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期末考试必考的简答题、论述题(精选)
马克思历年的简答题和论述题
2011年1月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意识的本质。
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4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4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2011年4月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意识的本质。
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4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4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2011年7月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43.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44.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45.平均利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因素?四、论述题46.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4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取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2011年10月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0-14-1942.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4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4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4-20245.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5-250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论述题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论述题汇集●(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概论简答题、论述题盘点
马克思主义概论简答题、论述题盘点《马概》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盘点◆简答题(47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
理论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③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
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简答、论述题
2012-441.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和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后果。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1)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2)资本积累导致过剩人口的存在(3)资本积累导致社会财富的两级分化(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和客观规律。
44.简述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
答:原因: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其次,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源泉:绝对地族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义哲学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分)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意义答三条原则(一元论或唯物论的原则、可知论的原则和辨证的原则)和三条界线(与唯心论的界线、与不可知论的界线和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线)。
2.阐述意识的本质、起源及其能动性作用的表现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加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其中关键的是劳动的产物。
其能动性主要表现有: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的性、计划性。
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及生理过程和活动。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内容及哲学意义答: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
运用这一原理指导实践,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做出正确决断,促进优势互补和事物的协调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涵及哲学意义答: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存;特殊性: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不同发展过程或阶段中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特殊性、解决矛盾形式的特殊性。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扑便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5.简述质变与量变的辨证关系答:第一,相互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原有量变的成果,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马克思简答题和论述题
试卷一简答题1、简述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是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生产方式的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4、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性。
(4)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在寻找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之路。
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这种探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如果编离了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脱离本国的实际,同样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含历年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人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利,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简述时间按的基本特点和其基本形式。
答: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是深刻的,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木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2)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答:(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5、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
首先,要扬弃其中的过时和落后的因素,同时保留其中具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
其次,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也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不盲目追求西方化,而是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也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处理都是普遍的,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矛盾各具特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3)在处理矛盾时,要善于把握共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要注重特殊情况,实现共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真理的绝对性是相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是在真理的绝对性基础上的。
(3)真理的相对性是发展的动力。
二、论述题1.论述认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答:认识的历史性是指认识活动和认识对象的历史性。
认识的发展性是指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扩展。
认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是辩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的历史性决定了认识的发展性。
(2)认识的发展性是历史性的深化和扩展。
(3)认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2.论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认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认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获取新的认识资料。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活动可以推动认识的深化和扩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考试复习资料(简答题和论述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工人阶级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答:(1)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都必须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以前人的思想所达到的终点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地涉猎过各种门类的学问,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申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和论述题
(三)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参考答案: (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改革只能有秩序地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2分)(4)我国的改革正确地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参考答案: (1)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同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收入便不相同。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就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
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因为优等地中等地的范围不可能随意扩大,已经耕种了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形成了对优等地和中等地的经营垄断,其他农业资本家不可能再自由投入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
但是,当只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所获得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劣等地也需投入生产。
而耕种劣等地也要能得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才会去经营劣等地。
所以,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然要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
这样,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产量较高,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获得的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大全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末必考大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发展!!第一章节的内容必须要看,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简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中本质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看,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相适合到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基本相适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简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
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不用社会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存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该争取一定的比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简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哪些前提和条件?(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5、简述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些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之间会发生革命性的转变等。
2. 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基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时建立的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的不断进步和演变,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3.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三个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矛盾普遍存在并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事物的矛盾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提供了科学基础。
4.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形态的崩溃和新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这些基本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对于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
1.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答:(1)目的是: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2.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的含义、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陷入神秘主义。
故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
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
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深化。
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3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答:真理与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1)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2)统一: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论述题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论述题汇集●(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概期末考试必考的简答题、论述题
(精选)
一、简述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
答:(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第二性问题,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二、简述马克思的物质观及意义?
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坚持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三、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2)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无差别的统一。
四、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五、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六、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批判地继承。
意义: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七、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及表现
含义: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表现:(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即: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即:意识对人体
的生理活动和行为具有调控作用)。
八、简述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1)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九、简述认识论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唯物反映论和唯心先验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而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十、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辩证关系:(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相互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意义:(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互统一的关系,即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科学的认识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十一、简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条件,是第一位原因;(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原因;(3)外因要通过内起作用。
意义: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内因是独立自立,自力更生。
同时外因是改革开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内因是第一原因,要处理好内外关系。
十二、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或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当然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能够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作用恰恰相反。
十三、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区别: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直接的、形象的;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间接的、抽象的。
2,联系:两者有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十四、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十五、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2)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十六、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十七、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十八、简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积极作用:(1)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消极后果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十九、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又支配商品的流通。
表现形式:它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第二,激励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第三,优胜劣汰,促进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
二十、简述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的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二十一、简述产业资本经历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三种循环形式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货币资本循环。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生产资本循环。
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循环。
二十二、简述经济危机爆发的表现、根源、以及本质属性
表现: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本质属性: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