就反映了这一热烈讨论的状况。

这些文章都是围绕建立民族共同语与制订汉语拼音展开的,促使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

历史有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民国初年,制订中国第一个法定的拼音方案——国语注音字母的时候,在字母形式问题上曾发生过极其激烈的争论。

当时有各种各样的字母方案,但是主要的争论可以归结为拉丁化拼音字母与民族形式字母之争,最后是采用了篆体楷化笔画简单的独体古汉字作为国语的注音字母。

在汉语拼音运动兴起之初(1892),中国人开始是从拉丁化字母入手拟订汉语拼音字母的,但后期民间创制的各种拼音方案,其字母形式已经转向以汉字笔画式为主,所以国语注音字母得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民族形式的字母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不符合世界文字发展的主要趋向,不能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也不便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应用。

所以国语注音字母公布并使用几年之后就掀起了一个拉丁化拼音运动,产生了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许多有名的拼音方案。

建国之初,在汉语拼音的研制中拉丁化与民族化之争重又兴起,因为用民族形式字母组成的国语注音符号已通行了几十年,几千年的汉字情结在社会上根深蒂固,根据汉字创制新拼音字母的愿望在不少人心中一直是比较强烈的,甚至有些政府领导人也持有这样的想法。

于是,从1952年起文改会开始了以制订汉字笔画式拼音字母为主的研究工作。

但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的研制实际上始终也没有停止过。

而化了几年时间尝试制订的四种民族形式字母的拼音方案,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却受到了冷遇。

代表们以不表态的方式(有礼貌的沉默)表示了自己的意见。

1956年,在政府的决策下文改会放弃民族形式,全力以赴研制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拉丁化与民族化之争在当时是揪人心肺的,现在重提这段史实也未必是没有意义的,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当初国语注音字母之所以在社会上在文化圈内得到认同,是因为它采用了笔画简单的独体古汉字,“有典有则,有本有源”,“宜于今而又不悖于古”。

这种字母形式蕴积着汉字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渊源。

民族形式的字母不是个人一旦一夕能设计创制出来的,只能在社会的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自然形成。

在字母形式问题上的摇摆和争论结束之后,目标明确,扬帆直航。

文改会指定叶籁士、陆志韦、周有光三人拟订一个汉语拉丁字母拼音方案草案(初稿)。

这个方案草案实际上是全国广大群众的集体创作,因为它是在总结了1950~1955年全国各地633人寄来的655个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制订的。

文改会在拟订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中指出:方案草案“纵的方面,参考了300多年来的几十种主要的方案;横的方面,参考了解放以来全国各地同志们寄来的600多种草案,……(所以)也是历史经验的初步总结”。

方案草案一发表就展开了全国性的广泛讨论,报纸杂志特别是语文刊物发表了很多讨论文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意见是,大多数人不喜欢专家设计的代表舌尖后音(zh/ch/sh)的3个新字母。

邮电部的意见更是实在到让人无法反驳:即使中国造出有新字母的电报机,但中外设备不同,那也无法通电报。

这样的汉语拼音只能在国内通行,无法走出国门。

文改会在方案草案发表后的5个月中收到了包括海内外寄来的多达4002件来信,提出了修改补充的意见,甚至新的文字方案。

经过对各种不同意见和不同方案反复讨论后,文改会发表了《关于修正汉语拼音方案的初步意见》(1956/8),指出:之所以有种种不同的意见,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方案提出了各自的要求。

这些要求都是有理由的,应该满足的。

但是在一个方案内要同时实现各方面的要求,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更何况这些要求有些是互相冲突、彼此矛盾的。

因此,只能权衡利弊轻重,通盘考虑。

这一段话至今读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90年代后对《汉语拼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种种不同的修改意见,周有光先生不得不一再重申:面对层出不穷各种互相矛盾的要求,拼音方案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方案是众多矛盾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无法满足某一方面的全部要求”。

文改会在指明众多不同意见产生的原因并综合各方面的建议之后,对方案草案做了修改,随同《关于修正汉语拼音方案的初步意见》发表了两种修正方案:修正第一式和修正第二式。

与原草案相比,修正式最大的不同之点是舍弃了3个新字母,直接采用与z/c/s整齐匹配的双字zh/ch/sh。

一式和二式都保持了原草案不为舌面音单独配置字母的设计,一式用g/k/h变读,二式用j/ch/sh变读。

两个修正式都维持了音节拼写系统中的隔音字母(j/w或y/w),因为这是字字相连拼写词语时必不可少的。

方案草案(1956/2)、修正第一式和修正第二式(1956/8)发表以后,当年10月国务院设立了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又化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通过举行座谈会、研讨会以及书面征求意见的方式,经过反复磋商修正和审议,最后确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修正草案》(1957/10)。

这个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与前几个方案对照,有几点重大修改:(1)为舌面音声母分别配置了独立的字母j、q、x,不用变读法,全部声母都是专用字母;(2)用元音字母i兼表舌尖元音,避免另造新字母或使用加符字母;(3)在韵母表中以iou/uei/uen为基本式,显示四呼音韵理论框架,在零声母音节中韵头i/u分别改用隔音字母y/w以免字音发生混淆,在前拼声母时则使用简拼式-iu/-ui/-un,使音节拼式简短,书写简便;(4)韵母au/iau和ung/üng的拼写形式改为ao/iao和ong/iong,使字形醒目,易于区别;(5)采用隔音符号(’)为开口呼零声母音节起分隔音节(字音)的作用,隔音字母和隔音符号相配,可全面控制拼写系统中音节界线发生混淆之可能。

1958年2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国务院提交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从1950年开始创议并拟订,总结了60多年历史经验,汇集了全国人民智慧的汉语拼音方案终于诞生了!至今,我除了能回忆起当初《方案》颁布实施时欢欣鼓舞的热烈情景外,也还能勾起对亲自参与制订的一些老一辈的语言学家,诸如罗常培、吕叔湘、陆志韦、魏建功、王力、周有光等各位先生当时忙碌辛苦、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印象。

当时汉语拼音委员会里热烈讨论、激烈争辩、拍桌子、动怒失态,投票发生6:6的僵持局面等等轶闻趣事,也都是从这些老先生嘴里听到的。

他们有的是我许多课程的授业师,有的是我的研究生导师,而周有光先生亲自来北大在大课堂讲授整整一学期“汉字改革”课程时的情景(1961年讲稿整理成书出版,书名为《汉字改革概论》),也仍然历历在目。

二推行和应用:从国内走向国际《方案》公布后,国家教育部立即发出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一年级新生从1958年秋季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自然要走在前头,起表率作用。

但这首先要求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培养出一批能教汉语拼音的中小学教师,于是北京市的教育部门就动员一些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师生,协助完成遍布在郊区特别是远郊区县的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我也就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人员之一。

当时《方案》刚公布不久,我们这一群年轻人也是刚从报上学来的,没有教学经验,也没有教学参考资料。

只能直接拿着《方案》文本当教材,照本宣科。

我记得在讲完隔音字母y、w使用规则后,乡村中小学老师的普遍反映是:今儿这一堂课可是泥菩萨掏耳朵—挽泥了。

也就是说都听糊涂了,脑袋里一盆糨子。

但实践者最聪明,他们在学习讨论中摸索到了隔音字母的使用规律:数元音字母,一个用“加头法”,两个用“换头法”。

这办法听起来似乎笨了一点,但简单可靠,绝对管用。

教学相长,我们在其他各县区的培训讲授中加以介绍推广,受到热烈欢迎。

汉语拼音的推行关键在小学,小学生一旦切实掌握了汉语拼音就会在识字、书写、作文、阅读等一连串环节中得到有力的帮助,加快书面语言的学习和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口头语言的发展,真是终生受用。

正因为如此,自《方案》公布以来,语委和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始终在不断地探讨和摸索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案。

从1958年至今,50年来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已经呈现多姿多彩、各展所长的瑰丽场面,拼音教学从最早的拼读法,发展出声母支架拼音法、声介合母拼音法、三拼连读法、音素连读法、音节本位教学法、基本式教学法等等。

这些教学法各有优缺点,目前主要的教学法是三拼连读法。

而各种教学方案的设计都是为了化解或绕开《方案》隔音字母和省写规则在小学拼音教学中所造成的难点,但当时我们在教学中却没有针对这些问题做任何准备,把不是教学方案的《方案》文本直接当教材使用,这样的教法实在是太原始了。

现在的小学拼音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效果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但我想对我们当初这样的教法,大家是不会嘲笑的,因为我们当时毕竟是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在全国开展汉语拼音教学之初为培养最早的一批园丁贡献了一份力量。

汉语拼音首先在小学推行之后,同时又用于注音扫盲和推广普通话。

建国之初,国家面临占全国人口85%都是文盲这一严峻事实,不改变这一状况,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都无从谈起。

当时由政府制定并开展的三大语文任务,文字改革排在首位,其中的简化汉字和制订汉语拼音方案都含有扫除文盲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

所以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推行之后,就在全国农村地区开展的注音扫盲、推广普通话的群众运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时一南一北,分别有福建大田和山西万荣两个先进典型,两地都创造了一套“拼音、识字、推普”三结合的教学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去年中央电视台“亲历一见证”栏目和山东电视台为纪念《方案》颁布50周年而摄制的《汉语拼音五十年》,重现了当时扫盲、推普的一些宝贵的历史镜头,许多从50年代过来的老年人看了以后,回想起当年这两项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无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汉语拼音在用于语文教学、推广普通话和文化出版界之外,同时也用于对盲人、聋哑人以及智力有缺陷者的特殊教育中,大大加强了盲文和手势语的效果,许多盲人欣慰地说:汉语拼音是通向光明的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